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25 分)荣格与他的第二人格距今约一个世纪前,卡尔•古斯塔夫•荣格生于瑞士,在那个位于欧洲和西方世界的中心、多年来一直未经过战乱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不详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25 分) 荣格与他的第二人格 距今约一个世纪前,卡尔•古斯塔夫•荣格生于瑞士,在那个位于欧洲和西方世界的中心、多年来一直未经过战乱、可爱宁静的国度里,度过了他的一生。他的父母和祖先都是因袭传统的人,深深植根于瑞士的土壤和经久不变的传统中。荣格热爱他的祖国,但他从小就觉得它的美丽属于远远超越于这个细小民族那狭窄国界和稳定的社会以外的某种时空。他第一次发现比他自己伟大的事物是伫立在康斯坦斯湖畔,敬畏地凝视着蓝色的湖水和银白覆盖、庄严的阿尔卑斯山时,感觉到惊异的记忆。当时他已经有了一种感觉:这是宇宙的中心——但不是他父母和数百万瑞士人的宇宙——而是他内心的一个隐秘的宇宙,映现在平静的湖水中,延伸到阿尔卑斯山巅,远达至无限。 他长大成一个腼腆、敏感的男孩后,常常与父母的信念、老师的要求相悖。与他的同学相比,他显得很特别,不适应学校生活。他很脆弱,易受伤害。当受到不公正的待遇时,容易发怒——比如,当他的老师指责他撒谎时。但是,正是在这些时候,他在他的第二人格中寻求并发现了避难所。这个人格是他的真实可靠的自我,触及人类本性的深处,也许在人类之前已经存在。 这“第二人格”是脆弱的、不坚定的,它经常躲避着他,所以他不得不以他所谓的第一人格推动它。这第一人格是虚伪的、狡诈的,它逐渐包围了他,满足他,除了他的自性外。所以当他继续在他的人生之路上前进时,虽然一次又一次获得成功,无论他干什么都能干得出色,但是他内心的混乱一直困扰着他,不停地刺激着他,把他从旁人期待他走的道路上引导出来。当他的第一人格辉煌灿烂时,他的第二人格却受着残缺不完的痛苦煎熬。故此,他后来付上一生去追求生命的完善。 当他闻知弗洛伊德的大名时,便怀着深深的敬意前去拜见了这位教授,这位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他们成了亲密的朋友和同事。然而,荣格的第二人格在他们最初相识时就对此反抗。但是他没有注意到第二人格,它当时还很微弱地潜伏着。弗洛伊德成名了,随着他名气的增大,他们之间的友谊淡薄了。只是在后来荣格才意识到:并不是他们的友谊减弱,而是他的第二人格已经成为独立个体。与弗洛伊德分道扬镳,这是荣格生命中的一次最大打击,把他抛入他以前从未体会过的黑暗之中,但当他摆脱了黑暗之后,他的全部事业始露端倪。 他不仅丢掉了他的朋友(虽然他仍然一直感谢),而且还抛弃了他的第一人格。从那时起,荣格就完全致力于他的第二人格。许多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们去拜访他,鼓励他,像他鼓励他们一样。他独自呆在他的石塔中,但却与当时外界所有事物和人都保持着深刻而密切的联系。他们在他之先,又将追随在他之后。 在暮春的一个风雨交加的日子,荣格结束了他漫长而丰富的一生,享年八十五岁。他的第一人格永远离开了他,但他的第二人格依然活着,因为它无时不在,也将不会消失…… 在荣格一生中,有一段极其重要、意义深远的时期,即他的一些创新观念产生的时刻。这些观念后来占据了他余下的生命。这就是他与弗洛伊德决裂后,一时失却方向的时期。那是一个内心迷惘、混乱、***动不安、孤立无援的寂寞孤独期,荣格被一些混乱的梦、意象、幻觉困扰着,汹涌而来的无意识波涛曾使当时的他怀疑自己的理智。就某种意义而言,它实际上就像一种精神分裂症。但是它也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十字路口,是他生命道路上最富创造性的关口。 正是在这些年中,他发现了集体无意识,发展了原型和自性的概念。要知道,他与无意识对峙的顶峰,是他这些年来孤军与他心灵深处的黑暗奋战的顶点。但是仍有许多工作摆在他面前:所有那些从无意识中喷涌而出,潮水般涌向他的幻想和材料,以及他获得的直观,都需要建立在一个坚实的科学理论基础上。有幸的是,他接触到了炼金术,并以炼金术中阴性原则和阳性原则的关系为基础,证明了他原来工作的正确性,而且使他超越了他原来的工作。 荣格曾在其《自传》的导言中宣称:“从某种意义上说,我的生命一直是我所写的东西的实质。”因此,应该把他的全部生命、他的神话,视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作为一个从它自身特有的种子中逐渐成长发展起来的整体。 小题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A.荣格在面对康斯坦斯湖和阿尔卑斯山时,就已经明白了他内心的一个隐秘宇宙,是与他的父母和数百万瑞士人的宇宙不同的。 | B.第四段记述荣格与弗洛伊德的交往,借以表达荣格对弗洛伊德的感激,因为与弗洛伊德的交往使他的第二人格成为独立个体。 | C.文中第五段“他们在他之先,又将追随在他之后”一句,表明荣格致力于他的第二人格研究,使他成为当时世界的精神领袖。 | D.汹涌而来的无意识波涛使当时的荣格对自己的理智产生了怀疑,但这也把他送到了生命道路上最重要且最富创造性的关口。 | E.传记着重记述了荣格对第二人格的探寻,展示了他在无意识等方面取得的成就, 表现了他独特的人生轨迹和不懈的探索精神。 小题2:“第二人格”对荣格一生的影响有哪些体现?请结合全文进行概括。(6分) 小题3:文中画线处的“旁人期待他走的道路”是什么道路?他为什么没有走这条道路?请简要分析。(6分) 小题4:有人说荣格与弗洛伊德的决裂虽然“把他抛入他以前从未体会过的黑暗之中”,但也成就了他的事业。请结合文本和现实人生,谈谈你的看法。(8分) |
答案
小题1:E项3分,D项2分,A项1分 小题2:①小时候荣格就隐约感知到第二人格的存在,他受到不公正待遇时,他在他的第二人格中寻求并发现了避难所。②当他的第一人格辉煌灿烂时,他的第二人格却受着残缺不完的痛苦煎熬,这使他后来付上一生来追求生命的完善。③与弗洛伊德的决裂,表明他的第二人格已经成为独立个体,他的全部事业始露端倪。(或答“与弗洛伊德的决裂,成为他生命道路上至关重要而最富创造性的关口。”)④ 荣格完全致力于他的第二人格,因此使得许多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们去拜访他鼓励他。答出三点即可得满分 小题3:①旁人期待荣格所走的道路就是按照第一人格的需要去发展的道路。(2分)②荣格凭借他的第一人格,已经在他的人生之路上获得了一次次成功;但是他内心的混乱一直困扰着他,刺激着他,把他从旁人期待他走的道路上引导出来。(2分)他的第一人格辉煌灿烂时,他的第二人格却受着残缺不完的痛苦煎熬。(2分)所以他没有走旁人期待他走的道路。 小题4:观点一:认同这一说法。二人的决裂的确成就了荣格的事业。他们之间的决裂让他意识到,他的第二人格已经成为独立的个体。决裂虽然让他陷入以前从未体会过的黑暗之中,但当他摆脱黑暗之后,他为之付出一生的全部事业始露端倪。决裂使他的一些创新观念随之产生,这成为他生命道路上至关重要也是最富创造性的关口。③ 人的成功,需要一些类似本文中决裂一样的外力作用,仅仅靠内在的努力,是很难实现的。 观点二:不认同这一说法。并非二人的决裂成就了荣格的事业。二人的决裂只能说是促进荣格事业发展的一个因素,并没有起决定作用。是长期坚持不懈的追求,才让荣格终于等到了开花结果的时候,完成了对第二人格的认知。即使没有这一决裂,凭借荣格的执着、专注的精神,他一样可以达到事业的巅峰。③ 人的成功,往往内因起决定作用,决裂等外因只能是促人成功的一部分。 观点三:辩证理解。 决裂本身不能成就荣格的事业,决裂可能只是一个契机。因为荣格的执着、专注,才让这一契机成就了荣格的事业,所谓机遇只垂青于有准备的人。③ 如果没有为机遇到来而做的充分准备,再令人震撼的决裂也不可能成就某个人的事业。(不要求面面俱到,只要能就以上任何一种观点或其他观点进行探究,即可根据观点是否明确、论述是否合理、理由是否充分酌情给分。观点明确,给2分;论述合理、理由充分,给4分;联系实际,给2分。) |
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 A.“已经明白了”程度过深,原文只是说“当时他已经有了一种感觉”。B.记述交往过程,并非借以表达荣格对弗洛伊德的感激,而且也不是“与弗洛伊德的交往让他的第二人格成为独立个体”。C.对“他们在他之先”与“致力于他的第二人格研究没有逻辑关系”,且“当时世界的精神领袖”的说法不当。 小题2: 试题分析:从原文第二段“当他的老师指责他撒谎时。但是,正是在这些时候,他在他的第二人格中寻求并发现了避难所。这个人格是他的真实可靠的自我,触及人类本性的深处,也许在人类之前已经存在。”第三段“他的第二人格却受着残缺不完的痛苦煎熬。故此,他后来付上一生去追求生命的完善”;第四段“与弗洛伊德分道扬镳,这是荣格生命中的一次最大打击,把他抛入他以前从未体会过的黑暗之中,但当他摆脱了黑暗之后,他的全部事业始露端倪。”第五段“许多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们去拜访他,鼓励他,像他鼓励他们一样。”可归纳出来。 小题3: 试题分析:根据原文第三段““第二人格”是脆弱的、不坚定的,”“这第一人格是虚伪的、狡诈的,”“当他的第一人格辉煌灿烂时,他的第二人格却受着残缺不完的痛苦煎熬。”等这些信息可归纳出旁人期待荣格所走的道路就是按照第一人格的需要去发展的道路。荣格凭借他的第一人格,已经在他的人生之路上获得了一次次成功;但是他内心的混乱一直困扰着他,刺激着他,把他从旁人期待他走的道路上引导出来。他的第一人格辉煌灿烂时,他的第二人格却受着残缺不完的痛苦煎熬。所以他没有走旁人期待他走的道路。 小题4: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开放型题目,考生要结合原文来谈自己的观点。可持赞成的观点,也可持反对的观点,或中立的观点都可,但一定要言之有理。 |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白日梦” ①白日做梦,一向是个带有嘲笑、挖苦和讽刺意思的贬词。殊不知,常作白日梦的有截然不同的两种人:凡夫俗子和超尘拔 俗者。一个懒汉,每当他穿过荒野总是幻想能踢到裸露在地表上的一块黄金而成为富翁,这便是典型的世俗白日梦;而超尘拔俗的“白日梦”则往往是科学、艺术和哲学创作的发酵。第一流的科学家、艺术家和哲学家都是一些杰出的醒着做“梦”的人。 ②牛顿就是这种人。他因看到苹果落地而联想到月球绕地球的运动,联想到苹果的加速度同月球的加速度是同属一类的观念,发现重力仅仅是万有引力的特例。牛顿作这一从地到天的联想需要有何等宏伟的想象力啊!在常人看来,那仿佛是疯狂,是幻觉,是梦中才会出现的情景。 ③物理学的理想实验按其性质也是绝妙的“白日梦”。惯性定律就是一个。因为它不能直接从现实世界中的实验得来,只能从观察中再根据想象和推理作出。我敬爱爱因斯坦,就是出于我把他看成是个白日梦幻者——理想实验大师的缘故。 ④艺术作品的“白日梦”性质更突出。浪漫派诗人、音乐家和画家爱梦幻世界远胜于爱现实世界。艺术世界比现实世界好,因为它更富于理想性,更接近人所追求和向往的境界。 ⑤从某种意义上说,大哲学家也是醒着做白日梦的人。老子的梦是有关宇宙的本原和根本法则,即不可捉摸的“道”。柏拉图将人比作洞穴中被捆缚住、只能朝前看的囚犯。其身后有一堆火,他们只能从墙上看到自己和身后物体的影子,并把这些影子看成是实在的。当一名犯人逃到阳光底下,第一次看到真实的世界时,才认识到他过去一直被影子所欺骗的。真正的哲学家正是从洞穴中逃到真理阳光下的囚犯。 ⑥精神病患者的幻觉症也是一种白日梦。那么,它同科学家、艺术家和哲学家的白日梦有何不同呢?区别之一是:前者是个不可逆过程,后者是可逆过程。科学家、艺术家和哲学家的创作是从现实世界出发最后又能落脚到现实世界。当舒曼的《梦幻曲》一回到现实,萦绕在千万人的心坎,人们即能分享到“来如春梦不多时,去似朝云无觅处”的美感和魅力。精神病患者自认为是女皇的幻觉则是不能实现的,别人无法同它发生共鸣。 (选自赵鑫珊《哦,美丽的“白日梦”》有改动) 小题1:下列对文中“白日梦”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白日梦”分为世俗白日梦和超尘拔俗的白日梦,做前一种梦的是凡夫俗子,做后一种梦的都是第一流的科学家、艺术家和哲学家。 | B.“白日梦”从前是个带有嘲笑、挖苦和讽刺意思的贬词,而现在只用于指美丽的幻想。 | C.柏拉图将人比作洞穴中的囚犯,他们始终把影子当成实在的,一直被影子所欺骗,是从不做“白日梦”的人。 | D.科学家设计飞船邀游蓝天的构想就是第一流的“白日梦”。 | 小题2:.下列对“前者是个不可逆过程,后者是可逆过程”这句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科学家、艺术家和哲学家的白日梦都是可逆的,而精神病患者的白日梦是不可逆的。 | B.科学家、艺术家和哲学家的白日梦都是可以实现的,而“不可逆过程”的白日梦是不能实现的。 | C.“可逆过程”的白日梦都具有魅力,能给人美感,而“不可逆过程”的白日梦不具有魅力,也不能给人美感。 | D.“可逆过程”的白日梦都能使别人同它发生共鸣,而“不可逆过程”的白日梦却不能使别人同它发生共鸣。 | 小题3: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做超尘拔俗“白日梦”的一流的科学家必须有极强的观察、联想、想象、推理能力。 | B.“梦幻世界”就是“艺术世界”,它比现实世界好,因为它更富于理想性、更接近人所追求和向往的境界。 | C.无法超尘拔俗者还是凡夫俗子都会做“白日梦”,只不过凡夫俗子所做的大多是“黄金美梦”。 | D.超尘拔俗者的“白日梦”往往是不太被常人理解的,却常常是创作活动的发酵。 |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25分) 王国维的忧郁 黄学祥 苏珊•桑塔格认为本雅明是个深具“深刻的忧郁”气质的人,她极细腻地分析了这种气质:身体孱弱、性喜沉思、敏感孤僻、行为古板、隐藏的激情等等,并与本雅明的作品及生平对证,文字透出一种让人感伤的宿命色彩。我眼前出现的影像,却是我国一代宿学王国维。 两人的确有一定的可比性,都生在国运飘摇、战火连绵的时代。本雅明身为犹太人,纳粹横行时,仍苦留在他认为是文化阵地的欧洲,宁愿成为欧洲最后一个知识分子。大战发生后,本雅明自***在逃亡的路上。而王国维,沿着这气质一路行来,其悲剧的结局,似乎也是注定了的。 忧郁沉潜的气质决定了王国维选择研究的方向。 1898年,王国维再次乡试落第后到上海谋生,利用工余学习新学。“体素赢弱,性复忧郁,人生之问题日往复于吾前,自是始决从事于哲学。”王氏忧郁的禀性与叔本华的悲观哲学一拍即合,但是最后收获却是“可爱者不可信,可信者不可爱”,理智上虽接受了西方思想,感情上却与中国旧文化形成了尖锐的矛盾,人生方向反而更加彷徨。接下来填词成功使他在文学中找到了乐趣,遂转向文学研究;不过他很快意识到:自己欲为哲学家,则苦于感情多而知力寡;欲为诗人,则又苦于感情寡而理性多,所以愈加苦闷,在文学、哲学之间徘徊不定,不能决定专攻方向。1909年,转向戏曲研究。然而,辛亥革命的爆发打破了他怡情弄性的生活。跟随罗振玉流亡日本京都之后,处在漂泊异乡、家国无望的时期,内心之苦闷显而易见。罗振玉此时起到了精神导师的作用,他坚定地告诉王国维:“士生今日,万事无可为,欲拯此横流,舍返经信古未由也,期与子共勉之。”王国维如闻雷击,觉得自己从多年的蒙昧中苏醒。以前觉得济世无门,才灰心于文学戏曲研究。现在罗振玉指出道路,让王国维看到了他一直苦苦追索的人生价值所在,为了道统(儒家传道系统),他毅然抛弃哲学、文学、戏曲,坚定地转向经史考证。 性格忧郁的人喜好译解神秘的事物。王国维沉入甲骨残片的破译中后,著《殷周制度论》,认为“殷周间之大变革,自其表言之,不过一家一姓之兴亡,与都邑之转移;自其里言之,则旧制度废而新制度兴,旧文化废而新文化兴”,流露出怅望周孔的感伤。他努力在断瓦残片之中辨认着中国文化的昔日身影。在上海时,曾与学生庄敬严肃地演习古礼,亲自设计搭盖“芦殿”,叹之为“极美之事”。“五四”以后,王国维面对文化无法挽救的陨落,蓄起了辫子,摆出世人皆废我独特的悲壮姿势,这与他最后走向死亡已不远了。 忧郁的人行事刻板,他们是自剖的大师,毫不宽容、毫不留情地进行自我惩罚。 王国维遗书云:“五十之年,只欠一死,经此世变,义无再辱。”他用自己迷恋的悲剧形式遽尔撒手,让后世之人去深哀痛惜和费心猜度其由。1923年,王国维应召任清逊帝溥仪“南书房行走”,由一个秀才荣升为“帝师”。他深感溥仪的知遇之恩,寄望于溥仪励精图治、重振朝纲,但天下共和大势浩浩汤汤,溥仪自己也旦夕不保,这使得王国维思想上陷于绝望。1924年,冯玉祥率军“逼宫”,溥仪先藏于日本公馆,后又移居天津张园,苟安一时。此时王国维作为溥仪册封的命臣,将革命军撕毁民国优待皇室条约的行为引为奇耻大辱,便约罗振玉等同沉神武门御河,后因家人极力阻拦、严密看守未果。中国士大夫自古名节观念极重,王朝更替时,必有一批士人眷恋旧朝,甚至以死相抗,传统价值观往往使这样的士人青史留名。既然没有死成,王国维在心理上便觉得名节有亏,遗书中说“只欠一死”,应当是指此次自***行动。后来北伐军一路成功,天将变色,王国维眼看溥仪不保,猜测北伐军一旦进京,自己的一场大辱在所难免,自***似乎是唯一的选择。 苏珊•桑塔格说:“他带着所有残篇断简、他的抗议态度、他的沉思和梦想、他的无尽的忧郁,和他向下望的双眼,将在最后审判面前,对他所占据的全部位置和一直到死对精神生活的捍卫,作出辩护。”这同样适用于王国维。这些忧郁的天才总是过分敏感,莫名地痛苦,最终为他们的忧郁气质和天才的某种偏蔽所累,走着一条近乎宿命的长道,直至上苍收走了他们。而这也是注定了的。 (节选自《书屋》1997年第01期) 小题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5分)A.王国维和本雅明生在同一时代。本雅明宁愿成为欧洲最后一个知识分子,大战爆发后在逃亡中自***;王国维自***,跟传统中国士大夫极为重视的名节观念有关。 | B.罗振玉认为在当时的时代环境中,想要救世只有一条途径,那就是重返经典古籍研究。这对于王国维触动极大,于是他决定为了继承儒家道统而考证经史。 | C.王国维选择研究西方哲学是由他的气质决定的。然而,因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无法割舍,理智与感情形成激烈冲突,最终无法接受西方思想,人生方向更为迷茫。 | D.作者认为王国维不能认清共和大势,只是单纯捍卫自己的精神生活,又因为性格中的忧郁气质,过分敏感与天才的某种偏执,进而导致了他的自***。 | E.王国维沉迷于甲骨残片的破译,实际上是沉醉于中国传统文化;对于传统文化的的衰落和无法挽救的现实,他蓄起辫子,以这样一副悲壮姿势反抗新文化。 小题2:文章主要写王国维,却又从苏珊•桑塔格对本雅明的评价写起,作者为什么这样写?请简要分析。(6分) 小题3:请简要概括作者对王国维遗书“五十之年,只欠一死,经此世变,义无再辱”的理解。(6分) 小题4:王国维治学方向经历了哪几次转变?结合实际,谈谈王国维治学道路的变化给你怎样的启示。(8分)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20分) 青春之门 赵 东 ①我是一个喜欢在人家门前徘徊的孩子,无意间看见的小花猫或蓝风铃什么的,都会引逗得我在人家门口默默地望上半天。我的一双眼睛以外永远是一扇门,把自己内心世界与外面的大世界隔绝开来,于是心中就总是酝酿着孩提时代的那种清纯,于是眼睛就总是贪婪地向门外张望。 ②从前一直认为那扇门很大,大得连风雨都推不动。那时门里只有爸爸、妈妈、姐姐和玩具熊,一本旧旧的连环画早就翻烂了; ;一段关于公主与巫婆的故事早就听腻了……可门却关得那么严,我出不去。只好经常站在窗前,夏天看窗外的白鹭在云里钻来钻去,心儿便也插上翅膀飞出大门;冬天在窗花上模仿各种野兽在雪地中的脚印,每一串脚印都跳到了门外……懂事的时候,我就试图接近那扇门,有时间就与它培养感情,跟它说话,给它唱歌,向它做鬼脸儿……可是不论我怎样讨好,它都不理我,它离我好远呵! ③后来,我可能是长大了,在某年某月的某一天,那扇门竟訇然地向我敞开了。我一下子仿佛置身于另一个清新的世界。跑呵跳呵,朋友也多起来,调皮的鸟,溢香的花,青翠的山,幽蓝的湖,还有伙伴的友情,对知识的求索,对异性那种神秘而清纯的爱慕……排山倒海地向我推来。穿越过一段时间的隧道,我终于跨过了这扇既陌生又熟悉的大门。 ④由小男孩迅速长成个小伙子,这不能不算是大自然对自己的慷慨。那扇绚丽芬芳的五彩门已经被丢在身后了,喜欢在门前徘徊的我,突然像失去了什么,周围是一片空蒙寂寥,于是便发现了自己的孤独。总想把甜密和痛苦都揉进梦里,让一个清丽修长的身影夜夜光着脚熨干我潮湿的情绪:总想把静谧和***动都捏进指缝,让一个绵软的笑时时眯着眼流入我荒凉的田野。 ⑤这就是我所踏上的青春的阶梯吗?这样的年龄悄悄地来了,这样的季节悄悄地来了,谁也无法拒绝,谁也无法回避。青春的门应该是属于诗的,它不仅奔流着执著的血浆,还燃烧着热情的生命。清晨,我在它的呼唤中醒来;夜晚,我在它的抚慰中睡去;仅仅是在短暂的瞬间,我便迎来了青春之门,我便告别了青春之门,向人生的又一新领域奋力攀登。仅仅是在短短的路途中,便留下了一生中最多最多的回忆…… ⑥想停下来深情的沉湎一番,怎奈行驶的船却没有铁锚;想回过头去重温旧梦,怎标身后早没有了归途。因为时间的钟摆一刻也不曾停顿过,所以使命便赋予我们将在汹涌的大潮之中不停地颠簸。 ⑦生命不是一张永远旋转的唱片;青春也不是一张永远不老的容颜。爱情是一个永恒的故事,从冬说到夏,又从绿说到黄;步履是一个载着命运的轻舟,由南驶向北,又由近驶向远……你看到那阳光明媚、金色羽毛升起的地方,矗立在歌吟里、掩映在诗词中的不分明是一扇神奇玄妙的青春之门吗? ⑧人生就像小姑娘跳方格格一样,无论愿不愿意,都必须跨过这一扇又一扇庄严的大门。 小题1:根据语句特点,在第②段横线上写一句符合语境的话。(4分) 小题2:这篇抒情散文“青春之门”为题,却从孩提生活入手,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4分) 小题3:作者在抒发自己对青春的体悟时,紧扣“迎来”和“告别”两个阶段交替组织材料,抒发情感,结合③④两段,分析作者在这两个阶段中所抒发的主要感受是什么?(6分) 小题4:在第⑦自然段中,作者说“青春也不是一张永远不老的容颜”,结合上下文,说说这个比喻的含义和用意。(6分) |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后面题目。 朋 友 〔美国〕斯考特·奥洛斯基 “今天晚上出来有点儿冷。”亚当·塞巴斯坦对自己咕哝着。 亚当,47岁,他像往日一样独自坐在公园里的长凳上。他的衣服是沾着污点的白衬衫,外面罩着一件旧的军用胶布雨衣,裤子是用一种质量差的料子制成的,裤线多得就像他额头的皱纹。他颓然坐在凳子上,很容易被误认为是一堆破布。 “又忘了我的围巾了,”他说,“我可能要着凉死掉。” 风飕飕地在树林中吹过,当亚当听见年轻人的脚步声朝他走来的时候,风声停住了。 “先生,晚上好。” 亚当抬头看见一位年轻人,大约30岁,向他微笑着。 “如果我坐下来,行吗?” “我当然在乎,可我不能阻止你坐在你想坐的地方。” “你的话听起来很刺耳。”这个人挨着亚当坐下来的时候说。 “为什么我不应该呢?我在这儿一个人坐着挺好的,享受着夜晚的凉爽空气,你突然跳出来坐在我身边,打乱了这种平静。” 他俩无言地坐了一会儿,接着,又起风了。亚当把衣领拉起来围着他的脖子。 “我的名字叫雷。”年轻人说着伸出来他的手。尽管非常恼怒,亚当也伸出了他的手,希望雷能够尽快离开。 “我的名字叫亚当。”他说,仅仅是出于客气的需要。 “啊,您好,亚当!” 亚当缩回了他的手。 “能多好就多好。”话从亚当嘴里说出来,没带什么感情。他又把大衣领子拉起来围住脖子。 “你不冷吧,是吗?”雷用着对亚当来说似乎是真正关心的语调问道。 “哦,我以前挺冷的。你知道什么呀?过去的25年中,我每天晚上坐在这凳子上,在所有这段时间以外,我觉得没有任何人停下来和我说话,甚至没有人注意我,更谈不上跟我说点儿什么了。然后,不知打哪儿来的,你坐在这儿。”雷有点儿窘,把自己的围巾给了亚当,亚当一番推辞后,接受了。随后,他们聊天了。聊啊,聊啊,聊了两个小时,从公园的情况一直谈到了国家的情况。大部分的话是亚当说的,他谈了他的生活,着重谈了他的童年。 “好了,我讲得太多了。雷,你为什么不跟我讲点儿你自己的事儿呢?”雷有些不自在,很快地看了一下表,突然说:“我告诉你什么,亚当,时间晚了,我得回家了。”然后,他微笑地说:“你明天可是还在这儿?同样的时间,咱们再多谈谈,好吗?” “好,行!”亚当很精神地说。雷站了起来,而且扶着亚当站了起来。说了再见以后,雷匆匆地走了。亚当微笑着,他拖着脚步走的时候还吹了口哨,并不觉得冷了。 “雷忘了他的围巾,他猜我明天会给他的。”亚当想。这时,两个穿着制服的人走近他。 “你看见一个男人独自走过这儿吗?30岁的样子,棕色头发,身高大约5英尺11英寸。”其中一个问道。 “没错,一个最好的小伙子。他打这条路走的。” “谢谢。” “他干了什么不好的事儿了吗?” “大约4小时以前,他从精神病院逃到了这条路上。他因为无缘无故要打人才被送到我们那儿。你下次碰到他要当心。” 亚当并没听清最后一句话。他的肩膀耷拉下来,两眼模糊了,视线落在地上。当他 步履艰难地走过大街走到他的住屋时,他唇边的微笑消失了。他慢慢地躺在床上,紧闭双眼,全身紧张,他发出了刺耳的叹息,这叹息传达了一个不安的、烦乱的灵魂之音,并且带着一种终结的感觉,但空气并没有随着吸进去。 亚当现在平静了——永远平静了。 小题1:小说开篇借主人公之口交代天冷,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答: 小题2:文中亚当说雷的到来“打乱了这种平静”,结尾写“亚当现在平静了——永远平静了”,如何理解两处中“平静”的含义? 答: 小题3:有人评价这篇小说的结尾具有“欧·亨利式结尾”的艺术效果,请结合作品加以分析。 答: 小题4:小说以“朋友”为题,试探究其深刻意蕴。 答: |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题目。 文化瑰宝与文化泡沫 王 蒙 ①在全社会关心并期待文化事业的发展与繁荣的情况下,文化事业有可能出现很好的态势,产生无愧于伟大时代与悠久传统的文化瑰宝,也有可能稀里糊涂地、或抱着侥幸心理装模作样地打造文化的泡沫。 ②什么是文化瑰宝?要 看为我们的受众提供了什么样的路径、启迪、精神享受与人生智慧。例如对于传统文化的解读并使之与现代人类文明成果的对接;例如出现有可能彪炳史册的有真正 的价值的著作与艺术成果;例如,从理论、科技、体制创新上解放整个民族的想象力与创造力,从而解放中华民族的生产力。 ③什么是文化泡沫?愈是 缺少对于文化的想象力的人,愈是容易把文化财务化、基建化、利益化。到处修建文化生态园、文化纪念园、文化名人园、文化基地、文化广场……其中有做得不错 了的,提升了城市文化品位,但也确有以文化的名义占地盖楼贷款。我主张,各地应该对于已有的文化设施作一次检查清理,对于以文化之名行非文化之实的园馆基 地广场公司,采取措施。 ④再如,一方面对于已有 的文化遗产不加爱惜,时有破坏,一方面任意捏造制造虚假古迹。这里有一种说法,将文化标识为一些符号,对于商标设计、旅游广告与简明普及某种在世界上不占 主流地位的文化可能管用,如弄点长城、天坛、熊猫、旗袍……就代表中国了,也不是坏事。但这毕竟是浅薄的认知,有时会成为对于中华文化的廉价化、简易化与 装饰化的糊弄。 ⑤更大的泡沫是走文化的 过场,求活动的规模,却忽视了文化的灵魂。晚会举行了,歌舞演出了,著名艺人来了,“卖点”多了;然而没有思考,没有热情,没有爱憎,没有深度,没有教 益,没有精神的营养,也没有感情的充盈与升华。这样的文化是空心文化,是无灵魂的苍白的文化,是文化的悲哀。 ⑥有时从文化符号到文化泡沫,只有一步之遥。作 为政府管理与文化政策,凡没有触犯法律的文化活动都是可以允许的,我们呼唤着的期待着的是文化瑰宝而不是文化泡沫,但我们绝对不能跟着泡沫闹轰。这一点, 丝毫不能含糊。文化是智慧,是历程,是生活,也是精神的梁柱。文化不是花言巧语与抒情朗诵。越是把常识范围内的道理说得无人能懂的,我们都不要相信。 (2012年4月6日《光明日报》,有删改) 小题1:请简要概括本文的论述思路。(6分) 小题2:作者为什么说“有时从文化符号到文化泡沫,只有一步之遥”?(6分) 小题3:根据文章内容,说说我们应该如何对待“文化泡沫”。(6分) |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