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文,完成小题。(12分,每小题3分)中国“现代书法”的新思考书法并不代表古朽,书法应当融入当代。但是,面对现代社会电脑网络和印刷技术等方面的高速发展,已历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12分,每小题3分)中国“现代书法”的新思考书法并不代表古朽,书法应当融入当代。但是,面对现代社会电脑网络和印刷技术等方面的高速发展,已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不详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12分,每小题3分)
中国“现代书法”的新思考
书法并不代表古朽,书法应当融入当代。但是,面对现代社会电脑网络和印刷技术等方面的高速发展,已历经数千年沧桑的中国书法究竟出路何在?作为一种人人皆可参与的民族文化传统和视觉艺术形式,中国书法和汉字书写如何进入当代艺术,成为其他艺术形式的灵感激素和创作资源?在与当今世界风起云涌的各种艺术时尚的互动交融之中,传统的书法艺术最终将获得新生,抑或丧失自我?
针对这些问题,一些艺术家和学者从上个世纪以来即已开始从事相关的探索和研究。作为20世纪下半叶在中国及欧美等地华人圈中蓬勃兴起的一种艺术新潮,中国“现代书法”因其独特的民族性和国际性,近年来尤其成为海内外艺术界和学术界关注的热点。“现代书法”作为一个约定俗成的称谓,至今仍被广泛采用。但实际上,从90年代开始,艺术家们已经逐渐超越了早期的“书法现代化”的单一逻辑,自觉地把中国书法作为一种本土化的当代艺术资源来实践和利用。
“现代书法”的发展和观念流变可以概括为三个主要的历史阶段。⑴“变书法”。它着眼于书法艺术形式上的变革与创新,基本观念是书法当追随时代。⑵“反书法”。书法在观念上具有较强的反叛性和颠覆性。⑶“用书法”。书法更多地是作为资源在当代艺术中实验和利用。作为元素,融入绘画、雕塑等其他视觉艺术形式之中;作为独特的文化符号,进入当代的观念艺术,如行为、装饰、影像、网络艺术等。但是在“现代书法”创作和研究推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和困惑,如“现代书法”概念模糊不清,缺少与外界的交流和合作等。
目前,在“现代书法”的研究中存在运动式操作现象。把一种艺术现象当作一种运动往前推进,可能会推进得太快。不断地把书法的形态变化、方式方法的变化作为书法演进的标志,就会忽视了每种新的形态自身还需要进一步壮大,还有很多的精神指向需要明确。书法的延续性(传统惯性)很强,而且与其他艺术不同,中国书法没有西方的参照系,因此应当根据其自身的逻辑与西方对话,不要简单地把“现代书法”中某些具有抽象痕迹的形态看成西方抽象主义的东西回应。
围绕书法艺术的现代走向和书法作为资源融入当代艺术的话题将会展开更多、更深入的新思考和新探索。
小题1:对中国“现代书法”应具备要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为创作资源融入其他当代艺术中。
B.成为其他当代艺术形式的灵感激素。
C.保持中国书法的本土特色和延续性。
D.在观念上具有较强反叛性和颠覆性。
小题2:对“不要简单地把‘现代书法’中某些具有抽象痕迹的形态看成西方抽象主义的东西回应”一句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书法艺术有其自身的艺术规律。
B.中国书法艺术应有西方文化参照系。
C.中国书法艺术不存在抽象的表现形式。
D.中国书法艺术不宜吸收西方抽象主义。
小题3:对“现代书法”研究中的“运动式操作”的理解,不符合作者观点的一项是
A.“运动式操作”可能会加快“现代书法”的研究与发展。
B.“运动式操作”会忽视每种新形态自身还需进一步壮大。
C.“运动式操作”将不利于“现代书法”研究的健康发展。
D.“运动式操作”将会造成很多新形态的精神指向不明确。
小题4: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现代社会电脑网络的高速发展,将使中国的传统书法艺术融入当代,走向世界,最终获得新生。
B.将中国书法作为一种元素,融入绘画、雕塑等其他艺术形式中,势必使中国传统书法丧失自我。
C.“现代书法”至今还只是一个约定俗成的称谓这一现状表明,“现代书法”的理论研究仍然滞后。
D.中国书法没有西方的参照系,因此,“现代书法”要融入当代,首先要建立西方的文化参照系。

答案

小题1:D
小题2:A
小题3:A
小题4:C
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是“现代书法”研究的其中一个发展阶段,并非必具要素。A、B两项注意“书法应当融入当代……出路何在?……成为其他艺术形式的灵感激素和创作资源?”的表述,虽是问号,实际上答在其中。另外,再注意第二、三段的内容。C项,注意第二段中“从90年代开始……和利用“的表述,以及第四段“书法的延续性……的东方回应”的表述。
点评:前两个选项错误比较明显,C项错误不容易看出。对词语的理解一定要做到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因此不能孤立理解这个词,应联系全文。
小题2:
试题分析:中国书法中的抽象形态并非西方抽象主义的模仿,它有“自身的逻辑”,即中国书法中的抽象形态,是自己的艺术形式。B.原句并无此意。C.“‘现代书法’中某些具有抽象痕迹的形态”就指出中国书法艺术有“抽象的表现形式”。D.原句并无“不宜吸收”之意。
点评:本题设置的错误类型相对比较全面。说明文的语言特点是严谨,准确,因此,做这种题时一定要注意选项和原文的一一比照,从中找到和原文相符的选项。
小题3:
试题分析:注意“目前……要明确”一句。作者对“运动式操作”是持否定态度的。“可能会推进的太快”明显是否定的口吻。
点评:本题难度系数较小,错误很明显。
小题4:
试题分析:一种科学研究,如果它的关键概念没有明确的界定,则表明它的理论研究还跟不上,即“滞后”。A.“电脑网络的高速发展”与“中国书法艺术融入当代”之间并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它既可能使其融入当代,获得新生,也可能使其远离当代,丧失自我。B.将中国书法融入其他艺术形式中,是中国书法现代的一个必要条件,关键是看在融入过程中中国书法是否能保存其传统。D.“西方的参照系”并非“现代书法”融入当代的必备条件。
点评:所谓的推断是指根据已有信息进行推理判断,所以前提必须是从已有信息出发,不能无中生有。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20分)
青瓦情思
段锡民
①朦朦胧胧的细雨,如轻纱,如薄雾,柔柔地曼笼着沧桑百年的老瓦房,编织了一幅天然的意境幽远的水彩画;瓦垄里雨丝汇成的水滴,晶莹地滚落,“滴滴答答”地滴在阶下,仿佛多情少女弹奏的琵琶心曲……
②如果,你从废墟里挖出了一枚远古的瓦片,请你捧起它来读吧。你会读到我们远祖凝聚在这小小瓦片里的心血,你的眼前会掠过一个伟大民族的耀眼的智慧之光。
③当我们远古的祖先从山洞、地穴里走出的时候,当他们聪明的大脑已不再满足茅草、石片、黄泥做屋顶遮风挡雨的时候,当他们迷茫的目光被熊熊的火光点亮的时候,当第一片青瓦铺上屋顶的时候,他们也许不知道,我们这个种族正在一步步走向文明,一步步走向智慧,一步步走向辉煌。
④假如有一只神鹰,从遥远的大周王朝一直飞来,那么它从天空俯瞰大地,无论是繁华的皇城都市还是热闹的集镇码头,无论是杏花烟雨的春时江南还是霜染红叶的秋日北国,看到的定然是大片大片的青瓦屋顶。
⑤青瓦,是难得的雅俗共赏、贵贱咸宜的建筑材料。这小小的瓦片,似乎有神奇的魔法:宫廷等繁华场所铺上了青瓦,就会显得庄严大气;而庄稼院等普通场所铺上青瓦,也会显得十分得体。同样,寺庙等宗教场所铺上青瓦,就会显得异常肃穆;园林等休闲场所铺上青瓦,就会显得特别精致;商贾人家等富庶场所铺上青瓦,就会显得格外豪华;书院等文化场所铺上青瓦,就会显得相当典雅;甚至连剧院酒肆勾栏等娱乐场所铺上青瓦,也会显得分外华丽。
⑥更难得的是,青瓦有一颗平常心,无论铺设在何处,都一样忠于职守,为人们遮风避雨、送暖挡寒。铺在宫殿上,它不因主人的权势而骄奢;铺在庙宇间,它不因神灵的高贵而自诩;铺在商铺屋顶,它不会因主人生意盛衰而变节;铺在庄户人家檐上,它不会因家园贫寒而负心。青瓦,是真正的大家风范,是真正的名流、大师,是名副其实的伟人、大腕:他们都因和百姓心心相通而受到景仰,他们都因平常心和谦逊而赢得尊重。
⑦我对青瓦存有特殊情感,我曾亲手烧过半年的青瓦。细腻的黄土加上细细的沙子做青瓦的原料,然后用木制的模具做成瓦坯,在大太阳下晒上两天,再慢慢阴干,就可以入窑了。在窑里码好瓦坯后,用土封好窑顶,就开始点火。窑门上方有一个小小的观察孔,是专门“看火候”的,什么时候停火,全凭师傅的经验。停火过早,瓦烧得“生”,就不结实;停火晚,瓦会烧得变形。“住火”以后封好窑门,就开始“上水”。窑顶已事先用土围成了一个圆盘,挑来井水,倒进圆盘,让水慢慢渗入窑里。这也是一个关键环节:水渗得太慢,瓦同样不会结实;渗得太快,高温的瓦窑有可能发生爆裂。这道工序完成,就可以等着“出窑”了。
⑧烧瓦是个辛苦活,可这里也有乐趣。当墨蓝色的还有些烫手的瓦片从窑中搬出,两片瓦轻轻撞击,发出铿锵的声音,证明是质量不错的青瓦时,会有一种成就感油然而生。况且寒冷的冬天可以坐在温暖的窑门边闲侃;夏夜可以躺在凉爽的工棚里听蝈蝈们弹琴;秋日可以趁着忙碌间隙,从旁边的农田里挖来地瓜,擗来成穗的玉米,埋在滚烫的窑顶土里,不一会,就烤熟了,那滋味不知比街头小摊上烤的强多少倍。
⑨烧瓦的经历给我留下了深刻的记忆,它用无声无形的言语,形象地描绘了青瓦从一堆泥土锻炼成有用之材的过程;它教给我们只有经过水和火的考验才能坚韧的道理;它还用实际行动告诉我们,应该如何做到宠辱不惊、质朴做人……青瓦,是我的老师。
⑩历久弥坚、给人启迪的青瓦啊,你已然成为我心中的一道风景,一座丰碑。
小题1:文章第①段语言精美,富有韵味,请加以赏析。(6分)
小题2:第⑤段写到宫廷、庄稼院、寺庙、园林等不同场所的青瓦有何目的?(2分)
小题3:文章⑦、⑧两段写“我”烧瓦的经历,这样写有什么作用?(6分)
小题4:文中说“捧起它来读吧”,结合全文内容回答作者“读”出了青瓦的哪些内涵?(6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名著经典阅读(共15分)
(一)名著阅读(9分)
小题1: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两项是(    )(    )(4分)
A.孙权派使者见关羽,让儿子与关羽的女儿成婚,结秦晋之好。关羽粗暴拒绝联姻的要求,放弃了孔明联吴抗曹的策略。
B.刘备讨伐东吴,败退白帝城,忧伤成疾,临终前把诸葛亮召来,对他说,你的才能十倍于曹丕,我儿子刘禅若可辅佐就辅佐他,若其不才,可取代之。刘备还叮嘱诸葛亮说:“早晚看觑吾子,勿负朕言”,遗命刘禅与丞相从事,应“事之如父”。
C.贾雨村刚到应天府上任,就有一件人命官司报到案下:两家争买一婢,各不相让,以致殴死人命,这就是薛蟠打死冯渊一案,雨村随即要发签差人立即将凶犯族中人抓来拷问,这时,有个门子直使眼色,告诉他有关护官符的事
D.为了把公债投机的损失转嫁到工人的头上,吴荪甫等人决定整顿工厂,他们整顿的手段主要有三种:裁员,减工资和延长工时
E、除夕前的一天下午,觉慧在两个哥哥面前读着《前夜》。书里的内容唤起了决心的痛苦回忆,他诉说了维护大家庭的重要。他的话并不能获得觉民和觉慧的理解。觉慧想:“我是青年,我不是畸形人,我不是愚人,我要给自己吧幸福争过来。”
小题2:完成下列简述(二选一)
(1)简述克明、觉新和觉慧在捉鬼时的不同表现。
(2)请简述“火烧连营”的故事情节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现代文阅读(共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共7分)
文化交流中,我们欠缺什么
盛 宁
国内常听说“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这样一种说法。这应该是指文化的价值体现在它的独特性、与其他文化的差异性上,倘若雷同,文化就失去了它的基本存在价值。
然而,当我们认识到文化的价值在于其独特性、差异性之后,我们如果仅仅停留在这一点上,认为只要是“民族的”,就一定是“世界的”,那恐怕又陷入了另一种片面性,一种简单的思维方式,缺乏一种深层次的、辩证的思考。
不同民族、不同文化圈的人之所以能够彼此理解,相互沟通,不同文化之所以能够交流,是因为在至高的精神层面上存在着某种普世共通的精神价值。这种普世性的精神价值,是站在文化接受方的立场、为接受方所认可的那种带有普世性的精神价值。
文化学者余秋雨曾谈及他亲历2001年德国汉诺威世博会和2005年日本爱知世博会的感受。汉诺威世博会开幕前,根据当地的民意测验,中国馆在“最想去看的馆”一项中排在第二位。然而,那次世博会上的中国馆,给人印象最深的是万里长城和京剧脸谱的图片,还有一座不大的长江三峡的塑料模型等。结果,所有排队进来的外国观众,几乎很少有人在馆内的某一个角落停下脚步,都只是用了几分钟时间匆匆走过,就直奔出口。而在2005年日本爱知世博会上,中国馆显然也做出了努力,但在宣传理念上还是没有太大的改观。当时,世博会的大门口有一个电脑屏幕,上面标示出此时此刻到哪一个国家馆需要在门口等候多少时间,那块屏幕成了各国文化魅力的一块比赛牌。譬如,法国三小时,韩国三个半小时,日本四小时,而中国馆的门口却基本不需要等候。
余秋雨说,这两次世博会上的窘境反映了中国文化在对外交流时的几个重大弊病:(1)找不到一个真正能吸引人的中华文化的象征图像;(2)几乎不知道当代国际间的高层审美趋向;(3)国家文化窗口的设计变成了某政府部门下属的一个行政行为,越是层层审查就越是平庸刻板;(4)盲目高估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现代魅力,以为四大发明、出土文物等会让各国观众停步仰望。所以,我们与德国馆相比,缺少了智慧的巧思;与法国馆相比,缺少了自嘲的幽默;与日本馆相比,缺少了面对未来的创新;与韩国馆相比,缺少了通俗的亲切和美丽……
这诸多的“欠缺”合在一起,反映了我们在认识上缺乏一种文化的自觉,这就是忽略了文化在至高的精神层面上,是一种人类共通的普世价值,结果有意无意地将民族价值置于人类普世价值之上,造成了文化交流和沟通的障碍。         
(节选自《书摘》2010年12期,有删改)
小题1:从文本上看,下列不能体现“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说法的一项是(   )(2分)
A.文化的价值体现在它的独特性、与其他文化的差异性上,倘若雷同,文化就失去了它的基本存在价值。
B.因为在至高的精神层面上存在着某种普世共通的精神价值,所以不同民族、不同文化圈的人能够彼此理解,相互沟通。
C.世博会德国馆所体现的巧思、法国馆所体现的幽默、日本馆所体现的创新、韩国馆所体现的通俗的亲切和美丽……
D.2001年德国汉诺威世博会展出的万里长城和京剧脸谱的图片,还有一座不大的长江三峡的塑料模型等。
小题2: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2分)
A.汉诺威世博会期间,观众“排队”进中国馆,说明对中国馆有期待;“匆匆走过”说明他们对中国馆的展出内容不认同。
B.余秋雨认为,政府部门层层审查的行政行为导致的文化窗口设计的平庸刻板是造成两次世博会出现窘境的原因之一。
C.虽然也做出努力,但因在宣传理念上没有太大的变化,日本爱知世博会期间,外国观众对中国馆一点也不感兴趣。
D.余秋雨认为,盲目高估四大发明、出土文物等中国古代文化的现代魅力,是造成两次世博会出现窘境的原因之一。
小题3:在对文化价值的认识上,作者不完全认同“只要是‘民族的’,就一定是‘世界的’”这种观点。从文本中看,原因是什么?(3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文学名著、文化经典阅读(16分)
(一)文学名著阅读(10分)
小题1:下列各项中,对作品故事情节的叙述不正确的两项是(5 分)(   )(   )
A.刘备取蜀成功,孙权要讨还荆州,刘备不从。盛怒下的孙权以吕蒙为将,连下三郡。不久,孙权依吕蒙之计,白衣渡江,袭取了的荆州,并擒拿了关羽。关羽誓不投降,孙权考虑良久之后,将关羽捆绑送给曹操,以转移祸害。(《三国演义》)
B.经过激烈争论,最后首席陪审员认为:裁定她犯了罪,但没有蓄意抢劫,没有盗窃财物,从宽发落。但由于“疏忽”,竟在裁定的意见书上漏掉“是有罪,但并非蓄意***人”。因此,玛丝洛娃被判赴西伯利亚服苦役四年。(《复活》)
C.吴荪甫是一个野心勃勃的资本家。事业上,他曾略施小技,就挤垮了朱吟秋的丝厂,又组建了“益中公司”,一口气吞并了8个日用品制造厂。但在家里,他和妻子貌合神离,感情不好。(《子夜》)
D.觉民对琴低声说:“琴妹,我们学堂明年暑假要招收女生。”听到这消息,琴十分高兴,说到时候要第一个去报名。回家后,她找母亲商量,母亲的态度虽然让她很失望,但当她读了易卜生的《娜拉》后,又充满了希望。(《家》)
E.一直憎恶爱斯梅拉达的女修士居第尔,在看到爱斯梅拉达在广场上跳舞时,无意中发现了爱斯梅拉达小袋里的小鞋子,发现两只鞋子的形状和颜色完全一样,女修士发现爱斯梅拉达竟是自己15年前丢失的女儿,分别多年的母女才由此相认。(《巴黎圣母院》)
小题2:简答题。(任选一题,100字左右)(5分)
(1)阅读下面《红楼梦》选段,根据原著故事情节,回答问题。
“我是横了心的,当着众人在这里,我这一辈子莫说是‘宝玉’,便是‘宝金’‘宝银’‘宝天王’‘宝皇帝’,横竖不嫁人就完了!”
这段话是谁说的?她为什么这么说?请你简述事情的经过。
(2)阅读下面《欧也妮•葛朗台》选段,根据原著故事情节,回答问题。
“父亲,祝福我吧。”她要求道。“好好照看一切。到了那边向我交账。”他说的这最后一句话证明基督教应该是守财奴的宗教。
欧也妮在父亲死后是如何对待拿侬和查理的?她用父亲留下的巨额遗产做了哪些公益善事?对她的这些做法,周围人持什么态度?请简述。
 
 
 
 
 
 
 
 
 
 
 
 
 
 
 
 
 
 
 
 
 
 
 
 
 
 
 
 
 
 
 
 
 
 
 
 
 
 
 
 
 
 
 
 
 
 
 
 
 
 
 
 
 
 
 
 
 
 
 
 
 
 
 
 
 
 
 
 
 
 
 
 
 
 
 
 
 
 
 
 
 
 
 
 
 
 
 
 
 
 
 
 
 
 
 
 
 
 
 
 
 
 
 
 
 
100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实用类文本阅读(15分)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柏杨:做一个美丽的中国人
吕绍刚
2008年4月29日凌晨,台湾知名作家柏杨在台北病逝,享年89岁。他和李敖都是台湾著名杂文家,同时又与张学良、李敖一起并称台湾“三大难友”。他的《丑陋的中国人》一书,曾在大陆一版再版,并在80年代末引起过激烈争论。
柏杨的传奇人生就此画上句号,但其思想与人格的火花,仍在众多热爱他的读者中闪耀。
柏杨原名郭衣洞,1920年出生于河南,1949年前往台湾,1968年因所谓“挑拨人民与政府间感情”而获罪于台湾当局,度过了9年零26天的铁窗生涯。事后,柏杨回忆说,“正是在1968至1977年间,我做了阶下囚,便开始潜心治史。”身陷圉圄,使他对中国历史和现实进行了深入思考,这也成为他一生治学、为文、为人的动力源泉。
柏杨一生针砭时弊,借古讽今,犹如奋战不懈的斗士。“不肯听话,是我自己性格最大的弱点之一。”他自评道,“我摆脱传统文化的包袱,不为君王唱赞歌,只为苍生说人话。”这也成为广大读者熟知的一句名言。
柏杨一生著述等身,计有170多部小说、杂文和历史作品面世,成为“十年坐牢,十年杂文,十年著史,十年小说”的传奇作家。其中,《柏杨版<资治通鉴>》在台湾被誉为最有价值和最畅销的一部书,《中国人史纲》被列为对社会影响力最大的十部书之一。
“他其实是借助历史来讽喻现实,在历史与现实中找到了一个结合点。”蒋朗朗评价道,柏杨的一切与其深厚的中华文化底蕴是密不可分的。
柏杨说:“我们的国家只有一个,那就是中国……中国--我们的母亲,是我们惟一的立足点。”
1988年,他第一次回到大陆,回到了阔别40年的家乡。今年年初,“中国现代文学馆柏杨研究中心”在北京举行成立揭牌仪式,因健康原因,柏杨未能成行,由妻子张香华女士代表。
“我来时请他写了几个字,他费力写了‘重回大陆真好’,签名竟用了一个多小时。”张香华女士说。尽管当时已是88岁高龄,但是“重回大陆”一直是他非常清晰的愿望。
柏杨曾提起过一件事。大陆一个剧团到台湾表演老舍的《茶馆》,“我在台下,看得老泪纵横,心情沉重无比,仿佛中国百年来的伤痛逼面而来,我们却束手无策。”正是这种以史为鉴思考中国问题的视角,使他的思想和情怀具有了深远的穿透力。
不久前他接受采访,认为今日的中国经济突飞猛进,人民的文明度却落在后面,“我只怕中国人痼疾未除,却暴发各种新的病变。”他对中国及中国人前途命运的忧虑,始终如一。
张香华女士提到柏杨对后起之秀的期盼:“把空白的纸和笔铺在年轻一代的桌上,把手中的麦克风交给年轻的一代,让他们去试自己的新声。”
柏杨先生埋骨台湾,终于停笔休息。一位网友的话道出了许多人的心声:“在他的墓碑上应该写上这么一段话:这里埋葬着我们的一面镜子,一个美丽的中国人。他在世的时候,让人觉得刺痛。而没有了他,又让人怅然若失。”              (选自2008年5月4日《人民日报》,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作品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
A.第一段提到柏杨和张学良、李敖并称台湾的“三大难友”,流露出作者对柏杨的褒扬以及对其遭遇的同情。
B.9年零26天的铁窗生涯,使柏杨对中国历史和现实进行了深入思考;以史为鉴思考中国问题的视角,使他的思想和情怀也更具有了深远的穿透力。
C.柏杨的思想和人格之所以在众多热爱他的读者中闪耀,只是因为他一生针砭时事,借古讽今,犹如奋战不懈的斗士。
D.“这里埋葬着我们的一面镜子”,这面镜子照出所有中国人的丑陋,所以让所有的人觉得刺痛。
E.本文一面叙述关于柏杨的事件,一面借助于作者和蒋朗朗等人对柏杨的评论,表现了柏杨的思想和人格。
小题2:柏杨说:“我们的国家只有一个,那就是中国……中国--我们的母亲,是我们惟一的立足点。”文中哪些地方具体表现了这种情怀的?请简要概括。(4分)
                                                                                   
                                                                                   
小题3:文章以“柏杨:做一个美丽的中国人”为题有何作用?请谈谈你的看法。(6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