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17分)年,汉民族最后的口头传说红 苇①为什么说年是“汉民族最后的口头传说”呢?从年的深远的影响上来说,对于过年,几乎每个中国人都会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17分)年,汉民族最后的口头传说红 苇①为什么说年是“汉民族最后的口头传说”呢?从年的深远的影响上来说,对于过年,几乎每个中国人都会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不详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17分)
年,汉民族最后的口头传说
红 苇
①为什么说年是“汉民族最后的口头传说”呢?从年的深远的影响上来说,对于过年,几乎每个中国人都会说出一大堆感受、感想和故事。过年是最能牵动民族情绪、民族心理、民族文化的事情了,进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年文化,而以年文化为代表的节日文化又是构成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年,之所以称之为“最后”,是说其对我们的重要意义。这个传说对汉民族生活的影响是相当深远的,能与之相匹敌的口头传说,几乎没有。从这个意义上说,年的传说又可说成是汉民族“最后”的口头传说。
②就是这样一个有着重大影响的历史事件,却一直保持在民间口头传说的状态,这不能不说是一件非常奇怪的事情。要揭示年的真相,最为直接的依据只有一个,那就是关于年的口头传说,这是华夏民族千百年流传下来的口头传说,就其受忽视的程度而言,我把它叫做“最后”的口头传说。
③把年的口头传说当成一个文化问题,就会面对这样的现实,这个现实呈现的景象是:一条细弱的藤上却结出了一个巨大的果子。细弱的藤蔓就是年传说,关于其内涵我们知之甚少,相关的研究也相对较少。巨大的果子是指年传说的直接后果——过年,过年是中华民族最为隆重的传统节日,至今依然是社会生活中的一大盛事,两者真是反差强烈。
④透视年传说,首先面对的就是资料、史料特别匮乏的现实。但对于民俗学来说,既有的资料、史料并不是第一位的,民俗学更注重民俗后果的现在性与现场性,也就是说,民俗学更为看重那些活生生的在民俗生活中起作用的事物。正如民俗学家钟敬文所说的,民俗学是一种“现在的”学问,而不是“历史的”学问,这两者的不同,正像“生物学”与“古生物学”的不同一样。这样看来,年传说就完全没有必要为自己的“口头传说”出身而自卑。
⑤以文字为中心的史料观,是社会历史逐渐发展的结果。在这种状态下,口头传说如果不能纳入文字的视野,被文字收编,就难以得到保存,更难以得到知识阶层的青睐。这样看来,年传说真是命悬一线。史学家傅斯年在史料观上却别有见地,他认为“史学即史料学”,并特别看重包括口头传说在内的所谓直接的史料。顾炎武做学问的一个特点,就是搜求直接的史料以修订史文,阎若璩也是以实在地理来订定古记载。傅斯年对他们的做法都特别推崇,他认为“地方上求材料,刻文上抄材料,档库中出材料,传说中辨材料”,花费真工夫,搜求真材料,这样才能做得出真学问。
⑥其实,传说有其独特的意义。在一定的历史时期,传说又有其不可替代的作用。人类学家泰勒通过对前文明状态中南太平洋岛民历史记忆的研究,形成了这样的认识:在文字出现之前,民族历史的传承或多或少是要依靠传说来完成的。传说中可能有后人不能理解之处,但传说的内容并不是无中生有的。这正如李学勤先生在《走出疑古时代》中所说,不能单纯地把传说看成是神话故事,而否认其中所包含的历史的“素质、核心”。
⑦从民俗学的角度看,作为“汉民族最后的口头传说”,年传说的重要价值是不言而喻的。口头传说应该说与资料、史料的地位一样重要,甚至有其不可替代的鲜活性与丰富性。它们之间并不是矛盾对立的关系,从历史上看有许多资料、史料就是由口头传说而来的,有价值的口头传说完全有资格变成资料、史料。据认为,《国语》的来源即是口说的史料,《左传》的一部分材料也来源于口头史料,还有战国诸子在其论说中所记的故事也多是如此。司马迁的《史记》,也采纳了相当多的口头传说。即使是被奉为圭臬的《旧约》,在其成为经典以前,也只不过是流传于祭司、土师和民间的口头传说而已。所以,口头传说自有其独特的文化价值。
⑧由此可见,作为口头状态的年传说,其在史料上的意义,是不输于任何所谓以文字状态记载下来的材料的。(选自《年的三幅面孔,中国时间文化的前世今生》,有删改)
小题1:下列选项中不符合文意的两项是(  )(6分)
A.过年牵动着民族情绪、民族心理、民族文化,形成独具特色的年文化,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的组成部分。
B.对于民俗学来说,重要的是民俗后果的现在性与现场性,已有的资料、史料并不是最重要的。
C.口头传说没有被纳入文字的视野,没有被文字收编,所以难以得到保存,更难以得到知识阶层的青睐。
D.在文字出现之前,民族历史的传承主要依靠传说来完成,传说中可能有后人不能理解之处,但传说内容不是无中生有的。
E.从民俗学的角度看,口头传说应该说与资料、史料的地位一样重要,甚至有其不可替代的鲜活性与丰富性。
小题2:根据文意,不列现象不属于“民俗学”研究范畴的一项是(   )(3分)
A.学者不仅从历代各种书籍中找出记载孟姜女的材料,还关注从民间收集的关于孟姜女的传说、歌谣、戏曲等等。
B.《红楼梦》中为贾宝玉出生后抓周,身上带护身符,订婚“吃茶”,结婚下聘,端午贴符、中秋赏菊等等的叙述。
C.研究“盛唐时期的广东”时,学者主要通过现存历史文献和考古发现去构建盛唐时期广东的发展状况与历史进程。
D.这里的苗族山寨前竖着一根柱子,上面挂着苗族人演傩戏(在民间祭祀仪式基础上形成的一种戏曲)的面具。
小题3:作者为什么认为年的口头传说是“最后的”口头传说?(4分)
小题4:从全文看,传说有何价值?(4分)
答案

小题1:C、D
小题1:C
小题1:(1)年的传说影响深远。(1分)这个传说对汉民族生活的影响是相当深远的,没有任何一个口头传说能与之相匹敌,“最后的”说的是难以超越。(1分)
(2)年的传说不受重视。(1分)保持在民间口头传说的状态,资料匮乏,缺乏研究,“最后的”是说受忽视的程度之深。(1分)
评分标准:每点2分,共4分。每点须有概括与解说。
小题1:1)传说可以对民族生活产生一定的影响; (2)传说在文字出现之前,可以传承历史;
(3)传说可以成为史料,帮助人们研究历史; (4)传说有其他资料不可替代的鲜活性和丰富性。
评分标准:答对1点给1分。
解析

小题1:A项与“过年是最能牵动民族情绪、民族心理、民族文化的事情了,进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年文化,而以年文化为代表的节日文化又是构成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表达的意思一致。B项与“但对于民俗学来说,既有的资料、史料并不是第一位的,民俗学更注重民俗后果的现在性与现场性”意思吻合;C项把“在这种状态下,口头传说如果不能纳入文字的视野,被文字收编,就难以得到保存,更难以得到知识阶层的青睐”的假设处理成客观现实;D项与“在文字出现之前,民族历史的传承或多或少是要依靠传说来完成的。传说中可能有后人不能理解之处,但传说的内容并不是无中生有的”不同,但原文是“或多或少”而非“主要”;E项出自“口头传说应该说与资料、史料的地位一样重要,甚至有其不可替代的鲜活性与丰富性。”
小题1:注意④段“民俗学更注重民俗后果的现在性与现场性”“民俗学更为看重那些活生生的在民俗生活中起作用的事物。” C项“历史文献和考古发现”已远离了现实生活,所以属于历史学的范畴
小题1:年传说的重要价值是不言而喻的和是不输于任何所谓以文字状态记载下来的材料的。 这两句话从两个方面介绍了年的价值与现状。所以最后的有两种含义。一种是有价值,一种是被忽视。
小题1:仔细阅读第⑦段,可从影响与历史等方面来概括。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15分)
被遮蔽的巴金   祝勇
2005年10月17日,巴金走完了他101年的人生之路,不仅他的生命长度在中国作家中颇为罕见,他的精神阅历也绝无仅有。对巴金的评价常常存在着某种深刻的矛盾,一方面他被推崇为20世纪中国文学大师,另一方面,他的文学地位不断受到质疑。许多人认为,无论《家》、《春》、《秋》、《寒夜》、《第四病室》,还是他晚年引起关注的《随想录》,都无法代表中国文学的最高水准。所以,将巴金推向神坛,反而遮蔽了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真实价值。
实际上,巴金自身同样处于遮蔽之中。这种遮蔽,使我们不能在完整的意义上认识巴金。当然,这种遮蔽,是二十世纪中国知识分子的宿命,诸如沈从文、钱锺书、张爱玲等,在很长时期内,被彻底排除在主流言说体系之外,而巴金,似乎比他们幸运,他的作品几乎没有停止过传播。然而,一个不可忽略的事实是,被传播的巴金,是经过主流意识形态编辑和修饰的巴金,而在被修饰的巴金和真实的巴金之间,存在着一个不小的距离。这个距离,首先来自对他思想者身份的忽略。正如我们不能单以小说的成就来衡量鲁迅的文化价值一样,巴金首先是作为一个思想者存在的。自从十五岁时读过克鲁泡特金的《告少年》之后,巴金就开始对人类幸福世界的幻想,安那其主义也因此成为他一生坚持的基本主张。在从事小说创作之前,巴金就已经写下了大量文章,如《怎样建设真正自由平等的社会》、《爱国主义与中国人到幸福的路》等,对政府、私有制进行批判,而这,正是安那其主义的出发点。
当我们从思想史的视角观察巴金,巴金的文本便会发生奇特的变化,它们不再是像某些人指责的那样纯属党派政治宣传品、是对阶级斗争的简单图解,而是始终包含着对人类合理的社会秩序的探寻,而这种探寻,自始至终都是从一个独立的知识分子的立场出发,而不是服从他人的意志。他对作家职业的选择,也归因于安那其主义者相信在社会革命中最重要的手段就是通过教育将个人从强权中解放出来,恢复人类本能的社会性。从这里出发,巴金的文学道路才变得易于理解。而他笔下所有的爱恨情仇,都是巴金思想体系的一个局部,单从文本意义上考察,把他们从巴金的思想体系中剥离出来,它们的价值当然会大打折扣。
此外,被传播的巴金,对于巴金而言,只是冰山一角。即使是人民文学出版社二十六卷本的《巴金全集》,也是遗漏颇多。这些“遗漏”,除了史料搜集的难度外,自然也有人为的成分。比如他的理论专著《从资本主义到安那其主义》,就未能收入全集。对巴金的思想背景讳莫如深,为解读其文本制造了困难。
巴金的文学活动,一以贯之地坚持着安那其主义立场,来关注被压抑的人们,并构建他理想中的社会图景。如果说有所中断,便是在五十年代至七十年代末这段时期,这成为晚年巴金痛悔不已的不洁史和他撰写《随想录》的主要动机。他的晚年巨著《随想录》,与“文革”中的逼供信相对照,是他对自己的一生主动进行的思想总结,也是他的思想遗嘱。在这份总结中,文辞是否考究显然并不重要,陈思和评价它“不再具有卢梭时代以及中国‘五四’时代自传作家所犯的浪漫主义的通病”,以“顶峰”一类的大词为其命名,显然言过其实。但指责它“始终无变化的结构,语言一味平直,无论怎么讲,其文学魅力都难以尽如人意”,“教堂中牧师前的忏悔最彻底,也不是文学”,却也大无必要。只要把它视为一个思想者精神历程的一个组成部分,一切也就释然了。
小题1:巴金的“被遮蔽”,具体体现在哪些地方?(4分)
小题2:文章说“巴金首先是作为一个思想者存在的”,从文中看,作者认为巴金“作为一个思想者存在”的主要依据有哪些?(5分)
小题3:从作者对巴金作品的解读中,你得到怎样的启示? 请结合你的阅读体会,举例说明。(6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哀 伤
契诃夫
刀割一样的冷风迎面吹来,雪花的迷雾在打转儿,田野、电线杆、树木都看不见了。旋匠[注]格里戈里·彼得罗夫,这个当年在加尔钦乡里无人不知的出色手艺人,同时又是最没出息的农民,此刻正赶着一辆雪橇把他生病的老伴送到地方自治局医院去。
不幸是从昨天傍晚开始的。昨晚他回到家里,像往常一样喝得醉醺醺的,又开始骂人,挥舞老拳。老太婆瞧了一眼她的冤家,那眼神却是他从来没有见过的。往日,她那双老眼里布满了痛苦和温顺,可现在她的眼神严厉而呆板,倒像是圣像上的圣徒或者快要死的人。吓呆了的旋匠赶紧向邻居借了一匹老马,立即把老太婆往医院里送。
“你呀,玛特廖娜,那个……”他又小声嘟哝,“要是巴维尔·伊凡内奇问起我打不打你,你就说:‘从来没打过!,往后我再也不打你了。我凭十字架向上帝起誓!再说,难道我是生性狠毒才打你的?随手就打了,没有道理。我心疼你哩。换了别人就不会这么伤心,可我现在急着送你去看病……我尽力了。瞧这风雪,好大呀!上帝啊,你发怒吧!只求你保佑我们别迷路……”他感到奇怪,老太婆脸上的雪怎么老也不化。问她什么,她不答应,同样叫人害怕。最后,为了探个明白,他没有回头,只是去摸她的手。手冰冷,拉起后像鞭子一样落下去。
这下旋匠哭了。他不只可怜老太婆,更感到懊丧。他想:他还没来得及跟老太婆好好过日子,对她表表心意,疼爱她,怎么她已经死了。他跟她共同生活了四十年,但这四十年像在雾里一般过去了。酗酒,打架,受穷,没过上一天好日子。而且,像故意气他似的,正当他感悟到要疼爱老太婆,离了她就没法生活,他实在对不起她的时候,老太婆却死了。
“是啊,她还常常去讨饭!”他回想往事,“是我打发她去向人家讨面包的,麻烦事!她,蠢婆娘,再活上十年就好了,要不然,恐怕她以为我当真是那种人。圣母娘娘,我这是往什么鬼地方赶呀?现在不用去看病了,现在该下葬了。往回走!”
旋匠掉转马头,使劲抽他的马。道路变得越来越难走了。现在,连车轭都看不见了。雪橇有时撞到小松树上,黑糊糊的东西擦伤他的手,在眼前闪过。视野之内又变得白茫茫一片,风雪飞旋。
“再从头活一次就好了……”旋匠想道。
他回想起,四十年前玛特廖娜是个年轻、漂亮、快活的姑娘,富裕人家出身。父母把女儿嫁给他,贪图他有好手艺。本来完全可以过上好日子,但不幸的是,婚礼后他烂醉如泥,一头倒在暖炕上,从此就迷迷糊糊,好像直到这一刻都还没有清醒过来。除了喝酒,倒头躺下,打老婆,此外就什么也记不起来了。
 密密层层的大雪渐渐变得灰暗了。黄昏已经来临。
“再从头活一次就好了……”旋匠想道,“我要添置一套新工具,接受定货……把钱都交给老太婆……是的!”
后来他无意中把缰绳弄丢了。他寻找起来,想把缰绳捡起来,却怎么也不行。他的手活动不了了……
“算了……”他心想,“反正马认路,它会拉回家的。这会儿真想睡一觉……趁下葬以前,安魂祭以前,最好歇一歇。”
旋匠闭上眼睛,开始打盹。不久他听到马站住不走了。他睁眼一看,自己面前有一堆黑糊糊的东西,像是小木屋,又像大草垛……
他真想从雪橇上爬下来,弄清楚是这么回事,可是全身懒得宁愿冻死,也不想动弹了……于是他安静地睡着了。
他醒过来时,发现已经躺在一间四壁油漆过的大房间里。窗外射进明亮的阳光。旋匠看到床前有许多人,第一件事他就想表明自己是个稳重而懂事的人。
“请来参加老太婆的安魂祭,乡亲们!”他说,“还要告诉东家一声……”
“唉,算了,算了!你躺着吧!”有人打断他。
“天哪,是巴维尔·伊凡内奇!”旋匠看到身边的医生吃惊地说,“老爷哪!恩人哪!”
他想跳下床,扑通一声给医生跪下,但感到手脚都不听他的使唤。
“老爷!我的腿在哪儿?胳膊呢?”
“你跟胳膊和腿告别吧……都冻坏了!唉,唉,你哭什么呀,你已经活了一辈子,谢天谢地吧!恐怕活了六十年了吧——你也活够了!”
“伤心呀,老爷,我伤心呀!请您宽宏大量原谅我!要再活上那么五六年就好了……”
“为什么?”
“马是借来的,得还人家……要给老太婆下葬……这世上的事怎么变得那么快!巴维尔·伊凡内奇!卡累利阿榨木烟盒还没有做得,槌球还没有做得……”
医生一挥手,从病房里走了出去。这个旋匠——算是完了。
(本文有删节)
[注]旋匠:对手工艺人的称呼。
小题1:小说主人公格里戈里·彼得罗夫是个怎样的人?请结合全文作简要分析。(6分)
小题2:小说的环境描写很成功,请结合原文两处划线句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6分)
小题3:小说用不小的篇幅来写主人公的心理,请简要分析这些心理语言的特色。(5分)
小题4:这篇小说以“哀伤”为题,寓意深刻。请结合全文探究“哀伤”的含义。(8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小说,完成小题。
萝卜花
丁立梅
(1)萝卜花是一个女人雕的,用料是萝卜,她把它雕成一朵朵月季花的模样。花盛开,很喜人。
(2)女人在小城的一条小巷子里摆地摊儿,卖小炒。一小罐煤气,一张简单的操作平台,木板做的,用来放锅碗盘碟,她的摊子就摆开了。她卖的小炒只三样:土豆丝炒牛肉,土豆丝炒鸡蛋,土豆丝炒猪肉。
(3)女人30岁左右,瘦,皮肤白皙,长头发用发卡别在脑后。惹眼的是她的衣着,整天沾着油锅的,应该很油腻才是,却不。她的衣服极干净,外面罩着白围裙。衣领那儿,露出里面的一点红,是红毛衣,或红围巾。她过一会儿,就换一下围裙,换一下袖套,以保持整体衣着的干净。很让人惊奇且喜欢的是,她每卖一份小炒,就在装给你的方便盒里放上一朵雕刻的萝卜花。这样装在盒子里的,才好看。她说。
(4)不知是因为女人的干净,还是她的萝卜花,一到吃饭时间,女人的摊子前,总围满人。五块钱一份的小炒,大家多很耐心地等待着。女人不停地翻铲,而后装在方便盒里,而后放上一朵萝卜花。整个过程,充满美感。于是,一朵一朵素雅的萝卜花,就开到了人的饭桌上。
(5)我也去买女人的小炒。去的次数多了,渐渐知道她的故事。
(6)女人原先有个很殷实的家。男人是搞建筑的,很有些钱。但不幸的是,在一次建筑中,男人从尚未完工的高楼上摔下来,被送进医院,医院当场就下了病危通知书。女人几乎倾尽所有,抢救男人,才捡回半条命——男人瘫痪了。
(7)生活的优裕不再。年幼的孩子,瘫痪的男人,女人得一肩扛一个。她考虑了许久,决心摆摊儿卖小炒。有人劝她,街上那么多家饭店,你卖小炒能卖得出去吗?女人想,也是。总得弄点和别人不一样的东西吧?于是她想到了雕刻萝卜花。当她静静地坐在桌旁雕画时,她突然被自己手上的美镇住了,一根再普通不过的胡萝卜,在眨眼之间,竟能开出一小朵一小朵的花来。女人的心,一下子充满期望和向往。
(8)就这样,女人的小炒摊子,摆开了,并且很快成为小城的一道风景。下班了赶不上做菜的人,都会相互招呼一声,去买一份萝卜花吧。就都晃到女人的摊儿前来了。
(9)一次,我开玩笑地问女人,攒了多少钱了?女人笑而不答。一小朵一小朵的萝卜花,很认真地开在她的手边。
(10)不多久,女人竟出人意料地盘下了一家酒店,用她积攒的钱。她负责配菜,她把瘫痪的男人,接到店里管账。女人依然衣着干净,在所有的菜肴里,依然喜欢放上一朵她雕刻的萝卜花。菜不但是吃的,也是用来看的呢。她说,眼睛亮着。一旁的男人,气色也好,没有颓废的样子。
(11)女人的酒店,慢慢地出了名。提起萝卜花,大家都知道。
(12)生活,也许避免不了苦难,却从不会拒绝一朵萝卜花的盛开。
小题1:文中的女人是一个怎样的形象?结合文章内容具体分析。(4分)
小题2:文章第三段浓墨重彩地描写女人的衣着打扮,试分析其作用。(5分)
小题3:作者以“萝卜花”为题有何用意?(6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25分)
一代奇才今寂寥
——浦江清其人其事
谙熟掌故的人没准还记得,当年的北平曾有著名的“清华双清”。“双清”者,一个是大名鼎鼎的朱自清,一个是鼎鼎大名的浦江清。而今,前者依然声名煊赫,后者却已门庭寥落。
浦江清的治学之路丰富多姿:初从吴宓研修西洋文学,继随陈寅恪治东方学,后回归王国维所做的中国古典文学研究。几年下来,他中西并举,古今兼擅,那“文史并进、博览无涯”的名气,便不胫而走。
浦江清在诗文创作上极勤奋,但在治学上却极谨慎,饶有东大前辈“述而不作”之风。十余年间,他仅写了《八仙考》《<逍遥游>之话》两篇论文,前者一俟问世,便是对学界大佬朱希祖都很不以为然的张荫麟也极为倾服。
抗战时期,安顿好家人的浦江清冒着生命危险闯过日寇的警戒线,在水灾、空袭的威胁下,在胃病、疟疾的折磨下,翻山越岭,一路西行赶回西南联大,以免耽误学生功课。联大时期,他常年蛰居于文科研究所,潜心研究和写作,经常带一两个饼到图书馆,一待就是一天,闭馆时不知出来,常常被人锁在里面。
抗战胜利后,联大结束,清华恢复。长年清苦的生活,艰难的处境,令浦江清的胃病日甚一日,南方气候无疑与其更相宜,东南不少名校也争相聘请。不意此时噩耗传来,闻一多在昆明遇刺。即便亲友如何劝阻,他只是说:“闻先生遇害,系里正缺人,我怎能不去呢!”回到清华后,他立即接替闻一多的工作,续讲“楚辞”,并与朱自清等共同整理闻一多遗著。不久,朱自清亦病亡,使国文系再受打击。作为硕果仅存的元老,浦江清独撑危局,不顾病弱之躯,毅然承担了主编《朱自清全集》的重任。
解放后的学生马嘶这样描述对浦江清的印象:“他的衣着不很讲究,有点不修边幅的样子,天冷时便穿上一件棉袍,那时,男人穿长袍已显得很不合潮流了。”在浦江清心中,衣着并不重要,教学才是第一位的。
浦江清会唱昆曲,不仅把那些脍炙人口的元曲剧情讲得有声有色,兴致高时还会哼唱一曲,谓之“吟唱教学法”,意在熏陶。他在课堂上唱昆曲,开始听讲者都掩口而笑,后来不少人都喜欢上了他那入神的清唱。令学生程毅中印象最深的便是他讲到《长生殿》时在堂上清唱的其中一段曲词,“天淡云闲,列长空数行飞雁”,至今还是余音缭绕。学生白化文回忆说:“浦先生拖课半小时是常事,有时能达到一小时。他老人家很认真,万一自己迟到,那时间一定要补上。这可苦了大伙儿啦,午饭去晚了就只剩下粉条子啦。当时我还写了打油诗一首:‘教室楼前日影西,霖铃一曲尚低迷;唱到明皇声咽处,回肠荡气腹中啼!’”。 
浦江清觉得郭沫若对屈原出生日期所下结论有误,为了论证自己的看法,他从头学习高等数学和古代历法,常常忘却寒冷与疲倦,后半夜起床看星象,用以推算出准确的生卒年份。后来写出《屈原生年月日的推算问题》这一重要论文。上课时,他对学生们说:“对于这个问题,目前有三种意见,郭沫若先生的一种,XX先生的一种,还有我的一种。我以为这三种意见,我的意见最为正确。”台下学生都为他的这种坦率与真诚相视而笑。
解放后繁重的工作和频繁的运动,彻底摧毁了浦江清的健康,终致其十二指肠穿孔,以至于只能采取保守疗法而不能手术。期末考试时,他只能让学生挨个到其病榻前轮流口试。浦江清闭着眼睛静静地听学生回答,待回答完毕,才睁开眼睛,在成绩册上写个“优”字。
  浦江清逝世时只有五十三岁,时为教研室主任的游国恩与室内的研究生、助教们做了几副挽联,后人对程毅中所做一副印象深刻,那就是:秋雨梧桐成绝唱,春风桃李有余哀。
(根据刘超、浦汉明、白化文、程毅中等回忆文章改写)
小题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   )
A.浦江清的论文《八仙考》问世后,学界大佬朱希祖不以为然,张荫麟则极为倾服。
B.浦江清在课堂上清唱的《长生殿》唱词,令学生程毅中印象深刻,至今还是余音缭绕。
C.白化文写的打油诗以形象、幽默的笔调描绘出浦江清清唱拖课时学生的饥饿与无奈。
D.浦江清对自己的屈原出生日研究结论的自信,表现出他在学术上坚持己见的独立精神及其个性上的坦率和真诚。
E.本文综合运用了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等多种描写手法来塑造浦江清的形象。
小题2:结合文章内容,分析程毅中“秋雨梧桐成绝唱,春风桃李有余哀”这副挽联有哪些内涵?(6分)
小题3:根据文章内容,你觉得浦江清是一个怎样的人?请举例说明。(6分) 
小题4:结合文章内容,分析浦江清“门庭寥落”的原因?你如何看待这一现象?(8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儿童文学:还原孩子的天空
儿童文学,顾名思义,就是专为少年儿童创作的文学作品。它的一大特别要求就是通俗易懂,生动活泼。作品的主题要明确突出,形象具体鲜明,结构单纯,语言浅显精练,情节有趣,想象丰富,而且其内容、形式及表现手法都尽可能适合于少年儿童的生理心理特点,容易为他们所接受。
新世纪儿童文学进入了一个多元化的时代,进入了一个实力团队纷争和实力作家竞技的状态。今天的儿童文学作家们追求市场效益,创作越来越商业化和娱乐化。今天儿童文学的著名作家越来越多了,但权威性在消失。
新世纪儿童文学的格局变化,带来多方面的影响,也促使我们对儿童文学创作进行新的思考。我们必须重新审视儿童文学的价值、阅读市场、作家的创作姿态等问题。
儿童文学的价值包含以下方面:一是对儿童生命和生活的基本状态的呈现,这使儿童文学成为成年人了解儿童世界的窗口。二是对成人生命与生活的基本状态的适当表现,这使儿童文学成为儿童了解成年人世界的窗口。三是比如爱,比如合作,比如同情心和悲悯情怀等人类的基本情感。四是成年人的文化期待,包括成年人作为父母亲角色对儿童的呵护与关爱,以及父母亲对儿童的教育意愿和成长要求。五是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对民族历史的理解。六是对母语意识的培养。儿童文学应该是很慎重的文学,值得我们不仅在文字上选用美的修辞,而且要在主题和内涵上进行母语文化的提炼和选择。
中国儿童文学拥有着世界上最大的阅读市场——3亿少年儿童。但是现在占据我们市场的多是国外的引进版儿童文学书籍。《哈利·波特》的市场包装、市场策划、市场运营都给中国儿童文学上了一课。它有书籍、电影、玩具、网站等一系列产品,彼此之间形成联动。相比之下,我国儿童文化商品市场的经营者和参与者在观念上都要转变,应该把儿童文学当作产业,按照市场运行规律来操作。我们觉得要制造本土的“哈利·波特”,就不能把电影、电视当作儿童文学的敌人,而应该利用所有的市场手段,五指成拳,整合中国的文化力量来发展儿童文学。
一个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家,应该具备比一个优秀的成年人文学作家还要多一层东西,因为成年人文学要求文学性和思想性,儿童文学除了这些,还需要一个深入浅出的过程。要从表面纷繁复杂的人间世象中提炼出一个让少年儿童能够接受的表现形式,让他们喜欢看,这就是书写的角度的问题。儿童文学,要从内容上、角度上还原孩子的天空。
儿童不仅仅是一个家庭的希望所在,也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和整个人类传承不息的根本希望所在。儿童的健康成长,离不开社会各方面的共同努力,自然也脱离不了儿童文学的熏陶。如何创作出适合孩子们阅读的图书,在潜移默化中完成教育、引导的社会责任,将继续成为社会要解决的重要话题。
小题1:从原文看,下列对“儿童文学”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儿童文学是专门为少年儿童创作的文学作品,要求通俗易懂,生动活泼,在创作内容和角度等方面还原孩子的天空。
B.儿童文学作品的主题要明确突出,形象要鲜明具体,结构单纯,语言浅显精练,情节有趣,想象丰富,让孩子们容易接受。
C.只有符合市场价值,利用所有的市场手段,儿童文学才能有更大的发展空间,像《哈利·波特》一样,把儿童文学当作产业。
D.儿童文学作品的内容、形式及表现手法都要尽可能适合于少年儿童的生理心理特点,让孩子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
小题2:下列各项关于儿童文学的价值和对儿童文学作家的要求,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儿童文学能呈现儿童的和适当表现成年人的生活和生命的基本状态,所以儿童文学应成为成年人和儿童相互了解对方世界的窗口。
B.儿童文学的价值应包含人类的基本情感和成年人的文化期待,以及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对民族历史的理解和对母语意识的培养。
C.儿童文学需要一个深入浅出的过程,一个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家应比一个优秀的成年人文学作家在表现形式上有更深一层的东西。
D.如何创作更多适合孩子们阅读的图书,在潜移默化中完成教育、引导孩子的社会责任是儿童文学作家乃至整个社会要解决的重要课题。
小题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今天的儿童文学作家们追求市场效益,创作越来越商业化和娱乐化,今天儿童文学缺少权威,也缺少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
B.中国儿童文学拥有世界上最大的阅读市场,儿童文化商品市场的经营者和参与者应该把儿童文学当作产业,按照市场运行规律,利用所有市场手段,整合中国的文化力量(包括电影、电视)来促进儿童文学的发展。
C.如今儿童文学的著名作家越来越多了,但权威性在消失,我们需要重新审视儿童文学的价值、阅读市场、作家的创作姿态等问题。
D.儿童是家庭、国家、民族和整个人类传承不息的希望。要为孩子们提供更多更好的儿童文学作品,努力构建促进儿童健康成长的社会环境。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