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问题。晚泊岳阳欧阳修卧闻岳阳城里钟,系舟岳阳城下树。 正见空江明月来,云水苍茫失江路。夜深江月弄清辉,水上人歌月下归。一阕声长听不尽,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辽宁省高考真题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问题。 |
晚泊岳阳 欧阳修 卧闻岳阳城里钟,系舟岳阳城下树。 正见空江明月来,云水苍茫失江路。 夜深江月弄清辉,水上人歌月下归。 一阕声长听不尽,轻舟短楫去如飞。 |
1.诗中有三处写到“月”,请就此作简要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是怎样表现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答案
1.第三句写明月“来”悬空江,表现作者人在旅途,只有明月为伴;第五句用拟人方法呈现静夜“月弄清辉”的画面,也为下句渔人归家作引;第六句写月光引领水上人伴着歌声飞去归家,带出作者一丝思乡之情。 (意对即可)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触景而生的思乡之情。是通过卧闻钟声、系舟树下、静赏江月、倾听歌声等举动,城里钟、水上歌等听觉感受,城下树、空江月、水上人、云水苍茫、轻舟飞逝等视觉形象,以景寓情来表现的。句句写景,景景关情。(意对即可) |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
江间作四首(其三) 潘大临① 西山通虎穴②,赤壁隐龙宫。形胜三分国,波流万世功。 沙明拳宿鹭③,天阔退飞鸿。最羡渔竿客,归船雨打篷。 |
[注]①潘大临(约1057~1106):字郡老,黄州(今湖北黄冈)人,善诗文。曾随苏轼同游赤壁。②西山:在湖北鄂州西,山幽僻深邃。③拳宿鹭:指白鹭睡眠时一腿蜷缩的样子。 (1)第三联两句中各有一个字用得十分传神,请找出来,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全诗看,作者向往一种什么样的生活?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
登金陵凤凰台 李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风去台空江自流。 吴官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①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
[注]①一水:亦作“二水”。 (1)分别概括这首诗颔联和颈联的内容,并说说其中寄寓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总为浮云能蔽日”一句中用了何种修辞方法?尾联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回答问题。 |
出关① 徐兰 凭山俯海古边州,旆②影风翻见戍楼。 马后桃花马前雪,出关争得不回头? |
[注]①关,指居庸关。②旆(pèi),旌旗。 (1)诗的前二句,有版本作“将军此去必封侯,士卒何心肯逗留”,与本诗相比你更喜欢哪一种?请简要说明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马后桃花马前雪”一句在艺术表现上有什么特点?请作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下面的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
溪亭 林景熙 清秋有馀思,日暮尚溪亭。 高树月初白,微风酒半醒。 独行穿落叶,闲坐数流萤。 何处渔歌起?孤灯隔远汀。 |
(1)诗人运用了哪些反映时间变化的意象来表现其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结合全诗,评析第三联中“穿”、“数”二字的艺术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
题竹石牧牛(并引) 黄庭坚 子瞻画丛竹怪石,伯时①增前坡牧儿骑牛,甚有意态,戏咏。 野次②小峥嵘,幽篁相倚绿。阿童三尺棰③,御此老觳觫。 石吾甚爱之,勿遣牛砺角!牛砺角犹可,牛斗残我竹。 |
[注]①伯时:宋著名画家李公麟的字。②野次:郊野。③棰:鞭子。 (1)这首诗可分为几个层次?它们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你认为这幅“竹石牧牛”图在作者心目中的含意是什么?有人认为作者在诗中“厚于竹而薄于石”,你对此有什么看法?请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