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25分)米字幅孙春平北口市代市长薛冠蓉原是省科技厅厅长,虽是同级职务,但一个城市的政府首脑可比一方诸侯,责任重大,万民瞩目,尤其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25分)米字幅孙春平北口市代市长薛冠蓉原是省科技厅厅长,虽是同级职务,但一个城市的政府首脑可比一方诸侯,责任重大,万民瞩目,尤其又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不详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25分)
米字幅
孙春平
北口市代市长薛冠蓉原是省科技厅厅长,虽是同级职务,但一个城市的政府首脑可比一方诸侯,责任重大,万民瞩目,尤其又是巾帼独挑大梁,不可小觑啊!
这一日,文化局长和文联主席恭请薛市长拔冗光临市内一文化沙龙,一可换换心境,二亦亲和雅士贤达。薛市长欣然前往。
因有新市长光临,这天沙龙来的人格外踊跃,连书坛领袖魏老先生都拄着拐杖来了。这魏老的字国内闻名,尺幅万金。魏老先生恪守“滥犹不及”的原则,轻易不肯示之于人,但有时盛情难却,他也只龙蛇走腕,或虎,或寿,只一字,意到而已。席间,文化局长润笔,文联主席铺纸,请魏老为薛市长写上一幅。
魏老先生提笔在手,问:“冠蓉女士,你让老朽写幅什么?”
薛市长想了想,笑答:“早知魏老落墨是宝,又听说您赐宝常只写一字,我不敢太多奢望,只求一个米字如何?”
魏老闻言,微微一怔,又问:“你再说一遍,哪个字?”
薛市长答:“米,米面的米。”
魏老再问:“楷隶行草篆,你喜欢哪种字体?”
薛市长环顾四周,便指悬挂于壁上的一幅字说:“不怕见笑,我于书法完全是外行,连哪种字是什么体我都说不大明白,您就写这种字可好?最好写大一点。”
魏老功底深厚,可谓十八般武艺,样样来得,但强项却在行书和草书,许多人还没看过魏老写隶书呢,且都知大字的隶书极难写,尤其是这米字,横竖撇捺,笔笔不可马虎。
只见魏老屏气凝神,雪白宣纸上便落下一个大大的米字,是隶书,绵里藏锋,古朴刚劲,最后一笔刚收锋,满堂便响起一片叫好声,有人还鼓掌祝贺。魏老落了款,用了印。人们特别注意到,魏老用的是“冠蓉方家惠存”,他没用“正腕”,更没用“赐教”。
文联主席小声对薛市长说:“市长,这幅字可是珍品,万金难求,值啦!”
文化局长上前,小心揭起字幅,跟在身边的市长秘书欲去接,却被薛市长拨过,亲自接字在手,又对魏老深鞠一躬,便又引起人们一片掌声。
文化局长说:“我找人裱过,再给您送去。”
薛市长摇头:“不用,我找人裱吧。”
数日后,米字条幅高悬在了薛市长办公室,有时她接受采访,那字幅便随了她一同出镜,很是抢眼;薛市长求魏老写米字幅的故事也风一般在北口市传播。随着故事传播的还有人们的疑惑与猜测,一市之长为什么偏偏让魏老独写了一个米字?有人说,这体现了一市首脑的执政理念,民以食为天,薛市长是把解决百姓温饱放在了她心头的第一位置;又有人顺着这个话题引申,说粮食脱了糠才为米,薛市长潜在的寓意是城市奔了小康,还要追求更大的富裕;还有人说薛市长生于三年自然灾害期间的1960年,她的母亲就是生下她不久后饿死的,薛市长悬此字,便有着深切怀念母亲和不再让历史悲剧重演的双重含义。
另有对薛市长让魏老用隶书独写米字反面猜疑的,说魏老先生倚老卖老,当众直呼市长讳名,薛某心中不悦又不好彰显脸上,才略施小计想教训一下这个老顽童。一市之长学富五车,哪会连楷隶行草篆都不懂,人家不过是以此为借口专让老顽童用他最不擅长的隶书去写最不好把握的那个米字,且看老家伙日后还敢轻狂!该着那天魏老精怪有如天助,没丢大丑也就是了。宦海无涯,机谋深远,不服不行啊!可古今中外,越是鬼鬼祟祟私下流传的消息越传得迅猛广泛,也越让有些人将信将疑。
还有一种流传不甚广泛的说法,说薛市长多年前曾去英国带职进修,眼下她的女儿也已去英国读研,她可能对高贵的英国有一种特殊的情结,英国国旗不就是有个大大的米字在上面嘛。
也有好事之人私下找到薛市长的秘书,请他务必想办法从市长口中探出深浅虚实。秘书找机会问了,没想薛市长说,不就是一个字嘛,哪有那么多讲究。此言传出,越发让人们莫测高深,据说还有人为此打过赌,赌注是可去海鲜城吃鲍鱼喝鲨翅,管够。
几月后,北口市召开人代会,薛冠蓉以其亲民务实的工作作风高票完成了由代市长到市长的过渡。在记者招待会上,有记者问:“人们对薛市长在办公室挂了个米字条幅有许多猜测,您能否对此做一说明?”薛冠蓉坦然一笑说:“实话实说,我对书法艺术真是一窍不通,但我对魏老的字确实很喜欢,这里面除了看字怡然陶冶性情的艺术因素外,我也坦率跟大家说,前些年,我坐电脑前的时间太长,得了颈椎病,疼起来恨不得卸下臂膀。后来有朋友给我出了个以保健代治疗的偏方,每天甩脑袋凭空写一百遍米字,以此伸展活泛筋骨。哦,我表演一下,就这样。那天,正好魏老问我请他写什么字,我突然就想到了这个米字。写大点,规规整整,照着米字做保健操,岂不挺好。当然,女同志嘛,摇头晃脑,似有不雅,所以我每次做这个操时,都是闩严了门的。我跟大家说,自从坚持做了这个保健操以后,我的颈椎病真的一次没犯,我在此建议有这种毛病的同志都不妨一试。”
众惊愕,静场。随即,笑声爆响,掌声大作。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 分)
A.小说开头第一段对薛冠蓉职务调动的介绍,看似无意,实则必不可少。一方面为主人公出场蓄势,另一方面则凸显了小说的主题。
B.魏老先生用“冠蓉女士”称呼薛市长,用“冠蓉方家惠存”为米字幅落款,这些体现出书坛领袖魏老温和儒雅、位尊自矜的气度。
C.小说的精妙之处在于通过叙述人们对米字幅的种种猜测,透视人性,揭示人物的深层心理,刻画了鲜活的俗世群像。
D.秘书问市长为什么求魏老写“米”字,薛市长“不就是一个字嘛,哪有那么多讲究”的回答是想引发人们对此事更大的好奇心。
E.题目“米字幅”也是线索,把展示人物性格的一系列细节连缀成有机的情节链,它是激起千层浪之“石”,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小题2:女市长薛冠蓉具有哪些性格特征?请概括说明。(6分)
小题3:请在文中分别找出薛市长选字体和接字幅时动作描写的句子,并分析其作用。(6分)
小题4:薛市长在记者招待会上坦然说清了求魏老写米字幅的原因,你认为人们会不会相信女市长的解释?请结合小说具体内容,谈谈你的看法和理由。(8分)
答案

小题1:答E给3分,答C给2分,答B给1分,答A、D不给分。
小题2:薛冠蓉是一个平易近人(谦逊、亲民亦可)、坦率真诚、能干务实、热爱生活的女市长。①平易近人。参加文化沙龙想亲和雅士贤达,对魏老尊重有加,亲自接米字幅在手,又深鞠一躬。②坦率真诚。当众承认自己是书法外行,不懂字体。求魏老在字幅上写“米”字完全是突发的想法,没有什么讲究和深意。③能干务实。人代会上高票完成了由代市长到市长的过渡。因为长时间在电脑前工作有很严重的颈椎病。④热爱生活。听从朋友的建议,工作之余用头写“米”字来做保健操,还热心地推荐给大家尝试。
(答出三点即可,每点2分,其中性格概括1分,文本例证1分)
小题3:第一处,“薛市长环顾四周,便指悬挂于壁上的一幅字”。(1分)作用:这样的细节描写体现了薛市长在选取字体时的随意性;(1分)也为下文她解释自己对书法艺术一窍不通做铺垫。(1分)第二处,“秘书欲去接,却被薛市长拨过,亲自接字在手,又对魏老深鞠一躬”。(1分)作用:体现了薛市长对魏老先生的尊重和她“亲民”的形象;(1分)也是对下文猜测市长机谋深远、难为魏老的无声驳斥。(1分)
小题4:观点一:人们相信薛市长的解释。理由:①从薛冠蓉这一人物形象来看,她坦率真诚的形象深入人心,能力也赢得了人们的认可,所以她在媒体前的解释会让人们接受。②从小说结尾的情节来看,人们对薛市长的回答最后报以热烈的掌声,表明大家对这种说法的认可。③从小说凸显的主题来看,人们消除了对米字幅的各种疑惑与猜测,相信薛市长的解释,更能凸显出作者对官场乃至社会上捕风捉影、胡乱猜测的怪现象的嘲讽。
观点二:人们不会相信薛市长的解释。理由:①从小说描写的社会环境来看,对为政者(或公众人物)言行的审视和揣测已经形成了一种难以消除的世俗风气,它对人们的影响是根深蒂固的,所以人们不会轻易相信薛市长的解释。②从人物性格角度来说,可能真正的原因与猜测中的说法有相符之处,但薛市长不想助长这种风气,故而另寻蹊径,给出一种与众不同的解释。③从小说表现主题来说,人们不相信会更具有讽刺性,引发读者对胡乱猜测、过度关注名人等社会现象的深层思考。
(观点明确2分;理由合理充分,答出两点即可,每点3分)
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A.第一段不能凸显小说主题,而是与后面展开的情节相呼应。B.称呼和落款能体现魏老的温和儒雅,但体现“位尊自矜”不准确,应该是不卑不亢。D.薛市长的回答主要是想淡化此事,没想到轻描淡写的回答反而引起了人们更大的好奇心。
小题2: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人物性格特征的分析。文本中主要体现了女市长薛冠蓉平易近人、坦率真诚、能干务实、热爱生活的性格特征。结合文本内容具体分析这些性格特征,平易近人(参加文化沙龙,对魏老尊重有加,亲自接过米字幅并鞠躬),坦率真诚(承认自己是书法外行,求魏老在字幅上写“米”字完全是突发的想法),能干务实(高票完成了由代市长到市长的过渡,因为长时间在电脑前工作有很严重的颈椎病),热爱生活(工作之余用头写“米”字来做保健操,还热心地推荐给大家尝试)。
小题3: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分析人物描写文字的作用。分析有关人物描写文字的作用,先要看它描写了人物的哪些方面,或者说它属于人物描写中的哪种(些)(如肖像、动作、语言、心理等),再抓住描写中的关键词语,或结合上下文情节,分析出它的第一个也是最主要的作用:刻画了哪点(些)人物的思想情感。其次要看看有无情节方面的作用,如照应、铺垫、伏笔等。
小题4:
试题分析:本题为开放型答案,既可以回答相信,也可以回答不相信。无论坚持哪种观点,在分析过程中要结合人物形象、小说主题进行分析,不能脱离文本,有理有据,能够自圆其说。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我:没胳膊,没腿,没烦恼
陆梓华
假如有一天,你失去了双手和双脚,该怎样继续生活?将如何吃饭、穿衣?如何自由地行走、奔跑?
澳大利亚青年尼克·胡哲却将这无法想象的困境,变成了一个令全球无数人惊讶的感叹号。从出生起,他就没有四肢。用他自己的话说,他只有一个“小鸡腿”(左脚掌及相连的两个小脚趾)。
这样一个曾经让父母担忧的“怪胎”,如今,取得的成绩令大多数健全人都望尘莫及。
他取得了会计和金融企划的双学士学位,创立了一家公益组织并担任总裁,被评为2005年“杰出澳洲青年”。他是一名出色的演讲家,走遍了20余个国家,与上百万人分享了自己的故事。
身体的残疾让尼克从小就受到嘲笑,很大了,他还需要父母抱进洗手间,那种尴尬和羞愧,几乎让他无地自容。8岁时他想过自***,10岁时,他自***了三次,没有成功。
随着成长,他慢慢意识到,自己与世界是不同的,他问自己:“我存在的价值在哪里?”
第一次玩足球,球向他急速飞来,他的第一反应是用“小鸡腿”去接。虽然此后的一个星期他都只能跷着脚,用大腿根部走路。但是,这次尝试让他突然发现自己没什么不可以。
他学习写字,把妈妈制作的塑料模型套在脚趾上,夹住笔写写画画。现在他每分钟能在电脑上打43个字母。他学习刷牙,将牙刷夹在脖子和肩膀之间的肌肉里,来来回回移动嘴巴。
在学校里,他和别的孩子一起学习、运动,他会踢足球、打高尔夫、钓鱼、玩打击乐、滑滑板,他擅长骑马、游泳、驾快艇。进了大学,他还成为了校学生会主席。“至少我还有大脑,不是吗?”
19岁,他做过一次公开演讲,很多人为他的故事潸然泪下,一个女孩哽咽着拥抱了他,在他耳边说谢谢。那一刻,尼克忽然觉得,自己给别人带来了希望,而这就是自己的价值所在。于是他决定:“我要做一个演讲家!”
不料,父母却给他泼了“冷水”。妈妈问他:
“你讲给谁听?”
“不知道……”
“你讲什么?”
“不知道……”
“谁为你支付路费?”
“不知道……”
但是,带着一连串的“不知道”,尼克坚定地踏出了第一步。
他相信,畏惧比没有手脚更可怕。几年后,当一个和自己有同样残疾的小男孩来到讲台上,告诉尼克,自己也像他那样学会了游泳时,尼克兴奋极了。
尼克的演讲现场,总是热闹非凡。台上的他,喜欢不安分地用“小鸡腿”跳来跳去,对观众搞恶作剧。“我最喜欢开玩笑了!”仗着身材“迷你”,他曾让朋友把自己塞进飞机行李舱吓唬别人。他还在汽车座椅上原地打转,邻车的司机透过车窗玻璃,看到他头部在360度旋转,惊得目瞪口呆。
他用仅有两个脚趾的脚掌灵巧地敲击着一个有着16个按键的敲鼓机,节奏强烈的音乐顿时震撼全场。“That’s cool!(这真酷!)”他吹着口哨,神采飞扬,有着同龄人的活力。“我喜欢我的小脚掌!”他调皮地用脚趾比出一个“V”字。
在尼克看来,“这个世界总是爱用老套而世俗的观点来给人下定义,可事实往往并不是人们想象的那样。请记住,如果这个世界认为你不够好,别相信,就当它是一个谎言”。令尼克自豪的是,当他学会了用幽默和自信面对世界时,他发现,“人们的确忘掉了我没有双臂和双腿的事实,而将我当成了另一个普通人看待”。
尼克走遍了20余个国家,与上百万人分享独特的人生。他的演讲,每到一处就激起心灵震撼,被制作成视频,风靡网络。
他创办了网站“没有四肢的生活”,号召全球各地的年轻人行动起来,帮助贫穷的孩子。尼克的第一本书即将出版,第一部电影也即将上映。2009年来中国时,他特意去了四川,给经历地震灾难的孩子们演讲,他们中有的人在地震中失去了手脚,尼克希望用自己的故事给他们前行的力量。
“生命中有些东西是我们不能控制和改变的,当你相信没有希望的时候,只是因为你没有看到希望。但不因为你看不见,希望就不存在。”尼克说。
“曾经我以为,有了手有了脚,生活才会有希望,后来我发现,健全人同样在寻找希望。”尼克从生活经历中领悟到,不放弃才是一切希望的源泉。
“如果没有人给你奇迹,你就去成为奇迹。”
尼克没有四肢,却飞得让大多数健全人都望尘莫及。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   )
A.文章开头用一连串追问、尼克的生存困境与他取得的巨大成功相对比,起到了先声夺人的艺术效果,使尼克的形象在读者心中高大起来。
B.没有双臂和双腿在常人看来是很不幸的,但在“杰出澳洲青年”尼克看来,却是幸运的,因为正是这样的身体条件才造就了他这个世界奇人。
C.文中记录的母亲与儿子的简短对话,表现了母亲对儿子前途的忧虑,而尼克回答的三个“不知道”表明尼克选择的盲目性和成功的偶然性。
D.尼克认为自己的生存价值很大程度上在于给残疾人带来希望,他选择演讲作为自己的主要工作,力图用自己的经历影响更多的残疾人。
E.文章结句“尼克没有四肢,却飞得让大多数健全人都望尘莫及”与开篇呼应,使结构圆合,不仅突出了尼克的成功,也表达了作者的钦佩之情。
小题2:请简要分析文章以“我:没胳膊,没腿;没烦恼”为题的好处。(6分)
小题3:没有四肢的尼克,却创造了生命奇迹,他的传奇人生经历了哪些阶段?请结合全文概述。(6分) 
小题4:尼克说:“生命中有些东西是我们不能控制和改变的,当你相信没有希望的时候,只是因为你没有看到希望。但不因为你看不见,希望就不存在。”请结合原文和实际,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8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艺术操作是艺术创造才能的一个重要方面。在艺术意象的生产过程中,艺术操作一方面是意象形成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因素,另一方面又赋予意象以最终的形式符号,将意象孕育的成果物化为现实的可传达的艺术品。表面看来,艺术操作纯然是一种外在的技艺,实际不然。在艺术家准备操作时,心中的意象不一定已经非常清晰、完善,靠着操作运动,意象才逐渐鲜明、完整并得以最后定型、完成。郑板桥讲他画竹的体会:“江馆清秋,晨起看竹,烟光日影霜气皆浮动于疏枝密枝之间。胸中勃勃遂有画意。其实胸中之竹,并非眼中之竹也。因而磨墨展纸,落笔倏作变相,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也。”“胸中之竹”之所以不同于“眼中之竹”,是因为经过了艺术家的意象孕育和改造,这一目了然;而“手中之竹”又不同于“胸中之竹”,则常为人忽视。其实,这是艺术家把心中孕育的意象用艺术操作加以表达并且用特定形式符号将之凝定下来。因此,不能轻视艺术操作,它是意象孕育的继续与完成。
艺术操作是意象创造的有机组成部分和深化,人们应当重视艺术操作中的技能,因为所有的艺术操作作为一种实践活动,作为主体本质力量的对象化,是离不开特定的技能的。一定意义上也可以说,艺术操作就是艺术技能的运用与发挥。
各种不同门类的艺术,由于其形式符号及传达媒介的不同,各有不同的操作和技能。对于外行,由于不能掌握其操作技能,就不可能进入艺术的创作过程,即使有了“胸中之竹”,也变不成“手中之竹”。因此,操作技能是艺术创作中极为重要的环节。
然而,如果离开艺术意象的创作过程,孤立地追求操作技能,就会沦为匠艺。如一些广告画,就技能角度看,是符合“画”的要求的,然而缺乏艺术不可少的灵气,所以算不上真正的艺术。这就涉及艺术创造中“技”与“道”的关系问题。
这里所谓的“道”是指艺术创造过程中自由无碍、充满生气的最高境界。操作技能经过长期训练,娴熟自如,艺术家就能将它们化为自己的血肉,与对象世界亲密无间,从而进入“道”的自由境界。《庄子》记载孔子见佝偻者承蜩(知了)就像捡东西一样简单,便问其道。佝偻者答曰,他是经过长期的技能锻炼,并专心致志,从而达到这种境界的。在这种专注状态中,粘知了仿佛不需要技能,只需要粘就行了。这就是技、道合一的境界。这个思想在《庄子》的另一个故事“庖丁解牛”中也体现出来。它告诉人们,主体在技能之中,是可以探索到“道”的真谛的。也就是说,主体在技能的操作中,是可以体悟、把握“道”并进而达到“道”的。
“技”与“道”是相通的,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道”可以通过“技”体现出来,“技”也可以在高度娴熟时达于“道”。通过长期刻苦锻炼而达于“道”的技能,能将心中所感受的立即转化为手中所操作的,这就是古代书画理论所讲的“心手相应”。心与手之间达到了这种自由和谐,也就意味着消除了“道”与“技”的界限。一切优秀的艺术家毕生所追求的就是这样一种艺术创造的至高境界。
(摘编自《美学原理》,蒋孔阳主编)
小题1:下列关于艺术创造中“技”与“道”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艺术操作作为一种实践活动,作为主体本质力量的对象化,离不开特定的“技”。
B.不同门类的艺术各有不同的“技”,如绘画和文学创作的“技”是不同的。
C.“道”是艺术创作的至高境界,郑板桥绘画的“胸中之竹”属于这一境界。
D.长期刻苦训练并专心致志,能使“技”转化为“道”,即“技”“道”合一。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意象形成、将意象孕育的成果物化为现实的可传达的艺术品都和艺术操作密切相关。
B.“手中之竹”是艺术家把“眼中之竹”用特定形式符号凝定下来的成型的作品。
C.艺术操作是意象创造的有机组成部分和深化,是意象孕育的继续与完成。
D.一些广告画缺乏艺术不可少的灵气,原因之一就是离开了艺术意象的创作过程。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艺术操作既是一种外在的技艺,也是意象逐渐鲜明、完整并定型、完成的凭借。
B.《庄子》中记载的粘知了的佝偻者和解牛的庖丁都进入了“道”的自由境界。
C.在创作的过程当中,主体只要操作和发挥就可以体悟、把握并进而达到“道”。
D.“心手相应”是古今中外优秀的艺术家毕生追求的一种艺术创造的至高境界。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25分)
窗中戏剧
女人倚在窗子边,朝对面望去。风微微地从河边吹来,感觉和平常没什么不一样。她住在顶楼的倒数第二层,街道在远远的下面,就连马路上来来往往的车辆的噪音也很少传到这里。就在女人准备从窗边转身离开的时候,她突然发现,对面那个老人房间里的灯不知道什么时候已经打开了。天色还不晚,外面还很亮,老人房间里的灯光并不明显,那种感觉就好像太阳底下开着的街灯,又像是灯火通明的教堂里,某个人在窗边点亮的蜡烛。
女人站住了。
老人打开窗子,朝着这边点了点头。
他是在向我打招呼吗?女人心里暗自想道。她所住的房子上面一层是空着的,下面一层是一个工厂,这会儿早就关门了。女人于是微微地点了点头,作为对老人的回应。只见老人又冲着这边点点头,同时伸手去摘帽子,却突然发现,自己的头上并没有帽子。老人转身消失在了后面的房间里。
很快,老人又出现在了窗前。这次,他的头上多了一顶帽子,身上加了一件外套。他脱下帽子,微笑着向女人致意。接着,他从口袋里掏出一块白色的手帕,开始挥舞起来。一开始,是轻轻的,接着,越来越激烈。他把身子倾在窗台上,让人不得不为他担心他的整个身体会从窗子里跌出来。女人有些愕然地后退了一步。
这时,窗子对面的老人一抬手,将手中的帽子远远地甩开了。同时,他将围巾顶在了自己的头上,就像一个穆斯林人一样,将自己的头包裹了起来。接着,他将双臂交叉,合在胸前,开始鞠躬。每次抬起头时,他的左眼都闭着,仿佛在向女人传递着他们两人之间的某种秘密信息。女人饶有兴味地看着这一切,直到她突然发现,窗子中出现了两条穿着窄窄的、打着补丁的丝绒裤子的双腿。老人在做倒立!当他那满脸通红、满是汗水而又兴高采烈的脸重新出现在窗前时,女人终于拨打了警察局的电话。
老人仍然没有停下来。他披着一个床单,在两个窗子前交替出现。三条街道以外的警局接到了女人的电话,女人在电话中有些语无伦次、声音十分激动,以至于警察们也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此刻,对面的老人笑得更厉害了,脸上的皱纹堆成了一团。他伸出一只手,做了个模糊的手势,在脸上一抹,随即,他脸上的笑容消失了,似乎,他的笑容已经瞬间被他攥在了手里。女人一直站在窗边看着这一切,直到警车赶到楼下。
女人气喘吁吁地跑下楼。警车周围已经围了许多人。一群人跟着警察和女人上了楼,有好几个甚至跟到了最后一级楼梯上。他们凑在一起,好奇地等待着——先是有人上前敲门,没有人应;然后按门铃,仍然没有回应。作为训练有素的警察,打开一道门并不是难事——门很快被打开了,干净利落。顺着窄窄的走廊,他们终于捕捉到了走廊尽头隐约的灯光。女人蹑手蹑脚地,紧紧地跟在警察后面。当通往里间的那道门被打开时,只见老人背对着他们,仍站在窗子旁。他的双手拿着一个大大的白色的枕头,放在自己头上,又拿下,不断重复着。那样子仿佛是在告诉什么人,他要去睡觉了。而他的肩上,还披着一块地毯。众人几乎已经走到了他的身后,老人仍然没有转身——这个老人的听觉已经非常迟钝了。女人的视线越过老人,望向对面,她看到了自己家那扇昏暗的窗子。
就像她所想的那样,底下那一层的工厂已经下班了。不过,在她家楼顶上,不知什么时候搬来了一对小夫妻。在他们房间的窗子旁,有一个围着栏杆的儿童床。一个小男孩正站在里面。
这个小孩儿头上也顶着一个枕头,身上披着一个床单。他不停地在床上蹦着跳着,朝着这边挥动着双手,嘴里咿咿呀呀地叫着。他先是笑着,接着,用手在脸上抹了一把,随即,他的脸变得严肃起来,仿佛他在一秒钟之内将自己的笑容攥在了手中。紧接着,小男孩伸出手,用尽全身力气将手中的笑容抛到了所有目瞪口呆的人们脸上。
小题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这篇小说采用“误会”的写作手法,讲述的是女人看到一位老人表演而发生误会的故事。题材偏又怪,而主题发人深省,耐人寻味。
B.“外面还很亮,老人房间里的灯光并不明显”这部分的描写,暗示女人能够看到老人的表演,较好地为后面情节的发展作了铺垫。
C.女人在报警电话中之所以有些“语无伦次,声音十分激动”是因为她看到老人在做倒立,担心老人在倒立过程中会出现意外情况。
D.敲门时“没有人应”,按门铃“依然没有人应”,原因是老人听力不好,又全神贯注地表演,逗对面楼上的孩子玩耍,并且离门较远。
E. 本小说通过老人在窗前逗孩子玩的情节,主要突出了老人的孤独寂寞,同时也较好地表现了社会上人与人之间的隔膜和猜疑。
小题2:结合文本,简要概括小说中女人心理变化的过程。(6分)
小题3:小说是怎样刻画老人形象的?试指出两种手法,并作简要分析。(6分)
小题4:小说结局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意料之中”。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8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思乡,为什么不回家?
雷蕾
1990年,世纪老人张学良在台北圆山饭店公开庆祝90华诞时,特意要求听马思聪创作的《思乡曲》。深沉优美的旋律响起时,张学良潸然低首,哽咽无语。
马思聪1912年出生于广东海丰,11岁时去法国,1928年入巴黎音乐院学习小提琴,他是考入巴黎音乐院的第一个东方人。学成归国后不久,与王慕理结为夫妇,从此,马思聪演奏小提琴时,王幕理总是他的钢琴伴奏。
抗日战争爆发后,受革命新兴音乐运动的影响,马思聪立即投身抗日救亡运动。他发表文章,激励人民起来抗日救国;他也创作了许多抗战歌曲,还发表题为《我怎样作抗战歌》的文章,鼓励更多的人创作抗战歌曲。在敌人的炸弹声中,他创作了《思乡曲》。曲子取材于曲调质朴而优美的蒙古民歌《墙头上跑马》——早先北方的土城墙都很窄,在上面跑马只能向前,寓意无法回故乡。后来,马思聪又给《思乡曲》填上新词,歌词和着舒缓延绵的旋律,如泣如诉,仿佛游子的无尽乡愁。随着抗战形势的发展,马思聪到重庆参加了励志社乐队。那时,他虽然已是著名音乐家,仍然身体力行,携带妻儿,不辞辛劳地辗转于各地进行演出活动,还亲自在电台上广播、教唱抗战歌曲,号召人民起来反抗日寇的侵略。
北平和平解放后,马思聪应邀到北平参加新政协会议的筹备,并作为文化界代表参加了政协第一次会议。此时的马思聪意气风发,参加了大量的音乐交流和演出活动。新中国建立后,马思聪接受任命,出任中央音乐学院首任院长,并当选中国音乐家协会副主席。他为新中国的专业音乐教育、音乐创作和表演,做出了重要贡献。马思聪的儿子马如龙回忆,父亲在国内“最快乐的日子”是上世纪40年代末50年代初。“那时,父亲被人们称为‘老周(***)的宠儿’,事业上风生水起,音乐创作达到一个高峰。”
“文化大革命”中,马思聪由于受到严重迫害而含冤流亡国外,并被定为“叛国投敌分子”。此后,马思聪在美国度过了生命中的最后20年,但他身在美国,心系祖国。他曾说:“国家不是房子,房子住旧了,住腻了,可以调一间,而祖国只有一个。”他拒绝申请政治避难,不去领难民救济金,靠创作和演出来维持生活。他在与好友的见面和通讯中,多次表达自己对祖国、友人和他所热爱的音乐事业的关心。他在美国时的音乐创作,几乎全是中国题材。他晚年花费大量精力创作的歌剧《热碧亚》,也以少数民族的生活为题材。直到去世前一年,他还给中国音乐家协会负责人写信说:“我们都已步入晚年,在个人来说,我希望在有生之年写完几个作品,也算是我为中华民族音乐的发展上所尽的一点微力。”马思聪曾几次想回祖国,但由于种种原因,他至死未再踏上祖国的土地。《思乡曲》结尾的追问——“孩子,你为什么不回家?”亦是马思聪一生最难解的情怀。
1987年5月20日,马思聪辞世。他的夫人在他书桌上发现了一篇未完成的音乐遗作,题为“思乡”。
(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我是音乐家,我珍惜恬静、和平的生活,需要适宜的工作环境。我作为一个中国人,非常热爱和尊敬自己的祖国和人民。我个人所遭受的一切不幸和中国当前(指“文化大革命”)所发生的悲剧比较起来,完全是微不足道的。(马思聪《我为什么离开中国》)
②《思乡曲》共分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以深沉优美的旋律表达了一种浓郁的思乡情绪;第二部分变奏,展开,以激情表达了对故乡的热爱;第三部分用更加抒情的旋律表达了一种绵延不绝的怅惘。(新浪博客)
③他保持了他独特的性格,除了他音乐的民族性和世界性之外,他还有最纯洁的最天真的最美的音乐的个性。(徐迟《祭马思聪文》)
④马思聪不欠祖国什么。(叶浅予《为马思聪饶舌》)
小题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思乡曲》催人泪下,这是因为曲子的第二和第三部分所表达的内容,体现了抗战时期人们对故乡深沉的怀恋之情。
B.北平的和平解放,给马思聪带来了参加大量音乐交流和演出活动的机会,这让他意气风发地为新中国音乐艺术的发展做贡献。
C.新中国建国之初,在***的信任下,马思聪的音乐创作达到了一个高峰,这个时期也是他在国内“最快乐的日子”。
D.马思聪认为,“文化大革命”使中国发生的悲剧远远超过了自己遭受的一切不幸,而这就是自己“为什么不回家”的根本原因。
E.文章以时间为线索,撷取了马思聪人生的若干片段,记述了他热爱音乐、热爱祖国的事迹,表现了一位音乐大师的伟大人格。
小题2:写张学良听《思乡曲》的故事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小题3:马思聪是一个怎样的音乐艺术家?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6分)
小题4:为什么说“马思聪不欠祖国什么”?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8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9分)
21世纪以来,各种搞笑文化风生水起。从《疯狂的石头》(2006)到《泰囧》(2012),种种搞笑影视的“成功”一度挑起了学界对于喜剧的热情。人们一方面吃惊于这种新型喜剧的“逆袭”,一方面又依照喜剧的原则重新审视这些作品的价值。尽管有论者以“新美学”或者“独特性”命名《泰囧》等作品,但是,仍旧无法摆脱“喜剧”的分析框架。有趣的是,无论怎样调用已有的喜剧理论来命名和分析,21世纪以来的“搞笑”文化连同它所“指向”的时代,却毫不客气地“违背”着“喜剧”的文化逻辑和原则,以一种极其吊诡的方式“表征”当下我们这个时代的“吊诡”。
之所以说“喜剧”这个概念无法涵盖这些产品,乃是因为这个概念的哲学内涵已经失效。马克思曾经在《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中引用并评述恩格斯的观点时说:“黑格尔在某个地方说过,一切伟大的世界历史事变和人物,可以说都出现两次。他忘记补充一点:第一次是作为悲剧出现,第二次是作为笑剧出现。”在这里,“笑剧”乃是历史性地告别旧事物的讽刺性的喜剧,而对于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学理论来说,人类的历史乃是从悲剧开始,以笑剧(讽刺喜剧)的形式自我否定并进而发展,世界历史的最终形态则是喜剧——人类告别阶级、国家和压迫,实现自由人的联合体的理想。
所以,在马克思那里,喜剧并不仅仅是笑剧和滑稽,而是一种新的社会制度告别旧的制度、合理性的新事物胜利驱逐非合理性的旧事物的特定形式。他在评论“一个德国式的现代问题”的时候这样说:“现代的旧制不过是真正的主角已经死去的那种世界制度的丑角。历史不断前进,经过许多阶段才把陈旧的生活形式送进坟墓,世界历史形式的最后一个阶段就是喜剧。在埃斯库罗斯的《被锁链锁住的普罗米修斯》里已经悲剧式地受到一次致命伤的希腊之神,还要在琉善的《对话》中喜剧式地重死一次。历史为什么是这样的呢?这是为了人类能愉快地和自己的过去诀别,我们现在为德国当局争取的也正是这样一个愉快的历史结局。”所以,只有当旧事物不再具有阻遏历史发展的力量的时候,喜剧才会痛快淋漓地发生。
显然,作为一个历史性的美学范畴,喜剧乃是一个充满了信心的时代里面社会情绪自信满满的表达。所谓“告别的年代”,并不仅仅是罗大佑所唱出来的悲伤,也是他对各种缤纷色彩的未来向往和冲动。而喜剧恰好是这种充满向往和期待的未来冲动的时刻。只有在一个“正在发生的未来”的时刻,喜剧才有力量识别什么是“丑”,什么是“美”,才有可能呈现那些无价值的东西被撕碎时刻的快乐与轻松。
就此而言,喜剧所对应的主角“丑”,并不只是现实和历史的否定性力量,更是面向未来生活的肯定性力量;只有在“未来”显露了它的璀璨的曙光的时候,“丑”才不是那样令人恐惧、厌恶和尴尬,才会在它们执着于不肯认输的作为中为我们提供胜利者才会有的快乐。
简言之,喜剧不是指一部可以搞笑的作品那么简单,而是对正在发生的未来的历史的充分肯定和把玩。正是在这样的意义上说,“喜剧”必然是一个时代的喜剧,每一出喜剧就是一个喜剧时代。
小题1:下列关于“喜剧”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喜剧不但是笑剧和滑稽,而且是一种新的社会制度告别旧的制度、合理性的新事物胜利驱逐非合理性的旧事物的特定形式。
B.在一个充满了信心的时代,社会情绪能够自信满满的表达,喜剧也就诞生了。
C.《泰囧》等搞笑影视作品的“成功”一度挑起了学界对于喜剧的热情,它们为市场打造了无穷的笑声,堪称新时代的喜剧。
D.喜剧不仅滑稽,而且是把人生无价值的东西撕破给人看,更是人类告别阶级、国家和压迫,实现自由人的联合体的理想的形式。
小题2:下列对文章的理解,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
A.黑格尔认为,人类的历史乃是从悲剧开始,以笑剧的形式自我否定并进而发展的。
B.评论以“新美学”或者“独特性”命名《泰囧》等,其实这些作品 “违背”了“喜剧”的文化逻辑和原则。
C.所谓“告别的年代”,并不是罗大佑所唱出来的悲伤,而是他对各种缤纷色彩的未来向往和冲动。
D.只要在充满希望的“未来”显露了它的璀璨的曙光的时候,“丑”即使令人恐惧、厌恶和尴尬,就会在它们执着于不肯认输的作为中为我们提供胜利者才会有的快乐。
小题3:“喜剧”必然是一个时代的喜剧,每一出喜剧就是一个喜剧时代。原因何在?请根据文本概括两点理由(3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