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生命的节奏与教育的节奏①学校生活是一段生命的旅程,教育则是一场深入生命的探险。那些对生命充满好奇的探险者,如蒙台梭利、怀特海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不详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生命的节奏与教育的节奏 ①学校生活是一段生命的旅程,教育则是一场深入生命的探险。那些对生命充满好奇的探险者,如蒙台梭利、怀特海、维果茨基,分别在不同的领域中发现了学校旅程中最重要的秘密:生命是有节奏的,睿智的教育期待着与生命的和鸣共振。 ②自然拥有自身的节奏,如日月盈亏,寒来暑往;生命拥有自身的节奏,如呼吸吐纳、生老病死。依据自然节奏的启示和生命自身的律动,人类创造了新的节奏,如音乐、诗歌、美术、数字。作为一项面向生命的事业,教育也是一种依据生命的律动而创造的节奏。教育面向生命,就必须探寻生命的节奏,合于生命的节奏,强化生命的节奏,并创造生命的节奏。 ③教育的节奏要求教育者对生命节奏的敏感。蒙台梭利从生命的节奏中敏锐地捕捉到了教育的敏感期。“当某种特殊的敏感性在儿童身上被激起时,它就像一道光线照射到某处而不是其他什么地方,使得那个被光线笼罩的地方成了他的整个世界。”“如果儿童不能根据他的敏感期所发出的一些指令行事,那么,一种自然征服的机会就永远地丧失了。”因此,教育需要观察和发现,教育不能等待,不能忽略,不能错过。 ④教育又必须等待,必须耐心等待生命的生长。维果茨基从生命的节奏中发现了智力的最近发展区和教育最佳期。他用心理学的实验告诉人们,只有当儿童在自己的发展中达到一定的成熟程度时,一定的教育才能有可能进行,这是教育的最低界限。除了最低教育界限外,还存在着最高教育界限,两者之间就是“教育最佳期”。早于或晚于最佳期的教育,或因超出最近发展区而无法对那些尚未成熟的心理机能施加影响,或因停留于现有发展水平而不能有效促进心理机能发展。当我们急于造就神童和天才时,当我们因孩子面对“奥数”一脸茫然而怒火中烧时,当我们心灰意冷,要为孩子贴上不可救药的标签时,或许我们应该提醒自己:再等等看…… ⑤基于对生命节奏的哲学解读,怀特海为教育者绘制了一份生命的智力周期图:浪漫——精确——重归浪漫的综合。童年的浪漫为精确阶段积累素材。没有浪漫的冒险,要么是儿童被僵死的知识淹没,并因过早耗尽“内存”而“死机”;要么是教育者面对一个空洞的大脑——从本质上说,教育必须是将已存在于大脑中的活跃而纷乱的思想进行有序的排列,你不能教一个空洞的头脑。所以,当我们听到一个儿童喃喃自语:山坡上开满了妈妈……且慢发出我们的嘲笑——这是一份多么美丽而珍贵的浪漫啊!因此,或许我们更应该这么做:以童年和成年共同的名义,归还童年的浪漫,保卫童年探险的权利。因为儿童是成人之母,童年的生命体验至少与成年体验同等重要。 (《北京教育(普教版)》2009年第6期,有删节) 小题1:下列关于“教育最佳期”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教育最佳期”是维果茨基提出的教育理论,并经心理学实验加以验证。 | B.教育如果超出教育对象的最近发展区,就无法对尚未成熟的心理机能施加影响,因而不是最佳期的教育。 | C.“教育最佳期”要求教育不能停留于教育对象的现有发展水平,因为那样就不能促进他们心理机能的发展。 | D.急于造就神童和天才的教育,因孩子无法理解“奥数”而“怒火中烧”的教育,都不能称为符合“教育最佳期”的教育。 | 小题2:下列对“教育不能等待,不能忽略,不能错过”这句话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生命的节奏中存在着教育敏感期,如果能抓住这个敏感期,就有可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 | B.“某种特殊的敏感性”有助于教育效果的提高,但它又不可能长久地存在于儿童的整个世界中。 | C.如果儿童能根据他的敏感期所发出的一些指令行事,就有可能获得一种“自然征服”的机会。 | D.教育需要观察和发现,而观察和发现的机会是稍纵即逝的,因此教育不能等待,不能忽略,不能错过。 |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A.只要对生命充满好奇,即使身处不同领域,人们还是可以同样发现“生命是有节奏”的这一学校旅程中的最重要的秘密的。 | B.教育面向的对象是生命,与音乐、诗歌、美术、数字等一样,它也是人类根据生命自身的律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节奏。 | C.浪漫——精确——重归浪漫的综合,这是怀特海基于对生命节奏的哲学解读为教育者绘制的一份生命的智力周期图。 | D.作者认为,儿童是成人之母,童年生命体验的重要性绝不亚于成年体验,因此,人们或许更应该归还童年的浪漫,保卫童年探险的权利。 |
|
答案
小题1:C 小题2:D 小题3:A |
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论述类文体阅读的命题主要从概念、判断、推理三个角度命题,概念注意“答非所问”“内涵、外延不准”“误划类别”“张冠李戴”;判断类注意“范围不当”“偷换概念”“曲解文意”;推理注意“强加因果”“强行推理”等错误。答题的关键是审清题干、找准区位、对读原文、寻找细微的差别。C项错在不是“不能促进他们心理机能的发展”,而在于不能“有效” 促进他们心理机能的发展。混淆范围。 小题2: 试题分析:“教育不能等待,不能忽略,不能错过”的原因是“教育敏感期”,而不是“观察和发现” 的“稍纵即逝”。选项偷换概念。 小题3: 试题分析:A项错在可以发现秘密不是所有“对生命充满好奇”的人,而只是那些“对生命充满好奇”的“探险者” ,而从“教育则是一场深入生命的探险”这句话看,本文中的“探险者”指的是从事教育领域工作的人。选项混淆范围。 |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一条绳索 [秘鲁]弗朗西斯科•埃斯卡特 ①胡安发现了一条从天上垂下来的绳索。 ②那条长得令人难以置信的绳索一直往上延伸,延伸,直至消失在冬日的云层里,胡安一边看着它一边想身边没有人会相信他看到的这一幕。 ③“这孩子太孤独,出现幻觉了。”听到胡安的故事,他姑姑会这么说。“应该带他去看心理医生!”最后她会得出这样的结论。 ④于是胡安一直跑回了家,看见他爸爸正坐在门口的那段老树干上。“有一条绳子从天上垂下来!”胡安喊道。 ⑤父亲沉默地看了他一眼,好像胡安说的是一种奇怪的无法理解的方言。 ⑥胡安痛恨没有人认真地对待这件事,然而他已经习惯了,人们总是把他当成一个小孩子,尽管他都快十岁了,在大草原上可以骑着自行车到处来去。 ⑦“爸爸,你得看看,我发现的那条绳子非常粗大,我一个人没法把它运回家。”胡安试着用父亲的语言表达,想让他别再像平时那样用轻蔑的表情看着自己。 ⑧“请您跟我来一下吧,爸爸,就一会儿。”胡安哀求道。 ⑨但这仍是徒劳,父亲不喜欢胡安求他玩耍,就像不喜欢玩耍本身,于是那孩子决定再次消失,重新向发现那条绳索的地方跑去。 ⑩他很快又看到了它,在大草原中央,纹丝不动,风吹拂着,但那条绳索仍定定地悬在那里,并不是绷紧了,只是静静的。胡安看了它一会儿,又向天上望去,寻找一种解释,但是同样一无所获,这时他想到直到现在他还没有碰过那条绳索,就决定碰碰看,好证明那是真实的,而不仅仅是一种幻觉,或是海市蜃楼,就像那些在沙漠里迷路的旅行者所看到的。 ⑪胡安重新看了一下绳索,决定走过去。但因为某种原因,他又想起了搂着绳索渴死的旅行者,不敢向前走一步。考虑了几秒钟后,他吸了一口气,向前迈出了第一步,然后,又一步,又一步,直到剩下不到一米的距离,他伸出胳膊,用指尖轻轻地碰了一下绳索。“很软。”他想。 ⑫胡安决定拉一下那条绳索。他用双手抓住绳索,使劲向下一拉,但是什么也没发生,绳索顶住了他的全部力量,于是他决定全身吊上去,他助跑,牢牢地搂着绳索纵身一跳,就像一个九岁的人猿泰山一样吊在了绳索上。 ⑬胡安想起了一个小孩和三颗菜豆的故事,那个小孩在他家院子里种下了三颗菜豆,最后菜豆长成了一棵巨大的爬蔓植物,一直长到了天上,那孩子顺着它爬上去,在顶端发现了一座城堡,里面满是财宝。但是真的是菜豆吗?菜豆不会长成爬蔓植物呀,真是个奇怪的故事…… ⑭胡安学校的作业本上总是写满了老师的评语,说他是个非常不专心的孩子,喜欢在课堂上想入非非。现在胡安可给了所有那些老师一个理由了,在他眼前出现了一条悬空的神奇的绳索。“我应该爬上去,我得看看这是什么。”他这样想着,开始攀着绳索向上爬。 ⑮胡安爬到了十米高的时候,就害怕得不敢继续了,但是也没有勇气松开手,于是就停在了那里,不知道该怎么办,他的小手很疼,胳膊开始颤抖,他决定慢慢地滑到地面上去,然后从家里随便找个人来,让他看看这条绳索。但是他刚准备动一下,就感到绳索开始下降。 ⑯突然,从很高的地方传来一声:砰……胡安一下子掉在了地面上,绳索开始往他身上落,好像终于从固定它的地方松开了。 ⑰绳索不停地往胡安身上落,把胡安埋在里面形成了一座小山;胡安绝望地挪动着胳膊,这时他感到绳索湿透了……他终于从里面钻了出来,一溜烟跑回了家。 ⑱父母不想听胡安解释,他到家的时候天已经黑了,开始下着细雨;一顿惩罚后,他上楼回到自己的房间,透过窗户看着雨,无法讲述自己的奇遇。雨不停地下了三天三夜,胡安的父母决定停止度假回城去;胡安无法回到发现绳索的地方了,全家人都监视着他,同时全家人都受够了那场绵绵不绝的雨。似乎所有人都认为他是那场雨的罪魁祸首…… ⑲在绳索落地的地方,大雨形成了一个湖;随着时间的流逝,湖带来了植物,植物引来了动物,大草原变成了一个山谷;七十年后,那个被称为“拉坎提亚”的山谷里的湖成了当地河鳟最多的地方。最近一次我去那里,一些东西引起了我的注意,湖里的所有小艇上只有一个人没有在垂钓,那是一个老人,他看着沁凉的湖水,似乎在思念着什么,看了他好一会儿,我禁不住好奇心驱使,上前问他在找什么。 ⑳“我的绳索。”他回答道。 (《译林》2010年第2期,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A.小说生动形象地塑造了胡安这个人物,运用了语言和心理描写表现他的性格特点。 | B.小说通过细节描写,将现实生活中不存在的“绳索”写得充满真实感,比如绳索从空中垂下来的样子,对胡安爬绳索的过程描写也很真实。 | C.小说主要采用第一人称的叙述手法,这样可以拉近与读者的距离,使故事更具有真实感,留给读者更多的想象空间。 | D.对比鲜明是这篇小说最突出的特色,看起来不可能发生的行为,就是通过胡安和“我”的对比表现出来的。 | E. 小说中的“绳索”象征意义丰富,象征着成人缺失的童年好奇本能、象征人们向往的某种奇迹或理想等内容。 小题2:第⑬⑭段的插叙在文中有什么作用?(6分) 小题3:小说主人公胡安这一形象有哪些特点?请简要分析。(6分) 小题4:小说最后两段安排七十年后寻找绳索的情节,结合文本和补充材料,探究这样写的作用。(8分)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王小谟:75岁不失棱角 邱晨辉 人民大会堂的颁奖大会上,无数闪光灯照亮王小谟的那一刻,属于他半个世纪以来的科技成绩更是被人们反复传颂——提出中国预警机技术发展路线图,主持研制出中国第一代机载预警系统,还有媒体赋予他的诸多头衔——“中国预警机之父”、著名雷达专家等等。 然而,近些年来,王小谟倒是经常放出些“得罪人”的话,甚至会因为“有个性”“直爽”惹来一些“争议”。8年前,在十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的北京代表团中,时任中国电子科技集团科技委副主任的王小谟作为全国人大代表,就建议要克服在科学研究上的浮躁情绪,切勿追求短期效应。值得一提的是,王小谟当时话锋直指科技体制,称“要从体制与机制的改革和完善入手,才能推动科研健康发展。” 在两院院士中,就是国家科技最高奖获得者中也不乏被选为全国人大代表的,但王小谟的履职方式却颇具个性。至少,与绝大多数科学家只在科技领域谏言不同,这位“学问最高”的代表群体中的一员,还会从一个普通公民的角度看待社会问题,并颇有“个性”地提出自己的想法。在10年前的一次两县上,王小谟揪住“两院”报告就是一连串的问责,他称报告里面列举出很多数字,说明“两院”做了很多工作,具有说服力,但是,“要做的工作不能仅限于此”。王小谟发言道,对于人民关注的大案要案,要加大审理透明度和报道力度,让更多的人了解实情并受到警示教育。当然,这样的“敢言”和“个性”,也让王小谟尝到舆论的苦头。 上世纪90年代初,海湾战争让人们看到了国家装备预警机的紧迫性,预警机研制又一次提上了日程。王小谟主动请缨,与十几位老专家联名上书,要求自主研制预警机。令他没有想到的是,这一想法一经提出,迎来的不是技术上的挑战,而是受到了一些质疑。“我们当然可以从国外买,省时省力,但是一旦战争真的爆发,国外只要卡住几个配件,我们买回来的预警机就用不了!”王小谟据理力争。 这句话后,王小谟不再发声,了解他的人都知道,他“干活儿”去了。再一次公开露面,已到了2009年。在10月1日的国庆60周年阅兵式上,由王小谟主导研制的预警机作为领航机型,引领机群,分秒不差地飞过天安门广场。有人看到,看台上的王小谟“流泪了”。 王小谟选择的逻辑很简单,他只想要属于科学的答案,却从不愿意随波逐流。 1987年5月,当德国青年鲁斯特驾驶轻型飞机直入苏联,突破当时世界上最强大之一的地面雷达防空网后,苏联被吓到了,中国同样被震惊了。低空防御雷达成了一个必须拿下的科技。那时,已是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38所所长的王小谟跃跃欲试。然而,国家并没有把低空雷达的研制任务交给38所。王小谟没有就此放弃。“不让我们做,我们针对国外出口行不行?”看似不合组织口味的这一招,却用成果打败了美国、俄罗斯的雷达,并以国际价格卖给了不少对技术要求很“刁”的国家。王小谟和团队也因此收获了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今天,他获得了2012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人民大会堂里,面对前来采访的年轻记者,他不顾工作人员的阻拦,微笑着握手。 王小谟总是对年轻人青睐有加。这位曾经的中国预警机系统总设计师,先后培养出18位中国预警机系统或雷达系统总设计师,中国在这一重要领域的事业传承有望! 王小谟,我国著名雷达专家、预警机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人。在50多年的科技生涯中,先后主持研制了多部世界先进的雷达,为我国国土防空网的建设完善做出了重大贡献。 (选自2013年1月19日《中国青年报》,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 )A.王小谟是中国国产预警机的研制者,荣获2012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等,被媒体誉为“中国预警机之父”。然而,他因“有个性”经常得罪人。 | B.德国青年鲁斯特驾驶轻型飞机飞入苏联领空,突破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地面雷达防空网,此事坚定了王小谟向低空防御方面探索的决心。 | C.王小谟独自开发研制的预警机曾在国庆60周年阅兵式上,作为领航机型引领机群,准确地飞过了天安门广场,这是中国预警机首次公开亮相。 | D.王小谟担任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38所所长时,积极主动研制低空防御雷达,并以高价把雷达卖给了国外对技术要求很高的国家。 | E.本文撷取王小谟人生的若干片断,叙述了他献身科技、关心国事、关爱青年的事迹,表现了一位杰出科学家热爱祖国的伟大情怀。 小题2:王小谟为什么主动请缨自主研制预警机?请简要分析。(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王小谟在科技工作上的贡献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说明。(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4:王小谟的“不失棱角”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8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张切糕 李切糕 申 平 县志上记载着两个卖切糕的人物:一个是张切糕,一个是李切糕。张切糕是英雄,李切糕是汉奸。 在日本鬼子进入本县之前,张切糕和李切糕原本都在相安无事地做切糕、卖切糕。只不过是张切糕的名气要大一些,李切糕的名气要小一些。 切糕是一种北方百姓喜欢的食品。做切糕的主要原料是黄米面和芸豆。基本做法是在装有沸水的大锅上铺上箅子,然后撒一层芸豆,再撒一层面粉。就这样一层层地撒下去,直到半筷子多高。这时由于下面的热气不断冲上来,切糕已经半熟。随后盖上笼屉,加火蒸之。待火候到了,端出笼屉,将切糕倒扣在板上。高手做出的切糕,金黄细腻,黏而不粘,香气四溢。不会做切糕的,要么做夹生了,要么就黏成一坨,甚至粘在锅里取不出来。 张切糕之所以比李切糕名气响,除了切糕做得犹如黄金片,劲道爽口之外,还有一点是他的切糕块头格外大。多大?有头号笸箩那么大,直径足有两米。做这么大的切糕无疑需要大锅,奇怪的是张切糕家里根本就没有大锅。无大锅能做出大坨的切糕来,这本身就是一绝。此技艺是他家祖传的,秘不示人。而李切糕呢,不但切糕做得一般,而且他只能做小坨的切糕,直径连一米都不到。就这每天还卖不完。人家张切糕的切糕做好了,打开门推出来,门口早有人在等候了。张切糕也不用秤,你说要多少,他一刀下去,保证八九不离十。用不了两个时辰,切糕就卖完了。而李切糕呢,却要把切糕用车推着,走街串巷地喊:“热切糕啊!”有时从早喊到晚,切糕早都凉透了,也没人买。自从日本人占领了县城,实行经济封锁,很快张切糕和李切糕都失业了。做切糕的原料买不到,再说老百姓也吃不起了。这日,张切糕正在家中凄惶,不想伪县衙有人来请他。去了他才知道,原来是日本参事官想吃中国的切糕。他打听到张切糕最有名,就请他来一展厨艺。不料这张切糕却不给他面子,他对参事官说:“我会做切糕不假,可是我只会给中国人做切糕。给日本人做切糕的手,我还没长出来呢!”任凭参事官软硬兼施,张切糕就是不肯就范。参事官恼羞成怒,就把张切糕弄进大牢折磨他。但是不管怎么折磨,张切糕就是不肯做。参事官没办法,又派人把李切糕请来。开始,李切糕也表现得挺英勇。可是当日本人把他弄进关张切糕的牢房,他看到伤痕累累的张切糕时,就有点动摇了。他想:不就是做个切糕吗,给谁做不是做,何必弄丢性命。而且就在这时,他的脑子忽地一闪…… 既然成了狱友,两个做切糕的人开始对话。这是他们平生第一次对话,以前可是老死不相往来的。论年龄张切糕要比李切糕大不少,现在又有伤在身,李切糕就表现得格外殷勤小心。他一口一个张师傅地叫,还撕开自己的衣服为张切糕包扎伤口。很快,张切糕就被感动了。他说,反正我都一大把年纪了,世道又这么乱,我也不想活了。可你还年轻,没必要和我一起死。李切糕赶紧说:不行,让我去伺候日本人,还不如和你一起死了呢!张切糕说,可是……我做切糕的绝技总得有人往下传啊,我没有儿子,你我都死了,岂不绝根了吗?李切糕一听,扑通一声跪在地上,连喊师傅。张切糕就说,你俯耳过来。 张切糕传授给李切糕的第一项绝技,就是如何把切糕做大。原来方法也很简单:就是在锅上架上木桶撒切糕。木桶很深,蒸出的切糕为柱体,随后用木板蘸上凉水拍打,直至拍成圆饼状为止。 原来如此!李切糕闻听此言,不由拍手击掌。不想他的这个举动却使张切糕心下一沉。他看着李切糕继续说,我现在教你的是保命求生活的法子,你要是想求富贵,我这里还有一个绝技……李切糕迫不及待地说,师傅快说! 李切糕很快出狱。因为他满足了参事官的食欲,参事官特批为他提供原料,他的生意重新开张。又由于张切糕死在狱中,他没有了竞争对手,且获得了张切糕的独门绝技,他居然也名噪一时。李切糕春风得意,经常出入县衙。开始,只是为日本参事官送切糕,后来就开始打小报告,成了一个名副其实的汉奸。 日子久了,参事官对他的切糕也腻了。这时李切糕突然想起张切糕教给他的另一项绝技,就是往切糕里加东西。他小心一试,参事官果然吃得兴高采烈。而且从此欲罢不能,每天都要吃他的切糕,并把他树为良民商人代表,给予嘉奖。 李切糕更得意了!他在街上走路开始打横。他雇起了师傅,当上了甩手掌柜,整天花天酒地,作威作福。 谁知这天,日本宪兵队却突然拘捕了他,罪名是谋杀日本参事官。原来参事官死于慢性中毒,经化验,毒药来自切糕。 李切糕很快被枪毙。临死他说,张切糕,你可真高啊! 小题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 )A.虽然李切糕的名气没有张切糕的名气大,但在日本鬼子占领县城之前,他做的切糕也能卖完,生活无忧。所以也能和张切糕相安无事。 | B.张切糕做的切糕犹如黄金片,劲道爽口,而且块头大,直径足有两米,这些为张切糕带来了名气。文章对人们不买李切糕做的切糕的描写,侧面体现了张切糕做的切糕的美味。 | C.李切糕得到如何把切糕做大的绝技,“不由拍手击掌”,这个动作使张切糕产生了怀疑,于是传授给李切糕名为求富贵而实为要他命的所谓绝技。 | D.小说多处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如张切糕和李切糕在技艺、品行等方面的对比,老百姓对张切糕和李切糕不同的态度的对比等。 | E.小说的语言通俗易懂,但又蕴含深意,如李切糕临死前说的“张切糕,你可真高啊!”一句,是李切糕死前突然明白了张切糕的用意而发出的无奈之叹,也体现了李切糕深深的怨恨。 小题2:小说第三段详细介绍了切糕的原料及做法,有什么作用?(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张切糕这一人物形象有哪些特点?请简要分析。(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4:小说为什么要以“张切糕 李切糕”为题?这篇小说对你有什么启示?(8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王国维的忧郁 苏珊·桑塔格认为本雅明是个深具“深刻的忧郁”气质的人。她极细腻地分析了这种气质:身体孱弱、性喜沉思、敏感孤僻、行为古板、隐藏的激情等等,并与本雅明的作品及生平对证,文字透出一种让人感伤的宿命色彩。我眼前出现的影像,却是我国一代宿学王国维。 两人的确有一定的可比性,都生在国运飘摇、战火连绵的时代。本雅明身为犹太人,纳粹横行时,仍苦留在他认为是文化阵地的欧洲,宁愿成为欧洲最后一个知识分子。大战发生后,本雅明自杀在逃亡的路上。而王国维,沿着这气质一路行来,其悲剧的结局,似乎也是注定了的。 忧郁沉潜的气质决定了王国维选择研究的方向。 1898年,王国维再次乡试落第后到上海谋生,利用工余学习新学。“体素羸弱,性复忧郁,人生之问题日往复于吾前,自是始决从事于哲学。”王氏忧郁的禀性与叔本华的悲观哲学一拍即合,但是最后收获却是“可爱者不可信,可信者不可爱”。理智上虽接受了西方思想,感情上却与中国旧文化形成了尖锐的矛盾,人生方向反而更加彷徨。接下来填词成功使他在文学中找到了乐趣,遂转向文学研究;不过他很快意识到:自己欲为哲学家,则苦于感情多而知力寡;欲为诗人,则又苦于感情寡而理性多,所以愈加苦闷,在文学、哲学之间徘徊不定,不能决定专攻方向。1909年,王国维转向戏曲研究。然而,辛亥革命的爆发打破了他怡情弄性的生活。跟随罗振玉流亡日本京都之后,处在漂泊异乡、家国无望的时期,内心之苦闷显而易见。罗振玉此时起到了精神导师的作用,他坚定地告诉王国维:“士生今日,万事无可为,欲拯此横流,舍反经信古末由也……期与子共勉之。”王国维如闻雷击,觉得自己从多年的蒙昧中苏醒。以前觉得济世无门,才灰心于文学、戏曲研究。现在罗振玉指出道路,让王国维看到了他一直苦苦追索的人生价值所在,为了道统(儒家传道系统),他毅然抛弃哲学、文学、戏曲,坚定地转向经史考证。 性格忧郁的人喜好译解神秘的事物。王国维沉入甲骨残片的破译中后,著《殷周制度论》,认为“殷周间之大变革,自其表言之,不过一家一姓之兴亡,与都邑之转移;自其里言之,则旧制度废而新制度兴,旧文化废而新文化兴”,流露出怅望周孔的感伤。他努力在断瓦残片之中辨认着中国文化的昔日身影。在上海时,曾与学生庄敬严肃地演习古礼,亲自设计搭盖“芦殿”,叹之为“极美之事”。“五四”以后,王国维面对文化无法挽救的陨落,蓄起了辫子,摆出世人皆废我独持的悲壮姿势,这与他最后走向死亡已不远了。 忧郁的人行事刻板,他们是自剖的大师,毫不宽容、毫不留情地进行自我惩罚。 王国维遗书云:“五十之年,只欠一死,经此世变,义无再辱。”他用自己迷恋的悲剧形式遽尔撒手,让后世之人去深哀痛惜和费心猜度其缘由。1923年,王国维应召任清逊帝溥仪“南书房行走”,由一个秀才荣升为“帝师”。他深感溥仪的知遇之恩,寄望于溥仪励精图治、重振朝纲,但天下共和大势浩浩汤汤,溥仪自己也旦夕不保,这使得王国维思想上陷于绝望。1924年,冯玉祥率军“逼宫”,溥仪先藏于日本公馆,后又移居天津张园,苟安一时。此时王国维作为溥仪册封的命臣,将革命军撕毁民国优待皇室条约的行为引为奇耻大辱,便约罗振玉等同沉神武门御河,后因家人极力阻拦、严密看守未果。中国士大夫自古名节观念极重,王朝更替时,必有一批士人眷恋旧朝,甚至以死相抗,传统价值观往往使这样的士人青史留名。既然没有死成,王国维在心理上便觉得名节有亏,遗书中说“只欠一死”,应当是指此次自杀行动。后来北伐军一路成功,天将变色,王国维眼看溥仪不保,猜测北伐军一旦进京,自己的一场大辱在所难免,自杀似乎是唯一的选择。 苏珊·桑塔格说:“他带着所有残篇断简、他的抗议态度、他的沉思和梦想、他的无尽的忧郁,和他向下望的双眼,将在最后审判面前,对他所占据的全部位置和一直到死对精神生活的捍卫,做出辩护。”这同样适用于王国维。这些忧郁的天才总是过分敏感,莫名地痛苦,最终为他们的忧郁气质和天才的某种偏蔽所累,走着一条近乎宿命的长道,直至上苍收走了他们。而这也是注定了的。 小题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 )A.王国维和本雅明生在同一时代。本雅明宁愿成为欧洲最后一个知识分子,大战爆发后在逃亡中自杀;王国维自杀,跟传统中国士大夫极为重视的名节观念有关。 | B.王国维选择研究西方哲学是由他的气质决定的。然而,因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无法割舍,理智与感情形成激烈冲突,最终无法接受西方思想,人生方向更为迷茫。 | C.罗振玉认为在当时的时代环境中,想要救世只有一条途径,那就是重返经典古籍研究。这对于王国维触动极大,于是他决定为了继承儒家道统而考证经史。 | D.王国维沉迷于甲骨残片的破译,实际上是沉醉于中国传统文化;对于传统文化的衰落和无法挽救的现实,他蓄起辫子,以这样一副悲壮姿势反抗新文化。 | E.作者认为王国维不能认清共和大势,只是单纯捍卫自己的精神生活,又因为性格中的忧郁气质,过分敏感与天才的某种偏执,进而导致了他的自杀。 小题2:文章主要写王国维,却又从苏珊·桑塔格对本雅明的评价写起,作者为什么这样写?请简要分析。(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请简要概括作者对王国维遗书“五十之年,只欠一死,经此世变,义无再辱”的理解。(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4:王国维治学方向经历了哪几次转变?结合实际,谈谈王国维治学道路的变化给你怎样的启示。(8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醉 许振忠 他决定大醉一场,于是去了“游民部落”酒吧,叫了一大堆啤酒,独自享受。 酒吧外最后一辆汽车远去,摇滚乐也随暗色灯光宁静了。他端起硕大的酒杯一饮而尽,啤酒瞬间在胃里膨胀,似乎要溢出来。 “先生,酒吧3点打烊,请明天再来吧。”一个清纯的女孩恭立在旁,眼睛大大的,声音很甜。许可一颤,说:“哦,好。”他掏出一支烟来,几次没点着。他的脸消瘦而苍白。 他搓了搓手,问女孩:“抽烟吗?” “不,谢谢。”女孩有些惊讶。 “抽支吧,外国烟呢。我抽过的最棒的烟。对鼻腔的刺激不像一般的烟草味那样粗糙而模糊,它带着一种舒适的温情。而且,它还有独特的香味,你闻闻,一种馨香,无法言说的味道……” “对不起,我不抽烟的。”女孩笑笑,眼角流露出一丝熬夜的憔悴。 “你到这没多久吧?似乎不习惯夜生活。这烟有提神的功效,抽一支保准精神。放心,绝对没放毒品……”许可说着笑起来。 女孩也笑了。“您是广告人吧?”她问。 “不!我搞美术。我不太喜欢广告,每天吸进的是广告,呼出的还是广告,真让人窒息。而且我思考不够周详,行动也不够敏捷干练,我不喜欢加班,不喜欢和意见相左的人争辩……我热爱美术,热爱自由,就像热爱我的生命。我喜欢在艺术的天空里随心所欲……”透过蒸腾弥漫的烟雾,许可觉得女孩很迷人,不知不觉说了许多话。事实上,他失业两个月了。 “您的语言含蓄而有张力,如果做广告,一定是个优秀的广告人。”女孩笑着说。 “真的?” “3点了,先生。”看领班朝这边走来,女孩忙说。 许可摇晃着站起身来,拿起挂在凳子上的外套惊叫起来:“钱包!我的钱包呢?”吧台那边听到喊声,把灯光开到最亮。许可围着座位找了两圈,然后嚷道:“你们这怎么搞的?太——太乱了,下次再不来这种地方喝——喝酒啦。客人随身财物都没保障,怎——怎么做生意啊!”他边嚷着边踉跄地往外走。 保安在门口堵住他:“在哪丢的?什么时候丢的?”“我进来时把衣服挂……挂在椅子上,喝完酒钱包不见了……”“是吗?干嘛急着走呢?不等找回钱包,也不索赔?”保安满脸横肉,眼瞪得许可心里发毛,手心出汗。“算……算了,我有急事,算……算我倒霉!”“倒霉?这么简单!在老子地盘上撒野,吃了熊心豹子胆啦你?!”保安拽起许可,把他摔倒在地,一顿拳打脚踢。 “凌队,放了他吧。他的单,我买。”甜甜的声音在耳边响起,许可感激地抬头,看到一张微笑的脸。她真美,眼睛比月光还明亮…… 念叨着女孩的话,许可接连几天跑新华书店看广告书。他发现这是个新兴行业,半路出家的人很多。他留意了不少招聘启事,感觉自己符合文案要求。于是,他决定去广告公司应聘。 到第七家广告公司应聘时,经理决定让他试用三个月。这家叫“名舰”的公司办公室不大,人却不少,十几个人挤在一起,天天开动脑会议,许可喜欢这种气氛。 上班一星期,许可便发现了自己的广告天赋,他提的几条意见都被采纳,并赢得了客户好评,公司对他很满意。周末,许可带着羞愧与感激再次走进“游民部落”,可女孩已经辞职了。“昨天走的。”酒吧的人告诉他。他感到一阵心痛,干枯已久的泪腺和灵魂一齐潮湿了。 第二天,许可正写一个酒吧文案,恍惚听到隔壁的经理室里传来似曾相识的声音:“‘游民部落’优势突出,价格低,服务好,但酒水质量不高,这是你们的突破口,取长补短,定能给其致命打击,挽回你们‘欧典走廊’的败局……” “你好,我叫艾佳。这是我们再次见面,欢迎你来到‘名舰’。我期待着与你合作。”正在愣神的一刻,甜甜的声音在耳边响起。许可涨红着脸,摇晃着站起来,仿佛又有了醉的感觉。 (选编自《文艺生活·精选小小说》) 小题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 )A.小说开篇就设置了悬念,着重写了许可独自饮了大量的啤酒而且饮至后半夜大醉的情形。这就使读者产生了“他为何如此饮酒”的悬疑。 | B.小说中艾佳通过和许可的对话就认定许可是个广告人,是因为许可对烟的陈述具有广告语的特点。这也暗示了艾佳对广告行业的熟悉。 | C.小说情节在特定的环境“游民部落”酒吧展开,目的是表现在社会上从事各行各业的人物的不同性格,使小说的内容变得更加丰富。 | D.许可故意演出丢钱包的闹剧,一方面是掩饰自己囊中羞涩,另一方面也是为引起艾佳的注意,因为从见面起许可就对艾佳有好感。 | E.这篇小说主要叙述了有艺术追求的许可的求职故事,让读者在感叹许可与艾佳机缘巧合的同时,也渗透了作者对人生多方面的思考。 小题2:小说第三段画线部分对许可的细节描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文中“许可”这一形象有哪些特点?(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4:有人认为小说最后两段应去掉,你同意这种看法吗?请谈谈你的观点和具体理由。(8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 若tanа=2,则3sinα-cosα4sinα+2cosα的值为( )A.13B.56C.12D.1
- 食品安全关乎民生。购买食品时,要关注包装的 ( )①保质期 ②包装图案
- 设是矩形的边上一点,以直线为轴旋转这个矩形所得圆柱的体积为,其中以为母线的圆锥的体积为,则以为母线的圆锥的体积等于 A.
- 下列物质属于共价化合物的是[ ]A.NH4Cl B.HNO3C.H2 D.Na2O2
- 连词成句。1. do, said, her, forgotten, to, that, had, she, she, h
- 阅读下列元曲,完成后面题目天净沙·秋 白朴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天净沙·秋思
- 【题文】函数,则的值为_____ ____.
- The top officer in Beijing says that all construction work f
- 听对话,回答问题。1. What does the man want to buy? A. A pair of glas
- 已知某温度、压强下的气体摩尔体积为55.20 L·mol-1,在该条件下有1 mol气体X发生如下反应并达到平衡:2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