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7分)虞美人①陈与义扁舟三日秋塘路,平度荷花去。病夫因病得来游,更值满川微雨洗新秋。去年长恨孥舟②晚,空见残荷满。今年何以报君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不详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7分) 虞美人① 陈与义 扁舟三日秋塘路,平度荷花去。病夫因病得来游,更值满川微雨洗新秋。 去年长恨孥舟②晚,空见残荷满。今年何以报君恩?一路繁花相送到青墩。 【注】①宋高宗绍兴六年6月,给事中陈与义因与尚书左仆射赵鼎政见分歧,论事不合,借病辞职。本词写于辞官后前往青墩的途中。陈与义,南宋词人。②孥(音nü)舟:牵舟,这里指乘船。 (1)结合全词,说说上阕“病夫因病得来游”蕴含了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答: (2)词下阕的写景文字,从整体看运用了什么手法?请具体分析。(3分) 答: |
答案
((1)(4分) 示例:词人舟行平稳,面对满塘秋荷,心胸舒畅。词人自称“病夫”,并不是真正有病,只是辞官的借口。(2分)所谓“病夫因病得来游”,表面上是暗自庆幸因病解职得以欣赏美景,实际上是聊以自嘲,内心藏有难言的痛苦。(2分) 或:所谓“病夫因病得来游”,语言质朴而委婉,刻画了词人外表旷达而内心痛苦的自我矛盾的心理。(2分)所谓“病夫因病得来游”,结合下阕“报君恩”,词人表面上是感恩辞官得以览胜,实质上含有一种讽喻,委婉表达了对皇帝的不满。(2分) (2)(3分) 示例一:对比。(1分)“空见残荷满”是写去年秋末登舟,途中所见唯有败叶残荷。 “一路繁花相送”写今年旧地重游,眼前出现的另一番景色,到处是盛开的荷花。(1分)去年与今年对比鲜明,表达了作者对满眼荷花盛开的喜悦之情。(1分) 示例二:反衬。(1分)诗人以去年秋末登舟,途中所见惟有败叶残荷的景色,反衬出今年旧地重游“一路繁花相送”的情景,(1分)表达了作者对满眼荷花盛开的喜悦之情。(1分) 示例三:虚实结合。(1分)“空见残荷满”是虚写,作者回忆去年路过此处的情景,因为秋末登舟,途中所见唯有败叶残荷。 “一路繁花相送”是实写,今年旧地重游,发现另一番景色,到处是盛开的荷花。(1分)虚实结合,突出了作者对今年荷花盛开的喜悦之情。(1分) 示例四:情景交融。(1分)“空见残荷满”,一个“空”字,表达出对残荷满塘无限怅憾的心情。(1分)“一路繁花相送”,以拟人化手法写出荷花的连绵不绝,表达出对美好景色的满腔热爱。(1分) |
解析
无 |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夜宿田家 戴复古 簦笠相随走路歧,一春不换旧征衣。 雨行山崦黄泥坂,夜扣田家白板扉。 身在乱蛙声里睡,身从化蝶梦中归。 乡书十寄九不达,天北天南雁自飞。 (1)颔联“雨行山崦黄泥坂,夜扣田家白板扉”反映了诗人当时什么样的生活状况?(4分) 答: (2)结合全诗,体会颈联“身在乱蛙声里睡”中“乱”字的妙处。(4分) 答: |
阅读下面一首清词,回答8~9题(8分) 减字木兰花 纳兰性德 相逢不语,一朵芙蓉着秋雨。小晕红潮,斜溜钗心只凤翘。 待将低唤,直为凝情恐人见。欲诉幽情,转过回廊叩玉钗。 8.这首词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4分) 9.“转过回廊叩玉钗”用了什么描写手法,有什么效果?(4分) |
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完成8~9题。 梅花绝句 见梅 陆游 【宋】何应龙 闻道梅花坼晓寒, 云绕前岗水绕村, 雪堆遍满四山中。 忽惊空谷有佳人。 何方可化身千亿, 天寒日暮吹香去, 一树梅前一放翁。 尽是冰霜不是春。 8、这两首诗都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梅花绝句》中“梅”的喻体是 《见梅》中的喻体是 (2分) 9、这两诗流露出的作者的思想感情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试作简要分析。(6分) |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始闻秋风 刘禹锡 昔看黄菊与君别,今听玄蝉我却回。 五夜飕飗枕前觉,一年颜状镜中来。 马思边草拳毛动,雕眄青云睡眼开。 天地肃清堪回望,为君扶病上高台。 ⑴这首诗中哪两个情境形象地点明了秋风“去而复还”的时令特征的?(2分) ⑵结合全诗内容,请用一个恰当的词语表现镜中诗人的“颜状”;并说明为何会有如此“颜状”。(4分) ⑶诗中颈联“马思边草拳毛动,雕眄青云睡眼开”,除对偶外,还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这样写对表达作者的思想情感有何作用?(4分)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8分) 念奴娇•书东流村壁① 辛弃疾 野塘花落,又匆匆过了,清明时节。刬地②东风欺客梦,一枕云屏寒怯。曲岸持觞,垂杨系马,此地曾经别。楼空人去,旧游飞燕能说。 闻道绮陌③东头,行人长见,帘底纤纤月④。旧恨春江流不断,新恨云山千叠。料得明朝,尊前重见,镜里花难折。也应惊问,近来多少华发? 【注释】①作者年轻时与安徽池州东流的一位女子两情相洽。淳熙五年途经旧地,重访不遇。 ②刬(chàn)地:宋时方言,相当于“无端地”。 ③绮陌:多彩的街道,宋人多用以指花街柳苍。 ④纤纤月:形容美人足纤细。 8.古人吟诗填词讲究炼字。请就上阕中“又”、“欺”二字选择其一,谈谈它的妙用。(4分) 答: 9.本词的结束句“也应惊问,近来多少华发?”历来受到诗评家的推崇。请你说说它妙在何处。(4分) 答: |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