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大题4小题,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各题。共16分。论幸福    莫罗阿(法)何谓幸福?方登纳在《幸福论》那册小书中所假设的定义是:“幸福是人们希望永久不变的一

本大题4小题,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各题。共16分。论幸福    莫罗阿(法)何谓幸福?方登纳在《幸福论》那册小书中所假设的定义是:“幸福是人们希望永久不变的一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不详
本大题4小题,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各题。共16分。
论幸福    
莫罗阿(法)
何谓幸福?方登纳在《幸福论》那册小书中所假设的定义是:“幸福是人们希望永久不变的一种境界。”当然,如果我们肉体与精神所处的一种境界,能使我们想:“我愿一切都如此永存下去”,或如浮士德对“瞬间”所说的“留着罢,你,你是如此美妙”,那么,我们无疑是幸福的了。但我们知道,即在我们愿望之时,那种不变,那种稳定,已经是不可能的了。且就令“瞬间”能够加以巩固,它所给予我们的幸福,亦将因新故事的发生而归于消灭。
构成幸福的,既非事故与娱乐,亦非赏心悦目的奇观,而是把心目中自有的美点传达给外界事故的一种精神状态,我们祈求永续不变的也是此种精神状态而非纷繁的世事。在确定幸福的性质(这是我们真正的论题)之前,先让我们把幸福所有的障碍加以考察,以便我们抓住问题的实质。
首先可以看到的是接踵而至的灾祸与疾病。禁欲派曾说:“过去的痛苦已不存在,现在的痛苦无从捉摸,而未来的痛苦还未发生。”事实可不然,我们着实无法把那些连续随着分解开来。过去的痛苦回忆,能把现在的感觉继续加强,更何况精神影响肉体的力量,令人难以置信。有真病的人,亦有自以为病的人,更有自己致病的人。
其次便是失败:爱情的失败,事业的失败,行动的失败。愿望受挫了,计划搁浅了,机会错过了,希望毁灭了。但如果人们对于自己一生的事故,用更自由的精神去观察时,往往会识得他们所未得到的,正是所不希冀的。我屡屡听到作家们说:“我要写某一部书,但我所过的生活不允许”,这是真情。但若他热烈地要写那部书,他定会过另一种生活。
野心与贪心使我们与别人冲突,但还有更坏的灾祸的成因:即是和我们自己的冲突。“我也许做错了,也许自误了,但我已竭尽所能……”当我们回顾昨日的行为以至一生的行为而能说这种坦白的话时,那么,我们是幸福的。只要有此内在的调和,多少苦恼都可消灭。
可事实告诉我们,自己与自己的协调是稀有的。我们中每个人的内部都有一个“社会人”与情欲炽盛的“个人”,即灵与肉、神与兽。在此,苏格拉底的“认识你自己”的教训就变得重要了。一个智慧之士,若欲达到宁静的境界,首先应将使他思想变形的激情与回忆,回复成客观的,可以与人交换向人倾吐的思想。
此外,是幻想未来:在危险未曾临到先自害怕,先自想象危险的境况,是“不幸”的又一原因。
对于这些或实在或幻想的病,有没有逃避之所或补救的良方呢?
最广阔最仁慈的避难所是大自然。故旅行是救治精神病苦的良药。痛苦的人所能栖息的另一处所,便是音乐世界。
还有一种“幸福练习”虽不能积极产生幸福,却能助你达到幸福。试举几条秘诀:
对于过去避免作过于深长的沉思。对一切无可补救的事情,不要反复不已的咀嚼。精神应时常加以冲刷、荡涤、更新。无遗忘即无幸福。
——精神的欢乐在于行动之中。对于聪慧之士,行动往往是为逃避思想,但这种逃避是合理的健全的。
——选择努力方向与你相同,并对你的行动表示关心的环境。
——不要想象那些遥远的无可预料的灾祸而自苦。
还要把幸福的题旨重说一遍吗?永续的平衡状态在人事中是不存在的,信仰、明智、艺术,能令人达到迅暂的平衡状态。随后,世界的运行,心灵的动乱,破坏了这种均衡,而人类又当以同样的方法攀登绝顶,永远不已。最美的爱情,分析起来只是无数细微的冲突,与永远靠着忠诚的媾和。同样,若将幸福分析成基本原子,亦可见它是由斗争与苦恼形成的,惟此斗争与苦恼永远被希望所挽救而已。
(选自《20世纪文史哲名著精义》)
小题1: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两项是(5分)(选对一项给2分,选对两项给5分,多选不给分)
A.如果浮士德所说的“瞬间”能够固定下来,我们就能得到长久的幸福。
B.生活中的病人,都是因为那具有令人难以置信的力量的精神影响导致的。
C.人们回看自己的一生的事故,可以认识到“所未得到的,正是所不希冀的”,作者看来,这种自由的精神是值得肯定的。
D.当世界的运行、心灵的动乱,破坏了生活中迅暂平衡状态时,我们仍应以信仰、明智、艺术等力量再次攀登绝顶,追求幸福。
E.行动可以产生精神的欢乐,是为了合理、健全地逃避思想。
小题2:下列的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过去的痛苦已不存在,现在的痛苦无从捉摸,而未来的痛苦还未发生。因此,我们不必痛苦。
B.作者认为,苏格拉底的“认识你自己”是重要的,它可以帮助人们将使他思想变形的激情与回忆回复成客观的,让人达到宁静的境界。
C.“我也许做错了,也许自误了,但我已竭尽所能……”这是我们每个人回顾昨日的行为以至一生的行为说的话。
D.避免对过去作过分深长的思考,可以让我们产生幸福。
小题3:在作者看来,不幸产生的原因有哪些?请分点加以概括。(4分)
                                                                             
小题4:一项国与国之间的对比研究表明,富国平均要比穷国幸福。但是,收入超过了一定程度以后,幸福与收入的关系并不大,幸福并不会随着收入增加而增加。住大房子也一样,住大房子比较容易感到幸福,但是房子大到一定程度以后,与幸福的关系就不大了。为什么会这样呢?请结合作者对于幸福的理解进行分析。(4分)
                                                                                                                                                            
答案

小题1:C.D
小题2:B
小题3:不幸的原因有: 接踵而至的灾祸与疾病;‚爱情、事业、行动等的失败(或因野心和贪心和别人产生冲突); ƒ 自我的冲突;④幻想危险的未来(或幻想未来:在危险未曾临到先自害怕,先自想象危险的境况。)( 答对一点1分,共4分)
小题4:作者认为,构成幸福的,是把心中自有的美点传达给外界事故的一种精神状态,而不是事故、娱乐或奇观;(1分)人们渴望这种精神状态永续不变,但在人事中它是不存在的。因此,幸福不可能永久。(1分)收入高、房子大都可能给予我们幸福,但新事情的发生会消灭它,(1分)因为收入和房子带来的只是迅暂的精神平衡,这种平衡容易遭到世界的运行、内心动乱的破坏。(1分)因此,收入超过一定程度、房子大到一定程度后,它们与幸福的关系就不大了。
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A.曲解文意,从原文的“且就令‘瞬间’能够加以巩固,它所给予我们的幸福,亦将因新故事的发生而归于消灭”,可以看出长久的幸福是不可能的。B.以偏概全,真病的人就不是。E.以偏概全,原文是“往往是”。
小题2:
试题分析:A.强加因果 C.曲解文意,是为了论述“如果我们能这样说,我们就是幸福的”。D.原文是“不能积极产生幸福,却能助你达到幸福”
小题3:
试题分析:首先可以看到的是接踵而至的灾祸与疾病。其次便是失败:爱情的失败,事业的失败,行动的失败。野心与贪心使我们与别人冲突,但还有更坏的灾祸的成因:即是和我们自己的冲突。幻想未来,在危险未曾临到先自害怕,先自想象危险的境况,是“不幸”的又一原因。
小题4:
试题分析:构成幸福的,既非事故与娱乐,亦非赏心悦目的奇观,而是把心目中自有的美点传达给外界事故的一种精神状态。我们知道,即在我们愿望之时,那种不变,那种稳定,已经是不可能的了。且就令“瞬间”能够加以巩固,它所给予我们的幸福,亦将因新故事的发生而归于消灭。永续的平衡状态在人事中是不存在的,信仰、明智、艺术,能令人达到迅暂的平衡状态。随后,世界的运行,心灵的动乱,破坏了这种均衡,而人类又当以同样的方法攀登绝顶,永远不已。所以幸福也不可以长久。收入高、房子大都可能给予我们幸福,但新事情的发生会消灭它,这些带来的只是迅暂的精神平衡,这种平衡容易遭到世界的运行、内心动乱的破坏。因此,一定程度后,它们与幸福的关系就不大了。我们追切求的只是斗争与苦恼永远被希望所挽救而已。
举一反三
文学类文本阅读 。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列各题。
雪 白
王开岭
叫人感念和思痛的东西愈来愈多了。比如雪。
在我的印象里,雪是世界上最辽阔最庄严最富有诗意和神性的覆盖物。她使我隐约想到“圣诞、人类、福祉、博爱、命运”这些宗教和集体意味很浓的词。
那神秘无极的洁白;庞大的包容一切的寂静;纯银般安谧宽仁的光芒;浑然天地梦色绝尘的巍峨与澄明……
拿什么更美的形容她呢?她已被拿去形容世间所有美的意境了。
童年时,我的心里溢满了雪。比大地上的棉花多得多。那时候,大地依然贫穷,贫穷的孩子常常想:要是地里的雪全变成棉花该多好呵……如今,我们身上有的是厚厚的棉花了,而大地,却失去了那洁白的相濡以沫的覆护。那时候,一个冬天常常有好几场惊心动魄的大雪。有时连续着,不舍昼夜地下;天凛地冽,银装素裹。夜晚白得耀眼,像火把节,像过年,很令人鼓舞和感动。记得初中语文里有篇杜鹏程的《夜走灵官峡》,一开头即是“纷纷扬扬的大雪又下了一整夜……”
那种盛大的雪况现在回忆起来很有些隐隐动容和“俱往矣”的悲壮。不知如今的孩子会不会问:真有那么多的雪么?
是真的。雪不仅多,而且美。
记得当时班里有个家境很穷的女生,又瘦又黑,像棵细细的老也长不大的豆芽儿。—次作文课上她灵机一动把雪比喻成了“雪花膏”,她说:“那天夜里,我看见天上飘起了雪花膏……”她念的时候同学们全笑了,连戴眼镜的老师也哧哧笑了,说她是“异想天开”。于是老师接着给我们讲“异想天开”是什么意思。我就是从此学得这个成语的。老师讲“异想天开”的时候女生趴在水泥桌上(当时课桌是用水泥板搭的)呜呜哭出了声……不久,她因家贫便辍了学。
许多年后,一个偶然的机会使我记起了这件事。我猛然发现那个“雪花膏”的比喻其实是多么生动而富有诗意啊!
雪。雪花膏的雪。女孩儿的雪。
在我所见过的比喻中,这是最珍贵最难忘的一个。也是最伤感的一个。
要知道当时穷人家的女儿是用不起雪花膏的。美丽的如诉如泣的雪花膏。
不知从何时起,有个声音问:我们的雪呢?
从前的那些梦想,有的很快就兑现了,比如棉花,比如雪花膏和课桌……另外一些虽遥遥无期,但我们并不苛求,慢慢来,一切都会有的,没有的都会有的……
是的,我们相信,时间已悄悄印证了这点。但另一个事实是:我们曾经有过的,现在却没有了。
比如雪。我们有了无数的雪花膏,甚至有了比雪花膏还雪花膏的雪花膏,可我们的雪呢?那“千树万树梨花开”的雪呢?
偶尔碰上一回,可那是怎样的情景啊——
稀稀落落粉针或粉末状的碎屑,仿佛老人凋谢的白须,给风一击,给地面轻轻一震,即消殒了。
这哪里是雪?分明是雪的骸,是死去的雪。
衰败的迹象即这个时侯显露的。我留意到了冬日的憔悴,地温的爬升,空气的浮躁,河流、树木和鸟的稀少……眯起眼睛,我辨认出菜叶上的斑点,阳光中的尘埃和可疑的飞来飞去的阴影……最后,我还跟踪一只绿色的苍蝇,于是发现了第二,第三……
从前不是这样子的。
纯洁简美的东西愈来愈少。地球上,已很难留得住雪了。
人类创造一切的同时也破坏着一切,许多优雅的古典的秩序被打碎了,颠覆了,消解了,包括季节、生态、法则、价值、信仰和艺术……我们狂妄地征伐却失去了判断,拼命地拥有又背叛着初衷,我们消灭了贫穷还消灭了什么?
这是一个***大得惊人的掘金年代。抒情的方式正在消失。只有物的***。***。
我感到了不安,感到了冬天背后那双忧郁哀怨的眼睛,那些威胁她的莫名的危险……我开始了怀念,怀念那些已经流逝和几要逝去的东西,比如童年、雪、自然和本色,比如古典、村野、棉布、美和纯净……                          
(选自《精美散文读本》)
小题1:本文开头写到“叫人感念和思痛的东西愈来愈多了。比如雪”, 根据全文内容,请分条概述作者感念雪的原因。(4分)
                                                                             
小题2:请简述“不知从何时起,有个声音问:我们的雪呢?”这一段在文中的作用。(5分)
                                                                             
小题3:作者“感到了不安的”东西有哪些?请作简要陈述。(6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小题。
素面朝天毕淑敏
迟子建
①齐耳短发,白皙红润的脸色,善意的双眸,黑色圆口拉带布鞋,白底带着蚕丝一样细的黑纹棉布夹克,这就是毕淑敏就读鲁迅文学院时留给我的印象。她在装束上那么普通,走在大街上,你确实很难想象她就是以《昆仑殇》享誉文坛的作家毕淑敏。她钻入菜摊儿,站在公共汽车站牌下,跻身于商场等等,确实与别的妇女相差无二。这也就是毕淑敏的平常,同时也是不平常之处。我常常觉得,那些装束上很前卫,言谈举止很新潮的女性,其骨子往往却是计较、琐碎、世俗的;而装束庄重、言语谦和的知识女性,其灵魂深处才真正拥有对世俗生活的批判力量,对艺术探索的执着和标新立异。
②谦和的毕淑敏在研究生班里是一个热心肠的人。身为医生的她,对待同学们各种身体不适的咨询总是显得那么有耐心,而且还积极地带一些药送给同学。她总是笑微微的,雍容大度,从未听说她与谁隔阂或者给谁难堪过,可以想见她良好的修养和出色的心理素质。我曾暗自勾勒过毕淑敏的晚年形象,一个慈祥的胖老太太坐在环绕着花草的庭院里,她是坐在藤椅里的,眯缝着眼,在享受滋润的太阳。她膝下儿孙满堂。毕淑敏是个有福之人,因而会有这么理想的晚年。不是什么人都可以让我们能联想到晚年的,而你一望毕淑敏,便知这个来自雪域高原的人会有一个洗尽铅华、归于平淡的美好晚年。
③算起来,与毕淑敏在研究生班三年同窗的交往是极为有限的。真正交往却是在毕业之后。虽然这时也较少见面,但电话却成了联络情感、交换创作想法的好方式。我只要去北京开会,总要和她联系一下,彼此聊天,谈身体,谈现状,谈未来,谈创作,等等等等,总有说不完的话题。记得一九九七年盛夏我从美国回到北京,当夜毕淑敏来看我,提起不久前有一个国际性学术会议在纽约召开,邀她前往,而会期只有三天。毕淑敏说她决定不去了,理由是刚到那里时差还没倒过来,就得登机返程。毕淑敏笑言:“美国搁在那儿,又跑不了,以后再说吧。”这是我印象中的毕淑敏说过的最豪迈最幽默最有寓意的话了。把它套用她的文学观,我想也一样适合。那便是从容、不急不躁、自信和有耐性。
④毕淑敏的生活经历我想很多热爱她的读者比我还要熟悉。她出身于一个高干家庭,青年时代到了西藏当兵。毕淑敏是个飒爽英姿的女兵。然而在雪域高原上,恶劣的气候对女兵来讲怎么说都是一种摧残。然而她挺下来了,不仅挺了下来,还将这种苦难变成了巨大的精神财富,使经过了净化的灵魂得以在京城无边的烟尘和喧嚣之中,流淌出那么多有关西藏、有关生与死的凄美故事。苦难之于人会产生两种截然不同的效果,一种是对生活永久的怨艾和变本加厉的报复,一种则是对生活的珍惜和积极的不遗余力的创造。毕淑敏属于后一种,她用自己的笔,使那片雪域成为我们心中永远的梦想和圣地,而不是埋葬之地。
⑤毕淑敏的创作是勤奋的。她有一些脍炙人口的中短篇小说为我们所熟悉,最近她的长篇处女作《红处方》又引起轰动,我打心眼里为她高兴。我婚后在大兴安岭休闲的一段日子里,正赶上各有线台在播放《红处方》,于是每日很守时很积极地坐在电视机前观看。可惜的是电视剧的《红处方》拍得不尽如人意,还是读原作的感觉更好。这也就是很多作家在把自己喜爱的作品改编权交与影视单位后,总有些惴惴不安的原因。那滋味就像把爱子送人了,不知道他摊得摊不上个好人家而牵肠挂肚。好在连最普通的读者都知道这个简单的道理:要想真正了解和判断一个作家,还是去读她的作品。
小题1:毕淑敏是享誉文坛的知名作家,在本文作者的眼中,她是一个怎样的人?(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文章开头部分的外貌描写有怎样的特点和作用?请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文中有多处议论性的语句,请选一句进行赏析(答题时说出第几段哪一句即可),并谈谈作者议论的意图。(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①如果不是一个仁慈的命运在保护婴儿,不让他感觉到离开母体的恐惧的话,那么诞生的一刹那,婴儿就会感到极度的恐惧。但是婴儿在生后一段时间内同他出生以前并无多大的区别;他还是不能辨认物体,还不能意识到自己的存在以及他身体之外的世界的存在。他只有需要温暖和食物的要求,但却不会区别温暖、食物同给予温暖和食物的母亲。母亲对婴儿来说就是温暖,就是食物,是婴儿感到满足和安全的快乐阶段。这一个阶段用弗洛伊德的概念就是自恋阶段。周围的现实,人和物体,凡是能引起婴儿身体内部的满足或失望的才会对他产生意义。婴儿只能意识到他的内部要求,外部世界只有同他的需要有关的才是现实的,与他的要求无关的外部世界的好坏对于他则没有任何意义。
②如果孩子不断生长、发育,他就开始有能力接受事物的本来面目。母亲的乳房不再是唯一的食物来源。终于他能区别自己的渴、能喂饱肚子的乳汁、乳房和母亲。他开始知道其他物体有其自己的、与他无关的存在。在这个阶段孩子学会叫物体的名称,同时学习如何对待这些物体;他开始懂得火是热的,会烫人,木头是硬的,而且很沉,纸很轻,能撕碎。他也开始学习同人打交道:他看到如果他吃东西,母亲就微笑;如果他哭泣,母亲就把他抱起来;如果他消化好,母亲就称赞他。所有这些经历凝聚并互相补充成为一种体验:那就是我被人爱。我被人爱是因为我是母亲的孩子。我被人爱是因为我孤立无援。我被人爱是因为我长得可爱并能赢得别人的喜爱。简而言之就是我被人爱是因为我有被人爱的资本——更确切的表达是:我被人爱是因为我是我。母爱的体验是一种消极的体验。我什么也不做就可以赢得母亲的爱,因为母亲是无条件的,我只需要是母亲的孩子。母爱是一种祝福,是和平,不需要去赢得它,也不用为此付出努力。但无条件的母爱有其缺陷的一面。这种爱不仅不需要用努力去换取,而且也根本无法赢得。如果有母爱,就有祝福;没有母爱,生活就会变得空虚——而我却没有能力去唤起这种母爱。
③大多数八岁到十岁的儿童他们的主要问题仍然是要被人爱,无条件地被人爱。八岁以下的儿童还不会爱,他对被爱的反应是感谢和高兴。儿童发展到这一阶段就会出现一个新的因素——一种新的感情,那就是要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唤起爱。孩子第一次感到要送给母亲(或父亲)一样东西——写一首诗、画一张画或者做别的东西。在他的生活中爱的观念——第一次从“被人爱”变成“爱别人”,变成“创造爱”。但从爱的最初阶段到爱的成熟阶段还会持续许多年。进入少年时代的儿童最终会克服他的自我中心阶段,他人就不会再是实现个人愿望的工具,他人的要求同自己的要求同等重要——事实上也许更为重要。给比得更能使自己满足,更能使自己快乐,爱要比被爱更重要。通过爱他就从他的由自恋引起的孤独中解脱出来,他开始体验关心他人以及同他人的统一,另外他还能感觉到爱唤起爱的力量。他不再依赖于接受爱以及为了赢得爱必须使自己弱小、孤立无援、生病或者听话。天真的、孩童式的。
爱情遵循下列原则:“我爱,因为我被别人爱。”成熟的爱的原则是:“我被人爱,因为我爱人。”不成熟的、幼稚的爱是:“我爱你,因为我需要你”,而成熟的爱是:“我需要你,因为我爱你。”
(节选自佛罗姆《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
小题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符合原文意的一项是(3分)
A.孩子在婴儿阶段,因为还不能辨认物体,还意识不到自己的存在以及他身体以外的世界的存在,所以还不具备爱的能力。
B.如果孩子不断长大,就开始知道其他物体有其自己的、与他无关的存在。孩子学会叫物体的名称,学习如何对待这些物体;开始学习同人打交道,渐渐地有了母爱的体验。
C.母爱是无条件的,但也有其缺陷的一面。那就是这种爱不仅不需要用努力去换取,而且也根本无法赢得。如果孩子没有母爱,生活就会变得空虚,所以我们应该想方设法去给予孩子这种母爱。
D.八岁以下的儿童还不会爱。但以后在成长中,会出现新的感情,那就是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唤起爱,从被爱转变为爱别人,去创造爱。
小题2:在母亲的影响下,孩子逐渐学会爱,懂得“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唤起爱”。下面属于孩子的这种“努力”的行为的两项是(5分)
A.孩子开始努力学习同人打交道。他知道自己吃东西、消化好,母亲就会微笑,称赞和关爱他,所以孩子要努力做到这些。
B.为了唤起父母的关爱,孩子会产生努力为父母折一个纸模型、讲一个小故事或送一块糖果等行为。
C.孩子会努力克服自我为中心的心理,认识到父母不再是实现自己愿望的工具,父母的要求同自己的要求同等重要。
D.孩子有时会努力把自己装成弱小可怜、孤立无援、生病痛苦的样子,目的是为了赢得父母的关爱。
E. 孩子开始体验关心他人以及同他人的统一,另外他还能感觉到爱唤起爱的力量。
小题3:选文介绍了人在成熟时期之前的四个阶段的孩子的爱。请概括这四个阶段及其爱的情感特征。(4分)
小题4:选文第3段结尾处提到两种爱的原则,一是“我爱,因为我被别人爱”,二是“我被人爱,因为我爱人”。请分析这两种爱的原则的异同。(6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小说,完成后面小题。
马戏团的秘密
一段时期,某马戏团红得不得了,每种动物都会表演一套精彩的节目,使得每天前来观看的人络绎不绝。
一个寂静的夜晚,满座的观众早已离去。马戏团的团长准备回自己的房间去好好地睡上一觉。
就在这时,有人来拜访了。因为素不相识,团长问道: 
“您是谁啊?” 
“我是刚才看马戏表演的人。演得实在好极了,像兔子爬树什么的,我还是第一次看到。真是妙极了!” 
听了他这番恭维话,团站倒颇有点飘飘然了,原本想说的“我累了,请您快点回去吧!”之类的话,也给忘了。 
“是啊。如果大家感到有趣的话,那真是没有比这更叫人高兴的了!” 
“人人都很喜欢呢,那只看上去很凶猛的老虎,竟然像猫似的驯顺极了。虽然我还不知道您是用的什么办法,可您能把它们训练到这种程度,那就该称得上是伟大的天才!” 
由于被过分的称赞,团长一下子精神抖擞起来。他兴致大发,喋喋不休地讲起训练方法: 
“训练动物可并不是什么了不起的事。不过,在制作训练装置上却煞费了苦心。花了好多岁月,也曾几度失败。” 
说着,团长拿出只手电筒样的东西,上面装有一个标度盘以及一些形状复杂的线圈。那个人两眼直勾勾地盯着这个玩意儿,一边问道: 
“这,这是什么?” 
“简单说来,这是一种用电波给动物施催眠术的装置。您看到了吧,在标度盘上画有许多动物。” 
“也有猫呢!” 
“把刻度对准有猫的地方,然后朝着老虎一按电钮,于是老虎受到催眠,会信以为自己是一只猫。” 
“有道理。原来驯服动物是这么一回事!在马戏团里面,还有会洗衣服的狮子呢。” 
“是的。您也许还看到会打铃的牛、会跳越高台的猪吧!那都是靠这个装置起作用的结果。另外,要想使动物恢复原状时,只要对上零的刻度,按一下电钮就行了。” 
团长得意洋洋地解释了一番。那人听着听着,不由得探出身子,两眼放出光芒: 
“这么说来,只要有了这种装置,谁都能马上办起马戏团啦。请务必把这个装置让给我!” 
“不行,这是我好不容易制作出来的东西。这个玩意儿,随便人家出多少钱,我也不能让出去。” 
团长一口回绝,可那人仍不死心: 
“我真是想要得不得了,假如你真的不想让的话……” 
那人从口袋里掏出一把刀子,想要扑过来。可谁知团长早已按下了训练装置按钮。接着,团长一边收拾起装置,一边自言自语道: 
“哎呀呀,这个粗野无礼的家伙,我要惩罚他一下,让他也像这个样子在马戏团里干上一阵子。” 
第二天,马戏团里又增加了个颇受欢迎的演员,那可不是动物,而是一个善于模仿黑猩猩的丑角。他学得可真像,简直同真的黑猩猩毫无两样。 
“嘿,怎么会学得那么像呢?”观众交头接耳,颇觉不可思议,但又极其高兴地拍手鼓掌。
(选自《星新一作品选》)
小题1:请概括这篇小说的四个情节。(4分)
小题2:请分析小说的最后两段在文中的作用。(6分)
小题3:关于小说《马戏团的秘密》的主题,见仁见智。你认为主题是什么,请结合小说的情节加以分析。(5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心灵折旧费
董保纲
这是5年前的事儿了。那时,大哥刚刚下岗,在县城的一个十字路口,租了一间铁皮小屋,卖些烟酒之类。
一天黄昏,一位中年汉子走到大哥的铁屋前。汉子放下手中沉甸甸的编织袋,从口袋里摸索出五毛钱,买了一包劣质的香烟,汉子抽出一支烟,点上,然后和大哥寒暄起来。从谈话中,大哥了解到,汉子就是我们县的人,刚刚从外地打工回来。汉子说,他的家距离县城还有二十几里的土路,汉子很犹豫地提出,能不能从大哥那里借一辆自行车,因为他已经坐了一晚上和一整天的车了。大哥看看夜幕已经降临,又打量着眼前这位陌生的民工,最后还是把他那辆“除了车铃不响哪儿都响”的东方红牌自行车推了出来。当时的大哥,确实多了一个心眼。他本来刚买了一辆新自行车,但是大哥可不敢轻易地相信别人。
汉子十分感激,说最晚明天上午就把车还回来。也许是由于匆忙,汉子并没有来得及留下他的姓名以及村庄,就匆匆地骑车走了。
晚上,当我的嫂子听说大哥把自行车借给一位陌生人的时候,和大哥大闹了一场,嫂子说我的大哥是榆木疙瘩不开窍,这回肯定被人骗了,不信等着瞧。
第二天上午,大哥焦急地等候在铁皮屋前,他多么希望那位汉子早点出现呀,然而,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了,大街上人来人往,却没有那位汉子的身影。嫂子在一旁不断地敲敲打打、冷嘲热讽,大哥由沉默变得烦躁,又由烦躁变得愤怒。到了中午12点的时候,汉子仍然没有来,大哥终于绝望了,任凭嫂子把他骂得狗血淋头。
大概是在中午12点半的时候,那位汉子骑着车子忽然出现在大哥面前。汉子擦了一把脸上的汗水,连声说着:“对不起、对不起,来晚了。”大哥先是惊喜,但随之而来的是一股无名之火从心底升起。大哥厉声说:“对不起个屁!你耽误了我大事!”汉子很尴尬地站在一旁,手足无措,忽然,大哥灵机一动说:“这样吧,我不能把自行车白借给你,你得掏个钱,就算是车子的‘折旧费’吧。”大哥很为自己的聪明得意,他知道,自己的这一招肯定会赢得老婆的赞许,果然,一直在旁边站立的嫂子,脸上顿时露出了欣慰的笑容。但是,那位汉子显然被这突如其来的变化搞蒙了,他嗫嚅着说:“行……你说……多少钱?”大哥说:“你拿20块钱吧。”汉子没有说话,从口袋里掏出两张10元的纸币,递给大哥。然后,汉子又说了一声:“谢谢你了,俺走了。”说完,汉子头也不回地融入人群之中。
看着汉子已经走远,大哥才转过身,把那20元钱狠狠地甩给嫂子。然后,大哥准备把车子往里推一下。忽然,大哥愣住了!因为他看到了一个崭新的车铃,用手一拨,发出一阵脆响。大哥再仔细一看,车子确实是自己的东方红,但是变化的不仅仅是车铃,还有两只崭新的脚蹬子,刚刚上了油的链条以及擦拭一新的车瓦。
大哥一下子明白了。他一把抢过嫂子手中的20元钱,赶紧跑上街头。但是,那个汉子的身影已经无从寻觅。
如今,大哥自己开办了一家企业,企业红红火火。大哥多次对我说,那20元钱,是他一生的心灵折旧费。而在大哥厂子的门口,我看到了四个大字:诚信为本。
(选自《读者》)
小题1:本文篇幅不长,但作者运用多种描写手法塑造出颇为鲜明的人物形象。请指出其中的两种描写手法,并举例说明。(4分)
小题2:本文主人公是一位无名无姓的中年男子,作者为什么不给他加个姓名呢?请分析其理由。(5分)
小题3:联系全文回答:大哥厂子的门口,为什么不写别的字,而要写“诚信为本”?请分点概括。(6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