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菩萨蛮 李白 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 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1)古

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菩萨蛮 李白 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 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1)古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浙江省高考真题
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菩萨蛮
李白
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
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1)古典诗词特别讲究炼字。请简要分析“空”字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关于这首词表达的内容,有人认为是“游子思归乡”,有人认为是“思妇盼归人”,也有人认为二者兼有。你的看法如何?请简要说明理由。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空”字表达了苦苦等待而没有结果的孤寂、惆怅,增添了全词的“愁”味,使主题更加鲜明。
(2)游子思归乡:一、二句是游子眼前所见之景;三至六句是游子触景生情,设想家人盼望自己归去的情景;最后两句游子感叹旅途漫漫,归乡无期,更添愁苦。
  思妇盼归人:上片写思妇见晚景而生愁情;五、六句写思妇伫立玉阶,见鸟归而怀念游子;最后两句写思妇设想游人归途艰难,感叹相逢无期。
  二者兼有:全词以游子思归乡和思妇盼归人相互渲染,传达了“一种相思,两处闲愁”的情思。(意对即可)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间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时曾说,“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诗中“折柳”的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听蜀僧濬弹琴
李白
蜀僧抱绿绮,西下峨眉峰。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
客心洗流水,余响入霜钟。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
  注:① 绿绮:古代名琴。 ② 流水:借用“高山流水”典故。 ③ 霜钟:《山海经·中山经》载,丰山有九种,霜降而鸣。
(1)诗的第二联中“一挥手”和“万壑松”分别表现了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全诗谈谈你对第四联“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的理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从军行七首(其二)
王昌龄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1)“琵琶起舞换新声”与“边愁”是否矛盾?为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高高秋月照长城”与前三句写法上有何不同?这样的写法有什么好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过看积寺
王维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
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注:安禅,佛家语,指闭目静坐。不生杂念;毒龙,指世俗欲念。
古人评诗时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是指一句诗中最精练传神的一个字。你认为这首诗第三联两句中的“诗眼”分别是哪一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第1—4题。望海楼
米蒂
云间铁瓮近青天,缥缈飞楼百尺连连。
三峡江声流笔底,六朝帆影落樽前。
几番画角催红日,无事沧洲起白烟。
忽忆赏心何处是?春风秋月两茫然。
  【注】①望海楼,宋时在镇江城内。②铁瓮:镇江古有“铁瓮城”之称。③沧洲:滨水的地方。
1.本诗所咏的望海楼,却先写铁瓮城矗立云间,邻近青天,作用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诗颔联在两句之首分别冠以“三峡”、“六朝”,从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两个方面拓展了诗歌的境界,增强了诗歌的气势。
3.对“三峡江声流笔底,六朝帆影落樽前”的理解不确切的一项是(     )
A.登楼望江,联想到了三峡的险峻
B.片片帆影,倒映在诗人的酒樽里
C.征帆流舸,激起诗人饮酒的豪情
D.涛声阵阵,引发诗人作诗的雅兴
4.这首诗的颈联多角度写景,请具体说明其中的两点。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