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15分)前人把唐代诗歌的发展过程历史地分成“初唐”、“盛唐”、“中唐”、“晚唐”四个时期,是很有道理的。因为每一个阶段确乎有它的特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15分)前人把唐代诗歌的发展过程历史地分成“初唐”、“盛唐”、“中唐”、“晚唐”四个时期,是很有道理的。因为每一个阶段确乎有它的特色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不详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15分)
前人把唐代诗歌的发展过程历史地分成“初唐”、“盛唐”、“中唐”、“晚唐”四个时期,是很有道理的。因为每一个阶段确乎有它的特色。
大约从唐代统一到唐玄宗即位以前的九十几年,是初唐时期。在这一段时间里,南朝纤巧秾丽的诗风还在影响着诗坛,但已由华靡浮艳渐趋于凝练清新;而更突出的就是由于七言诗技巧的纯熟所带来的形式上的解放,篇幅较长的乐府歌行大量涌现出来了。另外,五七言八句的律诗也在这一阶段里正式完成。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的五律,正体现了技巧的洗练纯熟和思想感情的形象化的协调统一。稍后一点,到了沈佺期、宋之问、杜审言等人手里,不但五律写得情文并茂,七律也极尽清丽工整之能事了。到了盛唐,社会的急剧发展也给诗歌带来了蓬勃的气象。在这一时期,著名作家多得不胜枚举,诗歌的内容也极为广泛。五七言律诗的创作固然有更高的成就,但运用得最普遍的诗歌形式还要推七古和绝句。在这一时期的诗歌里所表现的基本倾向是这样:思想是乐观健康的,感情是奔放昂扬、无拘无碍的,情调是爽朗明快、新鲜活泼的,语言是清新流畅、深入浅出的;即使是暴露社会的黑暗面或倾吐人世间的不平,也显得那么波澜壮阔,敢怒敢言,并且带有豪迈的进取心和强烈的解放要求——这就是后人所称道的“盛唐气象”。伟大的诗人李白和杜甫都出现在盛唐。此外,还有酷爱山水田园的王维、孟浩然(这一派在中唐时有韦应物和柳宗元为代表),描写边塞风光的李颀、高适、岑参(这一派在中唐时有李益为代表),以绝句擅胜场的王昌龄、王之涣……真是应有尽有,美不胜收。中唐时候,社会动乱不已,民生也日趋凋敝,因而反映民间疾苦的诗人如张籍、元稹、白居易等一时并起。他们用浅显简括的语言写出了人民内心的怨抑不平,一直为后世广大人民所爱好。而稍前于张籍、元、白的刘长卿和大历十才子,在当时虽享有盛名,到今天看来,却不免显得平淡了。与元、白同时,还有在风格上力求新变而不免蹈于生硬艰涩境界的一派诗人—一他们是孟郊、李贺、卢仝、贾岛等,而以韩愈为这一派的代表人物。从太和以后至唐亡,诗歌又重新走上绮靡藻绘的途径,像杜牧、李商隐、温庭筠等人的作品,正如一抹回光返照的斜阳,虽只有一刹那间的残辉,但紫雾红霞,却给人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凄艳的印象。而唐代诗歌就在这种美丽而无力的风格下结束了它辉煌的生命。
(选自吴小如《读(唐诗三百首)》)
小题1:简要概括唐代诗歌四个阶段的风格特点。(4分)
小题2:文中把晚唐诗歌比作“一抹回光返照的斜阳”有什么作用?(3分)
小题3:影响唐代诗歌发展的因素有哪些?(4分)
小题4:文章两处画横线的括号里的内容为什么不在中唐阶段论及?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4分)
答案

小题1:①初唐:趋于凝练清新。②盛唐:气象蓬勃。③中唐:浅***淡与生硬艰涩并存。④晚唐:绮靡藻绘。(4分。每点1分)
小题1:表现晚唐诗歌美丽而无力的风格(2分),使议论生动形象(1分)。
小题1:南朝遗风,社会的发展,诗歌技巧的不断成熟,诗人的努力。(4分。每点1分)
小题1:韦应物和柳宗元的山水田园诗、李益的边塞风光诗不能体现中唐诗歌或浅***淡或生硬艰涩的特色,因此不在中唐阶段叙述;在盛唐阶段用括号补充论及,体现了盛唐山水田园诗和边塞风光诗对中唐诗歌的影响,也使读者对中唐诗歌有比较全面的理解。(4分。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解析

小题1:概括唐代诗歌四个阶段的风格特点要抓住关键句:“但已由华靡浮艳渐趋于凝练清新”“ 社会的急剧发展也给诗歌带来了蓬勃的气象”“ 用浅显简括的语言写出了人民内心的怨抑不平,还有在风格上力求新变而不免蹈于生硬艰涩境界的一派诗人”“ 诗歌又重新走上绮靡藻绘的途径”,盛唐风格特点答案中与其风格相近、较吻合的得1分。中唐风格仅答一个方面不得分。
小题1:此处运用了比喻的修辞,理解作用要紧扣喻体中的“斜阳”“ 回光返照” 的含义,“美丽”、“无力”、“生动形象”各得1分,表述相近即可。
小题1:本题考查“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考点,能力层次为C,侧重“分析综合”能力的考查。要求理解作者在文中所表明的观点、态度,能进行正确的分析、归纳。“技巧成熟”答成“技巧纯熟”也可,“诗人的努力”答成“诗人的创新”等也可。
小题1:答成“表现出盛唐诗歌对中晚唐诗歌创作风格的影响”与“他们的诗歌创作不能体现出中唐浅***淡与生硬艰涩”的特点各得2分,表述相近或不够完整酌情给分。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满分16分)
雕花烟斗
冯骥才
他被这一大盆金光灿灿的凤尾菊迷住了。
这菊花从一人多高的花架上喷涌而出,闪着一片辉煌夺目的亮点点儿,活像一扇艳丽动人的凤尾,一道瀑布——静止、无声、散着浓香的瀑布。
不知不觉间,他掏出一个挺大的核桃木雕花烟斗,插在嘴角,突然意识到花房里不准吸烟,他慌忙四下窥探,忽见身旁几片肥大浓绿的美人蕉叶子中间,有一张黑黑的老汉的脸直对着他。一双灰色的小眼睛牢牢盯着他嘴上的烟斗,他刚要承认过错,那老汉却和气地说:“没关系,到这边来抽吧!”
这里便是花房的一角,这老汉是花农老范。老范坐在他对面,“唐先生,您还画画不?”
他怔住了。“您怎么知道我姓唐?还知道我画画?”“先前,您带学生到这儿来画过花儿,您画得美,美呀……”老范赞美的语气是由衷的,他不禁泛起一阵酸楚和温暖的感动。像他这样一位红极一时的大画家,被人踩在脚下,甚至都无人顾惜,难道在这奇花异卉中间,在这五彩缤纷的花的天地里,隐藏着一个知音吗?
谁能从这老范身上找到聪慧、美和知识的影子呢?老范身子矮墩墩,微微驼背,穿一身皱巴巴的黑裤褂,沾满污痕;面色黧黑,眼睛小,眸子发灰,动作迟缓而不灵便。发现老范仍不时瞅他嘴上的烟斗。
“您来尝尝我的烟斗丝吧?”唐先生诚恳地说。“不!”老范笑眯眯地,“俺是瞧您的烟斗很特别……”
他的烟斗是特别。上面雕着一只肥胖的猫头鹰,栖息在一段短短的秃枝上,“这烟斗是我自己刻的。”他说。“美,美呀!”对面灰色的小眼睛流露出真切的钦慕之情,“您要是喜欢这烟斗,就送给您吧!”“不,不,俺要不得!”老范固执地一个劲儿摇脑袋。
从此以后,唐先生常来花房坐坐,在饱尝冷淡、受尽歧视的他看来,这一片单纯、温厚、自然而然的人情十分珍贵。
秋风一吹,又是赏菊的好时节。可唐先生却没有到小花房去。半年前,他被落实了政策,名画家的桂冠重新戴在头上。求画的、求烟斗的,让他忙得不亦乐乎。一天,家中高朋满座。外边又有人敲门。打开门,不觉双目一亮。面前一大盆光彩照人的凤尾菊,花后是半年多未见的老范。“哟,老范,是您呀!”矮墩墩的老范笑眯眯地站在他面前,额上沁出亮闪闪的汗珠,只频频点头。唐先生请老范坐下后,就顾不上再和他搭腔,老范一声不响地蹲坐在屋角,露出满足的神情。后来他发现了身边陈列烟斗的玻璃柜。一下子见到这么多雕着花、千奇百怪的烟斗,他看呆了,不禁发出一声声很特别的赞叹:“美,美,美呀……”没人搭理老范,唐先生感到自己认识这么一位无知的傻里傻气的怪老头很难为情。
在又收到老范送的两次花后,唐先生从陈列柜下边一层属于一般水平的烟斗中,选择一只雕工比较简单、刻着五朵牡丹花的,送给老范。“您……”老范喜得声音都震颤了,眼睛像一对灰色的小灯泡亮了起来,双手郑重地接过烟斗,激动地吭吭巴巴,“谢谢您,唐先生,真谢谢您……”
又一阵秋风吹起,唐先生倚坐在皮椅上,疲惫不堪。他的一幅画被莫名其妙地定为黑画,他再一次落魄,无人理踩了。这时,他听见有人轻轻叩门。打开门,一盆特大的金光灿烂的凤尾菊正堵在门口。“老范,快请进,请进!”来人把花放在地上,喘着气,“俺是老范的儿子。俺爹今年夏天得了肺炎,走了。他吩咐俺说,他要是不在了,无论如何也要把花给您送来。”“唐先生,您知道俺爹多喜欢您送给他的烟斗吗?临终时,他叫俺把那只烟斗插在他嘴角上。”
“什么?”唐先生惊愕地问,他好像没听清这句话。他感到心上像压了一块沉重的石板,他后悔,没有把雕刻得最精美的一只拿出来,送给老范……
(有删改)
小题1:对唐先生的人物形象分析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5分)
A.有才华,热爱艺术,绘画雕刻都有造诣。
B.温良,和善,懂得感恩。
C.有些势利,有等级观念,顺境时漠视真挚的情意。
D.有些自私,愿意自我欣赏,自我陶醉。
小题2:小说结尾交待老范口插烟斗离世,不属于情节暗示的一项是(   )(5分)
A.第一次看见烟斗,老范灰色的小眼睛流露出真切的钦慕之情。
B.面对陈列在玻璃柜中的烟斗,老范看呆了,不禁发出一声声很特别的赞叹。
C.老范的烟斗雕工比较简单且刻着五朵牡丹花。
D.对唐先生的赠予,老范喜得声音都震颤了,眼睛像一对灰色的小灯泡亮了起来。
小题3:下列对小说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6分)
A.看到烟斗柜时赞叹“美,美,美呀”,接受雕工简单的烟都时“谢谢您……真谢谢您”等语言描写,刻画出老范纯朴、木讷、无知、傻气的形象。
B.处在人生低谷中的画家唐先生,在花房邂逅花农老范,老范对他态度和善,对他的画由衷赞美,这使他感受到久违的温暖。
C.老范的儿子在父亲去世之后,依照叮咛,把一盆特大的凤尾菊送给唐先生,既写出了他的忠厚、孝顺,也表现了他们父子的信守承诺。
D.唐先生的画被打成黑画,他再次落魄,无人理睬,这种境遇的变化,直接反映了畸形的社会现实,深刻批判了人们的虚伪。
E.一盆凤尾菊,一只雕花烟斗,几次普通的交往,表现出人性的大美,也显示了人性的缺陷,小说折射出的社会现象,引发人们深思。
小题4:关于小说的线索,有人认为是“雕花烟斗”,有人认为是“凤尾菊”。你的看法呢?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8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世界上最早出现律师行当的地方或许是中国。据《吕氏春秋》一书说,春秋早期,郑国就有个叫邓析的人,专门帮人打官司,小案子要人一件衣服,大案子要人一条裤子作为报酬,教人“以非为是,以是为非”,委托人想打赢官司他就有办法让他赢,想让人罪名成立他也有办法使人身败名裂。弄得郑国“是非无度”,郑国的执政大夫子产于是就把邓析***了。
中国律师出现虽早,可是被禁止的时间也早。儒家以为争讼是件不值得提倡的事,像邓析这样教导人们如何去打官司,为蝇头小利争论不休,是毒化人们的善良天性,必须要予以严惩。后世的统治者继续着这一思路,把这一行当称之为“讼师”,或者叫做“讼棍”,立法严禁。秦汉律严格规定,凡是诉讼活动都必须当事人自行进行诉讼活动,不得有代理人代为办理。除了妇女、老幼、现任或退休官员及士大夫,可以由家人代为出庭应诉,其他人一律都要亲自出庭。
除了直接替人诉讼外,向人传授诉讼的知识更被视为大罪,南宋绍兴十三年敕规定:凡是聚集生徒教授辞讼文书者,处杖一百。并允许告发。再犯者,不得因大赦减免刑罚,一律要“邻州编管”。从学者,各处杖八十。明清律撰写“构讼之书”者,要比照“淫词小说例,杖一百流三千里”,如果是为人写作诉状没有增减情节,真实反映事实的,才是被允许的。
尽管法律如此严禁,可是民间诉讼活动总是需要有人帮助,所以这一行当还是禁止不了的,官府的禁令只不过是把这个行当变成了一种“地下行业”而已。在民间从事诉讼指导的讼师,有不少人是正直的人士,尽力为委托人服务,“受人钱财,与人消灾”,为人们提供必要的法律诉讼知识,颇有点近代律师的作用,不能一概都斥为“讼棍”。不过就总体上来说,讼师的素质确实不高。大多数讼师确实是兴风作浪,惟恐天下不乱的无赖。很多人不顾事实、法律,一味翻云覆雨,颠倒黑白。
由于讼师的名声太臭,到了近代,为了引进西方的法律,在翻译西文中lawyer一词,学者们还是动了脑筋的。日本当初引进西方法律时,把律师翻译为“代言人”,后来又改为“辩护士”。这个译法没有被中国的学者沿用。就想出了“律师”这个词。成书于1879年的薛福成《筹洋刍议》,大概是最早采用“律师”一词的。以后律师一词被普遍接受。民国成立后的不久就公布了第一部律师法律,这样在历史上第一个开业律师被***两千五百多年后,中国才有了正式的律师。       
——(摘自《豸的投影》,上海三联书店)
小题1:下列有关“律师”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邓析是我国历史上有文字记载的最早的专门帮人打官司的专业“律师”。
B.律师是替人们进行诉讼活动的,古代把从事诉讼活动的人称之为“讼师”, 或者叫做“讼棍”。
C.“律师”一词是由西文lawyer一词翻译而来的,翻译时故意避开了“讼师”这个恶名称。
D.薛福成《筹洋刍议》最早采用“律师”一词,以后“律师”一词被普遍使用。
小题2:下列表述不能说明“讼师”在我们古代遭歧视的原因的一项是( )
A.邓析这个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从事从事诉讼活动的人,为了获得报酬混淆是非,弄得郑国“是非无度”。
B.由于受儒家的影响,后世的统治者认为争讼只是为了为蝇头小利,毒化了人们的善良天性。
C.讼师的行业是一种“地下行业”,我国古代法律上严令禁止专业性的“讼师”的存在。
D.讼师的素质总体上不高,大多数讼师确实是兴风作浪,惟恐天下不乱的无赖。很多人不顾事实、法律,一味翻云覆雨,颠倒黑白。
小题3: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秦汉律虽然规定可以让家人为妇女、老幼、现任或退休官员及士大夫代为出庭应诉,但不允许专业讼师代理应诉。
B.明清律虽规定严禁写“构讼之书”,但允许替人写真实反映事实的诉状,说明此时已经允许讼师公开存在。
C.古代民间不少讼师不能一概认定为“讼棍”,他们为了生活,“受人钱财,与人消灾”,帮助不少需要帮助的人。
D.讼师这个行业在我国古代的漫长时期都戴着恶名,到了近代才为其正名,成为一种正式的行业而存在。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18分)
听雨的奢侈
林如求
近日夜雨,雨水顺着防盗网上的铁皮一层淌下一层,响声随着雨势,时骤时疏,时轻时重,朦胧中陡生一种静谧、和谐、悠远的美妙情感。
就像“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一样,古时的雨与今时的雨自然无太大的区别,今时的雨点拍打树叶、细润花草、敲击河滩、筛落水面的声音与古时也决无二致,所不同的只是对雨声的感受会因人因时因境因情而异。例如,同样是春雨,忧国忧民的诗人杜甫高兴放声高歌:“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而晚唐的李建勋对春雨的感受就要复杂得多:“春霖未免妨游赏,唯到诗家自有情……闲忆昔年为客处,闷留山馆阻行行。”春雨所引发的是诗人对过往岁月的一种深情的怀念和咀嚼。南宋词人蒋捷写的那首《虞美人·听雨》,对雨从感怀到慨叹,更是把人生的悲凉况味传递至今,简直痛入心髓。
我没有经历过历史上山河破碎、家破人亡那样凄风苦雨的日子,自然也就没有如古人那般“秋来叶上无情雨,白了人头是此声”,对雨声会那么地百感交集和痛彻心髓,可在物质生活匮乏和丰裕时的感受却迥然不同。
回想小时住在乡下,最恼的就是雨天。雷鸣电闪风狂雨骤,令我惶恐万分。因此,每逢雷雨夜,我常龟缩在被窝里,以幼稚的心灵感受大自然的神经,带着惊恐惶惑,迷迷糊糊地进入梦乡。即令是和风细雨,我也不太喜欢。因为我家离学校有好长一段路程。那时,家里穷,没有雨伞,只有一个锅盖大的大竹笠,以它遮阳尚可,遮雨则只遮个头脸,衣裤难免要淋湿。冬春时节,没有雨鞋的我雨天赤脚踩在凉冰冰的地上,更难受!所以那时夜半听到嗒嗒的雨声,在我绝不是一首抒情诗,它带给我的是一种湿漉漉的难受和一层苦涩涩的无奈。
长大以后,我读了许多书,特别是参加工作后,生活渐渐好起来,渐渐也喜欢起雨来了,不仅喜欢和风细雨,而且更喜欢狂风骤雨。因为此时在我看来,只有雨,没有风,没有雷电,也就缺乏了震撼心灵的力度。别的无庸费言,在中国文学史上,要是只有狂风骤雨,而无雷鸣电闪,恐怕屈原就写不出那奇谲瑰丽的杰作《天问》。正是大自然的雷电风雨触动了大诗人心灵深处的怨屈、激愤、忧虑、沉痛、苦闷、彷徨、坚贞、无畏……才有了这篇流传千古的杰作。由此我也悟出了后世许多大文学家如莎士比亚、巴金、曹禺等所以喜欢写雷写电写风写雨的真谛。
身居闹市多年,已经难得再见山村那种雷鸣电闪的豪雨,除了台风登陆,也少见那种狂风拔树的骤雨和暴雨;水泥屋顶也使夜雨没了那种“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的韵致。因此每逢下雨,我常因此生出一种遗憾。但我还是喜欢雨,不论是“细声巧作蝇触纸”,还是“大声铿若山落泉”,自是一种难逢的天籁。宁心静气地倾听那淅沥的雨声,对当今污染严重,整日笼罩在电视卡拉OK歌声和汽车摩托喧嚣声中的城市人来说,不啻是一种休息,一种调节,一种陶冶,一种享受。那雨声是大自然与你的絮语,它轻轻地搓揉着你的心,消去你因忙忙碌碌争名夺利而生的郁闷和烦乱、疲惫和冷漠,唤醒你回归大自然的亲情,找回你那颗失落的平常心,带给你一份平和的心态,让你变得更加青春妩媚、安详可人,从此迈向生命的圆满。因此,每当久晴不雨时,我就特别盼望着下雨。这时,不论是在白天还是在夜晚,听到那呼呼的风声,就好像在倾听大幕揭开的前奏;听到那嗒嗒的雨声,仿佛是在欣赏一首大自然的赞美诗;而此时的闪电犹如闪烁变幻的舞台灯光,隆隆的雷声自然就是高亢激越的黄钟大吕了……
如是,我把听雨说成是一场难得的奢侈,你也就不会觉得无稽和过分了吧。
小题1:联系全文,简要概括作者不同时期不同境况下听雨的感受。(6分)
小题2:从全文看,作者举杜甫、李建勋、蒋捷的例子,在内容和结构上分别起了什么作用?(4分)
小题3:作者为什么把听雨说成是“一场难得的奢侈”?(4分)
小题4:正如作者眼中的“听雨”一样,很多曾经熟悉、温暖的往事在身居闹市的现代人眼中都成了“难得的奢侈”,试举一例谈谈你的感受。(4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18分)
任继愈:每个学子都是他的学友
贾 曼
任继愈先生赠给我的《老子绎读》,一直静静地摆放在书架触手可及之处。先生的手泽如新,可人已悄然远行。
2007年9月27日,我有幸赴京采访先生。那日也许是我特意说了一口绵绵亘亘的济南话,勾起了任老先生的思乡之绪,老人兴之所至,对着话筒,艰难而又快乐地吐出记忆中的乡音:“俺在济南上的小学,学校在贡墙根儿。”老人历尽八千里路云和月,依然保留着浓重的乡音乡语,让人听了,觉得格外动人。当时,任老的儿子任重,对父亲能说济南话,十分惊异,他说:“几十年来,从未听父亲说过家乡话。”于是,一屋子老老小小,开怀大笑。两年了,此番欢乐情景,似乎还是昨日之事,谁承想,这么短的时间里,健朗谦和的先生竟然去了。
那时先生已91岁,可思维敏捷,精力充沛,尚能拎着拐棍,乘车去离家不远的国家图书馆上班,上下楼梯坚持步行,不用人搀扶。在采访结束时,我真心实意地对任老说:我们知道您的“三不”规矩中,第一条就是“不过生日”,可我还是希望在您“茶寿”的时候,再来给您拍专题片,您一定要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过“茶寿”的哲学寿星。任老当场笑着应了。因为“茶”字拆开是一百零八,过“茶寿”是个吉利的话。
谈起他生活中经受的磨难和不公平,与许多疾言厉色声泪俱下的老人相比,任老自有一番沉浮于人世的不以为意,云淡风轻。
“文革”时,他被下放到河南干校改造。风灯雨屋、绳床瓦灶的生活,寒素不堪,可任老照旧淡然度日。虽然没有了深涩繁复的学问可做,可谁说一箪食、一瓢饮的居家日子,不是尽含禅意?那段日子里,任老目睹农民看病难的生活现状,他拿着医书,在自己的身上练就了针灸绝技,竟也成了大半个赤脚医生,医好了不少病人,备受乡人尊敬。人间冷了,人情还是温的好,世态炎凉里,任继愈对世事的婉转体念,是中国传统文化里斜逸而出的一枝白茉莉,在荒原冷雨里,默默地散发着馨香。我想,先生的这分受之坦然、得之安然的古道热肠,多半来自于他内心的稳定和丰富。而这种内心的强大,则得益于儒家对人生的清醒、理智的态度和“我来问道无余说,云在青天水在瓶”的禅宗境界。
1975年,任先生从河南干校回京,长期的改造生活,使他目力有所不逮,回京不久,视网膜竟然脱落。突然间跌入一片黑暗中,先生依然心静如水。谈起那段岁月,任老说:“在上海治眼疾的时候,也不能闲着,我就学盲文,六个点的,我用手指头摸,认字。”他和一同住院的小盲童结成了忘年交,出院后,小盲童用盲文给他写信,他竟然也能读懂。
先生为人处世亲和平淡从容,我想,也来自于他对哲学的深悟。哲学是人生的学问,为万学之母。中国哲学里儒、释、道的融会,聚合在先生的身上,是对人情世事洞然于心,了然于目。
我们前去采访的时候,恰好敦煌研究会几位学人前去拜望任老先生。几天前这几位学人还曾去301 医院探望过任老的老友季羡林,他们告诉任先生:“8月初的时候,温总理去医院看望季老,特批季老第二天回北大……”
任老凝神听完老友季羡林的近况,便叮嘱这几位学人,要他们转告季老:“人年纪大了,不能因一时高兴而大意。”又说,“我现在坚持不在外面吃饭,你们劝他也不要去。”
对老友季羡林的担心,其言之切切,情之殷殷,不是一般社交场合的客套,而是深藏着对老友的牵肠挂肚,更沉潜着极深的阅世体念,还有着一位哲学老人的自律自省,让人佩服至极。
任继愈先生不愧是一位学行并重的哲人,他是真正做到了《老子》所说:“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回归于朴。”也许正是因为拥有这样一种朴素的心态,老人在赠给我的《老子绎读》上写道“贾曼学友存”,让我见之心惊,因为我委实不敢与任老以学友相称。也许,对任老来说,在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面前,每一个学子都是他的学友。
如今,我每每面对任老的题赠,更是见字如见人,读书做人不敢虚浮。
注:①任继愈(1916.4.15—2009.7.11),山东平原人,曾任北京大学教授,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博士生导师。著名哲学家、宗教学家、历史学家,国家图书馆名誉馆长。②作者贾曼,山东电视台制片人。
小题1:开头第二段写任老先生“艰难而又快乐地吐出记忆中的乡音”这一细节有何作用?(4分)
小题2:任老先生为人处世亲和平淡从容,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请分条概述。(4分)
小题3:对任继愈先生这样的文化名人,要写的角度会有很多,而本文在选材及表达方式上具有怎样的特点?(4分)
小题4:任老曾定下“不过生日、不赴宴请、不出全集”的“三不”规矩,请结合其心态、学识、修养,谈谈你对这“三不”规矩的看法。(6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22分)
荷塘月色
朱自清
①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今晚在院子里坐着乘凉,忽然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在这满月的光里,总该另有一番样子吧。月亮渐渐地升高了,墙外马路上孩子们的欢笑,已经听不见了;妻在屋里拍着闰儿,迷迷糊糊地哼着眠歌。我悄悄地披了大衫,带上门出去。
②沿着荷塘,是一条曲折的小煤屑路。这是一条幽僻的路;白天也少人走,夜晚更加寂寞。荷塘四面,长着许多树,蓊蓊郁郁的。路的一旁,是些杨柳,和一些不知道名字的树。没有月光的晚上,这路上阴森森的,有些怕人。今晚却很好,虽然月光也还是淡淡的。
③路上只我一个人,背着手踱着。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世界里。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像今晚上,一个人 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不理。这是独处的妙处,我且受用这无边的 荷香月色好了。
④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 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 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楞 如鬼一般;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⑥荷塘的四面,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都是树,而杨柳最多。这些树将一片荷塘重重围住;只在小路一旁,漏着几段空隙,像是特为月光留下的。树色一例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烟雾;但杨柳的丰姿,便在烟雾里也辨得出。树梢上隐隐约约的是一带远山,只有些大意罢了。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瞌睡人的眼。 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⑦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采莲是江南的旧俗,似乎很早就有,而六朝时为盛;从诗歌里可以约略知道。采莲的是少年的女子,她们是荡着小船,唱着艳歌去的。采莲人不用说很多,还有看采莲的人。那是一个热闹的季节,也是一个风流的季节。梁元帝《采莲赋》里说得好:
于是妖童媛女,荡舟心许;鷁首徐回,兼传羽杯;欋将移而藻挂,船欲动而萍开。尔其纤腰束素,迁延顾步;夏始春余,叶嫩花初,恐沾裳而浅笑,畏倾船而敛裾。
⑧可见当时嬉游的光景了。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
⑨于是又记起《西洲曲》里的句子:
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
⑩今晚若有采莲人,这儿的莲花也算得“过人头”了;只不见一些流水的影子,是不行的。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这样想着,猛一抬头,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前;轻轻地推门进去,什么声息也没有,妻已睡熟好久了。
小题1:解释第③自然段画横线短语在文中的含义。(3分)
平常的自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另一个世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自由的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第④自然段画横线的句子,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请说出“本体”和“本体”与“喻体”的“相似点”。(5分)
小题3:第⑤自然段画横线句子通过一连串的修辞来写景物的特点,从这一角度加以赏析。(8分)
小题4:《采莲赋》描写了一幅怎样的景象?从全文看,有什么表达作用?(6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简单|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