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首句告诫王孙公子莫要把菊同蓬蒿相提并论而点出菊的高洁,下句紧承上句用重阳节人们采撷菊花插戴于鬓上的习俗暗点出菊。 (2)前两句诗人从不同的人对菊的不同态度

(1)首句告诫王孙公子莫要把菊同蓬蒿相提并论而点出菊的高洁,下句紧承上句用重阳节人们采撷菊花插戴于鬓上的习俗暗点出菊。 (2)前两句诗人从不同的人对菊的不同态度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模拟题
(1)首句告诫王孙公子莫要把菊同蓬蒿相提并论而点出菊的高洁,下句紧承上句用重阳节人们采撷菊花插戴于鬓上的习俗暗点出菊。 
(2)前两句诗人从不同的人对菊的不同态度,初步点出菊的高洁。后两句重菊花被人格化了,作者赋予它以不求高位、不慕荣利的思想品质。全诗托物言志,表达了诗人追求高洁并远离权位的思想情感。(意思对即可)
答案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问题。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

           满江红 暮春
             辛弃疾
  家住江南,又过了、清明寒食。花径里、一番风雨,一番狼藉。红粉暗随流水去,园林渐觉清阴密。算年年、落尽刺桐花,寒无力。
  庭院静,空相忆。无说处,闲愁极。怕流莺乳燕,得知消息。尺素如今何处也,绿云依旧无踪迹。谩教人、羞去上层楼,平芜碧。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蜀道后期
张说①
客心争日月,来往预期程。 
秋风不相待,先至洛阳城。 
  [注]①张说,洛阳人,在校书郎任内曾两度出使到西蜀。 
(1)第一句中的“争”字实在太妙了,它究竟妙在何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秋风不相待,先至洛阳城”,这两句它成功地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它又含蓄地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的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半山春晚即事
王安石
春风取花去,酬我以清阴。
翳翳陂路静,交交园屋深。
床敷每小息,杖屦或幽寻。
惟有北山鸟,经过遗好音。
(1)简要概括“半山春晚” 的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尾联“唯有北山鸟,经过遗好音”的表现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诗前两句描绘了黄昏的安肃道上沁人心脾的幽美图景:清波粼粼,菜花飘香,夕阳斜照之下,矗立的高塔投下的影子,好像巨龙横卧在大地之上。
2.后两句诗描写了秋天的黄昏,高柳之上鸣蝉声乱,别有幽怨,蝉声凝滞,在风的牵拉之下,残声传过了浣衣塘那边去了的情景。表达了作者孤身客行道上而生出的思乡羁旅之愁。(意对即可)
诗歌鉴赏。
中夜起望西园值月上
柳宗元
觉闻繁露坠,开户临西园。 
寒月上东岭,泠泠疏竹根。 
石泉远逾响,山鸟时一喧。 
倚楹遂至旦,寂寞将何言。
  【注】本诗作于柳宗元被贬永州之时。西园位于作者永州愚溪住宅以西。
①请结合全诗,说出作者写“露”“月”“泉”“鸟”的妙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诗人“寂寞”的原因是什么?请扼要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