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问题。夏意苏舜钦别院深深夏席清,石榴开遍透帘明。树阴满地日当午,梦觉流莺时一声。夏夜追凉杨万里夜热依然午热同,开门小立月明中。竹深树密虫鸣

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问题。夏意苏舜钦别院深深夏席清,石榴开遍透帘明。树阴满地日当午,梦觉流莺时一声。夏夜追凉杨万里夜热依然午热同,开门小立月明中。竹深树密虫鸣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上海模拟题
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问题。夏意
苏舜钦
别院深深夏席清,石榴开遍透帘明。树阴满地日当午,梦觉流莺时一声。
夏夜追凉
杨万里
夜热依然午热同,开门小立月明中。竹深树密虫鸣处,时有微凉不是风。
1.从体裁看,两首诗都是_____________。
2.对这两首诗,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苏诗“石榴开遍透帘明”一句,用石榴花开写出夏日的燥热,与首句“夏席清”形成对比。
B.从苏诗末句的“梦觉”二字可以看出,前三句写的是午睡前的情景。
C.杨诗中的“追凉”意即“觅凉”、“取凉”,但与“觅”、“取”相比,“追”更能体现对“凉”的渴望。
D.杨诗首句点明追凉之因;末句“不是风”三字,既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
3.两首诗在表现手法上有相同之处,请对此做简要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七绝/绝句/近体诗
2.A
3.两首诗都运用了以动衬静(或以声衬静)的写法,苏诗用流莺的叫声突出了夏日的清幽,杨诗用小虫的叫声衬出夏夜的安静。(意对即可)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问题。昼居池上亭独吟
刘禹锡 
日午树阴正,独吟池上亭。静看蜂教诲,闲想鹤仪形。
法酒调神气,清琴入性灵。浩然机已息,几杖复何铭?  
  【注】①法酒:按照法定规格酿造的酒。②几杖复何铭:给几、杖作铭文,往往有自警或劝诫之意。汉代刘向曾有《杖铭》诗:“历危乘险,匪杖不行;年耆力竭,匪杖不强;有杖不任,颠跌谁怨?有士不用,害何足言?”
1.从体裁上看,本诗是_____________。
2.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首句写恬静优雅环境,衬托诗人孤独闲适的情韵。
B.颈联借法酒清琴,形神兼备地刻画自已美好情操。
C.“浩然机已息”,作者于平静之语中表现旷达风度。
D.“几杖复何铭”,用反问直接表达了对朝廷的不满。
3.颔联“静看蜂教诲,闲想鹤仪形”颇有意味,请简要评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两支曲子,完成下面的题。《哀江南》(节选)
  【沉醉东风】横白玉八根柱倒,堕红泥半堵墙高。碎琉璃瓦片多,烂翡翠窗棂少。舞丹墀燕雀常朝,直入官门一路蒿,住几个乞儿饿殍。
  【折桂令】问秦淮旧日窗寮,破纸迎风,坏槛当潮,目断魂消。当年粉黛,何处笙箫?罢灯船端阳不闹,收酒旗重九无聊。白鸟飘飘,绿水滔滔,嫩黄花有些蝶飞,新红叶无个人瞧。
注:《哀江南》是传奇《桃花扇》结尾的一套北曲。这套曲子,通过教曲师傅苏昆生在南明灭亡后重游南京所见的凄凉景象,话兴亡之感,抒亡国之痛,表达了强烈的故国哀思。南京原是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的国都,后来燕王朱棣迁都北京。李自成攻入北京,崇祯自缢,清兵乘机入关后,明代宗室苏昆生(长期生活在秦淮河上的唱曲名家)目睹了南明的兴亡。南明灭亡之后,他故地重游,抚今追昔,百感交集,唱出这套沉郁、悲怆的曲子。
1.解释下列词语。   
①翡翠——                                       
②粉黛——                                       
③笙箫——                                     
2.【沉醉东风】一曲写老艺人拖着沉重的脚步走到了故宫,从中我们可以想见故宫昔日的繁华。
请找出能体现故宫昔日繁华景象的富有色彩的词语:                            玉柱、                        泥墙、                           琉璃瓦、                           窗棂、                              墀,而现在这一切全淹没在一片浓绿的蒿莱之中。可见这一支曲子主要是通过__               __手法表现今昔巨变。
3.作者写“直入宫门一路蒿”,联系“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分析一下“一路”一词有何表达作用。写蒿莱的目的是什么?作者借“蒿莱”抒发了什么情感? 
                                                                                        
4.请选出对【折桂令】的鉴赏分析有误的一项(         )。
A.从这一曲中我们可以想象到这样的景象:绿水画舫, 游人如织,舞榭歌台,笙箫彻夜。但现在,国家亡了,歌女逃了,游人不见了,看见的只有窗户上迎风飒飒作响的破纸,秦淮河里夜打空城的潮声。此曲融情于景,景物描写中饱含今非昔比、怀念故国的无限哀思。
B.“白鸟飘飘,绿水滔滔”“嫩黄花“新红叶”几句景物描写,点绘出秦淮河景色美丽而色彩鲜明的特点,从中也透露出作者被美景所动的心情。
C.曲词写的正是深秋时节,菊花开日,霜叶红时,却只见“有些蝶飞”“无个人瞧”,飘浮在这里的是无边的寂寞。
D.这支曲子描述的是沉默,蕴涵的是仇恨,表面上是一派寂静,内藏的是火一般的激情。是谁惊破了温馨的美梦?是谁践踏了六代繁华?这是作者没有提出而读者自然要问的问题。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散曲,完成下面的题。[双调]大德歌春
关汉卿
  子规啼,不如归,道是春归人未归。几日添憔悴,虚飘飘柳絮飞。一春鱼雁无消息,则见双燕斗衔泥。
注:①子规,又名杜鹃。古人认为它的啼声好像在叫“不如归去”。②鱼雁,喻书信。③斗,竞相,争着。
1.对这首小令分析得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这首小令以子规鸟的啼叫起兴,接着抓住春季有特征性的景物,含蓄地表现闺中少妇绵绵不断的相思。   
B.“几日”两句,先从外形上描述少妇的愁苦,然后从内部揭示少妇心灵上的创伤。
C.结尾不说少妇如何思念远行人,而写双燕为筑巢而比赛衔泥,这更能反衬她的孤独、寂寞和痛苦。
D.这是一支思妇闺怨曲。全曲紧紧围绕一个“春”字,用典雅而通俗的语言,从各个侧面突出了.“少妇的思念。
2.“虚飘飘柳絮飞”一句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这段曲词,完成下面的题。《汉宫秋》第三折
  【梅花酒】呀!俺向着这迥野悲凉。草已添黄,兔早迎霜。犬褪得毛苍,人搠起缨枪,马负着行装.车运着糇粮,打猎起围场。他、他、他,伤心辞汉主;我、我、我,携手上河梁。他部从入穷荒,我銮舆返咸阳。返咸阳,过宫墙;过宫墙,绕回廊;绕回廊,近椒房;近椒房,月昏黄;月昏黄,夜生凉;夜生凉,泣寒螿注;泣寒蟹螀,绿纱窗;绿纱窗,不思量!
注:寒螿:寒蝉。
1.有人赞赏《汉宫秋》的曲词“写景写情,当行出色”。这段曲词描写了汉元帝所见、所想的哪两种情景?表现了汉元帝什么样的感情? 
                                                                                            
2.这段曲词运用了对仗、顶真的修辞手法,试简析它们各有怎样的艺术效果。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2)题。江月晃重山
                            ——初到嵩山时作
元好问
塞上秋风鼓角,城头落日旌旗。少年鞍马适相宜。从军乐,莫问所从谁。
候骑才通蓟北,先声已动辽西。归期犹及柳依依。春闺月,红袖不须啼。
注:犹及:还赶得上。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头两句,对仗工整,借“秋风鼓角”“落日旌旗”分别从听觉和视觉两个角度,表现了边塞景象的壮美。
B.上片后三句勾勒出一个乐观豪迈、甘愿为国效力的少年形象,其中“从军乐”的“乐”字堪称这首词的词眼。
C.下片前两句写出了大部队声势浩大,行动迅捷,作战威猛,很快就取得了战斗的胜利。
D.这首词以边塞生活为题材,既无“将军白发征夫泪”的哀伤之气,也无“古来征战几人回”的悲慨之情。
(2)“归期犹及柳依依”一句中,“犹及”二字使该句意蕴颇丰。请结合前后诗句具体分析。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