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共14分。 谈古论今说“领导挨骂”马九器①俗话说得好,“谁人背后无人骂?”人无完人,自古以来,掌握权力的官员,少不了被人说三道四、指桑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不详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共14分。 谈古论今说“领导挨骂” 马九器 ①俗话说得好,“谁人背后无人骂?”人无完人,自古以来,掌握权力的官员,少不了被人说三道四、指桑骂槐,尤其是权力地位越显赫,好比圆越大和外界接触面越广一样,就越容易遭人非议。一些领导挨骂后,怒不可遏,比如那个周厉王,有的是办法让骂他的人吃不了兜着走或者闭嘴,目的是达到了:人人都成了哑巴,见面也只是“道路以目”,可结果呢?不出三年,他就被赶下台流放了。有的领导即使挨骂,也常常能冷静地从“骂”中取长补短,比如魏征常年犯颜直上,唐太宗就算气得吹胡子瞪眼,终究还是能察纳雅言。 ②可以这么说:一个人如何对待“挨骂”,体现了他的胸襟肚量;一个官员领导如何对待“挨骂”,则体现了他的政治道德水平。 ③从去年到今年,全国陆陆续续发生了一系列“官员领导挨骂”的新闻,远的如重庆的“彭水诗案”、山西“稷山文案”、海南“儋州网案”,近的如“陕西志丹的短信黄段子案”。除了“彭水诗案”得到善终外,其余都以“骂人者被严惩”而告终。 ④如果放在古代,小小百姓敢拿官老爷开涮,别说老爷治你罪没人喊冤,就是百姓们自己也要奚落你一番:官尊民微,天经地义,向来如此。不过,现在是21世纪了,经历了“五四”时期的反封建与科学民主的洗礼,经历了30年改革开放的法治、自由、宪政等普世价值观熏陶,闻听此事,笔者感到万分惋惜,不是为那些胆大包天的“骂人小吏小民”,而是为挨骂的那些个领导:一次多好的展现现代政治胸襟与风采的机会,竟然不幸被几缕封建式的做派所糟蹋。 ⑤我不知道前述动辄对“骂领导者”举起诽谤大棒的官员领导们是否博览群书,是否读史,想来作为为官一方的政治精英,不从浩瀚的历史里攫取安邦惠民的从政规律,不明史知兴替正衣冠,说不过去吧。那不妨和他们一起唠唠历史。 ⑥春秋战国时,郑国有国人聚集议论政府的“乡校”,大概是百姓言辞犀利毫不留情,如同现在网民议政时的肆无忌惮,所以有官员恼羞成怒要关闭“乡校”。郑国丞相子产知道后是这么看这件事情的: “其所善者,吾则行之;其所恶者,吾则改之,是吾师也,若之何毁之?”翻译成经典白话文就是“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言者无罪,闻者足戒;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⑦子产先生的政治道德很有现代味儿,作为一个公权掌握者,权力来自于人民,自然要接受人民的监督,这里的人民包括他的同僚、同级、下级,这里的监督包括对他的批评、对他的辱骂。无论这种批评辱骂有没有道理和根据,它更多是一种情绪的宣泄和意见表达渠道不畅通后的另类表达。其实,出现这类表达本身也多少说明“挨骂者”自身的不足,想一想,为什么没有人拿包拯、海瑞恶搞,没有人拿焦裕禄、孔繁森、任长霞编段子?因为他们身正影直、高风亮节,所以人们打心眼里敬重,而屡屡成为恶搞或编段子看笑话对象的领导官员,别恼羞成怒下“诽谤罪”的定论,先拿自己比对一下那些受人敬重的领导楷模才是。 ⑧美国总统杰斐逊挨了一场恶骂后说:“他们选中了我来担任这一荣誉的角色,我将保护他们造谣与诽谤的权利,而且我仍将珍视这一权利的继续维持……如果一个政府在批评面前站不起来,就该倒台。” ⑨无论是子产还是杰斐逊,他们对待“挨骂”的本质,不仅仅是一种道德修养,更道出了一种政治规律——权力和监督之间如何实现一种平衡。作为官员领导,他必然是一位公众人物,他被赋予了掌握公权的特权,而权力是一柄天然的双刃剑,要遏制剑的恶刃,必然要在“受监督批评”层面让出相当的权利,以此达到公权不偏不倚的平衡。 ⑩其实,官员领导要想少挨骂直至不挨骂并不难,无非是做人从政常记百姓之苦、牢记法律之严、永记权力之源。那些动辄对“挨骂”大发雷霆,以权力之剑对骂人者举起狼牙棒的官员领导,显然外表披着西装革履的现代外衣,骨子里还弥漫散发着封建时代的“官老爷”腐尸味。 (选自“中华杂文网”《非常杂文》,有删节) 小题1:根据文意,以下说法正确的两项是( )(4分)A.官员地位越高,挨的骂也就越多。 | B.自古至今,中国的官员容不得百姓“开骂”。 | C.怕骂的官员往往不读书或少读书。 | D.子产的政治道德观很有现代味儿,体现了广阔的政治胸襟。 | E.美国总统杰斐逊对待评判的态度体现了鲜明的民主观念,他的胸襟比子产更广阔。 F.实现监督与权力之间的平衡,是一种政治规律。 小题2:本文援引的例子很丰富,下面对所引例子理解正确的项是( )(2分)A.举周厉王的反面例子,有力地论证“掌握权利的官员,容易遭人非议”这一观点。 | B.唐太宗尽管常气得吹胡子瞪眼睛,但能察纳雅言,因为他身正影直,高风亮节。 | C.全国发生的一系列“官员领导挨骂”的新闻说明领导正确接受挨骂的民主风气已 形成。 | D.举焦裕禄、孔繁森、任长霞受人尊重的例子说明掌握公权的人,要经得起人民的监督。 | 小题3:请联系上文概括第⑩自然段作者所说的现代某些领导还“散发着封建时代的‘官老爷’腐尸味”的具体表现。 (3分) 小题4:综观全文,作者认为官员领导应该怎样正确对待挨骂现象?分条概括作者对这一问题的有关观点。(4分) |
答案
小题1:DF 小题1:D 小题1:认为官尊民微,天经地义,向来如此(1分);剥夺了人民批评监督的权力(或对老百姓不讲法治、不讲自由民主、更不谈接受批评监督)(1分);动辄对“骂领导者”举起诽谤大棒,严惩骂人者。(或动辄对“挨骂”大发雷霆,以权力之剑对骂人者举起狼牙棒严惩骂人者) 小题1:①冷静地从“骂”中取长补短(或引以为戒,有则改之,无则加勉)(2分) ②接受人民的批评和辱骂,把它当做是对自己工作的监督(1分),并且保护他们造谣与诽谤的自由和权利(1分)。(或在“受监督批评”层面上保护人民批评辱骂的权利,以此达到公权不偏不倚的平衡)。 |
解析
小题1:A项曲解原意,过于绝对化,与原文“地位越显赫……越容易遭人非议……”不符;B项以偏概全;;C项变不确定为确定,与原文“我不知道”“举起诽谤大棒的官员领导们是否博览群书”相悖;E项无中生有,“胸襟比子产更广阔”在原文中找不到依据。本题选对一项给2分。 小题1:分析A、B周厉王和唐太宗的例子是从反面或正面论证领导如何对待挨骂体现了他的胸襟肚量和政治道德水平。C项“民骂官”的大部分人的遭遇正说明领导接受批评的胸襟肚量和政治道德水平有待提高。 小题1:本题考查筛选信息的能力。通读全文,抓住某些领导对骂领导者的看法,答出各要点内容即可,不必分条答。 小题1:本题考查鉴赏作品的主旨。作者认为权力和监督之间如何实现一种平衡。所以官员领导首先要冷静、再者要正确认识人民的监督作用。答对1点给2分,意思对即可。 |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小说,完成小题。(共15分) 河的第三条岸 [巴西]若昂·吉马朗埃斯·罗萨 父亲是一个尽职、本分、坦白的人。他并不比谁更愉快或更烦恼,只是更沉默寡言一些。是母亲,而不是父亲,在掌管着我们家,她天天都责备我们——姐姐、哥哥和我。 但有一天,发生了一件事:父亲竟自己去定购了一条船。 父亲对船要求很严格,它要用含羞草特制,牢固得可以在水上漂二三十年,大小恰好可供一个人使用。母亲唠叨不停,牢***满腹,丈夫是突然想去做渔夫吗?父亲什么也没有说。 离开我们家不到一英里,有一条大河流过,水流平静,又宽又深,一眼望不到对岸。 我总忘不了小船送来的那天。父亲并没有显示出什么特别的神情。他像往常一样戴上帽子,对我们说了一声再见,没带食物,也没拿别的什么。我原以为母亲会大吵大闹,但她没有。脸色苍白,从头到尾她只说了一句话:“如果你出去,就呆在外面,永远别回来。” 父亲没有吭声,他温柔地看着我,示意我和他一起出去。我们一起向河边走去。我强烈地感到无畏和兴奋。“爸爸,你会带我上船吗?” 他只是看着我,为我祝福,然后做了一个手势,要我回去。我假装照他的意思做了,但当他转过身去,我伏在灌木丛后面,偷偷地观察他。父亲上了船,划远了。 父亲再没有回来。其实他哪儿也没去。他就在那条河里划来划去,漂来漂去。每个人都吓坏了。从未发生过,也不可能发生的事现在却发生了。 每个人都猜想父亲疯了。母亲觉得羞辱,但她几乎什么都不讲,尽力保持着镇静。 河边的行人和两岸附近的居民说,无论白天黑夜都没见父亲踏上陆地一步。他像一条被遗弃的船,孤独地、毫无目的地在河上漂流。人们一致认为,对于父亲而言,食物是一个大问题,他一定会离开大河,回到家中。 他们可是大错特错了。父亲有一个秘密的补给来源,那就是我。我每天偷了食物带给他。后来我惊异地发现,母亲知道我做的一切,而且总是把食物放在我轻易就能偷到的地方。她怀有很多不曾流露的情感。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父亲从不踏上泥土、草地或河岸一步。从没生过火,他没有一丝光亮。他的身体怎样?不停摇桨要消耗他多少精力?河水泛滥时,他又怎么能幸免于难?我常常这样问自己。 姐姐生了一个男孩。她坚持要让父亲看看外孙。那天天气好极了,我们全家来到河边。姐姐穿着白色的新婚纱裙,高高地举起婴儿,姐夫为他们撑着伞。我们呼喊,等待。但父亲始终没有出现。姐姐哭了,我们都哭了,大家彼此携扶着。 后来,姐姐搬走了,哥哥也到城里去了。母亲最后也走了,和女儿一起生活去了。只剩下我一个人留了下来。我从未考虑过结婚。我留下来独自面对一生中的困境。父亲,孤独地在河上漂流的父亲需要我。我知道他需要我,尽管他从未告诉我们为什么要这样做。不管怎么样,我都不会因这件事责怪父亲。 我的头发渐渐地灰白了。我到底有什么不对?我到底有什么罪过?渐渐地,我因年老而心瘁力竭,生命踌躇不前,同时爱讲到疾病和死亡。他呢?为什么?为什么要这样?终有一天,他会精疲力竭,只好让小船翻掉,或者听任河水把小船冲走,直到船内积水过多而沉入激流之中。哦,天哪! 我等待着,等待着。终于,他在远方出现了,那儿,就在那儿。我庄重地指天发誓,尽可能大声地叫着: “爸爸,你在河上浮游得太久了,你老了,回来吧。你不是非这样下去不可,回来吧。无论何时,我会踏上你的船,顶上你的位置。” 他听见了,站了起来,挥动船桨向我划过来。他接受了我的提议。我突然浑身战栗起来。因为他举起手臂向我挥舞,这么多年来这是第一次。我不能,……我害怕极了,发疯似的逃掉了。因为他像是从另一个世界来的人。 极度恐惧给我带来一种冰冷的感觉,我病倒了。从此以后,没有人再看见过他,听说过他。 (选自余华《温暖的旅程——影响我的10部短篇小说》,有删改) 小题1:小说中写道“父亲,孤独地在河上漂流的父亲需要我”。请联系全文,简述“父亲”为什么需要“我”。(4分) 小题2:结合作品,请简要概括“母亲”这一人物形象。(5分) 小题3:有人说,“河的第三条岸”在现实中并不存在,它象征着“父亲”超越世俗的人生追求。如果这样, 那么“我”对“父亲”的这种追求持何种态度?请联系全文,谈谈你的看法。(6分)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古意盎然 朱良志 ①中国艺术具有一种普遍的“好古”气息,如在艺术题跋中,经常使用古雅、苍古、浑古、醇古、古莽、荒古、古淡、古秀等来评价艺术作品。中国园林多是路回阜曲,泉绕古坡,孤亭兀然,境绝荒邃,曲径上偶见得苍苔碧藓,班驳陆离,又有佛慧老树,法华古梅,虬松盘绕,古藤依偎。如在书法中,追求高古之趣蔚为风尚,追求金石之趣蔚为风尚,古拙成了书法之最高境界等等。 ②有的人说这是中国崇尚传统的文化风尚所使然,其实这是误解。这里所说的“古”,不是古代的“古”,崇尚“古”,不是为了复古,它和文必秦汉、诗必盛唐之类的复古思潮是不同的,那是以古律今,或者以古代今,而这里是无古无今,高古,是要通过此在和往古的转换而超越时间,它体现的是中国艺术家对永恒感的思考。 ③《二十四诗品》有《高古》一品。高则俯视一切,古则抗怀千载。高古,就是抗心乎千秋之间,高蹈乎八荒之表。高古就是超越之境。高说的是空间超越,古说的是时间超越。高与卑对,古与俗对。崇尚高古就是超越卑俗和此在。在此品中,作者强调,若要悟入,需要“虚伫神素,脱然畦封”,要从“封”——人所设置的障碍中超越而出。此时,好风从心空吹过,白云自在缱绻,我成了风,云,成了天鸡的伙伴,成了明月的娇客。所以此一境界独立高标,在时间上直指“黄唐”,在空间上直入“玄宗”,超越了时空,在绝对不二的境界中印认。 ④这种尚古趣味在世界艺术史上是罕见的,它源于一种深沉的文化沉思。立足于当下的艺术创作,将一个遥远的对象作为自己期望达到的目标。在此刻的把玩中,将心意遥致于莽莽苍古,就是要在现今和莽远之间形成回味无尽的“回旋”。中国艺术家喜欢这样的“道具”:苍苔诉说的是一个遥远的世界;顽石如同《红楼梦》中的青埂峰上出现的远古时代留下的奇石一样,似乎透露出宇宙初开的气象……这些特殊的对象,将人的心灵由当下拉向莽莽远古。此在是现实的,而远古是渺茫迷幻的;此在是可视的,而遥远的时世是迷茫难测的。独特的艺术创造将人的心灵置于这样的流连之间,徘徊于有无之际,斟酌于虚实之间,展玩于古今变换中,而忘却古今。古人有所谓“抗心乎千秋之间,高蹈于八荒之表”正是言此。这里的“抗”,就是“回旋”,一拳古石,勾起人遥远的思虑;一片湿漉漉的苍苔提醒人曾经有过的过去,艺术家通过这样的处理,一手将亘古拉到自己的眼前,将永恒糅进了当下的把玩之中。滤尽人的现实之思,将心灵遁入永恒的寂静之中。 ⑤颇有意味的是,在中国艺术中,常常将“古”与“秀”结合起来。如清盛大士《溪山卧游录》评明末画家恽向山曰“苍浑古秀”;周亮工《读画录》评陈洪绶画“苍老润洁”,认为作画“须极苍古之中,寓以秀好”。在中国艺术中,可谓扁舟常系太古石,绿叶多发荒率枝。艺术家多于枯中见秀用思。如一古梅盆景,梅根形同枯槎,梅枝虬结,盆中伴以体现瘦、漏、透、绉韵味的太湖石,真是一段奇崛,一片苍莽,然在这衰朽中偶有一片两片绿叶映衬,三朵四朵微花点缀,别具风致。像苏轼所说的“生成变坏一弹指,乃知造物初无物”,那些枯木兀然而立,向苍天陈说着它们也有一段灿烂的过去。 ⑥中国艺术家将衰朽和新生残酷地置于一体,除了突显生命的顽强和不可战胜之外,更重要的则在于传达一种永恒的哲思。打破时间的秩序,使得亘古的永恒就在此在的鲜活中呈现。艺术家在其中做的正是关乎时间的游戏,古是古拙苍莽,秀是鲜嫩秀丽,古记述的是衰朽,秀记述的是新生,古是无限绵长的过去,秀是当下即在的此刻。同时,在苍古之中寓以秀丽,秀丽一点,苍莽漫山,一点精灵引领,由花而引入非花,由时而引入非时,由我眼而引入法眼,念念无住,在在无心。这正是中国艺术最精微的所在。 (选自《中国美学十五讲》 有删节) 小题1: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两项是( )( ) (5分)A.引用《二十四诗品》中《高古》一品的相关内容,是为了说明中国艺术中苍古的境界。 | B.中国艺术中,亘古和当下,深秋和初春,可以揉搓到一起,体现的是对时间的超越。 | C.为达到忘却古今的目的,可使创作的神思,于有无间、虚实间流连与斟酌。 | D.花与非花,时与非时,我眼与法眼的结合,体现的是对此在与永恒的审美思考。 | E. 中国艺术通过追求尚古的趣味,就能滤尽人的现实之思,使人将心灵遁入永恒的寂静之中。 小题2:不符合“无古无今”这一审美意识的一项是( ) (3分)A.中国园林路回阜曲,泉绕古坡,孤亭兀然,境绝荒邃。 | B.中国书法强调要有金石气,白字黑底,在沉寂中跳出。 | C.艺术创作中对传统的尊崇,以古代替代今日的追求。 | D.艺术创作中追求苍老润洁的笔法、古淡的精神、超越的情怀。 | 小题3:根据文意,中国艺术为什么要追求“好古”的气息? (4分)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1题 超六成网友看好新能源汽车前景 《环球》杂志记者 王宁 实习记者 汤辉 ①新能源汽车近期的迅猛发展令人瞩目,而国家政策的扶持和市场的兴趣也让其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有专家预测,中国新能源汽车的销量,到2015年,可达到同类车型总销量的1%左右,迎来第一波产业化高潮。《环球》杂志联合搜狐网进行调查,结果显示,超六成网友看好新能源汽车前景。但也有专家表示,消费者现阶段对新能源汽车不宜过分乐观,新能源汽车大规模占领市场尚需时日。 ②在调查中,网友对于“如果有买车计划,你是否会考虑新能源汽车?”这个问题,选择“继续观望,暂时不会购买”的人占38.27%,选择“不会”的人占23.82%,“无所谓”占1%,而选择“会”的人有36.91%。 ③亚太电动车协会执行委员周鹤良告诉《环球》杂志,有接近40%的人选择继续观望,这主要是由于他们认为新能源汽车技术上还不是很成熟,其发展还需要一个过程。因此他们选择观望符合市场规律,“不可能也不需要所有人都来买新能源汽车”。原美国福特汽车公司高级技术专家杨嘉林则表示,从他在国外观察的结果来看,国内对于新能源汽车的热情令人惊讶,因为存在电池、充电等各种问题,新能源汽车在其他国家受到的关注依然远不如传统汽车。 ④在调查中,消费者选择新能源汽车的理由,排第一的是“油价太贵” (48.35%),其次是“环境持续恶化,新能源汽车节能环保”(30.51%),再次是“政府政策倾向,补贴较高”(18.21%),最后才是“时尚前卫,引领潮流” (2.93%)。而不选择新能源汽车的理由则包括:配套设施不完善,充电困难等”(35.22%) ,“新能源汽车目前价格相对偏高”(32.02%) ,“担心新能源汽车技术上不过关”(31.08%),以及“其他”(1.67%)。专家认为,这些期盼和顾虑都是有其理由的。 ⑤周鹤良认为,目前,新能源汽车把普通大众挡在门外的主要原因:包括昂贵的价格(一般比普通汽车贵30%),售后服务不到位、可靠性差、事故率比较高、寿命周期短等问题,让很多消费者有后顾之忧。杨嘉林说“新能源汽车目前面临的最困难,也是最重要的一个阶段,是找到可以大规模提供的新能源”。他认为,目前的厂商只是单纯在新能源汽车技术上实现了突破,甚至成功地进行示范运行,但并没有解决能源供应问题。如果新能源汽车产业化计划不建立在清洁新能源大规模供应的基础上,将会把汽车企业置于危险的境地—在新能源汽车技术方面也许会领先,但主流产品没有竞争力,导致相关企业***。 ⑥但尽管有许多问题,消费者依然对新能源汽车的前景较为乐观,有34.43%的网友表示“非常乐观”,而有26.48%的网友表示“比较乐观”,选择“一般”的网友占到26.27%,而选择“不看好”的网友则只占到12.82%。 ⑦专家表示,从长远发展考虑,电池汽车,包括电动汽车和燃料电池汽车,是一个可能的方向,虽然不是唯一可能的方向。杨嘉林告诉《环球》杂志,由于清洁新能源大规模供应的前景不明朗,电池汽车不能大规模生产销售。在清洁电力大规模供应前的数十年内,电池汽车对节能减排不能发挥主力作用。所以他认为,谈电动汽车大规模产业化,目前在中国时机还不成熟。 ⑧现阶段国家对于新能源汽车的补贴政策,对其发展前景有一定促进作用,周鹤良介绍说,现在国家补贴6万,地方补贴6万,25万的车子需要自己出13万,这个价格对于消费者来说是可以承受的。“但现在的问题是优惠政策还没有完全到位。其他配套问题依然需要重视。 他建议,政府在采购公务车时,如果能带头购买电动汽车,将会起到比较好的促进作用。因此,国家公务用车应该鼓励电动车。同时,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校车也可以考虑电动汽车。此外,国家可以给民营企业一定政策倾斜,强化其对新能源汽车的售后服务和保养修理等。“需要整合政府、社会、百姓等多种因素,给新能源汽车予一系列的保护。” (选自《环球》2012年第6期,有改动) 小题1:概括第①段的内容,并分析其在文本中的作用。(4分) 小题2:请分析对比手法在文中的表达效果。(5分) 小题3:要使新能源汽车真正大规模占领市场,你认为应采取哪些措施?(6分) |
阅读下列文段,完成小题。 ①环顾今日电子产品世界,发展最快、最为重要的是以智能手机、平板电脑和笔记本电脑为代表的无线移动产品。 ②有了3G通信网络的支持,智能手机必将成为一个功能强大,集通话、短信、网络接入、影视娱乐为一体的综合性个人手持终端设备。它具有以下特点:具备普通手机的全部功能,能正常通话、发短信;具备无线接入互联网的能力;具备掌上电脑的功能,包括个人信息管理,多媒体应用,浏览网页等;具备一个独立开放的操作系统平台,可以安装更多的应用程序;扩展性能强,第三方软件支持多;可以根据个人需要扩展手机的功能。 ③据报道,2011年智能手机的出货量达近4.9亿部,比上年猛增了63%,虽然仍仅占全部手机的31%,但未来会以更快的速度发展,预计2015年将达近10.3亿部,所占比重提高到54.4%,首次超过功能手机。相形之下,当年世界PC市场成长约15%,达4.1亿台,其中平板电脑虽窜升274%,但还仅占15%,共计6千多万台;笔记本电脑更前进乏力,增长趋缓。若仔细观看苹果公司的营收,人们会发现以iPhone为代表的智能手机比以iPad为代表的平板电脑更胜一筹,占有更大的比重。可见:A ;B 。 (1)根据第②段的内容,给“智能手机”下一个完整的定义。(3分) 智能手机是既具备普通手机的全部功能,又具备无线接入互联网的能力, , 的手持终端设备。 (2)根据第③段内容,把A、B两处空白补充完整。(3分) A. B. |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上世纪末,散文创作空前繁荣。其中最火爆、最活跃的散文形式呈两极化发展:一方面是思辨化、大型化,即所谓“大散文”,如文化散文、思想随笔等;一方面呈情感化、软化、细化趋向,即所谓“小散文”,特点是侧重表现都市生活的细微感受,关心世俗红尘中自身的瞬间体验。“小散文”把散文的自由、随意和飘洒发挥到极致,但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精深的生命探求,消解了文学的审美性,而呈现出一种所谓的“散文的消费性格”:短短的篇幅,甜甜的语言,浅浅的哲学,淡淡的哀愁。也有人把它归纳成一种模式——温馨感人的小故事,加上娓娓倾谈的小情调,加上模糊不清的小感悟,给在快节奏、重功利、轻人情的现代生活中奔走的人们一种廉价的抚慰。同样属于这一类型的,还有所谓“明星写作”。它因作者本身的广告效应、读者的好奇心理和对于成名的期待与想象而拥有巨大的读者市场。不过,就整个发展趋势看,“小散文”也好,“明星写作”也好。轰动的热潮都不会维持很久。相反的,那些体现着浓重的人文精神,体现着审美意识与历史感,深入人的心灵境域,抵达人性深处的思想随笔和文化散文,倒是有着长久的文学生命力。它们或者采用平实、自然的话体风格,抒写达观智慧的人生经验,使人感受到冬天炉边闲话、夏日豆棚啜茗的艺术氛围;或者表现为对传统文化的审视与反思,流露着一种浓酽的文化乡愁;或以理性视角、平常心理和世俗语言表达终极性、彼岸性的话题。 文化散文的兴起,有其现实的、社会的根源。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面对全球化的浪潮,加上西方现代主义文学艺术的影响,人的主体意识、探索意识、批判意识、超越意识大大增强,审美趣味发生变化,人们的文化观念、生活观念发生了重大变革,文学艺术的含义与功能随之也发生了转换。文学观念趋向多样与宽容,各种文学话语、理论话语逐步呈现出表现自我的自觉性,放弃以往散文创作过于直白的政治功利目标,摆脱商业时代物质主义、金钱至上的价值取向对文学的扭曲,致力于新的表现领域与抒写方式,终于使散文以自由的心态、优雅的格调、深刻的人生思考走近读者.从而实现了创作主体与接受主体的精神对接。 由于文学环境的宽松、心态的自由和生存方式的转换,作家也好,读者也好,存在着回归文学本体、张扬人文精神、重视生命体验,从而获得较高的美学品质的审美期待,这构成了今日散文繁荣兴盛的基础。 (节选自王充闾《文学创作与生命体验》) 小题1:下列关于“小散文”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散文”具有情感化、软化、细化的趋向,其特点是侧重于表现都市生活的细微感受,关心世俗红尘中自身的瞬间体验。 | B.“小散文”虽然把散文的自由、随意和飘洒发挥到极致,但它同时也消解了精深的生命探求和文学的审美性。 | C.“小散文”的“消费性格”表现为短短的篇幅、甜甜的语言、浅浅的哲学、淡淡的哀愁,其共有模式是温馨感人的小故事,加娓娓倾谈的小情调,加模糊不清的小感悟。 | D.“小散文”能给现代生活中奔走的人们带来廉价的抚慰,但从整个发展趋势来看,它和“明星写作”一样,所引起的轰动热潮不会维持太久。 |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尽管具有思辨化、大型化特点的“大散文”是上世纪末最火爆、最活跃的散文形式之一,但它却不及“小散文”和“明星写作”那样能引起轰动的热潮。 | B.“明星写作”能拥有巨大的读者市场,既是因为作者本身的广告效应,又是因为它能满足读者的好奇心理和对于成名的期待与想象。 | C.“大散文”选材多样,可以抒写达观智慧的人生经验,可以表现对传统文化的审视与反思,也可以以理性视角、平常心理和世俗语言表达终极性、彼岸性的话题。 | D.因文学环境的宽松、心态的自由和生存方式的转换,作家和读者中都存在着回归文学本体、张扬人文精神、重视生命体验,从而获得较高的美学品质的审美期待。 |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思想随笔和文化散文之所以具有长久的文学生命力,是因为它们体现着浓重的人文精神,体现着审美意识与历史感,能深入人的心灵境域,抵达人性深处。 | B.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全球化的浪潮,西方现代主义文学艺术的影响,人们审美趣味、文化观念、生活观念的变化等都对文化散文的兴起产生了影响。 | C.以往的散文创作追求过于直白的政治功利目标,受到商业时代物质主义、金钱至上的价值取向的扭曲,而今日的散文创作已摆脱了这些影响。 | D.对新的表现领域与抒写方式的探索,使散文能以自由的心态、优雅的格调、深刻的人生思考走近读者,从而实现创作主体与接受主体的精神对接。 |
|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