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珠    宝莫泊桑朗丹先生在副科长家里的一次晚会上,遇到了这个年轻姑娘,从此就堕入了情网。她的父亲是外省的一个收税官,已经死了好几年。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珠    宝莫泊桑朗丹先生在副科长家里的一次晚会上,遇到了这个年轻姑娘,从此就堕入了情网。她的父亲是外省的一个收税官,已经死了好几年。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不详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珠    宝
莫泊桑
朗丹先生在副科长家里的一次晚会上,遇到了这个年轻姑娘,从此就堕入了情网。
她的父亲是外省的一个收税官,已经死了好几年。后来她跟着母亲来到了巴黎。她们家虽穷,可是为人正派,稳重而且和蔼。这个年轻姑娘仿佛是规矩女人的完美无缺的典型,她的纯朴美里有一种天使般的贞洁的魅力。凡是认识她的人都再三夸奖说:“娶她的人肯定会幸福。再也找不到比她更好的了。”
朗丹先生那时在内政部里当主任科员,每年的薪水是三千五百法郎。他向她求婚,娶了她做妻子。
跟她在一起,他的幸福简直是难以用笔墨形容。她勤俭持家,精打细算,因而他们的日子好像过得很阔绰。她对丈夫无比的关心、体贴、温存。而且她本人的诱惑力又是那么大,虽然他们相遇已经有六年了,可是他比开头那些日子还要爱她。
他责备她的,只有两个嗜好:爱看戏,爱假珠宝。
她的朋友们(她认识几个小官吏的妻子)经常能够替她搞到包厢,请她去看当时风行的戏。她不管她丈夫愿意不愿意,总是拖着他一块去;不过一天工作下来,这种消遣反而增加他的疲劳。因此,他恳求她别再拖他同去。她开始不肯答应,直到最后才为了讨好他,勉强让了步。他对她说不出的感激。
然而,这种爱看戏的嗜好,很快地引起了她爱打扮的需要。她渐渐地养成了一种习惯,爱在耳朵上戴两粒冒充钻石的大莱茵石。她还戴假珍珠的项链、赛金的镯子。
她的丈夫有点不满意这种对假货的爱好,每次劝他,她总是露出温柔的笑容,“有什么办法呢?我爱好这个。我当然更喜欢有真的珠宝!”
到了晚上,只有他们俩待在炉火旁边,她就开始热情地细细观看那些假珠宝,好像其中有一种无穷的、秘密的乐趣似的。她一边用手指转动着珍珠项链,或者让宝石的切面放出夺目的光彩,一边不停地说:“你倒是瞧瞧呀,做得多么好。简直跟真的一样。”
一个冬天的夜里,她从歌剧院回来,冻得全身直打哆嗦,第二天不停地咳嗽,一个星期以后就害肺炎死了。
朗丹差一点也跟她进了坟墓。他是那么失望,不到一个月的工夫头发都变白了。他从早哭到晚,难以忍受的痛苦撕碎了他的心灵。
但是生活对他来说越来越困难了。他的薪水在他妻子的手里,足够家里的一切开支,现在剩下他一个人,反而不够用了。他奇怪她哪儿来的那么大的本领,居然能够让他天天喝上等的酒,吃精美的食物。
终于有一天早上,离着月底还有整整一个星期,手上却连一个子儿也没有了。于是他打主意变卖东西。他立刻想到了他妻子的那些“便宜货”。他在她留下的那一堆假货中找来找去,他决定卖掉她好像特别喜欢的那串大项链,因为虽是假货,可是做工考究,想来还可以值个七八法郎。
他把它放在衣袋里,打算找一家可靠的珠宝店。 他终于看到一家,走了进去。 
“先生,”他对商人说,“我想请您估估这件东西。”
老板见了这件首饰,就立刻叫了起来:“哎呀!我可认识这串项链,它是从我们这儿卖出去的。”
朗丹先生感到很惊慌,问:“值多少钱?”
“先生,我是两万五千法郎售出的。我准备出一万八千法郎收回来,不过按照法律规定,您得先把这件东西弄到手的经过告诉我。”
朗丹先生惊奇得两腿发软,坐了下来。他说:“不过……不过,您再好好看看,先生,我一直以为它是……假的呢。”
首饰商人又问:“您愿意告诉我,您姓什么吗,先生?”
“当然愿意。我姓朗丹,住在殉道者街十六号。”
商人打开帐簿,查了查,说:“这串项链的确是在一八七六年七月二十日送到朗丹太太的住址,殉道者街十六号去的。”
他从首饰店出来,穿过大街,继续朝前走,走着走着发现走错了路,又转过身来往回走,走到了杜依勒里宫,过了塞纳河,一看又走错了,于是又回到香榭丽舍大街,脑子里乱得没有一点儿主意。他想好好地考虑考虑,弄明白到底是怎么回事。他的妻子没有力量买一件这样贵重的东西,——当然没有。那么,这是别人送的一件礼物了!礼物!谁送的?为什么送呢?
他停下来,呆呆地立在大街中间。可怕的疑窦掠过他的脑海。莫非她?这么说,其余的珠宝也都是礼物了!他觉得地上摇晃,觉得面前的一棵树倒下来;他伸出双臂,倒在地上,失去了知觉……
他顺利地从珠宝商那里拿到了一万八千法郎,此后,他的贪欲膨胀起来,卖掉了妻子的所有珠宝,成了有钱人,开始到处炫耀,与妓女鬼混,才半年就又结了婚。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的分析概括最正确的两项是:(   )(   )(5分)
A.郎丹太太的“假项链”竟然是真的,这一情节既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因为,小说已在前面做了多处暗示。这一点与作者的另一篇小说《项链》有异曲同工之妙。
B.小说开头用“为人正派”“稳重”“天使般的贞洁”“ 规矩女人的完美无缺的典型”来形容郎丹太太,读完全文,我们分明感到这些词语都充满讽刺意味。
C.小说在倒数第二段写郎丹先生一再走错路,这一情节意在表现他内心的恐慌,而造成他内心恐慌的原因是,他觉得对不起妻子,不该在妻子刚去世不久就变卖她生前所喜爱的项链。
D.郎丹太太对丈夫的不忠,其实是郎丹先生一手造成的,他不该纵容妻子的两个嗜好——爱看戏、爱假珠宝。
E.小说在塑造郎丹先生时,运用了行动描写和语言描写。而对郎丹太太虽着墨不多,但也写得栩栩如生,给读者留下了深刻印象。
小题2:郎丹太太患肺炎并很快死去,这一情节在小说中具有重要作用,请做简要分析。(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请分析郎丹太太的形象。(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4:有人说,郎丹夫妇虽然都未经受住物质的诱惑而走向了堕落,但在情感方面,他们夫妻还是彼此相爱的,也有人认为,他们之间根本没有爱情可言。你认为呢?请说说你的理由。(8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小题1:AB
小题1:推动了情节的发展。正是太太的去世,才使收入不高的郎丹先生很快陷入了困境,正是这种困境才促使他想到要变卖妻子的“假珠宝”,也才解开了妻子和“假珠宝”的秘密;在人物塑造上,正是这一情节的推动,才揭开了郎丹太太的真面目,也使郎丹先生贪婪、自私、无耻的嘴脸暴露无遗;从而使小说的主题得到了深化。每点2分。
小题1:郎丹太太是一个经受不住物质的诱惑最终走向堕落的虚伪的女人。(2分)她外表美丽端庄内心却充满了对奢华生活的向往,她爱看戏,爱珠宝,丈夫微薄的薪水无法满足她的欲求,于是她就凭借自己迷人的姿色,博取有钱人的欢心,背着丈夫做起了别人的情妇,心安理得地接受别人送的礼物,(2分)。她不仅不感到耻辱,还以此为乐趣,而在丈夫面前却把自己伪装的如此温柔娴淑,深得丈夫的喜欢。(2分)
小题1:示例一:有真爱:
首先,郎丹太太是爱丈夫的。①与丈夫结婚后,她“勤俭持家,精打细算”“对丈夫无比关心、体贴和温存”,她希望丈夫陪她看戏,但看到丈夫因此而疲惫时,她就主动做了让步;②她不惜委屈自己,从情人那里弄到钱,让丈夫天天喝上等的酒、吃精美的食物;③她害怕丈夫为她做别人的情妇而伤心,于是谎称自己的珠宝是假的,并谎称自己喜欢假珠宝。(4分)
其次,郎丹先生也是爱妻子的。①他从副科长家的晚会第一次遇见她,便对她一见钟情,很快便坠入情网②他明明不喜欢她爱看戏,但他还是纵容她③妻子死后,他痛苦欲绝,差一点跟她一同进了坟墓。(4分)
示例二:没有真爱
从妻子方面:①她明知丈夫不喜欢她看戏,可她还是硬拖着他去看戏,根本不考虑丈夫的感受(不管她丈夫愿不愿意)。②她明知道丈夫那样爱她,她还要背着他去做别人的情人。(4分)
从丈夫方面:①明知道这些珠宝是妻子生前的最爱,她还是毫不犹豫地将其卖掉,一件不留。②他利用卖妻子珠宝得来的钱去与妓女鬼混③妻子去世才半年,他就又结婚了。(4分)
解析

小题1:答A得3分,答B得2分,答E得1分。答C、D得0分。C.“而造成他内心恐慌的原因是,他觉得对不起妻子,不该在妻子刚去世不久就变卖她生前所喜爱的项链”错。D.“其实是郎丹先生一手造成的”错。E.小说在塑造郎丹先生时,除了运用行动描写和语言描写外,心理描写也很突出。
小题1:这一情节与珠宝有着很重要的关系,从情节发展上起着推动作用,也起着揭示人物性格的作用,同时,对主题的深化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答题时要关注这三个方面,具体分析。
小题1:分析人物形象要从她的语言、行动等方面入手。爱看戏,爱假珠宝。可见其虚荣。“为人正派”“稳重”“天使般的贞洁”“ 规矩女人的完美无缺的典型”可见其虚伪。他的妻子没有力量买一件这样贵重的东西,——当然没有。那么,这是别人送的一件礼物了!
小题1:有没有真爱,要从细节入手分析。如果答有,则从她对丈夫的体贴入手,如果答没有,则从他们对彼此的背叛入手分析。
举一反三
简答题(100字左右)(5分)
“可是后来他回到自己的房里,关上门倒在床上用铺盖蒙着头哭,为了他的破灭的幻梦而哭。”文中的“他”指的是谁?“他”有什么幻梦?他的幻梦是怎样破灭的?请简要回答。
答: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下列各项中,对名著故事情节的叙述正确的一项是
A.宝玉去探望生病的黛玉。黛玉看见通灵宝玉上的字,念道:“莫失莫忘,仙寿恒昌。”莺儿说这与黛玉项圈上的是一对。宝玉果然看到金锁上刻着癞头和尚送的字“不离不弃,芳龄永继”。(《红楼梦》)
B.赵云保护着糜夫人、阿斗突围,好不容易脱离危险,曹操的追兵又到了。赵云苦苦劝说受了重伤的糜夫人抱着阿斗上马,自己步行护卫。但为了让赵云保住刘备的骨肉,糜夫人把阿斗交给赵云后,就拔剑自***了。(《三国演义》)
C.隐修女认出艾丝美拉达就是她多年前失去的女儿,眼看着自己的女儿被官兵抓去,又无力挽救女儿。最后她咬住刽子手的手,官兵把她使劲一推,她的头重重地撞在石板上,死了。(《巴黎圣母院》)
D.欧也妮把自己的私房钱全部送给了查理,她的母亲发现这件事情后,就把她幽禁在房间里。欧也妮没有火取暖,只有清水和淡水度日。查理给欧也妮做点好吃的,只能在夜里给她送去。(《欧也妮·葛朗台》)

题型:单选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名著研读:用名著中的人物填空(每空1分,共7分)
小题1:《红楼梦》第二十七回目“滴翠亭杨妃戏彩蝶,埋香冢飞燕泣残红”其中的“杨妃”喻指
             “飞燕”喻指           
小题2:红楼判词是对故事情节和人物命运的暗示。“枉自温柔和顺,空云似桂如兰。堪羡优伶有福,谁知公子无缘。”此判词指的人是        ,“优伶”指的人是         ,“公子”指的人是             。
小题3:曹操在刺***董卓失败逃难时,***掉吕伯奢全家后,说出了“宁让我负天下人,休让天下人负我”的话,令与其一同逃难的           大失所望,弃之而去。
小题4:空城计是在失守街亭后诸葛亮的应急之策,与其斗智的人是           。
题型:语言运用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题(18分)
西湖梦(有删节)
余秋雨
①西湖胜迹中最能让中国文人扬眉吐气的,是白堤和苏堤。两位大诗人、大文豪,不是为了风雅,甚至不是为了文化上的目的,纯粹为了解除当地人民的疾苦,兴修水利,浚湖筑堤,终于在西湖中留下了两条长长的生命堤坝。
②清人查容咏苏堤诗云:“苏公当日曾筑此,不为游观为民耳。”恰恰是最懂游观的艺术家不愿意把自己的文化形象雕琢成游观物,于是,这样的堤岸便成了西湖间特别显得自然的景物。不知旁人如何,就我而论,游西湖最畅心意的,乃是在微雨的日子,独个儿漫步于苏堤。也没有什么名句逼我吟诵,也没有后人的感慨来强加于我,也没有一尊庄严的塑像压抑我的松快,它始终只是一条自然功能上的长堤,树木也生得平适,鸟鸣也听得自如。这一切都不是东坡学士特意安排的,只是他到这里做了太守,办了一件尽职的好事。就这样,才让我看到一个在美的领域真正卓越到了从容的苏东坡。
  ③但是,就白居易、苏东坡的整体情怀而言,这两道物化了的长堤还是太狭小的存在。他们有他们比较完整的天下意识、宇宙感悟,他们有他们比较硬朗的主体精神、理性思考,在文化品位上,他们是那个时代的峰巅和精英。他们本该在更大的意义上统领一代民族精神,但却仅仅因辞章而入选为一架僵硬机体中的零件,被随处装上拆下,东奔西颠,极偶然地调配到了这个湖边,搞了一下别人也能搞的水利。我们看到的,是中国历代文化良心所能作的社会实绩的极致。尽管美丽,也就是这么两条长堤而已。
  ④也许正是对这类结果的大彻大悟,西湖边又悠悠然站出来一个林和靖。他似乎把什么都看透了。隐居孤山20年,以梅为妻,以鹤为子,远避官场与市嚣。他的诗写得着实高明,以“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两句来咏梅,几乎成为干古绝唱。中国古代,隐士多的是,而林和靖凭着梅花、白鹤与诗句,把隐士真正做道地、做漂亮了。在后世文人眼中,白居易、苏东坡固然值得羡慕,却是难以追随的;能够偏偏到杭州西湖来做一位太守,更是一种极偶然、极奇罕的机遇。然而,要追随林和靖却不难,不管有没有他的才分。梅妻鹤子有点烦难,其实也很宽松,林和靖本人也是有妻子和小孩的。哪儿找不到几丛花树、几只飞禽呢?在现实社会碰了壁、受了阻,急流勇退,扮作半个林和靖是最容易不过的。
  ⑤这种自卫和自慰,是中国知识分子的机智,也是中国知识分子的狡黠。不能把志向实现于社会,便躲进一个自然小天地自娱自耗。他们消除了志向,渐渐又把这种消除当作了志向。安贫乐道的达观修养,成了中国文化人格结构中一个宽大的地窖,尽管有浓重的霉味,却是安全而宁静。于是,十年寒窗,博览文史,走到了民族文化的高坡前,与社会交手不了几个回合,便把一切沉埋进一座座孤山。
⑥结果,群体性的文化人格日趋黯淡。春去秋来,梅凋鹤老,文化成了一种无目的的浪费,封闭式的道德完善导向了总体上的不道德。文明的突进,也因此被取消,剩下一堆梅瓣、鹤羽,像书签一般,夹在民族精神的史册上。
小题1:作者认为,“西湖胜迹中最能让中国文人扬眉吐气的,是白堤和苏堤”,其原因是什么?请分两点简要概述。(6分)
                                                                                
小题2:为什么作者说白居易,苏东坡“是难以追随的”, “然而,要追随林和靖却不难?”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的看法。(6分)
                                                                                
小题3:第⑤段中作者说“这种自卫和自慰,是中国知识分子的机智,也是中国知识分子的狡黠”,你怎样理解和评价这种“机智”和“狡黠”?(6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6分)
联觉,是指各种感觉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影响,是一种感觉兼有另一种感觉的心理现象。联觉最常见的现象是通过温度、形状、气味、声音或味道感知色彩。比如,红、橙、黄,类似于太阳和烈火的颜色,往往引起温暖感,是一种暖色。蓝、青、紫,类似于碧空和寒水的颜色 ,常常引起寒冷感,是一种冷色。前者是进色,给人向前方突出的感觉;后者是退色,给人向后方退让的感觉。色调的浓淡也使人产生远近之感:深色调使人感到近些,浅色调让人感到远些。
  联觉是一种真实稳定的感受。最初,人们认为联觉不过是对儿时的认知记忆和联想。也有人认为,当一个人说数字5是红色、数字6是绿色的时候,这种联觉描述是一种比喻形式。但是,都无法解释为什么只有一部分人拥有联觉能力。于是,科学家们开始提出也许这种现象可以从生物学上得到解释。有研究者认为,这种紊乱现象是由大脑中最原始的边缘系统,或者说主管情绪的大脑区域造成的异常活动。这是一种所有人都会产生的现象,只不过一些人对此有意识。西班牙实验心理学研究员阿莉西亚·卡列哈斯说:“建立在客观数据基础上的所有理论都认为,联觉现象是因大脑不同区域之间存在额外联系而造成的。
利用磁共振进行的研究似乎可以证实以下的假设:对于正常人来说,当看到数字和字母时,大脑中与形状处理相关的皮层区域就会被激活。但如果是一位拥有联觉能力的人,除了上述区域外,与颜色认知相关的V4区域也同时被激活。科学家们认为,联觉者的大脑区域间可能存在更加广泛的联系,毗邻区域间的互相沟通比正常人更加活跃。这种互相联系可能存在于所有人的大脑中,但只有联觉者的被激活。
对于这种能力,人们普遍存在一种疑问,即为什么只有一部分人会发生联觉现象。一些人用基因来解释这个问题。有研究者已经注意到,如果一个家族中有一人具有联觉能力,那么很可能会出现更多这样的人。研究结果显示,42%的联觉者在家谱的同一等级中有一位亲属具备同样能力。
科学研究指出,联觉现象大多出现在数学较差的人身上,此外,左撇子、方向感较差以及有过预知经历的人也通常会出现联觉现象。也有人认为,联觉能力与一个人的创造力有关,许多著名的科学家和艺术家都具备联觉能力。
  联觉现象对于人类认知和意识行为的研究,具有特殊意义。许多专家指出,联觉现象的研究为找到比喻和语言能力的神经学基础打开了大门。一些针对联觉现象的研究提出,使声音和物体形状之间建立联系的能力可以成为语言和抽象思维发展的一粒种子。
小题1:下列关于“联觉”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联觉是一种人人都会产生的紊乱现象,它是大脑中最原始的边缘系统和主管情绪的大脑区域造成的异常活动。
B.联觉现象因大脑不同区域之间存在额外联系而造成,联觉者的大脑区域间存在广泛的联系,毗邻区域间的互相沟通比正常人更加活跃。
C.利用磁共振进行的研究已经证实:拥有联觉能力的人,除了看到数字和字母时,大脑中与形状处理相关的皮层区域会被激活外,与颜色认知相关的V4区域也同时被激活。
D.联觉是许多科学家和艺术家都有的能力,左撇子、方向感较差以及有过预知经历者也通常会出现联觉现象。
小题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联觉作为一种感官混合现象可以表现为:声音能够“看”到,色彩能够“触摸”到,形状能够“嗅”到,等等。
B.联觉现象只是在一部分人中出现。研究结果显示,联觉者的同辈亲属中,有42%的人具备同样能力。
C.联觉现象的研究对于探索人类认知和意识行为,找到比喻和语言能力的神经学基础具有积极意义。
D.颜色感觉极易产生联觉,色调的浓淡往往使人产生远近之感。“近山浓抹,远树轻描”的画法,就是利用这种心理效应。
小题3:根据文意,回忆已学过的篇目,请写出含有联觉现象的语句。(2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