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谢朓的《晚登三山还望京邑》理解正确的一项是灞涘望长安,河阳视京县。白日丽飞甍,参差皆可见。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喧鸟复春洲,杂英满芳甸。去矣方滞淫,怀哉罢欢
题型:单选题难度:一般来源:不详
对谢朓的《晚登三山还望京邑》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灞涘望长安,河阳视京县。白日丽飞甍,参差皆可见。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喧鸟复春洲,杂英满芳甸。去矣方滞淫,怀哉罢欢宴。佳期怅何许,泪下如流霰。有情知望乡,谁能鬒不变? A.诗中第一、二句用典精当,对仗工整,道出了离京的原因和路程。这里的“灞涘”即“河阳”,“长安”即“京县”。 | B.谢灵运《登江中孤屿》诗中的两句:“云日相辉映,空水共澄鲜”,与谢朓诗中的“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意思相同,不过形容过实,不如小谢的这两句诗鲜明空灵。 | C.“佳期怅何许,泪下如流霰”两句抒发了诗人延误佳期的惆怅,描摩出诗人追悔不已、泪下如霰的情态。 | D.诗人以“有情知望乡,谁能 不变”收束全诗,写的仍是傍晚时登上三山回望京都的情景,与开头相呼应。 |
|
答案
B |
解析
(A项中,“灞涘”指霸陵而非河阳,“京县”指洛阳而非长安;C项中,“佳期”指还乡之期,这两句诗写作者想到还乡无期,心中充满惆怅,泪珠像雪珠一样散落下来;D项中的两句诗抒怀归之情。这三项皆误,只有B正确。) |
举一反三
对杜甫的《春日忆李白》分析不确切的一项是 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清新庚开府,俊逸鲍参军。 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A.开头两联赞美李白的诗清新、俊逸,卓异不凡。 | B.第三联写作者和李白各自所在之景,抒发浓重的离情。 | C.末联写作者回忆过去与李白把酒论诗的情景。 | D.这首五律诗,从赞美诗发端,以“论文”收结,由诗转到人,由人又回到诗,转折自然,用语隽永。 |
|
读下面唐无名氏的《水调歌》(古代乐曲名),选出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平沙落日大荒西,陇上明星高复低。孤山几处看烽火,壮士连营候鼓鼙。A.一、二两句写黄昏至星夜军营极目所见。地面辽阔荒远,日落星出,突出了时间的流逝和夜的静谧。 | B.第三句陡转,点出军情。幽深的静夜,突然升起几处报警的烽火。“几处”突现了军情的紧急,给人以突兀、危迫之感。 | C.第四句写军营的反应。警报传来,战士们迅速将军营连成一片,擂响鼓鼙,立即出战迎敌。“鼓鼙”二字突现了将士行动之神速,戒备之森严。 | D.全诗以纯客观的笔调写景叙事,采用层层渲染烘托的艺术手法,造成环境气氛上的有张有弛,形成起伏跌宕,读来扣人心弦。 |
|
对下面这首《渡桑干》分析不确切的一项是 客舍并州已十霜,归心日夜忆咸阳。无端更渡桑干水,却望并州是故乡。 (注:咸阳在并州西面,相距数百公里;桑干河在并州北面约二百公里处)A.第一句写诗人远离家乡咸阳,在并州已经住了整整10年。 | B.第二句写10年来,诗人虽然日夜盼望能重返故乡,但始终仅仅盼望而已。 | C.最后两句通过“渡河”、“回首”的形象描写,表达了诗人对重返故乡的绝望心情。 | D.这首诗的成功在于运用形象、含蓄的表达技巧,抒发了诗人对客居地的热爱情感。 |
|
读下面唐朝诗僧景云《画松》诗,选出后面分析不确切的一项 画松一似真松树,且待寻思忆得无?曾在天台山上见,石桥南畔第三株。A.第一句写见到画松,立即为之打动,觉得完全像一棵真松树。“一似”二字表达出一种惊奇之感。 | B.二、三四句写诗人沉思凝想去把握画境。当画境从自己的生活体验中得到印证时,诗人获得了一种顿悟的极大乐趣。 | C.诗人用秀丽奇险的东南名山天台山上的松树与“画松”进行对比,表现画松的苍老遒劲。 | D.作为题画诗,本诗独具一格,未对画松作实在的形状描摹,而纯从观者的心理感受生活体验来写,从虚处传画松之神,既写出了欣赏活动中的诗意感受,又表现了画家的艺术造诣。 |
|
对下面这首诗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丹阳送韦参军 严维 丹阳郭里送行舟,一别心知两地秋。 日晚江南望江北,寒鸦飞尽水悠悠。A.作者在诗中用一“秋”字,主要是为了交代送别友人的季节。 | B.“江南”、“江北”在诗中有照应作用,突出了江水阻隔。“望”字传出思念之神态。 | C.第四句写望中所见,给人以孤独、寂寞、空虚的感触。“水悠悠”暗含着无限的思念之情。 | D.诗作者把对友人的真挚感情渗透在景物描写之中,做到了言尽而意无穷。 |
|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