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一首元曲,完成①一②题。功名万里忙如燕,斯文一脉微如线,光阴寸隙流如电,风霜两鬓白如练。尽道便休官,林下何曾见,至今寂寞彭泽县。①对这首元曲的用典与解说

阅读下面一首元曲,完成①一②题。功名万里忙如燕,斯文一脉微如线,光阴寸隙流如电,风霜两鬓白如练。尽道便休官,林下何曾见,至今寂寞彭泽县。①对这首元曲的用典与解说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不详
阅读下面一首元曲,完成①一②题。
功名万里忙如燕,斯文一脉微如线,光阴寸隙流如电,风霜两鬓白如练。尽道便休官,林下何曾见,至今寂寞彭泽县。
①对这首元曲的用典与解说,错误的一项是:
A.“功名万里”用的是西汉张骞出使匈奴终封博望侯的典故。
B.“斯文”一词出自《论语》,“斯文一脉微如线”是说礼崩乐坏,儒道衰微。
C.“光阴寸隙”即平日我们常说的光阴如白驹过隙,流逝很快。典故出自《庄子》。
D.“彭泽县”讲的是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辞官归田园的故事。
②对这首元曲,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当官的整天把归隐挂在嘴边,真正的隐士又有几个?可见他们口中的隐”,十有八九是假话。
B.这支小令不但讽刺了口是心非、表面斯文的假隐士时尚,连陶渊明也受到牵连,遭到讥讽。
C.“尽道”二字,冷峻已极,说尽了世道人心,带有强烈的嘲讽意味。
D.小令末尾与“忙如燕”遥相呼应,两相比较,活画出官场竞逐,如蝇嗜血的真面目。
答案

①A②B
解析

(用的是东汉班超封侯万里事。) (不曾讥讽陶渊明,而是慨叹未见有几人真正追随其后。)
举一反三
对下列诗句解说不当的一项是:
A.“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末二句以寒梅开否之一问,表达了无限乡思。
B.“岭外音书绝,经冬复立春。近乡情更切,不敢问来人。”其中的“不敢”表现了因不是衣锦还乡而是落泊还乡而产生的羞愧心理。
C.“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末二句以落日意象表现了作者的迟暮之感。
D.“十年磨一剑,霜刃未曾试。今日把示君,谁有不平事?”末二句抒发了一种急欲施展才能、干一番事业的壮志豪情。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对下列诗词句解说不当的一项是:
A.“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运用了拟人的方法。连蜡烛都在为主人公的离别而伤心,则主人公之离别情可想而知。
B.“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这是写羁旅生涯的名句,不用虚字,只将六种事物联缀成可资读者想象的图画,把“早行”的主题表现得很充分。
C.“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瘦”字一般用来形容人,这里用来形容花,自有新意。人比花瘦,更见愁苦之深。
D.“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一“红”一“绿”,色彩鲜艳。后两句以典型物象表现了春末夏初的美景, 暗含着词人的愉悦情感。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对下列古诗词句中加点的词理解不当的一项是:
A.“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运用了谐音双关之法。表面指阴晴之“晴”,实际指感情之“情”。
B.“桃之天天,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灼灼”,字从火,本意明亮。诗中用来形容桃花,不仅使人想见盛开桃花的浓艳,而且使人想见其繁茂而充满生机。
C.“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一个“闹”字,再现了红杏枝头蜂舞蝶飞的热闹景象,把烂漫的大好春光描绘得淋漓尽致。
D.“风老莺雏,雨肥梅子,午阴嘉树清圆。”前二句皆以形容词作动词用,极其生动。“圆”写出了中午阳光直射下的树荫的形状,非常准确。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
江亭夜月送别二首(其二)
王勃
乱烟笼碧砌,飞月向南端。
寂寞离亭掩,江山此夜寒。
(1)诗中有几处透露离情的字眼,如第二句中“飞”字,既是时间推移,也暗示伫立凝望时所产生的聚散匆匆之感。试从其他三句中再找两处进行分析(4分)
(2)简析这首诗情感的表达特点。(2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碧湘门①
陶 弼
城中烟树绿波漫,几万楼台树影间。
天阔鸟行②疑没草,地卑江势欲沉山。
【注】①碧湘门:湖南长沙城门。②行(háng):行列。
1.诗中“漫”和“沉”两字描摹景色精妙传神,请作简要分析。(4分)
2.第三句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作简要分析。(4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