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车站食堂里的老人[俄]康帕乌斯托夫斯基在迈奥尔的车站食堂的一角里,坐着一个清瘦的老人,生着满脸硬胡子。里加湾的上空,冬天的暴风一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不详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 车站食堂里的老人 [俄]康帕乌斯托夫斯基 在迈奥尔的车站食堂的一角里,坐着一个清瘦的老人,生着满脸硬胡子。里加湾的上空,冬天的暴风一阵阵呼啸而过。海岸上覆着很厚的坚冰。透过烟雪可以听见波涛冲击岸边坚冰的声音。 显然这位老人是到食堂里来取暖的。他什么也没有,无精打采地坐在长椅上,把两只手笼在补得很坏的渔夫短大衣袖里。 和老人—起来的还有一条毛茸茸的小白狗。它蹲在老人的脚边哆嗦着。 在老人的邻座上,有一群年轻人,后脑勺绷得很紧,而且通红的,大吵大嚷地喝着啤酒.帽子上的雪融化了。雪水滴到啤酒杯里,漏到熏肠面包上。不过,那些年轻人正在争论一场足球赛,所以没注意到这个老人。 当一个年轻人拿起面包一口咬下一半时,这条狗忍不住了。它到小桌边,举起前脚,阿谀地望着年轻人的嘴. “彼契!”老人轻轻地叫它道,“你多不害臊!彼契,你干嘛去打扰人家?” 可是彼契仍然站在那里,只是它的前腿不住地哆嗦,因为举乏了,耷拉了下来。等到两脚碰到潮湿的肚子上时,便忽然醒悟过来,又重新举了起来。 但是那些年轻人没注意它。他们正谈得津津有味,且时时把冷啤酒倒到杯子里。 “彼契!”老人又叫,“喂,彼契!过来!” 小狗很快地摆了几下尾巴,好像告诉老人它听见了,请他原谅,不过它一点办法也没有。它不看老人,甚至完全背过身子去。它好像在说:“我自己知道这不好。不过你又不能给我买一块这样的面包。” “唉,彼契,彼契!”老人低声说,因为心里难过,声音有点发颤。 彼契又重新摇了一下尾巴,顺便哀求地看了老人一眼。它好像请求他别再叫它。 因为它自己心里也不好受,若不是万不得已,它当然绝不会向陌生人讨的。 一个颧骨高大、戴着绿色帽子的年轻人终于看见了这条狗。 “要吃的吗,狗崽子?”他问道,“你的主人在哪儿呐?” 彼契欢喜地摇摇尾巴,看了老人一眼,甚至轻轻叫了一声, “您是怎么回事,先生!”年轻人说,“您既然养狗就得给食吃,不然就不文明。您的狗跟人家讨食吃。我们这儿有法律规定不许讨饭。” 那些年轻人哄笑起来。 “净是胡说八道,瓦尔卡!”其中一个人喊道,掷给狗一片香肠。 “彼契,不许吃!”老人喊道。他的脖子涨得通红。 小狗蜷缩起身子,耷拉下尾巴,回到老人身边来,甚至看都没看一眼香肠。 “一点渣儿都不许动他们的!”老人说。 他开始痉挛地翻他的衣袋,掏出几个银角子和铜子来,放在掌心上,一面数着,一面吹掉钱上粘着的脏东西。他的手指不住地颤抖着。 他走到柜台边,把几文零钱放到潮湿的台子上。 “来一块香肠面包!”老人哑着嗓子,说。 女售货员在碟子里放了两块面包,进给了老人。 “只要一块!”老人说。 “您拿去吧!”售货员低声说,“我不会因为您受穷的……” “谢谢!”老人说,“谢谢啦!” 他拿起面包到月台上去了。月台上一人也没有。一阵暴风已经吹过,第二阵暴风正在刮来,不过离得还很远、甚至可以在利耶卢皮河时岸的白色树木上,看见微弱的阳光。 老人坐到长凳上,给了彼契一块面包,把另一块用灰色手帕包起来,藏在袋里。 小狗痉挛地吃着,老人看着它说道: “哎,彼契呀,彼契呀!真糊涂啊!” 小狗没听他说活。它在吃东西。老人看着它,用袖子揩着眼睛——风吹下了眼泪。 (选自康•帕乌斯托夫斯基《全蔷薇》,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作品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 )(5分)A.食堂里的年轻人以养狗不喂食违法来嘲弄老人,还将香肠丢给小狗,充分体现了他们的冷漠和缺乏同情心。 | B.小说细致地描写了老人掏钱买面包的动作,流露出他对小狗的失望和愤怒,以及对花费的几文零钱的不舍。 | C.女售货员低声解释多给一块面包的原因,她帮助老人的同时也顾全了他的面子,这种真诚使老人愿意接受她的帮助。 | D.老人责备小狗彼契糊涂,小狗只顾吃东西,这间接表现了老人内心的孤独与悲戚,增添了小说的悲剧意味。 | E.本文撷取一个生活片段,通过穷苦人饱受歧视的命运揭示了社会的黑暗,并善用细节描写来增强感染力。 小题2:小说开篇的景物描写有何作用? (4分) 小题3:有人认为“饥饿的彼契”更适合作为小说的标题,你同意吗?请谈谈你的看法。(6分) |
答案
小题1:B、E 小题2:①渲染气氛,为全文奠定了悲凉的情感基调;②推动情节发展,恶劣天气迫使老人进食堂取暖,这才产生了与年轻人的矛盾;③烘托老人孤独的形象,暗示了他悲惨的命运;④与后文景物描写呼应,使文章更加完整紧凑。(4分,各1分) 小题3:答案示例: 观点一:“饥饿的彼契”不适合。①小说截取了老人的生活片段,他是小说塑造的主要人物;②他在贫困现实中展现出的自尊是作者着重表达的中心思想;③小狗彼契只是陪衬,写它只是为了衬托老人的形象。因此,原标题更合适。 观点二:“饥饿的彼契”更合适。①小狗彼契是小说的线索,引发老人和年轻人之间的矛盾;②小狗的“饥饿”体现现实的残酷,从侧面表现老人悲苦的命运;③小狗因饥饿向年轻人献媚讨好,与老人在困境中保持生命尊严相对照,更突出作品主题。 (观点1分。理由5分:答对一点,2分;两点,4分;三点,5分。言之成理即可) |
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B项没有表现“对小狗的失望和愤怒”,而是受到蔑视之后的愤懑;E项“饱受歧视”与情节不符,本文对社会黑暗的揭露并不明显 小题2: 试题分析:景物描写属于环境描写,小说环境描写的作用一般可以从以下方面思考:1.交代事情发生的地点或背景增加事情的真实性。2.渲染气氛。3.反映人物的性格或品质。4.推动情节的发展(铺垫)。5.深化作品主题。本题即可以从以上各方面综合分析。 小题3: 试题分析:本题是考查小说标题的作用,小说标题的作用主要以下几点: 1.吸引读者关注。一篇好文章的题目要能够吸引读者的眼球,让读者看了你的题目会产生遐想,随之饶有兴趣地看下去。2.文章主旨的归纳。文章的题目要归纳出文章的主旨,这样才能让别人一目了然你所要表达的中心思想。3.文章的线索。有的文章,是以文章中最能体现这篇文章所表达的情感、道理的东西来作为文章的题目,读者看完题目后,对文章中的这样东西就会特别关注。解答本题即可从以上几个方面入手回答。 |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 她永远只有6岁 陈墨 她6岁生日时收到17万份礼物,包括来自澳大利亚的两只小袋鼠和一名随行饲养员。截至1941年,饱受经济危机之苦的美国公众共计花费4500万美元购买以她为原型的7款秀兰娃娃。“望子成星”的好莱坞妈妈们把砖绑在孩子的头上,为了让她们和秀兰•邓波儿一样矮小。 自1934年拍摄歌舞片娃《起立欢呼》之后,6岁的邓波儿成了好莱坞红极一时的明星。仅此一年,便拍摄了10部电影,并以此“不朽的惊人的巨大成就”获得奥斯卡特别奖,成为有史以来唯一一个获得该奖项的孩子。 1935年到1939年,她都在美国最受欢迎的十大明星之列。事实上,她56个发卷的金色卷发、不笑时都有的甜美酒窝、胖嘟嘟红扑扑的小脸几乎成了美国人的精神慰藉,在电影院看看这个小天使唱唱跳跳,就能暂时忘掉大萧条和希特勒。媒体赞她是“大萧条中的—抹亮色”,罗斯福总统在炉边谈话中感慨:“只要我们国家还有秀兰•邓波儿,我们就会没事的。” 没有人希望邓波儿长大。具有远见的福克斯公司1934年把她的年龄从6岁改成5岁,并抹去了她3岁时曾在舞蹈学校受训的经历,这朵“好莱坞保护叶下洒满露珠的小花”无忧无虑的童年点亮了很多美国人的生活。 而实际上,邓波儿几乎没有真正的童年。3岁上舞蹈学校,3岁半参演第—部系列剧,4岁半参加第一次面试。“我是秀兰•邓波儿,”她对导演说,“我受过很好的指导。如果您想用我,请告诉我什么时间和该穿什么衣服。” 每个工作日她都要戴着56个发卷入睡。在嘈杂的片场练就了集中注意力的能力,这使她能够同时收听两个广播节目而互不打扰。她懂得如何与最善于抢戏的老戏骨争镜头,也知道如何天真地避开记者不怀好意的提问。 1939年,福克斯公司依然让她穿着娃娃裙拍摄了《小孤女》。当身体的曲线代替了头发的曲线,她失去了吸引力。《华盛顿邮报》刻薄地嘲笑她,“秀兰开始发胖,十一岁时骨节嘎嘎响,生活就是这样。” —切光环都在离她而去:观众受不了他们最爱的小宝贝已经长大的事实,男演员难以和这个几年前还在膝头玩耍的小女孩儿逼真地谈情说爱。1950年,22岁的邓波儿正式退出舞台。 邓波儿上世纪六十年代进入政界。尽管她在参加加州第十一国会区补选时曾试图淡化自己的过往经历,却依旧铩羽而归。她无奈地认识到,即便自己已经40岁了,“我在他们心中的形象还是那个6岁的邓波儿”。 1969年,邓波儿出席联合国大会,这一次,童星秀兰为她打开了一扇门。来自所有国家的代表都觉得已与她相识已久,这让她在联各国的工作顺利却不轻松,“如果我做得不好,小秀兰帮我打开的门就会关上”。她每天只睡5小时——读书到两点,七点继续工作。 晚年的邓波儿依然收到大量来自粉丝们的邮件,坐在电脑前的人们被那个洋娃娃般的小萝莉萌化了,就和70年前坐在电影院里的人们一样。“我想他们中的很多人以为我还是只有6岁。”秀兰说。 她于2014年2月10日逝世,终年85岁。她活在42部电影里,活在3个子女和无数影迷的心中。此外,这个永远的童星还以另一种形式被记住——款以她名字命名的经典鸡尾酒。这款“秀兰•邓波儿”没有酒精,面向孩子,为了让他们体验一回当大人的感觉。 (选自《中国青年报》2014年02月19日,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章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 ) A.福克斯公司抹去邓波儿曾在舞蹈学校受训的经历,让她的童年显得无忧无虑,是为了迎合观众的情感需要。 | B.媒体、观众和同行都无法接受邓波儿长大了的事实,失去了吸引力的她迫于无奈只好选择退出了演艺舞台。 | C.邓波儿参加加州补选铩羽而归,表明那时美国观众渐渐淡忘了这个曾给他们带来慰藉的童星,揭示了炎凉的世态。 | D.晚年的邓波儿仍然收到大量粉丝的邮件,她洋娃娃般可爱的形象在网络时代依旧深入人心,对此邓波儿倍感欣慰。 | E.能让孩子体验当大人的感觉,既是“秀兰•邓波儿”鸡尾酒的独特之处,又暗含作者对邓波儿人生际遇的理解。 小题2:第一段文字在文中有何作用?(4分) 小题3:六岁成名的经历对邓波儿来说是幸运的,还是不幸的?请谈谈你的看法。(6分)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新时代的国风与家风 戴兆国 冯友兰在《贞元六书》中曾论及中国的国风。他在谈论抗战的时候,指出中国面对日本的侵略,保特着“退而不溃”的态势。在局部上中国面临着失败,但是却永未被敌人所破。无论是军队还是人民都是如此。中国之所以能够保持这样的组织力,在于中国人的道德力。这种道德力构成了中国的国风。因为中国的国风蕴含着强大的道德力,所以中国注定立于不败之地。 具体而言,中国的国风既有儒家墨家的严肃,又有道家的超脱。儒家和墨家的严肃表现在,对家国和各种民间组织的信心。中国人走到哪里都能够以中国人的方式结合在一起,不被外邦人所欺凌,这是儒家和墨家的积极精神。道家的超脱又能够让中国人在许多事情上放得下,满不在乎。积极的严肃的精神是负责任的担当,超脱则是能够放下的担当。这样的国风几千年延续下来,形成强大的民族心理和坚韧的民族性格,使得中国人能够面对任何艰难困厄,而不至于消沉。这样的国风促使中国人取得了抗战的胜利,也迎来了新中国的建立,更迎来了改革开放的伟大时代。 面对激烈竞争的时代,中国人在传统国风的感召下,勇于改革创新,创造出一个令全世界都为之动容的新的时代。当然,维系优良的传统国风,我们还需要建设优良的家风。在当前的文化建设中,国风的形成必然依赖于家风的建设。 家庭是社会的最为基本的细胞。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说,任何时代的家庭都需要一种普遍的家庭道德。传统中国人所提倡的孝老爱亲的家庭道德就是这一类。孝亲是家庭内部成员之间的道德要求,是维系家庭和谐的纽带。在孝亲之外,家庭成员还要将孝亲的美德扩大到家庭所在的民族和国家。这就是忠。忠于民族、忠于国家,忠于同时代人的美好事业,是所有人都应该遵循的道德。古人虽有忠孝不能两全的说法,但是,只要每一个人在家庭中尽到孝亲、在社会上尽到忠诚的职责,两者就可以得到统一。因为这是家风最为基本的要求。一个孝老爱亲的人多半也是有利于社会的人,一个忠诚于民族和国家事业的人多半是大孝于家庭之人。家风的最为普遍的道德要求是形成优良国风的基础。 时代变迁带来了家庭结构的改变,家风自然也就会发生变化。新时代的家风自然要脱去传统社会封建家长制度下的压迫和苛责。随着现代中国大家族制度的解体,三从四德之类的传统家风就不再适应时代,而要代之以民主、平等、和谐的家风。传统家庭依靠家长的权威加以管理,现代家庭则依赖于家庭成员之间的信任,彼此平等交流,共同建立起民主和谐的家庭关系。家庭中的长辈和晚辈、平辈之间需要保持平等对话的关系,在家庭具体事务上要具体协商。目前中国家庭中最为重要的是对老年人的关心和对孩子的教育。不要让老人空巢,不要让孩子留守,这是当前家庭最为重要的职责,也是好的家风的最为突出的标志。可能有人会说,外出打工、工作繁忙、工作特殊等等都会导致一些无法照顾老人和孩子的困难。但是,我们应该深知,一个总是不完满的家庭,往往就是有缺陷的家庭,就是家风有问题的家庭。这样的家庭没有好的家风,就会失去对家庭道德的遵守,就可能给家庭成员的发展带来反面的影响,也会给社会带更多的问题。古人说:“家和万事兴。”当家庭出现了问题,当家风不醇正,一个人的事业也是不完美的。我们与其追求一种破碎的“成功”事业,做一个不完整的“成功”人士,还不如坚守一份家庭的温暖,为社会贡献一个安宁的港湾。当一个个家在平静中度过岁月,作为大家的国也就会稳定如初。 家风影响国风,国风也影响甚至决定家风。家风是从社会各个方面和角度吹出的人情之风。当人人走出家庭,带着家的温暖,装着家的期盼,怀着家的未来,为社会奉献自己的才智,一个富强、文明、民主、和谐的民族国家就一定能够建成。国风中的道德力能够影响家风,家风中的道德力也能够影响国风。当国家政风清明、学风向上、文风大振,民风一定醇美,家风也就会醇正。光明清正的国风,醇美和谐的家风,应该是我们盼望的时代之风。 (取材于2014年2月13日《中国文化报》) 小题1:关于中国的“国风”,下面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中国的国风蕴含着强大的道德力,所以抗战时中国军民能够保持组织力,中国注定能够立于不败之地。 | B.中国的国风既有儒家墨家的严肃,又有道家的超脱,二者相结合形成了中国国民勇于负责任的担当精神。 | C.中国人能够面对任何艰难困厄而不至于消沉,与几千年延续下的国风所形成的强大民族心理和坚韧民族性格密切相关。 | D.在竞争激烈的今天,中国人创造出一个令全世界都为之动容的新的时代,这与传统国风的感召密不可分。 | 小题2:对新时代的“家风”建设的理解,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新时代的家风建设需要对传统的家庭道德加以继承,中国人所提倡的孝老爱亲就是一种最重要的家庭道德。 | B.新时代的家风要脱去封建家长制度下的压迫和苛责,要通过家庭成员之间的信任和彼此平等交流建设。 | C.目前好的家风最为突出的标志是对老年人的关心和对孩子的教育,不让老人空巢,不让孩子留守。 | D.没有好的家风,就会失去对家庭道德的遵守,不仅可能影响家庭成员的发展,也会给社会带更多的问题。 |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国风的形成依赖于家风的建设,国风中的道德力也能够影响家风,后者正是本文论述的重点。 | B.一个人在家中尽孝,在社会上尽忠,这是家风最为基本的要求,而这一要求恰恰是形成优良国风的基础。 | C.外出打工、工作繁忙、工作特殊等使一些家庭无法照顾老人和孩子,从而导致家庭有缺陷,家风有问题。 | D.作者认为,如果能坚守一份家庭的温暖,为社会贡献一个安宁的港湾,就可以算得上“完整”的成功人士。 |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25分) 在这里不要叫我妈妈 曾颖 这个关于母爱的故事,是一个保安小兄弟讲的: 我是到帝豪小区当保安的第三天认识阿兰的。准确地说,应该是她主动来和我搭讪并请我吃苹果。这是我在这座富人住的小区中受到的最高礼遇。这里的其他住户,通常是车进车出,像害怕掉出冰箱的冰激凌一样地小心呵护自己,而保姆们,也因为忙或别的什么原因,不怎么爱搭理人。 从相貌和装束上看,阿兰也是保姆,但也许是来城里很久了,她的举止言谈和衣着,并不像其他小保姆那样,浑身上下要么是未谙世事的青涩感,要么就是急于摆脱以往的形象而用力过猛的装扮。她始终穿着一件洁白干净的衣服,套一双价格低廉但样式还算好看的皮鞋,浑身上下,散发出一股淡淡的香气,不是桅子花,便是黄桷兰或茉莉。她每次出现,都带着一个小男孩。小家伙白白胖胖一脸营养过剩的样子,他的衣着,永远是最新最时尚的衣裤。 我的工作,是看护小区的花园。花园占地几十亩,是小区的配套工程,里面有健身路径、游泳池、网球场,还有休闲娱乐广场和儿童游艺设施。我主要负责看门,及时将那些妄图混进去的刷鞋匠破烂王小商小贩和非小区住户阻挡在门外。 每天下午六七点,阿兰就会带着小胖胖准时来公园。阿兰永远穿着一身浅淡的衣服,而小胖胖,则像一个变身小精灵,身上的衣物和手中的玩具一天一个花样。小胖胖一来,就和孩子们一起去滑滑板车或扮游戏,阿兰就站在一旁,远远地看着孩子,像看一幕精彩的电影,随着他的表现而变换着表情。 我问阿兰:你的工资一定很高吧?看把孩子带得多好! 阿兰对此,总是含笑不答。 几个月时间很快就过去了,我和阿兰也混成了熟人,小胖胖每次见面,隔很远就会喊叔叔,有时还会将口袋里的糖,掏一块送给我。我们已将彼此的碰面作为一种习惯,如果偶有下雨或别的原因没看到他们,就会有怪怪的感觉。 有一天,保安队长对我说:最近有业主反映,外面时不时有非业主混入花园,极有可能是保险公司的业务员,或小偷团伙的卧底。一定要加强警惕性,将这些不安全因素清除出去。 领令之后,我睁大眼睛努力寻找队长所说的可疑人物,但几天下来,一无所获。 有一天,一个中年妇女来向我举报线索,说有个女人,老是带个娃娃来和她孙子套近乎,她在小区里没见过这女人,深度怀疑其动机不纯。 她指的女人是阿兰。 这是我不愿认可的事情,但为了不让那女人继续向队长投诉,我决定悄悄查一查。 这天夜里,我换上便衣,跟在从花园里出来的阿兰身后,远远听见孩子叫阿兰妈妈。阿兰赶紧制止住他,说:小声点,我给你说过多少遍,在这里不要叫妈妈,要是被别人听到了,你就不能来这玩了。 我悄悄跟着他们,左拐右拐走了几里路,来到一处城中村,这里是外来人口聚居地,我刚进城的时候,也住过类似的地方。 我跟着他们,从狭窄而杂乱的巷里穿过。突然觉得前方夜色中一大一小两个身影,与周遭的环境是那样的不协调,像两朵花落入垃圾筒。 在一处小杂货店,他们停下,店里一位明显比阿兰大的男人没好气地说:又跑哪去了?你不嫌折腾?这孩子每月折腾的钱,够我们吃半年了! 阿兰进店,很快换了件蓝布衫,端着一个盛满碗的大锅,蹲在街边,一面洗一面说:折腾?你忍心让娃娃像咱这样混一辈子?我就是要让孩子去好一点的环境,和素质高的孩子玩!总不能让他跟咱们周围这些野孩子去交流怎么捡垃圾刨沙土?那样就永远完了!我不能给他好的环境,但我一定要让他知道什么是好,什么是坏! 男人没言语了,空气中只有小胖胖轻声哼着从别的孩予那里学来的英语儿歌。 我没有把所看到的情况向队长汇报。每天仍努力以平静的神态,继续和阿兰母子打着招呼。直到半年后,我被调去守会所,我还给后任的小徐招呼,请他好好照顾阿兰,我依稀记得,我的前任老吴,在交接工作时,也对我说过类似的话。 故事讲完,有人在这里面听出了辛酸,有人在里面听出了感动,有人在里面听出了无奈与伤感。不知道你能从中能听出点什么?反正我听完之后,接连两宿都没睡好觉,眼前,总闪着两母子的身影,耳朵里,冷不丁会回响起那声让人心碎的声音:在这里,你不要叫我妈妈! (选自2011年11月13日《今晚报》) 小题1:下列对这篇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阿兰自己省吃俭甩,却要给自己的孩子穿最时尚的衣裤,玩最好的玩具,并每天带他到富人区玩,是为了让自己的孩子能融入到富人区中。 | B.保安和阿兰聊天的时候夸她把孩子带得很好,并猜测她工资很高的时候,阿兰对此总是含笑不答,表现了阿兰质朴、不善言谈的个性。 | C.阿兰的丈夫并没有阻拦阿兰的做法,但他对阿兰的那些没好气的话语,说明他并不真正关心孩子的成长,只是考虑如何赚钱、攒钱。 | D.保安眼中的阿兰的形象,从相貌和装束上看,质朴整洁,像是保姆,这是她为了能够顺利进入小区而刻意打扮的。E.这篇小说通过保安的讲述,塑造了一个想要让孩子接受良好环境影响的母亲形象,反映了一定的社会现实,发人深思。 | 小题2:请结合小说,简要分析阿兰这个人物形象。(6分) 小题3:请结合小说,分析“我”(保安)在小说中的作用。(6分) 小题4:“故事讲完,有人在这里面听出了辛酸,有人在里面听出了感动,有人在里面听出了无奈与伤感。”你从这个故事中听出了什么?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8分)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25分) 曼德拉:死后被人们记住的极少数人之一 1990年2月11日,因为反抗南非种族隔离制度被监禁长达27年的曼德拉与妻子温妮手挽手走出监狱大门。 后来,曼德拉曾回忆起关押自己的牢房:“它的窗子面对着院子,高度与眼睛齐平。我三步就能从牢房的一头走到另一头。当我躺下的时候.我的脚和头都能触及水泥墙。牢房的宽度大约有6英尺(1英尺约合0.3米),而墙的厚度却至少有2英尺。”狱中的生活更让他难忘:每天早晨5点半起床打扫监狱、清洗马桶;早餐是“简直不是人吃的”玉米粥;隆冬时节还要在冰冷的院子里列队而坐,在看守的监视下将石头敲碎,一直干到中午,不能挪窝也不能和旁边的人说话;午餐吃完煮玉米后,还得劳动到下午4点,然后快速用冰冷的海水冲个澡;晚饭是玉米片粥,有时会有少量的胡萝卜、卷心菜,每隔一天会有一小块软骨肉;晚上,不能进行任何读书、学习活动,只能在一盏40瓦的灯下,躺在没有被褥的床上睡觉…… 然而,漫长艰苦的牢狱之灾不仅没有打倒曼德拉,反而成就了他。狱中没有书籍,他就锻炼记忆力;他热衷于与人辩论,让自己的思维变得更加缜密。不仅如此,他还认识到,监狱是南非的一个缩影,自己若要在其中生存下去,就得和各种群体和谐共处。于是,他努力寻找与其他党派囚犯的共识,他设法跟看守建立友好关系……长时间的狱中岁月,在曼德拉的身上发生了奇妙的化学反应,让他的思想逐渐有了深度。 1994年2月12日,南非历史上首次不分种族的总统大选拉开帷幕,75岁的曼德拉参与大选。这次选举,他所属的“南非非洲人国民大会”获得新议会400个席位中的252个,曼德拉毫无悬念地成为南非第一位黑人总统,长达半个世纪的南非种族隔离制度正式宣告终结。在总统就职仪式上,曼德拉做出一个震惊世界的举动:他请来当年罗本岛监狱的3名看守,向他们致敬,感谢监狱生活对自己的磨砺。他说:“尊重过去的敌人,就是尊重今天的同胞。” 曼德拉就任总统后,没有增设任何打击报复白人的法令。要知道,自1652年欧洲人入侵算起,南非的土著居民被白人奴役长远350年。从1948年开始,南非白人统治当局开始推行种族隔离制度,他们禁止不同种旅的男女结婚,禁止黑人与白人使用相同的盥洗室、候车室等设施,为黑人划出禁止居住区域,将1000余万黑人限制在12,5%的国土上……他的宽恕,让南非白人对他的恐惧一担而空。在他执政满100天时,英国《金融时报》甚至找不出一个愿意说他坏话的白人。 1995年,橄榄球世界杯在南非举行。白人统治时期,橄榄球是训练白人军队和警察的项目,被视为种族隔离的符号。每当南非橄榄球队“羚羊队”在国际比赛上输球,黑人就会欢庆。但这一次,曼德拉呼吁南非全国为“羚羊队”加油。决赛那天,曼德拉穿上“羚羊队”队长的6号球衣,亲赴比赛现场。南非终于第一次出现了黑人和白人一起为本国球队呐喊助威的景象,球队士气大振,最终一举夺魁。亲历了那一幕的人回忆说,正是经历了那次世界杯,曼德拉才真正成为整个南非的“国王”,无论黑人还是白人。 1999年6月14日,年近82岁的曼德拉卸任总统。“爬上一座大山后,你会发现有更多山要攀登。”用曼德拉的这句话采形容他的退休生活再恰当不过。他创办了非营利性的纳尔逊·曼德拉基金会,致力予艾滋病防治。2000年7月,在南非德班举行的世界防治艾滋病大会上,曼德拉说:“我们需要下定决心赢得这场战争,我们再次有机会保护我们的兄弟姐妹。”2005年,曼德拉亲自组织了一场为与艾滋病斗争的南非妇女募捐的慈善音乐会,并用自己在罗本岛监狱的编号“46664”为之命名,暗示着在和艾滋病的斗争中。他要将当年不屈不挠的精神延续下去。2008年,同样的音乐会在英国伦敦举行,46664张门票的收入全部捐献给慈善组织。 2013年12月5日,曼德拉因病逝世,享年95岁。世界上只有极少数人会在死后被人们记住,曼德拉是其中之一。 (摘编自《环球人物周刊》2013年第33期) 小题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曼德拉当年的牢狱生活非常艰苦,不但吃住条件极为恶劣,而且还得从事繁重的体力劳动,不能读书学习,没有自由。 | B.当选南非历史上第一位黑人总统后,曼德拉正式宣告,在南非实行长达半个世纪的种族隔离制度彻底结束。 | C.曼德拉担任南非总统,曾让不少白人心生恐惧,但在他执政满一百天的时候,几乎所有白人对他的政绩都感到满意。 | D.在南非,橄榄球曾被黑人视为白人实行种族隔离政策的符号而抵制,曼德拉却将它变成了团结黑人与白人的工具。 | E.曼德拉认识到了艾滋病防治工作的艰难和繁重,把它看成是一场战争,虽然年过八十,但仍用自己的行为暗示要用不屈不挠的精神与艾滋病作斗争。 小题2:为什么说漫长艰苦的牢狱之灾成就了曼德拉?请简要分析。(6分) 小题3:曼德拉的哪些做法让他逐步成为整个南非的“国王”?请简要分析。(6分) 小题4:曼德拉为什么是死后能被人们记住的极少数人之一?请结合材料,谈淡你的看法。(8分)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9分) “啊,就是那啥啥……”“对对对,我说的就是那个,那个什么嘛……唉,怎么话都到嘴边了,就是想不起来。”这是怎么一回事呢?这就是所谓的TOT现象,说复杂点,这是一种提取记忆失败的现象,表现为记忆已经逼近被完全回忆,却无法转化成为确切的词语表达出来。说简单点,就是话在心头口难开的感觉。 关于TOT现象的研究由来已久,对其产生原因的解释也是多种多样: 传输不足模型,主要基于记忆表达的多元模型来解释TOT现象。我们大脑中负责语音和语意表达的其实是两个区域,当回忆的刺激产生时,你的语意表达区域很快被激活了;语音表达区域反应却总是慢半拍,你已经从语意存储中提取了关于目标词汇足够多的信息,但语音存储却还没有进行有效的提取。你明明知道你要表达什么,却无法用精确的词汇表达——TOT现象产生了。支持这种观点的证据很多,最直观的是神经影像学技术的应用,通过脑扫描技术或磁共振成像技术,可以最直观地显示出产生TOT现象时大脑中被激活的区域。但问题也出现了,涉及TOT现象的脑区很多,多到很难详细研究这些区域在TOT现象中的确切功能。 阻塞假说,是说你回想起的有关目标词语的线索反而抑制了你对目标词语的检索。这种假说最直白的表达就是:“因为你想多了,所以你想不起来。” 不完全激活假说,解释起来很容易,就是:“你记不起来,是因为你记得不牢!”另一方面,这个模型也是建立在你确切知道要回忆的词语的前提下,但有的时候,连我们自己也很难知道自己是不是真的知道这个要表达的词语。 造成TOT现象的原因首先是年龄。成年之后,年纪越大,TOT现象发生的频率越高。但有研究者发现,年长者和年轻人的大脑产生TOT现象的区域并不完全一样;年长者在发生TOT现象时更倾向于过度激活他们的前额皮质,这导致了记忆检索失败时不停地重复检索,因此老年人在遇到TOT现象时更加容易焦虑。 使用双语者可能会增加TOT现象产生的概率。对于双语使用者的劣势的解释是,当你在记忆中搜索你要表达的东西时,双语会使你对同一件事物产生两种不同形式的表达倾向,实验也印证了这种假设;但当你要表达的是一个专有名词时,双语的影响可以忽略——的确,全世界看到的都是同一个太阳。 还有情绪影响。“越想越是想不起来,不想说不定它突然在你脑中冒泡了。”有研究显示,TOT现象中关于情绪的预期先于记忆行为的发生。情绪恰恰会影响到有关记忆的许多方面。对于大多数人来说,TOT现象产生时的情绪显然是消极的,因此这种消极的情绪也抑制了你回忆目标的过程。 不管你是什么年龄、性别,学历如何,你都有可能出现TOT现象。如果TOT现象只是偶尔在你身上发生,那么你完全可以忽视它;只有TOT现象频繁出现以致严重地影响你的生活的时候,才是一种病态的表现。这种病症可能是由幼年时的学习障碍或者脑损伤引起,一些失语症和阿尔茨海默症也表现出一定的TOT现象。 小题1:下面对于“TOT现象”的表述和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TOT现象产生时的消极情绪会影响到人回忆目标的过程,导致“越想越是想不起来”。 | B.TOT表现为记忆已几乎被完全回忆,却无法用确切的言语来表达。 | C.双语使用者出现TOT现象的概率会比单语使用者要高。 | D.TOT现象是一种常见的普遍存在的言语现象。 | 小题2:下列对文章有关信息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当回忆的刺激产生,语音存储的有效提取快于语意提取时,就会产生TOT现象。 | B.阻塞假说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理解为,被试者能否成功回忆目标词语有赖于对潜在的干扰项目的抑制和排除。 | C.老年人在遇到TOT现象时更加容易焦虑,是因为他们在记忆检索时容易失败。 | D.TOT现象是一种病。这种病症可能是由幼年时的学习障碍或者脑损伤引起,它也体现在失语症和阿尔茨海默症上。 | 小题3:不管什么年龄、性别,学历如何,都有可能出现TOT现象。请结合文本谈一谈,就如何减少TOT现象,作者给了我们哪些建议。 (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