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小题。(9分)①杜维明:其实国学是中国学术文化研究的一个特色,比如像经学研究,具有中国特色的儒学乃至美学、文学批评、画论、文论、诗论,还有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不详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小题。(9分) ①杜维明:其实国学是中国学术文化研究的一个特色,比如像经学研究,具有中国特色的儒学乃至美学、文学批评、画论、文论、诗论,还有中国的史学,波澜壮阔。各种研究都跟国学的特色有关系。所以我觉得,要想了解国学发展过程,我们不要过于狭隘。另外我还想到,对于塑造中华民族最重要的经典,我们要尊重它、理解它。西方的学者对莎士比亚,对圣经,对古希腊的哲学尊重理解,把这当作现代知识分子的一个条件,这有什么可争议的?从这个意义上看,国学就是具有本国特色的学问。事实上,各国都有它的国学。美国的国学应是美国研究,德国有独特的哲学,英国有深受爱尔兰影响的文学。比如爱尔兰人说英国给我们的是语言,但是我们给英国的是文学。所以从这个角度看,国学的观念有相当深刻的现代意义。 ②陈来:刚才您举了很好的例子。国学不仅是在现代西学冲击下对固有的知识体系的一个简称,同时也是因为这个固有的知识体系里面它有一些内在的脉络,一些固有的体系结构,而对此并不是可以用西方的文史哲的划分来简单对应的。它有它固有的意义。我想补充的是,国学作为传统学术,是一分为二的。五四以来我们研究中国传统文化或者说关注中国传统文化,主要是从消极的方面,去找它的毛病,想用这个办法去促进中国的现代化。但是现在的态度有了很大的变化,我们今天对待传统文化,是要从积极的方面入手,冯友兰先生就讲过这个意思。我们今天提国学这个概念,一方面要把它变成一个象征符号;更重要的是要从里面发扬它积极的成分来结合到政治生活、经济生活、社会生活和教育实践中来,以发展我们今天的人文智慧,来解决我们今天面对的社会文化课题。所以不是一说国学就代表着对传统文化的盲目肯定,这是一个容易发生误解的地方。其次,五四以来我们对于国学有过很多的批判,对于其中那些今天看来比较偏激的成分,我们要逐步地把它加以修正,加以反思;但是另一方面今天也有一些狭隘的原教旨主义色彩的提法出现,这一类提法我想我们也要有所当心。 ③杜维明:我也有同样的顾虑。所以我在很多场合都强调各种不同核心价值之间的对话;还有就是轴心文明的对话。把儒家当做一枝独秀是站不住的。首先,我根本不相信儒家在中国有过一枝独秀的历史。了不起的就是汉代的独尊儒术,但是司马迁在《史记》里就批判以儒学为控制手段的公孙弘是“曲学阿世”。在汉武帝的内心世界里面,方士、阴阳的东西有很多,不能说是信奉儒家的皇帝。即使大儒董仲舒的思想里,也有一种综合,儒、道、法、阴阳家都包括在内。从二世纪到十一世纪,中国的精神世界中,了不起的大思想家不一定都是儒家。我相信,有史以来中国最有影响的知识分子是玄奘,唐朝对玄奘极为尊重,能够组织三千多人来参加翻译的大工作。第二,我认为儒家的批判精神,必须要成为儒学进一步发展的动力。我可以肯定地说,儒家任何一个价值,任何一个人物,任何一种理念都可以积极地被批评。第三,再严格地说,儒家没有教条。所以总是要有所争议。 小题1:阅读第1段,下列有关“国学”的说法与文中作者表达的意思不相符合的是( )A.具有中国特色的儒学乃至美学、文学批评、画论、诗论都是国学研究的范围。 | B.要想了解国学发展过程,应该开阔视野,如果局限于某家某派,就会显得过于狭隘。 | C.一个人只要尊重民族的重要经典,同西方一样,我们就把他看成是一个现代知识分子。 | D.从不同角度看,国学就是具有本国特色的学问,国学的观念有相当深刻的现代意义。 | 小题2:细读全文,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同样的顾虑”的对象是今天也有一些狭隘的原教旨主义色彩的提法出现。 | B.司马迁不是一个独尊儒术的历史学家,这从《史记》这部史书里可以看出。 | C.唐朝对玄奘极为尊重,组织很多人翻译佛经,说明唐朝不是一个独尊儒术的朝代。 | D.儒家具有批判精神,儒家没有教条,所以儒家只有在自我批评中才能前进。 | 小题3:根据原文,谈谈今天我们应该如何对待传统文化?(3分) |
答案
小题1:C 小题2:D 小题3:①不是盲目肯定,而是要发扬积极成分并与政治、经济、合到活、教育实践等相结合,以发展人文智慧,解决面对的社会文化课题;②逐步修正、反思国学中那些今天看来比较偏激的成分;③当心一些狭隘的原教旨主义色彩的提法出现(答“进行各种不同核心价值之间的对话,轴心文明的对话”也对)。 |
解析
小题1:中国并没有这样看,文中以西方为例,只是希望中国这样看。 小题2:“只有……才”太绝对 小题3:可根据这段话中的三个层次进行提取。 首先,我根本不相信儒家在中国有过一枝独秀的历史。了不起的就是汉代的独尊儒术,但是司马迁在《史记》里就批判以儒学为控制手段的公孙弘是“曲学阿世”。在汉武帝的内心世界里面,方士、阴阳的东西有很多,不能说是信奉儒家的皇帝。即使大儒董仲舒的思想里,也有一种综合,儒、道、法、阴阳家都包括在内。从二世纪到十一世纪,中国的精神世界中,了不起的大思想家不一定都是儒家。我相信,有史以来中国最有影响的知识分子是玄奘,唐朝对玄奘极为尊重,能够组织三千多人来参加翻译的大工作。第二,我认为儒家的批判精神,必须要成为儒学进一步发展的动力。我可以肯定地说,儒家任何一个价值,任何一个人物,任何一种理念都可以积极地被批评。第三,再严格地说,儒家没有教条。所以总是要有所争议。 |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20分) 一小时的变故 凯特·肖邦 亲友们都知道 马拉德太太的心脏有问题,因此,在向她透露她丈夫的死讯时,十分小心,尽量婉转。 是她姐姐约瑟芬告诉她的,话说得吞吞吐吐、遮遮掩掩。她丈夫的朋友理查兹也在她身边。报社收到了铁路事故的消息时,他正好在那里。布伦特里·马拉德的名字在“遇难者”名单的最前面。为了把真相弄清楚,他只是根据另外一份电报把出事时间记了下来,就抢在其他不太小心、不够体贴的朋友之前捎来这一不幸的消息。 要是别的妇女遇到这种情况,一定是目瞪口呆,无法接受这一现实,而她却不一样。她立刻扑倒在姐姐的怀里,号啕大哭起来。当一阵悲哀消退之后,她独自一人走进自己的房间里,不愿让任何人跟着她。 卧室的窗户开着,窗前摆着一把宽大、舒适的安乐椅。她筋疲力竭地一屁股坐进椅子,疲惫缠着她的身子,似乎就要触及她的灵魂。 屋前空旷的广场上,春意盎然,新春***得树梢颤栗。空气中弥漫着春雨芬芳的气息。楼下沿街叫卖的商贩正吆喝着兜售商品。远处有人在唱歌,曲调隐隐约约地传入她的耳朵。屋檐下,无数麻雀唧唧喳喳地叫着。窗户的西面,朵朵云彩相互交汇,一朵堆积在另一朵的上方。透过云层,片片蓝天随处可见。 她静静地坐在椅子里,头枕在靠垫上,只有当一阵呜咽涌上她的嗓门时,她才动一动,像一个哭睡着了的孩子在梦中还在啜泣一样。 她还很年轻,面容白皙、安详。脸上的皱纹显示出一种压抑,甚或是某种力量。但是,此刻她目光呆滞,茫然地直盯着远方的一片蓝天。这不是思索的目光,而是理智的思考暂时停止活动的征象。 某种东西正在向她逼来,她等待着,诚惶诚恐地等待着。等待着什么呢?她不知道。这种东西太微妙,太难以捉摸,她说不清楚。但她感到它正在空中蔓延,它穿过弥漫于空气中的声音、气味和颜色慢慢地逼近她。 此刻,她内心***动不安。那种向她逼近、将要缠住她的东西在她的脑海里越来越清晰了。她正努力凭着自己的意志来抗击它,但是她无能为力,她的意志力如同她那双白皙纤细的手一样无力。 她干脆任其自然,这时一个轻如耳语般的词从她那微启的双唇中逃逸出来。她屏住呼吸一遍又一遍地重复着:“ , !”那茫然而随后变得惶恐的目光从她的眼中消失了。现在,她两眼炯炯有神,闪闪发光。她心跳加快,热血沸腾,周身无一处不畅快。 她并没有停下来扪心自问一下,是否是一种可怕的欢娱在控制着她。十分清晰的是,一种昂扬的感觉使她能够打消那种无足轻重的联想。 她知道,当她见到丈夫的尸体时她还会哭泣。那双曾经亲切、温柔的手现在已经僵硬;那张总是情意绵绵地面对着她的脸庞已经变得凝固、灰暗、死气沉沉。然而,瞬间的痛苦之后,她看到了完全属于她自己的那漫长、绵延的未来的岁月。她张开双臂去拥抱它们。 在未来的岁月里,她不再为别人而活着;她将为自己而活着。再也没有任何强大的意志盲目地坚持要征服她了。男人和女人总是盲目地坚持他们有权把个人的意志强加在同类的身上。当她在那顿悟的瞬间之后再来看待这种行为时,不管其意图是善意还是恶意,它都显得不亚于一种罪恶。 不错,她曾爱过他——有时候,然而并非经常是这样。这又有什么关系!她突然认识到自主才是她生命中最强烈的冲动,拥有了它,爱情,那未解之谜,又有什么价值? “ 了! 了!”她反复低声吟道。 约瑟芬跪在紧闭的房门前,嘴唇对着锁眼恳请进去。“路易斯,开门!我求你了;开门——你会把自己弄出病来的。你在干什么,路易斯?看在上帝的面上,开门吧。” “走开。我不会把自己弄出病来的。”的确,她不会的。透过那扇敞开的窗户,她正在畅饮的恰是生命的精髓。 她的想象力正沿着未来的时日自由驰骋。春天,夏天,一年四季都将属于她自己。她低声快速祈祷着长命百岁。就在昨天,她一想到生命如此漫长还感到不寒而栗。 她终于站了起来,在她的姐姐的胡搅蛮缠下把门打开。她的目光中充满胜利的喜悦,不自觉地摆出了胜利女神般的姿态。她搂着姐姐的腰,一起走下楼梯。理查兹站在底下等着她们。 这时有人用钥匙在开前门。进来的竟然是布伦特里·马拉德,他提着旅行包和雨伞,镇定自若,略显得风尘仆仆。他离事故发生地很遥远,甚至不知道发生了火车事故。眼前的情景使他愣住了:约瑟芬尖叫一声;理查兹迅速移动身子站在他和妻子之间,试图挡住她的视线。 然而,理查兹还是太晚了。 当医生们赶到时,他们说路易斯死于心脏病,死于致命的喜悦。 小题1:文章第四段用大量文字描写室外的环境,请分析其作用。(4分) 小题2:小说两次写到“她反复低声吟道”,她低吟什么?请在文中空格处补写上一个词语。(2分) 小题3:综合全文,请分析路易斯这一人物的形象特点。(4分) 小题4:小说结尾医生诊断路易斯是“死于心脏病,死于致命的喜悦”,你认同这个结论吗?为什么?(4分) 小题5:关于小说的主题,有人说路易斯离经叛道,小说揭示的是人性深处的丑陋;有人说小说其实张扬的是一种生命本能中最真实的冲动;有人说小说在批判人与人之间异化的关系;有人说小说倾注了对路易斯这样的女性现实处境的同情。对此,你有怎样的理解和感悟?请选择其中一点,结合文本,联系现实,加以探究。(6分) |
阅读下列文字,完成小题。 “敬”的当代价值 对于孔子思想的认识,学界一般以“礼”和“仁”为核心,认为孔子继承了周礼,发展出“仁”的思想,因而着重探讨两者的关系及其当代性意义。其实,在“礼”和“仁”之中还有更本质性的精神内涵,这种精神内涵可以用“敬”来概括。 “礼”最早是祭祀天地神灵的仪式活动。在那些高高在上的“天”、“神”面前,人自然产生敬畏的心理。其中的“敬”,出于内心的崇拜仰慕,而“畏”则是害怕受到惩罚。最早的“礼”活动即内含着这种敬畏的心情。 “礼”由祭祀的仪式活动发展为社会政治活动的规范形式时,“敬”作为内质也留存了下来。这种“敬”保障了“礼”的实践可能性,而且其发自内心,也即出于天赋,由“敬”而发的“礼”活动也就合乎天理,具有道德价值。因此在国家政治活动中要求“敬”,社会的一切活动和个人的修养也以“敬”为内核。 孔子继承“礼”的同时,自然吸纳了“敬”的精神。在《论语》中,“敬”出现21次,频率颇高。这些关于“敬”的阐述,有继承,也有发展。关于祭祀活动,孔子继承了上古对“天”和“神”的敬仰态度,强调“祭如在,祭神如神在”,“祭思敬”。即使“敬鬼神而远之”一语,强调实践理性的重要性,也告诫人们对于鬼神要有敬畏的心理。关于政治活动,孔子也承传了西周以来的敬谨精神,故而回答鲁哀公说:“治礼,敬为大。”孔子对于“敬”的发展,在于把它扩展为普通人对待物事的敬业精神。“敬”原本主要表现在人对神、臣民对君王等下对上的关系上,孔子以后则成为所有社会成员为人做事的基本原则。《论语》出现的21次“敬”中,关于敬事的即有l8次。而且,由“礼”中发展出来的“仁”也以“敬”为本。一般认为,“仁”是“礼”的内核,“礼”是“仁”的形式,故而许多学人着重以“仁”为核心建构孔子的思想体系。其实,“仁”之中也必有“敬”的精神。没有发自内心的“敬”,也就没有真切的仁爱之情。 这种“敬”的思想较之“礼”和“仁”更是人类社会的本质需要,具有当代意义。“礼”和“仁”的思想建立在小农业文明的基础上。小农业社会的基本单位是家庭,国家不过是一个家族对其他家族的统治,个人也只是家庭成员,而家庭主要由血缘关系构成。当代社会,已经走出了小农业文明时代,家庭在社会结构中的作用也越来越式微。而由于“仁”的观念是基于血缘关系之上的,有着疏近等差的特性,因而在现代社会中就会带有一定的局限性。与此不同,“敬”是人类在远古时期就普遍存在的精神状态,是人作为有限性的个体,面对无限的自然和社会时必然产生的。从远古主要对于自然的敬畏,到殷周以后更多对于社会中年长者、位尊者的敬重,再到孔子普遍要求的为人行事的敬业,“敬”的外延在扩大,而所抽象的内涵一直延伸着。(选自《光明日报》2009年10月20日,有删改) 小题1:下列选项中关于“敬”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敬”最早源自我国远古时期祭祀天地神灵的仪式活动。 | B.“敬”以其发自内心、出于天赋的特性而成为一切社会活动和个人修养的“内核”。 | C.“敬”作为人类普遍存在的精神状态,它的产生和发展体现了历史的必然性。 | D.“敬”是人作为有限性的个体在面对无限的自然和社会时必然产生的一种精神状态。 | 小题2:下列选项对“仁”、“礼”、“敬”之间关系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礼”和“仁”都以“敬”为本,“敬”保障了“礼”和“仁”的发展可能。 | B.孔子继承周礼的同时,自然吸纳了“敬”的精神,并从“礼”中发展出了“仁”。 | C.比起“礼”和“仁”来,“敬”的思想更能代表孔子的思想,更符合人类社会的本质需要。 | D.“仁”是“礼”的内核,“礼”是“仁”的形式,二者之中都有“敬”的精神内涵。 | 小题3: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敬”保障了“礼”的实践可能性,因此使“礼”由祭祀活动发展为社会政治活动的规范形式。 | B.孔子对于“敬”的贡献,在于把它发展成为诸如敬重年老位尊者等为人行事的基本原则。 | C.在家庭作用愈加式微、血缘关系愈加淡薄的现代社会中,“仁”的局限性越来越大。 | D.深入认识“敬”的精神,有助于更准确地领会孔子思想中“礼”和“仁”的内涵。 |
|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14分) 梦里炊烟诗中境 王民选 炊烟,一种标志性符号,曾经为传承农耕文明印在大地,为张扬劳作文化写在长空,为印证乡风民俗盘旋村落…… 如今,炊烟已越来越难以见到,渐渐成为人们梦里的幻境,成为诗文中的追忆。但是,炊烟的千古缭绕,已使华夏儿女的言行举止投射出被长期熏烤的底色,散发着特有的草木味儿,表现出火热的乡土情结。 炊烟里,升腾着生活的希望。无论是寒露沾衣还是落霞照脸,辛勤耕作的农民每当看到升起的炊烟,对获得好收成就会增添一份期望。饥肠辘辘的孩子,只要看到炊烟升起,往家赶的脚步就会加快,马上就联想到诱人的饭菜香,对生活的希望也像炊烟一般上升! 炊烟里,缠绕着游子的乡情。炊烟所炙染出的情感多彩醇厚,所酝酿出的气息牵肠挂肚,让游子魂牵梦绕。庄稼人出远门时,总喜欢抓一把烟囱下边的泥土带上,让“家”这个气场始终笼罩并护佑着自己,紧紧地牵系着飘荡的灵魂。即使是远隔千山万水,言语不通,水土不服,天涯孤旅也会借助于无处不在的炊烟,抚摸到祖先的根脉,寻找到族群的亲和。我一直在想,所谓“在外游子,纵然化作一缕轻烟,也要魂归故里”,这华夏儿女独具的故土情结,作为一种弥足珍贵的乡情文化,世世代代又有几人给出了权威的诠释呢? 炊烟中,绵延出时光的推移。清晨,冲破浓雾的炊烟跃过房顶,撑起乡村的天空,然后又紧贴着地平线扑向东方,撩开黑暗,把霞光接回大平原,并挨个儿挠醒生命万物,让他们抖擞精神迎接太阳。中午,炊烟用妙曼的舞姿,嬉戏得太阳陶醉迷离、频频眨眼,她用花瓣一样的碎片,由太阳抛出缕缕银线,串连成莽莽云海,衬托得阳光绚丽多彩。日色已尽花含烟,千万股炊烟顶梁柱一般托举住天幕,要为赶时节的农民再争一会儿光阴,紧接着又彼此挽起臂膀,撑持着夜幕,让劳累的农民借一点余光洗洗脸,摸黑儿吃晚饭。 炊烟中,氤氲着诗情画意。炊烟和诗歌有相近的本性,文人“便引诗情到碧霄”的才情,有时也需借助炊烟的带挈。《诗经》曾长期飘荡在万家炊烟当中。陶渊明守望过的“依依墟里烟”,绵延出多少代人的悠然情思。曹丕提出“文以气为主”,我们从一些诗文中确能品读到炊烟鼓荡出的气韵。炊烟所蕴含的那种人间情、烟火味儿,与我们灵魂的脐带紧密交结。那种灵动美、幻化感,令人心如炊烟,意如流水,往往是不期而至的震颤酿成不期而然的灵感,诗情便喷涌而出了。当今难得一见的炊烟,偶尔出现在村头田野,让人蓦然看到时骤然之间就会激情澎湃,守神凝眸间,质感十足的水墨画就那么传神地写在长天,任谁都情不自禁地想高唱一曲挽留的歌。如果刚好站在某个角度,看到古树枝头系挂几缕或浓或淡、时动时静的炊烟,在夕阳西下的微风中,远望如梳了长发辫的村姑在学舞,又像宫殿垂挂的烟霞帐,一幅那么美妙古拙的风情画,一种多么使人陶醉的景象! 先祖以炊烟为衣,以水为镜,开启千秋万代的脉脉情思,传承着农耕社会悠久的合唱,灌制出劳动者群体的美声,熔铸成华夏民族的集体人格,引发了广泛的共鸣,积淀为厚重的文化彩页,以至于中原民间把宗族延续说成烟火传承。我们俯仰在这亘古飘溢的炊烟中,品味先民苦乐,遥想先哲情怀,探究其文化影响,条分缕析其文化内涵,应当有一种神圣的使命感啊! (有删改) 小题1:结合全文来看,开头第①段在文章中有哪些作用?(2分) 小题2:第④段中说“炊烟所炙染出的情感多彩醇厚,所酝酿出的气息牵肠挂肚,让游子魂牵梦绕。”怎样理解这句话的含义?(3分) 小题3:第⑤段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4分) 小题4:文章最后一段说“我们俯仰在这亘古飘溢的炊烟中,品味先民苦乐,遥想先哲情怀,探究其文化影响,条分缕析其文化内涵,应当有一种神圣的使命感啊!”请结合全文内容,谈谈应该怎样承担这种“使命”。(5分) |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庄周的燕子 格致 ①今天的燕子,两千多年前就已飞入庄周先生的视线,并引起他的注意。看来他不仅仅喜欢蝴蝶。他看着围着茅屋飞进飞出的燕子,低头思索了一会儿说:鸟都怕人,所以巢居深山、高树以免受害;但燕子特别,它就住在人家的屋梁上,却没人去害它,这便是处世的大智慧! ②庄周先生说到这儿就不说了。其实,这后边是有一大段空白的。庄子惜墨。几千年前,庄子辞了那个小官,生活可能十分困难,头脑里的思想又像春天绽放的花,一层层一簇簇,一齐挤着向外怒放。庄子写不尽它们,手里钱少,买笔买墨都要算计,有个思想,只能几笔画个轮廓,细节就顾不上了。像采花的蝴蝶,它要去光顾下一朵花。所以,庄周的身后是狂草的墨迹,存在着大量的飞白。那是庄周的思想一路飞奔留下的空白。 ③庄周的燕子直到今天还活着,仍重复着庄周时代的伎俩,未被人类识破。人类是见着什么鸟都举枪便射,却对身边萦绕的燕子视而不见。燕子的叫声可谓婉转,却没一个人将燕子放到笼子里,以听它的叫声取乐。有许多珍禽异兽在人类的追***中灭绝了,这也怨不得人类,实在是因为那些物种比人类还要愚蠢。 ④燕子智慧的核心是什么?那就是距离。人类是一种你不能离他太远,又不能离他太近的动物。比如珍禽猛兽害怕人,躲得远远的,人便结伙去深山猎捕它们,这是因为离人类太远。家畜因完全被人豢养和左右,人便可随意***戮,这是因为离人类太近,近得没有了自己的家园。只有燕子看懂了人类,摸透了人类的脾气。又亲近人又不受人控制。保持着自己精神的独立。于是人便像敬神一样敬着燕子。 ⑤说到底,燕子是最狡诈的动物,它控制人类的第一招就是信任。信任是对付多疑的人类的最尖锐的武器。因为人类不信任别人,对来自别人的信任受宠若惊。燕子将自己最脆弱的那一环——巢及卵放到了人居住的屋檐下。你一抬手就可以捣坏,这是最彻底的信任。没有任何一种鸟敢于这样信任人类,于是人类被感动,像从人海中找到一个相知的朋友一样对待燕子,就差不能同燕子握手拥抱。但燕子第一招奏效之后,马上智慧地拉开了同人类的距离。它马上把自己从同人类的亲密接触中抽身出来,落到了人类够不到的树枝上,保持着自己的独立。因为它知道,人类能容忍它把巢建在屋梁上,却未必容得了它在人类生活空间里长时间地没大没小。它绝不嬉皮笑脸地落到人家的饭桌上、手上、肩上做亲昵状。这样小心还不够,它在人类的私生活领域求生存,担心这样时间长了会出问题,于是,住上几个月,便举家搬迁。人类刚刚有些厌烦了燕子的飞进飞出,乳燕动不动声嘶力竭的大叫,正要发作,想不到燕子就在这时知趣地搬走了。于是人的所有怒火平息了,又念起燕子的好来。你看它们也不伤害小鸡,也不啄食园子里的菜。过了几个月,人类已经开始思念燕子了,燕子也就在这个时候又回来了。燕子巧妙地循着人类情绪的起落而安排自己的生活节律。 ⑥还有一种敢于亲近人的鸟是麻雀。它也将巢建在人的屋檐下。但它们的蛋被顽童任意毁坏,成鸟被大量捕***。原因何在?麻雀鬼鬼祟祟,不信任人类,却又不远离人类,这不是找死吗?它进进出出很小心,怕被人发现,这种做法激怒了人类:小小的鸟,竟敢在我的眼皮底下玩花样,你以为我是瞎子?麻雀的这种做法,极大地伤害了人的自尊心。它既防着人,又不远离人,整天围着人聒噪,而且一旦住下,就再也不走了,惹得人烦不胜烦。 ⑦是有人将燕子比做剪刀的,这是就外形说的,可燕子从形到神都是一把锋利的刀。它一刀插入人类精神深处,游刃有余地在人的精神脉络中出神入化地游动,既不伤人类,也没让人类坚硬的骨骼碰伤自己,在不知疼痛的情况下,人类已被小小的燕子大卸了八块。 小题1:第②段中“像采花的蝴蝶,它要去光顾下一朵花”,“采花的蝴蝶”、“花”在文中分别比喻什么?这样比喻有什么作用?(4分) 小题2:第⑥段由燕子而写麻雀,这样写的用意何在?请结合原文作具体分析。(4分) 小题3:第⑦段作者将燕子喻为“从形到神是一把锋利的刀”,其中“神”的“锋利”主要表现是什么?(4分) |
阅读下面这篇文章,完成小题。(9 分) 中国茶道 茶道不同于一般的饮茶。在中国饮茶分为两类,一类是“混饮”,即根据个人的口味嗜好,在茶中加入桔皮、桂元、红枣等来喝;另一类是“清饮”,不加入任何有损茶的本味真香的配料,单用开水泡喝。“清饮”可分四个层次:将茶当成饮料大碗解渴,称为“喝茶”;注重色香味,讲究茶具水质,细细品味,称为“品茶”;讲究环境气氛、冲泡技巧及人际关系,则称为“茶艺”;通过品茗来养性怡情、参禅悟道,达到精神上的享受和人格上的澡雪,则是中国饮茶的最高境界——茶道。 茶道不但讲究表现形式,而且注重精神内涵。 茶道的精神内涵是什么呢?“武夷山茶痴”林治先生认为“和、静、怡、真”可作为中国茶道的四字真谛。“和”是中国茶道哲学思想的核心,是茶道的灵魂;“静”是中国茶道修习的不二法门;“怡”是中国茶道修习实践中的心灵感受;“真”是中国茶道的终极追求。 茶道追求“和”,源于《周易》中的“保合大和”,意指万物皆要阴阳协调,保全大和之元气以利万物。陆羽在《茶经》详细描述他设计的风炉:风炉用铁铸从“金”,放置在地上从“土”,炉中烧木炭从“木”,木炭燃烧从“火”,风炉上煮茶汤从“水”;煮茶的过程就是“金木水火土”五行相生相克并达到和谐平衡的过程。可见五行调和是茶道的哲学基础。“静”是中国茶道修习的必由途径。老子说:“至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庄子说:“水静则明烛须眉,平中准,大匠取法焉。”老子和庄子所启示的“虚静观复法”是人们明心见性,洞察自然,反观自我,体悟道德的无上妙法。道家的“虚静观复法”在中国的茶道中演化为“茶须静品”的理论和实践。 “怡”有和悦愉快之意。中国茶道雅俗共赏,不拘一格。一方面,突出体现了道家“自恣以适己”的随意性,同时,不同地位、信仰和文化层次的人对茶道有不同的追求。王公贵族讲茶道,意在炫耀权贵,附庸风雅;文人学士讲茶道,意在托物寄怀,交朋结友;佛家讲茶道,意在参禅悟道,见性成佛;道家讲茶道,意在品茗养生,羽化成仙;普通百姓讲茶道,意在去腥腻,涤烦渴,享受人生。中国茶道的这种怡悦性,使得它有极广泛的群众基础。这种怡悦性也正是中国茶道区别于强调“清寂”的日本茶道的根本标志之一。 “真”是中国茶道的起点,也是中国茶道的终极追求。中国茶道在从事茶事时所讲究的 “真”,不仅包括茶应是真茶、真香、真味,环境最好是真山真水,挂的字画最好是名家名人的真迹,用的器具最好是真竹、真木、真陶、真瓷,还包含了对人要真心,敬客要真情,说话要真诚,心情要真闲。中国茶道追求的“真”有三重含义。一在追求道之真,即通过茶事活动追求对“道”的真切体悟,达到修身养性,品味人生之目的;二在追求情之真,即通过品茗述怀,使茶友之间的真情得以交互,达到茶人之间互见真心的境界;三在追求性之真,即在品茗过程中,真正放松自己,在无我的境界中去放飞自己的心灵,放牧自己的天性,达到“全性葆真”。 小题1:下列不能作为为“中国茶道”下正面定义的证据的一项是 ( )(3分)A.“怡”是中国茶道修习实践中的心灵感受,“真”是中国茶道的终极追求。 | B.通过品茗来养性怡情、参禅悟道,达到精神上的享受和人格上的澡雪。 | C.注重色香味,讲究茶具水质,细细品味;讲究环境气氛、冲泡技巧及人际关系。 | D.“和”是中国茶道思想的核心和灵魂,“静”是中国茶道修习的不二法门。 | 小题2:以下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3分)A.按照中国茶道的说法,长期饮茶,可以使人心境平和,宁静致远,和悦愉快,返璞归真,也就是达到中国茶道的“和”“静”“怡”“真”四字真谛的境界。 | B.中国饮茶可分两类,一类是“混饮”,就是根据个人的口味,在茶中加入其他一些对人体有益的物质混喝;另一类是“清饮”,为了不损茶的本味、真香,而不加入任何其他配料,只用开水泡喝。 | C.中国茶道发源于道家的“真”,它有三个具体要求:一是通过茶事活动追求对“道”的真切体悟;二是通过品茗述怀,使茶友之间的真情互见;三是在品茗过程中放松自己,达到“全性葆真”。 | D.本文借“武夷山茶痴”林治先生提出的“和、静、怡、真”四字来阐述中国茶道的精神内核,并在此基础上为人们认识中国茶道和评价中国茶道的水准提供了一个绝对标准。 | 小题3: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A.茶道与饮茶有一定的相通之处,只是按中国人的观点,茶道的文化品位更高。 | B.文章阐述中国茶道的“和”“静”“怡”“真”四个特点,实际上也是个人见解,主要是从中国哲学儒、佛、道的角度来阐述中国茶道的精神内核。 | C.中国茶道之所以与日本茶道有区别,一个主要原因就是,日本茶道特别古板严肃,讲究“清寂”,而中国茶道更加重视雅俗共赏,不拘一格。 | D.中国茶道追求的“和”的概念,发源于《周易》的“保合大和”,后来经过中国“茶圣”陆羽的发展,成为茶道哲学的基础。 |
|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