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中国独立动画:渐成中国动画领域的生力军朱逸宁作为中国动画中的一个组成部分,独立动画是一个特殊的存在——尽管有一群人始终在坚持且佳作频出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中国独立动画:渐成中国动画领域的生力军朱逸宁作为中国动画中的一个组成部分,独立动画是一个特殊的存在——尽管有一群人始终在坚持且佳作频出

题型:阅读题难度:简单来源:不详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中国独立动画:渐成中国动画领域的生力军
朱逸宁
作为中国动画中的一个组成部分,独立动画是一个特殊的存在——尽管有一群人始终在坚持且佳作频出,但很多人对此了解不多,甚至有些人根本不知道独立动画是怎样一种动画类型。
什么是独立动画?它首先意味着不依赖商业模式运作,其次也应当指一种创作动画的精神,也就是一种独立的思考和趣味的表达。动画导演皮三认为,动画应该是不高深、不复杂的,甚至可以不承载社会价值,不依附任何意识形态,主要就是表现作者的创造力,而个性明显的独立动画在这方面显然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在他看来,之所以有很多作者选择独立动画创作且乐此不疲,根本原因就在于这种表达方式很有趣,个人色彩很浓厚,能突破很多既定样式的牢笼,是一种真正“创造”出来的文化产品。
中国独立动画从2000年以后才有起色,其中一个原因在于此前的中国动画处于加工厂状态,缺乏独立创作——所谓独立创作应是从加工机器转变为拥有自己的创作系统,这是在千禧年之后才逐步实现的。Flash和闪客的出现是一个重要标志,他们作为个人创作者在网上交流创作经验,形成了独立动画最早的潮流,这个时期动画的主要收获在于带来了很多生活经验。
这也正是皮三特别强调的一点:动画创作要有生活体验,生活体验比所谓的灵感要重要得多。中国的独立动画人在那时可能就已经意识到了动画人是流行文化的创造者,只有充分发挥自身的娱乐功能,动画才能赢得观众。对此,皮三说的很直白:观众不会因为同情动画的处境而去看,他们只因为好玩才会去看。
的确,在我们要求动画具有“寓教于乐”功能的时候,往往会过分强调“教”而忽略了“乐”,从而导致了大部分观众的流失。在这方面,独立动画的兴起可以说是起到“矫枉”的作用。
2005年前后,由于网络动画的数量大幅增加,泥沙俱下,也出现了一些粗制滥造的动画作品,有些人因此对独立动画持怀疑态度,实际上,独立动画在此期间已经开始分流。长期以来,因动画对电视媒体的过分依赖,使得独立动画人才难以脱颖而出,而互联网的普及使独立动画有了一个通达的交流平台,动画特质得以放大并扩散,有些独立动画作品虽然很难一下子进入传统媒体,但其短小精悍的结构很适合在网络放映,从被某些观众喜爱到得到广泛传播,是迟早的事。
经过了10年历程,独立动画已渐渐成为目前中国动画领域的一支生力军,不仅在网络上有一批作品广为传播,如《哐哐哐》、《泡芙小姐》、《小破孩》、《李献计历险记》等,而且在诸多国际动画节中也屡屡露脸,如雷磊的《这个念头是爱》、刘健的《刺痛我》等,加之非营利性民间机构发起的独立动画论坛等活动,给人的总体感觉是,独立动画正在走上一条稳健发展的道路——虽然这类动画作品并非商业大制作,但不代表没有观众和市场,它体现的是动画人最纯粹和最个性化的创作方式,最本真地展现出动画创作者的奇思妙想,是一块有益于动画成长的土壤,中国当代的动画大师就产生于此间也未可知。
(节选自2012年6月28日《中国文化报 》)
小题1:对“独立动画”的实质解释最准确的一项是(  )。
A.独立动画是中国动画中的一个组成部分, 是一个特殊的存在。
B.独立动画不依赖商业模式运作, 主要指一种独立思考和趣味表达的创作动画的精神。
C.独立动画个性明显, 主要就是表现作者的创造力。
D.独立动画个人色彩很浓厚, 能突破很多既定样式的牢笼, 是一种真正创造出来的文化产品。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 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因为中国动画长期处于加工厂状态, 缺乏独立创作, 所以直到2000年以后Flash和闪客的出现并形成独立动画最早的潮流, 中国独立动画才有起色。
B.中国独立动画人在千禧年可能就已经意识到了动画人是流行文化的创造者。
C.大部分观众从中国动画市场流失的原因是动画过于强调“教”而忽略“乐”, 忽视了动画应有的娱乐功能。
D.一些独立动画人才脱颖而出, 逐渐摆脱动画对电视媒体的过分依赖, 所以互联网成为独立动画的一个通达的交流平台。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从观众的角度来说, 只有娱乐性强的动画片才会有人去欣赏观看。
B.今后的动画片会着重强调 “乐”, 忽视“教”的作用。
C.独立动画因其短小精悍的结构很适合在网络放映, 所以不会进入电视之类的传统媒体。
D.从目前形势看, 独立动画已渐渐成为目前中国动画领域的一支生力军, 成为商业大制作自然指日可待。

答案

小题1:B
小题2:D
小题3:A
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对照原文一 、二段, B项从根本上抓住了独立动画作为一种创作精神的实质, 其他三项阐释的是独立动画的特点。
小题2:
试题分析:D项属因果倒置。原文“长期以来,因动画对电视媒体的过分依赖,使得独立动画人才难以脱颖而出,而互联网的普及使独立动画有了一个通达的交流平台,动画特质得以放大并扩散……”。
小题3:
试题分析:从原文“只有充分发挥自身的娱乐功能, 动画才能赢得观众……观众不会因为同情动画的处境而去看,他们只会因为好玩才会去看”可推断A 项正确 。B 项说法过于绝对化 , 原文是说动画“过分强调‘教’,……独立动画的兴起可以说是起到‘矫枉’的作用”。 C 项原文是“有些独立动画作品虽然很难一下子进入传统媒体”,选项中是 “不会进入” 混淆未然已然, 把尚未确定的事说成既定事实。D 项 “独立动画……成为商业大制作自然也指日可待”属于无中生有,原文无据的错误推断。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8亿美元抛入大海
朱国勇
加拿大西部有个加宁特群岛,它由400多个零星小岛组成,这里四季如春,风景如画,是加拿大最负盛名的旅游胜地之一。
在群岛的最西边,有一个小岛名叫籁哥,面积不足两平方公里。托鲁克一家三口,就生活在这里,他们是小岛上唯一的居民。
托鲁克一家世代生活在这个小岛上,早在加拿大政府成立之前100多年,托鲁克家族就已经在这里落户定居。所以,依据加拿大法律,籁哥小岛属于托鲁克家族的私有财产。其实,加拿大地广人稀,土地根本不算什么,这么一个小岛根本没人在乎。只要是土著的加拿大居民,都留有一大块广阔的土地。
托鲁克有一艘旧帆船,这是打鱼和交通的工具,还有3间白墙碧瓦的房子。坐在门前,就可以看到蓝天碧海,白鸥点点,有高大的棕榈在温润的海风中摇摆。清粼粼的海水卷着巨大的浪花,“啪”的一声撞在礁岩上。在洁净的阳光映射下,浪花散珠碎玉一般闪着晶莹的光。在这天堂般的景致里,一家人生活得安宁而幸福。
有一天,一个振奋人心的消息传开了。在籁哥岛发现了一个巨大的青玉矿,储量惊人,据保守估计,价值也有三百亿美元。
加宁特群岛的居民兴奋了,他们纷纷驾船来到籁哥岛,向托鲁克表示祝贺。有不少人还不住在岛上走走看看,直到夕阳西垂,还留念着不忍离去。
他们说:“这回托鲁克发财了,托鲁克再也不用辛苦打鱼了。”
托鲁克淡淡地一笑。每天早晨,他依然迎着朝阳去打鱼,胳膊上结实的肌肉,在阳光下闪着黝黑的光泽。傍晚,在艳红的落日下,托鲁克坐在一张老木藤椅上,宁静地读一本书。妻子,在屋后打理菜地。孩子像穿花蝴蝶一般飞来飞去,不时发出银铃般的笑声……
四个月后,加拿大矿业公司找到了托鲁克,他们开出了优厚的条件:一套宽敞的住房,另外,再加500万美金的安置费。
周边岛屿上的居民纷纷惊叹:“这是上帝的礼物!”“托鲁克被馅饼砸中了!”
托鲁克十分诚恳地拒绝了矿业公司的请求。他说:“这是祖先留下的产业,我不想转让,真的抱歉,先生们。”
几天后,不甘心的矿业公司又派人来了,这回安置费提高到了2000万美元。可是,托鲁克依然摇头。这回,加宁特群岛的居民们不乐意了。有人撇着嘴,开始说风凉话:“托鲁克这家伙,奇货可居!当然要狠狠地敲矿业公司一笔。”
第三回,矿业公司的一位执行副总登门,并把安置费提高到了1亿美金。这几乎是天价!托鲁克仍然摇头。他认真地说:“这不是钱的问题。我自小就生活在这里,我舍不得离开。再说,这么一个天堂般迷人的岛屿,如果变成了机器轰鸣、渣土碎石遍地的矿场,那简直是对上帝的亵渎!”
第二年春天,矿业公司老总来了,这回安置费提高到了8亿美元。老总拿着拟好的合同,脸上透着企盼:“这已经是我们公司所能开出的最高价了。托鲁克先生,希望您能认真的考虑一下,只要您签了这个合同,您立刻就能跻身世界顶级大富豪的行列。”
托鲁克接过合同,轻轻一扬手,那纸合同就如一只洁白的海鸥,随着浩荡的海风,翩翩然,落入激荡的海涛之中。
老总先是惊诧,接着是满脸的钦佩,他拉着托鲁克的手,由衷感慨:“不爱钱的人我确实见过,但是像您这样不爱钱的,我还真没见过。我实在无法想象,你有着怎样宽广又怎样沉静的胸怀。”托鲁克笑了:“谢谢,先生。我早就说过,这不是钱的问题,而是我实在舍不得这个岛,这么多年了,我真的习惯了。”
老总又是沮丧又是感动地离开了籁哥岛,在归去的途中,他想起了很多很多,关于人生,关于名利,关于成败,他有了许多崭新的认识。回首望去,夕阳下的籁哥岛,唯美得如同一幅中世纪的油画。
事后,托鲁克是这样说的:“很多人过多依赖金钱。那是因为,只有金钱才能满足他们的心灵。可是,如果碧海、蓝天与白鸥已经让一个人的内心得到了充分的满足,那么,还要那么多钱来做什么呢?”
(选自2012年第1期《微型小说选刊》)
小题1:请指出小说第4段中划线部分景物描写的主要作用。(4分)
答:                                                                  
小题2:得知籁哥岛有一个巨大的青玉矿之后,各方反应如何?请作简要概括。(6分)
答:                                                                  
小题3:有人说小说到“唯美得如同一幅中世纪的油画”就可煞尾,有人则说最后一段话应该保留。你赞成哪种说法?请简要说说理由。(7分)
答:                                                                    
小题4:下列对这篇小说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4分)(  )。
A.小说通过托鲁克不肯把籁哥岛转让给加拿大矿业公司去开采青玉矿一事的叙写,引发读者对人生、金钱、名利等的思考,发人深省。
B.托鲁克说:“这是祖先留下的产业,我不想转让,真的抱歉,先生们。”这话表明托鲁克不愿以500万美金的低价轻易放弃祖先的产业。
C.加拿大矿业公司先后四次与托鲁克交涉,不断提高其安置费,意味着籁哥岛的青玉矿的确有着巨大的开采价值。
D.看到托鲁克把合同扔到大海里,老总由“惊诧”到“钦佩”再到“感慨”,这一系列的神态、动作和语言描写直接表现出了托鲁克不慕名利的品格和宽广沉静的胸怀。
E.小说的标题“8亿美元抛入大海”既有吸引读者眼球的震撼力,又能刻画人物的性格特点,还能暗示小说的主题,体现了作者独特的艺术匠心。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小题
听 泉
鸟儿飞过旷野。一批又一批,成群的鸟儿接连不断地飞了过去。
有时候四五只联翩飞翔,有时候排成一字长蛇阵。看,多么壮阔的鸟群啊!……
鸟儿鸣叫着,它们和睦相处,互相激励,有时又彼此憎恶,格斗,伤残。有的鸟儿因疾病、疲惫或衰老而失掉队伍。
今天,鸟群又飞过旷野。它们时而飞过碧绿的田原,看到小河在太阳照耀下流泻;时而飞过丛林,窥见鲜红的果实在树阴下闪烁。想从前,这样的地方有的是。可如今,到处都是望不到边的漠漠荒原。任凭大地改换了模样,鸟儿一刻也不停歇,昨天,今天,明天,它们打这里飞过。
不要认为鸟儿都是按照自己的意志飞翔的。它们为什么飞?它们飞向何方?谁都不清楚,就连那些领头的鸟儿也无从知晓。
为什么必须飞得这样快?为什么就不能慢一点儿呢?
鸟儿只觉得光阴在匆匆逝去了。然而,它们不知道时间是无限的、永恒的,逝去的只是鸟儿自己。它们像是着了迷似地那样剧烈、那样急速地振翅飞翔。它们没有想到,这会招来不幸,会使鸟儿更快地从这块土地上消失。
鸟儿依然呼啦啦拍击着翅膀,更急速,更剧烈地飞过去……
森林中有一泓泉水,发出叮叮冬冬的响声,悄然流淌。这里有鸟群休息的地方,尽管是短暂的,但对于飞越荒原的鸟群来说,这小憩何等珍贵!地球上的一切生物,都是这样,一天过去了,又去迎接明天的新生。
鸟儿在清泉旁歇歇翅膀,养养精神,倾听泉水的絮语。鸣泉啊,你是否指点了鸟儿要去的方向?
泉水从地层深处涌出来,不间断地奔流着,从古到今,阅尽地面上一切生物的生死、荣枯。因此,泉水一定知道鸟儿应该飞去的方向。
鸟儿站在清澄的水边,让泉水映照着身影,它们想必看到了自己疲倦的模样,它们终于明白了鸟儿作为天之骄子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鸟儿想随处都能看到泉水,这是困难的。因为,它们只顾尽快飞翔。
鸟儿想错了,它们最大的不幸是以为只有尽快飞翔才是进步,它们以为地面上的一切都是为了鸟儿而存在着。
不过,它们似乎有所觉悟,这样连续飞翔下去,到头来,鸟群本身就会泯灭的,但愿鸟儿尽早懂得这个道理。
我也是鸟群中的一只,所有的人们都是在荒凉的不毛之地上飞翔不息的鸟儿。
人人心中都有一股泉水,日常的烦乱生活,遮蔽了它的声音,当你夜半突然醒来,你会从心灵的深处,听到幽然的鸣声,那正是潺潺的泉水啊!
回想走过的道路,多少次在这旷野上迷失了方向,每逢这个时候,当我听到心灵深处的鸣泉,我就重新找到了前进的标志。
泉水常常问我:你对别人,对自己,是诚实的吗?我总是深感内疚,答不出话来,只好默默低着头。
我从事绘画,是出自内心的祈望:我想诚实地生活。心灵的泉水告诫我:要谦虚,要朴素,要舍弃清高和偏执。
心灵的泉水教导我:只有舍弃自我,才能看见真实。
舍弃自我是困难的,甚至是不可能的,我想。然而,絮絮低语的泉水明明白白对我说:美,正在于此。   
小题1:作者在文中写到“鸟儿的飞翔”,也写到“泉水的絮语”,请回答“鸟儿的飞翔”的特点是什么?“泉水的絮语”喻指什么?(4分)
                                                                      
                                                                         
                                                                    
小题2:这篇散文题为“听泉”,但文章开篇却用较大篇幅写鸟儿的飞翔,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试作简要分析。(4分)
答:                                                                  
                                                                   
                                                                   
小题3:文中说“只有舍弃自我,才能看见真实”。请结合文章主旨,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3分)
答:                                                                    
                                                                        
小题4:下列对文章的评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两项是( )(4分)
A.文章开头三段,分别从鸟儿的规模、数量、飞行方式以及它们相互之间的关系等方面,展示了鸟儿匆忙飞行的状况。
B.文中写以前随处可见小河流淌、果实闪烁,而今却处处是漠漠荒原,使人联想到正是由于过于追求“进步”才导致这种变化。
C.文章写鸟儿采用了欲抑先扬的手法,先描写鸟儿的辛勤忙碌,然后再批判它们的盲目,前后对比明显,收到了很强的艺术效果。
D.“泉水一定知道鸟儿应该去的地方”是因为“泉水”流淌的时间长,地域广,同时鸟儿又总是沿着有泉水的地方飞。
E.文章由鸟儿匆忙飞翔,到倾听泉水的声音,最后写自己对生命的感悟,层次清晰。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小题。(每小题3分,共9分)
先秦理性精神——儒道互补
先秦时期,百家蜂起,诸子争鸣,意识形态领域极为活跃,而理性精神是贯串其中的一个总思潮。它承先启后,一方面摆脱原始巫术宗教的种种观念传统,另一方面开始奠定汉民族文化——心理结构。就思想、文化领域说,这主要表现为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说,以庄子为代表的道家,则作了它的对立和补充。儒道互补是两千年来中国美学思想一条基本线索。
孔子在塑造中国民族性格和文化——心理结构上的历史地位,已是一种难以否认的客观事实。他把原始文化纳入实践理性的统辖之下。继孔子之后,孟、荀完成了儒学的这条路线。这条路线的基本特征是:怀疑论或无神论的世界观和对现实生活积极进取的人生观。
孔子把人的情感、观念、仪式引导和消溶在以亲子血缘为基础的世间关系和现实生活之中,使情感不导向异化了的神学大厦和偶像符号,而将其抒发和满足在日常心理——伦理的社会人生中。这也正是中国艺术和审美的重要特征。中国重视的是情、理结合,是以理节情的平衡,是社会性、伦理性的心理感受和满足,而不是具有神秘性的情感迷狂(柏拉图)或心灵净化(亚里士多德)。
孔子之所以取得这种历史地位还与他用理性主义精神来重新解释古代原始文化——“礼乐”分不开。在这里,艺术已不是外在的仪节形式,它必须诉之于感官愉快并具有普遍性,并与伦理性的社会感情相联系,从而与现实政治有关。这种由孔子开始的对礼乐的理性主义新解释,到荀子学派手里,达到了最高峰。
理性精神是先秦各派的共同倾向。其中,与美学——艺术领域关系更大和影响深远的,除儒学外,要推以庄子为代表的道家。道家作为儒家的补充和对立面,相反相成地在塑造中国人的世界观、审美兴趣上,与儒家一道,起了决定性作用。
孔子世界观中的怀疑论因素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知其不可而为之”等等),一方面终于发展为荀子的乐观进取的无神论(“制天命而用之”,“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另一方面则演化为庄周的泛神论。孔子对氏族成员个体人格的尊重(“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一方面发展为孟子的伟大人格理想(“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另一方面也演化为庄子的遗世绝俗的独立人格理想(“彷徨乎尘垢之外,逍遥乎无为之业”)。如果说荀子强调的是“性无伪则不能自美”,那么庄子强调的却是“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前者强调艺术的人工制作和外在功利,但由于以其狭隘实用的功利框架,经常造成对艺术和审美的束缚、损害和破坏;后者突出的是自然,即美和艺术的独立,给予这种框架和束缚以强有力的冲击、解脱和否定。道家的某些说法更好地抓住了艺术、审美的基本特征:大巧若拙,言不尽意;用志不纷,乃凝于神。这些恰恰又可以补充、加深儒家,而与儒家一致。
儒家强调的是官能、情感的正常满足和抒发,是艺术为社会政治服务的实用功利;道家强调的是人与外界对象的超功利的无为关系,是内在的、精神的、实质的美,是艺术创造的非认识性的规律。前者对后世文艺的影响主要在主题内容方面,后者则更多在审美方面。而艺术作为独特的意识形态,重要性恰恰是其审美规律。
(选自李泽厚《美的历程·先秦理性精神》,有删改)
小题1: 根据文意,对“先秦理性精神”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先秦理性精神是贯串先秦意识形态领域的一个总思潮,是诸子百家思想中的一个共同倾向。
B.先秦理性精神承先启后,不仅摆脱了原始巫术宗教的种种观念传统,而且奠定了汉民族的文化——心理结构。
C.先秦理性精神在思想、文艺领域主要表现为作为中国美学思想基本线索的“儒道互补”思想。
D.孔子、孟子、荀子建立完成的以怀疑论或无神论的世界观和积极进取的人生观为基本特征的儒学路线是先秦理性精神在儒家思想中的表现。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中国艺术和审美的重要特征是把人的情感、观念、仪式引导和消溶在以亲子血缘为基础的世间关系和现实生活之中,在日常心理——伦理的社会人生中使它们得到抒发和满足。
B.孔子将原始文化纳入实践理性的统辖之下,用理性主义精神来重新解释“礼乐”,使得他在塑造中国民族性格和文化心理上取得了难以否认的地位。
C.作为补充和对立面,道家与儒家相反相成,是除儒家以外,在塑造中国人的世界观、审美兴趣上起决定性作用的思想。
D.道家强调人与外界对象的超功利的无为关系,是内在的、精神的、实质的美。它的某些说法比儒家更好地抓住了艺术、审美的基本特征。
小题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艺术和审美中,中国重视情、理结合,是以礼节情的平衡,是社会性、伦理性的心理感受和满足,而西方的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重视的则是神秘的情感迷狂或心灵净化。
B.孔子认为,艺术必须诉之于感官愉快并具有普遍性,它要与伦理性的社会感情相联系,这种理性主义解释在荀子学派手里达到最高峰。
C.孔子思想一方面发展为荀子乐观进取的无神论和孟子的伟大人格理想,另一方面演化为庄周的泛神论和遗世绝俗的独立人格理想。
D.虽然庄子强调“天地有大美而不言”,突出美和艺术的独立,对儒家强调的艺术的人工制作和外在功利的这种观念给予了有力的冲击,但他的这种观念又恰恰可以补充、加深儒家,而与儒家一致。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小题。(共18分)
想租房子的女人
浦素芬
(1)这是一所省属重点高中,校园气派非凡。学校领导深谙学生家长心理:若能租住在校园里陪孩子就读,一定物超所值。于是学校独辟蹊径,广开财路,将本打算分配给教师的宿舍楼(也有人说老师们嫌房子结构不理想,不愿住,学校已重新规划)先试探着简单装修了十几套,名曰“学生公寓楼”,出租给家长。尽管房里空荡荡的,租金每月两千元高得离谱,然而,消息一传出,要租房的家长依然趋之若骛,十几套房子转眼间就被租光了。学校欣喜之余,急忙争分夺秒继续装修剩余的楼房,再想租房的家长须提前预订。
(2)这是初冬的一个上午,北风呼呼地刮着。孩子们在上课,几个陪读的家长聚在楼前晒太阳。陪读的人啊,心总像悬在半空中,闲时,都不愿待在屋里,喜欢在一起聊聊天打发时间。
(3)这时,来了一名脸膛黑红的中年妇女,她那没空打理的头发随便用发夹一绾,身上穿着好像是捡来的哪个讲究女人淘汰的时装。她不住地东张西望。谨慎的王医生轻声嘀咕:“太不像话了,是谁让拾废品的进大门的?”其他人也纷纷耸鼻子皱头表示不满。租住在这儿的人多少都有点优越感:一是家境都比较好,二是孩子都比较优秀。
(4)说话间那位中年妇女已来到大伙儿跟前,有点腼腆地说:“打搅你们了,我想来看看你们这儿的房子。”她怎么可能租得起这儿的房子?大家都装成没听见,懒得回答。顺带说一下,几乎每天都有几拨人来这里看房子,住在这儿的人都有点烦不胜烦了。
(5)中年妇女不顾大家的怠慢,继续与大家搭讪。看到大家不屑一顾的神色,她发誓一般说她一定要租这里的房子,只是来看看还需要准备哪些物品,很快就会和大家成为邻居。
(6)好心的朱奶奶试探地问她是自己独租还是与人合租,毕竟合租能省一些钱。没想到她毫不犹豫地说:“要租当然是独租。与人合租,还不如让孩子住集体宿舍呢。”看她那明显比同龄孩子的母亲老了好几岁的模样,朱奶奶十分同情地劝阻她:“看你这么辛苦,也不瞒你,这儿租金是很贵的。”她笑了一下,像是挺有经验地说:“这个钱不能省,孩子高考前几个月还是出来租房子住效果比较好,我女儿当初就是提前住到外面的。”“什么?你还有一个孩子?”几个人异口同声,心中飞快地掠过一个念头:她难怪这样,原来是个没有觉悟的超生户。真是自讨苦吃。她开心地笑着说:“我是独女。政策允许,生了两个孩子。在这里读高三的是小二子,是个男孩。”斯文的江老师放下手中的杂志好奇地问:“那你的女儿呢?”她眉开眼笑,骄傲地说:“女儿四年前也是从这所学校考出去的,在北京大学医学院本硕连读。”说到孩子的学业,大家一下子来了兴趣,“那你小二子在哪个班?”“在理科二班。”天哪,那个班可是经常代表学校参加各类知识竞赛,是毕业班中的王牌。江老师的儿子也在那个班,她似乎有点不相信,盯着那中年妇女问:“你家小二子叫什么名字?”“他叫季一鸣。”“你就是季一鸣的妈妈?”“是呀。”季一鸣,学校光荣榜里经常张贴着他的名字和照片,是一个英俊帅气、出类拔萃的小伙子。
(7)众人的态度缓和了许多——鸡窝里飞出了金凤凰,怎不令人惊羡?
(8)王医生真诚地劝告她:“这儿租金是全城最高的——你们种田多不容易啊。实在要租房,再考虑考虑。附近民房很多,比这儿便宜多了。”她又爽朗地笑了,轻描淡写地说:“没事的。我家包了几个大鱼塘,这几个钱算不了什么。”然后,她仿佛看透了众人的心思,解释道:“鱼塘在海边,他爸照应不过来,我必须帮着打点。你们看我,没干多少活儿,也被晒得黑不溜秋的。天冷了,很快就清闲了,那时,我就可以来陪二子了。”原来她是个养鱼的。端庄白皙的宋会计停下毛线活儿,十分体谅地说:“我在银行工作,与养鱼专业户打的交道很多,这行挣钱多,但也特别辛苦,风险也大。”她竟不以为然地说:“问题不大,我俩当初在大学里学的就是水产专业,也算是专业对口、熟门熟路吧。”啊呀,她这个年龄的大学生可都是百中选一、货真价实的呀。
(9)宋会计热情地起身为她让出自己的椅子,一向矜持的江老师特意从家里给她端来了一杯开水。她和大家的关系融洽了,大家已把她当成了这个临时团队——来自全市各地的陪读大军中的一员了!
(10)太阳升高了,天气比刚才暖和多了!
(选自《小小说选刊》2010年第8期)
小题1:请概括分析小说中季一鸣的妈妈这一人物形象的特点。(4分)
小题2:请对小说两个画线句中景物描写的特点和作用作简要分析。(6分)
(1)这是初冬的一个上午,北风呼呼地刮着。(3分)
(2)太阳升高了,天气比刚才暖和多了!(3分)
小题3: 有人认为小说第一段是多余的,应该删除;但也有人认为这是全文的有机组合体,应该保留。请结合全文,从主旨和结构两方面谈谈你的看法。(4分)
小题4:下列对这篇小说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4分)
A.小说通过季一鸣的妈妈租房的经历,深刻反映了当今社会人际关系从淡漠到熟悉的过程,揭示了造成“陪读”这一畸形现象的社会原因。
B.小说主要运用心理描写的手法,细腻地刻画了已租房的陪读家长对季一鸣的妈妈接受的过程:先是不满,接着是同情、感叹和劝告,最后是热情相待、亲如一家。
C.当季一鸣的妈妈听到王医生真诚建议她去租民房时,她表现出“轻描淡写”的神态,这表现出她对金钱不屑一顾,同时也表现出她对其他陪读人的鄙视。
D.小说运用层层深入、抽丝剥茧的手法和环环相扣而自然贴切的情节,将季一鸣的妈妈立体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E. 小说标题看似朴实无华,其实平中见奇,制造了悬念,引人遐思,包含了耐人寻味的丰富内涵。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9分,每小题3分)
网络热词与社会热点
网络热词分为两种:一种是事件当事人的话,比如“打酱油”“你不给我一个说法,我就给你一个说法”:一种是网友的发挥创造,比如“山寨”“猪坚强”“范跑跑”。无论是否网友原创,这些语言之所以流行,皆有赖于网友的认可与传播。在传播中,网友发挥聪明智慧,或戏谑,或嘲讽,或借题发挥,或添油加醋,或曲径通幽,都是一种表达,在表达中完成了自己的好恶与爱憎。曾有学者称,在五花八门的网络热词中,时政类语词的喷吐量最大,它已成为体现世情民心的一个维度和观测点。事实上,通过忖度网络热词,我们同样可以窥视到网友乃至民众的所思所想。进一步说,网络热词其实是社会热词——每个网络热词均是“背后有故事”,连接着社会热点事件。这种连接一方面昭示了网络热词滥觞于现实,具有丰富的现实主义风格。没有现实的纷繁芜杂,就没有网络热词的风生水起:没有一起起社会热点事件,就很难惊动网友,网友也就无意于传播网络热词。另一方面则说明,网友不单纯是当年那些只会聊天、玩游戏的少年,他们关注现实,介入现实,不吝于表达,而且有强烈的现实主义情怀。
同时,从侧面也说明,这些社会热点事件,不是孤立的,不是凭空而成的,他们具有共性,让每个人都为之唏嘘或慨叹,对世道人心造成了强大的冲撞与影响,因此让网友产生共鸣。诚然,没有谁是一片孤岛,那些不幸的人,那些忍无可忍的表情,乃至那些骄横的权力,那些张牙舞爪的身体语言,无不让我们刻骨铭心。在这样一个光怪陆离的现实面前,网友怎能装作视而不见,又怎能心平气和?
学者认为,以前公众的表达渠道很少,知情渠道也未必通畅,因此网络的巨大传播能力使之成为了公民表达看法、参与社会进程最为便捷和普遍的方式。正因为如此,每一个网友才不放弃表达,义无反顾地参与与干预。比如,贵州瓮安事件新闻发布会上,有官员抛出“做俯卧撑”后,原本成为网友口头禅的“打酱油”失宠了,“酱油族”迅速改口,“以后不打酱油了,改做俯卧撑”。更耐人寻味的是,以后凡是表达对权力不信任或对官方说法存疑,网友皆用“俯卧撑”“做了三个俯卧撑”来戏谑之,这种戏谑何尝不是一种表达?值得注意的是,网友聚焦的社会热点,多是关系到公共利益,因此网友乐此不疲地运用这些网络热词,一定程度而言,既是公民表达权的运用,也是公民监督权的具体化。
有人追问,目前正以迅雷之势蔓延的网络热词,究竟能沸腾多久呢?哲人说,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可以断言,只要社会热点事件不断,只要现实主义不被边缘化,最关键的是,只要公民的权利意识依然蓬勃,网络热词就会沸腾,即便有些词语消失了,肯定还会有更富意味的热词出现。
小题1:根据文意,下列对“网络热词”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网络热词不管是否网友原创,都来自社会现实,具有现实主义风格。
B.网络热词可以是事件当事人说的话,也可以是网友凭空发挥创造的话。
C.网络热词在流行的过程中,能够表达网友强烈的好恶与爱憎情感。
D.通过忖度网络热词,我们可以窥视到网友乃至民众的所思所想。
小题2:结合原文,对文中划线句子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网络热词的风生水起,使得它“背后的故事”成为了一起起社会热点事件。
B.网络热词“背后的故事”大多与公共利益相关,并且能让人产生共鸣。
C.网络热词不断地被网友传播,体现了网友对社会热点事件的积极关注程度。
D.网络热词“背后的故事”基本上是能够对人心产生巨大冲撞与影响的社会热点事件。
小题3: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网络热词具有简单、新奇、戏谑、嘲讽等特点,它丰富了现代汉语词汇,约定俗成后,自然会被社会大众所接受。
B.从“打酱油”“俯卧撑”等网络热词中,可以看出网友们对社会有着强烈的责任感和正义感。
C.如果网友无意于传播网络热词,那么社会上所产生的事件也就不能成为社会热点。
D.以迅雷之势蔓延的网络热词传播得快,消失得也快,但即便有些词语消失了,肯定还会有更富意味的热词出现。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