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题目。(9分)一曰抱定宗旨。诸君来此求学,必有一定宗旨,欲知宗旨之正大与否,必先知大学之性质。今人肄业专门学校,学成任事,此固势所必然。而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题目。(9分)一曰抱定宗旨。诸君来此求学,必有一定宗旨,欲知宗旨之正大与否,必先知大学之性质。今人肄业专门学校,学成任事,此固势所必然。而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不详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题目。(9分)
一曰抱定宗旨。诸君来此求学,必有一定宗旨,欲知宗旨之正大与否,必先知大学之性质。今人肄业专门学校,学成任事,此固势所必然。而在大学则不然,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外人每指摘本校之腐败,以求学于此者,皆有做官发财思想,故毕业预科者,多入法科,入文科者甚少,入理科者尤少,盖以法科为干禄之终南捷径也,因做官心热,对于教员,则不问其学问之浅深,惟问其官阶之大小。官阶大者,特别欢迎,盖为将来毕业有人提携也。现在我国精于政法者,多入政界,专任教授者甚少,故聘请教员,不得不聘请兼职之人,亦属不得已之举。究之外人指摘之当否,姑不具论。然弭谤莫如自修,人讥我腐败,而我不腐败,问心无愧,于我何损?果欲达其做官发财之目的,则北京不少专门学校,入法科者尽可肄业法律学堂,入商科者亦可投考商业学校,又何必来此大学?所以诸君须抱定宗旨,为求学而来。入法科者,非为做官;入商科者,非为致富。宗旨既定,自趋正规。诸君肄业于此,或三年,或四年,时间不为不多,苟能爱惜光阴,孜孜求学,则其造诣,容有底止。若徒志在做官发财,宗旨既乖,趋向自异。平时则放荡冶游,考试则熟读讲义,不问学问之有无,惟争分数之多寡;试验既终,书籍束之高阁,毫不过问,敷衍三四年,潦草塞责,文凭到手,即可借此活动于会,岂非与求学初衷大相背驰乎?光阴虚度,学问毫无,是自误也。且辛亥之役,喜人之所以革命,目清廷官吏之腐败。即在今日,吾人对于当轴多不满意,亦以其道德沦丧。今诸君苟不于此时植其基,勤其学,则将来万一因生计所迫,出而任事,担任讲席,则必贻误学生;置身政界,则必贻误国家。是误人也。误已误人,又岂本心所愿乎?故宗旨不可以不正大。此余所希望于诸君者一也。
小题1:下列句中加点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3分)
A.弭谤莫如自修:加强修养
B.盖以法科为禄之终南捷径也干:追求、求
C.宗旨既,趋向自异乖:乖巧,合理
D.置身政界,则必误国家贻:遗留
小题2:下列句中加点字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此势所必然步自封
B.究之外人指摘之当否,不具论 妄听之
C.能爱惜光阴安一时
D.若志在做官发财有虚名
小题3:“诸君肄业于此,或三年,或四年,时间不为不多,苟能爱惜光阴,孜孜求学,则其造诣,容有底止。”这句话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3分)
答:                                                                                     
答案

小题1:C
小题2:B
小题3:这句话是蔡元培对青年学子的恳切勉励,(1分)他认为大学是研究高深学问的地方,而不是做官发财的进身阶,(1分)因此,学生在校应努力钻研学问,增长见识。(1分)
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乖:背谬。揣摩前句“若徒志在做官发财”的意思,就可判定“乖解释为乖巧,合理”是错误的。理解实词一定要回语境,结合上下文来理解。
小题2:
试题分析:A.本来/固守;B.暂且;C.如果/苟且;D.仅仅/ 空。对于材料中的虚词,要结合上下文语境去推敲;对于高考重点考的18个虚词,特别是教材中的典型句子要重视积累。
小题3: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根据后面“岂非与求学初衷大相背驰乎?光阴虚度,学问毫无,是自误也”就可揣摩出蔡元培说这句话的用意是学生在校应努力钻研学问,增长见识,恳切勉励之情蕴含在字里行间。
举一反三
简答题。(任选一题)(5分)
⑴云长曰:“我等皆出迎敌,未审军师却作何事?”孔明曰:“我只坐守县城。”张飞大笑曰:“我们都去厮***,你却在家里坐地,好自在!”孔明曰:“剑印在此,违令者斩!”玄德曰:“岂不闻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二弟不可违令。”(《三国演义》第39回)
孔明坐守的县城是何处?他是如何“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请简述。
                                                                                         
⑵歆曰:“人皆言子建出口成章,臣未深信。主上可召入,以才试之。若不能,即***之;若果能,则贬之,以绝天下文人之口。”丕从之。(《三国演义》第79回)
曹丕如何“以才试之”?结果怎样?请简述。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一篇短文,完成后面题目。(10分)
为学与做人
梁启超
问诸君为什么进学校,众人会答为求学问。再问为什么求学问,各人答案就会不同,或者竟自答不出了。诸君啊!我请替你们答一句吧:“为学做人。”
人类心理有知、情、意三部分。这三部分均圆满发达的状态,我们先哲称之为三达德——智、仁、勇。为什么叫“达德”?因为这三事是人类普通道德标准,总要三者具备,才能成一个人。三件的完成状态如何?孔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不惧。”所以教育应分为知育、情育、意育三方面,都应以这三件为究竟。
怎么样才能不惑?最要紧是养成我们的判断力。第一,须有相当常识,进一步,对于自己要做事须有专门智识,再进一步,还要有遇事能断的智慧。假如一个人连常识都没有。听见打雷,说是雷公发威,看见月蚀,说是蛤蟆贪嘴,那么,一定闹到什么事都没有主意,碰着一点疑难问题,就靠求神问卜看相去解决,真所谓“大惑不解”成了最可怜的人了。学校里小学所教,就是要人有了许多基本的常识,免得凡事都暗中摸索。但仅有点常识还不够,我们做人,总要各有一件专门职业。这就是专门学识。但专靠这常识和学识还不够,还须养成总体智慧,才能得有根本判断力。以上所说常识和总体智慧,都是智育要件,目的是教人做到“知者不惑”。
怎么才能不忧?为什么仁者会不忧?想明白这个道理,先要知中国先哲人生观怎样。“仁”之一字,儒家人生观的全体大都包含在里头。大凡忧之所从来,不外两端,一曰忧成败,二曰忧得失。我们得着“仁”的人生观,就不会忧成败。为什么呢?因为我们知道宇宙和人生是永远不会圆满的,正为在这永远不圆满的宇宙中,才永远容得我们创造进化。我们所做的事,不过在宇宙进化几万万里的长途中,往前挪一寸,两寸,那里配说成功呢?然则不做怎么样呢?不做则一寸两寸都不挪,那可真真失败了。仁者看透这一理,信得过只有不做事才算失败,肯做事便不会失败 。故《易经》说君子以自强不息。再者,我们得着“仁”的人生观,便不会忧得失。为什么?因为认定这东西是我的,才有得失之可言。连人格都不是单独存在,不能明确划分,然则哪里有东西可为我们所得?既无所得,当然无所失。我只是为学问而学问,为劳动而劳动,并不是拿学问劳动等做手段来达某种目的--可以为我们所得的。你想有这种人生观的,还有何得失可忧?
怎么样才能不惧?有了不惑不忧功夫,惧当然会减少许多了。但这属于意志方面的事。一个人若是意志力薄弱,便有丰富智识,临时也会用不着,便有优美的情操,临时也会变了卦。然则意志怎么才会坚强呢?头一件须要心地光明。孟子说浩然正气,至大至刚。人人要保持勇气,须要从一切行为可以公开做起,这是第一。第二要不为劣等***之所牵制。一被物质上无聊的嗜欲东拉西扯,那么百炼钢也会变为绕指柔了。总之,一个人意志由刚强变柔弱易,由柔弱返刚强难。自己做不起自己主,还有何事可做?只有奋斗,才可得自由。意志磨练到家,自然是看自己应做之事,一点也不迟疑,扛起来便做,“虽千万人吾往矣”。这样才算顶天立地做一世人,绝不会有左支右绌的丑态。这便是意育的目的,教人做到“勇者不惧”。 
诸君啊!你现在怀疑吗?沉闷吗?悲哀痛苦吗?觉得外面压迫你不能抵抗吗?我告诉你,便是你因不知才会惑;你悲哀痛苦,便是你因不仁才会忧;你觉得你不能抵抗外界压迫,便是你因不勇才有惧。这便是你的知、情、意未经过修养磨练,所以你还未成个人。我盼望你有痛切的自觉啊!有了自觉,自然会自动。 
诸君啊,醒醒罢!你成不成人,就看这几年哩!
1922年12月
(选自《阅读名篇——中外演讲辞卷》,有删节)
小题1:作者认为“成一个人”的标准是什么?(2分)
答:                                                                                      
小题2:作者认为“仁者不忧”的原因是什么?(3分)
答:                                                                                      
小题3:最后两个自然段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试分别分析其表达作用。(5分)
答: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回答后面题目
“百代皆沿秦制度”,建筑亦然。它的体制、风貌大概始终没有脱离先秦奠定下来的这个基础规范。秦汉、唐宋、明清建筑艺术基本保持了和延续着相当一致的美学风格,即作为中国民族特点的实践理性精神。
首先,世界其他各民族主要建筑多半是供养神的庙堂,如希腊神庙殿、伊斯兰建筑、哥特式教堂等等。中国建筑主要大都是宫殿建筑,即供世上活着的君主们居住的场所。大概从新石器时代的所谓“大房子”开始,中国的祭拜神灵即在与现实生活紧相联系的世间居住的中心,而不在脱离世俗生活的特别场所。自儒学替代宗教之后,在观念、情感和仪式中,中国人更进一步发展贯彻了这种神人同在的倾向。于是,不是孤立的、摆脱世俗生活、象征超越人间的出世的宗教建筑,而是入世的、与世间生活环境联在一起的宫殿宗庙建筑,成了中国建筑的代表。在中国建筑的空间意识中,不是去获得某种神秘、紧张的灵魂感、悔悟或激情,而是提供某种明确、实用的观念情调。正如中国绘画理论所说,山水画有“可望”“可游”“可居”种种,只是“可游”“可居”胜过“可望”“可行”。中国建筑也同样体现了这一精神。即是说,它不重在强烈的刺激或认识,而重在生活情调的感染熏陶,它不是一礼拜才去一次的灵魂的洗涤之处,而是能够经常瞻仰或居住的生活场所。与哥特式建筑相反,中国建筑的平面纵深空间,已把空间意识转化为时间进程,游历其中,使人感受到生活的安适和环境的和谐。实用的、入世的、理智的、历史的因素在这里占着明显的优势,从而排斥了反理性的狂迷意识。而正是这种狂迷意识构成许多宗教建筑的审美的基本特征。
中国的这种理性精神还表现在建筑物严格的对称结构上,以展现严肃、方正、井井有条。所以,就单个建筑来说,比起基督教、伊斯兰教和佛教建筑来,它确乎相对低矮,比较平淡,应该承认逊色一筹。但就整体建筑群说,它却结构方正,逶迤交错,气势雄浑。它不是以单个建筑物的体状形貌,而是以整体建筑群的结构布局、制约配合而取胜。即使像万里长城,虽然不可能有任何严格对称可言,但它的每段体制则是完全雷同的。它盘缠万里,虽不算高大却连绵于群山峻岭之巅,像一条无尽的龙蛇在作永恒的飞舞。它在空间上的连续本身即展示了时间中的绵延,成了我们民族的伟大活力的象征。仍能表现中国的理性精神。
也由于是世间生活的宫殿建筑,供享受游乐而不只供崇拜顶礼之用,从先秦起,中国建筑便充满了各种供人自由玩赏的精细的美术作品(绘画、雕塑)。斗拱、飞檐的讲究,门、窗形式的自由多样,鲜艳色彩的极力追求,“重轩镂槛”、“雕梁画栋”,延续到近代,仍然如此。  
(节选自李泽厚《美的历程》)
小题1:下列对“中国民族特点的实践理性精神”在中国建筑中的体现,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
A.中国的主要建筑多半是供养神的庙堂,当然也有供世上活着的君主们居住的场所,从秦汉到明清基本上保持了相当一致的美学风格。
B.在中国建筑的空间意识中,不是去获得某种神秘、紧张的灵魂感、悔悟或激情,而是提供某种明确、实用的观念情调,重在生活情调的感染、熏陶。
C.中国的这种理性精神还表现在建筑物严格的对称结构上,以展现严肃、方正、井井有条。
D.中国建筑充满了各种供人自由玩赏的精细的美术作品,“斗拱飞檐”“雕梁画栋”等都表现了中国建筑实用、理智的特点。
小题2:关于“宫殿宗庙建筑成了中国建筑的代表”的原因,下列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大概从新石器时代的所谓“大房子”开始,中国的祭拜神灵即在与现实生活紧相联系的世间居住的中心,而不在脱离世俗生活的特别场所。
B.受儒学思想的影响,在观念、情感和仪式中,中国人那种神人同在的思想倾向得到进一步的贯彻,使得中国建筑强调实用的、入世的、理智的因素。
C.宫殿宗庙建筑是入世的,与世间生活环境联在一起,它不是一礼拜才去一次的灵魂的洗涤之处,而是能够经常瞻仰或居住的生活场所。
D.中国宗教建筑是孤立的、摆脱世俗生活、象征超越人间的出世的建筑,只供崇拜顶礼之用。
小题3:下列观点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到宫殿宗庙中去,我们会获得某种神秘、紧张的灵魂感、悔悟或激情,因为反理性的迷狂意识构成中国建筑的基本审美特征。
B.中国建筑同样体现了山水画“可望”“可游”“可居”“可行”的精神,游历其中,能使人感受到生活的安适和环境的和谐。
C.比起基督教、伊斯兰教和佛教建筑来,中国建筑相对低矮,比较平淡,应该承认中国整体建筑较这些建筑确实逊色一筹。
D.万里长城,没有任何严格对称可言,它盘缠万里,连绵于群山峻岭之巅,所以不具备中国建筑的理性精神。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母语文化及其他
这些年来,汉英文字混杂的确已到了非常严重的程度。时下,无论是书面行文还是口头语言,甚至有的报纸也公开用汉英混杂的形式做标题。到头来,弄得中国人很可能必须先学会英语才能看懂读懂自己的语言。因此,保卫我们的汉语言文字的纯洁和历史传统,应该说已是刻不容缓。
洋泾浜汉语的流行,已经到了影响国家文化安全的程度了吗?世界文化史上最古老的三种文字:古代埃及人的圣书字和古代苏美尔人的楔形文字已经先后于公元前300—400年消亡了,眼下就只剩下汉字了。今天社会对汉语的轻视和对英语的盲目崇拜,已经到了非常麻木的状态。眼下不是英语的强势入侵,而是我们的文化传承者面对入侵自动解除了自己的武装。对西方语言的盲目崇拜,实际上表现的是对民族文化的轻视和自信力的缺失。
我们强调保卫民族语言的纯洁与所谓的民族主义是截然不同的两回事。一部五千年文明史证明,我们中华民族历来强调融合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为我所用。但是融合而非照搬,比如,因先辈的智慧,在引用外来语上,用音译有了我们今天惯用的“咖啡”,用意译有了汉语“电话”,音译加意译就有了今天的“芭蕾舞”。这些文字,都悄无声息地引外来文化为我所用,大大丰富了汉语的文化表达。史料考证,中国文化史上有三次吸收外来语高潮,第一次汉唐通西域,佛教传入中国,外来语“葡萄”、“骆驼”“圆满”等从西域语言和佛语中引入汉语,此后被我们用了数千年。如今很少有人知道这是舶来品。第二次外来语高潮是鸦片战争以后,从英语中引进了坦克、沙发、吉普车等,从日语中引进了组织、纪律、政府、党、政策等等一类词汇,至今这些词汇已融入我们的主流语言。这些机智巧妙的引用,表现的是先辈们的大智慧,重要的是把外来语化为了我们的血肉。第三次高潮是近些年的事,改革开放以后,随着我们对外交往的扩大,外来语似大潮汹涌,堪称中国文化史上的一次盛举。其实,在面对外来语强势到来时,汉语言的应对办法还是很多的,改造也罢,融合也罢,有先辈经验可资借鉴。关键是重视不够。
“洋泾浜”的拥趸者,有一种悖论,认为中国方块文字字义多,太难学,不如26个拼音字母易懂易记,随便几个字母组合就是词组,含义深广。其实,这大大误读了中国汉字。据中西方文字学家共同研究考察的结果,以独立单字为单位的中国汉字,无论表情达意还是承载信息、字义储存的容量上,都大大优于西方其它文字。特别是汉字还是世界上唯一一种成为书写艺术的文字。它在文字与艺术,象形与表意的绝妙结合上,堪称世界一绝。曾有人为汉字不能进入计算机表示过担心,认为方块字束缚了中国文化与世界融合的手脚。岂料,随着聪明智慧的中国人对输入法的研究开掘,这个问题迎刃而解,中国文字昂首进入计算机时代,现在汉字已经成为世界上输入电脑最快的文字了。有例为证,联合国机关部门统计,在如今联合国常用的6种文字的文件和书籍中,汉字版是最薄的版本。
文字之争说穿了是国家软实力之争,是话语权之争。近年来,世界主要大国都在用法律形式维护本国语言,法国把每年3月20日定为“国际法语日”,总统在这一天要出来讲话,号召保卫法语。德国人坚决反对德英语言混杂,提倡在德国要讲德语。美国近年也颁布法律,坚决维护其强势英语的地位。在这场文化角逐中,中国既要有海纳百川的开放胸襟和博大胸怀,同时也要坚决捍卫我们的汉语言文化传统,这是我们中华文化的命根子,是祖宗留给我们的万世基业。
小题1:关于母语文化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母语文化是有着悠久历史传统的纯洁的文化,但随着近年来“洋泾浜”汉语的流行,它的安全已经受到了影响。
B.母语文化是民族主义精神的载体,强调保卫民族语言的纯洁,实质上就是捍卫母语文化,延续民族主义精神。
C.母语文化具有强大的融合力,它能融合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在一定程度上丰富汉语的文化表达。
D.母语文化是中华文化的根本所在,这就要求我们,当外来语强势入侵时,必须坚决捍卫汉语言文化的纯洁与历史传统。
小题2:下列关于“母语文化”与“外来文化”关系的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我们的母语文化受到外来文化的强势入侵,如近些年来汉英文字混杂使用已经到了非常严重的程度,而且我们的母语文化有可能被外来文化完全取代。
B.外来文化已经严重影响了我们的母语文化的安全,而我们的母语文化还没有采取积极的措施来应对外来文化的入侵,反而对外来文化采取了盲目崇拜的态度。
C.我们的母语文化历来不排斥外来文化,而是善于融合、改造、照搬外来文化为我所用,发生在中国文化史上的三次吸收外来语高潮就是明证。
D.文字之争实际是国家软实力之争,是话语权之争,因此我们不能因吸收外来文化而损害母语文化的纯洁和历史传统。
小题3: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咖啡”“俱乐部”“银行”“电话”“菠菜”“啤酒”“芭蕾舞”等外来词都是通过音译而进入汉语基本语汇的,并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长期使用,如今已没有人知道它们是外来词语了。
B对西方语言的盲目崇拜,实际上是某些国人轻视民族文化、缺失自信力的表现。
C汉字具有文字与艺术、象形与表意绝妙结合的特点,而且是输入电脑最快的文字,这些都是汉语言文字的魅力所在,也是她优于西方其他文字之处。
D汉字是世界文化史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之所以能保留至今,跟我们中国有海纳百川的开放胸襟和博大胸怀不无关系,因此,我们完全可以通过或改造或融合等方法来应对外来文化的入侵。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习题。(22分)
水墨江南
熊召政
①水墨江南,是我最为心仪的画轴。峰峦中的涧水、烟树里的人家、晨炊上的鸟啼、落日下的橹声,匍匐在蛰气上的春梦无痕、浮漾于绵雨中的秋叶满山,或宁静、或喧闹,或尺幅玲珑、或无远弗届。我心中的江南,永远是一幅常读常新的水墨。
②现在,我又置身在水墨之中。趁着紫燕衔来微雨,沐着杜鹃染红的熏风,坐在涡轮搅水的画舫上,我航行在千岛湖中。
③因为在建德市修筑了拦江大坝,在古淳安的县境里,在旧时的新安江的中段,一座五百八十平方公里的湖泊出现了。千余座与白云厮守的青山,变成了泽国中的岛屿;十余万与鸡犬相伴的烟灶,变成了水族中的另类。人定胜天只是人的一厢情愿,但智能风景,却是人与自然的一种默契。
④比之承载过大汉湍流盛唐烟雨的新安江,千岛湖太过年轻。几十度春花秋月,它甚至还没到天命之年。然而,这并不妨碍它成为江南水墨中的神来之笔。抑或,它可比拟于桂林阳朔的鬼斧神工。
⑤春雨时断时续,画舫渐行渐远。俯视水底,深黛而明澈;近岸浅波,虫鱼戏逗,荇草摇曳;远眺众岛,岩苍而螺翠;树林深处,茶烟袅袅,山市嚣然。山重水复,一湾一胜景;水复山重,一岛一生机。揽水弯中,可见鸥影横波,银鱼似雪;徜徉山间,可赏石窦飞瀑,小岛依人。有茶山处必有茶寮,有胜景处必有长亭。山一伸必至浅滩,浅滩即船市;水一折必有码头,码头即花坞。大哉瑶池落人间,美哉千岛湖!
⑥遥想当年,被两岸青山逼窄的新安江,亦是一条流淌着春梦的河流。从皖南的屯溪,到西湖边上的杭州,数百里航程,它汲纳了多少幽谷兰露,桃花流水。夕阳下的帆影,犹如杜牧在二十四桥边写下的绝句;月华中的花船,犹如百尺楼头吹响的洞箫。李白在江中朗吟,新安江绝异诸水;海瑞在岸畔叹息,新安江流着忧患。商旅经过,水泛胭脂;兵爷经过,涛凝疮痍。这一条劫难过、绮绣过、空灵过又哀愁过的河流啊,直到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才从根本上改变了命运。
⑦从杭州乘船到屯溪,已经绝无可能。但是在千岛湖里品藻江南,却是难得的风雅。桂楫兰桡,在万顷碧浪中得大自在;渔歌鸟韵,在中天明月下做珍珠梦。今夕何夕,我问舟子,你的楼船将在哪一重花汛里停泊?舟子笑而不答。但是,我看到他抛出一根缆绳。立刻,我们的游船像一只敛翅的白鸥,留在了烟波深处,留在了愈久愈令人陶醉的江南水墨中。
(选自熊召政散文集《文明的远歌》)
小题1:对文章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在作者笔下,千岛湖的年轻与整条新安江的古老相互映衬,既写千岛湖的“神来之笔”和“鬼斧神功”,又写新安江曾有过的“春梦”。
B.文章以“紫燕衔来的微雨”表游历时令,以“航行在千岛湖中”和“留在了烟波深处”表游历踪迹,且着意于境致,画面感鲜明,可谓涉笔成趣。
C.作者从“风景”写到“命运”,写饱览江南水墨的陶醉和沉浸在“风雅”和“大自在”的美感,肯定了时代进步,赞美了变革精神。
D.文章运用多种修辞,综合运用描写、抒情、议论方法,语言朴素清新,生动细腻。
E.全文用丰富的古典意象写时尚风光,信手拈来,又贴切自然。可见自然画面的美好,也要有腹有诗书的才子来点染,才能山水含情。
小题2:
(1)联系全文,谈谈你对①段划线句子中“常读常新的水墨”的理解。(3分)
(2)结合全文,请简述你在⑦段划线句子里读到的意思。(3分)
小题3:请从三个角度赏析本文第⑤段的描写(6分)
小题4:作者文思缜密,请在②-⑥段范围内,针对前后照应特点,择两处简述你的理解。(6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