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9分)随着网络对人们生活影响的日益增大,网络表达越来越成为中国老百姓公共生活中一道独特的风景。与此相伴随,网络上的言语不负责和情绪化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9分)随着网络对人们生活影响的日益增大,网络表达越来越成为中国老百姓公共生活中一道独特的风景。与此相伴随,网络上的言语不负责和情绪化

题型:阅读题难度:简单来源:不详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9分)
随着网络对人们生活影响的日益增大,网络表达越来越成为中国老百姓公共生活中一道独特的风景。与此相伴随,网络上的言语不负责和情绪化渲泄,甚至语言暴戾,也日见显著。
网络表达的空间扩大说明社会的开放与自由,而网络暴戾却也是这种开放与自由的副产物,如果民主化建设要的就是这种正负效果的相生相抵与相克相消,那就正好授人以柄,给“需要被管”的说法提供了论据。结果,我们会发现一个两难的困境:如果一任暴戾泛滥,将可能重新培植暴力与激进,而进行管控,又可能让慢慢打开的闸门重新合上。两种情况,都对渐进深化的政治改革十分不利。
我在3月5日的专栏文章《我看30年之政治变化》一文中,曾就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治变化的基本趋势和特征做过分析,其大意是说这种变化主要围绕经济与社会的开放而发生,又主要服务于市场社会的恢复和发展。这既是充分肯定,也陈其不足,即认为从今往后,基于政治自身的变革任务还十分艰巨。我们已经注意到,市场经济必然要求打破权力无所不在的垄断,但垄断的消解却未必一定会自动产生民主政治与公民社会。
中国网络公共化表达的出现,与因特网技术的复杂性以及由此带来的信息流通的强大能力有关。因为这种日益强大的能力,让各种实名或匿名的意见表达挣得了一片天地。然而,这种应运而生的公共空间虽然对现实产生了影响,其效应却仍然迂回曲折,以致在现实与网络世界之间呈现反差。正是这种反差,给网络暴戾留下了空间,让各种极端化的思潮与情绪可以借此孕育发酵,并获得响应。而且,往往现实表达的成本越高,网络表达的热度就越高,相应,网络暴戾的程度也就越高。
道理很简单,要求一个带有情绪的发言者恪守理性、包容与责任,那是很有些苛求。而且,对于急于寻求解决问题答案的人来说,简单往往比复杂,概念往往比分析,叫骂往往比说理,批判往往比理解更具有影响力,于是,我们便看到了叫骂与泄愤充斥于网络。
其实,这种现象,在其他领域也都或多或少地有,它其实是一种不需要承担责任的恶搞,是众声喧哗中看谁音量大的比赛,也是管控社会一旦闸门松开后所势必会产生的现象。
所以,治理网络暴戾,并不是要一味对其删节,而是要以现实中日益健全和开放的表达作替代,让公民在实名、且受到充分法律保障的现实环境中自由发言,充分享有对公权力的评论、批评与监督权。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理性、中庸与建设性合作,包括建设性批判的精神。而当一个社会为理性、中庸与建设性批判提供了足够充分的空间时,虚拟世界中的语言暴戾自然就会失却影响力。
基于此,完善网络表达的根本出路还在于公共舆论空间的建立。其实。古代贤君已经知道“防民之口胜于防川”的道理,现代治理更应该讲究因势利导,以建立健全正当的权利表达机制为上。在这个意义上,只有公民社会的发育,才是消解和战胜各种激进主义的至上之道。
人类的政治史早就说明,理性与建设性批评是一个社会公民文化成熟的标志,而冷漠与暴戾的并存或两极摆动,则是臣民文化的双生子,后者除了营造被动的顺从,还同时培植情绪化的逆反,而从臣民到暴民,其间也并不存在一道难以逾越的精神鸿沟。所以,理性、温和与忠诚,从来就是开放与自由选择的结果,而思想意志的集中,最终只会让权力意志自身受到损害。
小题1:下列各项中对“网络暴戾”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网络暴戾”是一种充斥于网络的极端化思潮与情绪表达。
B.“网络暴戾”是一种不需要不需要承担责任的恶搞,变现为叫骂与泄愤。
C.“网络暴戾”是臣民文化的产物,它一定会促成人们从臣民到暴民的转变。
D.“网络暴戾”是一种激进主义的表现,它会营造被动的顺从,同时培植情绪化的逆反。
小题2:下列各项不属于“网络暴戾”产生原因的一项是(  )
A.经济与社会的开放与自由使网络表达的空间扩大,却也产生了副产物——“网络暴戾”。
B.“网络暴戾”的出现与因特网技术的复杂性以及由此带来的信息流通的强大能力有关。
C.现实与网络世界之间的反差,让各种极端化的思潮与情绪孕育产生。
D.现代治理更应该讲究因势利导,以建立健全正当的权利表达机制为上。
小题3:下列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不能任暴戾泛滥,那将可能重新培植暴力与激进;也不能进行严格管控,那定会让慢慢打开的闸门重新合上。两种情况,都对渐进深化的政治改革十分不利。
B.网络暴戾的程度高是因为人们在现实中表达的成本高,治理网络暴戾,要以现实中日益健全和开放的表达作替代。让公民充分享有对公权力的评论.批评与监督权。
C.当一个社会为理性.中庸与建设性批判提供了足够充分的空间时,虚拟世界中的语言暴戾自然就会彻底消失。所以,完善网络表达的根本出路还在于公共舆论空间的建立。
D.思想意志的集中,最终只会让权力意志自身受到损害。所以,理性.温和与忠诚,从来就是开放与自由选择的结果。

答案

小题1:C
小题1:D
小题1:B
解析

小题1:由最后一段“而从臣民到暴民,其间也并不存在一道难以逾越的精神鸿沟。”这句话可知,原文说的是“从臣民到暴民的转变”并不太困难,并非是“一定”,转述原文信息有误,语气太绝对。
小题1:D项讲的是治理网络暴戾的正确方法,与题干不符。
小题1:A项,“那定会让慢慢打开的闸门重新合上”有误,应为“可能”。 C项,“虚拟世界中的语言暴戾自然就会彻底消失”“彻底消失”错误,应为“自然就会失却影响”。D项强加因果关系。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25分)
坚守的胡杨
李首峰
胡杨生存的环境,多为缺雨少食的荒漠之地,被视为生命的“禁区”和“绝境”。胡杨却选择在这样的地方安家落户,生儿育女,创造大漠的繁荣。
许多生命以为,胡杨是浸泡在苦难里的生命,表示莫大的同情和怜悯。其实,胡杨对“苦”有自己的理解和认识。胡杨认为,“甜”有多种表现形式,自己遇到的“苦”其实是“甜”的一种,是一种特殊的“甜”,是一种奇怪的“甜”,这种“甜”的营养价值举世罕见,弥足珍贵。
面对逆境和苦难,生命纷纷出逃,而胡杨选择了坚守。胡杨的坚守不是死守,是智慧地坚守。戈壁荒漠干旱少雨,植物降生的机会很少、也很小。机会虽少,但不等于没有。机会虽小,但不等于不能成事。关键在于对机遇识别的能力和抢抓机遇的能力,关键在于抢抓机遇的速度和效率。胡杨把自己的种子装上翅膀,随时做好起飞的准备。生命一旦装上了翅膀,也就不受原有环境的局限了,带翅膀的生命可以穿越不同的时空。胡杨带翅膀的种子在空中翱翔,满天都是胡杨侦察机,对于大地上的生机,胡杨定位准,俯冲快,哪里一旦被雨洒落的甘霖浸润,胡杨便以惊人的速度落地生根,根以极快的速度向下掘进。胡杨在少儿时代,不求长得快,但求把根儿扎得深,根只要能与地母的血脉连在一起,任何营养都不缺了。根只要四通八达,体系健全,再大的风,胡杨也不惧了。
干旱无雨的季节,是胡杨生活困难的时日。但胡杨早已订好应对的预案。胡杨又称“异叶杨”。胡杨的叶片多姿多彩,有柳叶形的,有榆叶形的,有杨叶形的,还有其它叶形的。柳叶类似松柏的针叶,当气候干旱时,柳叶可以减少水分的蒸发,减少根对地下水的提取。杨叶类似植物的阔叶,当胡杨突遇过路的洪流纠缠时,阔叶加大水分蒸发,可以减轻洪涝的伤害。阔叶强劲的光合作用,又可促进胡杨的生长和繁茂。
碱,是许多植物望而生畏的东西,但胡杨不怕碱。人体在排泄垃圾,躲避腥臭,而植物把垃圾当营养,把腥臭当芳香。这世界没有废物。只要是发生的,都是合理的;只要是存在的,都是必要的。每一种物质都有特殊的用途。动物不需要的,植物需要,动物和植物都不需要的,地母需要。许多生命都在逃避碱的伤害,但胡杨不逃避,胡杨选择了融合。你是一把火,我也变成一把火,你就烧不着我了。你是“苦难”,我比你还苦,你就苦不疼我了。胡杨让自己习惯于碱的味道,习惯于碱刺激亢奋的感觉。后来,胡杨决定把碱装在自己身上,那高大的躯干,仿佛一条背袋,胡杨把自己变成背负“苦难”赶路的人。碱被胡杨收缴,碱性就发作不起来了。胡杨把自己变成吸碱的磁石,使那些怕碱的生命得以安然生息。
胡杨带翅膀的种子天生会飞。大漠里的风,助推力极强,胡杨想到多远的地方去,愿望都可以实现,胡杨“跳槽”的能力比谁都强。但胡杨不喜欢“跳槽”,它喜欢“大漠落日”的悲壮,喜欢金沙劲舞的欢姿,喜欢会走动的沙丘神奇的活力,喜欢漠风激越悠扬的长号。当深秋来临,寒霜爬上枝头,胡杨便借助霜的能量铸造一身金币,展现生命的辉煌。有人把胡杨的孩子从荒漠掠走,植入风调雨顺的城市的街区和花园,胡杨在那里长得很茂,身材颀长,肌肤如玉。胡杨也懂养尊处优,但胡杨更习惯于那种“奇怪的甜”,只有那种奇怪的甜才能催生胡杨特有的风骨。
胡杨在坚守。为什么要守住那片不毛之地?因为不毛的土地需要绿色来拯救。需要,就是胡杨的选择。生命升华到一定层面,就变得非常简单了,简单的思想里只有“选择”,无需再问那么多“为什么”了。高尚的生命,高尚到一定高度,就变成了语言的矮子。智慧的生命,智慧高深到一定程度,就不再拥有智慧,智慧化作了单纯。
(节选自2011年第1期《散文百家》)
小题1:如何理解“高尚的生命,高尚到一定高度,就变成了语言的矮子”?请结合文意加以简要的分析。(4分)
小题2:为什么说“胡杨的坚守”,是“智慧地坚守”?(8分)
小题3:文中写胡杨被植入城市的街区和花园,长得茂盛颀长,这样写有何用意?(6分)
小题4:文章第二段说:“许多生命以为,胡杨是浸泡在苦难里的生命,表示莫大的同情和怜悯。”结合全文内容联系现实,谈谈你的看法。(7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下列各项关于作品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堂吉诃德梦中行侠仗义,挥剑到处乱刺,把客店里盛满红酒的皮袋当作巨人给刺破了。红酒像血一样四处流淌。桑丘以为是主人砍下了巨人的脑袋,还说这客店中了魔法。店主人气得诅咒:“谁戳破了我的酒袋,叫他的灵魂到地狱里泡着去!”
B.董卓从洛阳迁都长安,说:“吾为天下计,岂惜小民哉!”于是驱洛阳之民数百万往长安,死者不可胜数。董卓临行,教人放火烧居民房屋。此时,孙坚飞奔洛阳救火,于井中得到玉玺,然后去了江东。(《三国演义》)
C.怡红院枯了一年的海棠突然在十一月开花。贾赦、探春觉得这不是一个好兆头;但贾母执意认为这是好事。且请众人来赏花作诗。凤姐见花开得奇怪,私下里告诉袭人铰块红绸子挂上避邪。宝玉见到花开,心中涌起无限丘壑,竟在匆匆换衣后发现通灵宝玉不见了。全家上下一片忙乱,却瞒着贾母。(《红楼梦》)
D.《家》重点塑造了善良却柔中有刚的梅、抑郁的瑞珏、贤惠的鸣凤三位女性角色,她们的社会地位不同,但结局都是悲剧性的。(《家》)

题型:单选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小题。
还原真实的滇缅路( 作者:章东磐)
①今天你从昆明乘汽车前往畹町,当年的滇缅路已经一寸都看不到了。 宽阔的高速公路让汽车可以像风一样穿过崇山峻岭。深沟和两山之间,被数百米高的钢筋混凝土大桥架成坦途,太大的山就挖一个长长的大洞,让几辆并行的汽车毫无阻滞地冲过去。习惯在山路上盘旋的司机们爽得一塌糊涂, 上百公里可以一直踩着油门走,极速狂飙如飞,结果真的从高上云端的新公路上飞了出去,他们在将近一分钟后才会掉落的地方,很可能就是最早的滇缅公路。
②我不知道这个世界上还有哪条山路上流过这么多的鲜血。这条1100公里的公路,有超过40万至少6个国家的军人阵亡在与它直接有关的战场上,如果再加上至少两倍于此数的中缅两国死难平民,则这条蜿蜒的崎岖山路上每一米都是一条人命,每一米都仰面朝天地躺着一位死者,他们手拉手从云南省会昆明连接到缅甸的交通枢纽腊戍。也就是说,这条路从修筑起的不到5年,几乎用人的骨肉又重新铺了一遍。
③一直到新世纪来临的时候,我们实际上都并不知道这条公路对我们整个国家的意义,似乎也没有人认真地研究过它。

④1999年,我第一次自己驾车驶上滇缅公路,开过大理之后,还有不少的路段依稀保存着当年的样貌。时近黄昏,金色的阳光斜斜地洒在路上,让那条被60年的汽车轮胎和鞋底抛光成晶莹剔透的塘石路灿烂之极,衬着背后苍黛的远山,有一种渐上天际的绝世之美。这种叫做“塘石路”的路面是滇缅公路的特色,在今天所存无多。它是用俗称“狗头石”的长条石块竖着挤压排列成路面,两侧再用巨大的石块挡住它们,使每一块石头经年累月都不会稍微松脱。石头当然不怕高原太阳的暴晒,所以永无柏油路面一到夏日经常稀乎烂糟的局面。当然也不怕雨水冲刷,没有土路一下雨变成一条烂泥沟的担忧。而且石头朝上的部分大约拳头大小,即便稍有不平,汽车走在上面并不颠簸。                

滇缅路是抗战时中国的血脉,也是缅甸之战的导火索。对于曾经期望3个月搞定中国的日本,很大程度上是这条路挡住了他们迈向完胜的步伐。为了切断这条路,日本人生生把缅甸这个宁静的翡翠般美丽的佛教之国拖进了全然与它无关的中日之战。日本军队把发起于缅甸的战役定名为“断”,战略意图清楚明了,彻底切断中国的陆上补给线。
⑥那时候,中央军校炮科要实弹射击,用几发炮弹,都必须校长签字,而校长就是蒋介石。军事物资管到这么细,国家军事资源之匮乏,这一个例子已经说明问题了。战争打到第5年,中国的抵抗仍然没有被摧毁,很大程度上都靠着这条唯一的血脉。这条几乎是悬挂在层峦叠嶂上的公路上,日夜奔驰着各式各样的货车,很多都是南洋的华侨为祖国抗战而捐献的。
⑦我曾在几年前为了寻找一座当年美国工兵架设于滇缅路上的钢桥而走过一段极凶险的老路,一段早已废弃掉的老滇缅路。那是接近40度的陡坡,一面是峭壁,一面就是悬崖。即使不避让对面来车,也让人开得手心出汗,胆战心惊。戈叔亚告诉我,那时许多南洋华侨机工驾驶的还是烧木炭的卡车,上这样的陡坡,要烧好一会才能往上冲一小段,车上放着几块三角木,每当车冲至无力,站在车门外的助手要立刻跳下车去把三角木塞在轮下,防止溜车。等车烧好压力,又要飞快地拉出垫木,跳上车,否则就要跟在后面跑,因为车不能停下等人。这些本是平民而又生活相对优渥的机工们,有多少人为着自己素未谋面的故国能够挣出灭顶的深渊而舍身在了滇缅公路沿途的莽莽群山之中。在我所走过的滇缅路沿线,没有看见一座属于他们的纪念碑。

⑧在澜沧江昌淦桥近旁的另一条江上,有一座完整如初的美军工兵架的钢桥。悠长的岁月似乎全然与它无关,60多岁了连皱纹都没有。在一端的斜梁上有凹痕,那是整个桥身唯一的损坏,据说留下那个脸盆大凹痕的卡车完全撞烂掉了。我想起怒江和澜沧江上那些比工兵桥年幼许多的小弟,那几座叫做“红旗”“东风”的似乎更应坚固的钢筋水泥大桥,或者经历了几次大修,或者只放单行。只有这个漂泊来的弃儿,仍然像小伙子一样伸展着毫无老态的脊梁。
⑨我们真应该在这座桥头用上好的钢材铸一面纪念铭牌,告诉今天的中国人这座桥的来历。工兵桥和昌淦桥之间,还保存有一段尚称完好的滇缅公路,是建遗址博物馆的好地点。就这么小一片区域,有多少故事可以讲,可以让后辈亲睹。可惜为着一座正在兴建的电站,此地很快将荡然无存了。
小题1:第5段画线句子在文中有什么作用?(4分)
小题2:结合全文,请概括“还原真实的滇缅路”所包含的内容要点。(6分)
小题3:文中转述“戈叔亚”的话,其用意是什么?(5分)
小题4:第9段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你如何看待在现代化建设中历史文化遗产的去留 ?(6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现代文阅读(9分,第小题3分)
绵竹年画
绵竹年画与天津杨柳青、山东潍坊、江苏桃花坞的年画齐名,素有“四川三宝”、“绵竹三绝”之美誉,是世世代代民间画师们勤劳和智慧的结晶。
绵竹年画内容丰富,类型多样。门画是绵竹传统年画的主要类型。从规格看,有大毛、二毛、三毛之分。所谓大毛,就是在整张粉笺纸上作画,大多绘秦琼、尉迟恭等武将,称武门神,将其贴于大门之上,意在御凶求安,护卫家宅。二毛,即张贴于二门的文门神,画幅稍小于前者,多系求福、求喜、求富贵的内容。贴于寝室门或灶屋门的三毛,画幅小于二毛,大多为仕女、娃娃题材,如观花美人、八宝童子等。横披是人物众多、场面宏大的横幅画卷,如《迎春图》《百子图》等。《迎春图》是绵竹年画横披的代表作,描绘了清朝绵竹迎春会盛况,展示了四百多个人物和丰富多彩的迎春活动,生动地再现了清代的民俗民风,被专家学者称为清代的清明上河图。斗方多是讽喻性独幅小品,如《老鼠嫁女》《三猴烫猪》等。其他还有中堂(如《麻姑献寿》)、条屏(如《三国演义》)、木版拓片(都是名人字画,这是全国其他任何一种年画所没有的)等。现在随着社会发展,艺人们又创作出了一大批具有时代特色,符合现代人审美情趣的各式各样的新年画,深受人们的青睐。
绵竹年画绘画性强。它既承传了唐代手工绘制的风格,又继承了宋代雕版印刷的技术。在绘制时,和中国其他年画一样,首先要刻成线版。但是,线版在绵竹年画中只起轮廓作用,最后完成全部靠手工彩绘,从不套色制作。彩绘过程,艺人们叫做“一黑二白三金黄,五颜六色穿衣裳”。经过不同艺人的手笔,年画呈现出不同的风格;同一个艺人绘制不同的年画也会产生不同的趣味。这正是绵竹年画的绝妙之处。
绵竹年画设色单纯艳丽,强烈明快。年画艺人无拘无束地使用着尽可能艳丽的颜色:桃红、佛青、草绿、金黄……大红大绿,又热闹、又刺激,充满生机与活力。但在强烈的对比中,也讲究造意与和谐。艺人们常常用少量的复色穿插在对比强烈的色彩中间,以协调画面色调。他们把多年来的配色经验,总结成了一句蕴含着深刻美学原理的口诀:“深配浅、酽(浓)配淡,深浅酽淡要相间。”他们还借助同类色彩的深浅变化,来增加画面的节奏感、立体感。
绵竹年画的构图高度简练,在有限的画面上较合理地使用宾主、虚实、呼应、开合等对立统一法则,取得对称、均齐和别致的装饰意趣,构成了绵竹年画完整、饱满的艺术特色。从武将文官到仕女童子,多不设或少设背景,那画面上的白纸,不是画面的割裂而是有机地联系着画中各部分,这种“取一而舍万千,明一而现千万”的大胆构想和处理,超越视觉范围,给人以自由驰骋的想象天地。
最后不能不说到“填水脚”,这是绵竹年画里最具特色的画法。除夕之夜,为老板制作年画的工作都结束了,艺人趁收拾画案的片刻工夫,利用颜料碗里的金色,把剩下的颜色填在剩纸上,匆忙赶绘出几对门神,赶往夜市出售,赚点外快。在画“填水脚”时,艺人不受线条和颜色的约束,凭真功夫一气呵成,寥寥数笔;笔锋奔放雄健,神韵十足,非高手不能为之。“填水脚”以它的天真、质朴、粗犷而成为绵竹年画中的珍品,深为艺术界称道。
如果有机会到绵竹年画博物馆参观,那各个时期琳琅满目的年画精品一定会让你大开眼界,流连忘返。
小题1:下列对“绵竹年画的内容丰富,类型多样”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绵竹年画的内容有文臣武将、民俗民风、历史故事、讽喻小品、名人字画等。
B.绵竹年画的类型有门画、大毛、二毛、三毛、斗方、横披、中堂、木版拓片等。
C.被称为清代的清明上河图的《迎春图》场面宏大,是绵竹年画横披的代表作。
D.年画艺人们与时俱进,在新时代又创作出了符合现代人审美情趣的各式新年画。
小题2: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贴于大门之上,在整张粉笺纸上描绘的秦琼、尉迟恭等武门神和画幅稍小的文门神,属于绵竹年画中的门画。
B.绵竹年画大量单纯艳丽、强烈明快的颜色与少量的复色构成了强烈的对比,但同时又显得适意与和谐。
C.绵竹年画一般很少设背景,画面上的白纸,有机地联系着画中各部分内容,还给人以自由驰骋的想象天地。
D.年画艺人们技艺高超,生活清贫,在一年工作结束后,都要利用余色余纸绘制“填水脚”去赚点外快。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人们张贴年画,是为了御凶求安,护卫家宅以及求福、求喜、求富贵,跟贴春联一样。
B.天津杨柳青、山东潍坊、江苏桃花坞的年画,在绘制时,都要先刻成线版,然后套色制作。
C.不同艺人绘制的年画和同一个艺人绘制的不同年画风格都不相同,说明绵竹年画没有艺术标准。
D.艺人们画的“填水脚”,如果能先勾线条,而且颜料充足,时间充裕,会显得更天真、质朴、粗犷。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回忆雨僧先生
季羡林
①雨僧先生离开我们已经十多年了。作为他的受业弟子,我同其他弟子一样,始终在忆念着他。
②雨僧先生是一个奇特的人,身上也有不少的矛盾。他古貌古心,同其他教授不一样,所以奇特。他言行一致,表里如一,同其他教授不一样,所以奇特。别人写白话,写新诗;他偏写古文,写旧诗,所以奇特。他反对白话文,但又十分推崇用白话文写成的《红楼梦》,所以矛盾。他看似严肃、古板,但又颇有一些恋爱的浪漫史,所以矛盾。他能同青年学生来往,但又凛然、俨然,所以矛盾。
③总之,他是一个既奇特又矛盾的人。
④我这样说,不但丝毫没有贬意,而且是充满了敬意。雨僧先生在旧社会是一个不同流合污、特立独行的畸人,是一个真正的人。
⑤当年在清华读书的时候,我听过他几门课:“英国浪漫诗人”、“中西诗之比较”等。他讲课认真、严肃,有时候也用英文讲,议论时有警策之处。高兴时,他也把自己新写成的旧诗印发给听课的同学,《空轩》十二首就是其中之一。这引得编《清华周刊》的学生秀才们把他的诗译成白话,给他开了一个不大不小而又无伤大雅的玩笑。他一笑置之,不以为忤。他的旧诗确有很深的造诣,同当今想附庸风雅的、写一些根本不像旧诗的“诗人”,决不能同日而语。他的“中西诗之比较”实际上讲的就是比较文学。当时这个名词还不像现在这样流行。他实际上是中国比较文学的奠基人之一。值得我们永远怀念的。
⑥他坦诚率真,十分怜才。学生有一技之长,他决不掩没,对同事更是不懂得什么叫忌妒。他在美国时,邂逅结识了陈寅恪先生。他立即驰书国内,说:“合中西新旧各种学问而统论之,吾必以寅恪为全中国最博学之人。”也许就是由于这个缘故,他在清华作为西洋文学系的教授而一度兼国学研究院的主任。
⑦他当时给天津《大公报》主编一个《文学副刊》。我们几个喜欢舞笔弄墨的青年学生,常常给副刊写点书评一类的短文,因而无形中就形成了一个小团体。我们曾多次应邀到他那在工字厅的住处:藤影荷声之馆去作客,也曾被请在工字厅的教授们的西餐餐厅去吃饭。这在当时教授与学生之间存在着一条看不见但感觉到的鸿沟的情况下,是非常难能可贵的。至今回忆起来还感到温暖。
⑧我离开清华以后,到欧洲去住了将近十一年。回到国内时,清华和北大刚刚从云南复员回到北平。雨僧先生留在四川,没有回来。其中原因,我不清楚,也没有认真去打听。但是,我心中却有一点疑团:这难道会同他那耿直的为人有某些联系吗?是不是有人早就把他看做眼中钉了呢?在这漫长的几十年内,我只在六十年代初期,在燕东园李赋宁先生家中拜见过他。以后就再没有见过面。
⑨在十年浩动中,他当然不会幸免。听说,他受过惨无人道的折磨,挨了打,还摔断了什么地方,我对此丝毫也不感到奇怪。以他那种奇特的特立独行的性格,他决不会投机说谎,决不会媚俗取巧,受到折磨,倒是合乎规律的。反正知识久已不值一文钱,知识分子被视为“老九”。在黄钟毁弃,瓦釜雷鸣的时代,我有意不去仔细打听,不知道反而能减轻良心上的负担。至于他有什么想法,我更是无从得知。现在,他终于离开我们,走了。从此人天隔离,永无相见之日了。
⑩雨僧先生这样一个奇特的人,这样一个不同流合污特立独行的人,是会受到他的朋友们和弟子们的爱戴和怀念的。现在编集的这一本《回忆吴宓先生》就是一个充分的证明。
⑾他的弟子和朋友都对他有自己的一份怀念之情,自己的一份回忆。这些回忆不可能完全一样,因为每一个人都有自己观察事物和人物的角度和特点。但是又不可能完全不一样。因为回忆的毕竟是同一个人——我们敬爱的雨僧先生。这一部回忆录就是这样一部既不一样又不不一样的汇合体。从这个一样又不一样的汇合体中可以反照出雨僧先生整个的性格和人格。
⑿我是雨僧先生的弟子之一,在贡献上我自己那一份回忆之余,又应编者的邀请写了这一篇序。这两件事都是我衷心愿意去做的。也算是我献给雨僧先生的心香一瓣吧。
小题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5分)
A.文章叙评结合,既有对雨僧先生生平琐事的详细叙述,也有高度的评价、赞赏,二者相辅相成,自然流畅地表达了对雨僧先生的爱戴、怀念之情。
B.文章第⑤段写雨僧先生开设“英国浪漫诗人”、“中西诗之比较”等几门课程,主要目的是赞颂他在中国比较文学领域的奠基作用。
C.作者认为《回忆吴宓先生》是一个饱含了弟子、朋友怀念之情的“一样又不一样的汇合体”,它能够反映雨僧先生整个的性格和人格。
D.文章⑧、⑨两段的回忆包含了很多作者的听闻和主观的揣测,并没有写到自己亲见的事实,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文章的真实性。
E.本文语言平实,感情真挚,全篇详细地记述了作者在多个不同历史时期与雨僧先生交往的生活琐事,细腻动人,含蓄深沉。
小题2:作者在文章第②段概述了雨僧先生“既奇特又矛盾”的多方面表现,但在下文并未全都谈及,请你列举作者在回忆中描述的雨僧先生“既奇特又矛盾”的具体表现?(6分)
小题3:在十年浩劫中,作者并未与雨僧先生见面,也“有意不去仔细打听”雨僧先生的情况,可是作者却断定“他当然不会幸免”,这是为什么?(6分)
小题4:作者说雨僧先生是“一个不同流合污、特立独行的畸人”,又说他是“一个真正的人”,这是否矛盾?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8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