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题目语言是一种符号系统刑公畹(1)语言是一种听觉符号系统。词就是一种符号。每个符号都是交际双方谈到的事物或事物的代表,说者用它来代表自己所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题目语言是一种符号系统刑公畹(1)语言是一种听觉符号系统。词就是一种符号。每个符号都是交际双方谈到的事物或事物的代表,说者用它来代表自己所

题型:阅读题难度:简单来源:不详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题目
语言是一种符号系统
刑公畹
(1)语言是一种听觉符号系统。词就是一种符号。每个符号都是交际双方谈到的事物或事物的代表,说者用它来代表自己所说的事物或现象,听者听到它就能知道说者所说的事物或现象。例如,运用现代汉语进行交际的双方,一方说“火”——“火”这个符号就代表“物体燃烧时所发的光焰”这种现象;听者听到“火”这个符号,也就知道对方说的是什么现象。语言就是由这种代表事物或现象的符号构成的一个系统。不同的语言是不同的符号系统,如汉语、英语、德语、法语和西班牙语等。一个人掌握了某种语言符号,又掌握了符号的组合规则,就可以运用它来同别人进行交际了。
(2)每个语言符号都有形式和内容两个方面。语言符号的形式是表达一定内容的声音,即语音;语言符号的内容,即语义。这两个方面是密切联系不可分割的,如果缺少任何一个方面,语言符号就不存在了。
(3)符号(包括语言符号)和它所代表的事物之间没有必然联系,这是所有符号的共同特点。但是语言符号跟其他符号比较起来,除了共同点外,它们之间还有些重要区别。首先,语言符号是随着社会的产生而产生的,语言中的一切都是在它的运用过程中逐渐建立起来的,别的符号都是在语言符号的基础上,由人们经过一定的程序创制的,是人工符号。人们可以根据需要创制或者修改或者废除任何一种人工符号,但不能创制或者修改或者废除任何一种语言符号。其次,人工符号一般都是封闭的系统,都是为了完成某些特殊任务而创制的,活动范围大都比较狭窄,例如,交叉路口的信号灯,只是由三个符号构成的简单系统,使用范围只限于在路口指挥交通。而语言符号则是一个开放的系统,活动范围几乎是无限的。因而,在所有的符号中语言符号是最复杂的。
(4)语言符号是语音和语义的结合体。语言的音和义的结合是任意的,它们之间没有必然的、本质的联系,它们之间的结合,完全是使用语言符号的社会自然形成的习惯。如,现代汉语中用“rén”这样的声音和“能制造工具并使用工具进行劳动的动物”这样的意义结合起来,成为一个符号,即“人”。为什么是这样结合,而不是另外的结合,其中没有什么道理可讲,只是汉族社会一种习惯,是约定俗成的。如果当初汉族人不用“rén”这种声音和“能制造工具并使用工具进行劳动的动物”这种意义相结合,而用别的什么声音,那么表示“人”的意义就是别的什么声音了。这也就是各种语言不同的重要原因。如果音义结合不是任意的,而是必然的,人类语言就不会有什么不同了。
(5)语言符号的任意性,不可误解为个人使用语言的随意性。以为谁都可以随便,爱怎么说就怎么说,那就错了。一个符号进入符号系统之后,它就要受到该系统中其他成员的制约,语言符号也是如此,按照某一种语言的结构体系组成话语是不能随意改变的。
小题1:下列关于“语言符号”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语言符号如果被一个人掌握,这个人就可以运用该种语言符号和他人进行交流。
B.语言符号包括形式和内容两个方面,语音就是它的形式,语义就是它的内容。
C.语言符号是最复杂的、具有开放性的符号系统,它的活动范围是无限的。
D.语言符号是随着社会的产生而产生的符号,并且和其他人工符号互为条件。
小题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语言是一种听觉符号系统,人们利用说和听的形式通过词这种符号进行交流。
B.语言符号和其他符号同中有异,相同点是符号和它所代表的事物没有必然联系。
C.一般而言,人工符号都是封闭的系统,因而人们可以根据需要创制、修改、废除。
D.语言符号具有任意性的特点,但人们在使用语言时并不能随意更改它的组合规则。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红灯停,绿灯行”的交通规则是在约定俗成中形成的,可以根据需要进行修改。
B.不同的语言是不同的符号系统,如汉语、英语、德语等都属于不同的符号系统。
C.语言符号系统中,如果音和义的组合是必然的,那么我国就不会出现多种方言。
D.各种语言不同的重要原因,是语言符号系统中,语音和语义的结合是任意的。

答案

小题1:B
小题2:C
小题3:A
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论述类文体阅读的命题主要从概念、判断、推理三个角度命题,概念注意“答非所问”“内涵、外延不准”“误划类别”“张冠李戴”;判断类注意“范围不当”“偷换概念”“曲解文意”;推理注意“强加因果”“强行推理”等错误。答题的关键是审清题干、找准区位、对读原文、寻找细微的差别。选项A对应的原文“一个人掌握了一种语言符号,还必须掌握符号的组合规则,才能与他人进行交流”,选项混淆范围,以偏概全;选项C对应的原文“几乎”“是无限的”,选项混淆范围;选项D,据原文第三段可知,语言符号是其他人工符号的基础,选项曲解文意。
小题2:
试题分析:选项C“人们可以根据需要创制、修改、废除”原文没有对应的信息,牵强附会,强加因果。
小题3:
试题分析:据原文可知,语言符号是在约定俗成中形成的,而“红灯停,绿灯行”是人工符号,人工符号并不是约定俗成的。选项曲解文意。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题目
成全一场母爱
陈喜联
自从知道母亲风雨无阻每天给哥哥送晚饭后,我很多次劝她:“妈,哥都四十出头了,又不是小孩子,哪里用得着这么辛苦送饭呢?再说你自己年纪一把,又有高血压,天天站在大马路上,太不安全。”可是我的劝阻总是立即被母亲宣布无效。她照旧在每一个日暮西山的黄昏拎着那个蓝白相间的保温桶,执拗而骄傲地站在村后公路边,等待哥哥驾驶着公交车经过。
我又责怪哥哥:“你就不能自己想办法解决晚饭,妈都七十多了,你还忍心让她天天在路边等你?”哥哥用奇怪的眼神看了我一眼,说:“你不懂。”然后再不吭声。
我很生气,可是却毫无办法。
前几天,我回家看母亲,发现她床头墙壁上贴着一张纸,上面写了很多数字。凑近一看,原来写的都是时间:早早班18:05,早班18:20,晚班18:35,晚晚班18:50。见我奇怪,母亲说:“这是你哥晚上经过的时间,每天发车时间不一样,经过这里的时间也不一样。”过了一会儿,她又得意地说:“这可是我观察了很久总结出来的,我提早几分钟过去送晚饭,你哥一会儿准到。”
这天,哥开的是早班,应该在18:20从村后经过。下午6点,我陪着母亲,母亲拎着保温桶出发了。桶里有饭,有红烧肉和炒青菜,还有丝瓜蛋汤。村后不远就是国道,大大小小的车辆川流不息,挟带过一阵一阵热风,烘烤着路边的树木,树叶依然低垂,耐心等候入夜的清凉。
西边的天空被夕阳映得通红,一团团火烧云呈现出各种古怪有趣的形状。村庄,田野,蜿蜒的小河,还有目不转睛注视着自西而来的车辆的母亲,都沐浴在霞光里,一派柔和。
一辆公交车从我们面前经过,没有停下,却鸣了一声喇叭,依稀见司机侧脸对母亲笑了笑;又一辆公交车路过,放慢速度鸣响喇叭,司机对母亲点点头。母亲骄傲地挺直了身体,回以笑容,对我说:“瞧,都是你哥的同事。”
第三辆公交车终于在母亲面前停了下来,车门“吱呀”一声刚打开,母亲手里的保温桶已经递进车厢,跟着一起递进去的,还有一句话:“儿子,小心一点慢慢开。”哥大声应道:“好嘞,放心回去吧!”
车子起动的刹那,几个坐在窗边的乘客惊奇地转过头来看着母亲。母亲微笑着对渐渐远去的公交车挥着手,直到汽车消失在来往的车流中,才心满意足地转身回家。她边走边说:“你哥单位的同事老羡慕你哥了,他们说山珍海味也不及自己妈妈做的饭菜。”母亲大步流星走着,洪亮的声音惊起了河边竹林里几只早归的麻雀。
看着母亲快乐的模样,我突然明白了哥哥那奇怪眼神的含义,谁能拒绝和阻止一位母亲热腾腾的母爱呢?我知道,公交车是不允许在路上随意停车的,可是却从没有人批评过我哥,从乘客到售票员,从同事到领导,一个都没有。
是的,在风中,在雨中,在霞光里,在暮色下……无数次,当我的母亲手拿保温桶站立在路边翘首以盼时,有那么多人一起,用目光,用鸣笛,用微笑,用默默的关注,成全了这一场母爱。如果有一个黄昏,你坐在公交车里,看见路边有一位拎着保温桶的老太太,那一定就是我的妈妈,那么,请你,请你也给她一个微笑。
小题1:下列对文本的解读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我”是文章的一个叙述者,通过“我”的视角,将人物和故事串联起来,“我”是一个线索式的人物。
B.文中写了众多的人参与到故事之中,如果没有众多人的参与,则难以成全这一场伟大的母爱。
C.本文善于借助多种表现手法,细节描写、肖像描写、环境描写等手法交错运用,刻画了一位勤劳、温和的母亲形象。
D.文中“哥哥”的出场很少,言语简短,但全篇都留下“哥哥”的印记,母亲的身后都有“哥哥”的影子。
E. 在当今社会,“如何孝亲”是一个必须面对的话题,作品通篇洋溢着亲慈子孝的浓浓气息,为人们提供了一个美好的答案。
小题2:文章开头两段,分别写对母亲和哥哥的劝告和责怪,在全文构思上有何作用 (4分)
小题3:文中画线的景物描写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4分)
小题4:有人说,子女应该多给予老人们关爱,常回家看看,或是打打电话聊聊天。本文在情感上和理智上表现了一种不同的孝道,请结合原文并联系现实加以探究。(8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信仰是个性心灵深层的隐密,具有相当的抽象性和神秘色彩,是一个不易交流的话题。然而,信仰作为人类精神生活中的重大问题,却备受人们的关注。
信仰是指人们对某种主张、主义、宗教或某人极其相信和尊敬,并作为自己行动的指南或榜样。信仰在本质上是一种价值性选择和追求,“是在不确定性中寻求确定性的努力”。诚如康德所言:“信仰是客观的不确定而主观上确定。”以此看来,信仰是一种价值预设,是信仰者相信其正确或有意义,而不在于其是否真实或能否实现。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黎巴嫩诗人哈•纪伯伦说:“信仰是心中的绿洲,思想的骆驼队是永远走不到的。”
信仰是一种奇妙的精神现象,具有复杂的内在结构。从认知角度看,信仰表现为正确和认同;从情感角度看,信仰表现为敬畏和尊重;从意志角度看,信仰表现为坚守和追求。人的信仰具有多样性,如宗教信仰、哲学信仰、政治信仰、道德信仰、科学信仰等,这种多样性是由人的精神生活的丰富性和价值观念的多元性等因素所决定的。
长期以来被信奉、被坚守的信仰突然被人们普遍质疑或放弃时,则表明信仰危机的出现。信仰危机不是偶然的,在其背后有复杂的社会原因和深刻的思想根源。信仰危机固然会给人的生活与社会发展带来一定负面影响,但也不完全是一件坏事,它至少说明人不盲从迷信,而且在危机中还会孕育出新的信仰。罗曼•罗兰说得好:“怀疑和信仰两者都是必需的。怀疑能把昨天的信仰摧毁,替明天的信仰开路。”我们应当坚信,信仰的发展自有其内在机理,社会能瓦解人的信仰,必能帮助人确立新的信仰。多元的、充满理性光芒的信仰的出现,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
对于人类来说,信仰问题是普遍而永恒的,需要信仰且能够具有信仰,是人之为人的重要条件。人为什么需要信仰?从哲学层面看,信仰关乎人的价值追求。人不会满足于既有的生命状态,向往崇高与尊严,期待延续与永恒,追求价值与意义。人来自于物,人原本就是物,信仰的确立使人获得了尊严,升华了境界;人是有限的生命存在,信仰(尤其是宗教信仰)的确立使人超越了死亡,满足了追求永恒的愿望;人生是不断寻求价值和意义的,信仰的确立使人获得价值目标和生活信念。从社会心理学角度来看,信仰源于人的精神需要。在复杂的社会生活中,人会产生诸多心理需要,信仰无疑是满足这些需要的基础:信仰使人有了精神寄托,从而满足了归宿感;信仰使人的精神有了确定性,从而产生了安全感;信仰克服了灾难和死亡所带来的紧张和恐惧,从而获得了平和与慰藉感。
信仰关乎人类生活的根本,赋予人生以意义,为生命赢得了尊严。愿我们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片圣洁的信仰星空,愿我们每个人对心中的信仰都能保持一种深深的虔敬!
(选自《记者观察》中的《话说信仰》,有删节)
小题1:有关信仰的解说,错误的一项是 (    )
A.信仰具有相当的抽象性和神秘色彩,是不易交流的话题,它备受人们的关注。
B.信仰是人们行动的指南或榜样,人们对其信仰的对象是极其相信和尊敬的。
C.信仰的多样性,必然决定了人们的精神生活的丰富性和价值观念的多元性。
D.信仰具有复杂的内在结构,从认知、情感、意志等角度看,表现各有不同。
小题2:在下列各项中,不属于“人需要信仰”的原因的一项是 (    )
A.人不满足于既有的生命状态,向往崇高与尊严,期待延续与永恒,追求价值与意义。
B.信仰问题是普遍而永恒的,人们需要信仰且能够具有信仰,是人之为人的重要条件。
C.信仰能使人有精神寄托,使人精神有了确定性,克服灾难和死亡带来的紧张和恐惧。
D.在复杂的社会生活中,人会产生诸多心理需要,而信仰使人们有了归宿感和安全感。
小题3:有关作者的观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
A.“信仰是心中的绿洲,思想的骆驼是永远走不到的”,是说信仰是正确的、有意义的,不在于其是否真实或能否实现。
B.信仰关乎人类生活的根本,赋予人生以意义,为生命赢得了尊严,所以作者希望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信仰。
C.信仰危机会给人的生活与社会发展带来负面影响,但不是一件坏事,其背后有复杂的社会原因和深刻的思想根源。
D.信仰的发展自有其内在机理,社会能瓦解人的信仰,必能帮助人确立新的信仰,信仰危机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瞽①者
杨 邪
①我想,当我一无所获地走出那个偌大而又空寂的书店,一级一级迈下那个书店门前的石阶,然后在中途不由得停住,就着石阶坐了下来,一定不是因为他和他膝头的那把二胡。
②他很年轻,比我还年轻。他的面庞英俊白皙,手指修长精瘦,一身洗得发白的休闲牛仔装,如果没有膝头的二胡,也许,他就是某座学府的莘莘学子中的一名。可是他膝头的二胡告诉我,他眼前的世界,就像他戴着的那副黑框墨镜一样漆黑一团。现在他只能摸索着揉弦、运弓,他的手指和心灵,向这个世界发出一串串无助的音符。
③然而渐渐地,心不在焉地听着听着,我有些讶异了。那一通通的琴声,竟是这样的饱满,这样的多姿,仿佛一只只纷呈飞出的彩蝶,绕着他,绕着这繁华大街边上的这一片空旷,翩翩起舞。
④一曲终了,一曲又起。
⑤路过的人,在他面前的纸盒里投下一张纸币,走开了。又有路过的人在他面前的纸盒里抛下几枚硬币,又走开了。
⑥什么时候,又一曲终了。或许是觉察到了我这个如痴如醉的倾听者的存在吧,他改变了一下坐姿,居然把弓弦转向我的面前。
⑦“这位朋友,您,是否愿意点上一曲?”他的口齿轻启,一句曼声低语,清晰地传到了我的耳中,“对了,您不必在这盒里放钱的。”
⑧“我?您是在说我?”我看着那些彩蝶正渐舞渐远,翩翩然舞向这座城市更高更远的天空,忽然被惊醒,不知所措起来。
⑨可他似乎马上感觉到了。
⑩“是的,这位朋友,您是,来自外地?”
○11依旧是曼声低语,依旧是这样清晰地传到我的耳中,犹如一串小小的石粒接连叩击一处幽谧的湖面。
○12“是的。”我怔了怔。
○13“那,一定是来自这条江的下游了。”
○14我惊呆了:“先生,怎么知道?”
○15他笑了一下,露出洁白整齐的牙齿。
○16“您的嗓音圆润,鼻音轻浊,我猜,这就该是所说的吴侬软语了。”
○17我不禁点头:“先生猜得对,先生太灵敏了。”
○18他又轻轻一笑:“失聪者目明,失明者耳聪,仅此而已。”
○19然后他喟叹一声,继而端坐吟哦: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 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20他告诉我说,十多年前,他还是十三四岁的光景,邻居来了一家江南的亲戚,这首民歌就是那个非常漂亮非常可爱的江南小女孩教他念的。后来小女孩回了江南,就没再来过。后来他的这双眼睛病瞎了。多年后,他坐上街头拉二胡,有一天他把这首民歌念给一位老先生听,老先生不禁惊立而起,老先生说,那个江南小女孩教他念的这首民歌,居然是从汉代流传下来的《江南可采莲》。
○21关于江南,我们就是从《江南可采莲》这首民歌开始谈起的。
○22但是,我只剩下一刻钟的时间。在这座著名的城市,在这座惊人庞大的城市,我已经转悠了一个多星期,我必须走了。我告诉他,我买了一张船票,天擦黑,就要起程顺流而下,所以,我现在应该动身了。
○23他突然默不作声。看得出,他的神情似乎为之一沉。
○24“那么,这位朋友,我给您拉一曲您最喜欢的曲子吧!为了这次萍水相逢的缘分。”
○25片刻之后,他又笑了起来,并且重新摆好架势。
○26我已经起身,这会儿不由得又坐了下来:“那就请为我拉一曲……拉一曲《二泉映月》吧,太谢谢了!”
○27可是他的弓弦动了动,复又顿住。
○28“您,能不能换一曲别的?”
○29“为什么?”我说。
○30“《二泉映月》是我拉得最好的曲子,可我已经多年没有拉过它了。它虽然柔中寓刚,但还是太辛酸、太悲怆了。”他揽住弓弦,用一只手扶了一下脸上那副漆黑的墨镜,“这样行不行,我为您拉一曲《春诗》怎样?春天的春,诗篇的诗,《春诗》。”
○31说着,一曲跌宕多姿的旋律,便从他的手指间——不,仿佛是从他那副墨镜的两片黑色中跃出:明亮,辽阔,悠远……而在这样的旋律之中,一种冬去春来,万物苏醒的景象,便似乎在这眼前呈现铺展开来。《春诗》,这是对春天的诗一般的赞美么?
○32我从口袋里悄悄掏出一张纸币,悄悄放入他面前的纸盒。
○33在这座城市待了那么多天,我始终感到有那么一种遗憾,但就在即将离开的最后时刻,我的遗憾忽然因为另一种莫名的获得而变得无关紧要起来。我想,我只能用这么一种庸俗的方式,用这么一张最大面额的钱,来表达我的感激。也许我这么做是冒昧的,但这已经并不重要了。
○34曲终半晌,我握了握他精瘦的手。
○35“先生,我要走了,如果以后再来,我一定来这里找你!”
○36他又笑了一下,但没有说什么,只是点了点头。而我起身迈步走开数丈之后,身后旋又响起了一通琴声。
○37柔和挥洒的琴声中,他的曼声低语,再一次清晰地传到我耳中——
○38“朋友好走,这一曲《除夕小唱》,祝您一路顺风……”
(选自《震撼中学生的101篇散文》,内蒙古文化出版社)
【注】①瞽(gǔ):形声字。从目,鼓声。本义,瞎眼。
小题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文章开头写“我”一无所获地从书店出来,一是与结尾“我的遗憾忽然因为另一种莫名的获得而变得无关紧要起来”相照应,二是欲扬先抑,暗示后文瞽者给我莫大的精神收获。
B.“我有些讶异了”是因为一无所获地走出书店的“我”, 正在为石阶卖艺瞽者深感同情,但没有想到他能弹奏出饱满而又多姿的琴声,并逐渐地被琴声所吸引。
C.瞽者吟哦《江南可采莲》是为了和“我”搭上话,也是为了夸耀自己知识,避免别人瞧不起自己。
D.“我”邀请瞽者拉一曲《二泉映月》,而他却要为“我”拉一曲《春诗》,因为《二泉映月》太辛酸、太悲怆了,说明他对生活充满春天般的热爱。
E.文章所写的瞽者因为身有残疾而反应灵敏、开朗达观,所以能震撼中学生的典范。同时也鞭挞了社会上一些身体正常而心理不正常的人。
小题2:本文描述的“瞽者”是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请结合具体内容加以说明。(4分)
小题3:请赏析文章第○31段画线的语句。(4分)
一曲跌宕多姿的旋律,便从他的手指间——不,仿佛是从他那副墨镜的两片黑色中跃出:明亮,辽阔,悠远……而在这样的旋律之中,一种冬去春来,万物苏醒的景象,便似乎在这眼前呈现铺展开来。
小题4:第○33段画线句“我的遗憾忽然因为另一种莫名的获得而变得无关紧要起来”含义深刻,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并联系实际谈谈你的认识。(6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翰 林 院 与 翰 林
①翰林院自出现便与科举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发轫于隋唐时期的科举制度,是教育制度和选举制度相结合的产物。此制度尽管有其种种欠缺与不足,而在当时社会条件下,却不失为一项较为公正的选材制度。科举制度给无数栖身社会下层的民间士子带来了出头的希望,为其扶摇直上提供了可靠的阶梯。历代王朝统治者则藉此网罗到大批知识精英,既提高了统治效能,巩固了统治,也消弭了民间可能孕育的躁动与不满,在延长王朝寿命、缓解统治危机等方面发挥过重要作用。
②科举制的发展过程中,翰林院逐渐成为文化层次最高的官僚机构。自唐代创翰林学士草诏并应奉文字之责后,靠科举而晋升者的比例逐渐增加。宋代,科举制度与翰林院制度接轨。至明代,翰林院成为外朝官署,并规定一甲进士三人直接入翰林之制,状元授修撰(从六品),榜眼、探花授编修(正七品);还创立庶吉士制度。所谓庶吉士,就是在新科进士中再行选拔,以《尚书•立政》篇中所云“庶常吉士”之简称名之,在院学习三年后再试,合格者留院,称留馆,余者外委为他官。但因曾就学于翰林院,世人对不能留馆之庶吉士也以翰林称之。自此,“非进士不入翰林”。而自明太祖废丞相之后,成祖设内阁,置大学士,与丞相相类。大学士均出自翰林,“非翰林不入内阁”。翰林院成为培育高级文官的摇篮和涵养高层次学者的场所。
③清代科举,沿袭一甲进士直入翰林之成法,二三甲进士则通过考选庶吉士才得入翰林。殿试名义上由皇帝亲自主持,合格者由皇帝亲笔勾定,称“钦点翰林”。为了防止冒考,还在会试与殿试间增设复试,复试合格者方准参加殿试。另外,对已经跻身翰林者,创立大考制度加以监督和激励。制度之严格、措施之细密可见一斑。
④前人阐述明清科举制度,多囿于成说,只谈秀才、举人、进士三级结构,以考中进士为科举制度的终结。其实,明清两代特别是清代,由进士馆选而庶常,庶常而留馆,加之清朝特创的翰林大考、考差,无不是科举制度的延伸和发展,悄然于三级结构之上又多出一个层次——翰林。所以明清科举制度实为四级人才结构。
(选自2008年《百科知识》第11期)
小题1:根据原文信息,下列对“翰林院与翰林”解说不准确的一项是(   )(3分)
A.翰林院是随着科举制的发展而逐渐成为文化层次最高的官僚机构。
B.在新科进士中再行选拔的庶吉士,要在翰林院学习三年后再考试,考试合格者被称为翰林,不合格者不能称之为翰林。
C.翰林是明清科举制度人才结构中的最高级别。
D.明代规定一甲进士三人直接入翰林之制,自此,开始了“非进士不入翰林”时代。
小题2: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科举制度既给社会下层的民间士子进入统治阶层提供了可靠的阶梯,又让统治者提高了统治效能,巩固了统治。
B.科举制度最早出现在隋朝,是教育制度和选举制度相结合情况下产生的,是一项公正的选材制度。
C.明太祖废除丞相后就创立了“非翰林不入内阁”制度,翰林院也就成为培育高级文官的摇篮和涵养高层次学者的场所。
D.清代,所有的进士只有在通过考选庶吉士才得入翰林,这无疑是一大进步。
小题3:根据原文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科举制度既为统治者选拔了大量的知识精英,又消弭了民间可能孕育的躁动与不满,可谓一箭双雕。
B.在明代,只要先考上进士,再进入翰林院学习,成为翰林之后就能进入内阁。
C.在清代,考中进士后,就可以参加名义上由皇帝亲自主持的殿试,合格者由皇帝亲笔勾定,称“钦点翰林”。
D.古代科举制度不止秀才、举人、进士三级结构,也不是以考中进士为科举制度的终结,而是秀才、举人、进士、翰林四级结构,考中翰林才是科举制度的终结。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中国文化的美丽精神
宗白华
诗哲泰戈尔曾说过:“世界上还有什么事情,比中国文化的美丽精神更值得宝贵的?中国文化使人民喜爱现实世界,爱护备至,却又不致现实得不近情理!他们已本能地找到了事物的旋律的秘密。不是科学权力的秘密,而是表现方法的秘密。这是极其伟大的一种天赋。”
他的这几句话里,包含着极精深的观察与意见,值得我们细加思考。
先谈“中国人本能地找到了事物的旋律的秘密”。东西方古代哲人,都曾仰观俯察探求宇宙的秘密。但希腊及西洋近代哲人倾向于拿逻辑的推理、数学的演绎、物理学的考察去把握宇宙间质力推移的规律,一方面满足理知了解的需要,一方面导引西洋人去控制物力,发明机械,造福生民。西洋思想最后所获得的是科学权力的秘密。中国古代哲人却是拿着“默而识之”的观照态度,去体验宇宙间生生不已的节奏。即泰戈尔所谓旋律的秘密。《论语》上载,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四时的运行,生育万物,对我们展示着天地创造性的旋律的秘密。一切在此中生长流动,具有节奏与和谐。老子也从他高超严冷的眼里观照着世界的旋律,他说:“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活泼的庄子也说他“静而与阴同德,动而与阳同波”,他把他的精神生命体合于自然的旋律。荀子歌颂着天地的节奏:“列星随旋,日月递照,四时代御,阴阳大化,风雨博施,万物各得其和而生,各得其养而成。”
中国古代哲人找到了宇宙旋律的秘密,并且把这获得的至宝,渗透进我们的现实生活,使我们生活在礼与乐里,创造着社会的秩序与和谐。我们又把这旋律装饰到我们的日用器皿上,使形下之器启示着形上之道(即生命的旋律)。中国古代艺术特色表现在日用器皿的各种图案花纹里,而中国最光荣的绘画艺术,也还是从商周铜器图案、汉代砖瓦花纹里脱胎出来的呢!
再谈“中国人喜爱现实世界,爱护备至,却又不致现实得不近情理”。在新石器时代,我们制作了玉质的日用器皿,后来把它们作为我们政治上、社会上及精神人格上美丽的象征物。在青铜器时代我们竭尽当时的艺术技能把日用器皿,如烹饪的鼎、饮酒的爵等,制精制美,使它们成了天地境界的象征。我们赋予最现实的器具以崇高的意义、优美的形式,使它们不仅仅是我们役使的工具,而且可以同我们对语,同我们情思往还。
但我们也曾得到过科学权力的秘密。火药同指南针这两项发明到了西洋人手里,成就了他们控制世界的权力——陆上霸权与海上霸权,中国自己倒成了这霸权的牺牲品。我们发明火药,却用它来制造奇巧美丽的烟火,使人们在新年里享受平民式的欢乐。我们发明指南针,并不曾向海上获取霸权,却让风水先生勘定我们庙堂、居宅及坟墓的方位和走向,使我们生活中顶重要的“住”,能够选择优美适宜的自然环境。
中华民族很早发现了宇宙旋律及生命节奏的秘密,以和平的音乐的心境爱护现实,美化现实,却轻视了科学征服自然的权力,使我们不能摆脱贫弱的地位,在生存竞争剧烈的时代,受人欺侮,我们的灵魂粗野了,卑鄙了,怯懦了,也现实得不近情理了。中国文化的美丽精神正面临着极大的问题。             
(选自《艺境》,有删改)
小题1:关于“中国人本能地找到了事物的旋律的秘密”,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中国古代哲人仰观俯察宇宙秘密的目的,并不像西方哲人那样想获得“科学权力的秘密”。
B.发现宇宙秘密的能力是中国人所独有的,被泰戈尔认为是中国人的一种极其伟大的天赋。
C.中国古代哲人找到的“事物的旋律的秘密”不是科学权力的秘密,而是表现方法的秘密。
D.中国古代哲人把找到的宇宙旋律的秘密渗透进现实生活,创造着社会的秩序与和谐。
小题2:下列各项不能体现“中国人喜爱现实世界,爱护备至,却又不致现实得不近情理”的一项是(3分)
A.新石器时代制作了玉质器皿,后来我们把它们作为政治、社会和精神人格上美丽的象征物。
B.我们将崇高意义与优美形式赋予现实的器具,使它们已不再仅仅是被役使的工具。
C.我们没有用火药和指南针来获取霸权,而用来享受新年的平民式的欢乐和适宜的自然环境。
D.四时运行和万物生育,展示着天地创造性的旋律的秘密,中国人本能地找到了这种秘密。
小题3: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3分)
A.西方哲人探求宇宙万物的目的是了解与控制,因此他们根本就体会不到探求过程中的真谛与乐趣。
B.庄子把他的精神生命体合于自然的旋律,而荀子歌颂天地的节奏,他们对宇宙旋律的体验大相径庭。  
C.中国文化的美丽精神体现在“中国文化使人民喜爱现实世界,爱护备至,却又不致现实得不近情理”。
D.在重视科学征服自然的权力的同时,我们更应坚持中国文化的美丽精神,否则,我们便不能摆脱贫弱的地位。

题型:阅读题难度:简单|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