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下列诗句中加粗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见”字用得极妙,“见”是无意中的偶见,南山的美景正好与采菊时悠然自得的心

对下列诗句中加粗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见”字用得极妙,“见”是无意中的偶见,南山的美景正好与采菊时悠然自得的心

题型:单选题难度:一般来源:同步题
对下列诗句中加粗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采菊东篱下,悠然南山”中“见”字用得极妙,“见”是无意中的偶见,南山的美景正好与采菊时悠然自得的心境相映衬,合成物我两忘的“无我之境”。   
B.“红杏枝头春意”中的“闹”字,用通感的手法,把视觉感受变成听觉感受,逼真地刻画出红杏怒放的蓬勃生机,又满含着诗人喜迎春色的欢愉之情,是“有我之境”。   
C.“云破月来花影”中的“弄”字,细致描绘出微风中、月色下,花儿婆娑摇曳的情状,表达对美好春夜的喜爱留恋,及对春色阑珊的惋惜,是“无我之境”。   
D.“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是形容词用作动词,和煦春风吹拂,千里江岸,一片新绿,诗人就把看不见的春风转化成鲜明的视觉形象,写出了春风的精神。
答案
C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鹧鸪天
苏轼
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
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
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
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
  注:该词写于苏轼被贬黄州期间。
(1)试分析上片在描写景物方面具有什么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下片中的“浮生”一词,语出《庄子·刻意》:“其生若浮,其死若休。”请简要评价苏轼在诗里所流露出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回答问题。如梦令
严蕊
  道是梨花不是,道是杏花不是,白白与红红,别是东风情味。曾记,曾记,人在武陵微醉。     
  注释:南宋周密《齐东野语》卷二十曾记:“天台严蕊,字幼芳,善琴弈歌舞,丝竹书画,色艺冠一时。”严蕊虽为歌女,但品格甚高,她《卜算子》词中有“不是爱风尘。似被前缘误”句。    
(1)这首词写的是什么花?并简要说说理由。
(2)这首词运用了哪些写作技巧?请简要分析。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1)首句告诫王孙公子莫要把菊同蓬蒿相提并论而点出菊的高洁,下句紧承上句用重阳节人们采撷菊花插戴于鬓上的习俗暗点出菊。 
(2)前两句诗人从不同的人对菊的不同态度,初步点出菊的高洁。后两句重菊花被人格化了,作者赋予它以不求高位、不慕荣利的思想品质。全诗托物言志,表达了诗人追求高洁并远离权位的思想情感。(意思对即可)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问题。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

           满江红 暮春
             辛弃疾
  家住江南,又过了、清明寒食。花径里、一番风雨,一番狼藉。红粉暗随流水去,园林渐觉清阴密。算年年、落尽刺桐花,寒无力。
  庭院静,空相忆。无说处,闲愁极。怕流莺乳燕,得知消息。尺素如今何处也,绿云依旧无踪迹。谩教人、羞去上层楼,平芜碧。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蜀道后期
张说①
客心争日月,来往预期程。 
秋风不相待,先至洛阳城。 
  [注]①张说,洛阳人,在校书郎任内曾两度出使到西蜀。 
(1)第一句中的“争”字实在太妙了,它究竟妙在何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秋风不相待,先至洛阳城”,这两句它成功地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它又含蓄地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