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中西爱情诗朱光潜各国诗都集中几种普通的题材,其中最重要的是人伦。西方关于人伦的诗大半以恋爱为中心。中国诗言爱情的当然也很多,但是没有让爱情把其他人伦抹煞。朋友

谈中西爱情诗朱光潜各国诗都集中几种普通的题材,其中最重要的是人伦。西方关于人伦的诗大半以恋爱为中心。中国诗言爱情的当然也很多,但是没有让爱情把其他人伦抹煞。朋友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不详
谈中西爱情诗
朱光潜
各国诗都集中几种普通的题材,其中最重要的是人伦。西方关于人伦的诗大半以恋爱为中心。中国诗言爱情的当然也很多,但是没有让爱情把其他人伦抹煞。朋友的交情和君臣恩谊在西方诗中几无位置,而在中国诗中则为最常见的母题。把屈原杜甫一批大诗人的忠君爱国忧民的部分剔开,他们的精华便已剥丧大半,他们便不成其为伟大。友朋交谊在中国诗中尤其重要,赠答酬唱之作在许多诗集中占其大半。李杜的交谊古今传为美谈,他们的来往唱和的诗有很多的杰作。在西方诗人中像歌德和席勒,虽以交谊著,而他们的集中叙朋友乐趣的诗却不常见。
这并非说,中国诗人不能深于情,不过表现的方式不同。西方爱情诗大半作于婚媾之前,所以称赞美貌,申诉爱慕者特多;中国爱情诗大半作于婚媾之后,所以最好的往往是惜别、怀念和悼亡。西诗最善于“慕”,但丁的《新生》是“慕”的胜境。中国诗最善于“怨”,《迢迢牵牛星》是“怨”的胜境。中国诗亦有能“慕”者,陶渊明的《闲情赋》是著例;但是末流之弊,“慕”每流于“荡”,如《西厢》的“惊艳”和“酬韵”。西方诗亦有能“怨”者,罗塞蒂的短诗是著例;但是末流之弊,“怨”每流于“怨”,如拜伦的《当我们分手时》 “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所以是诗的一个很高的理想。
中西情诗词意往往有暗合处。赫芮克的《劝少女》绝似杜秋娘的《金缕曲》。但是通盘计算,中西诗风味大有悬殊。大体说来,西诗以直率胜,中诗以委婉胜;西诗以深刻胜,中诗以微妙胜;西诗以铺张胜,中诗以简隽胜。在西方情诗中,我们很难寻出“却下水精帘,玲珑望秋月”的境界;在中国情诗中,我们也很难寻出莎士比亚的《当我拿你比夏天》的境界。
通则都有特例。中诗虽较西诗委婉,但也有很直率的。大约国风、乐府中出自民间的情诗多自然流露。像 “愿为西北风,长逝入君怀” “碧玉破瓜时,郎为情颠倒;感郎不羞郎,回身就郎抱”之类如在欧洲情诗中出现,便难免贻讥大方,而在中诗中却不失其为美妙。西方受耶稣教的影响,言情诗对于肉的方面有一种“特怖”,所以尽情吐露有一个分寸,过了那个分寸便落到低级趣味。
肉的“特怖”令西方诗人讳言男女燕婉之私,但是西方人的肉的情欲是极强旺的,压抑势所不能,于是设法遮盖掩饰,许多爱情都因为要避免宗教道德意识的裁制,借化装来表现。弗洛伊德派心理学家曾经举过许多实例。但在中国,情形适得其反。不但与宗教道德意识相冲突的爱情可以赤裸裸地陈露,而且有许多本与男女无关的事情反而要托男女爱情的化装而出现。《诗经》中许多情诗据说是隐射国事的,我们倒很希望弗洛伊德派心理学家对此种事例下一转语。(有删减)                                                    
小题1:下列对中国爱情诗的认识.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中国爱情诗大半作于婚姻之后,所以最好的往往是惜别、怀念和悼亡。
B.中国爱情诗最善于“怨”, 也有能“慕”者,如陶渊明的《闲情赋》。
C.中国爱情诗都是以委婉、微妙、简隽取胜,如 “却下水精帘,玲珑望秋月”。
D.在中国与宗教道德意识相冲突的爱情,用诗表现时尽情吐露有一个分寸。
小题2: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顶是(3分)
A.中西诗都以人伦为最重要的题材,西方诗都以恋爱为中心,中方诗没有让爱情把其他人伦抹煞。
B.中西诗人都能深于情,不过表现的方式不同,西诗最善于“慕” ,中诗最善于“怨”。 但中西情诗词意也有暗合处。
C.“愿为西北风,长逝入君怀” 之类不能在欧洲情诗中出现的原因是,西方言情诗对于肉的方面有一种“特怖”。
D.中国诗中许多本与男女无关的事情反而要托男女爱情的化装而出现,如《诗经》中许多情诗据说是隐射国事的。
小题3:请结合文本,简述西方爱情诗的特点。(3分)
答:
答案

小题1:D
小题2:A
小题3:西方爱情诗大半作于婚媾之前,所以称赞美貌,申诉爱慕者特多;西方爱情以直率、深刻、铺张取胜。(3分)
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D项,原文:但在中国,情形适得其反。不但与宗教道德意识相冲突的爱情可以赤裸裸地陈露,而且有许多本与男女无关的事情反而要托男女爱情的化装而出现。所以“尽情吐露有一个分寸”错,是可以赤裸裸地陈露。
点评: 理解文章内容要求考生将题目内容与原文进行仔细的比对,重点比对时间词、限制词、关联词、数量词等。本题只要关注“但在中国,情形适得其反”这句话,就很容易判断了。
小题2:
试题分析:A项,原文:中国诗言爱情的当然也很多,但是没有让爱情把其他人伦抹煞。由此可见题中“中方诗没有让爱情把其他人伦抹煞”错误,属于偷换概念,张冠李戴。
点评:本类题型往往考查强加因果、无中生有、张冠李戴、或然变必然、未然变已然等,本题考查的就是漏掉了“中国诗”的限制词而造成偷换概念、张冠李戴的错误。
小题3:
试题分析:原文:(1)西方爱情诗大半作于婚媾之前,所以称赞美貌,申诉爱慕者特多。中国爱情诗大半作于婚媾之后,所以最好的往往是惜别、怀念和悼亡。(2)西诗以直率胜,中诗以委婉胜;西诗以深刻胜,中诗以微妙胜;西诗以铺张胜,中诗以简隽胜。从中西诗对比中就隐含了诗歌的特点。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只要找到了答题区间,就能较容易地回答本题。另外本题有一个优点,将中西方诗歌的特点隐含在双方的对比之中。增加了学生理解难度,但只要认真阅读文本,研究题目,答题也并非难事。
举一反三
中国式尊严
冯 华
近几年,大批富起来的中国游客蜂拥前往世界各地观光,你能在不同的陌生国度看到越来越多的中文警示牌:禁止随地吐痰、禁止随地大小便、禁止吸烟……这让我们这些能看懂中文的人真有些无地自容。如何在全世界面前保持尊严?我去吉隆坡读书的第一天就不得不面对这个问题。来自各国的留学生(比例最大的是中国人)必须先通过一次语言水平测试,依据测试成绩确定入学等级。考试地点在一个大阶梯教室,学生们自由落座,由英语系两位老师监考。当其中一位深色皮肤、一口标准英式英语的S小姐草草视察过座位布局后,忽然暂停发试卷,匆匆跑上讲台。
“请注意,所有中国学生不允许坐在相邻的座位!”她大声宣布,“中国学生必须和其他国家的学生相邻而坐。”
很多学生英语水平差,没听懂她的话,交头接耳地打听。我听懂了,并且知道邻桌的也是位中国学生,但是我没动。教室一片大乱,在S小姐的再三催促下,大部分中国学生都按她的要求间隔开来落座了。
我身边的中国学生也要换开,我阻止了他。“如果我们换位置,就证明我们的确有作弊的嫌疑。”我说,“反正我不换。”他也不换了。
S小姐很快走到我们面前。
“你们都是中国学生吧?”她说,“请将座位换开。”
我坐在原地一动不动,心平气和地用英语回答她:
“别国的学生不换,我也不会换。如果你因为我们是中国学生就认定我们会作弊,你可以一直站在我们身边监考。这总可以了吧?”
她看了我几秒钟,没说什么,转身走开,宣布考试开始。接下来的时间里,我一直能感觉到她刀子似的目光。她不时从我面前走过,我视若无睹。后来我提前完成试卷离场,并且顺利地通过了这次测试,直接进入专业课的学习。
那天和几个中国同学在电梯里又碰到了这位S小姐。
“祝贺你,你这次考得很好!”她显然记住了我,态度热情,同时瞥了一眼电梯里另外几个中国学生,语速很快地补充说,“但很多中国学生必须从最低级别开始英语学习,并且那天的确抓到几位中国学生作弊。”
我承认我被她的态度刺激了,接下来我头脑一热,选择了她所教的一门功课作为专业课之一。为了维护尊严,我吃尽了苦头。每次上她的课之前,至少要用足两小时做预习,查清所有生词,否则完全无法跟上她那语音标准但语速极快的讲课。那段时间,除了学校课程之外,我正在规划自己未来的人生方向,并决定要以写作作为终身职业。我买了电脑,开始第一部长篇小说的创作。在小说写到近一半时,我终于决定暂停学校课程,专心把小说写完。去办休学手续时,最令我踌躇的就是S小姐的课,虽然有充足的理由,但仍有逃离的羞愧。
在办公室看到S小姐,出乎我的意料,她非常温和坦诚地告诉我,她看到了我自入学以来付出的所有努力,也看到了我的每一点进步。
“如果你认为分数会给你目前的学习造成过大的压力……”她非常诚恳地对我说,“以后的测试我可以不为你打分,直到你自己认为解脱困境为止,你觉得怎么样?”
我好一会儿说不出话来,然后我告诉她,为了尽快完成我的小说,我必须休学半学期,希望得到她的理解。她显得非常惊讶,兴致勃勃地询问了小说的内容,并大加赞赏,直到我脸红为止。
“你为维护尊严所做的一切……”她说,“我都明白,对不起,我为你骄傲!”
最后这句话害得我差点儿掉下泪来。
小题1:下列对小说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   ) (    ) (5分)
A.小说开头部分写各种中文警示牌,说明很多中国旅客在国外缺少尊严,为下文故事的发生提供背景,该部分在结构上也有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
B.“我”通过测试之后,在电梯里和S小姐相遇,她对“我”补充说的话是想表明自己之前的做法是有道理的。
C.虽有充足的理由暂停课程,但“我”仍感到羞愧,原因是自己暂停学业,有知难而退的嫌疑,有损尊严。
D.文章结尾说“我差点儿掉下泪来”,这泪里既有“我”通过努力获得尊严的欣慰,也有对S小姐给予“我”理解和鼓励的感动。
E.文章开头写S小姐对中国学生的偏见,要求中国学生必须和其他国家的学生隔开,而后来却对“我”大加赞赏,可见,S小姐是个虚伪的人。
小题2:小说中的“我”具有什么样的性格?请简要分析。(4分)
小题3:小说为什么以“中国式尊严”为题?这篇小说给你怎样的启示?(6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花   事
潘向黎
(1)三月里,不记得是哪一天了,到花园一看,母亲种的贴梗海棠开了。白色的,很柔,花瓣圆圆的,很润,是江南娇小女儿态,居然冲寒而来,让人心头一热。连续两个月反反复复的病好像好了起来。
(2)三月底,樱花开了。特地去复旦南区看,原先最大的一株,不知道为什么少了很粗的一枝,不知道是台风刮断了,还是砍掉的。这一来就不成气势了,一瞬间的失望几乎变成气愤。真是不如不来,不来的话,这里的樱花在记忆中照旧浮一片云霞。
(3)可是若是不来,待到花期过了,肯定以为是人辜负了花。谁知却是花辜负人。可是那么美妙,那么短暂,比起辜负来,还是宁可被辜负吧
(4)四月中旬。竟不知道自己住的小区里有樱花。就在后面一个自行车棚前面,有三大棵,是日本晚樱,似乎又叫八重樱的,一棵白色,两棵粉色。想必是自己也知道是迟了,于是格外盛大地开了,在花下仰了头看,一层花上面还是一层花,竟是花天。让人薄醉的明媚梦境,难怪“花天”是和“酒地”连在一起。
(5)想起上一次这样仰看樱花,是几年前在扬州的徐园,就在院子门内一侧,牡丹正开,盛大无比,色泽灼人,上面居然一棵樱花,密密盖住了天,这种搭配在别处从未见过,给人的感觉足够奇异,简直有几分妖魅。人坐在中间的石凳上,眼睛被花光照得晕眩,只好闭上,还觉花气填满了肺腑。人生到此,还有什么愿望?大概只有一个:希望这个梦不要醒来。
(6)但是樱花还是谢了,最初几瓣飘落,就让人担心风雨。但是风雨该来的时候还是来了,于是樱花雪一阵比一阵密。一夜风雨之后,出门时倒吸一口气,台阶下,堆了一堆的粉色花瓣。
(7)本来想改后主词一个字,叹一句:砌下落樱如雪乱,拂了一身还满。
(8)正好我白发苍苍的母亲走过樱花树,抬头说:“不要这样嘛。”我就觉得不必说了。
(9)今年天暖得疯疯癫癫,花期都乱了,还没到谷雨,牡丹都开过了。好不容易到了植物园,人家告诉我,牡丹都谢了。心想,只要还有三四朵,让我看看,也算没白来这一趟。到了一看,十停里谢了七八停,开着的那些也是萎靡。
(10)站在这样的园中,才明白什么叫大势已去。
(11)牡丹是热闹到不避杂乱的花,红的,粉的,紫的,白的,黄的,还有一种接近黑色的紫绛。花前的小牌子都写了品种名,无心看。没有花,秃秃地光知道名称做什么用?若有花时,更不需要了,它本身就是最好的说明。
(12)这有点像爱情,爱着的时候不需要任何概念和定义,不爱了,多少种界定和解释都不能挽救。
(13)那么,地上的花瓣是没有结果的爱情,而那些没有花只剩名称的植株,是无爱的婚姻。
(14)春天是一年中最让人心烦的季节。伤感细密而粘稠,有时让人觉得自己脆弱到可耻。
(15)春暖花开?不,春天是花谢的季节。你不会在别的季节里,看到这么多的花凋谢。
(16)许多花争先恐后地开了,然后谢去,一场场花事是一个个陷阱,等着我们的心情陷进去,防不胜防。
(17)对人,为了躲避散时惆怅,你可以不聚,可是对花,你能怎么样?那花该开时就开了,你不能不看,不能不爱,那花该谢时就谢了,丢下你狼藉满地的心情。
(18)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谁不怜?可是怜又能怎么样呢?
(19)为了想躲过心痛,其实不要花开。但是春天一到,偏偏花开,偏偏花谢。
(20)五月六日,立夏。
(21)昨天半夜,或者说今天的凌晨,起风了,然后打起了雷,怪不得昨天开始头疼。雨下下来了,头渐渐不疼了。起来出门,看到第十宿舍围墙外的地上,一片雪白的细碎落花。那几棵绣球不落则已,一落就到了这步天地。走近了看,五瓣五瓣的,依然精细着,像满地的小篆,曲曲折折的心事无人能懂。比起“立夏”这个抽象的节气,这满地的雪白小篆,更加让人彻悟,春天过去了。
(22)过去也就过去吧。一千个春天都凋零了,一万场悲喜都凋零了,多少代看花人都成了别人的追忆。
小题1:第(5)自然段中写观扬州徐园樱花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4分)
                                                                              
小题2:赏析第(21)自然段划线的一段文字。(6分)
                                                                              
小题3:作者通过春天的花事的描述,寄寓了哪些人生感悟?结合全文,加以概述。(6分)
                                                                                                                                                
小题4:第(3)段中,作者说“比起辜负来,还是宁可被辜负吧”,这句话应如何理解?你是否赞同这种说法?请阐述你的理由。(6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访北大教授钱理群
钱理群,北京大学资深教授,生于1939年,中国内地最具影响力的人文学者之一,被视为北大的神话和传奇。
记:印象中古人立传必歌功颂德,您怎么看自己写的这本《我的精神自传》?
钱:《我的精神自传》没有歌功颂德,应该只是一本个性化非常鲜明的思想学术人生自传,更是一部结合我个人身心创痛和研究心得,来总结20世纪以来中国社会思潮的变迁和中国经验的得失,反省思想界、知识界、学术界所遭遇的大问题、大困境,表达一个真正知识分子的立场和追求的东西。
记:您觉得进入上世纪90年代以来,知识分子出现的哪些新问题值得反思?
钱:知识分子在90年代后出现了新问题,那就是知识分子与民众的分离。首先是生活本身的变化,知识分子自身越来越贵族化,越来越脱离中国的土地,特别是两极分化之后知识分子越来越关注自己,自觉不自觉地陷入一种自恋、自怜、自娱之中,而忽略了身外的广大的世界。而且在发展过程中也有知识分子把知识分子与民众关系的问题推向极端,在他们心中,民众就是暴民,民众总是非理性的。这就导致了知识分子与民众的分离。
记:从上世纪80年代以来,我们一直期待能出一个像鲁迅那样有知识分子精神的人,您觉得有可能吗?
钱:我们年轻的时候,所有人类文明都在被批判,所以我们的知识结构有非常严重的缺陷,跟鲁迅那个年代不能相比。知识结构有缺陷,生存状态紧随其后,暴露出致命的问题,所以我们这一代是最没趣味的、最没文化的一代,就是这样一个差距,导致我们不太可能再出现鲁迅这样的人,至少在我们这一代不会有。我在北大每年都要讲鲁迅,都受到学生的欢迎。这说明,喜欢思考问题的人还是很多的,他们对鲁迅的态度可以分成两派,一派接受鲁迅,另一派不接受鲁迅,但我发现,这与学生个人的生命选择有关系,一部分人选择“生命之轻”,他们就难以接受鲁迅,另一部分人选择“生命之重”,他们就接受鲁迅。
记:您曾是被北大学生投票直选出来的10位最受欢迎的老师之一,退休5年,您现在可以评价一下目前北大的状态吗?
钱:就目前北大的现状,我只能说她已经和我们理想的北大渐行渐远了。北大的很多传统已经被摒弃。令人焦虑的是现在的中学教育与升学无关的不教,大学与就业无关的不教。这是一个相当严重的问题,这完全与做学问相违背。大学不能成为职业学校,也不是一个取得就业资格的地方。这样发展下去的话,大学就失去了最根本的东西,这就是学术和精神。
小题1:上世纪90年代以来,知识分子出现了什么新问题?试分条概括出现的原因。(6分)
                                                                       
小题2:钱理群为什么认为现今出一个像鲁迅那样的人不太可能?(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赣文化
郑***
“赣文化”,犹如吴越文化、齐鲁文化、巴蜀文化、岭南文化、青藏文化一样,无疑是一个区域文化的概念。大凡称谓区域,除了地理环境这一相对独立的前提外,在文化内涵与特质上也应区别于周边地区。江西这一区域由其历史形成的复杂性所决定,在文化构成上受到过百越、吴楚、中原、客家等文化类型的杂糅,因而具有很强的综合性。但是同时,赣文化又极具创造力的特点,这就像赣方言跻身于全国八大方言区之一那样,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可以这样说:赣文化是中华文化一个组成部分,它包涵着五千年来中华民族创造的灿烂文明中具有积极意义的东西,但是,它又不仅仅是一种传统的集合,也不仅仅是简单的雷同,它应是一种具有区域文化特质的亚文化。
正像解剖猴子获得对人自身认识的钥匙一样,深刻理解赣文化的哲理意蕴,也需要分门别类作若干专题性的研究。儒、佛、道三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至广至深,而这三家在江西又有着极为深厚的历史积淀:儒家中的程朱理学、陆王心学始于江西,流播全国;佛家中的禅宗竟有三家五宗的祖庭在江西,庐山脚下的净土宗东林寺、永修云山的真如禅寺、奉新的百丈寺等,都是全国著名的佛教丛林,出现了慧远、慧能、道一、行思等一大批宗师;道家中的张天师除了前两代在四川的青城山之外,至解放时竟有六十一代雄踞江西龙虎山,历二千年,并在其间屡屡对朝廷产生重大牵制影响。如果我们细究一下,可以发现,江西的儒、佛、道三家,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即追求“内在超越”,无论是“成圣”、“成佛”、“成仙”,他们所要达到的超然境界都非常强调内在本心的作用。这种把人看作是主宰自己命运力量的意识,在长期封建社会统治中有其难能可贵的一面,当然也对江西人的审美情趣,社会心态,行为方式起到了很大的潜移默化的作用。
文化不是一个空泛的概念,它是通过多种多样的物质形态表现出来,也就是说,赣文化渗透在各种载体之中,顽强而又清晰地表达着它特有的文化信息。因此,研究赣文化,还需要对它的各种载体分别进行探讨。这方面大体可以分为以下几点:其一是文献资料,它包括历代官藏或民间传留下来的各种典册、笔记、诗文、字画、书信、图表、方志、谱牒,等等。其二是实物资料,这主要指大量的考古发现,如万年仙人洞等新石器时代的遗址,瑞昌铜岭的冶炼遗址,吴城、大洋洲的青铜器皿,吉州、洪州、景德镇的瓷器及窑址,还有散落在各地的寺庙、道观、名塔、名桥、民居、匾额、碑刻、墓葬等等。其三是艺术样式,它应涵纳傩舞、弋阳腔、宜黄腔、赣剧、采茶戏直至兴国山歌等多种戏剧演唱艺术形式,还包括茶艺、赣菜、赣服饰、赣民俗等十分庞大的子系统组合。我们只有通过对这些文化载体的深入挖掘,认真清理和分析,才能由小至大,由个别到一般,由局部到整体地把握赣文化的精髓。
(节选自《赣文化通典》)
小题1:下列各项中,不属于“正像解剖猴子获得对人自身认识的钥匙一样,深刻理解赣文化的哲理意蕴,也需要分门别类作若干专题性的研究”具体做法的一项是
A.通过研究儒家中的程朱理学、陆王心学来理解赣文化。
B.通过研究慧远、慧能、道一、行思等宗师来理解赣文化。
C.通过研究道家中的张天师前两代在四川的青城山的活动来理解赣文化。
D.通过研究景德镇的瓷器及窑址来理解赣文化。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由于赣文化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因此在文化构成上受到过百越、吴楚、中原、客家等文化类型的杂糅。
B.特有的文化信息往往是通过多种多样的物质形态表现出来的
C.追求“内在超越”是儒、佛、道三家的一个共同的特征。
D.“成圣”、“成佛”、“成仙”是儒、佛、道家共同追求的目标。
小题3: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概括和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华文化是由“赣文化”、吴越文化、齐鲁文化、巴蜀文化、岭南文化、青藏文化等地方文化共同组成的。
B.由于儒、佛、道三家在江西又有着极为浓厚的历史积淀,可以说赣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影响深广。
C.八一南昌起义、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以及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等形式的独具特色的革命文化也是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D.儒、佛、道三家在江西有着极为深厚的历史积淀,儒家中的程朱理学、佛家中的禅悟、道家中的恬淡虚无当然也对江西人的审美情趣,社会心态,行为方式起到了很大的潜移默化的作用。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翠湖心影
汪曾祺
有一个姑娘,牙长得好。有人问她:“姑娘,你多大了?”“十七。”“住在哪里?”“翠湖西”。“爱吃什么?”“辣子鸡。”
过了两天,姑娘摔了一跤,磕掉了门牙。有人问她:“姑娘多大了?”“十五。”“住在哪里?”“翠湖。”“爱吃什么?”“麻婆豆腐。”
这是我在四十四年前听到的一个笑话。当时觉得很无聊(是在一个座谈会上听一个本地才子说的),现在想起来觉得很亲切。
昆明和翠湖分不开,很多城市都有湖。杭州西湖、济南大明湖、扬州瘦西湖。然而这些湖和城的关系都还不是那样密切。似乎把这些湖挪开,城市也还是城市。翠湖可不能挪开。没有翠湖,昆明就不成其为昆明了。只能说:翠湖是昆明的眼睛
翠湖是一片湖,同时也是一条路。城中有湖,并不妨碍交通。翠湖中游人少而行人多。但是行人到了翠湖,也就成了游人了。从喧嚣扰攘的闹市和刻板枯燥的机关里,匆匆忙忙地走过来,一进了翠湖,即刻就会觉得浑身轻松下来;生活的重压、柴米油盐、委屈烦恼,就会冲淡一些。人们不知不觉地放慢了脚步,甚至可以停下来,在路边的石凳上坐一坐,抽一支烟,四边看看。即使仍在匆忙地赶路,人在湖光树影中,精神也很不一样了。翠湖每天每日,给了昆明人多少浮世的安慰和精神的疗养啊。翠湖这个名字起得好!湖不大,也不小,正合适。小了,不够一游;太大了,游起来怪累。湖的周围和湖中都有堤。堤边密密地栽着树。树都很高大。主要的是垂柳。“秋尽江南草未凋”,昆明的树好像到了冬天也还是绿的。尤其是雨季,翠湖的柳树真是绿得好像要滴下来。湖水极清。湖水常年盈满。我在昆明住了七年,没有看见过翠湖干得见了底。翠湖的水不深。浅处没膝,深处也不过齐腰。因此没有人到这里来自***。我们有一个广东籍的同学,因为失恋,曾投过翠湖。但是他下湖在水里走了一截,又爬上来了。因为他大概还不太想死,而且翠湖里也淹不死人。翠湖不种荷花,但是有许多水浮莲。肥厚碧绿的猪耳状的叶子,开着一望无际的粉紫色的蝶形的花,很热闹。湖中多红鱼,很大,都有一尺多长。这些鱼已经习惯于人声脚步,见人不惊,整天只是安安静静地,悠然地浮沉游动着。有时夜晚从湖中大路上过,会忽然拨剌一声,从湖心跃起一条极大的大鱼,吓你一跳。湖水、柳树、粉紫色的水浮莲、红鱼,共同组成一个印象:翠。
一九三九年的夏天,我到昆明来考大学,寄住在青莲街的同济中学的宿舍里,几乎每天都要到翠湖。学校已经发了榜,还没有开学,我们除了骑马到黑龙潭、金殿,坐船到大观楼,就是到翠湖图书馆去看书。图书馆的管理员是一个妙人。他没有准确的上下班时间。他来了,谁也不理,开了门,走进阅览室,把壁上一个不走的挂钟的时针“喀拉拉”一拨,拨到八点,这就上班了,开始借书。这个图书馆的藏书室在楼上。楼板上挖出一个长方形的洞,从洞里用绳子吊下一个长方形的木盘。借书人开好借书单,这位管理员看一看,放在木盘里,一拽旁边的铃铛,“当啷啷”,木盘就从洞里吊上去了。——上面大概有个滑车。不一会,上面拽一下铃铛,木盘又系了下来,你要的书来了。这种古老而有趣的借书手续我以后再也没有见过。过了两三个小时,这位干瘦而沉默的有点像陈老莲画出来的古典的图书管理员站起来,把壁上不走的挂钟的时针“喀拉拉”一拨,拨到十二点:下班!我们对他这种以意为之的计时方法完全没有意见。因为我们没有一定要看完的书,到这里来只是享受一点安静。
路东伸进湖水,有一个半岛。半岛上有一个两层的楼阁。阁上是个茶馆。这家茶馆,夏天,是到了晚上还卖茶的(昆明的茶馆都是这样,收市很晚),我们有时会一直坐到十点多钟。茶馆卖盖碗茶,还卖炒葵花子、南瓜子、花生米,都装在一个白铁敲成的方碟子里。昆明的茶馆计帐的方法有点特别:瓜子、花生,都是一个价钱,按碟算。喝完了茶,“收茶钱!”堂倌走过来,数一数碟子,就报出个钱数。我们的同学有时临窗饮茶,嗑完一碟瓜子,随手把铁皮碟往外一扔,“pia——”,碟子就落进了水里。堂倌算帐,还是照碟算。这些堂倌们晚上清点时,自然会发现碟子少了,并且也一定会知道这些碟子上哪里去了。但是从来没有一次收茶钱时因此和顾客吵起来过;并且在提着大铜壶用“凤凰三点头”手法为客人续水时也从不拿眼睛“贼”着客人。把瓜子碟扔进水里,自然是不大道德。不过堂倌不那么斤斤计较的风度却是很可佩服的。
我是一九四六年离开昆明的。一别翠湖,已经三十八年了,时间过得真快!
我是很想念翠湖的。
但是我又听说,翠湖现在很热闹,经常举办“蛇展”什么的,我又有点担心。这又会成了什么样子呢?我不反对翠湖游人多,甚至可以有游艇,甚至可以设立摊篷卖破酥包子、焖鸡米线、冰淇淋、雪糕,但是最好不要搞“蛇展”。我希望还我一个明爽安静的翠湖。我想这也是很多昆明人的希望。
小题1:分析下面语句在文中的含意。(5分)
⑴ 翠湖是昆明的眼睛。(2分)
答:                                                                 
⑵ 翠湖每天每日,给了昆明人多少浮世的安慰和精神的疗养啊。(3分)
答:                                                                 
小题2:昆明翠湖在作者笔下有何特点?试从文章第五段进行概括。(6分)
答:                                                                  
小题3:文章取名“翠湖心影”,有何深意?请结合全文作简要分析。(6分)
答:                                                                  
小题4:下列对文章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4分)
A.文章从一则笑话入题,自然引出汪先生对翠湖亲切的怀念,而提到西湖、大明湖、瘦西湖的目的则是衬托翠湖与昆明城的密切关系。
B.“行人到了翠湖,也就成了游人”说明每个来到翠湖的人都会停下脚步,用自己的眼和心尽情地领略翠湖之美借以获得心灵的慰藉与生活的超脱。
C.作者称图书馆管理员为“妙人”缘于他以意为之的计时方法,这个细节描写凸显了汪先生对生活的敏锐观察。
D.文章结尾流露出作者对翠湖的想念与对翠湖遭受人为破坏的丝丝担忧,并充满期望地祝愿翠湖能永远保持明爽安静。
E.本文记人事,写风景,谈文化,述掌故,皆有情致,娓娓而谈,态度亲切,语言华丽秀美又不失幽默风趣,读来如沐春风,如洗山泉,一股清纯之气潜潜袭来。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