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后面题。活着余华我遇到那位名叫福贵的老人时,夏季刚刚到。那天午后,我走到了一棵有着茂盛叶子的树下,看到近旁田里一个老人和一头老牛。这位老人后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后面题。活着余华我遇到那位名叫福贵的老人时,夏季刚刚到。那天午后,我走到了一棵有着茂盛叶子的树下,看到近旁田里一个老人和一头老牛。这位老人后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不详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后面题。
活着
余华
我遇到那位名叫福贵的老人时,夏季刚刚到。
那天午后,我走到了一棵有着茂盛叶子的树下,看到近旁田里一个老人和一头老牛。这位老人后和我一起坐在了那棵茂盛的树下,在那个充满阳光的下午,他向我讲述了自己:
这辈子想起也是很快就过去了,过得平平常常,我爹指望我光耀祖宗,他算是看错人了。我啊,年轻时靠着祖上留下的钱风光了一阵子,往后就越过越落魄了,可寿命长,我家里五口人一个挨着一个死去,我还活着。
孙子死后第二年,看看自己还得活几年,我觉得牛还是要买的。牛是半个人,它能替我干活,闲下时我也有个伴,心里闷了就和它说说话。牵着它去水边吃草,就跟拉着个孩子似的。
买牛那天,我把钱揣在怀里走着去新丰,那里有个很大的牛市场。路过邻近一个村庄时,看到晒场上转着一群人,走过去看看,就看到了这头牛,它趴在地上,歪着脑袋吧哒吧哒掉眼泪,旁边一个赤膊男人蹲在地上霍霍地磨着牛刀,围着的人在说牛刀从什么地方刺进去最好。我看到这头老牛哭得那么伤心,心里怪难受的。想想做牛真是可怜。累死累活替人干了一辈子,老了,力气小了,就要被人宰了吃掉。
我不忍心看它被宰掉,便离开晒场继续往新丰去。走着走着心里总放不下这头牛,它知道自己要死了,脑袋底下都有一滩眼泪了。
我越走心里越是定不下,后一想,干脆把它买下。
我赶紧往回走,走到晒场那里,他们已经绑住了牛脚,我挤上去对那个磨刀的男人说: “行行好,把这头牛卖给我吧。”
赤膊男人手指试着刀锋,看了我好一会才问:“你说什么?”我说:“我要买这牛。”
他咧开嘴嘻嘻笑了,旁边的人也哄地笑起。我从怀里抽出钱放到他手里,说:“你数一数。”赤膊男人马上傻了,他把我看了又看,还搔搔脖子,问我:“你当真要买?”
我什么话也不去说,蹲下把牛脚上的绳子解了,站起后拍拍牛的脑袋。这牛还真聪明,知道自己不死了,一下子站起,也不掉眼泪了。我拉住缰绳对那个男人说:“你数数钱。”
那人把钱举到眼前像是看看有多厚,看完他说:“不数了,你拉走吧。”
我便拉着牛走去,他们在后面乱哄哄地笑,我听到那个男人说:“今天合算,今天合算。”
牛是通人性的,我拉着它往回走时,它知道是我救了它的命,身体老往我身上靠,亲热得很。我对它说:“你呀,先别这么高兴,我拉你回去是要你干活,不是把你当爹养着的。”
我拉着牛回到村里,村里人全围上看热闹,他们都说我老糊涂了,买了这么一头老牛回,有个人说:“福贵,我看它年纪比你爹还大。”
会看牛的告诉我,说它最多只能活两年三年的,我想两三年足够了,我自己恐怕还活不到这么久。谁知道我们都活到了今天,村里人又惊又奇,就是前两天,还有人说我们是“两个老不死”。
牛到了家,也是我家里的成员了,该给它取个名字,想想去还是觉得叫它福贵好。定下叫它福贵,我左看右看都觉得它像我,心里美滋滋的,后村里人也开始说像,我嘿嘿笑。
福贵是好样的,有时候嘛,也要偷偷懒,可人也常常偷懒,就不要说是牛了。我知道什么时候该让它干活,什么时候该让它歇一歇。只要我累了,我知道它也累了,就让它歇一会,我歇得精神了,那它也该干活了。
老人说着站了起,拍拍屁股上的尘土,向池塘旁的老牛喊了一声,那牛就走到老人身旁低下了头,老人把犁扛到肩上,拉着牛的缰绳慢慢走去。
两个福贵的脚上都沾满了泥,走去时都微微晃动着身体。
老人和牛渐渐远去,我听到老人粗哑的令人感动的嗓音从远处传,他的歌声在空旷的傍晚像风一样飘扬。
炊烟在农舍的屋顶袅袅升起,在霞光四射的空中分散后消隐了。女人吆喝孩子的声音此起彼伏,一个男人挑着粪桶从我跟前走过,扁担吱呀吱呀一路响了过去。慢慢地,田野趋向了宁静,四周出现了模糊,霞光逐渐退去。
(节选自余华《活着》,有删改)
小题1:小说中老人与牛的形象有哪些相似之处?请结合文本作简要概括。(4分)
小题2:分析文中画线的两个句子的表现手法与表达效果。(4分)
(1)牵着它去水边吃草,就跟拉着个孩子似的。(2分)
(2)两个福贵的脚上都沾满了泥,走去时都微微晃动着身体。(2分)
小题3:请简要分析小说最后一段景物描写的作用。(4分)
小题4:结合文本,谈谈本文以“活着”为题目有什么好处。(6分)
答案

小题1:①老迈年高;②饱尝活着的痛苦和艰辛;③表现出生命的韧性
小题2:(1)运用比喻,将牛比喻为自己的孩子,形象生动地体现老人对亲人的渴望。(2)细节描写,通过“沾满了泥”、“微微晃动”等细节表现出老人与牛的老态和劳作之后的疲惫。
小题3:①点出了老人的乡间生活环境;②透露出乡间的生活都顺应着自然的规律;③以此结尾深化主题,增添了小说的意味;④照应开头环使文章结构完整。
小题4:①“活着”概括了老人、老牛的生存状态;②让读者体味“活着”的滋味;③产生如何对待生命的思考;④形象生动,言简意丰,耐人寻味
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此题要在粗读全文,整体感知小说内容的基础上,从文章中找到关于老人和牛的语段,从肖像描写、动作描写、细节描写等方面去分析形象的相似处。从文章的叙述中“可寿命长,我认识的人一个挨着一个死去,我还活着。”直接写出老人的年龄高,“买了这么一头老牛回来,有个人说:“福贵,我看它年纪比你爹还大。”从侧面写出了老牛的年龄大,故二者相似处一是年迈已高。从文中“我看到这头老牛哭得那么伤心,心里怪难受的。想想做牛真是可怜。累死累活替人干了一辈子,老了,力气小了,就要被人宰了吃掉”和老人的活着的经历形似,都饱尝活着的痛苦与艰辛;“谁知道我们都活到了今天,村里人又惊又奇”表现出老人和老牛都有韧性的生命力。
小题2:
试题分析:此题要从修辞手法等表现手法的角度来分析,如第一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体现了老人对亲人的渴望及与牛为伴的孤苦。第二句“沾满了泥”“微微晃动”是运用了细节描写,通过这处细节,把老人和老牛的疲惫刻画出来。故答题时,要先分析运用的表现手法,再分析表达的情感。
小题3:
试题分析:此题要从环境描写的作用角度来分析,环境描写一般是用来渲染气氛,烘托心情,推动情节的发展,深化主题,为下文做铺垫等作用。所以答题时,要从这些方面来分析。小说最后一段景物描写,渲染了一种乡村宁静、平淡的生活气氛,烘托了乡村生活的自然规律;在内容上,深化了小说的主题,结构上,照应了开头。故答题时,可从多个角度来组织答案。
小题4:
试题分析:此题要从整体感悟小说内容的基础上,在内容上,从小说主人公的生活状态及形象,活着的意义角度来组织答案。在结构上,要从以“活着”为标题,耐人寻味,给人以生动感,激发读者对生命的思考的角度来分析组织答案。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我们的诚实容易丢失
阮直
作为人的美德,诚实在国人的心中是挂着金牌的冠军,可如今我们的诚实总是容易丢失。北岛说,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老夫我说,撒谎是成功者的入场券,诚实是倒霉者的判决书。
在被儒家文化滋养大的国人心中,我们从来都是一个诚实守信的民族。皇帝说,我一言九鼎;君子说,我一言既出,驷马难追;老百姓说,我吐口唾沫也是钉。在这样的国度里本该是找一个不诚实的人都难的,可事实并不如此。掌控了实权的赵高当着皇上与满朝文武百官的面就“指鹿为马”,瞪着眼睛说瞎话,不诚实到了死不要脸的份儿上了,你又奈我何?儒家君子编造的“内圣外王”等美化皇权的谎言更是没几句真话,僧侣们“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的信条,连他们自己都不相信,于是老百姓也学会了当面喊万岁,背后骂皇帝。这哪还有个诚实的人呀,因为人们都知道虚伪没风险,诚实了有亏吃。
我们难道就不恶心自己不诚实的行为吗?不会的,我们为自己的不诚实找到了充足的理由。那就是要看对待谁,对待皇帝,臣子要诚实,不能不忠;对待父母,子女要诚实,不能不孝;对待朋友,要诚实,不能不信。可对待我们的敌人呢?就不存在诚实守信之说了。我们的“三十六计诱敌,七十二招制胜”就没一句是诚实的话,可却被奉为“国学经典”。
当上级来了检查团,作为被检查的下级就要一起“不诚实”,如果哪个员工对检查团诚实做人了,讲出真话,他就是“败类”,是要被扫地出门的。如果我们作为上级去检查下级时,下级单位某个人不撒谎,说真话,他就是诚实的。诚实不诚实的标准就是看“对方是谁”。今天你是我的同伙,我就诚实对你,明天你是我的竞争对手,我就得多个心眼,算计算计。我们总是在翻脸和不翻脸之间认定你是我的朋友还是我的“敌人”,所以也就在转瞬之间决定讲诚实还是不讲诚实。
西方的诚实观就不同了,西方的信仰要求诚实是不讲条件的绝对化,但不想说的就可以不说,对方也不能强迫(因为以强权威逼容易使人说假话),这才能确保绝对诚实在现实社会中能够实现。他们有一条著名的外交原则,叫“可以巧言掩饰,而不可故意欺骗”,就是说你可以被动扯淡,但不能故意撒谎。前者被视为“合理的无奈”,后者则被视为卑鄙,前者是捍卫隐私权的合法举动,后者则是违反信仰的恶劣行为。“捍卫隐私是为了绝对诚信”的现实能够实现,这是西方人的信仰与道德的实质。
我们不会用隐私权保护自己,一旦完全诚实起来,有时就是幼稚了。当自己面对世界时,先把所有人都看成不能诚实对待的人,你才算是一个成熟的人。对任何人、任何团伙、任何组织,我们不敢诚实,因为谁诚实谁就容易遭到误解引来横祸。彭德怀当年在庐山诚实地说真话,就遭到批判。在历次的政治运动中凡是诚实讲真话的都倒了大霉,诚实也就成了倒霉者的判决书了。
当下是没了政治斗争,但还有权力相争、利益之争、商业竞争,在这些相争之事面前,我们还缺少横杆面前人人平等的“阳光机制”,那么,诚实就不如谋略有力了。看来,要想让人们诚实,关键的是要先打造让诚实者不吃亏、不遭罪的机制,否则谁都会见风使舵。(有删改)
小题1: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两项是(  )(5分)
A.文章中引用北岛的诗句是为了形象地说明诚实吃亏、撒谎却能通行无阻的社会现实。
B.文中说赵高、僧侣、百姓全不诚实,说明我们的民族从来就不是一个诚实的民族。
C.我们的诚实容易丢失,是因为我们可以找到不诚实的理由,这理由就是诚实吃亏。
D.作者引用“三十六计诱敌,七十二招制胜”,旨在说明国学经典亦有糟粕。
E.在西方人眼中,“巧言掩饰”是捍卫隐私权的合法举动,而“故意欺骗”是违反信仰的恶劣行为。
小题2:根据文意,下列推断中合理的一项是(  )(3分)
A.因为虚伪没风险,诚实了就会有亏吃,所以中国从来就没有真正诚实的人。
B.中国人明知说谎而为之,并不恶心自己不诚实的行为,原因是中国人缺少廉耻感。
C.学会保护隐私权是实现绝对诚实的关键,为了实现绝对诚实,就要不干涉别人的私生活。
D.当我们作为上级去检查下级时,有人对我们说了假话,那么对于我们来说,他就是不诚实的。
小题3:我国的诚实观和西方的诚实观有什么不同?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概括。(4分)
小题4:某校创办全国示范性学校,上级派人来验收,座谈会上某同学没有按照学校的安排发言,而是如实回答了验收组的问话,结果影响了学校全国示范性学校的评定,年终该生因此而未能评上三好学生。请依据文意,分析怎样才能让诚实者不吃亏。(4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远去的蝉鸣
(1)炎热的夏日午后,蝉振动着它的薄薄的羽翼,像是在弹奏一曲动人的乡村音乐,琴音从树林里发出,像长了翅膀一样,旋即传遍村庄里的每一个角落。古井边的林子里,也有蝉的鸣叫声,从村庄到庄稼地,到处都是蝉的声音,这悠长而渺远的声音,竟是发自微小的蝉,这着实让我吃惊,让我感动。
(2)多年来,我一直对我熟悉的乡村的蝉鸣充满了敬意,它就像我童年飘飞的梦影,在我记忆的数据库里一幕幕地回放,声音一浪高过一浪。那时候的乡村,天蓝水清,芳草如茵,看不见一丝的污染,蝉鸣就像漫山遍野生长的庄稼,永远充满生机。从初夏到深秋,我不知道,那些一天到晚都在聒噪的蝉声,究竟是在为成熟的季节喝彩还是在为丰收的美景奔走呼号?我惊讶于那些蝉们的执着、坚忍。许多时候,乡村的蝉鸣总会让我想起热烈的夏天来,我喜欢乡村的蝉鸣就像喜欢儿时母亲给我做的千层底布鞋,那感觉带着泥土的韵味。我总觉得那撩人心扉的蝉鸣只有在我的乡村才可以肆意的放大,而城市的蝉鸣是微弱的,那声音甚至带着几分的虚假,虚假的蝉声怎么会引起我们心灵的共鸣呢?
(3)小时候,村庄里的蝉多得数不胜数。初夏时节,一场喜雨过后,我便会看到村庄的大树下爬满了幼蝉,它们身上嫩白嫩白的,从深深的地下钻了出来。那些刚从地下爬出的幼蝉,身体非常的孱弱,它们慢慢地从地下爬到树上,把大树做为它们的依托,过了一段时间它们就会脱掉一次壳,进行它们生命的蜕变。说来蝉这一生也非常的不容易,每一次的蜕变应该是艰难而痛苦的,为了增加生命的活力,它们一生中必须要蜕变几次,这是自然赋予它们的生命规律。我们古代三十六计之一的“金蝉脱壳”,大概说明的是蝉会用一种假象来迷惑人的,殊不知,蝉是没有那么高的智商的,甚至没有一点自己的思想,它之所以脱去躯壳完全是生命过程中的一次痛苦蜕变,这本不足为奇,只是人们对它的认知还停留在一种表象上。
(4)我曾经在古诗里寻找过一些蝉鸣的影子,比如白居易的《早蝉》:“六月初七日,江头蝉始鸣。石楠深叶里,薄暮两三声。”“六月初七日”,时令应该是在初夏吧,初夏听到的蝉鸣也算是早蝉的声音了,所以,白居易把这首诗命名为《早蝉》不无道理。当然,古代将蝉鸣写进自己诗歌中的诗人远不止白居易,多情的诗人们早已把蝉鸣美化到了一种高度,而今我循着它们思想的足迹,在亦步亦趋中打捞着我心中的蝉鸣,这多少有些东施效颦的嫌疑。
(5)一个夏日的午后,我走进一座寂寥的山林,偌大的一座空山,没有人语,山林静寂,树影婆娑,只有花香鸟语,溪水叮咚,像是在诉说着这个热情夏天的静态之美,而四面起伏的蝉鸣正在穿越山涧,声音带着些许的夸张,那拖着长音的嘶鸣在山谷久久回响,就像大山拟就的宣言,气壮山河,激越豪迈。我听着鸟鸣、蝉鸣,感受着自然的天籁之音,心中的红尘物欲正被这种“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的意境所净化。
(6)而今,在乡村,蝉鸣日渐稀少,人们已很难看到蝉的踪影,许多村庄已成了废墟,那里再也听不到蝉在枝头歌唱,村庄的水塘里干涸见底,没有了蛙鸣,过去村庄里茂盛的树木全被砍伐一空,废旧的村庄里也很少看到飞鸟的翅膀,许多村民住进了钢筋和水泥结构的楼房里,他们远离了村庄和树木,远离了曾经生活过的多情的土地,过去曾经以蛙鼓蝉鸣引以为豪的乡村开始变得沉寂起来,加之化肥、农药的滥施滥用,乡村许多曾经美好的物种正在消逝,人们很难再听到那飘渺在村庄的蝉鸣了。
(7)一个失去了树木的村庄该是什么样子?我不知道这是蝉的悲哀还是人的悲哀。
小题1:文章第四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4分)
小题2:结合全文内容,概括乡村蝉声的特点。(5分)
小题3:作者在文章最后说:“一个失去了树木的村庄该是什么样子?我不知道这是蝉的悲哀还是人的悲哀。”请联系全文,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6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莫言访谈
每年在诺贝尔奖颁奖之前,诺贝尔基金会都会专访获奖者,谈他们的个人经历和成就。日前,瑞典教育广播公司的记者周宇婕替基金会专访了莫言。
诺贝尔基金会:你出生在农村,你是怎么开始写作的?
莫言:我确实出生在山东农村,但我父亲读过私塾,算是乡村知识分子,他鼓励我读书。我大哥后来也考上了上海华东师范大学,这在当时的农村是很罕见的。他留下了很多书,我也读了他留下的这些书,获得了很多知识,培养了文学兴趣。
诺贝尔基金会:你的童年怎么样?
莫言:任何一个作家的写作都是从童年开始,尤其是写童年记忆。我1955年出生,我有记忆的时候就是中国最困难的时候,大多数人吃不饱,还有人饿死的事情发生。我们村子里很多孩子在冬天太阳出来的时候,靠在墙上晒太阳,每个人衣不蔽体。因为缺乏营养,大家肚子都很大,腿很细。我上小学的时候,调皮捣蛋,五年级就辍学了,但也没有劳动能力,就是放牛放羊,要想交流只能跟动物植物交流。当我开始写作,就想起童年往事,把童年记忆和社会现实结合起来,构成了我最初的小说。
诺贝尔基金会:听说你五年级的时候就辍学了,当时心里的感受是怎么样的?
莫言:自己心里还是很孤独的。其他孩子都在学校读书,尽管读不到什么书,但在一起打打闹闹很欢乐。而我一个人牵着一头牛在学校门前路过,看到同年龄的孩子在学校里高高兴兴的。而且,一个人在群体之外,不仅感到孤独,也很迷惘:前途在哪里?长大以后干什么?我有时感到很绝望,没有希望。反正童年经历对我的写作至关重要。我在小说里写那么多动物和植物,那么多儿童和大人之间的神秘关系,都跟我个人独特经验分不开。
回过头去看,一方面对我那么小不能上学感到很遗憾,但另一方面也感到一些庆幸。假如没有这样痛苦的童年经历,我能否成为一个作家,真值得怀疑,即便成为作家,也不会像现在这样的作家,写的作品也不会是像现在这样的作品。从某种意义上说,从小辍学,回到自然,对我成为一个作家还是有大的帮助。当然我不是鼓励现在的孩子去辍学。我也曾经说过,尽管这段辍学经历对我的写作有很大的帮助,但如果让我重新选择的话,我还是选择幸福的童年,而不是孤独饥饿的童年。
诺贝尔基金会:这段经历对你的写作起到什么样作用?
莫言:建立了我跟大自然非常亲密的关系。在校园里长大的孩子,跟一个在荒原里奔跑长大的孩子,对大自然的感受是不一样的,对动物植物的感受也不一样。你天天跟老师同学在一块,我天天跟植物跟草跟树木在一块。我对大自然的感受肯定微妙和感情化。在很长时间里,我感觉树木牛羊都是可以跟你交流的,我似乎也感觉到他们能听懂你的话。这种独特的经验,非常宝贵。过早离开儿童群体,进入成年人群体,我没有说话的权利,人家都是叔叔大爷长辈,我插话会讨人厌,我比一般孩子更早观察成人世界,比一般孩子听到更多爷爷辈讲述的乡村文化,这里的乡村文化包括中国历史人物传奇、历史事件、有关妖魔鬼怪的奇闻怪谈,所以我的作品中有大量民间传说,它们都是从这里来的。另外,孩子观察世界有很独特的视角,一个成年人看世界,他可能感到没有什么新鲜的,一个孩子从低处往上仰视,他可以看到很多成年人看不到的东西,这点对我的写作非常有帮助。
诺贝尔基金会:你相信文学对今天的广大群众有意义吗?
莫言:我认为对文学的看法,不要估计过高。文学通过艺术、审美的方式,慢慢的,像春雨润物一样发生作用。期望过高,希望文学能改变社会,会给文学家太多的负担。但也不要把文学贬得什么都不是,好像文学就是写着玩,让人们哈哈一笑的。文学的宝贵品质就在于他研究人的灵魂,歌颂真善美,揭露批评黑暗的假恶丑,通过人的变化让社会更好。
文学与人的关系,就像头发与人的关系。如果满头黑发当然很好,如果像我这样头发很少,也活得很好。如果有很多小说,很多诗歌,很多作家和诗人,当然很好;但是这些东西少一点,大家也能活下去。但一个人死亡以后,埋在地下,过了多少年被人挖出来,你会发现他的一切都化为泥土,只有头发还存在。社会上很多东西都发生变化,不再存在,但是文学还在。                                                             (有删改)
小题1:在这次访谈中,莫言谈了哪几个方面的内容?请简要概括。(4分)
小题2:莫言辍学之后的经历,对他的写作有哪些帮助?请简要回答。(5分)
小题3:对于自己那么小就辍学,莫言一方面感到遗憾,另一方面又感到庆幸。莫言的这种心态是否自相矛盾?请结合文章谈谈你的看法。(6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想像
(英国)凯· 杰罗姆
记得那天,我到大英博物馆去查阅有关接触性枯草热的治疗情况,我猜我大概得了这种病。
取下一本医书,我一口气读完了所有的相关内容。然后,我懒散地胡乱翻着书页,粗略地研究起疾病来。没等看完一连串的病症征兆,我便意识到自己恰恰得了这种病。
我坐在那里呆呆地发愣,陷入绝望之中。过了好一会儿,我又拿起那本书,翻了起来。翻到伤寒——仔细看了它的各种症状,我发现我又得了伤寒,想必我得此病已经好几个月了,竟然还茫然不知。不知我还患有其它什么疾病﹖
翻到舞蹈病,我发现,正如我预先料想的那样,我也患有这种疾病。我开始对自己的病情产生了兴趣,并决定一查到底。我开始按字母顺序逐个检查——翻到疟疾,我知道自己已经出现了疟疾的某些症状,两个星期后进入急性发作期;翻到肾小球肾炎,我心中稍微感到一丝安慰——我得的只是其中较轻一种,就目前状况而言,我还可以活上几年。此外,我还染上了霍乱,并伴有严重的并发症。而白喉对我来说似乎是与生俱来的疾病。我不厌其烦地按照26个字母统统检查了一遍,结果发现,惟一没有得上的疾病就是髌前囊炎。
起初,我对此颇有些伤感,心中似有几分失落。为什么我没有得上髌前囊炎呢﹖不过,过了一会儿,我的心渐渐变得开朗起来。我想,从药理学讲,我不是已经得了其它各种常见的疾病了吗﹖没有得上髌前囊炎那就算了吧!反正痛风已经处于恶性晚期了。
我陷入了沉思。我想,从医学角度来说我是一个非常有趣的病例,对于医学院学生来说,我更是一个极为难得的病例!如果学生们有了我,他们也就无须到医院去实习了——我就是他们的“实习医院”。他们所要做的就是在我身上研究研究,然后就可以拿到他们的毕业文凭了。
我不知道自己究竟还能活多久,我得做一番自我检查。我摸了摸自己的脉搏。起初,我什么也摸不着,不久那脉搏又突然跳了起来。我掏出怀表,测算脉搏的次数,大概每分钟147次。我又摸了摸心脏,竟然发现它已经停止跳动了!后来,我渐渐意识到我的心脏还在那里,想必也没有停止跳动。只是我对此无法解释而已。我看了看自己的舌头——我尽量把舌头伸得长长的,闭上一只眼睛,用另一只眼来检查。我只能看见自己的舌尖,得到的惟一收获是:我比以前更加确信我得了猩红热。
走进阅览室的时候,我是一个健康快乐的人,出来的时候我变成了拖着衰弱病躯的重症病人。
于是,我去看了医生。他是我的一位好友,他摸了摸我的脉搏,又看了看我的舌头,后来不知怎么地谈起了天气。之后他问:“你究竟哪里不舒服﹖”
我说:“老兄,我不会告诉你我得了什么病,让你白费那么多时间。不过,我可以告诉你我没有得什么病——我没有得髌前囊炎。除此之外,什么病我都有。”
我还把自己是如何发现这些疾病的过程如实告诉了他。
随后他解开我的衣服,紧握着我的一只手腕,在我胸部一阵乱敲;又把脑门贴到我的身上。最后他坐了下来,开了一个处方,然后把它叠起来递给我。我接了过来,随手揣进衣兜里,走了出去。
我径直来到一家最近的药店,药剂师看了看处方,又将它退了回来。
他说他不收这种处方。
“你不是药剂师吗﹖”我问。
“我是药剂师。如果我经营一个合作商店兼营家庭旅馆的话,我倒是可以为你效劳。可我只是一个药剂师,我无能为力。”
我看了看那处方,上面写道:“一磅牛排,外加一品脱苦啤酒,每隔6小时服用一次;每天早晨散步10英里;每天晚上11点上床睡觉。此外,不要满脑子都装些你不明白的东西。”
【注】品脱:英国计量单位
小题1:小说主人公称自己是“实习医院”,请谈谈它的意思和表达效果。(4分)
小题2:这篇小说的故事情节以什么为线索?是怎样展开的?请概括回答。(4分)
小题3:结合小说主旨,你怎样理解医生为“我”开出的“处方”?小说以“处方”作结有何妙处?(5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美术”就是表现美的艺术,“术”指的是技巧,技巧是为表现“美”而服务的,用笔的轻、重、疾、徐,用墨的浓、淡、干、湿,用色的奇、实、华丽,等等,构成了美的因素。
中国画强调主观的肯定,要求主观地对物象进行删减和提炼,所以中国画并不提倡简单的对象写生,忠实地记录对象,严格地按照科学的透视法作画,只在一定的时间从一定的视点来描绘对象;而是强调从主观感受出发。中国画家可以通过自己的情感逻辑以及对自然的丰富的感受取舍对象,可以打破特定时空的限制,根据自己对对象的理解,根据自己的情感和需要来组织画面,甚至可以把不同的视点、不同的空间所观察到的事物组合在一个画面中。一幅成功的中国画作品,总是以深厚的笔墨功底、完美的构图、磅礴的气势、形神兼备的物象造型,使人产生共鸣,得到美的享受。无论山水、花鸟,还是人物,总能给人一种充满生机的和谐之美。
如宋代的王希孟所画的《千里江山图》,千山万壑、重峦叠嶂、江湖水泽、烟波浩渺,其间布置之丰富和气势之雄伟令人惊叹。又如唐代画家吴道子的《八十七神仙图卷》,风动飘逸,给人一种强烈的形式美。画家用繁密的线条,表现了八十七个神态各异、各具个性的艺术形象,人物造型丰实、饱满,形式上具有既统一又富于变化的整体美感。对于每一个人物、每一根线条,画家都刻意地使之统一于整体之中,人物众多,但不琐碎,丰富而富于变化的线条很好地显现出黑、白、灰不同色度的对比,形成了丰富的层次关系。人物、道具的用线变化多样,使作品充满节奏,富有韵律,从而达到了和谐统一,取得了气象万千的艺术效果。由此可见,一幅成功的中国画作品,总是一个整体,是形式内容高度完美、和谐统一的体现。
一切美的事物都是和谐统一的,艺术作品的美总比现实生活的美更富有艺术感染力,它的特点就在于艺术形象是丰富的生活内容与完美的艺术形式的有机统一。在绘画上,不仅要求事物在比例方面和谐一致,而且要求在色彩、形式、整体效果方面配合得恰到好处。构图上要求相互关照,笔墨上要求刚柔相济,色彩上要求丰富协调。这一切,都是为了体现作品的和谐之美。如果把大自然中的事物割裂开来孤立地画,或是杂乱无章地处理在一起,不统筹兼顾,只能给人支离破碎的感觉,不可能使人领略到充满整体美、和谐美的艺术内涵。
任何艺术都不可能靠单调取胜,绘画艺术如此,其他艺术亦如此:小说中人物性格的矛盾和情节的跌宕起伏,构成整部小说的和谐美;交响乐中时而热烈时而抒情的旋律,营造出曲调的和谐美;戏剧中人物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构成了情节的和谐美。一切艺术,总是以自己特有的形式,通过各自的艺术创造,使多种因素和谐统一,从而营造出赏心悦目的艺术效果。
和谐美是中国画作品从内容到形式高度完美的体现,是每一位中国画学者需要探讨的课题。对于画家来说,只有要求自己与自然、主观与客观、情感与理智、内容与形式高度和谐统一,才能创作出充满和谐之美又具有时代气息的中国画佳作。
小题1:下列说法中不符合文意的两项是(5分)
A.美术要借助用笔的轻、重、疾、徐,用墨的浓、淡、干、湿,用色的奇、实、华丽等技巧来表现美。
B.画家只要根据自己对对象的理解来组织画面,其创作出来的作品就是符合中国传统绘画特点的佳作。
C.作者认为,一切美的事物都是和谐统一的,艺术作品来源于生活,但高于生活,艺术作品的美更具有艺术感染力。
D.中国画不要求作品具有客观真实性,而是强调表现主观感,强调从主观感受出发。
E.不仅仅是中国画,所有的艺术作品均需讲究内容和形式的高度统一,均需追求和谐之美。
小题2:下列不符合中国画“强调从主观感受出发”这一点的一项是(3分)
A.宋代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千山万壑、江湖水泽、烟波浩渺,其间布置之丰富和气势之雄伟令人惊叹。
B.吴道子创作的《八十七神仙图卷》,给人一种形式美,画家刻意将每一个人物、每一根线条统一于整体之中。
C.黑龙江籍青年画家崔德林所绘的“东北虎”,形态逼真,栩栩如生,曾将一位60多岁的老太太吓得摔倒在地。
D.齐白石所画的虾腹部小腿少到只有6只,眼睛由原来的两点变成两横,头胸的淡墨上加了一笔浓墨更显出白虾躯***透明。
小题3:结合文章内容回答,如何在绘画上表现作品的和谐美?(4分)
小题4:根据文意,简要概括中国画的特点。(4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