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①作为人神之间、人与大自然之间、人与人之间的特殊对话、沟通行为,皇会为我们今天研究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进一步探求妈祖文化与海洋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①作为人神之间、人与大自然之间、人与人之间的特殊对话、沟通行为,皇会为我们今天研究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进一步探求妈祖文化与海洋文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不详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①作为人神之间、人与大自然之间、人与人之间的特殊对话、沟通行为,皇会为我们今天研究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进一步探求妈祖文化与海洋文化,与人类的文明和进步,与城市的历史、文化、民俗、信仰,乃至音乐、舞蹈、工艺美术等,提供了翔实的佐证。皇会荣列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具有很高的遗产价值。
②皇会所诠释的妈祖文化,是中华民族超凡的文化创造力的体现。天津不仅是个移民城市,人口构成五方杂处,“比闾而居者率多流寓之人”,而且还是一个既沿海,又有运河的港口城市,“地当九河津要,路通七省舟车”。妈祖文化信仰在元代随着漕运的兴起而传播到这里,并在此生根、发芽、开花、结果,茁壮成长,成为这一多元文化城市中最具特色的文化现象。相对天津人来说,妈祖是一位外来的神明,但传入津门后很快与本土文化相融合,成为当年广大民众的普遍信仰。妈祖文化在天津扎根,内在的感情因素大致包含三个方面:一是因为千百年以前,天津曾是退海之地,历史的遗存从情感上使天津人对海洋情有独钟;二是移民城市所特有的环境,需要他们在共同的生活中构建一种共同的信仰;三是妈祖身上所体现出的崇高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也正好符合广大民众所追求的理想人格模式。因此传入天津的妈祖文化,形成具有中国北方特色的民间信仰文化圈,并创立了天津独有的皇会民俗。
③皇会是基于民众需要而形成的。是那些从事海上作业和贸易的人们,长期面对汹涌无情的大海,本能地急需寻求一种安全、佑护和寄托,同时,将他们对生命的珍视,对家庭团聚、对幸福的愿景等等全部情感都依附于对皇会活动的参与。而中国历史上长期占主导地位的农耕自然经济社会结构,也形成了广大民众安土重迁、追求稳定的民族文化心理,这些便塑造了他们热爱生活,企冀安定,向往祥和圆满的文化价值取向。这种对生活的热爱,对幸福的向往,维系着人们对家园的感情,经过长期感化的结果,即是皇会的传承、传播最深厚最有力的保证。此外,人们还充分利用皇会,把她当作情感的黏合剂,借以修好世间的人事关系,创造家庭和谐,巩固亲族团结,凝聚群体。因而,皇会的歌舞升平是如此美妙动人。
④皇会全面推崇孝悌、仁爱和劝善思想。将妈祖文化中尊老爱幼、爱国爱家等诸多传统美德推崇到了极致,无论从宣传的妈祖传说故事,还是皇会各道老会、圣会的表演内容都可以感受到这种思想。特别是皇会民俗中就有将天后的神像用黄轿抬至象征她娘家的天津闽粤会馆,这一被天津人称为“老娘娘回娘家”的风俗,一次次宣传了孝顺美德。且皇会的每一个表演内容几乎都是以一个美好的民间典故为依托,把自己对生活的愿望编演成一个个寓意美好的故事,使人们在表演和观赏的同时得到共鸣和理解。正是因为皇会所具有的这种内涵丰富深刻的寓意赋予了她不衰的艺术魅力。
小题1: 下列对于“皇会”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皇会是人神之间、人与大自然之间、人与人之间的特殊对话、沟通行为,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
B.皇会所诠释的妈祖文化,体现了中华民族超凡的文化创造力。人们只有积极参与皇会活动,才能在妈祖的保佑下,获得安定、祥和、圆满。
C.皇会的形成是基于民众需要,人们借她以修好世间的人事关系,创造家庭和谐,巩固亲族团结,凝聚群体。
D.皇会中宣传的妈祖传说故事以及各道老会、圣会的表演内容都能够使人们体会到孝悌、仁爱和劝善思想。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我国民众安土重迁、追求稳定,热爱生活,向往幸福,这种心理,是天津皇会的传承、传播最深厚最有力的保证。
B.妈祖文化是天津市中最具特色的文化现象。妈祖是那些从事海上作业和贸易的人们珍爱生命,热爱家庭,憧憬幸福的心灵依祜。
C.妈祖文化信仰在元代随着漕运的兴起而传播到天津,传入津门后很快取代了本土文化,成为当年广大民众的普遍信仰。
D.皇会的表演内容几乎表现的都是民众们对美好的生活的期待,这能使人们在表演和观赏的同时得到共鸣和理解。比如,“老娘娘回娘家”的风俗,宣传的就是中华民族孝顺的美德。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在妈祖身上所体现出的崇高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符合天津广大民众所追求的理想人格模式,这是妈祖文化传到天津后能够在那里生根、发芽、开花、结果,茁壮成长的一个原因。
B.妈祖文化,是具有中国北方特色的民间信仰。她把中华民族诸多传统美德推崇到了极致。
C.妈祖文化与海洋文化,与人类的文明和进步,与城市的历史、文化、民俗、信仰,乃至音乐、舞蹈、工艺美术等都有一定的关系。
D.妈祖文化信仰是天津这一多元文化城市中最具特色的文化现象,她的存在,其中一个原因是天津的人们在共同的生活中需要构建一种共同信仰。

答案

小题1: B
小题2: C
小题3: B
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通读全文,尤其是第二、三段可知B选项中“人们只有积极参与皇会活动,才能在妈祖的保佑下”属无中生有。
小题2:
试题分析:通读全文,从原文第二段中的说法“传入津门后很快与本土文化相融合”可知C选项说法“传入津门后很快取代了本土文化”错误。
小题3:
试题分析:通读全文,从原文第四段中“皇会全面推崇孝悌、仁爱和劝善思想。将妈祖文化中尊老爱幼、爱国爱家等诸多传统美德推崇到了极致”可知是皇会把中华民族诸多传统美德推崇到了极致,故B选项说法错误。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25分)
伤 口
周 海 亮
他坐在正午的阳光里,面前的细铁架上绑一只白晃晃的口琴。他微笑着,尽量用口琴吹出悦耳并且连贯的曲子。可是那曲子并不连贯,它断断续续,调子甚至跑出很远。他端坐着,脸上露出抱歉的表情,口琴声却并不停歇。旁边放一个红色的小塑料桶,偶尔有行人走上前来,往塑料桶里扔一张零钞或者一枚硬币。他并不看行人,更不理会那个塑料桶。他只顾吹他的口琴。可是他的脸上分明有了感激,对好心人,对一张零钞,或者一枚硬币。
和着曲子,他的脸上表情丰富。人们注意到他肘部以下的袖筒空空荡荡,那袖筒随着他身体的微小动作而轻轻摆动。
男人带儿子横穿了马路。他们站在不远处听他吹琴,男孩说:“那里有个人在演奏。 ”男人说:“他是乞丐,他不过是在胡乱地吹口琴。”男孩坚持说:“不,不,他在认真地演奏。”
然后,男孩跟父亲要十块钱。
“ 什么?”男人吃了一惊。
“五块钱也行。”男孩让了一步。
“你要给那个乞丐五块钱?”
“是,我想给他五块钱。”男孩认真地说,“我们听了他的演奏,我们应该付钱……他那么认真,他没有胳膊……”
男人想了想,掏出五块钱递给男孩。男孩捏着五块钱,向前跨一步,试图将钱扔进他面前的红色塑料桶。
“稍等”,男人说。他将五块钱重新握到手中。
男孩不解地看着自己的父亲。
“我得看一看你的胳膊。”男人对他说。
他再一次抬头,再一次看面前的男人。他的脸呈现出紫黑的颜色,分不清是因了阳光的照晒还是因了男人的话。他的嘴微张,嘴唇轻轻抖动,然而,他没有说话。
“我得看一看你的胳膊。”男人重复说,“你知道,现在骗子太多……我不想让我和儿子再一次受到欺骗。我绝对没有别的意思,我只想证明你是乞丐……请你原谅我……”
“可是我不是乞丐。”他说。
“你不是乞丐?”
“我不是乞丐。我只是艺人——在大街上吹口琴的艺人。”
男人不知是否应该把手里的五块钱扔进塑料桶。他迟疑着,愣怔不动。“我还是想看一看你的胳膊”,男人坚持说,“我真的没有别的意思,我只是想证明一下……”
他低下头,久久不语,然后,将嘴唇重新凑近口琴,吹起另一首曲子。他似乎完全沉浸到自己的曲子里,对面前的父子二人视若不见。
男孩看着父亲。他感到不知所措。
最终男人还是将那五块钱扔进了塑料桶。他拉起男孩,转身,往回走。他们需要重新横穿马路。
身后的口琴声戛然而止。
稍等!”他喊住父子二人。他努力低下头,用牙齿咬开胸前的两粒纽扣。一滴汗水恰在这时滑过额头,滴进他的眼睛。他用一种艰难并且笨拙的姿势脱下身上的T裇衫,男人和男孩同时看到他丑陋并且可怜的残肢——的确,他的两个肘部以下,空空如也。
男人和男孩,同时愣住。男人开始不安和尴尬。男人说,“对不起。”
他笑一笑,用牙齿仔细地系上胸前的两粒纽扣。他抬头看看男人,对男人说,“请收回您的钱。”
“ 什么?”男人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请收回您的钱。”他重复一遍,“我想您还是把我当成了乞丐——只有把一个人当成乞丐,才会在意他是否伤残……但事实上,我并不是乞丐,我只是艺人……我给您看我的胳膊,既非为了博取您的同情和怜悯,更不是为了得到您的五块钱……”
他用光秃秃的肘部指指面前的小男孩,说,“我把伤口展示出来,只是想让您的儿子相信,这世上,并非所有需要帮助的人都是骗子;这世上,至少还有诚实……”
小题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小说第一段中,“微笑”“抱歉”“感激”等词语,暗示“他”是乐观、诚实、守信的人,为下文情节展开铺垫。
B.“最终男人还是将那五块钱扔进了塑料桶”,因为,他受到男孩的影响,开始同情可怜“他”;同时,他与男孩需要重新横穿马路,赶路。
C.男孩坚持要求父亲给“他”钱,是因为“他”没有胳膊。男孩父亲要求看看“他”的胳膊,是因为怕再次受到欺骗。
D.当“他”展示出那丑陋并可怜的残肢时,“男人开始不安和尴尬”,不安和尴尬的是,“男人”曾经误会了“他”,认为“他”不劳而获,为博取同情和钱财而装作残疾。
E.小说以“伤口”为标题,含义有三:一是文中的“他”伤残;二是提醒我们不要伤及别人的自尊;三是人们面对弱者不愿轻易施以善心,因为生活中的欺骗给人们心灵造成了创伤。
小题2:男人要看一看“他”的胳膊,一开始“他”不同意,后来为什么又把伤口展示出来?(6分)
小题3:小说中的“他”具有什么样的性格?请简要分析。(6分)
小题4:善良和悲悯是人性中的“黄金”。请结合小说中的人物,从不同角度,谈谈你对小说主题的理解。(8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的题目。(9分,每小题3分)
“阳光维生素”的巨大抗癌潜能
1921年,麦科勒姆发现,被破坏了维生素A的鱼肝油具有预防佝偻病的功效,真正发挥该作用的一种脂溶性维生素由此浮出水面,它因为是第四种被发现的维生素而获名“维生素D”。随后,科学家发现,人体在阳光的照射下,能够经由皮肤将体内的7-脱氢胆固醇合成为维生素D,因此,维生素D也被誉为“阳光维生素”。
在维生素D发现后的相当一段时间里,这种能够调节体内钙、磷代谢平衡的“阳光维生素”与骨骼健康的关系受到了密切关注,科学家们系统而深入地对其生理学功能进行了研究和探讨。近几年来,关于维生素D在免疫调节、肿瘤预防、慢性代谢性疾病预防以及细胞微环境调控等方面的功能和作用的报道不断涌现。尤其值得关注的是,近年来科学研究发现,体内维生素D缺乏可能与多种肿瘤的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使得维生素D与肿瘤的关系成为肿瘤预防研究领域的热点。
早在1915年,美国科学家霍夫曼发现,位于不同纬度的城市的居民癌症死亡率与其所处地理纬度之间呈现阶梯式下降的趋势。1937年,美国学者派勒等发现,增加阳光的暴露能降低癌症的发生风险。基于维生素D可经日光照射在皮肤中生成的科学基础,加兰德等提出,低水平维生素D可能与结直肠癌的高发生率存在相关性的假设。这一推论在随后开展的大量流行病学研究中得到了验证。研究显示,维生素D缺乏和多种肿瘤发生显著相关,包括结直肠癌、乳腺癌、胰腺癌、肺癌等。
那么,维生素D在抑制癌症的发生发展过程中究竟能发挥哪些作用?首先,维生素D能有效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并促进其分化;其次,维生素D能促进癌细胞凋亡;再次,维生素D能抑制癌细胞的侵袭和迁移。近来研究还显示,维生素D可能通过直接抑制主动脉或肿瘤起源的血管内皮细胞的增殖,并阻断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诱导的内皮细胞的分支和延伸所诱导的血管生成。此外,维生素D还能调节细胞的先天性免疫和获得性免疫,从而影响肿瘤细胞的微环境,最终抑制癌症的发生发展。
目前已知晒太阳是最简单经济的获取维生素D的方式。每天进行足量的户外活动,适当地暴露于太阳光下能帮助皮肤合成能满足我们人体大部分需求的维生素D。值得注意的是,涂抹防紫外线的防晒霜或撑遮阳伞会使获得维生素D的量大大减少。另外,由于受生活区域的纬度、种族习俗、人种肤色、个人的穿衣习惯、季节变化等影响以及某些特定人群(如老年人等)自身合成维生素D的能力下降,单单依靠日光照射,很多时候并不能获得足量的维生素D,此时膳食补充就显得尤为重要。动物性食物是天然维生素D的主要来源,如鱼肝油、含脂肪高的海鱼和鱼卵、动物肝脏、蛋黄、奶油和奶酪等。由于富含维生素D的天然食物并不多,所以,在从天然食物获取不足的情况下,通过维生素D强化食品或维生素D补充剂适当地补充也是必要的。                
(选自中科院官网,有删节)
小题1: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关于“维生素D”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维生素D能调节细胞的先天性免疫和获得性免疫,改变细胞的微环境,从而抑制癌症的发生发展。
B.被破坏了的维生素A会产生一种种脂溶性维生素,它因为是第四种被发现的维生素而获名“维生素D”。
C.适当地晒太阳能帮助人体获取维生素D,此外动物性食物是天然维生素D的主要来源,适当的膳食补充也必不可少。
D.维生素D能阻断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诱导的内皮细胞的分支和延伸所诱导的血管生成。
小题2: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户外活动时,涂抹防紫外线的防晒霜或撑遮阳伞会减少维生素D的获取。
B.低水平维生素D与结直肠癌、胰腺癌等的发生存在着相关性。
C.位于不同纬度的城市的居民癌症死亡率与其所处地理纬度之间呈现阶梯式下降的趋势。
D.食物中获取的维生素D和经皮肤合成的维生素D进入肝脏后,伴随血液循环进入肾脏。
小题3: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维生素D能够调节体内钙、磷代谢平衡,与骨骼健康有关系,在免疫调节、肿瘤预防等方面起着作用。
B.有些动物性食物富含天然维生素D,在从天然食物获取不足的情况下,可适当补充维生素D强化食品或维生素D补充剂。
C.经常接受日光照射,持续每日定量摄入维生素D,能起到治疗结直肠癌、乳腺癌、胰腺癌、肺癌的作用。
D.维生素D在抑制癌症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中国山水画和中国园林
各种艺术之间是相通的,而中国山水画与中国园林则更为接近。中国山水画与中国园林誉为“姊妹艺术”。
中国山水画与中国园林创作都基于人们要亲近自然的愿望与需求。人类的祖先本是生活在自然的怀抱之中的,但由于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活动的需要,人类群居的场所,逐渐离开了森林原野,形成了“城市”。城市里日益增加的建筑物,长期拥挤、喧嚣、繁忙的都市生活,使厌倦的人们产生了亲近自然的愿望。然而郊游活动不可能过于频繁,一些远离城市的名山大川,更难常往。山水画又毕竟只是一张平面观赏的图画,只可“神游”。古代的达官贵人,为了更真切地感受自然气息,欣赏自然美景,便不满足于“纸上观景”了。他们挖湖堆山,栽树植竹,养花种草,使经过提炼加工的自然山水景观再现于立体的三维空间中,这就形成了中国古典园林。
中国山水画与中国园林都是以“再现自然”为其主旨,因而注重“外师造化”,向自然界的真山真水学习,用摹拟自然的表现手法达到再现自然的目的。我国古代山水画大师石涛就提出“搜尽奇峰打草稿”,要求艺术家要广泛地游览,搜集自然佳景,为山水画的创作打下基础。我国园林史上最负盛名的造园大师之一、明代的计成自述他“……性好搜奇……每宗游燕及楚”。他自少年时就广游博览,观察自然山水景观,搜集造园的素材。再如元代画师倪瓒,取法于常熟虞山的岩层石理结构,制造了山水画皴法中的折带皴。而古代造园师学习虞山岩层结构后,形成了黄石假山的堆叠法。中国山水画与中国园林的艺术特征也具有许多共同点。中国山水画讲求神韵,不仅要写实,更要入情写意;而中国园林讲求“寓诗情画意于自然景物之中”。二者追求的艺术境界是一致的。中国园林造园,注重使用隔景、抑景、漏景、夹景等艺术手法,使空间分隔,景物遮掩,似露又藏,似隔又通。这和中国山水画的艺术性也是一致的。这里所表现的正是“含蓄美”。中国园林以自然为美,植物配置不按直线排列,也不修剪,但却安排得疏密有致,高低有情。而中国山水画也讲究气韵生动,布局洒脱自然而忌讳刻板、规则。中国山水画对画面的虚实处理,提出“无虚不能显实,无实不能存虚,无疏不能成密,无密不能见疏,是以虚实相生,疏密相用,绘事乃成”的重要观点。而中国园林也十分注重空间的虚实变化与对比:山色与水景,石岩与山洞,驳岸石与水洞,墙体与门窗洞……都是虚实构造的实例。
另外,中国山水画和中国园林都十分注重借助文学形式来增强自己的艺术感染力。中国山水画中题写诗歌赋于其上者,屡见不鲜。这些题词很有讲究,不仅能使画的“诗情”更加浓郁,而且会让画的意境更加深远。在中国园林中,各景区的题名、赋额、楹联,更是绝不可少的。如《红楼梦》中所论“佑大景致若干亭榭,无字标题,也觉寥落无趣,任有花柳山水,也断不能生色。”
小题1: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两项是  (5分)
A.中国山水画与中国园林被誉为“姊妹艺术”,是因为它们的创作风格完全相同。
B.中国山水画和中国园林创作要反映人们亲近自然的愿望与需求。
C.中国园林造园中景物遮掩,似露又藏,似隔又通,这与中国山水画表现的含蓄美是一致的。
D.中国园林艺术 “外师造化”,向自然界的真山真水学习,再现了自然。
E.中国园林比中国山水画更注重借助文学形式表情达意。
小题2:下列说法,不属于中国园林出现的原因的一项是  (3分)
A.由于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活动的需要,人类群居的场所,逐渐离开了森林原野,形成了“城市”,长期的都市生活使人们想亲近自然。
B.长期拥挤、喧嚣、繁忙的都市生活,使厌倦的人们产生了亲近自然的愿望。然而郊游活动不可能过于频繁,一些远离城市的名山大川,更难常住。
C.山水画毕竟只是一张平面观赏的图画,只可神游。人们为了更真切地感受自然信息,欣赏自然美景,便不满足于“纸上观景”了。
D.人们挖湖堆山,栽树植竹,养花种草,使经过提炼加工的自然山水景观再现于立体的三维空间中。
小题3:中国园林创作有什么特点,请简要概括。(4分)
小题4:请就中国山水画与中国园林“姊妹艺术”的某个相似点,联想其他的某种艺术(如戏剧、书法、舞蹈、音乐、诗词等),结合文本,谈谈你对“各种艺术之间是相通的”这句话的理解。 (4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雪花秘史
刘旸
1611年的圣诞节,穷困潦倒的德国天文学家开普勒徜徉街头。这位皇家科学家很是沮丧,已经好几个月没发薪水的他正绞尽脑汁思考如何给朋友送上一份礼物。他看着漫天飞舞的雪花仰天长叹:“啊,上帝!除了雪花之外,还能送什么呢?”
雪花当然无法相送,这位天才的科学家却突发奇想:他决心写一篇关于雪花形状的文章作为新年礼物送给朋友。于是这篇题为《论六角形雪花》的论文问世。400年来,每当我们提到雪花研究,都会首推这篇诞生于贫寒与友情的学术论文。
天文学家的观察毕竟不拘小节。20年后,数学家、哲学家笛卡尔才第一次详细描述了雪花的外形。和开普勒一样,这位科学巨人的观察也仅限于肉眼观察。不过,他的眼光非比寻常。除了不同形态的六边形,他还记录了极其罕见的带帽冰棱柱和十二面体结构的雪花。
在观察笔记中,笛卡尔赞叹道:“完美的六边形啊!边是如此直,夹角是如此相等,粗手笨脚的人类简直没戏……我绝对想象不出来,这些完全对称的六角小精灵如何在自由的空气与狂躁的风中悠闲地降生。咦,或许正是风神信手令小精灵在云朵上下翻飞,并在那里托住了它们轻盈的身躯;使它们来得及左顾右盼,遵照自然固有秩序的启蒙,把自己琢磨成六片棱角的模样!
时光机继续运转,1885年1月15日的暴风雪中,本特利拍到了第一张雪花的显微镜照片。这种“雪花微距照”产生于冰天雪地中一架连了显微镜的相机匣子。后来,他发表文章说:“虽然给雪花拍照是细致活儿,但并不困难。困难之处就在于,这项工作必须在零下温度中完成,并且需要身体暴露在严寒中。”此后的数十年中,这位“雪花晶体摄影师”拍下了5000多幅雪花照片,其中每一片都不尽相同。
雪花的研究后浪推前浪,如今的雪花人当数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的肯尼思·利伯布雷赫特。这位物理学家让雪花落在一个收集板上,然后仔细观察,从中找出有趣的样本。他发现,最完美的雪花晶体往往出现在风力小的小雪天,那时的天气特别寒冷。为此,他经常到寒冷的北方地区去等待降雪。
除六边形雪花之外,奇特的三角形雪花是大自然中普遍的雪花结晶形式。为揭开这个谜团,利伯布雷赫特及其合作者在实验室中模拟与自然降雪相似的条件以制造雪花,同时记录下各种不同形状的雪花晶体。
最后的结果表明,其实一些三角形雪花晶体仍然拥有六个边,之所以看上去是三角形,是因为它们是由三长三短的六条边构成的。
利伯布雷赫特指出,在雪花从天降落的过程中,微小的尘埃颗粒等杂质会造成雪花的某个边缘产生倾侧。在风的作用下,向下倾侧的边缘会生长得更快,从而形成三角形。一旦三角形开始形成,由于三角形的稳定性,雪花在之后继续下降的过程中,即使再遭遇颠簸碰撞,也会继续维持这一形态,直至降落地面。
2006年,利伯布雷赫特的雪花照片被做成邮票,飘到世界各地,当然也包括那些永远不下雪的角落。
如今,科学家们正在研究可以导致巨型雪花形成的大气条件,这对气候研究非常重要。据说,吉尼斯纪录的最大雪花是在美国蒙大拿州遭遇一次暴雪时出现的。当地一个农场工人表示,这种雪花比牛奶平底锅还要大,直径大约有38厘米。遗憾的是,找不到相关证据能够支持他的说法。 (摘自《中国青年报》,有删改)
小题1:本文列举了多位科学家对雪花奥秘的研究情况,请分点概括科学家们对雪花奥秘做了什么探索。(4分)
小题2:科普文的语言除准确严谨外,还具有不同于一般说明文的语言特色。请赏析文中划线句子的语言特色。(5分)
小题3:文章中,本特利说:“虽然给雪花拍照是细致活儿,但并不困难。困难之处就在于,这项工作必须在零下温度中完成,并且需要身体暴露在严寒中。”而他为了拍出更多的雪花照片,最终在寒冷中感染肺炎去世,结合文本,联系现实,谈谈本特利的经历带给你的感悟。(6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小说的智慧
今天我是作为“小说家”的身份来领奖的,不是“作家”。
照福楼拜的说法,小说家是一位希望消失在他的作品后面的人。消失在他的作品后面,就是说拒绝公众人物的角色。这在今天并不容易。今天,任何略微有些重要性的东西都必须登上被大众媒体照耀得让人无法忍受的舞台,这些大众媒体使作品消失在它的作者的形象后面。在这种没有人可以完全逃避的处境下,福楼拜的观察让我觉得几乎是一种警告:小说家一旦扮演公众人物的角色,就使他的作品处于危险的境地,因为它可能被视为他的行为、他的宣言、他采取立场的附庸。而小说家绝非任何人的代言人,并且我要将这个话说透:他甚至不是他自己想法的代言人。
当托尔斯泰写下《安娜·卡列宁娜》初稿的时候,安娜是一个非常不可爱的女人,她悲剧性的结局是应该的,是她应得的下场,而小说的最后定稿则大不相同。但我并不认为托尔斯泰在其间改变了他的道德观。我觉得在写作过程中,托尔斯泰聆听了一种我愿称之为“小说的智慧”的东西。所有真正的小说家都聆听这一高于个人的智慧,因此伟大的小说总是比它们的作者聪明一些。
这一智慧到底是什么?有一句精彩的犹太谚语: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受到这一格言的启发,我总爱想象拉伯雷有一天听到了上帝的笑声,就这样孕育出第一部伟大的欧洲小说的想法。我喜欢想象小说的艺术是作为上帝笑声的回声来到这世界上的。可为什么上帝看到思考的人会笑?那是人在思考,却又抓不到真理。因为人越思考,一个人的思想就越跟另一个人的思想相隔万里。还有,那就是人永远不是自己的所想的那样。最早的欧洲小说家看到并抓住了人的这一处境,并在这一新处境之上建立起新的艺术,即小说的艺术。
拉伯雷发明了一个新词:Agélaste(不会笑的人,没有幽默感的人)。小说家与不会笑、没有幽默感的人之间是不可能有和平的。那些人从未听到上帝的笑声,坚信真理是清晰的,认为所有人都必须做同样的事情,而且他们本人完全就是他们所想的那样。但是,正是在失去对真理的确信以及与他人的一致的情况下,人才成为个体。小说是个体的想象天堂。在这一领地中,没有任何一个人掌握真理,既非安娜,也非卡列宁,但所有人都有被理解的权利,不管是安娜,还是卡列宁。
小说的智慧跟哲学的智慧不同。小说并非诞生于理论精神,而是诞生于幽默精神。欧洲的失败之一就是从来都没有理解最欧洲化的艺术——小说;既没有理解它的精神,又没有理解它巨大的知识与发现,也没有理解它的历史自主性。从上帝的笑声中获得灵感的艺术,从实质上看,不从属于意识形态的确定性,而是与这种确定性相矛盾。
在这里,小说与哲学间接地开始了一场伟大的对话。十八世纪的理性主义建立在莱布尼茨那句著名的话上:凡存在皆合理。被这一信念鼓舞的科学带着热情审视一切事物的“为什么”,以至一切存在似乎都是可以解释的,也就是可以计量的。一个希望自己生活有意义的人会放弃没有原因与目标的每一个行为。所有的传记都是这么写出来的。生活好像是一系列原因、结果、失败与成功的明亮轨迹,而人,用急迫的眼光紧紧盯着他行为的因果之链,奔向死亡。
面对这一将世界简化为一系列因果关系的事件的做法,斯特恩的小说仅凭他的形式,就向人表明:诗性在因与果之间的桥梁被打断之处,在离题中,在不可计量中。它超越于因果关系之上,它是没有理由的。所以,我们判断一个世纪的精神,不能仅仅依据它的思想,它的理论概念,而不去考虑它的艺术,尤其是它的小说。 
(节选自米兰·昆德拉的《小说的艺术》,上海译文出版社,题目由编者所加)
【注】①莱布尼茨:17世纪德国哲学家。②思特恩的小说:劳伦斯·斯特恩是18世纪英国最伟大的小说家之一,在他的小说《项狄传》中,描述主人翁开始在母体里***动那一夜。走笔之际,斯特恩突来灵感,想起另外一个故事。随后上百页的篇幅里,小说的主角居然被遗忘了。
小题1: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两项是(5分)
A.福楼拜警告小说家不能扮演公众人物的角色,否则他的作品处于危险的境地。
B.小说家一旦扮演公众人物的角色,他的小说就可能成为小说家所持立场的附庸。
C.托尔斯泰在写《安娜·卡列宁娜》最后定稿时,把安娜写成了一个喜剧的结局。
D.最早的欧洲小说家在人类思考的困境之上建立起新的艺术,即小说的艺术。
E.小说家从未听到上帝的笑声,坚信真理是清晰的,所有人都必须做同样的事。
小题2:根据文意,下面各项对“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人们一直在思考,却又往往找不到真理。
B.人们愈思考,人与人之间的思想距离就愈远。
C.人从来就跟他想象中的自己不一样。
D.拉伯雷因为有一天听到上帝的笑声,于是孕育出第一部伟大的欧洲小说。
小题3:第二段中“小说家是一位希望消失在他的作品后面的人”一句在文中有什么含义?(4分)
小题4:巴奴日是拉伯雷小说《巨人传》中的一个人物。他一直受“是否要结婚”这个问题的困扰,于是,他向各个哲学家请教。这些人又引用亚里士多德、赫拉克利特和柏拉图等哲学家的话,但也说不出所以然。巴奴日仍不知道他是否应该结婚。请结合文中提到的“小说的智慧跟哲学的智慧不同”这一说法,对以上的现象进行分析。(4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