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问题。对于一个新生的事物或现象,人们总试图用语言给它以定义,或是贴上标签,以便称呼、了解和研究。“打工诗人”也没有逃脱这种命运。从最早对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问题。对于一个新生的事物或现象,人们总试图用语言给它以定义,或是贴上标签,以便称呼、了解和研究。“打工诗人”也没有逃脱这种命运。从最早对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不详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问题。
对于一个新生的事物或现象,人们总试图用语言给它以定义,或是贴上标签,以便称呼、了解和研究。“打工诗人”也没有逃脱这种命运。从最早对“打工文学”进行研究的深圳市文联专职副主席杨宏海说起,他对“打工作家”的命名并不具有完整意义上的科学性与合理性。从对打工作者的身份由“基层打工的业余作者”到“一批关注并深入打工生活的有才***作家”,再到“下层打工者自己”的界定来看,这种定义并不是十分正确。由此推及“打工诗人”,同样也不甚周密。我们从诗歌的创作主体来给它一个诠释,它显然包含着基层的打工业余作者和写“打工诗歌”的文人作家两个群体。但无论定义正确与否,“打工诗人”的标签总算是名正言顺地贴了上去。从话语权的分配状态考虑,有些诗人似乎并不乐于接受这种可能带有歧视色彩的标签,甚至带有明显的抵触心理。如作为诗人和评论家的柳冬妩认为“‘打工诗人’和数以亿计的‘农民工’是充满抵触色彩的被污名化了的社会群体”,他还认为“从社会的公平角度看,必须淡化现有‘打工诗人’的身份”。然而《打工诗人》的主编许强则认为“‘打工诗人’是个约定俗成的称谓,是在社会中自然而然产生的一种文化类别,是一个具有社会明显特点的身份象征”;“‘打工诗人’这个身份象征仅仅是一个代名词,只是区别其他诗歌流派的一个代号,除去代号,诗歌作者的作品不会因此更加富有文学气味,加上这个代号,作品更加不会贬值”。其实,所谓的“打工诗人”,并不是什么带有贬义色彩的标签,它同“大学生诗派”、“朦胧主义诗派”等称谓一样,只是从不同的身份或特点来加以命名而已。因此我们完全没有必要因为这个称号而怀疑作者和作品,它们并不具有必然的联系。像诗人中原马车所说的:“如果过于关注一个诗人的社会属性,就会疏忽其艺术品德,会降低对艺术的请求。”因而,我们更应当关注的是作品的意义与诗人的心坎,是诗人的建设与发展。
作为“打工诗人”精神宣泄与升华的“打工诗歌”是历史发展的一种现象,它不是学院派躲在屋子里引经据典的呕心创作,也不是某些知识分子殿堂里朦胧玄奥的低吟浅唱,而多是些底层打工者自己在艰苦的生存状态中创作的以打工生活为题材的诗歌作品。在题材的生活性、琐碎性、现实性和语言的俚俗化、口语化方面,“打工诗歌”并没有什么实质性的突破,所以有人说,“打工诗歌”不具有前卫和先锋性,既非先锋之作,也非试验之作。但有一点我们必须加以肯定,那就是“打工诗歌”在内容方面培养了诗歌新的生长点,拓展了诗歌的题材与写作空间。它是以生活经验为基础、以真实情感为依托、以通俗的语言为工具、以低文化的打工者为诉说主体、以“都市恶、乡村美”的观念为基调定位的写作。它是对浅薄媚俗诗歌习性的唾弃,是诗歌真实品格和良知的失而复得。
“打工诗人”同许多打工者一样,品味着生活的酸甜苦辣,感受着人间的屈辱与辛酸。他们孤单地流浪在异地他乡,这种无根的流浪,让他们永远感到是城市里的客人。从他们的诗歌我们可以看出,他们对诗歌的豪情是火热的,而他们的经历又是沧桑的、辛酸的,他们同时恨着也爱着这个世界。他们是这个时代特别的歌者,是走在路上的行吟诗人,是一群用诗歌书写着命运的流浪汉。
——选自《当代诗坛的一面镜子——“打工诗歌”片论》,有删改
小题1:下列有关“打工诗歌”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与学院派和某些知识分子的创作不同,“打工诗歌”多是底层打工者自己在艰苦的生存状态中创作的诗歌作品。
B.“打工诗歌”虽然在题材生活性和语言俚俗化方面并没有什么实质性突破,但在内容方面培养了诗歌新的生长点。
C.作为“打工诗人”精神宣泄与升华的“打工诗歌”是历史发展的一种现象,它既非先锋之作,也非试验之作。
D.“打工诗歌”以低文化的打工者为诉说主体,唾弃浅薄媚俗的诗歌习性,是诗歌真实品格和良知的回归。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如果过于关注一个诗人的社会属性,就会疏忽其艺术品德,会降低对艺术的请求,因而,我们更应关注诗人的心坎与作品的意义。
B.许强认为,“打工诗人”是个约定俗成的称谓,加上或除去这个代号,诗歌作者的作品都不会因此更加富有文学气味或贬值。
C.对于一个新生的事物或现象,人们总试图用语言给它以定义,或是贴上标签,以便称呼、了解和研究,作者并不赞同这种做法。
D.许多打工者同“打工诗人”一样,品味着生活的酸甜苦辣,感受着人间的屈辱与辛酸,他们同时恨着也爱着这个世界。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认为,从诗歌的创作主体诠释“打工诗人”,它包含着基层的打工业余作者和写“打工诗歌”的文人作家两个群体。
B.“打工诗人”孤单地流浪在异地他乡,这种无根的流浪使他们对城市没有归属感,他们用诗歌书写并改变沧桑、辛酸的命运。
C.“打工诗人”与“打工作家”的命名都不具有完整意义上的科学性与合理性,这种定义不甚周密,也不十分正确。
D.作为诗人和评论家,柳冬妩认为“打工诗人”是被污名化了的社会群体,他对“打工诗人”这一标签带有明显的抵触心理。

答案

小题1:C
小题2:A
小题3:B
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解答此题,应在原文中筛选出有关“打工诗歌”表述的信息,再同各选项表述对照。题中,C项错误在于,原文“所以有人说”,只是部分人的看法。
小题2:
试题分析:解答此题,应将各选项表述同文本有关内容对照,以确定正误。题中,B项错误在于“除去或加上”与“富有文学气味”和“贬值”位置颠倒,与许强的观点不符。C项错误在于,原文作者并未评价此种做法。D项错误在于张冠李戴。
小题3:
试题分析:解答此题,应将各选项表述同文本有关内容对照,以确定正误。题中,B项错误在于,“改变着命运”无法从原文推断得出。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问题。
菩提树                       吴冠中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此话已经不新鲜。
“全靠这公园养我们这方的老人和儿童。”一位邻居指着我们楼群中的小公园感慨地说。
我们这个公园长约数百米,宽约百米,布满高大的垂柳、雪松、槐树、泡桐及各种形态和色彩的丛丛灌木,到处缠绕着枝藤,点缀着花朵,既郁郁葱葱,又疏密掩映,颇有山间丛林的氛围,四周的高楼因而被推向了遥远。林木花草引来老人,持手杖的、扶双拐的、坐轮椅的、驼了背仍艰难地独自迈步的、面壁似的对着松柏吸精气的,显然,老人们都在为生命的延续而挣扎。老太太们不爱走路,大都扎堆坐着聊天,各人的拐棍搁在一边,歪歪斜斜,像放下的武器。她们专注于交头接耳聊天,如果忽视其满脸皱纹的衰老与憔悴,单看那一群银白、灰白的头发之交错,倒是颇具特色的美丽的绘画色调。
人过中年,各种疾病,叩门而至,因而公园里中老年人的锻炼队伍日益扩大,一群群、一组组,在集体做各式各样的功,有摇臂拍掌的、有扭腰踢腿的、还有席地朗诵的。公园里仅有三个类似袖珍广场的小空地,挤不下太多集体活动,因而我注意到从清晨6点到9点之间,他们是轮班活动的,像从深海到浅海的鱼群,各自固定在自己的时空定位里。中午前后公园里很寂静,偶有骑自行车来相拥抱的情人,在此找到他们的伊甸园。下午4点以后,虽仍有老人来漫步,但主要是婴幼儿的乐园了,各家的阿姨带着各家的孩子,孩子蹦跳穿梭,像一簇簇流动的花朵。有些婴儿尚躺在坐车里,婴儿的坐车往往与老人的轮椅狭路相遭遇!
夏末秋初,树叶的颜色开始递变,黛绿间疏黄,残红隐现。地面撒落着细长的柳叶、阔大的桐叶,以及像桂花似的不知名的黄色碎点……统统织入树枝的网状投影里。一年一度春秋,老人们依然在攀登他们的人生之路,虽然明知体质一年不如一年了,谁也违抗不了自然规律。其实景物也一样,今天的春花秋叶已不是去年的她们。十年树木,这个公园的开辟不足十年,已森森然;百年树人,婴儿与老人间似乎遥远,但今天相遇在小小的公园里,却展现了人生的短促。人们只见到眼前老人的多病痛,看不到他们已为人类社会付出的艰辛。人老了,人老得如此快,极少人能躲过老年的病痛与孤独,诚然,人生最苦是晚年。在这个小小的公园里,释迦牟尼看到了生、老、病、死,因之他出家成佛去,为了永生吧!确乎,躯体必将消灭,但却有永不消灭的思想。
我又想到释迦牟尼成佛之菩提树下。我先前没有见过菩提树,五十余年前经过锡兰(今斯里兰卡)哥仑坡,像印度一般的民俗风貌,小贩卖点心有用菩提树叶包托的,我触景记下了感受:“南国、古国、佛国,邋遢与乌黑。今日人间穷个不得了,哥仑坡犹如及普的(非洲一港口),无端向人讨来一片菩提叶。”
光阴似箭,今日自己也老了,被无情的岁月推入了老年的行列。无奈激情不肯老,适应不了老年生活规律,打牌、下棋、养鸟、种花都不能吸引我。到这公园来漫步,是等待成佛的唯一通道吗?我在此寻找菩提树,没有。有,发现棵棵都是菩提树,菩提树的根,原来伸展在各人的心脏深处。
小题1:结合文本理解文中画横线句子的深刻含义(5分)
小题2:本文第三段、第五段描绘春天和夏末秋初的林木花草,这些景物描写分别有什么作用?(6分)
小题3:文章结尾“我在此寻找菩提树,没有。有,发现棵棵都是菩提树,菩提树的根,原来伸展在各人的心脏深处”可谓意味深长,请结合全文和你的生活实际谈谈认识。(8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绿》中的相关文字。(8分)
梅雨潭闪闪的绿色招引着我们;我们开始追捉她那离合的神光了。揪着草,攀着乱石,小心探身下去,又鞠躬过了一个石穹门,便到了汪汪一碧的潭边了。瀑布在襟袖之间;但我的心中已没有瀑布了。我的心随潭水的绿而摇荡。那醉人的绿呀,仿佛一张极大极大的荷叶铺着,满是奇异的绿呀。我想张开两臂抱住她;但这是怎样一个妄想呀。——站在水边,望到那面,居然觉着有些远呢!这平铺着,厚积着的绿,着实可爱。她松松的皱缬着,像少妇拖着的裙幅;她轻轻的摆弄着,像跳动的初恋的处女的心;她滑滑的明亮着,像涂了“明油”一般,有鸡蛋清那样软,那样嫩,令人想着所曾触过的最嫩的皮肤;她又不杂些儿尘滓,宛然一块温润的碧玉,只清清的一色——但你却看不透她!我曾见过北京什刹海拂地的绿杨,脱不了鹅黄的底子,似乎太淡了。我又曾见过杭州虎跑寺旁高峻而深密的“绿壁”,重叠着无穷的碧草与绿叶的,那又似乎太浓了。其余呢,西湖的波太明了,秦淮河的又太暗了。可爱的,我将什么来比拟你呢?我怎么比拟得出呢?大约潭是很深的、故能蕴蓄着这样奇异的绿;仿佛蔚蓝的天融了一块在里面似的,这才这般的鲜润呀。——那醉人的绿呀!我若能裁你以为带,我将赠给那轻盈的舞女;她必能临风飘举了。我若能挹你以为眼,我将赠给那善歌的盲妹;她必明眸善睐了。我舍不得你;我怎舍得你呢?我用手拍着你,抚摩着你,如同一个十二三岁的小姑娘。我又掬你入口,便是吻着她了。我送你一个名字,我从此叫你“女儿绿”,好么?
小题1:“梅雨潭闪闪的绿色招引着我们;我们开始追捉她那离合的神光了”一句中的两个加点词语准确生动,请加以分析。(2分)
小题2:文段中画线的句子写了其他地方的绿,好像与梅雨潭无关,你是如何理解的?(2分)
小题3:作者为何称梅雨潭的绿为“女儿绿”?(4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再多走一步》一文。(8分)
再多走一步
佟晨绪
①我们是生命的行者,螳过时光的长河,翻越季节的山峦,追寻缤纷的落英,芳菲的芳草。但我们常被困难的沟壑绊住,倒在苦难的岸边,殊不知,如果我们多走一步,也许就是一个茂林修竹、草长莺飞的世外桃源
②再多走一步,意味着在事业上迎来“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辉煌。
③著名编剧六六早年在新加坡工作,她和自己的两个朋友一起做最普通家’教,拿着新加坡的最低工资,扣除吃饭和坐车的日常开销费用,经常连房租也支付不起,每每躺在地铁站中过夜的困窘生活令六六的两个朋友不堪其苦,终于先后离去,唯有六六坚持了下来,正是由于她的坚韧和努力,她在新加坡的收入开始稳步提升,终于逐渐和大学教授齐平,同时这不平凡的阅历,也为她的创作积累了素材。
④冰心曾说:“人们都羡慕花儿开放的美丽,却不知她开放时洒下的血与泪。”当六六的两个朋友在家中艳羡地看着电视台对六六进行的专访,她们哪里知道,正是因为在新加坡六六比她们在工作中再多走了一步,才会取得今天的不凡成绩。
⑤再多走一步,意味着在生活中迎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喜悦。
⑥英国平凡的磨镜师日复一日地做着魔镜的工作,在人们认为他这一生就要在枯燥乏味的磨镜生活中度过时,他却并不气馁妥协,仍旧精心钻研磨镜技术。
⑦终于有一天,他磨出了世界上第一个显微镜片,带领人们走入了微观世界,同行羡慕于他拥有会见英国女王的荣光,却不曾知晓,正是因为他凭借着自己的细致与耐心,在生活中多走了一步,才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⑧再多走一步,意味着在文学创作上“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的惊叹。
⑨中国近代动乱的历史上,曾涌现出一批文学斗士,而像老舍这样的平民作家却少之又少,他创作的《骆驼祥子》,因为贴近生活,生动地描写了人力车夫在困苦中挣扎的生活而引发轰动。
(11)其实关于人力车夫这个题材,鲁迅等作家都曾有过创作,但他们往往止步于知识分子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和对社会黑暗面的批评,老舍却对这类人群做了深入细致的研究,广泛地收集资料,厚积薄发,最终绘成了北平世俗生活的动人画卷。
(12)再多走一步,可能是生活中的一小步,但却可能是改变命运的一大步。
(13)再多走一步,是一种坚持不懈的不断努力,是一种不放弃不抛弃的可贵精神。
(14)再多走一步,或许,成功的桂冠就在不远处守候,只待你走过磨难,还在坚持的旅途上。
小题1:请用精简的语言概括六六、磨镜师、老舍这三个人物的事例,并说说它们在文中的作用。(4分)
小题2:第①段中的“世外桃源”一词在文中指的是什么?(2分)
小题3:阅读下面的材料链接,结合选文,写出你从中获得的感悟。(2分)
【链接材料】我提醒自己,不要想着远在下面的岩石,而要着眼于那最初的一小步,走了这一步再走下一步,直到抵达我所要到的地方。这时,我便可以惊奇而自豪地回头看看,自己所走过的路程是多么漫长。 (选自《走一步,再走一步》)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只念一点好》一文。(17分)
只念一点好
邹扶澜
①他很小就失去了双亲,嫂子待他一点也不好,饭常常是别人吃剩了,就给他留一口;衣服破了,也不给他缝补。邻居一个寡居的女人看他可怜,便常常把他叫到家里,给他做一点好吃的,这让年少的他多少体味到一点母爱和温暖。后来,他参了军,在部队一千就是20年。
②转到地方的他分配到一家国企,他为人质朴,富有识见,很快就从科长晋升为副厂长,后来又当了厂长。他经常回去看望那个当年接济他,如今已过花甲之年的女人,而对于那个一墙之隔的嫂子家,他是不去的,他曾在心里恨透了她,并发誓永不见她。
③那个后来被他称作“方氏大妈”的女人一直活到80多岁。在生命的最后时分,她迟迟不肯咽气,浑浊的眼里充满了期待和不舍。
④他来了,她颤抖着手摸了摸他的脸,这才放心地闭上了眼。
⑤送走了方氏大妈.他的心里常感一种莫名的失落和烦闷。尤其是到了年关的时候,他常常站在窗前,对着自己的家乡,陷入了沉思。
⑥又一年春节将至。他打点了几个包裹,叫儿子开着车,回到了乡下。他就径直去了嫂子家。
⑦嫂子对他的不期而至感到十分吃惊,局促地把手往衣襟土擦了擦,忙着把炕上清理出巴掌大的一块地方让他坐。这些年,她过得并不好,老伴病逝,小儿子又有残疾。生活的苦难让她看上去比实际年龄苍老许多。
⑧他把带来的包裹放在一边,问寒问暖,走时又硬往她的衣兜里塞了几百元钱。嫂子拉着他的手,不住地抹眼角:“都是我没福,小时候待你不好,你能来看看我就很知足了,哪里还能再要你的钱呢?”
⑨他说:“过去的事不要再提了,现在想想,嫂子孩子那么多,生活又不好,拉扯起来不容易,哪能都照顾过来呢?”
(10)她听了,越发羞愧不堪,泪流得更快了。
(11)他像是看透了她的心思,又说:“其实真该自责的是我,有时候想想,嫂子待我再不好,可毕竟还给我吃的,要不我早饿死了不是?所以,我真该早来看您才是……”
(12)隔膜一旦捅破,心就变得亮堂起来。从那以后,嫂子经常打发自己的大儿子来看望他,有时候也自己坐车来,每次来,她都要带一些他爱吃的土特产,他呢,也把自己不舍得吃的东西给嫂子带回去。一来二往,中断多年的亲情,又变得像姐弟一样亲密无间了。
(13)去年,他七十大寿,嫂子一大早就雇车来了。这让他既感动,又有些不安。
(14)席间,她注意到他的一条腿不好,走路有些歪斜。问了才知道,这是中风引起的后遗症,去医院花了不少钱,就是不见效。她说,你哥哥在世的时候,也得过中风,后来从一个郎中手里讨得一个方子很见效,你不妨试试,那方子我还保存得好好的呢。
(15)他依照那个方子吃了药,神奇得很:不但腿好了,而且健步如飞。他扔掉了拐杖,又变得像以前那样矍铄和神采奕奕了。
(16)一次登山,坐在山顶上,眺望大海,他心有所感,高兴地拍着腿说:“去年生病的时候,我还以为这一辈子就完了,哪里想到有一天还能爬这么高,这可都得感谢我嫂子啊!”
(17)我坐在一边,看着他说:“其实,你最该感谢的是你自己,是你自己治好了你的腿。”
(18)他若有所思,点了点头说:“人不能光想着别人的不好,而应该多念别人的好,即使那份好只有一点点,你也应该记着,终生不忘。”
(19)他说,他真的很庆幸,庆幸自己当初正是因为这一份感念,所以才在暮年收获了一份已近枯竭的的亲情,更收获了一份弥足珍贵的礼物——健康。
(20)他是我的岳父,这是他的一段真实故事。
小题1:文章题为“只念一点好”,请联系全文,说说主人公感念的“一点好”具体指哪些事?(3分)
小题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用得十分传神,试揣摩它们分别表现了人物怎样的心理状态?(4分)
局促地把手往衣襟上擦了擦。(2分)②走时又往她的衣兜里塞了几百元钱。(2分)
小题3:第(16)节写“他”登山观海这一笔在文中可谓闲笔不闲,请分析其作用。(3分)
小题4:第(17)节说“其实,你最该感谢的是你自己,是你自己治好了你的腿”,请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3分)
小题5:文章结尾才说他就是我的岳父,并说这是一段真实故事。你觉得作者这样写有什么用意?(4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投资与消费不能顾此失彼
唐玮婕
复旦大学日前举行的第五届“转型与经济发展”国际双年会上,1996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詹姆斯·莫里斯等一批专家学者就中国经济所面临的转型话题展开了深入探讨。莫里斯认为,目前中国应尽可能地刺激消费增长,但同时也要保持适当的投资规模,两者双管齐下,中国经济未来几年依然可以维持GDP年均8%左右的增速。
最近几年来,中国经济已经悄然出现了四个重要的拐点。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李善同教授指出,在2007年至2008年,包括国内经济增长速度、工业增加值占比、出口对于GDP贡献在内的三大指标都已经达到峰值,开始往下走。与此同时,在劳动力供给方面,根据现在的劳动年龄人口来预测,到2016年、2017年,也将迎来“分水岭”。“这四大拐点将给中国经济带来很大变化。”她说。莫里斯指出,投资和消费是一个需要权衡的问题,“当投资的回报率足够高时,没有理由一定要去减少投资。消费也不是想刺激就能随时刺激起来的,应该尽可能在合理范围内拉动消费。”他表示,只要不过于莽撞,在控制不良贷款方面更为审慎一些,他对中国经济的未来发展保持乐观。
复旦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张军认为,中国经济结构还有巨大的调整空间,必须要关注资本的回报率,“长期来看,中国确实还需要基础建设,使城市更适宜居住,这些都离不开投资。过度强调消费可能会成为误导。”中国社科院汪同三教授也指出,对于中国来说,投资和消费之间的角力不能完全偏向一方,“光想着拉动消费,忘记投资,很可能顾此失彼。”
在与会的诸多专家看来,中国经济未来的潜力,归根到底还是要看改革和创新。举个例子来说,政府想要尽可能地拉动消费,背后的关键问题其实是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李善同表示,目前来看,中国工业化的潜力已经不大,但城镇化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至少可以提高20个百分点。“城镇化应该是改革的抓手,而并非指标。想要通过城镇化实现更好、更健康的发展,政府必须推动很多改革,包括土地制度、户籍制度以及税收制度等。”
(2013年9月《文汇报》)
小题1:下列对“投资与消费”的理解,符合原文的一项是
A.复旦大学日前举行的第五届“转型与经济发展”国际双年会上,诺奖得主詹姆斯·莫里斯说:“投资与消费不能顾此失彼。”
B.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李善同教授指出,只要不过于莽撞,在控制不良贷款方面更为审慎一些,他对中国经济的未来发展保持乐观。
C.如果能做到刺激消费和保持投资规模,中国经济未来几年依然可以维持GDP年均8%的增速。
D.莫里斯认为投资和消费是一个需要权衡的问题。在中国经济出现四大拐点之时如果投资回报率足够高可适当保持投资,消费也应该尽可能在合理范围内拉动。
小题2:下列对原文内容的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复旦大学张军、中国社科院汪同三等专家也认识到,保证消费和投资均衡发展才可能维持中国经济未来的发展趋势。
B.国内经济增长速度、工业增加值占比、出口这三大指标对于GDP贡献在2007年至2008年达到峰值后开始下滑。
C.长期来看,中国确实还需要基础建设,使城市更适宜居住,这些都离不开投资。而政府想要尽可能地拉动消费,背后的关键问题其实是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
D.中国经济想要通过城镇化实现更好、更健康的发展,政府必须推动很多改革,包括消费制度、土地制度、户籍制度以及税收制度等。
小题3:下列对原文信息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最近几年来,中国经济已经悄然出现了四个重要的拐点。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李善同教授指出,它们将给中国经济带来很大变化。
B.莫里斯对中国经济的观点:只要保证投资与消费比例都得到大力提高,中国经济就可以加速增长。
C.根据现在的劳动年龄人口来预测,中国经济继2007年至2008年之后,在2016年、2017年,又将迎来一个“分水岭”。
D.中国工业化的潜力已经不大,但城镇化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未来可以提高20个百分点。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