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这首诗,写一篇短评。        读山海经(其十)陶渊明   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   同物既无虑,化去

.阅读下面这首诗,写一篇短评。        读山海经(其十)陶渊明   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   同物既无虑,化去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不详
.阅读下面这首诗,写一篇短评。
        读山海经(其十)陶渊明
   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
   同物既无虑,化去不复悔。徒设在昔心,良晨讵可待。
答案

诗的前四句简略叙述了精卫填海和刑天争帝的动人故事。从描述中,我们可以体会到作者对精卫和刑天的赞美之情。诗的后四句是说,我坚持着像精卫、刑天那样的雄心壮志,至死不悔,因为死后既然不会思虑,也就没有什么后悔可言,遗憾的是时不我待,良辰美景的逝去,使我的志愿化成幻影。精卫填海的神话反映了人与大自然的斗争精神,刑天争帝的神话则反映了古人反抗统治者的行为,作者赞美精卫倒还罢了,但不好理解的是,他还赞美刑天!如果细读全诗,就可发现:原来作者是借刑天之事,表明他对晋宋统治者的极端愤慨之心。
总之,全诗以精卫填海、刑天争帝的神话故事起兴,抒发了作者的政治抱负和感慨。短短几句诗,却有巨大的容量。我们由此可见陶渊明恬淡闲适背后的猛士风骨。
【赏析】本诗原为《读〈山海经〉》诗的第十首,诗中歌颂了精卫和刑天的坚强斗争精神,寄托着诗人慷慨不平的心情和意愿。诗中所写的“精卫”和“刑天”是《山海经》中的两个动人的故事。
陶渊明对工业东晋的灭亡十分惋惜,对恭帝被弑痛心疾首。他不仅引用历史故事,抨击刘裕代晋,而且利用古代神话传说,表示了自己的不平和反抗情绪。
诗的前半部分,歌颂了精卫和刑天。“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精卫是炎帝少女死后化为的精灵,虽然身小力薄,却常西山之木以填于东海。“微木”与“沧海”是一组多么强烈悬殊的对比,以微木填海何时方可填平?一如愚公一担一石之移山。但诗人歌颂的是这种锲而不舍的精神与矢志靡它的决心,只要有这种精神与决心终有成功胜利的一天!“刑天舞干戚”讲的是刑天操斧执盾不甘失败的故事。刑天被天帝断首,仍然挥舞牌,刚毅的精神长留不衰。“猛志固常在”中的这个“固”字点明刑天的“猛志”本为其生来所固有而永不衰竭,无论失败还是死亡终不能使其消减。诗人在“精卫”与刑天身上看到他们这种共有的百折不挠的坚强意志,从而加以赞颂讴歌,就隐含着诗人自身也时时以这种精神自策自励。
这首诗的后半部分诗人进一步赞扬这两个英雄顽强的斗志。尽管良机已失,徒怀雄心,但他们也不存忧虑,毫无悔意。通过精卫和刑天的行动,寄托了自己的悲愤。
“同物既无虑,化去不复悔。徒设在昔心,良辰讵可待!”前二句写“精卫”与“刑天”如此刚毅的缘由。“同物”、“化去”即物化之意。“物化”一般指死生变化而言。生与死不过是不同形式的“物化”,死只不过是生的另一种形式而已。女娲变成精卫,刑天变成乳目脐口的怪神,都是由此物化为彼物,其精神不死,故而无论衔微木填海,或舞干戚向敌,都能无虑而不悔。诗人在此以“物化”的哲学观点激励自己无虑不悔的斗争意志。最后二句是诗人思想情感又一次跌宕:表面上是感叹精卫与刑天徒然存在着昔日猛志,但如愿以偿的时机岂能等到?实际上是诗人慨叹理想的无法实现。前人认为此二句是诗人的自白之语。
由于家庭出身的影响,陶渊明和已死去的晋朝,感情上有割不断的万缕千丝。刘裕上台后诛***异己,的行为更使他不满于刘宋政权。因此,不能正确认识刘裕及他建立的新政在历史上起的积极作用。这正是诗人的局限。但他反对刘裕代晋和憎恶时代黑暗、政治残酷是紧紧相联系的,从这个意义上说,批判刘宋政权,也是批判腐朽的东晋社会的继续。
这首诗写法曲折,意义较为隐晦,风格和情调与以上所选各篇大不相同,但在豪放之中仍然保持了诗人托物寄兴、精练含蓄,说理议论自然妥帖的特点。
解析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这首诗,写一篇赏析文。
读山海经   陶渊明
孟夏草木长,绕屋树扶疏。众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
既耕亦已种,时还读我书。穷巷隔深辙,颇回故人车。
欢言酌春酒,摘我园中蔬。微雨从东来,好风与之俱。
泛览《周王传》,流观《山海》图。俯仰终宇宙,不乐复何如?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诗歌,进行赏析。
小寒食舟中作  杜甫
佳辰强饮食犹寒,隐几萧条戴鹖冠。
  春水船如天上坐,老年花似雾中看。
  娟娟戏蝶过闲幔,片片轻鸥下急湍。
  云白山青万余里,愁看直北是长安。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留别王维 孟浩然
寂寂竟何待,朝朝空自归。欲寻芳草去,惜与故人违。
当路谁相假,知音世所稀。只应守寂寞,还掩故园扉。
【注】此诗是孟浩然四十岁时到长安参加进士考试不第,还襄阳之际,留别王维之作。
(1) 首句中“寂寂”二字,含义丰富,试加以分析。(4分)
答:
(2)“当路谁相假,知音世所稀”两句,被认为是全诗的重点。试分析这两句表达的内容和感情,并联系全诗,分析其在结构上的作用。(4分)
答: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后面的问题。(8分)
宫怨 李益
露湿晴花春殿香, 月明歌吹在昭阳。
似将海水添宫漏, 共滴长门一夜长。
【注】昭阳:指昭阳殿,是汉成帝皇后赵飞燕得宠时所住。
长门:指长门宫,是汉武帝时陈皇后失宠后所住。
(1)、诗歌前两句描写的是怎样的一种情景?这对表达宫怨这一题旨有何作用?(4分)
答:
(2)、试从修辞角度分析后两句的妙处。(4分)
答: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两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秋夜独坐(节选) 夜 深
唐 王维 宋 周弼
独坐悲双鬓,空堂欲二更。 虚堂人静不闻更,独坐书床对夜灯。
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 门外不知春雪霁,半峰残月一溪冰。
(1)两诗中均写了夜景,又有所不同。请具体说明。(4分)
(2)两诗中均有“独坐”,而作者心境不同。试简要分析。(4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