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25分)瓦尔特·施那夫斯奇遇记   (法)莫泊桑自从随军入侵法国以来,瓦尔特·施那夫斯觉得自己处处背时不顺。他身体肥胖,走起路来很费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25分)瓦尔特·施那夫斯奇遇记   (法)莫泊桑自从随军入侵法国以来,瓦尔特·施那夫斯觉得自己处处背时不顺。他身体肥胖,走起路来很费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不详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25分)
瓦尔特·施那夫斯奇遇记   
(法)莫泊桑
自从随军入侵法国以来,瓦尔特·施那夫斯觉得自己处处背时不顺。他身体肥胖,走起路来很费劲,老是喘气,他那双又肥又厚的平脚板,痛得他苦不堪言。
每当夜幕降临,他裹着大衣躺在地上睡觉,这时,他总要久久地思念着留在家乡的妻子儿女。碰到好吃的东西,他总是细嚼慢咽,仔细品尝。他常这样想,人一死,世上一切良辰美景、欢快幸福岂不立即就化为乌有。
他所属的那个兵团向诺曼底进发。有一天,他奉命跟一支小分队外出侦察。田野里一切似乎都毫无动静,这些普鲁士人放心大胆走进一个沟壑纵横的小山谷。突然,枪声大作,猛烈的火力阻挡了他们的去路,他们队伍中立即有二十来人被撂倒。一支游击队从一个巴掌大的小林子里直扑而来。
施那夫斯起初愣在那里没动,他一时不知所措,竟忘了赶快逃命。随后他才拔腿就逃,但立即又意识到自己慢得像一只乌龟。这时,他看见,在他前方六步开外有一道宽宽的地沟,上面长满荆棘并有枝叶掩盖,他猛然双脚一并,纵身往沟里一跳,正如从桥上往河里一跳那样。
有一段时间,枪声、叫喊声与***声仍清晰可闻。后来,一切归于平静,寂寥无声。
这个普鲁士大兵开始盘算起来:我该怎么办呢?如果回部队的话,那又要去过开战以来那种苦不堪言的生活,每天忧心忡忡,惊恐不安,疲劳难耐!
可是,到底怎么办呢?总不能老待在这条沟里,一直到战争结束。一个人每天都需要吃东西呀!
他突发奇想:“如果我当上俘虏就好了。”此一奇想既出,他的心就兴奋地跳动起来。关在看管严密的牢狱里,有吃有住,枪弹打不着,刺刀碰不上,什么都不用害怕了。夜幕突然降临,一片晦暗,万籁无声。他待在那里一动也不动。夜色中只要有一点轻微的陌生的声响,他都要吓得打哆嗦。正好有只兔子屁股擦到窝边发出了响声,险些吓得施那夫斯拔腿就逃。猫头鹰的叫声,更是把他的心撕碎了,使他感到一阵阵突如其来的恐惧。
晨光又重新照临他头上。他又开始进行守望。
一直又到了夜幕降临大地的时候,他不失时机悄悄地爬出地沟,猫着腰,胆战心惊地朝远处的城堡走去。
城堡底层的窗户都透出灯光,其中有一扇窗还大大地敞开着;一阵浓浓的烧肉香从里面冲出来,钻进了他的五脏六腑,使得他呼吸急促,勇气骤增。
于是,他不假思索,戴着尖顶盔就冒冒失失出现在那个窗口。
屋里有八个仆人,正围着一张大桌子吃晚饭。突然,他们瞧见了敌人!老天爷啊!普鲁士大兵攻进城堡了!在场的人争先恐后站起来,一阵混乱。转眼间,人就跑空了,只剩下那张堆满了食物的桌子。施那夫斯则对眼前的这一幕感到莫名其妙。
他迟疑了一会儿,就爬过窗台,朝那一桌食物走去。
当一群武装到头发的士兵迅速抢占了整幢房子的时候,施那夫斯正在那里呼呼大睡。五十枝上膛待发的枪一齐对准了他的胸,接着,把他从头到脚捆个结结实实。一位军服上镶着金线的胖军官,大喝一声:“你被俘虏了!投降吧!”
施那夫斯脸上露出了微笑,他,现在的确是面带微笑,因为他确认自己终于当上了俘虏!
小题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和写法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5分)
A.《瓦尔特·施那夫斯奇遇记》是一篇以一名普鲁士士兵为主人公的短篇小说。作者以普鲁士侵略法国为创作背景。
B.作者从普通人性的角度去塑造人物,描绘出了一个贪恋安逸、畏惧死亡、在战场上思亲念子的厌战者形象。
C.小说通过施那夫斯的奇遇故事,表现了他贪恋安逸,胸无大志的性格品质,作者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D.小说结尾施那夫斯面带微笑,但内心却十分痛苦忧伤,他只是不想让法国军看出。
E.作品表达了作为侵略者的普鲁士士兵对战争也很厌恶的主题。发动战争只是统治者的政治手段,人民爱好的是和平。
小题2:小说取名为“瓦尔特·施那夫斯奇遇记”,请你简述作品中瓦尔特·施那夫斯经历了怎样的奇遇。(6分)。
答:                                                               
小题3:小说多次写到夜幕降临的场景,请说说这样写的作用。(6分)
答:                                                                  
小题4:有人认为主人公施那夫斯的人物形象是可悲的,有人认为施那夫斯是可爱的,请探究文本,概括分析。(8分)
答:                                                                         
答案

小题1:AE(答E给3分,答A给2分,答B给1分)。
小题2:当施那夫斯作为普鲁士士兵侵略法国时,遭遇法国游击队伏击。求生的***使他成了一名逃兵,成为俘虏的念头盘踞在他心中。(2分)饥寒交迫的施那夫斯潜入一个城堡,村民误以为是大规模入侵,当即一哄而散。他饱餐一顿之后昏然睡去。(2分)醒来时已被捕,但主人公为自己做俘虏的梦想终于实现万分欣喜。(2分)
小题3: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环境;(2分)描绘出一幅令人恐惧的画面,渲染紧张气氛。(2分)侧面表现人物恐惧痛苦的内心世界,与他所向往的温馨的家庭生活环境形成鲜明对比。(2分)
小题4:
认为可悲:①施那夫斯参加作战却畏惧战争,离开战友,临阵脱逃;②逃跑后还一直想做俘虏;③醒来时被捕,还为自己做了俘虏而满足;④他是一名侵略者。
认为可爱:①施那夫斯热爱生活,珍爱生命; ②他思念家乡和亲人,心中挂念着自己的妻子和儿女; ③他饥寒难耐,潜入法国人的城堡,只是饱吃一顿,并没有伤害当地的一个百姓;④他不喜欢侵略,厌恶战争。
(观点明确给1分,每点2分,答出3点即可,语句流畅、论述严谨给1分。)
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C项,“表现了他贪恋安逸、胸无大志的性格品质,作者哀其不幸,怒其不争”表述错误,小说表现的是作为侵略者的普鲁士人爱好和平,对战争也很厌恶的主题。D项,“但他的内心却十分痛苦忧伤,他只是不想让法国军人看出”表述错误,他内心是坦然快乐的,他觉得自己终于安全了。B项“贪恋安逸”不十分确切。
小题2: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概括故事情节题,本题可以按照故事发展的时间顺序,把主人公的三件主要事情概括出来。
小题3: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语句作用题,作为一段场景描写,主要在内容上发挥一定的作用:交待时间地点,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形象。
小题4: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个性解读的探究题,观点是哪一个都可以,但一定对文章的理解,联系文章的内容来有理有据地分析。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20分) 

周海亮
红色的铁伏在砧上,任一把大钳夹持,任两把铁锤反复锻打。老铁匠的小锤轻敲上 去,如蜻蜓点水,小铁匠的大锤紧跟上来,似巨雷轰顶。柔软的铁像面团般变着形状, 灼烫的火星在大锤落下的瞬间如烟花般迸散绽放。几点火光飞溅在老铁匠腰间的牛皮围 裙上,又在霎时熄灭。围裙就像黄褐色的天幕,黑色的星光点点。
炉火熊熊,红和蓝的火焰缠绕交织,小铁匠气喘吁吁,挥锤的胳膊渐渐变得沉重, 表情也开始痛苦。老铁匠看看他,停下手里的小锤。歇一歇喝口水,他说,你好像心不在焉。
小铁匠没有搭话。
因为这把刀?老铁匠问他。
小铁匠只好点点头。他用一条黑色的毛巾擦着彤红的脸膛,村里人都说你是汉奸。 还说你是小汉奸?老铁匠面无表情。
那是肯定,小铁匠瞪着老铁匠,干脆我们逃了吧!夜里咱们爷俩。
你觉得能逃出去吗?老铁匠仍然面无表情。
那也不打了!小铁匠把毛巾狠狠地扔到地上,不打能怎样呢?大不了是一死。不打?老铁匠苦笑,不打铁,我们还是铁匠吗?他站起身,从熊熊炉火中钳出再一次变得柔软的铁,用力按到砧上。儿啊,开锤!
军刀在两个月以后打造完毕。青蓝的刀锋,弧形的刀柄,雕了简洁图案的刀鞘。刀 似乎可以斩断目光和阳光,那是一把令人胆寒的好刀。小野小队长按时过来取刀,身边跟着四个持枪的日本兵。他盯着刀,嘴角不停抖动。他问老铁匠,全是铁的?老铁匠说,当然。小野再问,如何?老铁匠说,可试。小野就抽出腰间的军刀,哇哇怪叫着冲上来,一道寒光自上而下,直逼老铁匠。老铁匠微微一笑。手中刀轻轻一迎,“噗”一 声响,小野的军刀,便折为两截。
小野向老铁匠翘起拇指,好快的刀!又摆摆手,示意身边的日本兵接过刀。想不到老铁匠却退后一步,说,刀暂时不能拿走。
不能拿走?小野愣住。
不能拿走。老铁匠说,刀柄上还没有刻字。
刻字?
这是规矩。老铁匠说,只有刀柄上刻了字,才算一把刀打造完毕,刀才算有了主人。如果你信得过我,后天过来取刀。
小野想想,再看看老铁匠,再想想,再看看老铁匠,然后点点头。他在一张纸片上 写下自己的名子,递给老铁匠。要刻得和这个一模一样,小野说,能办到吧? 老铁匠笑笑,没问题。
别耍花样啊!
放心!
后天我来取刀!
请!
可是第二天老铁匠就不见了,连同那把削铁如泥的军刀。小野暴跳如雷,他把全村人驱赶到一起,逼他们说出老铁匠的下落。当然没有人说。也许连他们也不知道,也许连小铁匠也不知道。日本人早在村子通往外界的唯一路口设下重重关卡,老铁匠的突然失踪,让他们百思不得其解。
愤怒的小野几次想毙掉小铁匠,可是他终未下手。他们正在村后山上修筑工事,这个时候他们需要一位强壮的铁匠。
一个月后的一个夜里,山上的壮丁们突然组织了一次暴动。他们用石块打死四个看守,然后四散而逃。尽管日本人的机关枪哒哒扫个不停,可是最终,还是有三十多人逃了出去。
小铁匠在突围中中弹身亡。据说他是这次暴动的组织者。据说他在临死前只说了一句话。他说,爹告诉我,能屈能伸才是铁,再后来,日本人就投降了。   
多年后他们那栋老房子突然倒塌。在一个雨夜,伴着一道划破天空的闪电。人们在 听到一声闷响后爬起来看,就惊呆了。 那房子,只剩下一面伫立的墙。
那面墙里,镶着一位伫立的老人。只剩白色骨架的老人。
风雨中,白色骨架岿然不动,似乎他的每一块骨头,都闪烁出红和蓝的光泽。
红色像铁锈或者红的炉火。蓝色像刀锋或者蓝的炉火。
白色骨架的手里,紧握着一把刀。军刀。
刀柄上清晰地刻着三个字:中国铁。
小题1:“铁”在小说中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小题2:小说中的老铁匠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6分)
小题3:老铁匠说,“能屈能伸才是铁”。你同意这种观点吗?请结合全文并联系现实谈谈你的具体理由。(8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题目。本大题4小题,共16分
文学的生存
张 炜
许多人心照不宣的,就是文学正在走向末路。我的看法不同,在我看来,今天同样有杰作,也同样有杰出的阅读者。过去的杰作无论多么伟大,都不能完全代表今天,因为生命和时间每天都在运行,每一天都是崭新的,所以文学也就永远年轻。以前,法国作家左拉遇到说文学要死亡的人,就憎恨,还写了一篇文章叫《我的憎恨》。我现在能理解左拉的憎恨,但问题是今天这样问的人太多了,要恨也恨不过来,所以不应该恨而应该理解。
客观地说,从左拉的恨到现在,一百多年过去了,文学非但没有死亡,反而印刷量翻了上百倍。虽说阅读的深度和广度不是一回事,但至少印刷量和品种是上去了。现在许多人提出一个理由,说我们现在的阅读和娱乐发生了质的变化,这和一百多年前谈文学不能死亡不同,它的前提已经换掉了。实际上我们也没有生活在古代,没有生活在一百多年前,我们不知道那时候面临着怎样激烈的娱乐形式的挑战——当年的法国也很热闹,还有红磨坊之类嘛。
没有生活在那个时代的人,不知道那些形式曾经怎样挑战文字阅读,要不这个问题也不会被提出来。其实电影和电视早就出现了,像海明威的作品,在他活着时就被拍成了许多电视剧和电影。它们刚刚出现时,对人的诱惑力该有多大!那时的文学还不是同样生存和成长着,现在的网络和电视,它在欧洲和北美出现和普及的时间远超中国,那里的文学发展得怎样?
中国是一个农业国,看到新科技出现容易慌了一点。就像农村刚刚实现机械化的时候,村里来了一台手扶拖拉机,全村所有的孩子都不吃饭了,都跑到而街上去看它了。而现在呢,就算一辆宝马轿车,一辆十八轮大卡停在街上,孩子们都不看了,他们该吃饭吃饭,该喝水喝水。因为见多了就不奇怪了。我们现在对网络、大片这些东西,就相当于刚刚在村子里开来了一台手扶拖拉机。慢慢地,等到“手扶拖拉机”时代过去之后,该干什么还得干什么。生命里面有个最基本的要求,这就是阅读,它和吃饭喝水一样,怎么会因为有一个新东西的出现就放弃了?
我们现在对文学有一种垂死绝望的感觉,一旦有这种感觉,也就没有爱了,也就不再爱自己的工作了。其实文学不会死亡的,我们微小的生命个体,哪能和伟大的文学去比呢?还有,文学边缘化的呼声那么高,可是文学怎么会边缘化?现在它边缘了,那它什么时候又中心过呢?文学不能当饭塞进嘴里,也不能变成一纸命令:但是它给人心灵上带来的震撼力、在与生命结合的性质上,是其他东西无法替代的。说它是边缘,那什么又是中心?如果把心放正,就会发现,文学还是装在心里。而如果把文学当做更世俗的一种使用,那它永远是边缘的,自古至今都是。
文学进入心灵,它的位置没有变化,将来也不会。一个人不能因为自己不读了,读得少了,或自己的孩子不读了,就认为文学边缘化了。人追求完美的恒念不变,对人性的好奇不变,文学固有的位置就不变。
(选自《21世纪年度散文选》,有删改)
小题1: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两项是(5分)
A.生命和时间每天都在运行,每一天都是崭新的,从这个意义上说,过去的杰作无论多么伟大,都不能完全代表今天。
B.作者理解左拉,是因为左拉的《我的憎恨》引起了作者的共鸣。
C.我们现在的阅读和娱乐发生了质的变化,不能以此断定文学的死亡。
D.文学给人心灵上带来的震撼力、在与结合的性质上,是其他东西无法替代的。
E.如果把文学当做更世俗的一种使用,那它永远是边缘的:一旦自己不读了,读得少了,或自己的孩子不读了,文学也就边缘化了。
小题2:根据文意,下列的说法合理的一项是(3分)
A.印刷量翻上百倍,有力地说明了阅读的深度和广度
B.“当年的法国也很热闹,还有红磨坊之类”,说明当年法国的文学是很繁荣的。
C.文中举“海明威的作品,在他活着时就被拍成了许多电视剧和电影”一例,意图是说明海明威的作品很受人欢迎。
D.和伟大的文学相比,我们的生命个体微小,所以文学不会死亡。
小题3:综观全文,概括出作者说的文学不会走向末路的理由。(4分)
小题4:结合文章,概括出作者心中真正的文学观。(4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题目。
父  亲
凌可新
父亲喜欢喝酒,可是父亲从来也不喝好酒。他喝地瓜烧,就是市场上最便宜的那种,用地瓜干酿出来的。
我童年就失去了母亲,父亲拉扯着我们兄妹二人过日子。怕有了后母,我们兄妹会受虐待,父亲一直没再娶。
一家的担子压在父亲一个人肩上。白天上生产队劳动累个半死,收了工又得做家务,父亲忙里忙外,常常筋疲力尽。这时候,他就喝两盅酒。酒能舒筋活血,能解乏,还能把觉睡得踏实。睡踏实了,第二天才有力气做活。父亲喝的地瓜烧是用地瓜干换的散酒,三斤地瓜干就能换一斤,一斤能喝十天半个月。父亲说:“喝酒不是好习惯,可酒是我的血,没酒,血就干了。”我们小,不明白父亲的话。但我们愿意星期天给父亲换酒去。
父亲喝了酒,在油灯下,脸色就会红润起来,呼噜也打得响,靠着酒的滋润,父亲年年都出满勤,都能多分回家一些粮食。
在父亲手里,我们没有冻死没有饿死。恢复高考后,我考上了大学,妹妹也考上了中专。而父亲却苍老了。尽管一天两盅地瓜烧滋润着他,他还是苍老了。
大学毕业后,我被分配到县城工作,妹妹则到一所乡镇中学当了老师。不久又各自成了家。父亲的担子轻了。可依然还是喝地瓜烧。只是地瓜烧已没有了散装的,也不能用地瓜干换了。一斤装的一瓶一元左右,还是便宜。
我们劝父亲找个老伴过日子。父亲说:“老了老了,不找了。”劝父亲进城住。父亲不去,说“老了老了,离不开这片土了。”
这么又过了几年,那回回家,没来得及带酒,就到村代销点去买。点了几瓶,代销点的远房叔笑着说:“你买的酒还是你爹送来的呢!”
一问才知道,每回带的酒,父亲都送来代卖了。再细问,父亲竟一瓶也没留下。回家问父亲,父亲有些难为情。半天才说:“我寻思,酒是一样味儿。喝地瓜烧就成。”又说:“以后甭买好酒了,我不馋好酒。”我不信,还是买。可父亲还是送去代卖了。跟妹妹说了,妹妹力劝。父亲还是那样。我发誓一定要让父亲喝上好酒。
父亲六十大寿那天,我们一家都回来了,我带回一瓶地瓜烧。妹妹一家也来了,妹妹也带了一瓶地瓜烧。
我打开我带回的酒,给父亲满满倒了一盅,说:“爹,今儿是您六十大寿。您多喝几盅地瓜烧。”
父亲喝了,仿佛被什么噎住了。父亲捏着酒盅,不说话。
妹也打开她带的酒,给父亲满满倒了一盅。
过一会儿,父亲问:“儿子,你说实话,瓶里是什么酒?”
我说:“地瓜烧呀。”
父亲摆摆头,说:“儿子,你是国家干部,你得诚实。”我低下头,说:“是茅台……”父亲又问妹妹:“闺女,你说实话,瓶里是什么酒?”妹妹说:“地瓜烧呀。”父亲摆摆头说:“你是教师,不能说谎。”妹妹低下头说:“也是茅台。”
父亲怔着,久久怔着,眼里慢慢湿起来。父亲起身,从柜里摸出两个红布包。他小心翼翼打开来,是两包人民币。父亲望着它们,轻轻说:“这两个包,一包是我这些年的血汗钱,一包是你们给我买的酒代卖的钱。你们都是出息人,都是在咱村学校出去的。我想拿这钱做件事儿。当初你们上学千难万难,这会儿的孩子娃也不易。我想把它们捐给学校。村里学校太旧了……”
父亲问:“你们同意吗?”
我们望着苍老的父亲,眼里也慢慢湿了起来。我们都争着点头。
父亲有些不好意思,他笑了。
我们也笑了。毕竟,我们终于让我们的父亲喝了一回好酒。
同样,父亲也让我们喝了一回好酒。
真的,那才是最香醇的好酒……
(选自《中国当代小小说排行榜》
小题1:请简要概括小说中“父亲”的形象。(4分)
小题2:小说在刻画父亲这一形象时,主要用了什么手法,有什么艺术效果?(5分)
小题3:这篇小说的线索是什么?试探究其丰富内涵。(6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题目。
桥话(节选)
茅以升
①大地上的一个障碍就是山与河。这当然是只对交通而言。至于对一个国家来说,山与河不但不是障碍,而且是富源所在。山河当然是可爱的。但是在要翻山过河时,它们就有些可怕了。唐代大诗人李白就是这样怕过的。他在《蜀道难》的诗里说:“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他又在《横江词》里说:“人言横江好,侬道横江恶。猛风吹倒天门山,白浪高于瓦官阁。”如果他能看到今天的成昆铁路和长江大桥,他就要赞叹“多歧路,今安在”,“人生得意须尽欢……与尔同销万古愁”了。因此,造桥修路的人,确是立了功德。
②造桥就是斗争,就是解决矛盾。斗争的“敌人”是水、土、风。造桥时要使桥墩在水下深入土中,桥梁在空中架到墩上。深水、软土、暴风就都是难克服的障碍。再加上它们的相互影响,那就更成为巨大的困难了。这种相互影响,在我国诗文中,描写得很多。比如,关于水和土,就是“岸裂新冲势,滩余旧落痕”(唐太宗《黄河》诗),关于水和风,就是“阴风怒号,浊浪排空”(宋范仲淹《岳阳楼记》),关于水和风土,就是“盘涡荡激,回湍冲射,悬崖飞沙,断岸决石(元贡师泰《黄河行》)”。如果翻一次山,过一次河,都觉得可怕,那么,在这样山中河上来造桥,需要和那里的水、土、风所作的激烈斗争,不更要把人吓倒吗?然而人是吓不倒的,他能“以子之矛攻子之盾”,战而胜之。对于深水,就利用“压缩空气”(风)来筑“沉箱”基础;对于软土,就利用“水射法”来下沉“管柱”;对于暴风,就把桥墩深埋土中,再加上面水压力,以求稳固。还可利用软粘土在管柱下面填洞,以防水漏;利用水面涨落,把船运桥梁,安装在墩上,利用“风锤”、“风钻”在钢梁上打“铆钉”,等等。总之,自然界的各种力,不管怎样厉害,它们彼此之间必有矛盾,只要善于运用,就可把桥造起来。大桥小桥同一理,不过繁简不同。大桥当然不就是小桥的放大,如果梁的长度加一倍,并不要墩的高度也加一倍,而是要把这放大尽量地缩小,使得大桥小桥各尽其美,“秾纤得衷,修短合度”。这就要看造桥大师的心领神会和眼光手法了。桥工的值得惊叹,就在于此。
造成的桥,就老呆在那里,一声不响地为人民服务。不管日里夜里,风里雨里,它总是始终如一地完成任务。它不怕担负重,甚至“超重”,只要“典型犹在”,“元气未伤”,就乐于接受。它虽是人工产物,但屹立大地上,竟与山水无殊,俨然成为自然界的一部分。自然界是利于人类生存的,为繁荣滋长提供条件。桥也是这样。人类一有交通,就要桥,越是靠河的地方,人口越集中,桥也就越多。有了桥,人的活动就频繁起来了。它影响到一个辚的富强,成为“地利”的一个因素。自然界是最可信赖的,只要了解到它的规律,就可在宇宙间自由行动。桥也是这样。知道了它的规格,一上桥就准可同登彼岸。自然界是到处随时都美的,因为一切配合得当,缓急相就,有青山就有绿水,有杨柳就有春风。桥也是这样。如果强度最高而用料用钱都是最省的,它就必然是最美的,那里没有多余的赘瘤,而处处平衡。这样的桥就与自然界谐和了。就像宋秦少游词所说,“……秋千外绿水桥平。东风里,朱门映柳……”自然界是新陈代谢、万古长青的,尽管沧海桑田,但也有巍然独存的。桥也是这样。由于朝夕负荷,风吹浪打,必须材料坚实,结构安全,它才能站得起来 ,愈站愈稳,它就能长期站下去。因此桥是长寿的,比起其他人工产物来,它常是老当益壮的。千年古桥能载现代重车,还有什么其他古物能和桥相比呢?有时桥还在,但下面的河却改道了,或两头的山崩陷了,连山河都未必能和它相比!由此可见,桥在自然界中是既可利赖,而又是既美且寿的。它当然成为人类生活中所必需,甚至是和幸福不可分的了。
(选自《桥梁史话》)
小题1:结合文意,简要分析文中两处画线句子的修辞手法及其在文中的表达效果。(4分)
(1)造成的桥,就老呆在那里,一声不响地为人民服务。
(2)千年古桥能载现代重车,还有什么其他古物能和桥相比呢?
小题2:细读文章的第③段,概括出茅以升对设计造桥时具有哪些最现实的想法?(5分)
小题3:本文所介绍的是较为专业的桥梁知识,但如读完第二段这些最复杂的施工方法介绍之后,一般读者也能获得较为清晰的认识,这是为什么?(6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题目。(22分)
透 明
纳兰妙殊
衰老像夜晚一样徐徐降临,光并不是一下子就散尽,死神有惊人的耐心,有时他喜欢一钱一钱地凌迟。壮年时的余晖犹在,八十岁时,姥姥的食量仍是阖家之最。她独个儿住在老房子里,自己伺候一个蜂窝煤炉子,自己买菜做饭,虽是颠着一对小脚,行如风摆杨柳,但还利索得很。她对大家都很有用,儿女的孩子尚小,都得靠姥姥帮忙看管。六个外孙、孙女、外孙女,都经她的手抚养。于是她是有实质的,有威信,说话一句算一句,小辈们都不敢不认真听,稍有点嬉皮笑脸,姥姥脸色一沉,扬起一只大手,“打你!”喉咙里冒出不大不小的一个霹雳,威风凛凛。不听话者难免心头一凛,收敛起嬉皮笑脸,承认错误。
后来她越来越老了,城池一座一座失守,守军一舍一舍败退,退至膏肓之中。她不能再为家人提供帮助,只能彻底地索取,因此她逐渐透明下去,世界渐渐看不见她了。她的威严熄灭了,儿女们上门的脚踪逐渐稀了,孙儿辈异口同声地说工作忙,好像都在同一家公司。春节团聚的时候,敷衍地拎一箱牛奶,进来叫一声姥姥或奶奶,这就算交差。她记忆漫漶得很了,一个孙女站在眼前,她要把所有孙女名字都叫一遍,才牵带得出正确的那个。
除了行动能力,在最后十年中,她也渐渐失掉正常交流谈话的智力。与人说话,一句起,一句应,一句止,她就很满足了,慢慢点着头,像回味这次对话似的,眼睛若有所思地转向别处。
有时,她想主动与人沟通,就拿手去碰触身边的人,叫着,嗳,嗳。脸色有点巴结地笑,郑重地问出一个问题,比如:我有点不记得,想了半天了——你今年多大?
这当然是可笑的。被问的人和旁边的人对此都有默契的认识,他们面面相觑,嬉笑着,拿不认真的嗓音说,您看我多大了?
她却仍认真的,我想你是十九,还是二十?
被问的人呵呵大笑,姥姥,我都三十五啦。
然后人们继续自管自说话,不再看她。剩她独个儿咂摸那一点愕然,并陷入喃喃慨叹,哎呀,我外孙三十五了?当初我带你的时候,你整天哭,搁不下,只能一只手抱你,一只手捅炉子炒菜……
人们都同意跟她说话只要敷衍过去即可,谁让她活到这样老,老得跟世界文不对题。“衰老不是一场战争,而是一场屠***。”菲利普·罗斯说。除非你幸运地蒙召早退,逃出这环链条。
后来她的听力不太好了,人间把她又推远了一步。有时她会陷入沉思状态,陷得很深。盘腿坐着,小脚放在腿弯折叠处,手撑着额角,眼睛盯着墙,浑浊的眼珠停滞了,犹如哲学家整理胸中哲思。大家围坐在她旁边的沙发上,以这个行动表示孝敬。所有人当着她的面议论她,毫不避讳,也不用压低声音,就像她是一座标本。
生命和岁月交给她的能力,最终按原本的顺序一样一样还回去。五年前,很难出门了,用轮椅推到外面花园里,还能搀着别人的手走两步,走到池子边看人用馒头喂金鱼。后来不再出屋,不过还能从这间屋走到那间屋。再后来彻底不能行走,但还勉强能站立。再后来站起来也不能了,三年里整日只倚枕坐着。她的食量逐渐减少,食谱逐渐缩短,需要多费牙齿之力与肠胃之力的美味一项一项与她道别。本来她还能喝几口黄酒,后来终至一喝酒就腹泻。
筛子眼越来越细,兴致、乐趣都被筛出去了,日子唯余越来越纯粹的萧索。
最后半年,她吃得像个初生婴儿,粥,牛奶,一点点肉糜。
到临终两个月,粥和牛奶亦被肠胃拒绝了,只剩了饮水,蜂蜜调制的水,糖水。再让她喝两口牛奶,下午就泻了一床。仅余的生命力,负隅顽抗,又把这座孤城苦守了两个月,直至弹尽粮绝。
最后一次回家看她,她的精神已不够把眼皮撑足。眯缝眼看我,仍笑,喊我乳名,声音又虚又小,像一片揉烂的纸条。阳光照着她,能透过去。
我拉起她的手,攥一攥,又放下,然后做了一次从没跟她做过的动作:握着她硬邦邦硌手的肩膀,嘴唇碰着她颧骨,轻轻一吻。那皮肤薄得像一层膜。
她眼皮下闪出一星欣慰和快活,低声说,哟。然后问,你回来呆几天啊?
我说,明天就走,你等着我,我再来看你。
她半迷蒙的一笑,代替回答。
倒数第二样能力,吞咽。除了每天几口水,她无力吞咽更多东西,再多就累着了。
到世上来学会的第一样本领以及丢掉的最后一样,都是:呼吸。初夏的上午,她咽下最后一口呼吸。
(选自《人民文学》2012年第11期,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4分)
A.本文以时间为序,叙写姥姥的身体机能一项一项地丧失直至死亡的全过程,提出了关爱老年人的重大话题。
B.文章第一段说死神“喜欢一钱一钱的凌迟”是说死神对人残忍侵害到了一分一毫也不放过的地步。
C.文中加点词“巴结”是贬义词褒用,写出了姥姥对亲情的渴望,宁可牺牲尊严也要去迎合他人。
D.文中小辈们对姥姥的漫不经心与姥姥始终牵挂儿孙的态度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产生了震撼人心的效果。
E.本文的叙述娓娓道来,表达质朴,虽都是生活琐事,但物我两真,情事两佳,所以显得真切动人。
小题2:理解文中画线句的含义。(6分)
⑴衰老不是一场战争,而是一场屠***。(3分)
⑵筛子眼越来越细,兴致、乐趣都被筛出去了,日子唯余越来越纯粹的萧索。(3分)
小题3:文章开头出现的姥姥是怎样的一个人?写这样的姥姥在文中起什么作用?(6分)
小题4:“透明”作为文章的标题,意蕴丰富,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在你的生活中,有没有这样的“透明”,试举一例加以阐述。(6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