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各题。哑巴与春天迟子建①最惧怕春风的,莫过于积雪了。②春风像一把巨大的笤帚,悠然扫着大地的积雪。它一天天地扫下去,积雪就变薄了。这时云雀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各题。哑巴与春天迟子建①最惧怕春风的,莫过于积雪了。②春风像一把巨大的笤帚,悠然扫着大地的积雪。它一天天地扫下去,积雪就变薄了。这时云雀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不详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各题。
哑巴与春天
迟子建
①最惧怕春风的,莫过于积雪了。
②春风像一把巨大的笤帚,悠然扫着大地的积雪。它一天天地扫下去,积雪就变薄了。这时云雀来了,阳光的触角也变得柔软了,冰河激情地迸裂,流水之声悠然重现,嫩绿的草芽顶破向阳山坡的腐殖土,达子香花如朝霞—般,东一簇西一簇地点染着山林,春天有声有色地来了。
③我的童年春光记忆,是与一个老哑巴联系在—起的。
④在一个偏僻而又冷寂的小镇,一个有缺陷的生命,他的名字就像秋日蝴蝶的羽翼一样脆弱,渐渐地被风和寒冷给摧折了。没人记得他的本名,大家都叫他老哑巴。他有四五十岁的样子,出奇地黑,出奇地瘦,脖子长长的,那上面裸露的青筋常让我联想到是几条蚯蚓横七竖八地匍匐在那里。老哑巴在生产队里喂牲口,一早一晚的,常能听见他铡草的声音,嚓——嚓嚓,那声音像女人用刀刮着新鲜的鱼鳞,又像男人抡着锐利的斧子在劈柴。我和小伙伴去生产队的草垛躲猫猫时,常能看见他。老哑巴用铁耙子从草垛搂下一捆一捆的草,拎到铡刀旁。本来这草是没有生气的,但因为有一扇铡力横在那儿,就觉得这草是活物,而老哑巴成了刽子手,他的那双手令人胆寒。我们见着老哑巴,就老是想逃跑。可他误以为我们把草垛蹬散了他会捉我们问责,为了表示支持我们躲猫猫,他挥舞着双臂,摇着头,做出无所谓的姿态。见我们仍惊惶地不敢靠前,他就本能地大张着嘴,想通过呼喊挽留我们。但见他喉结急剧蠕动,嗓子里发出“呃呃”的如被噎住似的沉重的气喘声,却说不出一句话来。
⑤老哑巴是勤恳的,他除了铡草、喂牲口之外,还把生产队的场院打扫得干干净净。冬天打扫的是雪,夏天打扫的是草屑、废纸和雨天时牲畜从田间带回的泥土。他晚上就住在挨着牲口棚的一间小屋里。也许人哑了,连鼾声都发不出来,人们说他睡觉时无声无息的。老哑巴很爱花,春天时,他在场院的围栏旁播上几行花籽,到了夏天,五颜六色的花不仅把暗淡陈旧的围栏装点出了生机,还把蜜蜂和蝴蝶也招来了。就是那些过路的人见了那些花儿,也要多望上几眼,说,这老哑巴种的花可真鲜亮啊,他娶不上媳妇,一定是把花当媳妇给伺候和爱惜着了!
⑥有一年春天,生产队接到一个任务,要为一座大城市的花园挖上几千株的达子香花。活儿来得太急,人手不够,队长让老哑巴也跟着上山了。老哑巴很高兴,因为他是爱花的。达子香花才开,它们把山峦映得红一片粉一片的。老哑巴看待花的眼神是挖花的人中最温柔的。晚上,社员们就宿在山上的帐篷里。由于那顶帐篷只有一道长长的通铺,男女只能睡在一个铺里。队长本想在通铺中央挂上一块布帘,使男女分开,但帐篷里没有帘子。于是,队长就让老哑巴充当帘子,睡在中间,他的左侧是一溜儿女人,右侧则是清一色的男人。老哑巴开始抗议着,他一次次地从中央地带爬起,但又一次次地在大家的嬉笑声中被按回原处。后来,他终于安静了。后半夜,有人起夜时,听见了老哑巴发出的隐约哭声。
⑦从山上归来后,老哑巴还在生产队里铡草。一早一晚的,仍能听见铡刀“嚓——嚓嚓——”的声响,只不过声音不如以往清脆,不是铡刀钝了,就是他的气力不比从前了。那一年,他没有在场院的围栏前种花,也不爱打扫院子,常蜷在个角落里打瞌睡。队长嫌他老了,学会偷懒了,打发了他。他从哪里来,是没人知道的,就像我们不知他扛着行李卷又会到哪里去一样。我们的小镇仍如从前一样,经历着人间的生离死别和大自然的风霜雨雪,达子香花依然在春天时静悄悄地绽放,依然有接替老哑巴的人一早一晚地为牲口铡着草料,但我们总觉得少了点什么。原来这小镇是少了一个沉默的人。
⑧一个永远无法在春天里歌唱的人!
(选自《散文选刊》2011年第3期,有改动)
小题1:文章开头第一段,作者用浓重的笔墨描写了春天的景色,这有什么作用? (2分)
小题2:文章以“—个永远无法在春天中歌唱的人”结尾,水到渠成而又让人深思,请分析这句话的含义。 (4分)
小题3:文章多处描写达子香花的作用是什么(4分)
小题4:联系全文,分析第③段在文中的作用。 (4分)
小题5:本文中老哑巴与《祝福》中的祥林嫂有无可比之处?请加以探究。 (3分)
小题6: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    )
A.文章第①段中的“积雪”有双重含义,既指自然界的积雪,又指人性的冷漠。
B.这篇文章表现了老哑巴因社会地位低下而被人忽视、遭人歧视、最终遭到抛弃的命运,表达了作者对老哑巴的深切同情。
C.本文运用了细节描写,通过对人物的外貌、动作、心理的描写刻画了老哑巴宽厚、仁慈、善良、敢于与命运抗争的形象。
D.作品以达子香花作为贯穿全文的线索,脉络清晰,行文自然。
E.第⑦段中写到达子香花依然在春天时静悄悄地绽放,有人接替了老哑巴的工作,表明作者已将老哑巴淡忘了。
答案

小题1:因为文章题为“哑巴与春天”,同时面对有声有色、五彩缤纷的春天,哑巴感受到美却无法表达,为下文的伤感的情绪作铺垫。
小题2:(1)表层含义:老哑巴是一个让人心酸的人,因为生理上的缺陷,而无法用语言表达自己对春天对生活的热爱。(1分)(2)深层含义:一个本分、仁慈、善良、热爱生活的人,却因为生理上的缺陷和社会地位的卑微渺小而遭到周围人的嘲笑和歧视,他生活在一个人性冷漠、落后的地方,社会地位低,不被人尊重。文章蕴含着我对他的深刻同情。只要我们对这样的人给予理解和同情,或许他也能在春天放歌。(4分)
小题3:作品以达子香花作为贯穿全文的线索;达子香花的开放是春天来临的标志,它是“我”对童年春光回忆的重要元素,对引出老哑巴起了重要的作用;美丽的达子香花与老哑巴形成鲜明对比,表达了“我”对老哑巴的怀念。(2分)第7段第三处描写了达子香花:结构上与前两处描写达子香花开放形成呼应:达子香花“依然”绽放,老哑吧的生活却发生了改变,表达了作者的同情与思考。
小题4:①结构上,承上启下,承接上文的春回大地的景色描写,开启下文的老哑巴的故事。②内容上,“春光记忆”和“老哑巴”联系在一起,点明老哑巴与春天的关系:面对有声有色、五彩缤纷的春天,哑巴感受到了美却无法表达;哑巴渴望人生的春天,希望过平等而有尊严的生活,却受人歧视。(每一点2分,共4分,第②点中冒号后的内容可不回答)
小题5:有。①都是社会底层人物,失去尊严。②都生活在落后的地方,周围人性冷漠。③都很勤劳、善良。④都被他人抛弃,结局悲惨。(观点1分,分析2分)无:生活的社会制度根本不同(观点1分,分析2分)
小题6:C E
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景物描写在文章的开头,作用往往是以下几种情况①给全篇奠定感情基调或叙述基调,②营造意境与渲染气氛,③烘托人物,④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④引出下文。本文开头描写的春天呈现出一派“有生有色”生机勃勃的景象,然而面对这样的景象,哑巴主人公虽然能看到却是没有办法表达出来的,这段景物描写就对主人公就起到了衬托的作用,景越美,越衬托出主人公命运的悲凉,从而使后文笼罩全篇的伤感情绪显得自然而然。另外,本文题目中有“春天”二字,因此文章开头写春天也有照应题目的作用。
小题2:
试题分析:理解句子的含义,一般从以下几个角度思考:一、该句子中有没有具有象征含义的意象出现;二、句子中有没有指代很强的代词出现;三、句子中有没有比喻句,其中隐喻要格外注意;四、有没有言外之意;五、是否是一个表意矛盾但又不矛盾的句子。“—个永远无法在春天中歌唱的人”这句话中的“春天”和“歌唱”都运用了双关的手法,具有双重含义,“春天”既是指自然界中处于一年四季之首的春天,又是指人间的温暖、关爱、尊重、平等、同情等等;而“歌唱”,既是指真正的开口唱歌,又是指表达看法、抒发情感。因此,这句话也就具有了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两个层次的理解。考生在答题时一定要注意到这一点,这样才能把题目答准确。另外,因为“—个永远无法在春天中歌唱的人”这句话在文章的结尾,所以还要考虑到结尾的一般作用——升华主旨、卒章显志、首尾呼应、引人思考等等,善良的主人公为什么“无法在春天中歌唱”?因为他的社会地位低,因为社会的冷漠、缺乏同情心。这样考生才能把题目答完整。
小题3:
试题分析:一篇文章前后多次写到某样东西,一般来说,它就是文章的线索,本文的达子香花就是全文的线索;前后多次写到达子香花,自然就使前后文形成了呼应。另外,写人叙事散文中如果多次写到某个物品,一般还有烘托人物、渲染气氛、奠定基调、升华主旨的作用。本文的题目是“哑巴与春天”而达子香花是春天的标志,在作者记忆中它与老哑巴一样都是童年春光的一部分,二者对比鲜明,作者怀念达子香花也就引出了对老哑巴的怀念。本文前后写到达子香花一样的盛开,可是主人公生活却发生了变化,达子香花对主人公起到了衬托的作用,写达子香花也就表达出作者对主人公的同情,表现出作者的思考。
小题4: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段落在文章中的作用,要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来答,内容就是段落大意,结构上主要看这一段在文章中的位置,如果在开头,可是引出下文,为下文作铺垫,为全文奠定一种感情基调,与下文作对比,也可以是交待有关背景,与结尾呼应等;如果在中间,在结构上的作用都是过渡、承上启下;如果是在结尾,一般都是对文章的总结、深化、升华,是对全文主旨的概括。本文第③段在文章的中间,因此结构上的作用是承上启下,内容上看,把本文主人公——老哑巴和春光联系在了一起,注意,考生要答题时一定要把如何联系具体分析出来。
小题5: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探究题,考生需要把本文中的主人公与鲁迅先生的《祝福》中的主人公祥林嫂进行对比,这类题目一般可以从四个方面探究:地位、环境,性格、命运。从社会地位看,本文主人公是一个喂牲口的,祥林嫂是个农村妇女,给人帮佣,两个人的社会地位都很低;从生存环境看,大环境,一个生活在新社会,一个生活在旧社会,这是不同的,但从小环境看,两个人生活的地方都是思想闭塞、落后、人情冷漠的地方,这一点又是相同的;从人物性格看,祥林嫂善良、勤劳、软弱、迷信,本文主人公也是善良、勤劳的;从人物命运来看,祥林嫂被鲁四老爷赶出家门,被整个社会抛弃,最终冻饿至死,本文主人公被队长赶走,不知所终,所以二人命运是一样的凄惨。考生可以答有可比性,从以上四个方面,侧重相同点来答;考生也可以答没有可比性,侧重于社会制度不同,因此没有比较的基础。考生无论怎样回答,一定要能够自圆其说。
小题6:
试题分析:这道题综合性比较强,既涉及到了对文中字词句段的理解,也涉及到了对文章主旨的探究,还涉及到了对文章结构、手法的把握。因此解答时要认真阅读文章,把握主旨,理清结构,研究技法。第五段老哑巴被充当帘子,他只能为自己的命运哭泣;第七段队长赶走了他,他不知所终,可知C项“敢于与命运抗争”错。E项,原文第七段描写达子香花“依然”绽放,老哑吧却不知道去哪里了,作者说“我们总觉得少了点什么。原来这小镇是少了一个沉默的人”,这恰恰说明作者没有忘记老哑巴,反而是怀念同情老哑巴,而老哑巴的遭遇也引起了作者对社会对人性的思考。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9分,每小题3分)
从次贷危机到金融风暴
低利率的诱惑和对经济形势的乐观情绪,让无数尚无力购房的美国人选择了贷款买房。发放房屋低押贷款的金融机构提供的按揭贷款便是次级货,次级货主要是对信用分数较低、没有收入证明或负债较重的人提供的3至7年的短期贷款。
风险也就由此产生。近年来,美联储连续17次提息,大幅攀升的利率加重了购房者的还贷负担。美国住房市场开始大幅降温。贷款人无法按期偿还借款,购房者难以将房屋出售或者通过抵押获得融资。由于抵押资产价值缩水,导致次贷危机爆发。
金融衍生品放大危机。包括放贷公司、投行、资产评级公司、对冲基金在内的整个金融链条都受到危机冲击。原因就在于,美国的金融衍生品发展得太快了。
为追求利益最大化,华尔街投行将原始金融产品分割、打包、组合开发出多种金融产品,根据风险等级出售给不同的金融机构或个人。在这个过程中,原始金融产品被放大为高出自身价值几倍或十几倍的金融衍生品(比如担保债务权证等),这就极大地拉长了交易链条。从本质上看,这类金融衍生品并没有降低投资风险,它仅仅是将风险进行转移;而且随着金融衍生品的不断开发,风险在无限分散的同时,也变得越来越隐蔽。由于金融衍生品蕴含着巨大利润,无论美国本土还是海外,越来越多的投资者开始了对这种金融产品近乎疯狂的追求,这正是次贷危机能够波及到全球的原因。金融衍生品是一把双刃剑,它能分散风险,但它的滥用则会导致金融链条上的环节一个接一个失控。
监管政策的失误助长风暴。在格林斯潘执掌美联储期间,他主导美国央行降低抵押贷款的标准,导致相当一部分信用不佳的贷款人以低廉成本通过贷款购买房屋。监管机构的失职到了可笑的地步:华尔街的银行和证券公司可以光明正大地把亏损投资不列入“资产负债表”,以达到欺骗投资者的目的。
错误的股市政策推波助澜。美国证交会鼓吹实行“裸卖空”措施。“裸卖空”是投资者在向券商交纳一定数量的保证金后,在没购入股票之前就可以直接在市场上卖出这些股票,待股价下跌时再买入股票,以获得利润。由于“裸卖空”卖出的是“不存在的股票”,交易量可能非常大,会对股价造成剧烈冲击。“裸卖空”有助于促进市场的流动性,但很多“裸卖空”交易就是“赤裸裸打压股价后获取利润”,有的甚至是严重的商业欺诈行为。
股市的剧烈震荡,加深了金融投资者的恐慌情绪,恐慌又导致了投资者信心的丧失。这些原因,最终导致金融危机再次在华尔街爆发。
小题1:本文认为“金融衍生品是一种双刃剑”,以下不属于其依据的一项是( )
A.投资银行利用各种手段将原始的金融产品发出多种金融产品,使金融衍生品发展得太快。
B.放大价值的金融衍生品被出售给不同的金融机构或个人,使投资者的投资风险进行了转移和分散。
C.金融衍生品不断开发和放大价值,拉长了交易链条,带来的风险越来越隐蔽,让人难以判断。
D.滥用金融衍生品分散风险会导致包括放贷公司、投行等在内的金融链条上的环节一个人失控。
小题2:下列对“华尔街”金融风暴产生原因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利率大幅攀升,房市大幅降温,带来抵押资产价值缩水,导致次级贷危机爆发。
B.发展太快的金融衍生品放大了次级贷危机,使美国整个金融链条都受到冲击。
C.作为监管机构的美联储,在危机中推波助澜,贷款给信用低的人,有失职行为。
D.“裸卖空”的股市措施导致股市震荡,引发了投资者心理恐慌,信心丧失。
小题3: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无数无力购房的美国人,选择贷款购房的方式是受到了银行低利率的诱惑和乐观的经济形势的影响。
B.次贷危机能波及全球,是因为金融衍生品蕴含巨大利润,引起海内外投资者的疯狂追求,将风险扩散到了全球。
C.银行和证券公司不把亏损投资列入“资产负债表”,目的是欺骗更多的投资者参与到低息贷款的队伍中来。
D.“裸卖空”交易卖出的是“不存在的股票”,有的甚至是严重的商业欺诈行为。这种交易有百害而无一利。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2-25题。(18分)
“一代演员”于是之
我记得十年前的一天,于夫人李曼宜大姐突然打来电话,告知老于病危。我立即赶到医院,与李大姐一起商量善后。我提了个建议:在送遗体火化前,先将灵车开到首都剧场门前停留五分钟,让老于与他心爱的剧场告别。
但天佑是之,他奇迹般地逃过一劫。不过身体每况愈下,由失忆而失语而失去感知,很快就离不开医院的二十四小时护理。李大姐每天下午到病房去陪老于,老于无语,只是有泪。
然而,李大姐是坚强的。她1月20 日晚七时许打来电话,平静地对我说:“老于今天下午5时19分走了,已经商定不去八宝山,就照你的建议,24日火化前先把灵车开到人艺转一圈,让老于与剧场告别。”
于是之和首都剧场,但愿这能成为一个让一代代戏剧人感奋的戏剧童话。清华的梅校长有言:“大学非大楼之谓也,而是大师之谓也。”剧场何尝不是因大师而放出异彩!
2006年5月16日,香港话剧团在首都剧场演出《倾城之恋》,演完谢幕,剧团艺术总监毛俊辉动情地在台上对观众说:“香港话剧团能在首都剧场演出,瀑感荣耀,因为伟大的于是之、朱琳、英若诚曾在这个舞台上献艺。”
于是之最后一次在首都剧场演戏,是1992年7月16日的《茶馆》告别演出。老于后来写了一篇文章,倾吐了他的感受。他自觉这场戏演得不太好,却又偏偏受到了热烈欢呼,整篇文章成了他的“忏悔录”。最后他这样写道:“卸装完了疲倦极了,剧院用车送我回去。在首都剧场门口,没想到还有观众等着我。千不该,万不该,再疲倦也应下车和他们告别,但我没有这么做,一任汽车走去,每想起这件事来,我总谴责自己。” 
老于在这里故意隐瞒了一个细节:在车上还坐着我和剧院一位年轻干部,车开到门口时见有一群观众等着,那位年轻干部怕老于体力不支,便招呼司机“别停车”,司机说:“不停车还不容易。”老于立即轻声说了一句:“可我们就对不起观众了。”车里一片沉默。我想,老于是有意识地略去这个细节的。
有次我送老于一张贺卡,上边写着:“祝你健康!因为除了健康之外,你什么都不缺。”他回答我说:“我还缺文化。”于是之的文化也体现在他一生对于文化的不倦探求上。
他有篇文章叫《幼学纪事》,劈头就是这样一句:“我出生于一个完全没有文化的家庭。”文章里写了他青少年时代的苦读经历,也记述了一位与他同住那个大杂院里的老郝叔,文中一段深情的文字就是献给这位苦命的洋车夫的:“老郝叔又早已作古。他无碑、无墓,所有的辛劳都化为汗水,洒在马路和胡同的土地上,即刻就化为乌有。他奔波一世,却仿佛从未存活过人间。”
后来剧院排演《骆驼祥子》,于是之主动申请扮演剧中的洋车夫老马,他从内到外地描摹他心中的老郝叔,老马的那场篇幅不大的戏,成了全剧的华彩乐章。通过老马的舞台形象塑造,他给“无碑无墓”的老郝叔,在舞台上立起了一座丰碑。
《幼学纪事》曾入编中小学语文教材,于是之作文,大俗近雅,很耐读,而他的书法更受人称道。l985年他给我写了个条幅,用汉碑体写了“宁静”两字,下边用行书作跋:“道明同志嘱书,录石门碑以求正,汉碑初学,有辱所命,企谅。于是之。”他为什么要学写汉碑呢?因为其时他准备在谢晋筹拍的《赤壁大战》中演曹操,他知道曹操当年是写汉碑的。
于是之在《一个演员的独白》中说:“我们所创造的形象必须是一个文学的形象,美术的形象,可以入诗,可以入画的形象。”而于是之所创造的程疯子、老马、王利发、魏勒等角色,就是“可以入诗,可以入画的形象”。
黄宗江先生著文谈于是之,标题是“一代演员”。于是之是真正称得上这个崇高称号的。
1897年3月28日,病中的契诃夫与托尔斯泰,就人死后灵魂是否存在的问题展开了讨论。托尔斯泰持肯定态度,契诃夫持怀疑态度,我当年写《契诃夫传》写到这一段时,只是不持立场地作了介绍。听到于是之死讯后,我突然想认同托尔斯泰的想法:人,死后因为灵魂还存在而获得永生是可能的。
2013年1月20日17时19分,于是之停止呼吸的那一刻起,于是之的新的生命又开始了。
(节选自《演员于是之》,王宏韬、杨景辉编,有删改)
小题1:文意第五段引用了香港话剧团艺术总监毛俊辉的话,在文中有何作用?(4分)
小题2:六、七两段中,作者是如何处理详略的,为什么这样安排?(4分)
小题3:文中说“于是之的文化也体现在他一生对于文化的不倦探求上”,于是之对文化的不倦探求,具体表现在哪几个方面?(4分)
小题4:作者认为,于是之是真正称得上“一代演员”这个崇高称号的。请联系全文谈谈你对“一代演员”内涵的理解。(6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每小题3分
从“变话”看六十年变化
李 勇
人民解放军进北京后不久,老同盟会会员、南社创始人、诗人柳亚子先生呈诗***,开首两句是:“开天辟地君真健,说项依刘我大难。”***唱和一首,最末两句是:“莫道昆明池水浅,观鱼胜过富春江。”两位诗人以独特的话语方式交流,其背后的深意,则需在那个天翻地覆的时代语境中去体会。
而在今日,人们的交往话语却是另一种风格。你可能接到朋友的这类短信:“别总当宅男,今晚请你出去‘撮’一顿。”收短信后可能这样回复:“只要老哥你埋单,我打的飞速赶到。”这番对话,散发着网络时代的话语气息。
中国语言文字曾数千年大体保持稳定。而肇始于清末民初的“白话运动”,是秦汉以后中国语言文字最大的一次变革。这次变革发端于民间,顺应了历史潮流。从中国社会巨变洪流中走出来的中国共产党人,敏锐捕捉、深刻理解了这种话语变化趋势,逐渐形成了明白通晓、生动活泼的话语方式,从“打土豪、分田地”到“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在革命年代不断号召和凝聚中国人民取得革命的胜利。
新中国成立,伟人一声“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开启了全新的话语时代。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整个社会话语激情澎湃,呈现泛政治化和泛军事化的特点,如“抗美援朝,保家卫国”,“鼓足干劲,力争上游”,“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等。在“极左”时期,从“坚决打退”发展到“横扫一切”,连恋人之间的通信,也充斥着这类语言。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的话语表达进入了又一次巨大的变化期。这种变化在改革开放的初期,呈现的特点是社会对知识的尊重,以及“经济建设为中心”语境下对财富的追求。如“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东南西北中,发财在广东”等等。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下海”、“申奥”、“入世”、炒股、买房、“奔小康”、依法治国……一长串热词相继涌现,见证了人们生活不断变化和国家发展的历程。而由于人员流动加快和传播技术进步,社会语言的流变也由点到面,由一隅走俏到风行全国。如广东方言词汇“的士”、“搞定”、“埋单”和东北方言“忽悠”,很快就成为全国人民通用的词汇。
进入新世纪以来,以“科学发展”、“以人为本”等为代表的新话语日益深入人心。而互联网技术掀起的信息化浪潮,也使中国人话语表达呈现全新面貌,年轻人成为了推动语言变化的生力军。在网络时代,年轻的“新新人类”创造了许多个性鲜明的话语,如“东东、美眉、雷人”等等。这些话语创造,虽然还有争议,但已经开始影响国人的表达方式。
可以说,新中国成立6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人处在一个不断“变话”的时代。话语表达方式呈加速度变化,犹如一面多棱镜,折射出不同时代的丰富内涵,映照出人们心灵世界的多彩变幻,构成了60年中国社会历史巨变的别样风景。
(选自《人民日报》)
小题1:下面对60年来曾经流行的话语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别总当宅男,今晚请你出去‘撮’一顿”等一类短信内容,散发着网络时代的话语气息,大多是“90后”的话语方式。
B.诸如“打土豪、分田地”、“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这些明白通晓、生动活泼的话语,曾是中国人民夺取革命胜利的力量源泉。
C.“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和“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等,体现了改革开放以来社会对知识尊重的话语特点。
D.“东东、美眉、雷人”等“新新人类”的创造话语,以个性鲜明的特点在争议中开始影响国人的表达方式。
小题2: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天辟地君真健,说项依刘我大难”和“莫道昆明池水浅,观鱼胜过富春江”,其背后的深意,离开特定的时代语境是难以领会的。
B.互联网技术掀起的信息化浪潮,使得中国人话语表达呈现全新面貌,年轻人因此成了推动语言变化的生力军。
C.在新中国成立后的一段时期,一些话语的表达呈现某种泛化意识,譬如“坚决打退”、“横扫一切”等话语曾充斥在恋人之间的通信中。
D.人员流动加快和传播技术进步,促成某些局部区域的流行语可能很快就成为全国人民通用的词汇。
小题3:下列对原文中作者观点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肇始于清末民初的“白话运动”,是秦汉以后中国语言文字最大的一次变革;而此前中国语言文字曾数千年保持稳定。
B.社会的发展会引起语言文字的变革,这些变革发端民间、顺应历史,见证了人们生活不断变化和国家发展的历程。
C.新中国成立60年来,中国人处在一个不断“变话”的时代;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来,话语表达方式呈加速度变化。
D.建国60年来,从泛政治化和泛军事化话语、尊重知识和追求财富话语,一直到网络新话语,这些“变话”现象折射出了时代的变迁。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18分)
风 吹 稻 浪
徐晓佳
秋风终于吹弯了稻子的腰,—摇一摆,像荡秋千。
娘咧嘴笑。
是哩,稻子熟哩。要收哩!
娘就打来电话:囝,回来吧,收稻哩!
我不情愿:快毕业了,投简历找工作忙得焦头烂额,还回乡做苦力?
又不能回绝——家里只娘一人。
只得收拾一番,踏上北归的火车。
到家。檐前屋后找不见娘,却在田间稻浪里发现了。娘朝我笑着说:来了好,来了好,穗沉得要断,正等人割哩!
我心里满是忧虑:真要割稻?两亩多稻田,单靠两个人两把镰刀,割到猴年马月?
急啥?娘站在田埂上说,这么些稻,还怕割不完?你爹在的时候,他一人就给收拾利索了哩!你爹呵,插秧是只呆头鹅,割稻就是人来疯。
一阵风吹来,窸窸窣窣。
我可受不了——怎么叫人受得了?我说:娘,都啥年代了,现在全都机械化,机械化插秧,机械化施肥,机械化收稻,谁还脸朝黄土背朝天傻干?告诉你,你这是典型的小农思想,听我的,叫收割机,保管比爹快。
娘脸偏一边说:啥叫收割机?我和你爹咋没听说过?
这开哪门子国际玩笑!人类都计划登陆火星了,娘竟说不知道什么是收割机!我四下张望,指着远处一台在田里工作着的收割机,说:快看,就是那个,那就是收割机,一边朝前开,一边把稻脱粒装袋。
娘低头对着稻田说:娘是啥也没见着哩,囝。
不抬眼去看,怎么看得见?
我终于有点气恼,说:娘,你肯定舍不得那几十块收割费,别顽固了,都什么年代了,该偷懒就偷懒,两亩多地靠人割怎么吃得消?
娘把手放到额头上,说:真的啥也没哩,囝。
存心不想看,怎么看得见!——娘铁了心不想看见?
我不甘心,说:娘,别心疼那几十块收割费了,现在几十块钱算个啥?不够领导抽包烟,不够老板吃顿饭,不够学生买双鞋。
娘不作声。
又一阵风吹来,稻浪汹涌澎湃。
娘还是不出声。
希望越来越渺茫了。
无奈,我只得转身朝家踱去。可以想见,我将不得不套上破外衣,戴顶烂草帽,揣把磨得锃亮如新的镰刀,然后龙虾似地弓背弯腰流血流汗地劳作。这不是我要的生活!我拼命学习,考上大学,想在城里找工作,然后买房,安家,再买车,娶妻,生子……彻彻底底变成城里人。
可眼前竟逃不掉这恼人的活儿!
我故意拖拖拉拉,磨蹭了半个多小时,才穿了那可恶的行头出门。
令我始料未及的一幕出现了:老远,一台收割机正在娘跟前的稻田里轰鸣,稻子成片消失,唯留下车轮碾过的两行干枯印迹。
我走过去,站到娘身边。娘揉着眼睛说:囝,你不晓得哩,你爹呵,插秧是只呆头鹅,割稻倒是人来疯……
秋风又一次吹来,但再也吹不起稻浪汹涌,只微微撩起娘耳边几根老发。
(选自《短小说》)
小题1:分析小说首段文字的手法和作用。(4分)
秋风终于吹弯了稻子的腰,—摇一摆,像荡秋千。
小题2: 简要概括小说的情节。(4分)                                          
小题3:分析小说中母亲的形象的特点。(4分)
小题4:这篇小说意蕴深厚,请结合具体内容探究小说的主旨。(6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跟帖文化”的长与短
张颐武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跟帖文化”开始流行。它已经不仅仅存在于网上,而且逐渐扩展到纸媒,形成了不可忽视的影响力。所谓“跟帖文化”,其实就是在网上的正文之后跟进点评的一种文化现象。“跟帖”跟在新闻、评论和博客文章等之后,每个人看完正文之后都有机会插一句话:讲一点看法。这种跟帖最好地体现了众生平等的参与诉求。
现在网络讨论问题,往往是由纸媒先“爆料”,抛出一个话题,然后网上的“跟帖”再反应。“跟帖文化”类似于“评点文化”, “跟帖”有点像传统的“评点”,往往只是一两句话,点明自己对于上面正文的看法,或赞同,或反对,或激起互相讨论。这些跟帖往往是口无遮拦,臧否人物和事件态度鲜明,观点清楚。“跟帖”无需署名,几乎不必为言论负责,基本上想说什么就说什么。现在许多文化和社会热点的形成,并不是在新闻报道发表或者文章发表之后,而是在大量的跟帖形成了一种让任何人忽视不得的网络“公意”之后,一个“事件”就突然被凸现了出来。“跟帖文化”最好地反映了互联网文化的特色.,也给了原来在现实社会中没有太多向社会发言的机会的人一个最好的机会。现在的“草根”很大程度上就是靠着“跟帖”浮现出来的“群体意识”,显示了任何人不可小觑的力量。
“跟帖文化”的特色有三个方面:首先是瞬间性,也就是在新闻或者文章发表后的一瞬间就会有反应:好恶是非的判断,道德高下的评判。由于是在互联网上,原来仅仅靠电视和纸媒难以传播的事情,今天完全突破了时空的限制,会迅速变成人难以控制的影响。其次是直觉性,网民的判断并不是依赖全面资讯的理性分析,而是从感觉和经验出发的推断。第三是群体性,如果仅仅是一个人的匿名跟帖谁也不会注意,但一旦形成来势汹汹的“公意”潮流,而且被视为“民意”,就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力.
这种“跟帖文化”当然是一种文化民主的展现。也是公众发表意见的一个渠道。它当然也就是一种另类的舆论监督,让社会的一些问题和毛病在这种看起来虚拟却又有许多现实性的“公意”之下无所遁形。对于是非对错一眼就能看明白的事情,跟帖文化的力量能够有效地促进问题的解决。
“跟帖文化”也具有明显的非理性的特点,这就使得事实相当容易被扭曲,观点容易被误导,往往大家慷慨激昂了半天,原始的事实却没有根据,不仅浪费了大家的义愤,而且给当事人造成伤害。这其实也给某些人刻意地误导公众的情绪带来了可能性。更重要的是,这种非理性反而使得公众理性讨论问题的空间缩小,往往两种或多种意见不可能得到坦诚平等的交流。世界上许多事情是非并不那么分明,价值有正负两面,牵扯面广,而且很复杂和很难处理。“跟帖文化”在这时候就往往具有负面的作用,它经常会压抑不同意见,让心里有自己另外想法的人看到势头不对就噤声不言。有些观点和问题其实是值得更加理性地认知和讨论的。但不同意见。旦变成了“跟帖”抨击的对象,往往就遭到道德的讨伐,最后消失。结果问题仍然存在,并不可能因为“跟帖”的痛斥而消失。同时由于跟帖文化的草根性格,草根网民对于问题的理解往往并不全面,就依靠拉高道德上的尺度来显示自己发言的合法性和力度,使得发言立于不败之地。而一些纸媒也难免由于这样的声势而跟进,使得理性探讨的空阿被压缩,使得更多可能有专业意见或其他看法的人被“震慑”而选择沉默。最近许多人批评跟帖文化是“网络暴力”,此说过于偏激,但也确实反映出“跟帖文化”明显的弱点。(义字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跟帖文化”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跟帖文化”是网民在新闻、评论和博客文章等之后,用简短的语句跟帖发表自己的看法而形成的一种文化现象。
B.“跟帖文化”是一种文化民主的展现,它给人们提供了发表自己观点的一个互动平台,体现了众生平等的参与诉求。
C.“跟帖文化”类似于“评点文化”,虽然可以激浊扬清,可以臧否人物和事件,但纸媒的观点往往起决定作用。
D.“跟帖文化”是网络文化的一部分,它既有瞬间性、直觉性特点,又有群体性、草根性的特点。
小题2:下列表述,不属于“跟帖文化”的局限性的一项是
A.跟帖往往在新闻或文章发表后的一瞬间就出现,而且在互联网上不受时空的限制,人难以控制,很容易形成巨大的影响力。
B.网民往往难以对事情的真榴进行全面了解和理性分析,而是仅凭感觉和经验推断就轻易跟帖进行道德评判,容易为人误导。
C.网民非理性跟帖压缩了公众理性讨论的空间,使得不同意见茬网络上很难得到坦诚平等的交流,有的问题难以得到真正解决。
D.革根性出身决定很多网民对问题的理解往往不全面不深刻,网民经常将言语上升到道德的高度来党同伐异。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由于跟帖无需署名,所以网民不必为言论负责,在讨论时臧否人物和事件态度鲜明,观点清楚,容易激起互相讨论。
B.在“跟帖文化”流行的时代,文化和社会热点的形成须借助大量网络跟帖形成网络“公意”,而依靠传统的新闻报道或发表文章很难达到这一效果。
C.“跟帖文化”能够针砭时弊,起到很好的舆论监督作用,让丑恶现象无所遁形,并能促进根深蒂固的社会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D.网络“跟帖”形成的群体性力量有时会造成很大的声势,会迫使一些持不同看法甚至是专业意见的人选择沉默,也会吸引一些纸媒关注和跟进。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