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题目。落 红 萧 萧 为 哪 般迟子建①萧红[注] 出生时,呼兰河水是清的。月亮喜欢把垂下的长发,轻轻浸在河里,洗濯它一路走来惹上的尘埃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题目。落 红 萧 萧 为 哪 般迟子建①萧红[注] 出生时,呼兰河水是清的。月亮喜欢把垂下的长发,轻轻浸在河里,洗濯它一路走来惹上的尘埃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不详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题目。
落 红 萧 萧 为 哪 般
迟子建
①萧红[注] 出生时,呼兰河水是清的。月亮喜欢把垂下的长发,轻轻浸在河里,洗濯它一路走来惹上的尘埃。于是我们在萧红的作品中,看到了呼兰河上摇曳的月光。那样的月光即使沉重,也带着股芬芳之气。萧红在香港辞世时,呼兰河水仍是清的。由于被日军占领,香港市面上骨灰盒紧缺,端木蕻良不得不去一家古玩店,买了一对素雅的花瓶,替代骨灰盒。这个无奈之举,在我看来,是冥冥之中萧红的暗中诉求。因为萧红是一朵盛开了半世的玫瑰,她的灵骨是花泥,回归花瓶,适得其所。
②香港沦陷,为安全计,端木蕻良将萧红的骨灰分装在两只花瓶中,一只埋在浅水湾,如戴望舒所言,卧听着“海涛闲话”;另一只埋在战时临时医院,也就是如今的圣士提反女子中学的一棵树下,仰看着花开花落。
③我三月来到香港大学做驻校作家时,北国还是一片苍茫。来港后的次日黄昏,我无意中散步到此,见到围栏上悬挂的金字匾额是“圣士提反女子中学”时,心下一惊,难道这就是萧红另一半骨灰的埋葬地?难道不期然间,我已与她相逢?
④我没有猜错,萧红就在那里。
⑤萧红1911年出生在呼兰河畔,旧中国的苦难和她个人情感生活的波折,让她饱尝艰辛,一生颠沛流离,可她的笔却始终饱蘸深情,气贯长虹。萧红与萧军在东北相恋,在西安分手。他们的分手,使萧红一度心灰意冷,她远赴日本疗伤。此间,鲁迅先生病逝,这使内心灰暗的她,更失却了一份光明。萧红才情的爆发,恰恰是她在香港的时候,那也是她生命中的最后岁月。《呼兰河传》无疑是萧红的绝唱,茅盾先生称它为“一幅多彩的风景画,一串凄婉的歌谣”,可谓一语中的。她用这部小说,把故园中春时的花朵和蝴蝶,夏时的火烧云和虫鸣,秋天的月光和寒霜,冬天的飞雪和麻雀,连同那些苦难辛酸而又不乏优美清丽的人间故事,用一根精巧的绣花针,疏朗有致地绣在一起,为中国现代文学打造了一个独一无二的“后花园”,生机盎然,经久不衰。
⑥萧红在浅水湾的墓,已经迁移到广州银河公墓,而她在呼兰河畔的墓,埋的不过是端木蕻良珍存下来的她的一缕青丝而已。一个人的青丝,若附着在人体之上,岁月的霜雪和枯竭的心血,会将它逐渐染白;而脱离了人体的青丝,不管经历怎样的凄风苦雨,依然会像婴孩的眼睛一样,乌黑闪亮。
⑦圣士提反,是首位为基督教殉难的教徒,他是被异教徒用石块砸死的。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女校,有一股说不出的悲壮,更有一股说不出的圣洁。其实萧红也是一个虔诚的教徒,只不过她信奉的教是文学,并且也是为它而殉难。她在文学史上的光华,与圣士提反在基督教历史上的光华一样,永远不会泯灭。
⑧清明节的那天,香港烟雨蒙蒙。黄昏时分,我启开一瓶红酒,提着它去圣士提反女子中学,祭奠萧红。萧红是黑龙江人,那里的严寒和长夜,使她跟当地人一样,喜欢饮酒吸烟。我多想撒一瓶呼兰河畔生产的白酒给她呀,可是遍寻附近的超市,没有买到故乡的酒。我只能以我偏爱的红酒来代替了。
⑨复活节连着清明,香港的市民都在休长假,圣士提反女校静悄悄的。我在列堤顿道,隔着栏杆,搜寻园内可以撒酒的树。最终,我选择了两棵大树,它们看上去年过百岁,而且与栏杆相距半米,适合我撒酒。一株是高大的石榴树,一棵则是冠盖入云、枝干遒劲的榕树。铁栏杆的缝隙,刚好容我伸进手臂。我举着红酒,慢慢将它送进去,默念着萧红的名字,一半撒在石榴树下,另一半撒在树身如水泥浇筑的大榕树下。红酒渐渐流向树根,渗透到泥土之中。它留下的妖娆的暗红的湿痕,仿佛月亮中桂树的影子,隐隐约约,迷迷离离。
⑩撒完红酒,我来到圣士提反女校旁的城西公园。一双黑色的有金黄斑点的蝴蝶,在棕榈树间相互追逐,它们看上去是那么的快乐;而六角亭下的石凳上,坐着一个肤色黝黑的女孩,她举着小镜子,静静地涂着口红。也许,她正要赶赴一场重要的约会。如今的香港,再不像萧红所在之时那般的疏朗了。而圣士提反女校周围,亦被幢幢高楼挤压着。萧红安息之处,也就成了繁华喧闹都市中深藏的一块碧玉。不过,这里还是有她喜欢的蝴蝶,有花朵,有不知名的鸟儿来夜夜歌唱。作为黑龙江人,我们一直热切盼望着能把萧红在广州的墓,迁回故乡,可是如今的呼兰河几近干涸,再无清澈可言,你看不到水面的好月光,更看不到放河灯的情景了。我想萧红一生历经风寒,她的灵骨能留在温暖之地,落地生根,于花城看花,在香港与涂红唇的少女为邻,也是幸事。更何况,萧红临终有言,她最想埋葬在鲁迅先生的身旁。
○11走出城西公园,我踏上了圣士提反女校外的另一条路——柏道。暮色渐深,清明离我们也就越来越远了。走着走着,我忽然感觉头顶被什么轻抚了一下,跟着,一样东西飘落在地。原来从女校花园栏杆顶端自由伸出的扶桑枝条,送下来一朵扶桑花。没有风,也没有鸟的蹬踏,但看那朵艳红的扶桑,正在盛时,没有理由凋零。我不知道,它为何而落。可是又何必探究一朵花垂落的缘由呢!我拾起那朵柔软而浓艳的扶桑,带回寓所,放在枕畔,和它一起做星星梦。                        
(选自《2010年中国最佳散文》,有删改)
【注】萧红(1911—1942)中学时代接触了五四以来的新思想和中外文学,1935年在鲁迅先生的帮助下,发表了成名作长篇小说《生死场》。1936年东渡日本,写有散文《孤独的生活》、长篇组诗《砂粒》等。1941年在香港发表了著名长篇小说《呼兰河传》,以及一系列回忆故乡的中短篇小说,如《牛车上》、《小城三月》等。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两项是(两项都选对给4分,只选一项且正确给2分,有选错的给0分)(4分)(  )(  )
A.文章第①段两次提到呼兰河水的清澈,第⑩段又提到呼兰河的干涸,这样写强调了岁月的变迁,也表达了萧红作品的永久价值和灵骨不能回归故里的些许遗憾。
B.“而脱离了人体的青丝,不管经历怎样的凄风苦雨,依然会像婴孩的眼睛一样,乌黑闪亮。”这句话饱含了作者对萧红英年早逝的惋惜和童心未泯的形象的追忆。
C.第⑩段花了较大篇幅写萧红安息之地以及周围的环境,是为了突出这块地方闹中取静、环境清幽的特点,也符合萧红的临终遗愿。
D.第○11段写作者在离开圣士提反女校的路上看见一朵扶桑花莫名凋落的细节,看似闲笔,却体现了作者的匠心:以花喻人,再次表达了怀念之情,并使结尾意蕴深长。
E.这篇散文语言典雅清丽,对萧红的文学成就作了诗意的描述,对萧红的凄婉一生在回忆中作了细腻的描绘,流露出作者对已故东北作家独特的敬重和欣赏。
小题2:文章开头两段分别从萧红骨灰盒的选择和骨灰的去处写起,这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请结合原文作简要分析。(4分)
小题3:作者以“落红萧萧为哪般”为文章标题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4分)
小题4:请结合萧红的创作成就和自己平时的阅读经验,谈谈你对“文学创作与生活的关系”的理解。(8分)
答案

小题1:A D
小题2:(4分) 第①段写萧红的骨灰盒是两只素雅的花瓶,是为了说明她是“盛开了半世的玫瑰”,为后文赞美萧红的才华,肯定她在现代文学史上杰出成就作铺垫;(2分)第②段写萧红骨灰盒的去处是后文写作者与“圣士提反女校”不期而遇以及清明节的洒酒祭奠等内容作铺垫。(2分)
小题3:(4分) ①表现作者对萧红执着于文学的精神的赞美以及对她在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的肯定;(扣“红”字)②表现作者对萧红悲苦一生的同情,以及对她英年早逝的惋惜;(扣“落”字) ③表现作者对萧红的喜爱和深沉的怀念;(扣“为哪般”) ④标题以花喻人,一语双关,暗示了萧红的生前死后和作者对她的认识、评价。(扣手法)(答出其中两点即可得满分)
小题4:(8分) 文学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2分) ①生活的苦造就了文学的美:萧红一生颠沛流离,历经风寒,但惨淡的现实没有冲淡她对未来美好生活的追求,在她的笔下,呼兰河水是那样的清澈,春花、秋月、夏云、冬雪都是那样的美好而富有诗意。 ②文学是生活的沉淀:萧红颠沛流离时期作品并不多,才情的爆发,恰恰是她在香港的时候,那也是她生命中的最后岁月,她用晚霞回光般的激情完成了早年生活的绝唱《呼兰河传》。 ③苦难是文学的催化剂:“文章憎命达”,杜甫一生饱经流离之苦却有了不朽的诗篇,司马迁受宫刑,却创作了“无韵之离骚”,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结合萧红的创作成就3分,自己的阅读经验3分)
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这类题一般是对文章内容、手法、风格的综合考核的题目,文章内容有文章细节和人物性格概括,细节可参考论述类问题阅读进行答题,人物性格、手法运用分析要注意准确性,B.“童心未泯”理解错误,原文“婴孩的眼睛”是用来说明萧红的青丝永远乌黑,以此表现她在人们心中永远年轻的形象。C.萧红的临终遗愿是埋葬在鲁迅先生的身旁,而非“闹中取静”的环境。E.对萧红凄婉的一生是概述而非“细腻的描绘”。
小题2: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文段的作用的题目,此类题首先答出文段的内容,此题已经给出,其次注意文段的位置,此题是开头,主要是引起下文、铺垫、统领全文、如是倒叙应该是设置悬念引起读者兴趣、如是环境描写应该是渲染气氛奠定情感基调,此题主要是铺垫,答题时要答出为什么铺垫。
小题3: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标题的作用的题目,标题的作用要结合人物的形象和文章的主旨作答。“红”字表现作者对萧红执着于文学的精神的赞美以及对她在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的肯定;“落”字表现作者对萧红悲苦一生的同情,以及对她英年早逝的惋惜;“为哪般”表现作者对萧红的喜爱和深沉的怀念;标题以花喻人,一语双关,暗示了萧红的生前死后和作者对她的认识、评价。
小题4: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探究的题目,请结合全文并联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答题时一定要结合传主的经历,不能抛开原文随意拓展,答题时可以是两个方向,第一,就某一点结合文章作深入的探究,即向内挖掘,这种方式一般不扩展,指结合文章例句事例即可;另一种方式适当结合现实探究,即向外拓展,即适用于结合现实谈自己的看法的题目。本题适用于第一种,答题时首先明确自己的观点,然后注意列举原文事件的基础上,适当的总结、概括“文学创作与生活的关系”。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密 码 不 密
①每天早晨登录网络的时候,你会感到互联网带来的便利好像都消失了。你先要输入用户名和密码来启动智能电话或电脑,然后用另一个密码打开电子邮箱。社交网站自然也需要密码。登录书店又要一个密码,用信用卡付账则需要另一个密码。有些人一个密码用遍天下,问题是,一旦某个站点被黑客入侵,那些坏蛋们就可以拿这个密码破坏你其他的账号。
②据调查,有1%的用户使用“123456”作为账户密码,由于电脑的普及和网速的加快,黑客每分钟可破译数千个密码。要想拥有一个难以破解的强密码,安全专家建议使用含有10个字符以上的密码,其中应当包含大小写字母、数字还有符号。如果这样做的话,你应该可以安枕无忧地睡好觉了——这或许可持续1924年。这正是黑客尝试10个字符的各种排列组合所需的时间。但是这么复杂的密码,连你自己都可能想不起来了。
③计算机科学家察觉到,密码系统已遭破坏,他们正在寻找替代方案。取代密码的有效方式之一就是生物识别,一种可以识别独特体征(指纹、声音等)的系统。如果把生物识别系统放到手机里让用户控制的话,将来在公共电脑上浏览网页、访问社交网贴、查询银行账户、在网站上买东西,就无需输入任何密码和信用卡信息。你起身离开时,甚至无需退出。一些网络犯罪分子即使坐在你用过的那台电脑前,也无法破解你的密码、访问你的账户,因为你的手机已经不在桌上了。
④现在,美国商务部正在开发一套新的网络安全系统,专家们说这套系统会最终消灭密码迷宫,而且有望促进电子商务的发展。在这套系统中,你自己就是你的密码。这个密码效率要高得多,对它你也能掌控得更好。实施了这套名为“网络空间可信任身份国家战略”的新规则后,因担心安全或隐私问题而无法进行的活动,或许就可以转移至网上完成。不过在这些技术成熟之前,加拿大渥太华卡尔顿大学计算机科学教授保罗•奥斯凯特对密码持怀疑态度。他相信任何密码系统都将遭到破解,由于担心遭到黑客的攻击,他甚至不开设任何网上银行账户。
小题1:根据原文内容,下面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实施“网络空间可信任身份国家战略”的新规则后,因担心安全或隐私问题而无法进行的活动,就有可能转移至网上完成。
B.将来人们可能只凭着自己的声音就能够安全地登录系统。
C.密码系统被新规则取代后,将有望开启电子商务系统的新时代。
D.新的网络安全系统实施后,保罗教授将开设网上银行张户。
小题2:根据文章内容,下列不属于“密码不密”的原因的一项是(    )
A.有些人一个密码用遍天下,一旦某个站点被黑客入侵,就可以拿这个密码破坏你其他的账号。
B.包含大小写字母、数字还有符号的10个字符以上的密码相对安全,但是这么复杂的密码,连你自己都可能想不起来了。
C.由于电脑的普及和网速的加快,黑客每分钟可破译数千个密码。
D.网络实名制的实施遇到了诸多问题,导致网络犯罪分子猖獗。
小题3:根据文章内容,下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黑客尝试10个字符的各种排列组合所需的时间是1924年,因此密码设置有10个字符,那么在1924年内就是安全的。
B.生物识别是一种可以识别独特体征(指纹、声音等)的系统。是目前取代密码的最佳选择,但该系统必须借助手机才能发挥作用。
C.密码系统已遭破坏,计算机科学家正在寻找替代方案,但也有人不相信密码,认为任何密码都可能遭破解。
D.由于密码设置的复杂性和密码破解的可能性,互联网带来的便利将会逐渐消失。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题目。
标 错 的 价 签
(美国)洛林•格雷格尔
①一天,我和老伴路过一家体育用品商店,里面人头攒动,叫卖声不绝于耳。店门口的牌子上写着:“停业,甩卖!”
②我想进去看看,但性格倔强的老伴坏脾气又发作了:“有什么好看的,卖的肯定是些没用的破烂玩意儿,好东西为什么要甩卖?”
③“这可是一家体育用品商店,”我试图说服他,“没准儿有你想要的渔具什么的。家里挂了那么多年的那张独木舟照片也该换换了,说不定里面就有呢。”
④“你怎么这样说?”他怒目圆睁,“那可是我做梦都想要的独木舟,只要我一攒够6000美元,我就立马到厂家定做一条。”
⑤“我过去看看热闹,什么也不买。你到对面的咖啡馆去坐坐,半小时后我去找你。”说着,我快步走进商店。商店的走廊上堆满了各种体育用品,我在拥挤的商店里走来走去,看看这,看看那。突然,我看到商店的后面摆着一个银光闪闪的独木舟,上面还放着短桨、救生衣和各种渔具。
⑥我向前快走了几步,想看个究竟。是的,和我丈夫喜欢的独木舟一模一样,这可是他朝思暮想的独木舟呀!我心跳得厉害,不敢相信这是真的。独木舟上挂着两个价签,打印的价签上标着“厂家建议零 售价6750美元”。在它旁边还有一个手写的价签:“亏本处理,750美元!”“天呀,不会弄错了吧,一定是弄错了。”
⑦我找到一个正帮顾客挑选商品的售货员,他的胸卡上写着:“你好,我是马修。”我使劲挤到他面前,抓住他的衣袖迫不及待地问:“马修,告诉我那个独木舟有什么问题,为什么只卖750美元?”
⑧“它哪儿都没坏,还是新的呢。我们要关闭这个商店,所以要打折出售。我想这个价格还包括上面放置的救生衣、短桨和一套钓鱼用具。你等一下,我去看看。”
⑨几分钟后,马修回来对我说:“夫人,十分抱歉,我们把价格标错了,独木舟及其配套用具加在一起,折价后应该卖4750美元。我刚才问了我爸爸,他负责处理商店里的商品,他说要是按正常价格来买的话,整套装备值8000美元。”
⑩我强忍着泪水对他说:“噢!当然值这么多钱了,标价750美元确实有点让人不敢相信。不过,我老伴多年来一直梦想着能买一条这样的独木舟。当我看到价签时,我想我老伴的梦想快实现了。他到星期五就62岁了,由于身体原因,他退休有点早。你知道,仅凭一点退休金,生活不会很宽裕。不过我老伴的性格很坚强,好几年了,他坚持每星期节省10美元,为的就是买一条这样的独木舟。他总说他渴望能驾着自己的独木舟去钓鱼。唉,这真是个傻老头的白日梦!什么时候才能攒够这么多钱呢?!”说着说着我的声音都有点哽咽了,我赶快转身向店外走去。
⑪在我就要走出店门时,马修追上我,说:“夫人,你能拿出750美元、外加25美元的运费和几十美元的税费吗?”
⑫“当然能,这些钱我还是有的。”我连忙回答。这是我几年的积蓄,本来想用这钱给自己做白内障手术的。
⑬“那就好,星期五上午10点你让你丈夫来,到时我和爸爸把这个独木舟安装好交给他。我们还会给他准备一份生日礼物呢。”
⑭我差点哭出声来,签支票时,激动得手直抖。我把支票递给马修,我发现他也在哽咽。“夫人,我想有些事还是告诉你吧。这个商店是我爷爷开的,他辛辛苦苦经营了30多年。爷爷一直想早点退休,他说他想过一段轻松的晚年时光,驾着独木舟去钓鱼。他去年向厂家定做了这条独木舟,可是他还没来得及用就……”马修哽咽得更厉害了,“我爷爷上个星期突然去世了,他刚刚68岁。我想,如果爷爷知道你丈夫将得到他这条心爱的独木舟的话,他会感到很欣慰的,我爸爸也这样想。你能向我保证你丈夫会爱惜这条独木舟并充分利用它吗?”
⑮我递给马修一张面巾纸,让他擦眼泪,“我向你保证。”说完,我便冲出了店门,跑向咖啡馆去找老伴了。
小题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4分)
A.一天,“我”和老伴路过一家“停业、甩卖!”的体育用品商店,“我”本想“过去看看热闹,什么也不买”,没想到在商店后面发现了银光闪闪的独木舟。
B.写一条新的独木舟折价后标价750美元,引得“我”“心跳不已”,是为了形成行文的波澜,为后文写马修的爱心张本。
C.文章第⑩段叙述“ 我”的老伴到星期五就62岁了,这个年龄与马修去世的爷爷相差无几,所以引起马修的怜悯,将独木舟低价卖给了他们。
D.本文通过曲折的情节记叙了一个与独木舟有关的感人故事,巧妙地传达了情感,旨在表达马修对去世爷爷的怀念之情。
E.本文从题材看,叙述的是平常人的平常事,但体现了作者深刻的人性思考,目的是引导人们做一个充满爱心、关爱他人的高尚的人。
小题2:马修和他的父亲为人处事有什么特别?请简要分析。(4分)
小题3:小说以“一条独木舟”为线索,请具体分析是如何围绕着线索展开情节的。(4分)
小题4:小说的题目是“标错的价签”,但主要内容却是围绕独木舟展开的,如果以“标价750美元的独木舟”为题,你认为是否合适?请谈谈你的观点和具体理由。(8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阅时代”
信息、影像和精致印刷等技术的发展,打破了字符出版不可撼动的神话,图小说、绘本、图文书等成为较容易赢得读者和利润的图书类别。有人称这一时代为“阅时代”。
“阅”通过视觉器官接受和处理光信号;“读”是将文字符号解码为语音符号,进而理解其意义。人类原本是想借助直接图像来交流的,因为技术条件不支持,才发明了符号间接交流法。现代技术解决了图像和影像的精确重现问题。进而克服了语音和影像的一闪即逝的缺陷,并通过电子书签使“阅影像”如同“读文字”一样可间断和接续,这就使“阅”的方式传播和接受信息成为普遍的可能,动摇了文字传播的唯一性。阅图较读文轻松,是因为大脑不需额外解码。文字的用量也开始浓缩了,是因为交流手段的多样性和传播的便利(如微博)。
视觉器官天生是用来感知影像的。阅图时,大脑皮层兴奋的面积要远大于读文,在更多神经元参与的情况下,接受信息更快、效率更高,所以,“阅时代”将使人更聪明而不是趋于弱智。
“读”是后天习得的技能,“阅”则是人类的天性。“阅”更容易被记忆,利用图形来强化记忆,已被心理学界广泛应用。正如国家有国旗国徽,企业有LOGO,商品有商标。写作要形象,说话打手势,也是让受者更易形成影像。字符的缺点是间接信息,在解码中可能添加受者的东西,这就是联想。但联想只是提取了受者脑中既有信息,并未增加新东西,而原信息则可能走形。用图表达一匹马,传递的信息具有确定性;而用“马”字来表达,无论再加多少形容词,受者的脑中都不可能再现授者想要表达的那匹马。其实,阅并非必然妨害想象力,因为读中的联想完全可以变成阅后的联想,只是思维方式变化了。从总体上说,“阅时代”将极大激发人们的想象力。因为许多想象是文字难以表达的,而现代数码技术几乎可以表达人的任何想象——电影《阿凡达》就是一个例证。抽象思维的基础是形象,表达抽象思维的文字符号也可用非文字符号替代。某些领域用符号和公式来表达抽象思维具有便利性,但技术的未来发展至少会使符号的重要性显著下降。
有人说,读唐诗“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每个人会怀念自己的故乡,而用图表达就没有这样的魅力。须知,唐诗的魅力在于语言,而不是字符。语言可创造文学意境,图也可以。文学上图与影像无法取代语言,但与语言结合后并非不能取代文字。
“阅时代”理念必将深深刺激传统出版人的情感。但这是在预测未来,而不是对未来投票表决。未来不由我们决定,当看到青少年和儿童强烈地倾向于阅图时,未来实际上已被确定:无论出版人多么不情愿,也只能理性面对。情感无助于赢得未来,只会有害于判断未来。
小题1:下列关于“阅时代”的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
A.“阅时代”是相对于“读时代”而言的,是随着现代信息、影像和精致印刷等技术的发展而出现的。
B.“阅时代”将使人更聪明,因为阅图时,大脑皮层兴奋的面积要远大于读文,接受信息更快、效率更高。
C.“阅时代”理念深深刺激了传统出版人的情感,但为了未来出版业的发展,出版人虽不情愿,也只能理性面对。
D.“阅时代”将极大激发人们的想象力,因为许多想象是文字难以表达的,而现代数码技术几乎可以表达人的任何想象。
小题2:下列关于“阅图”与“读文”的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
A.“阅图”时,人是通过视觉器官接受和处理光信号;“读文”时,人是将文字符号解码为语音符号,进而理解其意义。
B.与“读文”相比,“阅图”时大脑不需额外解码,比较轻松,而且“阅图”更容易被记忆,人们会利用图形来强化记忆。
C.面对“读文”和“阅图”,儿童和青少年都比较喜欢“阅图”,因为“读文”是后天学习而形成的技能,“阅图”是人类的天性。
D.“读文”不能把握作者所要表达的信息,因为受者在解码中可能会添加自己的东西。而“阅图”却不会如此。
小题3:下列表述,符合作者观点的一项是(   )
A.语言、字符和图像的功能不尽相同,虽然文学上图像不能取代语言,但图像和语言结合后可以取代文字,因为图像和语言都可以创造文学意境。
B.授者通过文字字符能提供间接的信息,让受者产生联想;而图像能提供直接的、确定的信息,但会影响受者的想象力。
C.虽然用符号和公式来表达抽象思维具有便利性,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在表达抽象思维时会淘汰文字符号而采用非文字符号。
D.现代技术使“阅影像”可间断和接续,克服了音像传播中的缺陷,使“阅”的方式传播和接收信息成为可能,从而使文字符号改变它原有的功能。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大运河——流淌千年的乡愁
①莺飞草长的三月,站在黄鹤楼上,想起李白的“烟花三月下扬州”,便忽发奇想,能否雇一条帆船或者画舫,带上弦歌美酒,从胭脂色的波浪上,遇埠则歇,对月而歌,半醉半醒地航行到扬州去呢?朋友告诉我,偌大长江,再也难找到帆船与画舫了。再者,扬州不在长江边上,即使雇到船只,也到不了那一片令李白痴迷的城郭。我这才意识到,千年前的优雅与浪漫,早已是沉湮的古典。
②数年间,因各种机缘,我或者走在京杭大运河已经干涸的河床上,或者在它尚在流淌的河段上看夕阳下的浪影。淤塞与疏波,开凿与废弃,辉煌与衰落,保护与开发,似乎永远都有着诉说不尽的忧伤,展示不尽的画卷。站在杭州的拱宸桥上,我希望看到从烟波深处摇来的乌篷船;在无锡城中的清名桥上,我总在想:为何脚下的流水,再也不能流到幽燕之地去听一听京韵大鼓,洗一洗北国的胭脂?
③崛起于历史,必寂灭于历史。就像寒山寺禅钟依旧,但客船不再;扬州仍不缺三月的烟花,但迎送游子的布帆,早已消失在水远山重的前朝。
④如果在历史版图上寻找中国古代文明伟大的标志,应首推长城与运河。它们一个横贯东西,一个牵引南北;一个伴着铁马金戈,一个浸于桨声灯影;一个静态的阳刚,一个动感的阴柔。但是,在世人的文明谱系里,长城却是要比运河的名气响亮得多。长城上的雉堞与砖堡,至今仍让世界迷恋;而运河里的船队与波浪,似乎已经退出人们的视线。
⑤难道,那一条流动着繁华与錦绣的人造动脉,只能在屡遭虫蛀的线装书中寻找吗?河流死去的显著特征便是消失了桨声帆影。这有点像沙漠上的胡杨,它保留了生长的姿态,但再也不能用绿色哺育大地。
⑥但运河是一部大书,我们在任何一个时代,任何一种环境下阅读它,都会有不同的感慨。有人问我,可以说“运河文明”这四个字吗?
⑦从隋代开始,这条贯穿了几个庞大王朝的交通动脉,沟通了五大水系,串连起数十座湖泊。淮安、扬州等繁华的都市也因它而生。明代,特别是永乐皇帝迁都北京之后,运河达到了全盛,成为大明帝国沟通南北的运输干线。运输物资的数量与种类不断增加,一条运河供养了帝国的首都与辽阔的北国,中国也因此有一支名叫漕军的高达三十万人的特别军队, 因为一条河流而诞生一支军队,或者说一个兵种,这也是运河独有的人文风景。
⑧运河最灿烂的年代在明朝,自朱棣迁都之后,北京便有了第一个汉人士族集团。作为帝国的统治者,他们将江南的生活习惯与民情风俗带到北京。为了满足汉人士族的需要,必须有大批江南的物产运到北京。因此,明代的运河,发挥的效益最大,它的繁忙程度远远超过长江、黄河。为了增强运输能力,朝廷投入了大量的物力与人力。可以说,没有任何一个朝代,像明朝那样将运河当成不可替代的生命河。
⑨文明一词,据我理解,是人类某种带有鲜明特色的生存方式……它涵盖了文化、经济、制度、风俗各个方面。如果以此推断,运河文明的说法是可以成立的。因为这条地球上最伟大的人造河流,在一千多年的历史中,对中国的经济史、水利史、交通史、城市史、军事史等方面,均有深刻的影响与巨大的改变。无可否认,运河文明是中华文明体系中的灿烂章节。
⑩运河的急剧衰败是近一个世纪的事。因为公路、铁路以及航空的诞生,水上交通特别是内河的航运已经日见式微。曾是农业文明的骄傲忽然间变成了工业文明的弃儿。当年,从杭州乘船沿运河到北京,少说也得一个多月。一个月的水上旅行,与帆桨为伍,与鸥鹭相亲,以两岸的风光养眼,以河上的波涛养心,该是多么惬意的乐事啊。但在今天,每一个人似乎都在日理万机,优哉游哉的生活他们再也无福消受。生活方式的改变,让运河的诗意退出了我们的心灵。
⑪近几年,一些有识之士大力呼吁抢救运河,并争取将运河申报成世界文化遗产。一条活生生的运河,竟成了一份遗产。大凡成为遗产的东西,都是文化的孑遗。它们不再属于生活,而是属于历史;不再属于享用,而是属于凭吊。任何时候提到遗产两个字,我就会莫名地生起乡愁。精神故乡的迷失,让现代的人们乡愁越来越浓。这乡愁不是怀旧,而是反省。我真的很想回到六百年前,雇一条客船,从杭州航行到北京。我知道,这只能是一厢情愿。
小题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两项都选对给4分,只选一项且正确给2分,有选错的不得分)
A.开篇运用联想和想象,描绘了泛舟江上优雅浪漫的情境,体现出作者的古典情怀。
B.第③段收束上文,又通过写古诗中的意境不再,形象地表现了大运河诗意的消失。
C.第⑤段把“桨声帆影”喻为沙漠胡杨,意在表明桨声帆影是大运河生命的象征。
D.作者对大运河往昔的灿烂文明充满向往,对工业时代人们的生活方式感到遗憾。
E.作者认为文化遗产是正在消失或已经消失的文明的标志,因此失去了实用价值。
小题2:文章第④段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4分)
小题3:作者为什么说大运河是“流淌千年的乡愁”?(4分)
小题4:作者说:“每一个人似乎都在日理万机,优哉游哉的生活他们再也无福消受。”请根据文意概括“优哉游哉”是指怎样的生活,并联系现实,谈谈你对现代人再也无福消受这种生活的体会和思考。(不少于60字)(8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所谓乐土,即人们心目中的理想栖居地。在中国的早期文献中,有大量对于乐土的想象性的描述,这些描述反映了千百年以来中国人对于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的梦想,可以说是最古老的中国梦之一。
就形态而言,中国的乐土之梦深受地理环境、历史传统与思想意识制约与影响。人们在幻想世界中建构的仙境乐土,往往建立在现实自然环境、社会制度的基础上。不同地区的实存地理会产生不同的乐土想象,我们至少可以区分出三种不同类型的中国乐土,即平原型乐土、山岳型乐土与洲岛型乐土。
平原型乐土,代表性的记载当数《山海经》中的都广之野、诸夭之野与巫臷之国,它们或置荒野,或处远海,都带有明显的平原景观特点。《山海经•海内经》云:“西南黑水之闲,有都广之野,后稷葬焉。爰有膏菽、膏稻、膏黍、膏稷,百谷自生,冬夏播琴。鸾鸟自歌,凤鸟自樭,灵寿实华,草木所聚。爰有百兽,相群爰处。此草也,冬夏不死。”
山岳型乐土可以中国神话中的昆仑山为代表。它居于宇宙中心,上面的壮丽的宫阙:“中有增城九重,万一千里百一十四步二尺六寸。”(《淮南子•地形训》)有九井九门,弱水环绕四周:“其下有弱水之渊环之,其外有炎火之山,投物辄然。”(《山海经•大荒西经》)长着各种奇花异木与不死之树,此间生活着各种珍禽异兽,神仙在此汇聚游戏。此一类型的乐土有两点令人印象深刻:首先是它处于世界中心——昆仑不仅是地理世界的中心,更是宗教世界的中心,因此聚集了各种神仙与神兽;其次则是不同类型、不同功能、不同形状的各种稀见动植物密布其中。
洲岛型乐土实际上又可区分为“洲岛平原型”和“洲岛山岳型”两种。《海内十洲记》所载的位于东海的祖洲、瀛洲、长洲、生洲,位于南海的炎洲、流洲,位于北海的玄洲,位于西海的聚窟洲均属于“洲岛平原型”乐土。其云:“瀛洲……上生神芝仙草。又有玉石,高且千丈。出泉如酒,味甘,名之为玉醴泉,饮之,数升辄醉,令人长生。”李白诗云:“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蓬莱三山(或曰五山)是较为典型的“洲岛山岳型”乐土。《史记•封禅书》云蓬莱三山:“三神山者,其传在渤海中……诸仙人及不死之药皆在焉。其物禽兽尽白,而黄金银为宫阙。”
对于生活在中东地区的诸多民族来说,他们对于乐土的想象我们可以称之为沙漠型乐土,有关它们的详细描述可以基督教中的伊甸园和伊斯兰教中的天园为代表,其主要特征是一个封闭的、充满生命之树的完美庭园,中有果树、花和温顺的水,喷泉位居中央。《圣经•旧约》里的伊甸园“长着各种树木,既悦目,果实又可充饥,食之可得永生”,《古兰经》中的天园里有水、乳、酒、蜜四条河流,“永居天园的人将下临诸河,任其饮用”,人们不觉炎热,也不觉寒冷,毫不辛苦,毫不疲倦,过着无忧无虑的日子。
(选自《文史知识》2013第9期,有删改)
小题1:文中所叙各类乐土具有一些共同的特点,它们的地理位置都具有_________________的特点,人民生活都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的特点。(4分)
小题2:下列最适合作本文标题的一项是(          )
A.古老的中国梦B.乐土的类型
C.乐土乐土,爰得我所D.乐土如梦
小题3:根据原文信息,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不同的乐土类型,共同的中国梦想。不管是平原型乐土、山岳型乐土、洲岛型乐土或是沙漠型乐土,其中包含着古代的中国人对美好、幸福生活的向往。
B.根据原文的描述可以推断,“在海河中,山上有神人焉,吸风饮露,不食五谷”的姑射山当属“洲岛山岳型”乐土,“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的桃花源当属“洲岛平原型”乐土。
C.在中国的早期文献中,有大量对于乐土的想象性的描述,这些描述往往带有神圣性的特征,这说明所谓的乐土梦想都是脱离世俗的。
D.从某种意义上说,理想即现实生活不足的反映,正是因为古代的人们生产力低下,生活艰苦,所以才产生了这么多的乐土神话。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