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卜算子·黄州定惠院寓居作苏轼   缺月挂疏桐,漏断[注]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卜算子·黄州定惠院寓居作苏轼   缺月挂疏桐,漏断[注]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同步题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卜算子·黄州定惠院寓居作
苏轼
   缺月挂疏桐,漏断[注]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注】“漏”指漏壶,古人计时的器具。“漏断”指夜深。
词中所描写的孤鸿的形象是怎样的?请作简要赏析。
答:                                              。
答案
全词刻画了一个飘飞不定、惊恐不安、心怀幽恨、孤独寂寞的孤鸿形象。本词用“缺月”“疏桐”“漏断”“寒枝”“洲冷”等词语为孤鸿描绘了一个清冷萧瑟的环境,用“孤”“惊”“回”“恨”“寂寞”等词语极写孤鸿的神态和心理。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清溪行
(李白)
清溪清我心,水色异诸水。
借问新安江,见底何如此?
人行明镜中,鸟度屏风里。
向晚猩猩啼,空悲远游子。
  注:本诗为李白在天宝十二载(公元753年)秋天游池州(今安徽贵池)时作。
(1)本诗着重描写了清溪怎样的特点?寄托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诗的五六句“人行明镜中,鸟度屏风里”除了对偶外还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请结合诗句说明其妙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古体诗,回答问题。饮酒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无言。
1.“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两句刻画了诗人自己的形象,请你说一说这是一个怎样的形象。“采菊”这一动作中包含着诗人怎样的志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把“悠然见南山”的“见”字改成“看”“望”等字,表达效果是不是一样?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小题。秋雨夜眠   
白居易
凉冷三秋夜,安闲一老翁。
卧迟灯灭后,睡美雨声中。
灰宿温甁火,香添暖被笼。
晓晴寒未起,霜叶满阶红。
【注】这首诗大约是白居易任河南尹时所作。这时诗人体衰多病,官务清闲,亲密的诗友元稹也已经谢世。
(1)简要说说“晓晴寒未起”中的“寒”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安闲”是全诗的“诗眼”,试联系全诗谈谈作者是怎样体现老翁“安闲”这一特点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秋 词
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1)一、二两句表露了诗人怎样的心境?是用什么手法表现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秋天可写的景物很多,刘禹锡在诗中为什么只写冲天而上的一鹤?有何深意?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后面习题。 忆秦娥娄山关
 1935年2月  毛泽东
  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1.填空
(1)“忆秦娥”是这首词的___________,它跟词的_____________有关;“娄山关”是这首词的____________,它跟词的______________有关。
(2)这首词颇具音韵之美,读起来琅琅上口,主要原因在押韵上,如上阕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下阕的“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其次,作者使用了顶针修辞格,将每阕的中间部分紧密连接在了一起。
2.判断下列说法正误,在括号后打“√”“×”。
(1)从“西风”“雁”“霜”这些意象的使用上,我们可以推断出这是在秋季。    (    )
(2)“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意思是清晨时分,西风凛冽,雁声穿空,霜华铺地,残月在天。                                                                                                                                  (    )
(3)上阕前两句作者通过感觉、听觉、视觉勾勒出一幅铁铸似的清晨凄清的画面,其用词造境,呈现出一种暗淡冰冷的色调。                                                                                  (    )
(4)“马蹄声碎”中“碎”的意思是“凌乱”,生动地刻画出撤退时急行军的景象;“喇叭声咽”中的“咽”字意思是发不出声,写出了当时物质条件的恶劣。                      (    )
(5)“漫道”,意思是道路漫长,“真如铁”的意思是真的像铁一样坚固。作者用这两个词来说明前行之路漫长而艰难。                                                                                          (    )
(6)“雄关”点出了娄山关的艰险,“从头”一词,可见作者已经是再过此隘了。(    )
3.关于这首词的基调,一般有三说:悲凄说、悲壮说、雄壮说,你认为哪种较合适,请申述理由(写自己的新认识也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