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这则材料,完成题目。(12分)嫦娥三号全景相机将在月球拍摄国旗中新网北京12月13日电(记者 张子扬)如果一切顺利,中国嫦娥三号月球探测器将于14日晚间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不详
阅读下面这则材料,完成题目。(12分) 嫦娥三号全景相机将在月球拍摄国旗 中新网北京12月13日电(记者 张子扬)如果一切顺利,中国嫦娥三号月球探测器将于14日晚间在月面虹湾区附近软着落。届时,装载在月球车上的全景相机,将对着陆器以及上面的中国国旗进行成像。 按照计划,当嫦娥三号安全着陆后,巡视器将从着陆器上缓慢走下,两器将开始进行各自独立的探测任务。安装在着陆器上的地形地貌相机和配备在巡视器上的全景相机,将互拍照片,“嫦娥”与“玉兔”号将实现“两两相望”。 届时全景相机能否将拍到的中国国旗传回地球,以及自身是否能顺利展开对月球表面形貌的探测,颇为关键。 作为全景相机的主任设计师,杨建峰在受访时告诉记者,这次担负重任的全景相机有三个创新,应当能保证它全力完成“答卷”。 杨建峰介绍称,嫦娥一号、嫦娥二号以及中国深空探测前期的相机全是黑白的,“此次我们使用的是彩色相机,在同样分辨率的情况下,彩色(成像)是黑白(成像)数据量的四倍”。 杨建峰感慨道:“国旗的颜色很鲜艳,面对国旗拍照时,需尽可能呈现出的画面逼真,而全景相机的分辨率大概是一个小米粒那么大,是否拍得清晰,这是非常关键的技术。” 全景相机的第二个创新是可以旋转360度。杨建峰称,相机工作时,有可能正对着太阳造成逆光,也有可能是顺光、侧光等。不同光的条件下,相机里面的曝光量差别非常大。嫦娥一号、嫦娥二号的曝光只有几档,而嫦娥三号的曝光档数增加了不少。 “第三个创新是温度环境。”杨建峰说,“与其他载荷在夜间工作有所不同,全景相机主要是在白天工作,要经受高温的考验。” 据杨建峰透露,之所以全景相机不惧怕高温,是因科研人员使用了一种特殊的膜贴在相机头上,相当于给相机戴了个“安全帽”,可以发挥良好的散热功效。 “即便面对150度的高温,也会安然无恙。”杨建峰说。 小题1:用简练的文字概括指出这则材料的主要内容。(不超过40字)(4分) 小题2:12月14日21时11分,嫦娥三号月球探测器成功着陆月球并传回系列照片,取得了巨大的科研成就。请简要分析其意义,200字左右。(8分) |
答案
小题1:中国月球车上的全景相机有三个创新,能拍好着陆器上的中国国旗,并传回地球。 小题2:嫦娥三号月球探测器成功着陆月球并传回系列照片,取得了巨大的科研成就,在多事多变的当今世界,尤令海内外中华儿女备受鼓舞!(观点2分)我国是继美俄之后第三个在月球实施了探测器成功软着陆的国家。嫦娥三号探月航天器包括着陆器和携带的玉兔号月球车,在月球表面上实施了软着陆,获取了月球物质成分并进行分析,发回了数据和图像,还将携带月球样本返回地球。此次探月成功,开启了我国航天的新篇章,标志着中国自动化机器人技术、远程遥感通讯控制技术进入世界先进行列。如果对月球的探测获得圆满成功,还将为进一步实现我国载人登月计划奠定基础。(分析4分)作为高三学生,在这种巨大成就的鼓舞和感召下,我们将坚定地树立自己的远大理想,更加勤奋地努力学习,为民族复兴的伟业贡献自己的才智!(结论2分) |
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材料的分析概括能力。文中主要讲了四个内容:“全景相机”“三个创新”“能拍好着陆器上的中国国旗”“传回地球”。要注意字数的限制,不能超过40个字。 小题2: 试题分析:此题为开放性试题。要首先答出积极意义,然后联系当今国际形势进行分析其意义,最后结合自身情况,点出嫦娥三号月球探测器成功着陆月球并传回系列照片,取得了巨大的科研成就对自己的影响。 |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人文精神 南帆 当下的文化领域弥漫着浓烈的世俗气息,人们可以察觉到文化领域的某种隐蔽性失衡。文学的深刻正在演变为一种招人嫌弃的品质,哲学仅仅是少数人关注的精神奢侈品,历史不得不接受各种“戏说”的粗暴调侃…… 市场的影响远远超出了单纯的经济范畴,但是,这并未否定“人文精神”的意义。“人文精神”的倡导表明,市场之外存在另一些价值体系。一位女士愿意支付更高的价钱购买一套心仪的服装时,美学追求占据了上风;一位教授愿意接受低廉的报酬从事公益讲座,或者一名公职人员愿意利用休假进入医院无偿担任义工,这时,善的追求压倒了个人利益的获取。 一个正常的社会通常拥有多种价值体系,它们与市场的追求构成了内在的平衡和相互制约,这是一个社会合理的精神结构。 “人文精神”不仅确信真、善、美诸种价值体系的存在,甚至证明了某些事情的无价。 愈来愈多的人投身穿益事业或者慈善事业,回报的利益价码从未进入他们的意识。不听命于生存的直接需求而按照自己的意愿追求更为崇高的目标,这是人之为人的可贵之处,也是“人文精神”的题中应有之义。 “人文精神”的词源通常必须追溯到欧洲的文艺复兴运动。打碎中世纪的神学枷锁,张扬人的尊严与价值,包括正视人的现世幸福和正常***,这时的“人文精神”被视为一面解放的旗帜。重提“人文精神”,这时的解放不再是摧毁中世纪的教会系统,而是指向了财富的盲目积聚以及不知餍足的贪欲,如果说财富与***都曾扮演过人性解放的工具,那么,这两者也会演变为人性的新型枷锁。不幸的是,许多人对财富的攫取正在成为他们唯一的人生渴求。这时,生活的手段转变为生活的目的。人文精神的匮乏既是这种颠倒的原因,也是这种颠倒的症候。 “以人为本”是“人文精神”的逻辑起点,人的价值是调节各种评价指标的核心范畴。 尽管物质财富的生产和分配仍是现代社会最为显赫的主题,但是,人类的标准形象并非经济动物。迄今为止,人类文化同时包括了道德、法律、宗教信仰、政治理想、社会制度、文学艺术等等诸多领域。如果上述领域完全撤出社会的话,经济活动会逐渐瘫痪。如果一个民族赢得的文化评语是“见利忘义”、“哲学的贫困”或者“艺术沙漠”,这种耻辱是全山银山的耀眼光芒所无法掩盖的。 财富没有错,经济活动的中心位置也没有改变。然而,当财富积累到一定数量之后,一系列新的问题必将陆续浮现:财富的终极意义是什么?是否存在财富之上的更高追求?“人文精神”的基本含义压其历史演变,可能给我们提供更多方面的启迪。 (选自2013年1 2月3日《人民日报》,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当下的文化领域出现某种隐蔽性失衡,是因为浓烈的世俗气息弥漫于文化生活。 B市场之外还存在另一些价值体系,说明一个人的行为选择应该拒绝利益诉求。 C从历史角度看,“人文精神”曾是将人陛从中世纪神学枷锁中解放出来的一面旗帜。 D一个民族如果只能赢得“哲学的贫困”等负面性评价,这种耻辱是难以被掩盖的。 小题2:“人文精神的匮乏既是这种颠倒的原因,也是这种颠倒的症候。”请简要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2分) 答: 小题3: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倡导“人文精神”有什么意义?请结合全文简要概括。(4分) 答: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15分) 炎凉 张晓风 ①我有一张竹席,每到五六月,天气渐趋暖和,暑气隐隐待作,我就把它找出来,用清茶的茶叶渣拭净了,铺在床上。 ②一年里面第一次使用竹席的感觉极好,人躺下去,如同躺在春水湖中的一叶小筏子上。 清凉一波波来拍你入梦,竹席恍惚仍饱含着未褪尽的竹叶清香。生命中的好东西往往如此,极便宜又极耐用。我可以因一张席而爱一张床,因一张床而爱一栋屋子,因一栋屋于爱上一个城…… ③整个初夏,肌肤因贴近那清凉的卷云而舒缓自如。触觉之美有如闻高士说法,凉意沦肌浃髓①而来。古人形容喻道之透辟,谓一时如天女散花。天女散花是由上而下,轻轻撒落——花瓣触人,没有重量,只有感觉。但人生某些体悟却是由下而上,仿佛有仙云来轻轻相托,令人飘然升浮。凉凉的竹席便有此功。一领清簟可以把人沉淀下来,静定下来,像空气中热腾腾的水雾忽然凝结在碧沁沁的一茎草尖而终于成为露珠。人在席上,也是如此。阿拉伯人牧羊,他们故事里的羊毛毯是可以飞的。中国人种地,对植物比较亲切。中国人用植物编织席子不飞——中国人想,飞了干吗呀?好好地躺在席子上不比飞还舒服吗?中国圣贤叫人拯救人民,其过程也无非是由“出民水火”到“登民衽席”②。总之,世界上最好的事莫过于把自己或别人放在席子上了。初夏季节的我便如此心满意足地躺在我的竹席上。 ④可惜好景不长,到了七八月盛夏,情形就不一样了。刚躺下去还好,多躺一会儿,席子本身竟然也变热了。凉席会变热,天哪,这真是人间惨事。为了环保,我睡觉不用冷气,于是只好静静地和热浪僵持对抗。我反复对自己说: “不热,不算太热,我还可以忍受,这也没什么大不了,哼,谁怕谁啊 ”念着念着,也就睡着了。 ⑤然后,便到了九月,九月初席子又恢复了清凉。躺在席上,整个人摊开,霎时变成了片状,像一块盒子捶成薄薄的金箔,我贪享那秋霜零落的错觉。 ⑥九月中,每每在一场冷雨之后,半夜乍然惊醒,是被背上的沁凉叫醒的——唉,这凉席明天该收了。我在黑暗中揣想,竹席如果有知,也会厌苦不已吧?七月嫌它热,九月又嫌它凉,人类也真难伺候。 ⑦想来一生或者也如此,曾经嫌日程排得太紧,曾经怨事情做个不完,曾经烦稿约演讲约不断,曾经大叹小孩子缠磨人…··可是,也许,有一天,一切热过的都将乍然冷却下来,令人不觉打起寒颤。 ⑧不过,也只好这样吧!让席子在该铺开的时候铺开,在该收卷的时候收卷。炎凉,本来就半点由不得人的。 (选自《张晓风的国学讲坛》) 【注】①沦肌浃髓:渗透入肌肉骨髓.比喻程度或感受之深。②出民水火,登民衽席:比喻解救陷于困境的百姓. 小题1:下列对原文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第②段描写一年中第一次使用竹席的感觉,表达了对生命中美好事物的喜爱之情。 B.第③段思路开凋,形象地写出了作者躺在竹席上的触觉之美,给人舒爽自如的感觉。 C“炎凉,本来就半点由不得人的”,面对它“也只好这样吧”,体现了作者的无可奈何。 D作者感叹当一切忙碌的事都停顿下来之后,往往又给人一种瞬间冷却的失落感。 E本文主要运用议论和抒情方式,表现天气冷热变化,影响人对竹席的不同感受。 小题2:第⑧段“让席子在该铺开的时候铺开,在该收卷的时候收卷”这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请简析。(4分) 答: 小题3:作者为什么要以“炎凉”为题?请结合文本简析。(6分) 答: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15分) 陈寅恪:踽踽独行的国学大师 默秋 一 1909年,陈寅恪复旦公学毕业。他带着复旦公学的文凭,也是他平生唯一的一张文凭,登上了去西洋的轮船。 陈寅恪辗转游学13年,从德国到瑞士,后又去法国、美国,最后再回到德国。他学物理、数学,也读“《资本论》”。1 3年里,他总共学习了梵文、印第文,希伯莱文等2 2种语言。 陈寅恪一心向西学,但没想到的是,他从西方带回来的竞是东方学。陈寅恪发现,在世界学术中,中国文化的地位很高,跟当时中国地位低下的现实完全相反,跟国内批判传统文化、打倒孔家店也完全不一样.他后来明确主张中国学术应“吸收输入外来之学说,不忘本来民族之地位”。 陈寅恪有着深厚的国学根底,也接受了严格的西学训练。在清华校方包括他的同事粱启超,王国雏的鼎力支持下,陈寅恪为中国学术开辟了一个崭新的领域一一对不同民族语文与历史的比较研究。 二 卢沟桥事变爆发,北平即将不保。陈寅恪携妻将雏,踏上了流亡之路。在离开北平之前,陈寅恪把他的藏书寄往将要去的长沙,可是当书到长沙,竞悉数被焚毁在战争的大火中。陈寅恪做学问的方式是在书上随读随记,也就是古人说的“眉批”,眉批上写满了他的思考、见解和引证,这是他学术研究的基础。书烧毁了,而他随身带着的常用的、备用的书,在绕道去昆明的路上,大部分竞被盗走了。 “家亡国破此身留,客馆春寒却似秋。”就在几乎没有参考书籍的情况下,陈寅恪撰述了《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和《唐代政治史述论稿》。这是两本藏之名山、传之后世的著作。在国际汉学界具有广泛影响的《剑桥中国史》在提到陈寅恪时,给予了异乎寻常的褒奖:“解释这一时期政治和制度史的第二个大贡献是伟大的中国史学家陈寅恪作出的。他提出的关于唐代政治和制度的观点,远比以往发表的任何观点扎实、严谨和令人信服。” 就是这样一位优秀的中国学者,此时却身处战火之中,他的工作条件惊人地恶劣,但他在大灾难面前,恪守着一个民族的史学传统:“国可以亡,史不可断,只要还有人在书写她的历史,这个民族的文化就绵延不绝。” 三 抗战胜利了,双目失明的陈寅恪由人搀扶着重新回到清华园。一个瞎子为大学生授课,在世界上实在是绝无仅有。清华为陈寅恪配了三个助手来协助他的教学和研究。这三个助手都是他当年的学生。其中汪篯是他最喜欢的一个,他们可以无话不谈。 1953年,在清华时的学生蒋天枢,给自己的老师寄来了长篇弹词《再生缘》,陈寅恪听了,大受震动。在病中,他用口述的方式撰写《论再生缘》。由此,他开始了对明清历史和文化的探索。 正当陈寅恪沉浸于新的学术领域时,中国科学院拟请他出任历史研究所二所的所长。在北京的许多好友都希望陈寅恪接任这个职务,然而他却拒绝了。这一年,他最喜欢的汪篯,带着同样的使命,到广州来看望他。他们开始谈得很好.但不久就谈崩了。陈寅恪感受到这个昔日门生,已经摒弃了自己恪守的治学为人之道,他怒斥道:“你不是我的学生!” 陈寅恪认为:读书治学,只有挣脱了世俗概念的桎梏,真理才能得以发扬。在这个意义上,他说:我要请的人,要带的徒弟,都要有自由思想、独立精神,不是这样,即不是我的学生。” 1969年10月7日,陈寅恪走完了他79岁的生命历程。弥留之际,他一言不发,只是眼角不断地流泪。 (选自《国学》2010年第7期,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章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有真学问的人不需要文凭装点门面,陈寅恪就是这样的人。他一生只有一张文凭,却给后世留下了藏之名山的著作。 B.陈寅恪虽然辗转欧美游学13年,但是他从西方带回来的竟是东方学。这首先归功于他的“中学优于西学”的学术思想。 C书被毁,书被盗,但陈寅恪凭借他学术研究的基础,令人信服地解释了隋唐时期的政治史和制度史,登上了研究隋唐史的高峰。 D国难当头,陈寅恪恪守着民族史学“国可以亡,史不可断”的传统,这表明他是一个对政治不关心,专心研究学术的纯正学人。 E文章撷取了陈寅恪人生的若干片段,叙述了陈寅恪在中国学术史上的成就,清晰地表明了他的整个生命是和学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小题2:本文两次提及汪筏,这对叙写陈寅恪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简析。(4分) 答: 小题3:文章标题是“陈寅恪:踽踽独行的国学大师”,你认为陈寅恪是“踽踽独行”者吗?请结合文本简析。(6分) 答: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9分) 万里长江一线通 9月15日8时,随着三峡南线船闸第六闸首人字门缓缓关闭,现场指挥长王向东一声令下,早已守候在第一闸首外检修船上、全副武装咸“蛙人”的水下探摸人员应声入水,世界上最大的三峡五级船闸完建工程正式打响。 至此,运行了3年多的三峡船闸南线暂时关闭,三峡船闸双线改单线运行,北线船闸开始独立承担起三峡通航的重任。 长江三峡通航管理局副局长计玉健说,“万里长江一线通”,北线船闸单线运行后,三峡通航能力将下降6成,在今后一年的施工期,长江通航面临诸多考验。有关各方将积极采取措施,合理调度船舶过闸,有效引导客货分流,以缓解三峡通航压力。在三峡北线船闸集控室,中央大屏幕清晰地记录下船舶过闸的全过程,两名工作人员正在密切地监控着过闸船舶的一举一动,船闸运行紧张有序。现场工作人员说,北线船闸单线运行后,将定时换向,24小时换向一次,轮流为上行、下行船舶放行。 21时22分,在南线船闸施工现场,随着第一闸董最后一块叠梁门安装到位,南线船闸首日封堵施工顺利结束,三峡船闸完建施工首战告捷。 展望未来,长江航务管理局局长金义华自豪地说,三峡船闸完建施工结束后,随着三峡水库最终蓄水至175米,库区的航运条件将大大改善,长江航运能力将超过密西西比河等世界著名大江大河,跃居世界第一,成为名副其实的“黄金水道”,万吨级船队从武汉直达重庆的宏伟蓝图实现指日可待。 (选自新华网,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南线船闸暂时关闭后,北线船闸开始独立承担起三峡通航的重任。 | B.“一线通”将使三峡通航能力下降过半且在施工期面临诸多考验。 | C.北线船闸单线运行后,将定时换向,轮流为上行、下行船舶放行。 | D.结尾引用局长的话,表现的是他对三峡船闸完建工程的自豪感。 | 小题2:南线船闸首日封堵施工顺利结束的时间,作者为什么要用“21时22分”来记载?(3分) 小题3:本文选取哪几件事来报道首日“一线通”工程的情况?(3分) |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后面题目。(15分) 月亮之上 傅玉善 ①站在姑苏的枫桥上,我没有看到渔火,没有听到乌啼。冷冷清清的月亮,有心无心照耀着热热闹闹的夜市,人们忙忙碌碌,在霓虹中来往,是月亮完全被匆忙的人们忽略?还是月亮忽略了哪些匆忙的行人?我想,姑苏离开了张继就开始落魄,何况这里的月亮呢? ②人们为了保持原始的本色,把游船和房屋装点得古色古香。那红红的灯笼在苏州的评弹里没有躲躲闪闪的羞涩,但是从那唱腔里让人多少体味到非物质文化的古朴与旧书卷袭来的气息;在古老的飞檐下的酒肆里,真正听评弹的寥寥几人,他们索性亮大嗓门和漂亮的服务员聊一些很现实的话题,开一些大胆得让人心跳的玩笑。踏在磨得光光的青石板上,摸着坚实如故的木柱子,还能或多或少感受到岁月的旅痕。再看看那天,看看那地,一个乃至半个婵娟又怎样呢?再痴情也等不来往昔的风景。姑苏的月亮再也不那样亮那样圆了,半梦半醒,倦倦怠怠,失去了情商,世上发生的一切与她无妨了。本应该在月亮之上的苏杭怎么就和月亮无关了呢?我为姑苏伤心,为苏杭惋惜,为自作多情的乌镇空忙一遭而酸涩…… ③在这灯红酒绿的世界里,我想躲在一个安静的地方做一次深深的呼吸,但是城市的喧嚣一次次破坏了我的心境。我没敢说我恨城市,但我此刻却确确实实地想起了故乡,那个有人叫傅家沟亦或叫傅家湾的小山树权上,让人想起欧阳修的“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的诗句来;挂在天河旁,让人勾起牛郎与织女缱绻的传说来;挂在云朵边,让人隐约闻到凤凰传奇那句“生命已被牵引,潮落潮涨,有你的地方就是天堂”来;月亮挂在窗口上,举头低头总能看到满世界都是可爱的影子,所以有那句:“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④故乡已经很老了,那青砖瓦房上的老年斑透出古老苍凉寒气。老房子一家紧挨着一家,那有点昏暗,有点湿漉漉的老巷里,不再有往日的热热闹闹。但山还是那座山,梁还是那道梁,山青青,水碧碧。人们的山歌几乎被鸟鸣狗吠替代,谁在唱:大山的孩子哟爱太阳,太阳那个爱着哟山里的人……那歌为什么不唱大山里的孩子哟爱月亮,大山那个月亮哟爱着山里的人呢?也许是那歌惹乱了大山孩子的心绪,一个一个大山的孩之产,这是山的苦,还是人的错? ⑤第一个离开山庄的人是二狗子,那是九十年代初,他为人憨厚老实,做事能吃苦耐劳,被包工老板看上了,老板把水灵灵的姑娘许配给了他,并且给他在县城安了家。当时这件新闻在当地着实火了一把。其实也不是什么天上掉馅饼的事情,老板深知没有二狗子认真地打点工地,没有二狗子领着一帮勤劳的山庄兄弟他根本发不了。二狗子打开了进城的豁口,从此就一发不可收拾,一拔拔的山里人堂而皇之进城。但是人们心里总是忘不了山庄,甚至半开玩笑骂一句二狗子带这样一个歪头子。骂归骂,真要是孩子们呆在山庄,也许现在有的连媳妇也难得讨上。 ⑥我们还是不断修缮老房子,就像蛾儿结茧,不知倦怠。老房子是茧,茧就是根,不能根丢了。夏天最热的时候来了,带着孩子回老家消暑也是难得的乐事。在城里生活的孩子回到老家再顽劣也慢慢变得纯洁了。大白天他们像猴子爬上龙角山之巅,展展鹰一样的翅儿,看脚下的云卷云舒,表达或宣泄一下自己的心绪,晚上,在晒场上一边躲迷藏,一边等那迟迟爬上来的圆月。当羞涩的月亮升起的时候,孩子们望着家乡的月亮惊呆了,相望无语,敞开眼睛和月亮在心里对白。安静的月亮就这样悄悄爬上了树梢,就这样悄悄爬上了云端,就这样悄悄爬上了孩子们的心坎上。 ⑦爷爷说:能装下月亮的心,就能装下故乡。我心中装着故乡,却更放不下故乡的月亮。奶奶告诉我:不管是大海还是湖泊,只要不平静,怎么也捞不着月亮,在家乡里拿一碗水就捞着月亮了。现在我才知道,月亮不仅仅是故乡的日塑色—更是故乡的灵魂坚你的灵魂可以在月亮之上,就是无法超越故乡…… 小题1:下列对本文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5分)A.苏州评弹从那唱腔里让人多少体味到非物质文化的古朴,但已失去了原始的本色。 | B.“我”在喧嚣的城市找不到一处周围环境安宁的地方,因此才想起故乡的月亮。 | C.第三段引用了诗句、歌词和传说,充分地表现作者对故乡月的美好联想和深情向往。 | D.第五段中对二狗子的叙写,意在表现农民进城务工是改变他们自己命运的唯一的出路。 | E.作者以孩子们在故乡的游玩和心灵所受到的影响来寄托自己对故乡的美好情思。 小题2:文章开篇写姑苏枫桥的月亮,有何作用?(4分) 小题3:文中划线句子“月亮不仅仅是故乡的眼睛,更是故乡的灵魂”具有丰富内涵,请结合文本加以探析。(6分) |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