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比阅读下面两首《寻隐者不遇》,然后回答问题。寻隐者不遇(宋)魏野寻真误入蓬莱岛,香风不动松花老。采芝何处未归来,白云满地无人扫。寻隐者不遇(唐)贾岛松下问童子

对比阅读下面两首《寻隐者不遇》,然后回答问题。寻隐者不遇(宋)魏野寻真误入蓬莱岛,香风不动松花老。采芝何处未归来,白云满地无人扫。寻隐者不遇(唐)贾岛松下问童子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期末题
对比阅读下面两首《寻隐者不遇》,然后回答问题。寻隐者不遇
(宋)魏野
寻真误入蓬莱岛,香风不动松花老。
采芝何处未归来,白云满地无人扫。
寻隐者不遇
(唐)贾岛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1)这两首诗都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两首诗在刻画人物的方法上的共同点是什么?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对隐者的钦慕之情和寻访隐士而不得的失落之情。
(2)两首诗的共同点是都运用了侧面描写的手法。两首诗的隐者都没有出场(一个是“采芝何处未归来”,一个是“采药去”),两首诗都通过描写隐者的生活环境来刻画人物形象:他们都与白云、松树为伴,一个是“白云满地无人扫”,一个是“云深不知处”。这种手法从侧面烘托出了崇高、高洁的隐者形象,表达了诗人对他们的钦慕之情。(意对即可)
举一反三
对下列古诗句中加粗部分的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莲子”是双关语,指莲子,也暗指“怜子”)
B.“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加粗诗句运用了拟人修辞,写出了山也寂寞人也孤独的凄迷境况)
C.“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加粗诗句比喻中套用拟人修辞,写出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
D.“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诗句以反衬手法写出了此地的凄凉、寂寥)
题型:单选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对下列古诗句中加粗词解说错误的一项是

[     ]

A.“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却有。”(刘禹锡《竹枝词》)
  “晴”是双关词:既指晴雨的“晴”,也暗指恋情的“情”。
B.“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孤”是比喻写法,“楚山”似乎也有诗人孤寂的心情。
C.“当年只自守空帷,梦里关山觉别离。不见乡书传雁足,唯看新月蛾眉。”(天涯《秋思赠送》)
  “新月”“蛾眉”:作者浮想联翩,仿佛那弯弯的新月就是娇妻的蛾眉。
D.“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胡尘。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陈陶《陇西行》)
  “貂锦”“胡尘”运用借代手法,这里分别指唐军将士和边塞战争的激烈场面。
题型:单选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西江月·题溧阳三塔寺【注】
张孝祥

  问讯湖边春色,重来又是三年。东风吹我过湖船,杨柳丝丝拂面。世路如今已惯,此心到处悠然。寒光亭下水连天,飞起沙鸥一片。
  【注】这首词作于1162年春,作者自建康还宣城途经溧阳时所作。此前三年,张孝祥曾两次遭罢官。
(1)上阕中“东风吹我过湖船,杨柳丝丝拂面”展现的是一幅什么样的画面?请简略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试分析下阕的内容以及作者在词中所抒发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春日
吴锡畴
韶光大半去匆匆,几许幽情递不通。
燕未成家寒食雨,人如中酒落花风。
一窗草逆濂溪老,五亩园私涑水翁
无赋招魂难独笑,且排春句答春工。
  [注]①吴锡畴:南宋末年诗人,死后第三年南宋即亡。②濂溪老:指周敦颐,晚年定居于庐山,世称濂溪先生。③涑水翁:指司马光,陕州夏县(今属山西)涑水乡人,世称涑水先生。
(1)颈联中“逆”“私”二字极为精妙,请结合诗句试分析其妙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有人说“幽情”是该诗的诗眼,你是否同意这一观点?在诗中指什么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卖花声·题岳阳楼
张舜民
  木叶下君山。空水漫漫。十分斟酒敛芳颜。不是渭城西去客,休唱《阳关》。醉袖抚危阑。天淡云闲。何人此路得生还?回首夕阳红尽处,应是长安
  [注]①张舜民:字芸叟。生卒年不详。英宗治平二年进士。徽宗时升任右谏议大夫,后贬商州。善画,亦能诗文,有《画墁集》。②君山:洞庭湖中的一座山。③《阳关》:唐朝王维所作的送别诗《送元二使安西》,谱入乐府时名“渭城曲”,又名“阳关曲”,在送别时歌唱。④长安:唐朝都城,这里代指宋朝都城汴京(今河南开封)。
(1)根据词意,简要分析词人慨叹“休唱《阳关》”的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结合“回首夕阳红尽处,应是长安”分析该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