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母语文化及其他这些年来,汉英文字混杂的确已到了非常严重的程度。时下,无论是书面行文还是口头语言,甚至有的报纸也公开用汉英混杂的形式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母语文化及其他这些年来,汉英文字混杂的确已到了非常严重的程度。时下,无论是书面行文还是口头语言,甚至有的报纸也公开用汉英混杂的形式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不详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母语文化及其他
这些年来,汉英文字混杂的确已到了非常严重的程度。时下,无论是书面行文还是口头语言,甚至有的报纸也公开用汉英混杂的形式做标题。到头来,弄得中国人很可能必须先学会英语才能看懂读懂自己的语言。因此,保卫我们的汉语言文字的纯洁和历史传统,应该说已是刻不容缓。
洋泾浜汉语的流行,已经到了影响国家文化安全的程度了吗?世界文化史上最古老的三种文字:古代埃及人的圣书字和古代苏美尔人的楔形文字已经先后于公元前300—400年消亡了,眼下就只剩下汉字了。今天社会对汉语的轻视和对英语的盲目崇拜,已经到了非常麻木的状态。眼下不是英语的强势入侵,而是我们的文化传承者面对入侵自动解除了自己的武装。对西方语言的盲目崇拜,实际上表现的是对民族文化的轻视和自信力的缺失。
我们强调保卫民族语言的纯洁与所谓的民族主义是截然不同的两回事。一部五千年文明史证明,我们中华民族历来强调融合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为我所用。但是融合而非照搬,比如,因先辈的智慧,在引用外来语上,用音译有了我们今天惯用的“咖啡”,用意译有了汉语“电话”,音译加意译就有了今天的“芭蕾舞”。这些文字,都悄无声息地引外来文化为我所用,大大丰富了汉语的文化表达。史料考证,中国文化史上有三次吸收外来语高潮,第一次汉唐通西域,佛教传入中国,外来语“葡萄”、“骆驼”“圆满”等从西域语言和佛语中引入汉语,此后被我们用了数千年。如今很少有人知道这是舶来品。第二次外来语高潮是鸦片战争以后,从英语中引进了坦克、沙发、吉普车等,从日语中引进了组织、纪律、政府、党、政策等等一类词汇,至今这些词汇已融入我们的主流语言。这些机智巧妙的引用,表现的是先辈们的大智慧,重要的是把外来语化为了我们的血肉。第三次高潮是近些年的事,改革开放以后,随着我们对外交往的扩大,外来语似大潮汹涌,堪称中国文化史上的一次盛举。其实,在面对外来语强势到来时,汉语言的应对办法还是很多的,改造也罢,融合也罢,有先辈经验可资借鉴。关键是重视不够。
“洋泾浜”的拥趸者,有一种悖论,认为中国方块文字字义多,太难学,不如26个拼音字母易懂易记,随便几个字母组合就是词组,含义深广。其实,这大大误读了中国汉字。据中西方文字学家共同研究考察的结果,以独立单字为单位的中国汉字,无论表情达意还是承载信息、字义储存的容量上,都大大优于西方其它文字。特别是汉字还是世界上唯一一种成为书写艺术的文字。它在文字与艺术,象形与表意的绝妙结合上,堪称世界一绝。曾有人为汉字不能进入计算机表示过担心,认为方块字束缚了中国文化与世界融合的手脚。岂料,随着聪明智慧的中国人对输入法的研究开掘,这个问题迎刃而解,中国文字昂首进入计算机时代,现在汉字已经成为世界上输入电脑最快的文字了。有例为证,联合国机关部门统计,在如今联合国常用的6种文字的文件和书籍中,汉字版是最薄的版本。
文字之争说穿了是国家软实力之争,是话语权之争。近年来,世界主要大国都在用法律形式维护本国语言,法国把每年3月20日定为“国际法语日”,总统在这一天要出来讲话,号召保卫法语。德国人坚决反对德英语言混杂,提倡在德国要讲德语。美国近年也颁布法律,坚决维护其强势英语的地位。在这场文化角逐中,中国既要有海纳百川的开放胸襟和博大胸怀,同时也要坚决捍卫我们的汉语言文化传统,这是我们中华文化的命根子,是祖宗留给我们的万世基业。
小题1:关于母语文化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母语文化是有着悠久历史传统的纯洁的文化,但随着近年来“洋泾浜”汉语的流行,它的安全已经受到了影响。
B.母语文化是民族主义精神的载体,强调保卫民族语言的纯洁,实质上就是捍卫母语文化,延续民族主义精神。
C.母语文化具有强大的融合力,它能融合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在一定程度上丰富汉语的文化表达。
D.母语文化是中华文化的根本所在,这就要求我们,当外来语强势入侵时,必须坚决捍卫汉语言文化的纯洁与历史传统。
小题2:下列关于“母语文化”与“外来文化”关系的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我们的母语文化受到外来文化的强势入侵,如近些年来汉英文字混杂使用已经到了非常严重的程度,而且我们的母语文化有可能被外来文化完全取代。
B.外来文化已经严重影响了我们的母语文化的安全,而我们的母语文化还没有采取积极的措施来应对外来文化的入侵,反而对外来文化采取了盲目崇拜的态度。
C.我们的母语文化历来不排斥外来文化,而是善于融合、改造、照搬外来文化为我所用,发生在中国文化史上的三次吸收外来语高潮就是明证。
D.文字之争实际是国家软实力之争,是话语权之争,因此我们不能因吸收外来文化而损害母语文化的纯洁和历史传统。
小题3: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咖啡”“俱乐部”“银行”“电话”“菠菜”“啤酒”“芭蕾舞”等外来词都是通过音译而进入汉语基本语汇的,并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长期使用,如今已没有人知道它们是外来词语了。
B对西方语言的盲目崇拜,实际上是某些国人轻视民族文化、缺失自信力的表现。
C汉字具有文字与艺术、象形与表意绝妙结合的特点,而且是输入电脑最快的文字,这些都是汉语言文字的魅力所在,也是她优于西方其他文字之处。
D汉字是世界文化史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之所以能保留至今,跟我们中国有海纳百川的开放胸襟和博大胸怀不无关系,因此,我们完全可以通过或改造或融合等方法来应对外来文化的入侵。
答案

小题1:B
小题2:D
小题3:A
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 “母语文化”概念的能力。B项结论错误,选文第三段开头说:“我们强调保卫民族语言的纯洁与所谓的民族主义是截然不同的两回事。”因此,不要简单地把捍卫母语文化等同于保持民族主义精神。
小题2: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关于“母语文化”与“外来文化”关系的表述。A.“我们的母语文化有可能被外来文化完全取代”错误,原文中只是说“到头来,弄得中国人很可能必须先学会英语才能看懂读懂自己的语言”;B.偷换概念,对待外来文化的做法和态度的主体应该是“文化传承者”,而不是“母语文化”;C.曲解文意,“照搬外来文化”错误。由原文第三段可知,对待外来文化不是照搬,故该项错。
小题3:
试题分析:A项以偏概全,“都是通过音译而进入汉语的” 错,“咖啡”“俱乐部”是音译外来词,“银行”“电话”是意译外来词,“菠菜”“啤酒”“芭蕾舞”是音译加意译的外来词;“如今已没有人知道它们是外来词语了”错,文中说的是“如今已很少有人知道这舶来品”。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习题。(22分)
水墨江南
熊召政
①水墨江南,是我最为心仪的画轴。峰峦中的涧水、烟树里的人家、晨炊上的鸟啼、落日下的橹声,匍匐在蛰气上的春梦无痕、浮漾于绵雨中的秋叶满山,或宁静、或喧闹,或尺幅玲珑、或无远弗届。我心中的江南,永远是一幅常读常新的水墨。
②现在,我又置身在水墨之中。趁着紫燕衔来微雨,沐着杜鹃染红的熏风,坐在涡轮搅水的画舫上,我航行在千岛湖中。
③因为在建德市修筑了拦江大坝,在古淳安的县境里,在旧时的新安江的中段,一座五百八十平方公里的湖泊出现了。千余座与白云厮守的青山,变成了泽国中的岛屿;十余万与鸡犬相伴的烟灶,变成了水族中的另类。人定胜天只是人的一厢情愿,但智能风景,却是人与自然的一种默契。
④比之承载过大汉湍流盛唐烟雨的新安江,千岛湖太过年轻。几十度春花秋月,它甚至还没到天命之年。然而,这并不妨碍它成为江南水墨中的神来之笔。抑或,它可比拟于桂林阳朔的鬼斧神工。
⑤春雨时断时续,画舫渐行渐远。俯视水底,深黛而明澈;近岸浅波,虫鱼戏逗,荇草摇曳;远眺众岛,岩苍而螺翠;树林深处,茶烟袅袅,山市嚣然。山重水复,一湾一胜景;水复山重,一岛一生机。揽水弯中,可见鸥影横波,银鱼似雪;徜徉山间,可赏石窦飞瀑,小岛依人。有茶山处必有茶寮,有胜景处必有长亭。山一伸必至浅滩,浅滩即船市;水一折必有码头,码头即花坞。大哉瑶池落人间,美哉千岛湖!
⑥遥想当年,被两岸青山逼窄的新安江,亦是一条流淌着春梦的河流。从皖南的屯溪,到西湖边上的杭州,数百里航程,它汲纳了多少幽谷兰露,桃花流水。夕阳下的帆影,犹如杜牧在二十四桥边写下的绝句;月华中的花船,犹如百尺楼头吹响的洞箫。李白在江中朗吟,新安江绝异诸水;海瑞在岸畔叹息,新安江流着忧患。商旅经过,水泛胭脂;兵爷经过,涛凝疮痍。这一条劫难过、绮绣过、空灵过又哀愁过的河流啊,直到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才从根本上改变了命运。
⑦从杭州乘船到屯溪,已经绝无可能。但是在千岛湖里品藻江南,却是难得的风雅。桂楫兰桡,在万顷碧浪中得大自在;渔歌鸟韵,在中天明月下做珍珠梦。今夕何夕,我问舟子,你的楼船将在哪一重花汛里停泊?舟子笑而不答。但是,我看到他抛出一根缆绳。立刻,我们的游船像一只敛翅的白鸥,留在了烟波深处,留在了愈久愈令人陶醉的江南水墨中。
(选自熊召政散文集《文明的远歌》)
小题1:对文章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在作者笔下,千岛湖的年轻与整条新安江的古老相互映衬,既写千岛湖的“神来之笔”和“鬼斧神功”,又写新安江曾有过的“春梦”。
B.文章以“紫燕衔来的微雨”表游历时令,以“航行在千岛湖中”和“留在了烟波深处”表游历踪迹,且着意于境致,画面感鲜明,可谓涉笔成趣。
C.作者从“风景”写到“命运”,写饱览江南水墨的陶醉和沉浸在“风雅”和“大自在”的美感,肯定了时代进步,赞美了变革精神。
D.文章运用多种修辞,综合运用描写、抒情、议论方法,语言朴素清新,生动细腻。
E.全文用丰富的古典意象写时尚风光,信手拈来,又贴切自然。可见自然画面的美好,也要有腹有诗书的才子来点染,才能山水含情。
小题2:
(1)联系全文,谈谈你对①段划线句子中“常读常新的水墨”的理解。(3分)
(2)结合全文,请简述你在⑦段划线句子里读到的意思。(3分)
小题3:请从三个角度赏析本文第⑤段的描写(6分)
小题4:作者文思缜密,请在②-⑥段范围内,针对前后照应特点,择两处简述你的理解。(6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25分)
读树
李国文
①那时住东城,去劳动人民文化宫的机会较多,后来,随着北京市的向外拓展,我便搬到城外去了。这样,只有每年的书市,来到太庙,挤到熙熙攘攘的青年读者群中,买一些想买的廉价书。但热销的摊点,往往难以与年轻人比赛力气,半天下来,也着实累,便找个树阴下的长椅歇腿。
②过去逛太庙,喜欢读树。树可以读吗?我想这个回答是肯定的。因为一棵树,就是一本书,树和人一样,即使同一品种的,也自有她自己的独特个性,如果说没有两片叶子相同,这世界上也找不到两棵完全相同的树。无论在旷野,在公园,在小院的树木,或是马路的行道树,只要成林,那也是一个形态迥异,性格不一,各呈风采,绝非一色的丰富世界。读树如看人,尤其那些种植在太庙里的松、柏、栓、槐,巍峨庄重,枝根虬结,风姿苍劲,气势不凡,她们矗立在那里数百年,几乎是北京的历史见证了。
③如果树能言语的话,一定会涌出沧桑的感叹。所以,细读她每一圈年轮,都能寻觅出皇室的兴衰,民国的变迁,五四的激情,抗日的斗争,以及解放以后的新岁月的生活轨迹。古树虽古,可并不因年纪的包袱,而嚣张跋扈,在她周围,许多年轻的后辈树,同样生长得从容不迫,这种大度,宽容,便越发地显得一种分量感、尊严感。但是,树老和人老也差不多,老人通常行动迟缓,老树通常也就长得很缓慢;老人通常不那么活跃,老树通常也就不是很起劲地生长。那残断的枝桠,萎缩的树干,不太振作的针叶,留下了太多的岁月痕迹,好像时间凝滞在古老的身躯里,不免给人老态龙钟的印象。使人肃然起敬的同时,也多少使人生出一丝惆怅。
④因此,整个太庙里面,满园关不住的春色,一片郁郁葱葱,青绿苍翠,唱主角的已非这些前辈树木了。老树的光辉,已是昨日的事情。看来,还是年轻好,因为在成长着,意味着拥有时间,因为在成熟着,意味来日方长,所以,解放后陆陆续续栽种的别的什么树,就比老树要生机盎然,要朝气蓬勃,显得生命力特别旺盛的样子。风一来,你可以听到那白杨树的硕大叶片,或细细低语,或大声聒噪。也许生活就是这样一个后来居上的局面,未来属于谁,谁就拥有最多的话语权,而徜徉在古树底下,就没有这一份热闹。
⑤展眼望去,所见皆绿,欲与天公试比高的白杨,爬满了照壁瓦墙的藤萝,拥塞于行路夹道的冬青灌木,花飞花落招蜂惹蝶的丁香海棠,令读树的我不禁觉悟,古树的缄默沉思,庄重成熟的状态,固然具有历史的魅力,但是,要没有这半个世纪种下的树木花草,仅凭那些爷爷辈子的老树,是构不成这一片苍葱凝碧的绿色世界的。正因为老树之外,更多的是新树的陪衬,才形成这一片怡人景色。
⑥其实,树的世界如此,人的世界又何尝不如此呢?看一看挤在书市里的人群,年轻人远远多于老年人,年轻作家的书远远要比老年作家的书卖得好,便知道文学的这种新人辈出的过程,和树木的繁衍一样,是一种事物发展的必然。只有新鲜血液的不停输入,肌体才会不断更新,焕发青春,才能后浪追逐着前浪,一浪更高于一浪,才能生气勃勃,气象万千。
⑦买书,看压缩在书中的空间和时间;看树,阅读大自然,那可是活生生的大块文章,树的世界,人的世界,其实都在新陈代谢的进化规律之中。懂得这一点,无论是白发苍苍的老者,还是血气方刚的青年,都能做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话,都像园子里的这些新老树木,融洽相处,和衷共济,社会的祥和氛围,肯定会日益地浓烈起来。
小题1: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A.这篇散文文字平实,思路清晰,层次分明,将客观的眼前事物与历史的人生的思考自然地结合在一起,阐述了“读树”带给人的启示。
B.第一段写书市中青年读者熙熙攘攘的热闹场景是为了说明自己难与年青人“赛力气”,这也与后面写人的世界和新人辈出等内容相呼应。
C.文章将“书”与“树”这两种记录人世与自然变迁的事物巧妙而自然地联系在一起,主要抒发了作者对于自然界新旧事物更替的感慨。
D.作者认为“树和人一样”“有她自己的独特个性”,文章二到五段比较充分地表现了古树和新树的特点,为最后两段的深化主题做好了铺垫。
E.本文告诉我们:只要善于用眼光去捕捉,用心灵去体悟,一切都是可以读的,作者就是借助太庙里有着丰富阅历的古树来抒发对人生的思考的。
小题2:如何理解“老树”与“新树”的寓意及它们之间的关系?(6分)
小题3:文章三、四段主要运用了哪两种修辞手法,请结合文章的具体内容进行简要分析。(6分)
小题4:结合文章的主旨,联系现实中的某方面存在的的问题谈谈这篇文章的现实意义。(8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习题。(9分,每小题3分)
汉语,我为你忧心
卢新宁
①身为一个中国人,让我们能时时牢记自己身份的,除了身体发肤之外,就该是我们的母语了。在无数中国人心里,古老优雅的汉语是我们五千年文明最美丽的组成部分,也是我们之所以成为我们的文化标记。横平竖直的方块字将我们民族胸中的丘壑山水,化为不尽的纸上烟云。音分四声,律有平仄,构成了汉语诗文一唱三叹、回环往复的音韵之美。千百年来,隽永有致的汉语承载着我们民族独特的思维,我们依靠它倾诉,运用它思想,通过它记载,凭借它穿越五千年历史文化隧道。
②然而,在我们的生活中,汉语正面临着危机。一方面,在“全民学英语”的热潮中,以在校学生为主的庞大“外语族”的中文书面表达能力严重退化。托福考试成绩的高分记录可以一再打破,但即使是在高学历的青年中,也出现了中文水平滑落、日常语言单调的现象。应当承认,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外语教学十分重要。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放弃母语、消解母语;不意味着我们可以将汉语视为不学而能的天赋。诗人余光中说得好:英文充其量是我们了解世界的一种工具而已,汉语才是我们真正的根。忽视母语修养所导致的结果是十分严重的,不仅造成了书写语言的失范,生活用词的平庸乏味,也让母语中独特的文化意蕴在我们生活中日渐消褪。
③我们的后辈可能不再套用“恻隐之心”,不懂“虽千万人吾往矣”,不知道“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只会说“我看你可怜”“老子跟你拼了”“我要和你结婚”。试想,一个将“列祖列宗”写成“劣祖劣宗”的人,怎能理解中国文化的丰富内涵?一个不懂得“虽不能至,心向往之”的人,又怎能感受精神世界的宏大深远?在我们这个时代,该如何守护曾经被庄子、屈原、李白、杜甫骄傲地向世界展示过的、绵延着几千年文化命脉、最切近我扪心灵的母语?
④发人深思的是,当汉语在故乡受到冷落时,全球“汉语热”却在持续升温。目前,世界上有100多个国家的2300余所大学开设汉语课程,学习汉语的外国人达3000万,汉语成为学习人数增长最快的外语。
⑤“语词破碎处,万物不复存”。纵然“汉语热”热遍全球,纵然我们的后代都能说一口标准的英语,但在汉语的故乡,在我们每一个中国人身边,倘若“汉语危机”的呼声一直不断,我们又怎能尽展欢颜?
⑥仅仅存于典籍之间的希腊文、拉丁文基本上死了,但汉语却一直活着,在一代代中国人的生活中血脉相延。它引领我们这个五千年文明古国一路风霜走到如今,它会在我们这一代人手中向何处去?
⑦汉语,我为你忧心,为你不平!
(有删改)
小题1:下列说法,不符合作者为汉语心忧原因的一项是(   )
A.在校生的中文书面表达能力严重退化。
B.拒绝汉语的优雅,只会粗言俗语,不能理解中国文化的丰富内涵。
C.生活用语乏味,汉语在我们的生活中日趋式微,会有希腊文、拉丁文的命运。
D.有不少人认为我们有不学汉语而自能的天赋,结果“语言破碎处,万物不存在”。
小题2:下列说法涉及汉语的特点,不属于作者看法的一项是(   )
A.汉语让我们牢记自己身份,也是我们中国人的文化标记。
B.汉语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独特的文化意蕴。
C.汉语在中国式生存中血脉相延,承载着民族独特的思维。
D.汉语隽永有致,古老而优雅。故深受欢迎,“热”追全球,可见汉语的魅力。
小题3:依据原文信息,下列推断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李白、杜甫代表了国人汉语书写的最高水平,他们是我们母语文化的集大成者。
B.汉语对中国五千年文明发展有过不可估量的作用,它也会引领中国走向未来,汉语最终也会世界通用。
C.汉语故乡的后代即使能有一口流利的英语,也不可能走向世界,又岂能尽展欢颜。
D.尤其是高学历的人,要在理解中国文化的深刻内容和感受中国精神的宏大深远方面
用力,提高母语修养,担负起母语的责任。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习题。(9分,每小题3分)
节省能源的路灯
节省能源,实际上就是尽可能减少能源损失。要是有一种感应器能够在受到压强的作用下自动控制开关,控制相应范围内的灯的亮和灭,这就达到了节省能源的目的。
那么这个感应器不能是通过声音产生的空气震动控制的,而是要通过车辆和行人对路面的冲击和压强而产生的路面震动控制,这两种震动是不同的,否则就会阴差阳错,说不定是动物的叫声,路以外的喧哗声就让灯亮了,同样达不到节省能源的目的。倘若车辆、行人发出的声音很小,灯不会亮,那么就形同虚设,毫不起作用。汽车的行驶、行人的走路,自然而然会对地面产生冲击和压强,使路面震动,这就可以利用路面的震动来控制路灯亮还是熄灭。假如有这样的一个装置,我们不妨先把它命名为“震动感应器”。它可以安装在路灯的灯箱内,各个装置用一根金属棒与路面相连,当路面受到冲击和压强产生震动时,对应的路灯就会发光,哪里有车辆或行人,哪里的灯就会亮起来,震动停止,灯在一定时间限定内自动熄灭。当然,为了减少装置的安装数量,可以由这样的一个装置控制多盏路灯,装置与装置之间并联连接在一个电路中,也就是每隔一段路程安装一个,然后通过导线把装星与相应的路灯连接起来。
我们再来看一看“震动感应器”的工作原理:首先,金属棒就是用来感应路面上有无震动的。当汽车或行人在某一路段上经过,对路面施加压力,产生震动时,金属棒将震动传到“震动感应器”,“震动感应器”受到震动的刺激,命令由它控制的几盏路灯闭合开关发亮;车辆和行人继续经过下一路段,下个路段的“震动感应器”同样受到震动刺激也使对应的路灯发亮,依此类推。同时,车辆和行人经过以后的路段的“震动感应器”由于没有继续受到金属棒传给它的震动信息而断开开关,不再使相应路灯继续发光。但要求这种“震动感应器”灵敏度要高,而且还能够判别震动的来源。比如遇到特殊情况,遇到雷电天气或者工厂产生的高分贝声响使空气剧烈震动,也会经过金属棒传到“震动感应器”,“震动感应器”误以为震动是由路面传来的,使路灯发光。
只要在有路灯的公路上安装这种“震动感应器”,就不需要大量的人力来控制供电了,一切工作就交给机器来自动控制。我们可以想象,随着汽车或行人在路面经过,路灯次第发光与熄灭的情景,熠熠夺目,应接不暇,不也是夜间一道独特而又亮丽的风景吗?在方便交通的同时,最大的好处就是大大的节省了能源。
这种“震动感应器”是为节省能源而设计,希望这种装置能够应用到实际中去,发挥巨大的作用。节省能源可以减少开支,促进经济的增长,还可以保护自然环境,也是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先决条件,更是为了我们的子孙后代。已经成为人类的共识。  
小题1:下列关于“震动感应器”的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震动感应器通过金属棒来感应路面有无震动,当路面上有车或行人时,金属棒就将震动传到震动感应器上。
B.震动感应器受到震动刺激使对应的路灯发亮,当车和行人经过后震动感应器没有继续受到金属棒传给它的震动信息而断开开关,从而实现节能。
C.震动感应器灵敏度高,能够判别震动的来源,遇到特殊情况,如雷电天气或工厂高分贝声响的震动也能分辨。
D.震动感应器各装置之间采用并联电路连接,通过导线把各装置与相应的路灯连接起来,路面受到震动时对应路灯就会发光,照亮道路。
小题2: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在路灯上安装一种感应器能够在受到压强的作用下自动控制开关,控制相应范围内的灯的亮和灭,达到了节省能源的目的。,
B.路灯的感应器控制与声控原理一样,都是靠震动控制的,因此汽车按喇叭时震动感应器就会受到震动,路灯就会亮。
C.公路上安装了震动感应器,实现了自动化,一切工作就给机器自动完成,就不需要人力来控制供电了。
D.夜间的路灯因为已经安装了震动感应器,随着汽车或行人在路面经过,路灯次第发光与熄灭,熠熠夺目,应接不暇,成为夜间一道独特而又亮丽的风景。
小题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在现代化城市中安装的震动感应器已经在节约能源方面发挥了很好的作用。
B.节省能源就是不能让能源损失。这样经济才会更好地增长,人们的生活才会更加美好。
C.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是因为节省能源减少开支,促进经济增长,保护自然环境。
D.元论是在生产劳动还是在日常生活中,都要力图以最节省的方式,尽可能办好每件事情,这是人类的共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习题。(9分,每小题3分)
探秘月球之水
余晓葵
为证实水在月球的存在,美国航天局的半人马座火箭呵月球坑观测与传感卫星先后撞击月球南极的凯布斯月球坑。经过一个多月的数据分析,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于11月13日宣布,此次撞击不仅捕捉到水的存在,而且获得的水量是他们预测数量的100倍!
此次美国航天局的目标是月球南极的凯布斯月球坑。他们先使用重2.2吨的半人马座火箭以9000公里的时速撞向凯布斯,然后由一个状如吉普车大小的观测卫星紧随其后,捕捉撞击画面,对撞击扬起的尘埃成分进行实时测量,并在自身撞击月球坑之前向地球发回相关数据。科学家们事前预计,撞击可产生高达9.7公里的尘埃,并伴随约30秒的日光色亮闪,使用普通的天文望远镜便可观测。但实际的尘埃高度远远低于预期,只有1.6公里,这令许多彻夜未眠的天文爱好者备感失望。
但令人欣喜的是,月球上确实有水。分析过程基于光谱分析,以分光仪来测量月尘物质吸收和发射光线的波长,再对比水的近红外光谱特性,结果相当吻合。经核算,半人马座火箭在凯布斯月球坑的撞击,扬起至少95升水。当然,这些水不是液态,而是冰和水蒸气。
科学家们解释说,水的大量存在,正是尘埃扬起高度不如预期的最有力解释。至于亮闪现象不如预期,则可能是由于一些水汽“吸收”光线所致。
月球上的水从何而来?是一次突然事件的遗迹,还是已经存在了数十亿年?目前美国科学界有几种说法。一种是月球从一开始就有水。像地球一样,月球在形成之初就有水这一成分。水集中在月球内部。在很久以前,月亮曾有一个灼热的内核,以火山爆发或喷气等形式,把水推向月表,并就地结冰。另一种是月球上的水是“家酿”。太阳风中的正电氢离子或质子击中月球,与月球土壤中富氧矿物质互动,形成了水。还有一种是彗星和小行星的撞击。很久以前,富含水的一些彗星和小行星可能曾撞击了月球。撞击中,大部分水洒向太空,但有一部分受月球重力影响留了下来。它们在月表附近形成了水蒸气云。一些水最终转移到了月球的极地,受那里的持续低温影响而冷凝。由于极地“冷槽”太冷,这些冰无法升华。因此,月球上不可能存在液态水。
甚至有一种猜测是水来自地球。数十亿年前,地球与月球的距离比现在近很多。太阳风可能把地球大气层中的水蒸气“吹”走,并在月球安家。或是在受到小行星或彗星撞击后,地球上的海水洒向太空,形成蒸气云,而月亮在绕地运转的过程中穿过了蒸气云,沾上了一些湿润气息。
小题1:下列各项中,不能作为月球有水的依据的一项是(  )
A.美国航空航天局的半人马座火箭和月球坑观测与传感卫星先后撞击月球南极的凯布斯月球坑的数据是真实可靠的。
B.基于对撞月数据的光谱分析,以分光仪来测量月尘物质吸收和发射光线的波长,再对比水的近红外光谱特性,结果数据十分吻合。
C.半人马座火箭和月球坑观测与传感卫星先后撞击月球南极的凯布斯月球坑所产生的尘埃高度只有1.6公里,低于预期。
D.由于月球水汽“吸收”光线,以致半人马座火箭和月球坑观测与传感卫星先后撞击凯布斯月球坑的亮闪现象不如预期。
小题2: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此次撞月后传回的数据主要包含两个方面:一是半人马座火箭撞月的数据,一是月球坑观测与传感卫星撞月的数据。
B.有些美国科学家猜测,月亮曾以火山爆发或喷气等形式,把水推向月表,并就地结冰。这种月表水的形成方式像地球一样。
C.对于月球上水的来源,科学家们猜测有以下两种情况,一种是月球上的水来源于月球本身,另一种是来自于地球。
D.一种猜测称,几十亿年前,由于月球距地球的距离比现在近很多,强劲的太阳风便把地球大气层中的水蒸气转移到月球上,并在月球安家。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此次撞击不仅捕捉到水的存在,而且获得的水量是他们预测数量的100倍!”这足以说明月球的水资源比预测的还要丰富。
B.许多彻夜未眠的天文爱好者备感失望的原因是撞月产生的尘埃高度只有1.6公里,远远低于预期的9.7公里,说明撞月有失误。
C.由于受到接触面积等的限制,太阳风的正电氢离子或质子击中月球,与月球土壤中的富氧矿物质互动形成水的过程会很缓慢。
D.在地球受到小行星或彗星撞击后,地球上的海水洒向太空,形成蒸气云,因而月亮在绕地球运转的过程中沾上水的量有限。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