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写作“是一场绝望的竞赛”宣金学门罗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加拿大人。她也是在该奖项设立的100多年里,第13位获此殊荣的女性作家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不详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写作“是一场绝望的竞赛” 宣金学 门罗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加拿大人。她也是在该奖项设立的100多年里,第13位获此殊荣的女性作家。而在此之前,她3次荣获加拿大总督小说奖,以及英联邦作家奖,欧·亨利奖,还有布克国际文学奖等。 门罗觉得,写作“是一场绝望的竞赛”。在过去的大半生里,“我没有一天停止过写作”。 她生活在加拿大西部一个只有3000居民的小镇,这是她第二任丈夫出生的地方。家境贫寒的门罗只完成了大学前两年的课程,随后就嫁给詹姆斯·门罗,来到温哥华的郊区,成了一名地地道道的家庭主妇。在随后几年里,她连生4个女儿。***期间,门罗一直“像疯了一样”写作,因为她觉得,“以后有了孩子,就再也不能写作了”。 写作对主妇门罗来讲变成一件奢侈的事。孩子们还没到上学年龄之前,门罗在她们睡午觉的时候写作。等孩子上学了,她就在她们上学之后写。她和第一任丈夫开了一家小书店,去打理书店之前,在家做完家务后的空余时间也用来写作。 她对自己每天的写作页数有一个定量,强迫自己完成,“这是一种强迫症,非常糟糕”。 有一段时间,她要照顾4个孩子,她试过一直写到凌晨1点,然后第二天一早6点起床。 在她有些绝望的时候,1968年,门罗37岁,她的第一部短篇小说集《快乐影子舞》终于问世——这部集子的写作时间差不多和她大女儿年龄相仿。而这本迟到的处女作一炮而红,为她第一次赢下加拿大最高文学奖——总督奖。 随着声名鹊起,她反而成了加拿大文学圈一个不折不扣的“逃离者”。她搬回了自己出生的安大略省,在克林顿小镇定居下来。 有记者称她在避开与文学界的接触方面是个“高手”。“我想我是个友善的人,但不好交际。”门罗淡淡地回答道,“如果不是这样,我可能已经丧失了自信。我会听到太多我不理解的谈话。” 她从不把自己定位为一个公众意义上的作家,她说:“唯一会阻止我写作的就是把写作当成一份职业。” 门罗是个绝好的聆听者,她小说中的许多素材,都来自她听到的小镇上的故事。她写的基本都是在这个小镇上演的平民爱情、家庭生活。 门罗共创作了11部短篇小说集和1部类似故事集的长篇小说。 “我从不为寻找素材发愁。我只要等,素材就会冒出来,唯一让我犯愁的是如何处理这些海量的资料。”她说她永远都不会离开这个小镇。 “她的作品地域性非常强,同时,她在小说中为我们呈现出这些地方人们的普遍共通的人性。”《纽约客》小说编辑黛博拉·特瑞斯曼评价道。 但是很久以来,加拿大作家都不太敢触碰与加拿大相关的题材和小城镇的故事。“我们被告知这些题材在市场上销量惨淡。”加拿大作家联盟的执行主任约翰·德根表示,“爱丽丝·门罗则为我们照亮了这条道路,让我们知道我们可以写我们来自哪里,我们是谁。这是她成功的秘诀。” 门罗每天坚持走很远的路。门罗给自己定的目标是5公里,如果哪一天不能走这么多,以后必须在其他时间补回来。 “你是在保护自己,这么做会让你觉得如果你遵守所有好的规矩和习惯,就没有什么可以打败你。”像每天坚持散步一样,门罗也从没停止写作。其实,门罗所害怕的“不是放弃写作,而是放弃那种兴奋,或者失去想要写作的冲动”。 她一直疑惑:一旦不需要一直工作了,大多数人会干什么?“我唯一用来填补生活的就是写作,我没有学会如何多姿多彩地生活。”面对法新社的记者,她谦虚地讲道,“我想我在文学方面成功,或许是因为我没有其他的天赋。” 在出版最后一本小说集《亲爱的生活》之后,门罗宣布封笔。该书获得了安大略省的延龄草图书奖。“在欢呼中离去,感觉很美。”门罗自我安慰道。 获得诺奖,似乎又让她燃起了写作的冲动。门罗笑着说:“我实在工作太久了,我想也许自己该放松放松了。但是,获得诺奖或许会让我改变封笔的主意。” 宣布门罗获奖的彼得·英格伦评价道:“短篇小说一直处于长篇小说的阴影中,门罗选择了这种艺术形式,她将它很好地开垦,接近完美。” 美国犹太作家辛西娅·奥兹克曾称她为“我们时代的契诃夫”,“她将会比同时代的其他作家更长久地被读者记住”。 很多人想知道,赢得诺贝尔文学奖,对门罗来讲是否算是赢得了这场“绝望的竞赛”。 (选自《中国青年报》2013年10月16日) 小题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5分)A.门罗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女性作家。而在此之前,她3次荣获加拿大总督小说奖,以及英联邦作家奖,欧·亨利奖,还有布克国际文学奖等。 | B.门罗是加拿大文学圈一个“逃离者”,因为害怕听到她所不理解的谈话,失去自信;但她创作的许多素材又都是聆听来的,作者这样写有点前后矛盾。 | C.门罗写作臻于完美,却不把写作当成一种职业。美国作家奥兹克认为她是当代短篇小说大师,她将会比同时代的其他作家更长久地被读者记住。 | D.门罗认为如果你遵守了你认为的好的规矩和习惯,那么你是在保护你自己,因为这样就没有什么可以打败你。 | E. 本文采用第三人称的写法,客观、直白、真实地讲述了加拿大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门罗的故事,语言朴实,同时引用了许多名家的评价,使文章更具说服力。 小题2:门罗是2013年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她的作品有哪些特点?请简要概括。(6分) 小题3:门罗成功的秘诀有哪些?请简要概括。(6分) 小题4:门罗为什么说“写作是一场绝望的竞赛”?赢得诺贝尔文学奖,对门罗来讲是否算是赢得了这场“绝望的竞赛”?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8分) |
答案
小题1:选E得3分,选C得2分,选D得1分,选A、B不得分。 小题2:①素材取自她所在的小镇的平民爱情及家庭生活。②作品地域性强,并且写的是这些地方人们普遍共同的人性。③选用短篇小说艺术形式,接近完美。(每点2分,共6分) 小题3:①善于聆听,选择自己熟悉的题材。②不受利益的诱惑,看轻作品的销量。③发挥自己的天赋,不把写作当作一种职业,把写作当作自己的乐趣(使命)。④利用一切空余时间勤奋写作,且坚持不懈。⑤独立创作,不受外界环境的影响。(任选3点,每点2分,共6分) 小题4:第一问:门罗之所以把“写作比作一场绝望的竞赛”,是因为在门罗看来,写作是没有终止的,且写作的最高境界是难以达到的。(2分) 第二问: 观点一:门罗赢得了这场绝望的竞赛。(2分)①在她过去的大半生中,她绝望过,逃离过,但她从未停止过。她抽出一切时间写作,并且每天规定一定的页数,强迫自己完成。②诺贝尔文学奖是全世界文学界最高的奖项,她获此殊荣,就是赢得了写作这场绝望的竞赛。③约翰•德根评价说:“爱丽丝•门罗则为我们照亮了这条道路,……这是她成功的秘诀。”可见他认为门罗是成功的。(或:彼得•英格伦认为她的作品“接近完美”,可见他认为门罗是成功的。或:辛西娅•奥兹克称门罗为“我们时代的契诃夫”,“她将会比同时代的其他作家更长久地被读者记住”。可见他认为门罗是成功的。)(三点答出任意两点得4分) 观点二:没有赢得这场绝望的竞赛。(2分)①门罗处女作一炮而红之后,她继续写作;在最后一本小说集出版后,她宣布封笔,但获得诺奖后或许再继续写作。②彼得•英格伦评价她的作品“接近完美”,但追求无止尽,“接近”并不等于完美。③辛西娅•奥兹克称她“将会比同时代的其他作家更长久地被读者记住”,这表明她的作品还需要时间的考验。④诺贝尔文学奖并不代表写作的最高境界,获此殊荣不等于赢得了这场竞赛。(四点答出任意两点得4分) |
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这类题一般是对文章内容、手法、风格的综合考核的题目,文章内容有文章细节和人物性格概括,细节可参考论述类问题阅读进行答题,人物性格分析要注意准确性,此题都是涉及文章细节的题目。选项A对应的原文“第13位获此殊荣的女性作家”;选项B文中没有依据;选项D对应原文“你是在保护自己,这么做会让你觉得如果你遵守所有好的规矩和习惯,就没有什么可以打败你。”选项的理解有偏差。 小题2: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文意概括的题目,答题时注意找到文中找到文中的关键词语分条作答,主要的语句有:“她小说中的许多素材,都来自她听到的小镇上的故事。她写的基本都是在这个小镇上演的平民爱情、家庭生活”“她的作品地域性非常强”“门罗选择了这种艺术形式,她将它很好地开垦,接近完美”。 小题3: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文意概括的题目,答题时注意找到文中找到文中的关键词语分条作答,主要的语句有:“我没有一天停止过写作”“唯一会阻止我写作的就是把写作当成一份职业。”“门罗是个绝好的聆听者”“我们被告知这些题材在市场上销量惨淡。”“我想我在文学方面成功,或许是因为我没有其他的天赋。”“短篇小说一直处于长篇小说的阴影中,门罗选择了这种艺术形式,她将它很好地开垦,接近完美。” 小题4: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探究的题目,答题时一定要结合访谈的内容,不能抛开原文随意拓展,答题时可以是两个方向,第一,就某一点作深入的探究,这种方式要求文中关于这方面列举的事例比较充分,另一种方式多个角度列举,适用于文中叙述的较宽泛,但每点都不深入。本题适用第一种方式,答题时先明确自己的观点就某问题作深入探究,一定要结合原文的谈话内容。 |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感兴,是一种审美活动,有两种生成层面,一种层面是艺术生成活动中情感情绪的激发,另一种层面是欣赏活动中兴致和韵味的激发,这两种层面活动中,都是一种艺术瞬时直觉和情感顿悟。这种审美活动,构建了主体与客观对象之间的一种活动关系,这种关系是主体虚静澄澈心境下的与对象之间的一种关系,主体应是“致虚致,守静笃”的一种精神状态,也就是说主体在宁静澄明的精神状态,才能促使其诱发出一种情绪情感。这种情感情绪是因外物的刺激而使主体产生的。 感兴,作为中国古典美学中的重要理论,历来就受到研究家们的重视,对感兴从美学视角进行思考的,可追溯到先秦时期,较典型的要数《乐记》。《乐记》提出了物感说。《乐记·乐本》说:“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初,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敌形于身。”主体心的动是因为受到外在物象信息刺激引起的触动,就是“感于物而动”。在先秦美学理论中,主体本性至纯至静,没有受到外在物象蒙蔽与侵蚀,“人生而静,天之性也”,这是人的天性。主体本性之心虽然是“生而静”,但随着智识的参与和后天***的诱导,“生而静”的心就容易受到物象信息的刺激,于是就会产生“感物而动,性之欲也”。这粹感物说,是主体与客观物象世界之间存在着的一种双向互动关系,既对主体有所规定,也对客观存在有所要求。那么,对主体有什么规定呢?庄子提出“心斋”,就是主体之心要有虚空的境界,澄澈的质地,没有受到功利和物欲的污染,而是超越功利的一种心境。在这种境界中,要求主体以“虚一而静”之心对待外物,方能感知和体悟出事物的本真。即是说主体要用摒弃功利的心态去感悟物象世界。主体所接触的外在物象的各种性状触动主体生成相应的情感情绪状态,产生相应的志意感发。“乐者,音之所由生也,其本在人心之感于物也。”主体之心都是由于受到外物触动而生成的,而不是主体的天性。在《乐记》看来,外在物象性态决定着主体所生成的情感情绪。所以要“慎所以感”,要纯洁外物,选择那些能够引起主体产生喜乐爱敬之心的物象。用什么方式“慎所以感”呢?“礼以道其志,乐以和其声,政以一其行,刑以防其奸。”就是用礼乐政行四种规范仪式引导约束,防止恶事恶物触动主体之心。所以,先王们用“制礼乐”来规范引导主体,尽力避免和摒弃“乱世之音”“亡国之音”,不能让其进入儒家正统雅正正声的领地。在《乐记》看来,既要求主体有一种宁静澄澈的心境状态,又要求观照对象符合在礼乐规范下的范式结构。只有在这种情状下,主体与所感外物才是符合规范的关系。 从《乐记》对物感的阐释来看,虽然在“感兴”中需要主体以一种虚静澄澈之心来审视观照物象世界,但必须合乎礼乐规范,而不是情感的恣意兴发。对所感之“物”也必须要合乎礼乐规范,是需要主体根据礼乐规范有选择地去“感”。从这方面而言,就更多地是对主体有所要求和规范。这与魏晋以降的“感兴”就有一定的不同,如陆机所说:“应感之会,通塞以纪,来不可遏,去不可止。藏若景灭,行犹响起。方天机之骏利,夫何纷而不理。思风发于胸臆,言泉流于唇齿。”主体情感情绪被外在物象兴发起来后无拘无束自由驰骋流动,是精神和情感的完全释放和自由,走向主体的更深层的心理世界和精神追求,探索主体人生存在的价值和生命的本真。 (选自2013年08期《作家》向天华《<乐记>的物感说与感兴》,有删节) 小题1:下列关于“感兴”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感兴是一种审美活动,是在艺术生成和欣赏两种层面的活动中激发的一种艺术瞬时直觉和情感顿悟。 | B.感兴这种审美活动在主体与客观对象之间构建的关系,是主体在虚静澄澈的心境下与对象之间的一种活动关系。 | C.在感兴的审美活动中,主体应保持一种宁静澄明的精神状态,才能在外物的刺激下产生出一种情绪情感。 | D.感兴,作为中国古典美学中的重要理论,历来就受到研究家们的重视,最早可追溯到先秦时期的《乐记》。 |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乐记》提出的物感说认为主体“感于物而动”,也就是说,主体心的动是因为受到外在物象信息刺激引起的触动。 | B.在《乐记》看来,主体之心是由于受到外物触动而生成的,所以外在物象性态决定着主体所生成的情感情绪。 | C.只要通过“制礼乐”,对主体进行引导约束,就能纯洁外物,摒弃“乱世之音”“亡国之音”,避免恶事恶物触动主体之心。 | D.魏晋以后的“感兴”认为,主体情感被外在物象兴发起来后无拘无束自由流动,是精神和情感的完全释放和自由。 |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顶是A.在《乐记》的感物说中,本性之心的“生而静”,促使主体容易“感物而动”,主体与客观物象之间是一种双向互动的关系。 | B.主体所接触的外在物象的各种性状都可能触动主体生成相应的情感情绪状态,产生相应的志意感发,所以主体要“慎所以感”。 | C.在《乐记》看来,只有主体之心保持宁静澄澈的状态,同时观照对象符合在礼乐规范下的范式结构,主体与所感外物才是符合规范的关系。 | D.《乐记》认为,在“感兴”中主体对物象世界的审视观照,必须合乎礼乐规范,而所感之“物”也需要主体根据礼乐规范有选择地去“感”。 |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25分) 孙悟空退休 林雪 一天,唐僧对三个徒弟说:“为师接到天庭的通知,鉴于取经队人浮于事,浪费严重,为节约开支,必须进行机构改革,精简百分之二十五的人员。按照这个比例,刚好是精简一个人。大家议一议,看精简谁最合适。” 孙悟空说:“我看精简八戒最合适,他不但干活少,还贪吃贪睡。”猪八戒嘟哝说:“我是多吃一点,多睡一点,可从来没误过赶路,除妖的时候还出过大力气。师傅,您可不能无缘无故让我下岗啊!”唐僧不愿大家闹矛盾,就安慰猪八戒说:“出家人以慈悲为怀,为师岂能让你无故下岗?” 唐僧瞧一瞧沙僧,希望他主动承担这个精简名额,沙僧却说:“师傅,我是您最老实的弟子,犯的错误也最少,您不至于让我下岗吧?”唐僧只好苦笑说:“为师知道。” 精简谁呢?唐僧犹豫不决。猪八戒凑过来说:“猴哥犯的错误最多,不如把他精简掉算了。”孙悟空说:“我几时犯过错误?”猪八戒说:“你头上的金箍咒被师傅念过多少次了?你不犯错误?难道是师傅犯错误,乱念你的咒?”在这节骨眼上,孙悟空哪里敢得罪师傅,不得不软下来说:“就算我犯错误最多,可我立功也最多呀,将功抵过已经绰绰有余了。” 唐僧说:“罢了罢了,让为师好好想一个晚上再说。” 唐僧整整想了一个晚上,内心对三个徒弟逐一比较,“老大有本事,可是也最难管理;老二有点懒,但还是听话;老三最省心,虽然也没有什么特长……”第二天对孙悟空说:“悟空,为师决定让你提前退休。”孙悟空问:“为什么让我退休,不让八戒和沙师弟退休?”唐僧说:“你是我的大徒弟,工龄最长,你不退休谁退休?”孙悟空说:“可我还是壮年,正是大显身手的时候呀!”唐僧说:“为师考虑到了,所以提你三级工资,也算不亏待你了。”不干活还能多拿钱,孙悟空万万想不到有这种美事,就爽快地说:“既然如此,那我就提前退休吧。”他乐得回花果山享清福。 孙悟空退休后,唐僧骑上白龙马,领着猪八戒和沙僧,继续往西天取经。一日,正走在大路上,半地冒出一股黑烟,黑烟立刻变成一个妖怪,拦在路中间,不让他们过去。这个妖怪瘦不拉叽的,也没多大本事,但比猪八戒和沙僧厉害。只斗了几个回合,猪八戒和沙僧就败下阵来。唐僧赶紧叫猪八戒去花果山请孙悟空。 孙悟空赶来时,唐僧已经被妖怪抓到山洞里去,沙僧在洞口徒劳地敲打石壁,把喉咙都喊哑了。孙悟空说:“沙师弟,让开,看俺老孙的。”他化作一缕青烟,钻进山洞,不到一顿饭的工夫。就把唐僧救出来了。 唐僧重获自由后,痛定思痛,决定用双份工资返聘孙悟空继续随队去西天取经,专门负责除妖开路。报告打到天庭,玉皇大帝居然批准了。这样,孙悟空就领到了三份工资,取经队的开支自然也比精简机构前大得多。 猪八戒嘟哝说:“师傅,猴哥又回来,那咱这机构不是没精简吗?”唐僧说:“怎么没精简?悟空现在是编外人员,不占编制名额。在职人员由四个减少到三个,刚好精简了百分之二十五。” (《文艺生活(精选小小说)》2004年第8期) 小题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A.唐僧对取经团队每个人的优缺点分析准确,但又心地善良,不忍心弟子难过,所以以“提你三级工资”的代价让孙悟空提前退休。 | B.唐僧在取经路上遇到妖怪后,才想起孙悟空的重要性,所以重获自由后,决定用双倍工资返聘孙悟空。可见孙悟空在取经路途上的重要地位无人能比。 | C.精简机构本为节约开支,但最后竟然以加大开支结束。这个故事强烈地讽刺了现实生活中变相执行上级指示的现象。正所谓“上有政策,下有对策”。 | D.师徒四人本是一个团队,他们各有特色,孙悟空本领高强,沙和尚吃苦耐劳,猪八戒懒惰却很可爱,他们四人缺一不能完成取经任务。 | E.孙悟空最先提出的精简猪八戒本是最合理的方案,可唐僧却不愿意徒弟们闹矛盾,所以精简了孙悟空。可见“闹矛盾”也是一种斗争方式。 小题2:小说中唐僧的形象有哪些特点?请简要分析。(6分) 小题3:小说的标题换成“精简人员”好不好?请说明理由。(6分) 小题4:孙悟空最有本事反而被“下岗”,后成为领三份工资的“编外人员”。这种现象给你什么启示?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8分)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25分) 我的哥哥黄仁字 黄竞存 黄仁宇在十四五岁左右(1932年)开始向当地报纸投稿,当时《湖南日报》副刊,连续登载他写的《世界名人传记》,每篇都有他自己手描的人物画像。黄仁宇的写作热忱,从中学时代开始,从未间断,以后他继续在文章书籍中加入自己的插图,包括白描画、地图、表格和作战形势图等,都一手细心创制。他的私人用笺,上面就有一幅白描画,描写过去运河漕运情形,原来是他写《明代经济史》中的插图。 1938年仁宇兄考入天津南开大学,念电机工程。刚过了一年,全国抗日战争开始,国内比较有名气的大学都辗转迁入内地。黄仁宇放弃学业,在长沙参加《抗战日报》,作编辑访问工作,那时《抗战日报》的社长是田汉,总编辑是廖沫沙。后于1943年参加中国驻印度远征军,在孙立人部下作参谋,常到战场视察,仍旧写文章,大部在重庆《大公报》发表。在北缅密支那之役,他到前线观察,被日军藏在树丛中的狙击兵射中大腿,运到后方调养。这一段战争经历锻造了坚强的意志力、生存能力以及对时局的理性思考。抗战胜利之后,仁宇兄到美国Leaven Worth参谋大学深造,后来又到日本参加中国驻日代表团。 从1952年开始,黄仁宇在美国密西根大学念书和工作。那时他已经是三十四岁,把半生的事业成就全部放弃,重新和年轻的学生们生活在一起。他采取这途径,表明内心对大学生活十分看重,表示对自己写作著述的能力有信心,才愿意在半工半读的条件下,发愤攻读。 黄仁宇在密西根大学Undergraduate School念了三年,由新闻系转到历史系,取得学士学位,在这段时间,除开读书、工作之外,他对年轻大学生的课外活动一样有兴趣。密西根大学是美国中西部足球联盟的一员(Midwest Big 10)。秋天是足球季,各校轮流比赛,每场的观众上万,黄仁宇戴上黄蓝两色上有校徽的便帽,热烈参加。随后继续念研究院,一直到1964年,取得博士学位。 黄仁宇一面工作谋生,可是仍专心读书。我看着他从一个业余性质的作者,蜕变为胸藏万卷的学人,他以后的成就,都是在这个期间奠定的。无论多晚都要完成计划,无论多累都要阅读思考,无论多难都要坚持研究写作。仁宇兄研究明史,把《明实录》一百三十三卷从头到尾研读,以后写文章,下结论,都引证纪实,不凭空虚构,这就是他为学过人之处。黄仁宇辞世之后,嫂嫂格尔寄给我一盒文件,其中有黄仁宇最近十年的读书工作记录。我打开一本,看到他1992年12月的日记,其中一个星期,他在五天之内,把《大史长篇》,重新研读一遍。我不知道《大史长篇》是怎么样的书籍,请教一位国史专家,他说大概是明朝王祎著的《大事记续篇》(七十七卷)和朱国桢著的《大事记》,从这件小事可以看出黄仁宇读书认真的情形。 仁宇兄的名著《万历十五年》开始是用英文写的,在1981年由雅礼大学出版所印行,当时为美国名作家John Updike发现,在New Yorker杂志写文推荐,同时这本书也列入美国历史书五个最佳作品之一。翌年《万历十五年》中文版在北京印行,由廖沫沙题笺,印在封面。 黄仁宇个性强,不论学术和日常交往,都是心有成竹,不轻易改变初衷。可是为人谦和,不事夸张。《万历十五年》在大陆和台湾畅销,他对我一字不提,直到我们的表弟李承露从台湾来信,报告情形。我打电话给仁宇兄说:“听见你在台湾出版界和读者心目中声名鼎盛。”仁宇兄没有骄意,只问:“是哪个人告诉你的?” 黄仁宇的第二本重要作品是《中国大历史》,这本书在美国出版时是1988年11月。可是早在20世纪70年代,我到纽约州去看他们夫妇,仁宇兄就告诉我:他对中国历史有一个新的研讨方式,和美国各大学中国史专家看法完全不一样。我当时一点也不知道这学科的研究内情,只觉单刀匹马,和一班学术权威打对头,不是智举,就将这想法坦白陈述,黄仁宇一点也不同意,话题就终止了。 黄仁宇欢喜宾客,New paltz附近有几家餐馆,是他家待客之处,其中有两家在赫逊河畔,风景优美。这地方也就是他写的《赫逊河畔谈中国历史》名称的来源,另一家中国餐馆,叫“小熊饭店”,地址靠近Woodstock,是Rock Music发源之处,餐厅背山近水,非常风雅。仁宇兄常说:“我一生经历过中外各阶层的生活,不论是治世乱世,无所不闻,无所不见。现在我个人要做的事都已做了,可一死而无憾。”这种看法,和他最后一天和格尔嫂所讲的话,如出一辙。 (选自“新浪网”“读书频道”,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A.黄仁宇中学时代就很爱写名人传记,后来一直坚持写作,酷爱写作。正因如此,34岁的时候依然选择放弃军队生涯而到美国继续念书。 | B.黄仁宇一生经历丰富,先后做过编辑、学生、军人、学者,在每一个行业都专心认真,特别是在历史学方面取得了极大成就,影响深远。 | C.文章以黄仁宇“一生经历过中外各阶层的生活”为线索,写了他不同时期的不同生活,表现了他广泛的兴趣、不屈的斗志和超强的学习、研究能力。 | D.黄仁宇一生经历名校历练,先是南开大学的熏陶,后有密西根大学的深造,先后取得了学士、硕士、博士学位,每一步都学有所成。 | E.在对中国历史学的学习和研究方面,黄仁宇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他的《万历十五年》《中国大历史》等书都是证明。 小题2:黄仁宇能成为一位出色的历史学家的原因是什么?请结合材料分析。(6分) 小题3:黄仁宇年轻时的经历对他日后成为著名学者有什么作用?(6分) 小题4:34岁时“把半生的事业成就全部放弃,重新和年轻的学生们生活在一起”,并且在历史学方面取得巨大成就。黄仁宇的一生带给你什么启示?(8分)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血液清洁”是近年日本流行的健身健美全新理念,也是防病保健的基础,医学界喻称“血液革命”。有关专家认为,经常检测血液是否清洁,保持血液清洁流畅,及时清除血液污垢,改善血液循环,有益于预防常见疾病,延缓血管硬化,维持血管弹性,让人活力充盈,焕发生机,推迟衰老。 自从1628年英国医师、生理学家哈维提出“血液循环”的科学新概念以来,人们对防病保健有了新的认识。心脏节律性的搏动,推动血液在血管系统中按一定方向循环往复地流动,这就是血液循环。不过当时人们并不完全了解血液是如何由动脉流向静脉的。1661年意大利医师、生物学家马尔皮基在显微镜下发现了动、静脉之间的毛细血管,从而完全证实了哈维的正确推断。血液循环一旦停止,机体各器官组织将因失去正常的物质运转而发生新陈代谢的障碍。同时体内一些重要器官的结构和功能将受到损害,尤其是对缺氧敏感的大脑皮层。只要大脑中血液循环停止3分钟,人就会丧失意识;血液循环停止4—5分钟,半数以上的人发生永久性的脑损害;停止10分钟,会毁坏人绝大部分甚至全部智力。 血液受到污染,失去应有的清洁度,会变得粘稠,流动不畅。所有杂质都会聚集到身体某处,机体功能下降,进而引发各种疾病。如胆固醇中和了中性脂肪,积聚在血管内侧沉淀下来,血管变狭窄,失去柔韧弹性,处于脆弱易裂状态,从而导致动脉硬化,易诱发脑中风和冠心病。在血管分界处的毛细血管一旦被堵,会引起脑血栓和心肌梗死。过多的尿酸若聚集在脚趾上,还会诱发痛风。所以,血液清洁不单指血液顺畅流动,还包含血液中各种成分发挥的作用正常。 血液能准确反映身体的一些潜在病症,血液稍不正常,所有器官都会患病,像心情不佳、睡眠不好、身心疲惫、精力分散、头晕、恶心等。那么,如何鉴别血液是否清洁?血液粘稠就是警告信号之一。人们在生活中常有许多不良习惯,比如进食速度过快;极少吃蔬菜,尤其是黄绿色蔬菜;不喜欢吃水果、酸奶;常吃方便面或快餐;经常吃油炸食品;鱼吃得少,肉吃得多;经常吃甜食;喝水少;晚8点钟以后吃饭次数过多;经常酗酒;一天吸烟10支以上……这些不良习惯,易使血液受到污染。英国《自然》杂志不久前刊登美国斯坦福大学专家的试验报告说:“人体衰老并非完全因为器官老化,血液受污染是其更重要的原因。倘为年老者输入年轻人的血液,其可望快速恢复年轻,这对研究人体衰老现象很有意义。” (选自《知识窗》) 小题1:下列关于“血液清洁”和“血液循环”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血液清洁”是一种健身健美理念,要保持“血液清洁”,就应该及时清除血液污垢,改善血液循环。 | B.“血液清洁”被医学界喻为“血液革命”,是防病保健的基础,有益于预防常见疾病,让人焕发生机,推迟衰老。 | C.“血液循环”作为科学新概念的提出,让人们对防病保健有了新的认识,但当时人们并不了解血液是如何循环的。 | D.血液循环能保证正常的物质运转,从而使机体各器官组织顺利地进行新陈代谢,同时维持体内一些重要器官的结构和功能。 |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血液如失去清洁度,会变得粘稠,所有杂质都会聚集到身体某处,这是脑中风和冠心病等疾病产生的直接原因。 | B.过多的尿酸若聚集在脚趾上,会诱发痛风;可见,血液清洁不单是血液要顺畅流动,其中各种成分发挥的作用也要正常。 | C.血液粘稠是血液受到污染的标志之一,而血液受到污染,人体的所有器官都会患病,因此一旦血液变得粘稠就应高度重视。 | D.器官老化与血液受污染都是人体衰老的重要原因,其中,血液受污染对人体衰老的影响甚至超过了器官老化。 |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血液循环是机体各器官组织正常运转的保证,一旦停止,机体各器官组织就将发生新陈代谢的障碍,对人体造成伤害。 | B.血液受到污染,会导致机体功能下降,进而引发各种疾病,这是因为血液失去应有的清洁度,会变得粘稠,影响血液循环。 | C.血液受到污染与人们不良的生活习惯有密切关系,因此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对保持血液清洁,预防疾病大有好处。 | D.科学研究证明,为年老者输入年轻人的血液,可使其快速恢复年轻;这个研究成果让人类不老的梦想有了实现的可能。 |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25分) “孤傲”俞平伯 ①俞平伯1900年生于浙江湖州,原名俞铭衡,字平伯。现代诗人、作家、红学家。他出身名门,早年以新诗人、散文家的身份享誉文坛。历任上海大学、燕京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教授,精研中国古典文学,“新红学”的开拓者之一。 ②俞平伯一生爱好昆曲,而这爱好又与他的爱情相关。1917年,俞先生与许宝驯结成秦晋之好。许家都是昆曲爱好者,许宝驯之父许引之是业余昆曲家,许宝驯的姐姐弟弟也喜爱昆曲。尤其是许宝驯,扮相漂亮,嗓音又好,唱起来字正腔圆,并且能填词谱曲。 ③20世纪50年代中期,醉心于《红楼梦》研究的俞平伯先生遭受非学术的政治批判,遂淡泊了政治,对昆曲的兴致愈来愈浓。每逢星期四上午,夫妇俩便专门请来笛师伴唱。来了客人,也要坚持一曲唱罢才接待。俞平伯与许宝驯每年夏天都要坐公共汽车或三轮车去颐和园。这给幼小的外孙韦柰留下童话般的印象:“外公租了人工摇的乌篷船,带着笛师,带了吃喝的东西,把船漂在后湖上唱曲子。一群游客围着听,都觉得很惊奇。” ④1956年8月,在当时的文化部副部长丁西林和北京市副市长王昆仑等人的帮助下,俞平伯第二次发起昆曲结社,这就是“北京昆曲研习社”。研习社成立大会在俞平伯的家——老君堂召开,他亲自拟订了《章程》和《同期公约》。研习社最有影响的是对《牡丹亭》的改编与排演——俞平伯与弟子精心整理校订,全体社员通力合作把《牡丹亭》推上舞台,1958年10月2日在北京试演了一场,***总理亲临观看了演出。俞平伯生性耿介孤傲,不善应酬。演出结束后周总理上台与大家合影,却找不到俞平伯,后来发现他是上台了,可是他取了自家的三弦又下去了,总理笑他书呆子。1959年10月,《牡丹亭》在长安戏院演出了两场,北京昆曲研习社作为当年唯一参加国庆献礼演出的业余社团,是昆曲演出史上的一件盛事。演出结束,文化部的一位高官来看望俞平伯,俞先生不说话,只抽烟。高官问:“身体好吗?”答:“嗯。”高官说:“我们走了。”答:“嗯。”既不客套,也不送客。 ⑤“文革”开始后,一些乌合之众冲击俞平伯的家,从老君堂抄走了大量书籍和研究资料。后来又将其集中到学部的“牛棚”办学习班,把他的书挂在墙上批判。俞平伯在“牛棚”里依然从容,每天给夫人写一封信。造反派给他戴上纸糊的高帽子,让他敲着锣走在游街队伍的第一个,他也淡然处之。 ⑥从“牛棚”放出来后,俞平伯全家被赶到一个小房子里居住,工资也被扣发,只给少许生活费。1971年1月,作为特殊照顾的老知识分子,俞平伯夫妇从五七干校回到北京。 ⑦1972年,在周总理的亲自过问下,有关部门不得不给俞平伯调整住房、补发工资。一天,几个人提着皮包来到俞平伯家。俞先生点完钱后不慌不忙地问:“这只是本钱,利息在哪里?”来人都很惊愕,说:“没有利息。”俞先生说:“工资是国家给我的,扣这么多年是错误的。今天你们来送钱就是很好的证明,还本付息是常识。”来人面面相觑,无言以对。俞先生说:“其实我并不在乎几个钱,我是对有些人信不过,他们什么事情都干得出来。我担心他们从中贪污。”说得几个人面红耳赤,狼狈不堪。 (选自《名人传记》2012年1期) 小题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 )(5分)A.俞平伯出身名门,早年以新诗人、散文家的身份享誉文坛。历任上海大学、燕京大学、北京大学、 清华大学教授,精研中国古典文学,是新红学开拓者之一。 | B.“北京昆曲研习社”成立于1956年8月,这是俞平伯第二次发起昆曲结社。研习社成立大会在俞 平伯的家召开,他亲自拟订了《章程》和《同期公约》。 | C.俞先生说:“其实我并不在乎几个钱,我是对有些人信不过,他们什么事情都干得出来。我担心他 们从中贪污。”这体现了他憎恶贪腐、憎恶黑暗的一面。 | D.20世纪50年代中期,俞平伯先生遭受非学术的政治批判,是由于研究《红楼梦》的事情。此后, | 他对昆曲的兴致愈来愈浓了。 E.“文革”开始后,俞平伯的家也受到一些乌合之众冲击,大量书籍和研究资料被从老君堂抄走了。 后来又被集中到学部的“牛棚”学习班。 小题2:俞平伯先生一生爱好昆曲,这种爱好由哪些因素促成?请结合全文简要概括。(6分) 小题3:文章第③自然段写了俞平伯先生的几件小事,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其作用。(6分) 小题4:有人认为俞平伯是我国有风骨的知识精英,也有人认为俞平伯木讷、不善应酬,你的看法呢? 联系全文请陈述你的观点并说明理由。(8分) |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