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小说,完成题目。(12分)身教言教〔前苏联〕 B·勃罗多夫阖家三口儿围坐在一张铺着天蓝色桌布的圆桌旁。爸爸在翻阅报纸,妈妈在绣座垫,8岁的维佳在看书。

阅读下面的小说,完成题目。(12分)身教言教〔前苏联〕 B·勃罗多夫阖家三口儿围坐在一张铺着天蓝色桌布的圆桌旁。爸爸在翻阅报纸,妈妈在绣座垫,8岁的维佳在看书。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不详
阅读下面的小说,完成题目。(12分)
身教言教
〔前苏联〕 B·勃罗多夫
阖家三口儿围坐在一张铺着天蓝色桌布的圆桌旁。爸爸在翻阅报纸,妈妈在绣座垫,8岁的维佳在看书。
“爸爸,我有个问题弄不清楚,”维佳突然向父亲发问,“请你给我解释一下,怎么有些人会吵嘴的?“
“这不难,”爸爸把报纸放置一旁说起来,“打个比方,我们房屋管理员与庭院清扫工之间有了意见……”
“没有那回事!”妈妈打断了爸爸的话,“我们房屋管理员与庭院清扫工相处得很好。”
                                               
“别吵了,”维佳插嘴说,“我明白了。”
小题1:联系小说内容,谈谈你对标题“身教言教”内涵的理解。(6分)
小题2:根据情节发展逻辑,补写出横线处所缺的对话内容。(6分,150字左右。)
答案

小题1:①父母无意中用自己的言行回答了儿子的问题(2分);②父母用自己的言行向儿子作了错误的人际交往示范(2分);③表达了作者对父母错误言行的讽刺,呼吁长辈应注重言传身教作用(2分)。
小题2:“这是我举个例子嘛。”爸爸辩解道。
“你不应该凭空瞎举这样的例子!”妈妈提高嗓门喊了起来。
“那就有劳你向孩子解释解释……”
“你总是把责任推到我的身上!”
“不是我卸责任……是你爱找茬儿……”
“是我爱找茬儿?!”
“是的,是你……”
“不对,是你……”
解析

小题2:
试题分析:发挥想象,写出“吵架”的内容,事关“我们房屋管理员与庭院清扫工相处得很好”这句话。可以从互相反驳方面续写。
举一反三
现代文(论述类、实用类)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11分。其中,简答题5分;选择题6分,每小题3分)
说“回家”
钱钟书
中国古代思想家,尤其是道家和禅宗,每逢思辩得到结论,心灵的追求达到目的,就把“回家”作为比喻。作客就是有家不归或者无家可归,换句话说,思想还未彻底,还没有真知灼见。
这个比喻在西洋神秘主义里也是个基本概念。新柏拉图派大师泼洛克勒斯把探讨真理的历程分为三个阶段:家居,外出,回家。黑格尔受新柏拉图派的影响,所以他说思想历程是圆形的,首尾回环。早期浪漫主义者也受新柏拉图派的影响,我以为诺梵立斯下面一句话就是好例证:“哲学其实是思家病,一种要归居本宅的冲动”。
中西比喻的相同,并非偶然。道家,禅宗,新柏拉图派都是唯心的,主张返求诸己,发明本心。这当然跟走遍天下以后,回向本家,有点相像。不过,把唯心的玄谈撇开,这比喻还是正确贴切的,因为它表示出人类思想和推理时一种实在的境界。
回是历程,家是对象。历程是回复以求安息;对象是在一个不陌生的,识旧的,原有的地方从容安息。我想,我们追思而有结果,解疑而生信仰,那些时的心理状况常是这样。
正像一切战争都说是为了获取和平,一切心理活动,目的也在于静止,恢复未活动前的稳定。碰见疑难,发生欲望,激动情感,都是心理的震荡和扰乱。非到这震动平静下去,我们不会舒服。所以疑难以解决为快,情感以发泄为快,欲望以到达为快。思想的结束是不复思想,问题有解答就不成问题,怀疑克服了而成信仰,或者坐实了而成怀疑主义——那是把怀疑在心里养家了,使它和自己不再捣乱。假如一时得不到结论,就往往人云亦云,盲从现成的结论,或者哄骗得自己把这问题忘掉,仿佛根本没有这回事。总而言之,人心遭遇困难而感觉不安,就用种种方法,消除困难的感觉以便回复到心安虑得。当然另有新的困难会发生,不过对于这个已解决的困难,心是一劳永逸了。《乐记》说:“人生而静,天之性也。”我们常把“止水”、“静水”来比心的本体。剥去一切神秘玄妙的意义,本心像“止水”这句话跟西洋心理学所谓“意识的流水”,并不相反。“止”可以指上面所说的安定情境。心的基本要求是尽量增加无所用心的可能,获得暂时的或某方面的安稳。精神上和物质上的麻醉品——例如酒和宗教——的流行是个间接的证据。
所谓回复原来,只指心的情境而说,心的内容经过这番考索,添了一个新观念,当然比原来丰富了些。但是我们千辛万苦的新发现,常常给我们一种似曾相识,旧物重逢的印象。据研究思维心理者的解释,这个结论在被发现之先,早在我们的潜意识里酝酿盘旋,所以到最后心力圆满,豁然开朗,好比果子成熟,跟我们不陌生了。这种认新为旧的错觉,据我所知,柏拉图拈出最早;他在对话Meno一篇里把学算学来说明人类的知新其实是忆旧。
照此看来,“回家”这个比喻,不失为贴切。但无论如何贴切,比喻只是比喻。思想家的危险就是给比喻诱惑得忘记了被比喻的原物,把比喻上生发出来的理论认为适用于被比喻的原物。
许多思想系统实际都建立在比喻上面,例如《中庸》的“中”,潜意识的“潜”等等。假使我们从修词学的立场研究这些比喻的确切性,也许对思辩有些小帮助。
(原载《观察》1947年第二卷第一期有删节)
小题1: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回家”这个比喻所表示的心理状况的一项是
A.一时得不到结论,就往往人云亦云,盲从现成的结论。
B.哲学其实是思家病,一种要归居本宅的冲动。
C.人们用酒和宗教来获得物质上和精神上的麻醉。
D.柏拉图把学算学来说明人类的知新其实是忆旧。
小题2:根据原文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古代思想家和西洋神秘主义都用了“回家”这个相同的比喻,中西比喻的相同,并非偶然,因为比喻的含义也一样。
B.疑难以解决为快,情感以发泄为快,欲望以到达为快,这是因为只有这样才能达到心理活动的目的,才能“回家”,回复到心安虑得的状态。
C.道家和禅宗常用“回家”作为比喻,这说明中国古代思想家很早就意识到追思而有结果,解疑而生信仰时心理上会有一种认新为旧的错觉。
D.就像“回家”一样,比喻再贴切,其作用是有限的,但许多思想系统实际都建立在比喻上面,研究这些比喻的确切性有助于理解这些思想。
小题3:本文认为“回家”这个比喻“表示出人类思想和推理时一种实在的境界”。简要谈谈这是一种怎样的境界。(5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现代文(文学类)阅读(20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我们的功课是化学
王鼎钧
听我说,我爱看他们,爱看人,人的美,人的尊贵。鸟兽草木修炼千年也就是图个圆颅方趾顶天立地。我爱看邻人,我爱看陌生人,爱看仇人。人的名称,神的形象。动静举止原是画,喜怒哀乐原是戏,慢慢看啊,每个人都是风景。
听我说,我了解你的疲倦,一如打过摆子的人了解疟疾。怎能不疲倦呢,如果人是套在我们颈上的枷。如果人人似乎心怀叵测,连海波也是在搜刮天空。如果人不是可怕就是可恨。如果对平生的每一件善行都后悔。
我的疲倦在你之前。那时国内还在打仗。那时我看见一片瓦砾和插在瓦砾中的尸体。我觉得我的精力一下子被战争吸光了,浑身酸痛,肌肉可以随时压垮骨骼。那尸体本来是个医生,瓦砾本来是一所庄园。那人为什么要做医生呢,这里面有个故事。
故事里面主要的人物是一个绅士,和他的母亲。这位母亲忽然生了一个毒疮,流脓流血,痛彻心腑,以致她那孝顺的儿子寝食俱废,形容枯槁。
儿子经过再三斟酌,带着一袋银圆,到远方恭恭敬敬请来一位名医。医生看过患处,只管坐在太师椅上抽烟喝茶,沉默无语,文房四宝早就摆下,他竟视而不见。儿子陪坐一旁,不知道说话好还是不说话好,说话,怕打搅了他,不说,又怕冷落了他。他怎么还不处方呢?
做儿子的出了一头热汗,等到热汗变冷,头脑也清楚了。他吩咐仆老妇到内室去取出四个金元宝,恭恭敬敬朝着医生磕了一个头。他做对了,那名医生客客气气地写下药方,客客气气地告辞而出,(自然是带着元宝。)病家照方服药,那毒疮竟然好了!
做儿子的受了这个刺激,就去买一套一套的医书,就去访求一个一个的名医,把自己训练成一个医生。于是经常有吱吱呀呀的独轮车载着病人进庄园来了。吱吱呀呀的车声归去的时候,把他的名声传扬开来了。他救活了无数的人,没收过一文钱。
而老天给他安排的结局竟是如此!
而那个为他母亲治疮的医生下了如此的论断:“此人一死,谁也休想盖过我!”
那时,我站在废墟之旁,仰首问天:为什么会是他呢,为什么会是他呢!然后,我问,我能做什么?
人有善有恶,有正有邪。人有贫富贵贱祸福成败。依照列祖列宗所信所传,世上的富人,贵人,成功的人,有福的人,该是那些善良正直的人,邪恶的人应该相反。可是,等到他们亲身体察,我们才知道排列组合并不如此简单,它错综复杂,根本不能用耶稣和孔子留下的公式推算。尤其是战争来了,灾难最大,上帝逊位,圣贤退休,天伦人理都非常可怜。反淘汰比淘汰更无情,逢凶化吉要靠离经叛道,人人暗中庆幸自己倒也并非善类。从那样的时代活过来不啻是穿越了原子爆炸的现场,辐射线造成永久的伤害,表面上也许看不出来,暗中却深入心灵,延及遗传。
所以我们必须走出来。我们遭逢的劫难只是名称不同、时间不同。我已经修完了你正在艰难钻研的课程。你是昨天的我,我是明天的你。我们都有癌需要割除,有短路燃烧的线路要修复,有迷宫要走出,有碎片要重建,有江海要渡。
听我说,生活是不断地中毒。思想起来,我中毒很早,远在目睹战争之前。老师讲“伯道无儿”,说邓攸生逢乱世,为了救他的侄子牺牲了自己的儿子。他原以为可以再生一个儿子,谁知夫人始终不孕。于是他无子,于是他绝后。那时我就问,为什么会是他呢。来,听我说,我们现在要勇敢地面对多少多少的邓攸,各式各样的邓攸。人生的修养就是分解这种毒素。不要再加减乘除了,我们的功课是化学,不是数学。化!化种种不平,不调和,化种种不合天意,不合人意,化百苦千痛,千奇百怪。和尚为此一生打坐,把自己坐成吞食禁果以前的亚当。化!化癌化瘤化结石化血栓,永不留影逝者如斯。
听我说,历史有时写秦篆,有时写狂草,洞明世事练达人情就是两种字体都认得。人啊人,天意难如,人意难测,报恩易,而世人忘恩,报怨难,而世人记怨。人终须与人面对。人总要与人摩肩接踵。人终必肯定别人并且被别人肯定。人万恶,人万能,人万变,然而归根结底我们自己也是一个人。世上以芝兰比子孙,但他们宁要子孙不要草。世人以鹡鸰比兄弟,但他们宁要兄弟不要鸟。永远永远不要对人绝望,星星对天体绝望才变成陨星,一颗陨星不会比一颗行星更有价值。通宵赶路,傍山穿林,我情愿遇见强盗也愿不遇见狼群。
听我说,咱们同年同月同日找一个人烟稠密的地方去看人,去欣赏人,去和我们的同类和解,结束千年防贼,百年披挂。上帝为我们造手的时候说过,你不能永远握紧拳头。来,放松自己,回到人群,在人群中恢复精力
(选自《王鼎钧散文》,浙江文艺出版社1994年版,有删节)
小题1:结合原文,谈谈你对下列语句的理解。(4分)
(1)我了解你的疲倦,一如打过摆子的人了解疟疾。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你是昨天的我,我是明天的你。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听我说”在文章反复出现,有什么作用?(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我”是个怎样的人?结合全文,分析概括“我”的形象。(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4:作者结尾部分说“上帝为我们造手的时候说过,你不能永远握紧拳头。来,放松自己,回到人群,在人群中恢复精力”。联系实际,谈谈你的认识。(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现代文(论述类、实用类)阅读(11分。其中选择题6分,每小题3分;简答题5分。)
托尔斯泰年老的时候,一个美国女作家去拜访他,问他为什么不写作了,托尔斯泰回答说:“这是无聊的事。书太多了,如今无论写出什么书来也影响不了世界。即使基督再现,把《福音书》拿去付印,太太们也只是拼命想得到他的签名,别无其它。我们不应该再写书,而应该行动。”
近来我好像也常常有这样的想法。看见人们正以可怕的速度写书、编书、造书、“策划”书,每天有无数的新书涌入市场,叫卖声震耳欲聋,转眼间又都销声匿迹,我不禁想:我再往其中增加一本有什么意义呢?
可是,我还是往其中增加了一本。
我如此为自己解嘲:我写作从来就不是为了影响世界,而只是为了安顿自己——让自己有事情做,活得有意义或者似乎有意义。所以,对于我来说,写作何尝不是一种行动呢?
托尔斯泰晚年之所以拒斥写作,是因为耻于智识界的虚伪,他决心与之划清界限;又愤于公众的麻木,他不愿再对爱慕虚荣的崇拜者说话。然而,事实上,托尔斯泰始终不是一个真正的社会活动家。他从前的文学创作也罢,后来的宣传宗教、上书沙皇、解放家奴、编写识字读本等所谓行动也罢,都是为了解决他自己灵魂的问题,是由不同的途径走向他心目中的那同一个上帝。正像罗曼•罗兰在驳斥所谓有前后两个截然不同的托尔斯泰的论调时所说的:“只有一个托尔斯泰,我们爱他整个,因为我们本能地感到在这样的心魂中,一切都有立场,一切都有关连。”
但我还是要庆幸托尔斯泰一生主要是用写作的方式来寻找和接近他的上帝的,我们因此才得以辨认他的朝圣的心迹。我想说的是,我要庆幸世上毕竟有真正的好书,它们真实地记录了那些优秀灵魂的内在生活。不,不只是记录,当我读它们的时候,我鲜明地感觉到,作者在写它们的同时就是在过一种真正的灵魂生活。读了这些书,我仿佛结识了一个个不同的朝圣者,他们走在各自的朝圣路上。是的,世上有多少个朝圣者,就有多少条朝圣路。每一条朝圣的路都是每一个朝圣者自己走出来的,不必相同,也不可能相同。然而,只要你自己也是一个朝圣者,你就不会觉得这是一个缺陷,反而是一个鼓舞。你会发现,每个人正是靠自己的孤独的追求加入人类的精神传统的,而只要你的确走在自己的朝圣路上,你其实并不孤独。
我给这本书取现在这个名字,一是因为其中我自己比较满意的文章几乎都是读了我所说的那些朝圣者的书而发的感想,二是因为我自己写作时心中悬着的对象常是隐藏在人群里的今日的朝圣者,不管世风如何浮躁,我始终读到他们存在的消息。当然,这个书名同时也是我对自己的一个鞭策,为我的写作立一标准。假如有一天写作真成了托尔斯泰所说的无聊的事,我就坚决搁笔,决不在这个文坛上瞎掺和下去。
(周国平《<各自的朝圣路>序》,有删节)
小题1:下列说法不属于“我还是往其中增加了一本”的原因的一项是(3分)(   )
A.写作可以使我活得有意义或者似乎有意义。
B.写作是我的灵魂生活方式和朝圣之路。
C.写作是我对那些朝圣者行走的记录。
D.写作可以给予今日的朝圣者以影响。
小题2:下列说法最符合托尔斯泰观点的一项是(3分) (   )
A.出版的书籍太多,造成人们阅读疲劳,精神难以受到影响。
B.书籍出版的泛滥,已经冲击了人们对经典著作价值的认识。
C.写作不能解决自己的灵魂问题,只有行动才能够接近上帝。
D.当社会陷入虚伪和麻木的时候,写作难以实现精神的启迪。
小题3:“每个人正是靠自己的孤独的追求加入人类的精神传统的,而只要你的确走在自己的朝圣路上,你其实并不孤独”表达的观点是什么?并请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的感想。(5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现代文(文学类)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共20分)
梦里梦外的婺源
程越华
①一如戏剧,再华丽的舞美,都不及一个动人心弦的故事所辐射的感染力。婺源的最大看点,其实是随着脚步的娓娓而来的民宅。那季季耐看、年年可赏的徽式古民居相伴着一株株古树名木,在小桥流水、青山萦岚的衬托下,如宋元风格的国画意境幽远,又似钱象派莫奈的油画,处处流淌着光彩和色影融合的韵味。
②婺源的民居与徽州古村落如出一辙,依山傍水,粉壁黛瓦马头墙,村头屹立着古牌坊,在河水微澜中,荡漾着岁月泛起的层层涟漪,也荡漾着远离尘嚣的神秘。
③婺源的民宅中,随处可见明清时期的古建筑。如一个叫李坑的村庄,气势恢弘的官宅和雕梁画栋的商宅不胜枚举。看似不起眼的一扇小门,跨进门槛,才发现闯入的是明代某位尚书的客厅,梁坊隔扇上排山倒海的雕花尽显物是人非的沧桑,层层叠叠的宅院,像迷宫一样交织和连接,殷实而不嚣张。所有的屋宇,都有一种惊心动魄的儒雅之美。房屋的布局很讲究风水,即使一个小小的雕饰,也很强调寓意,如“喜上梅(眉)梢”、“荷 (合)鹤(和)美好”、“鹿(禄)鸣幽谷”。
④徽式民居中,最为考究的当算设在房屋内的天井,每家皆有,一进一天井,套间组合,环环相扣。因徽式民居山墙高筑,窗户很小,天井便成了高墙深院内的天窗,在四面八方的中轴瓦檐下,形成室内另有洞天的气势,仿佛能容纳大千世界,为屋中人提供了聊以舒心的视觉空间。那翘角走兽,似俯瞰守卫着方寸天地,在日月光辉的投射下,形成光与影交叠、气与流相通的理学,起到了屋内通风、采风、透气的调节作用。据说在徽州风水理论中,水是玉气和财富的象征。天井巧造“四水归堂”,锁型井底蓄水,寓意暗室生财,是想锁住来之不易的财气。在建筑技法上,天井是典型的虚实结合手法,借以慰示一种似有与似无、恍惚与朦胧的空间美,亦是徽州人“无中生有,有中生无”的哲学观,其间更隐含着“临水成村,辟乾坤于洞里;因花结屋,驻日月于壶中”的寓意。徽州人的聪明才气,在一方天井上,可窥一斑。
⑤天井,堪称一种徽州人文现象,他们秉承先辈的一脉儒风,传承着程朱理学。天井,也表达了徽州商绅慎独与隐逸的处世心态,这种心态造就了徽商以文化人、以理服人的儒商之道。
⑥婺源村落中的任何旮旯,总能感触到浓郁的古韵和醒目的沧桑。历经千百年风霜不朽,在人们的习惯思维中,是根基深厚、材质牢固;穿越史无前例的十年动乱,它们能安然守旧如今,则说明这方神奇的热土,曾经寂寞于喧嚣的红尘之外,曾经是纷争遗忘的世外桃源。
⑦千载一梦,百年一瞬,世事的变迁没有苍白婺源千百年的固守,倒是讽刺了无所适从的世人。为了追求浮华,人们趋之若鹜涌向市尘;饱经灯红酒绿的眩晕和高楼大厦的压抑,复将渴望的目光投向红尘之外,显露返祖的本性。于是,一度落寞的婺源,如今便有了毫无预知的喧嚣。一如慈祥的祖母,敞开她望眼欲穿的大门,以其一成不变的敦厚和淳朴,感慨万端地安抚着一颗颗失措的心灵。
⑧婺源是一幅画。我终于走进了这幅画,又走出了这幅画,以为画中的她,很像我那守了一辈子贞节牌坊的大祖母。然而,画中的她却不是“随风秋树叶,对月老宫人”——她已成为了一幅现代版的清明上河图。
⑨也曾以为,婺源是永远沉寂于尘嚣之外、隐匿在史册里只属于名词的煊赫风光,像传说中的古徽州女子那样,永远恪守着她的宁静、矜持和典雅,没想到今天,满面沧桑的她,也被子孙们拖到众目睽睽下,当作商场门前的模特儿展示。
(选自《散文选刊》2012年第10期,有删改)
小题1:第4段中,作者为何说“徽州人的聪明才气,在一方天井上,可窥一斑”?试结合文章加以概括。(4分)
小题2:解释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6分)
①一如戏剧,再华丽的舞美,都不及一个动人心弦的故事所辐射的感染力。
②满面沧桑的她,也被子孙们拖到众目睽睽下,当作商场门前的模特儿展示。
小题3:文章前5个自然段用了大量笔墨写婺源“民居”及“天井”,有何作用?(4分)
小题4:本文标题意蕴丰富,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6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开中国漫画先河
刘敏慧
1919年,22岁的丰子恺从浙江一师毕业,初出茅庐的他也开始了积极的“艺术追求之路”。他来到上海和他的浙江一师校友吴梦非、刘质平共同创办了上海艺术专科师范学校并担任西洋画的教学工作。
丰子恺在上海专科师范学校任教一年间,渐渐地对自己的知识结构和教学能力产生怀疑,他依稀地感觉到自己对西洋画了解还不够全面与深刻,他想窥见西洋画的全豹,想去西洋画盛行的日本留学。就这样,丰子恺带着对艺术的执着追求踏上了去日本的轮船。在短短的10个月求学生涯中,丰子恺如饥似渴,废寝忘食,不仅全面学习了西洋画,还熟练掌握了日语。 
丰子恺回国后,受到夏丏尊的邀请,来到了上虞春晖中学任教。作为李叔同先生的嫡传弟子,丰子恺深得大师人格风范之真传。每次上课,丰子恺都早早地来到课堂,端坐于先生席上,每件事他都亲力亲为而又做得极其认真。 
不仅如此,丰子恺与学生间平等互助的教学关系,生动活泼的教学方式更是深受学生喜爱。 
一日授课,丰子恺教导学生“不论画什么都要抓着其特点。比如,你们画一张我的头像,就抓着我的前额宽、下颚尖这个特点,像个狗头似的。”边说着随手就在黑板上画了一个倒置的三角形,添上几笔之后,黑板上就出现了一个丰子恺的漫画像。随即又把眼角嘴边修改几笔,然后对大家说:“你们看这是因为你们画得好,丰子恺笑了。”说完重新改了几笔说:“这是因为你们画的不好,丰子恺哭了。”
在春晖中学,丰子恺开辟出一个新的绘画境界,创立了中国漫画的雏形--以西洋画的技巧来表现中国人的形象,把古代的诗趣融入现代的生活。在一次参加春晖中学的校务会时,丰子恺随手画下了神态各异垂头拱手伏在会议上的同事,画完后又恐学生见了不好,便把这些画贴在了门的背后。端详着这些画,丰子恺兴趣盎然,而这之后便一发不可收拾,包皮纸、旧讲义纸、香烟壳的反面都成了画纸,有毛笔的地方就成了画室。一幅幅的画,就如一首首的小诗--平凡中带着奇特,浅显中带着深奥,风韵独特地展示着人世间的琐碎平凡,让人回味无穷。 
1924年,文艺刊物《我们的七月》4月号首次发表了丰子恺的画,其后,《文学周报》等报刊也陆续发表,并冠以“漫画”的题头。自此中国开始真正有了“漫画”这一名称,“子恺漫画”逐渐走进人们的视野并被人们所熟知。 
丰子恺的漫画多以儿童为题材,在丰子恺看来“儿童天真烂漫,人格完整,这才是真正的‘人’”。他曾说:“我在世间,永没有逢到像你们(孩子们)样出肺肝相示的人。世间的人群结合,永没有像你们(孩子们)样的彻底地真实而纯洁。” 
“他生性爱真善美,歌颂真善美。反对虚伪凶暴丑恶。他认为孩子是天真烂漫的人,孩子本性善良,孩子活泼可爱。所以他歌颂孩子。”丰一吟在回忆父亲时深情地说。 
“我们在他的以身作则、潜移默化的教育下,自然也不会做出虚伪凶暴丑恶的事来。例如,看见蚂蚁在搬家,决不会去有意踩死它们,反而搬来许多小凳子放在蚂蚁搬家队伍的上面。有来人走过,就劝他们跨过小凳子。”丰一吟说。 
丰子恺对童真的珍视和守护让人敬佩,他的一言一行都饱含了对子女真善美的教育,这种根据儿童兴趣自由发展的教育方式,在“狼爸”、“鹰妈”等高压教育盛行的今天,尤显弥足珍贵。 
丰子恺爱孩子。然而,他的爱不是毫无法度的纵容之爱,也不是毫无原则的溺爱。他希望孩子们独立、有自己的思想和生活。丰子恺共有七个儿女。1947年,丰子恺五十岁,他在杭州与子女立下“约法”。“父母供给子女,至大学毕业为止。大学毕业后,子女各自独立生活,并无供养父母之义务,父母亦无供给子女义务。” 
从这份“约法”可以看出,丰子恺给儿女以独立的爱,让已经“独立”的子女过自己的生活,这已远远超越了旧中国“养儿防老”的观念。既不向儿女索取回报,也不为儿女安排所谓的舒适的生活,而是让儿女走自己的路,过自己该过的生活。 
丰子恺的这种教育方式也深深地影响了他的子女们。 
据丰羽回忆,工作后的第一个月,他就在父亲的要求下从家里搬了出来,丰羽理解父亲和爷爷的这种做法。“当时我也不觉得他狠,他要求你搬出去,不再供养你,是希望你独立,早日有自力更生的能力,也是对社会的贡献,不给别人添负担。”
〈节选自《丰子恺:文心画意 寄情予真》〉
小题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4分)
A.丰子恺在上海艺术专科师范学校任教时,感觉自己知识和能力都不足,为了全面深刻的了解西洋画,为了更好的掌握日语,他毅然去日本留学。
B.丰子恺创立的中国漫画雏形是用西洋画的技巧来表现中国人的形象,中国真正有“漫画”这一名称,是起于1924年的文艺刊物《我们的七月》。
C.丰子恺的孩子看见蚂蚁搬家,就用凳子来保护它们;丰羽搬出家后对父亲的理解。这些都表现了丰子恺对子女的正面影响以及教育有方。
D.丰子恺既不为儿女安排舒适的生活,也不向儿女索取回报,而是让儿女走自己的路,过自己的生活,这为中国传统的“孝道”增添了新的内涵。
E.本文通过叙述丰子恺教书育人,创立中国漫画以及对子女教育等事情,从不同角度表现了他不同于常人的一代大家的人格风范。
小题2:丰子恺作为教师有哪些可贵的品质?请简要概括。(5分)
                                                                                           
                                                                                           
小题3:丰子恺在教学、绘画、教子三个方面有哪些突破传统的做法?(6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