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类文本阅读(18分)演好自己的偶像剧—专访方文山他身上有两个关键词,一个是“才华”,另一个是“相貌”。有“粉丝”这样评价他:“横溢的才华吓跑了脸上的帅气。”

实用类文本阅读(18分)演好自己的偶像剧—专访方文山他身上有两个关键词,一个是“才华”,另一个是“相貌”。有“粉丝”这样评价他:“横溢的才华吓跑了脸上的帅气。”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不详
实用类文本阅读(18分)
演好自己的偶像剧
—专访方文山
他身上有两个关键词,一个是“才华”,另一个是“相貌”。有“粉丝”这样评价他:“横溢的才华吓跑了脸上的帅气。”还有人描述他的长相:“有惊无险,像街头的寻常路人。”最损的莫过于吴宪宗“歹毒”的大嘴:“看看他的词,再看看他的脸,你才明白,原来上帝是多么公平!”
他便是方文山,周杰伦的“御用”词人。从《双截棍》、《东风破》、《七里香》,直到今天感人肺腑的《菊花台》,方文山用天马行空的文字与瑰丽的想象一次又一次冲击我们的感官,他几乎包办了周杰伦所有脍炙人口的精品,成为今日歌坛中无法撼动的“指标性人物”。此刻,他坐在我面前,接受我的采访。
记者:你曾以亲身经历为范本写过一本励志书《演好你自己的偶像剧》。之所以有如此感悟,是否因为自己的成长故事充满励志色彩?
方文山:成长对我来说,并非一帆风顺。我出生在台北一个小乡镇的普通家庭,家境不好,很小便开始勤工俭学了。每到寒暑假时我一般都会外出打工,比如送报纸、当餐厅服务员……当时也会觉得苦,但现在回想起来却蛮感激。因为有过那些困顿、不如意和苦难,今天的自己才会懂得惜福。
记者:电影和写作曾经是你的理想,为何却写了歌词?
方文山:当年我本想进电影圈发展,但是行业不景气,只好退而求其次写歌词。我想,总有一天,自己会慢慢靠近电影圈的。当时我的工作是安装防盗系统。工作时,我会随身带纸和笔,边工作边想歌词。有时突然想到一句好词,赶紧拿出笔把歌词记下。就这样,一年下来写了一百多首,四处投递出去。最终只有宪哥(吴宗宪)回了我的电话……
机会显然眷顾方文山。当吴宗宪幸运地光顾之后,周杰伦又呼啸而来。
记者:周杰伦给你的最初的印象是什么?
方文山:我们同时被宪哥签下词曲经纪约。起初对杰伦的感觉是:这个年轻人有些与众不同,做事酷酷的。接触久了,我发现他的确有资格酷。比如他钢琴弹得的确不错,音乐的确比别人更有创意,一年后,他又签了歌手约,显然是可造之才。
记者:关于你和周杰伦彼此的作用,很多人都在探讨甚至争论不休。你自己认为呢?
方文山:我们是相辅相成的。曲是架构,词是衣服。杰伦的曲天生已经很匀称了,旋律本身已经很动人,即便没有我的词,它一样存在。我只是帮他的旋律加画面,提供故事,让它更有血肉。
记者:有没有想过如果搭档不是周杰伦,而是别的歌手,你的歌词还能取得今天的成就吗?
方文山:我想不会。好的作品需要好的曝光平台。杰伦的曲风便是强有力的曝光媒介,这种强强联手的效果便是“1+1=3”。
目前,“粉丝”们为方文山与周杰伦的地位吵得不可开交。一种说法是周杰伦捧红了方文山,另一种说法是方文山成就了周杰伦,更有观点认为:这个年代,如果没有周杰伦,音乐将会很寂寞;如果没有方文山,周杰伦也会很寂寞。
记者:你觉得,你的歌词能在浩若烟海的作品中脱颖而出,最主要的原因是什么?
方文山:风格。创作歌词时,我会故意强调段落与段落不见得有关系,但阅读时依旧有主题。我强调一种整体感觉,这在《爱在西元后》有着很好的体现。
记者:你曾经说过一句话:一个人最大的悲哀是不想当自己。
方文山:几年来,我在圈内看到许多年轻人不想扮演自己,永远羡慕别人,成天幻想当周杰伦、刘德华。与其羡慕别人,耽误自己的人生,不如做好优秀的自己。
在“一切皆有可能”的今天,人人都憧憬着由麻雀变成凤凰。只是,变成凤凰的方文山却一再提醒:先甘心当一只麻雀,潜心演好自己的偶像剧。否则,既错过麻雀的欢愉,又无法企及凤凰的荣耀,那岂不是人生最大的悲哀?
小题1:文章的开头提到了不同的人对方文山的评价,其共同的意思是什么?这样写有何作用?
小题2:记者进行采访时,需事先针对采访对象拟定采访提纲,请根据文意,还原出本文的采访提纲。(6)
小题3:从吴宗宪到周杰伦,方文山拥有两次令人艳羡的机会,因此很多人把方文山的成功归为“幸运”,你是如何看待这一点的?请结合文本说说你的理由。(6分)
答案

小题1:这几句话都是围绕方文山的“相貌”和“才华”展开的:他长得很一般,甚至有些丑,但极有才华,词写得十分出色。(2分)作用:以幽默诙谐的语言开篇,引起阅读兴趣;(1分)同时又以对比的手法突出了方文山横溢的才华。(1分)
小题2:(1)艰辛的成长经历;(2)与周杰伦的合作;(3)与众不同的风格。(答对一点给1分,答对两点给3分,答对三点得5分。意思对即可)
小题3:(1)方文山的成功有其幸运的因素,如能与周杰伦搭档,强强联手,使他能一朝成名。(1分)(2)但最终促使他抓住幸运走向成功还有其他的一些因素,①坚强的意志:普通的家境与苦难的成长历程,磨砺了他的意志。②锲而不舍的忘我写作:在工作之中,坚持写作。③懂得“转弯”:当电影行业不景气时,他退而求其次,以写歌词的形式靠近电影圈。④有谦虚谨慎的人品:赞赏搭档,认为自己的成功与跟周杰伦的搭档有关。⑤有自己与众不同的风格。⑥踏踏实实做好自己:甘心先做一只“麻雀”,认为做人先要做好自己。⑦有出众的才华:有天马行空的文字与瑰丽的想象。(4分,每点1分,答到4点即可得4分。如有其它观点,能结合文本分析,言之有理亦可。只笼统答方文山凭实力走向成功最多得2分)
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语段内容概括和分析作用的题目,内容主要是突出方文山的“才华”“相貌”,作用要从文章的开头的作用考虑,还要注意“御用”词人之类的词语,主要是引起下文,引起读者兴趣。
小题2: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文章的内容概括的题目,可根据文章行文的特点,先把文章分成三部分内容,再概括。
小题3: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探究的题目,答题时首先明确自己的观点,然后在文章中找到依据,要能够自圆其说,答题时最好能辩证的分析。比如此题可以达成有幸运的成分,但也是必然的结果,然后从坚强的意志、锲而不舍的忘我写作、有谦虚谨慎的人品、踏踏实实做好自己、有出众的才华、有自己与众不同的风格等方面回答。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一部好小说或是一部好戏剧,都可以当一首诗看。诗比别类文学较谨严,较纯粹,较精微。如果对诗没有兴趣,对小说、戏剧、杂文等等的佳妙处,也终不免有些隔膜。不爱好诗而爱好小说、戏剧的人,大都在小说和戏剧中可能只是见到最粗浅的一部分,就是故事。所以他们看小说和戏剧,不问它们的艺术技巧,只求他们里面有趣的故事,他们最爱读的小说,不是描写内心生活和社会真相的作品,而是福尔摩斯侦探案之类的东西。如果要真能欣赏文学,我们一定要超过原始的童稚的好奇心,要超过对福尔摩斯侦探案的爱好,去探求艺术家对人生的深刻的观照以及他们传达这种观照的技巧:第一流的小说家不尽是会讲故事的人,第一流小说中的故事,大半只像枯木搭成的花架,用处只在撑持住一团锦簇灿烂、生气蓬勃的葛藤花卉。这些故事外的东西,就是小说中的诗。读小说只见到故事而没有见到它的诗,没有见到艺术家对人生的深刻的观照以及他们传达这种观照的技巧,就像只看到花架而忘记架上的花。要养成纯正的文学趣味最好从读诗入手。   
学文学的人最坏的脾气是坐井观天,对胃口不合的作品一概藐视。这种人不但是近视,在文学趣味方面也不能有进展;就连他们自己所偏嗜的文学作品也很难真正地了解欣赏。纯正的文学趣味必定是广博的趣味;不能同时欣赏许多派别的作品的佳妙,就不能正确地欣赏任何作品的佳妙。   
趣味是对生命的彻悟和留恋。生命时时刻刻都在进展和创造,趣味也是如此。纯正的文学趣味必有创造性,必时时刻刻开发新境界。如果让你的趣味囿在一个狭小的圈套里,它无机会可创造开发,怎能不随之僵死腐化?从前私塾冬烘学究如井底之蛙,以为天下之美尽在八股文、试帖诗。他们对于这些乌烟瘴气何尝不津津有味?然而,这算是文学的趣味么?
(节选自《话说文学趣味》)
小题1:根据原文,下列对“纯正的文学趣味”的特点,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对所有小说、戏剧、杂文都能够当一首诗看。   
B.对诗有浓厚的兴趣,能欣赏到其他种类的作品的佳妙处。   
C.有广博的趣味,能够同时欣赏许多派别的作品的佳妙处。   
D.有创造性,时时刻刻都能够开发创造新的文学趣味。
小题2:下列对“要养成纯正的文学趣味最好从读诗入手”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比别类的文学作品更加谨严、纯粹、精微。   
B.爱好诗的人,在小说和戏剧中不仅仅看到故事。   
C.一个人喜欢诗就可以养成纯正的文学趣味。   
D.诗是纯正的文学趣味的必要的构成元素。
小题3:根据原文所给的信息,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流的小说家反而很难写出福尔摩斯探案这样的故事。   
B.一个人不喜欢诗,在小说和戏剧中就只能见到故事。   
C.第一流小说的艺术价值和艺术魅力并不仅在故事。   
D.从前私塾冬烘学究都深研八股文、试帖诗。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题目。
《Nobody》已是浮云,《PokerFace》也过时了。如今神曲界的当红炸子鸡,是一首叫做《江南Style》的韩国舞曲。
这首歌的MV于7月中旬在互联网上发布,截止到前天,点击数已达3.25亿次,破了吉尼斯世界纪录;而在过去一年里,还没有任何一个视频的点击数超过一亿次。在英国,它成为本月第一周UK单曲专辑排行榜冠军。在美国,它位居10月4日第41期公告牌榜单的第二名,“小甜甜”布兰妮和罗宾•威廉姆斯加入了模仿大军,影星汤姆•克鲁斯为它卖力吆喝。在我国,它也成为从明星到草根竞相模仿的对象。不仅如此,这首歌还在全球引发了一股改编狂潮,出现了“奥巴马竞选Style”“美国海军Style”“周星驰Style”“客家话Style”等多个版本。
如今,和所有横空出世的神曲一样,关于《江南Style》,有一半人的问题是“它到底是个什么东西?”而另一半人则在问:“这首歌为什么一夜爆红?”
歌曲描述了一个生活在江南地区(韩国首尔的汉江以南地区)的有钱人向性感的姑娘发出邀约的情景;整首歌的MV大部分都在该地区取景——游艇、沙滩、桑拿房、旅游巴士等。身兼词、曲和演唱的“鸟叔”(原名朴载相)自我剖析说:“我不帅,不高,也没有肌肉。我的成功在于灵魂和态度。”这种灵魂和态度,具体到《江南Style》里,就是质疑江南地区所引领的物质至上的生活观念。虽然歌词里把“我”塑造成一个“高帅富”,但在MV里,“我”却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屌丝”,做着成为江南名流、左拥右抱的黄粱美梦,讽刺意味十足。而在很多韩国人心目中,以经济奇迹姿态出现的江南地区正像一个抛弃了传统价值观念的暴发户,对此心怀不满的大众从这首歌中找到共鸣不足为奇。
但相比于歌词,韩国以外的人们更感兴趣的似乎是MV里“鸟叔”独创的“骑马舞”。于是破解《江南Style》的走红密码,成为各路人马津津乐道的事情;种种解读又进一步构成了“《江南Style》现象”的重要组成部分。
韩国的科研机构研究发现,它以3.6秒为一个周期将五个音节重复4次,而整首歌中五个音节的核心节奏重复了100次以上,这样的节拍和人在慢跑半小时后的心率几乎同步——这也正是感觉最为兴奋的瞬间。这一说法,解释了为什么大多数人都会不自觉地跟着这首歌摇晃起身体。而另一个激发人们生理反应的元素则是其朗朗上口的旋律和节奏——科学研究发现,当一个人对一段音乐的旋律和节奏产生共鸣时,这段音乐就会在其脑中不断重复,科学界把这称为“耳虫”现象。韩国的心理学家表示,《江南Style》通过简单的重复节奏来刺激身体反应和自律神经系统;尤其是高潮部分,能够激发出人们摆脱心理压抑和格式化生活的本能。甚至有临床案例证明,一些精神病患者在听了这首歌以后都会开心大笑。音乐评论家则表示,《江南Style》恰好和近年来风靡欧美主流音乐界的电子乐潮流相吻合;而其副歌部分,则又是韩国音乐风格。二者相结合产生出奇妙的效应。
此外,审丑文化、从众心理、群体效应和偶像崇拜,都为《江南Style》的流行推波助澜。不过,可以预见的是,无论人们将《江南Style》分析得多么透彻,都无法决定乃至预料下一首神曲会以怎样的面貌出现。流行文化的诡异之处就在于,没有一种成功可以复制。
小题1:下列关于“《江南Style》”的理解和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韩国舞曲《江南Style》的点击数在短短几个月的时间里便超过3亿次,而此前没有任何一个视频的点击数超过一亿次。
B.整首歌的MV大部分都在江南地区(韩国首尔的汉江以南地区)取景——游艇、沙滩、桑拿房、旅游巴士等,俨然一幅奢华生活的扫描图。
C.它从本土迅速蹿红全球,在美国和英国分别成为本月第一周单曲专辑排行榜冠军和10月4日第41期公告牌榜单的第二名。
D.各国从明星到草根竞相模仿《江南Style》,“小甜甜”布兰妮、罗宾•威廉姆斯甚至连奥巴马也未能脱俗加入了模仿大军。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尽管江南地区以经济奇迹姿态出现,却因为抛弃了传统价值观念,令许多韩国人对此心怀不满,这种情绪在《江南Style》里得以找到共鸣。
B.虽然骑马舞简单易学,大受青睐,但韩国各路研究者们的结论显然更倾向于认为音乐本身让神曲一炮而红。
C.《江南Style》的节拍和人在慢跑半小时后的心率几乎同步,这也正是感觉最为兴奋的瞬间,于是人们就有了跟着节拍一起舞蹈的冲动。
D.歌曲通过简单的重复节奏来刺激身体反应和自律神经系统,激发出人们摆脱心理压抑和格式化生活的本能,聆听《江南Style》甚至能令精神病患者摆脱压抑。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因为质疑江南地区引领的物质至上的生活观念,“鸟叔”在MV里把“我”塑造成一个“高帅富”,却在歌词里揭示“我”只是做着成为江南名流的黄粱美梦,讽刺意味十足。
B.在音乐评论家看来,《江南Style》的音乐风格既没有违背韩国歌迷的偏好,又贴合了其它一些国家和地区受众的音乐审美趣味。
C.尽管文化背景不同,语言不同,但丝毫不妨碍《江南Style》像瘟疫般在全球流行开来。尤其是MV里“鸟叔”独创的“骑马舞”。
D.多重因素造就了“《江南Style》现象”,但无论人们将《江南Style》分析得多么透彻,都无法复制出下一首神曲,这就是流行文化。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题目。
松 侣
宗璞
一位朋友曾说她从未注意过木槿花是什么样儿,我答应木槿花开时,邀她来看。过了些时,偶然走过图书馆,却见两排木槿,花朵已全落尽了。一路很是怅然,似乎不只失信于朋友,也失信于木槿花。又因木槿花每一朵本是朝开夕谢的,不免伤时光之不再,联想到自己的疾病,不知还剩几多日子。
回到家里,站在院中三棵松树之间,那点脆弱的感怀忽然消失了。我感到镇定平静。三松中的两棵高大稳重,都似很有魅力,可以倚靠。第三棵不高,枝条平伸作伞状,使人感到亲切。它们似乎说,好了,不要小资情调了,有我们呢。
它们当然是不同的。它们不落叶,无论冬夏,常给人绿色的遮蔽。那绿色十分古拙,不像有些绿色的鲜亮活跳。它们也是有花的,但不显著,最后结成松塔掉下来,带给人的是成熟的喜悦,而不是凋谢的惆怅。它们永远散发着清净的气息,使得人也清爽,据说像负离子发生器一样,有着实实在在的医疗作用。
更何况三松和我的父亲是永远分不开的。我的父亲晚年将这住宅命名为三松堂,言“庭中有三松抚而盘桓,较渊明犹多其二焉”,其寄意深远,可以揣摩。我站在三松之下感到安心,大概因为同时也感到父亲的思想、父亲的影响和那三松的华盖一样,仍在荫庇着我。
父母在堂时,每逢节日,家里总是很热闹。70年代末,放鞭炮之风还未盛,我家得风气之先,不只放鞭炮,还要放花,一道道彩光腾空而起,煞是好看。这时大家又笑又叫。 放了几年,家里人愈来愈少了。剩下的人还坚持这一节目。以后因子侄辈纠缠,也还放了两年。再以后,没有高堂可娱,青年人又大都各奔前程,几乎走光,三松堂前便再没有节日的喧闹。
这一切变迁,三松和院中的竹子、丁香、藤萝、月季和玉簪都曾亲见。其中松树无疑是祖字辈的,阅历最多,感怀最深,却似乎最无话说。只是常绿常香,默默地立在那里,让人觉得,累了时它总是可以靠一靠的。
这三棵松树似是家中的一员,是亲人,是长辈。燕园中还有许许多多松柏枞桧之类的树,便是我的好友了。
在第二体育馆之北,有一片用松墙围起来的园子,名为静园。这两年,每天清晨坚持散步是我性命攸关的大事。散步的路径,总寻找松柏之处,静园外超过千步的松墙边便成为好地方。一到墙边,先觉清气扑人,一路走下去,觉得全身的血液都换过了。
临湖轩前有一处三角地,也围着松墙。其中一段路两边皆松,成为夹道。那松的气息,更是向每个毛孔渗来。最主要的是那气息,清到浓重的地步,劈头盖脸将人包裹住了。这时便想,若不能健康地活下去,实在愧对造化的安排。
走出夹道不远,有一处小松林,空气自然是好的。我走过时,总见六七位老太太在一起做操,一面拍拍打打,一面大声谈家常。譬如昨天谁的媳妇做的什么饭,谁的孙子念的什么书。松树也不嫌聒噪,只管静静地进行负离子疗法。
中国文学中一直推崇松的品格。松树的不畏岁寒,正可视为不阿时不媚俗的一种节气。这是“士”应有的精神境界,所以都愿意以松为友。白居易《庭松》诗云:
即此是益友,其友须贤才。顾我犹俗士,冠带走尘埃。未称为松主,时时一愧怀。
最后两句用松之德要求自己勉励自己,要够格作松的主人。松不只给人安慰,给人健康,还在道德上引人向上,世之益友,又有几人能做到呢?
自然界中,能为友侣的当然不只松柏一类。人若能时时亲近大自然,会较容易记住自己的本色。嵇康有诗云:“目送归鸿,手挥五弦。俯仰自得,游心太玄。”纵然手不能举足不能抬,纵然头上悬着疾病的利剑,我们也要俯仰自得,站稳自己的位置
小题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   )(4分)
A.作者由松树自然联想到与之永远分不开的父亲,父亲虽然离去了,但他的思想和人格还一直影响着“我”,使“我”感到安心。
B.作者回忆一家人在松树下放鞭炮的热闹情景,目的是与父母离世后家庭的冷清、寥落形成对比,表达物是人非家道衰落的伤感情怀。
C.文章写小树林里老太太们运动、聊天等喧闹的场景,突出她们生活的安闲快乐,而这正是默默付出的小松林带给她们的。
D.文章由松联想到与之相关的人和事,再由“三松”写及“松墙”和“小松林”,以“松”为中心意象,连缀全篇,衔接紧凑,构思严谨。
E.文章综合运用各种表达方式,融记叙、描写、议论、抒情于一炉,既有可读性,也有哲理性,给读者深刻的启发。
小题2:文章本在写松,开头却从木槿花的凋零写起,作者这样安排文章开头有什么用意。(4分)
小题3:结合全文,说说你对文章结尾处划线句子的理解。(4分)
小题4:请联系全文,对作者以“松”为“侣”的原因加以探究。(8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美生灵(张炜)
①暮色中,河湾里落满云霞,与天际的颜色混合在一起,分不清哪是流云哪是水湾。一群羊正在低头觅食。这些美生灵自由自在地享受着这个黄昏。这儿水草肥美,让它们长得肥滚滚的,像些胖娃娃。如果走近了,会发现它们那可爱的神情,洁白的牙齿,那丰富而单纯的表情。如果稍稍长久一点端详这张张面庞,还会生出无限的怜悯。
②没有比它们更柔情、更需要依恋和爱护的动物了。它们与人类有着至为紧密的关系,它们几乎成为所有食肉动物腹中之物,特别包括了人类。它们被豢养,被保护,却要为之付出生命的代价。它们只吃草,生成的却是奶、最后交出的是肉体。它们咩咩的叫声,可以呼唤出多少美好的情愫。它们那神秘的、不可理解的互相倾诉和呼唤,那由于鸣叫而微微开启的嘴巴、上皱的鼻梁都让人感到一种纯洁的生命的可爱。
③它们像玉石一样的灰蓝色眼睛,一动不动地看着你,直到把你看得羞愧,看得不知所措。
④人在这种美生灵面前,应该更多地悟想。人一生要有多少事情做,要克服多少障碍,才能走到完美的彼岸。这遥遥无期的旅程,折磨的恰是人类自己的灵魂,而不仅仅是这一类生灵。人类一天不能揩掉手上的血迹,就一天不会获得最终的幸福。这是人类的全体未曾被告知的一个大限、一个可怕的命数。在这个命数面前,敏慧的心应该有所震栗。
⑤温柔和弱小常被欺辱,可是生命的无可企及的美却可以摧毁一切。它最终仍然具有威慑力和涤荡力。
⑥三只小羊跟在它们的母亲身边,那种稚声稚气的咩咩声至为动人,它们的母亲对它们的呼叫几乎充耳不闻。它需要抓紧时间摄取更多养料,以便生成奶水来饲喂它们。它知道这些撒娇声,这嗲声嗲气的求告呼喊没有多少要紧。三个孩子没有使母亲注意它们,最后就自觉无聊地在一块儿戏耍起来,像赌气似的,离母亲尽可能远一点,用有些笨拙的、粗粗的、像木棍一样的前腿去踢踏绿草;或者是瞅准一个踽踽前行的小甲虫,用毛烘烘的嘴巴去触碰,打一个不为人知的小喷嚏……这样的把戏玩了一会儿重又无趣起来,它们就一块向着远方奔跑,一蹿一蹿的,那是学着大羊们奔跑的样子。它们一口气跑到了河边,最后返回,从几只大羊的空隙中站直起来——它们想起了母亲,立刻惊慌失措地呼叫起来。它们的母亲也在寻找孩子——它一抬头发现孩子们不见了。母亲的叫声比小羊的叫声要粗重有力多了。这遥遥相对的呼应此起彼伏,渐渐惊动了群羊。所有的羊都昂头发出了叫声,帮一个母亲或三个孩子。后来它们三个重新回到母亲身边,群羊才又开始寻找食物。
⑦羊们几乎毫无侵犯性,全身都蓄满了阳光。它们把这温暖和热量分赠人类,人类却对这宝贵的馈赠毫无感谢之情。他们已经习惯于从羸弱的生命里索取和掠夺,因为他们自己在同类中也常常这样去做。比起很多更弱小的生命来,人类几乎不懂得羞愧。他们更多的时间像羊一样吃草,有机会却要放下草吃羊。他们常常奢谈自然界的所谓“食物链”,却从来不研究自己与其他动植物所构成的“食物链”。在整个神奇宇宙的生命链条中,人类构成了多么可怕的一环。作为某些个体,他们不乏优秀的悟者;作为群体,他们却是无知的莽汉。他们在把整个星球推向毁灭的边缘时,却又沾沾自喜地夸耀和骄傲……
⑧暮色苍茫中,这一群美生灵被霞光勾勒出一片剪影。它们驮着所剩无几的光明踽踽而行。在这生命进化的历史上,它们的确是一些跨过了漫长世纪的苍老的生命,它们也许懂得太多太多:关于这个星球、关于漫漫时光、关于生命的奥秘。
⑨原来它们颔下垂挂的那一缕胡须,远远不是什么滑稽的标志,而是某种深刻的象征。它们正因为对这个世界知晓得太多了,才这样听天由命。
⑩它们从来没有停止去做的,就是用自己弱小的身躯,每天驮回最后一缕阳光。
小题1:作者将羊称作“美生灵”,从全文看,“美生灵”美在哪里?
                                                                                                     
小题2:文章第⑥段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试赏析第⑥段在文章中的作用。
                                                                                                             
小题3:文中写道:“作为某些个体,他们不乏优秀的悟者;作为群体,他们却是无知的莽汉。”联系上下文看,人类的无知表现在哪些方面?
                                                                                                           
小题4:文章结尾写道:“它们从来都没有停止去做的,就是用自己弱小的身躯,每天驮回最后一缕阳光。”这句话在文中有什么深刻含意?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后面题目
寒冷的味道
黄明山
⑴寒冷离我们越来越远了。
⑵有人说,地球变得越来越热了。还说有一种厄尔尼诺现象。对此,我说不出个子丑寅卯来。我只感觉到,曾经是多么可怕的寒冷,现在似乎变得可爱了起来,就像一个被误会了的擦肩而过的老朋友。
⑶也许我对寒冷还只是一知半解。是的,我仅仅接触过南方的寒冷。说得具体一点,是在过去,是在江汉平原。
⑷树是江汉平原不可多得的景致,树的旁边有湖或者河流。我想起来了,冬天的水面结了厚厚的冰。我们在河上行走。干净的树枝上也结了冰——不,是穿上了漂亮的琼衣,朔风一吹,发出有如碎玉的声响。那是一种不可模拟不可复制不可言状的绝响。我在冰上伫足仰望,在体验寒冷的厚度的同时,又领略到了寒冰的高度。
⑸冷!我的一双手冻成了两个肉包子,脚后跟早冻穿了,分别有一个洞,洞里有凝固的血,用棉絮裹着。我总是想奔跑,疼痛便在后面拼命地拽我。糟了,好像是哪根筋断了……我几乎要跌倒下去。
⑹寒冷培育的疼痛真是刻骨铭心啊!
⑺冬天也看露天电影。通常要到五里以外的地方去看。那天晚上雪刚刚停下,听说要放《冰山上的来客》,我来不及吃饭就跑了去。上身穿的是棉袄,下身穿的是绒裤,脚上穿的是胶鞋。跑了一路,身上发热。开始,人不觉得冷,渐渐,寒气陡生,看到中间,便招架不住了,肚子饿得咕咕叫,浑身冻得打哆嗦。那真正是饥寒交迫啊。我咬着牙,坚持把电影看完。脚已没有了知觉,就稀里糊涂地往前走。一路上,我是弹跳着回去的。我一下子发现了自己的脆弱,又一步步变得坚强起来。那天看了“冰山”,对比之下,这点寒冷算什么?
⑻寒冷,每每使我们的精神处于一种亢奋的状态,从这一点说,寒冷似乎有了酒的成份。
⑼最幸福的时刻,是围着树蔸烤就的一堆火,炖着狗獾肉(从雪森林的狗獾洞里猎获的战果),或者鸡子、粉条、霉渣巴、干豆角、大白菜……端着暖手的碗香喷喷地吃着,看那门外的雪轰轰烈烈地下着,这时的寒冷又有了一种隽永的滋味。
⑽而回忆中的寒冷更有着异乎寻常的味道。
⑾现在不同了,风也刮得没有了规律,雪也下得没有了条理。瞧,都立春了,雪不知还在哪里开小差。冬天,失却了原来的寒冷。
⑿可孩子们却一个劲地喊冷。冷从何来?上上下下穿得规规矩矩,裹得严严实实,帽子、围巾、耳套、手套,应有尽有。晚上睡觉,要么铺好电热毯,要么灌上热水袋,条件好的,空调一开,暖气就来。本来寒冷就那么一丁点,还把它拒之门外,这就是我们目前的生活。孩子们并不知道什么是真正的寒冷,又在无微不至的关怀下丧失了体验寒冷的机会。不知冷,何识暖?如此下去,孩子们生命的潜质何以得到发挥,又何以像草木那样蓬勃成人间壮丽的风景?
⒀不仅仅是孩子们。
⒁我们已经有了太多的安逸,衣、食、住、行,还有我们的思想。不让汗水流出来,不让寒冷苦心志,把自己装在五彩缤纷的温室里,然后长成一朵朵精美的花朵,我不知道会有什么好结果。
⒂我真担心,随着科学的不断进步,我们将在不知冷暖的状态下变得弱不禁风。
⒃寒冷,是我们生命所需要的盐啊。
⒄寒冷还会来的。
小题1:第⑶段中,作者说“也许我对寒冷还只是一知半解”,这句话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4分)
小题2:第⑷段说:“干净的树枝上也结了冰——不,是穿上了漂亮的琼衣,朔风一吹,发出有如碎玉的声响。那是一种不可模拟不可复制不可言状的绝响。”请分析它的表达特色和表达效果。(4分)
小题3:从文中概括作者回忆中的“寒冷”有哪些“异乎寻常”的味道。(6分)
小题4:第⑴段作者说“寒冷离我们越来越远了”,最后一段又说“寒冷还会来的”,请探究作者这样表达的理由。(6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