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乔布斯的苹果岑伯宁1955年2月24日,史蒂夫·乔布斯出生在美国旧金山,刚刚出生就被亲生父母遗弃了。好心的乔布斯夫妻收留了他。乔布斯从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乔布斯的苹果岑伯宁1955年2月24日,史蒂夫·乔布斯出生在美国旧金山,刚刚出生就被亲生父母遗弃了。好心的乔布斯夫妻收留了他。乔布斯从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不详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乔布斯的苹果
岑伯宁
1955年2月24日,史蒂夫·乔布斯出生在美国旧金山,刚刚出生就被亲生父母遗弃了。好心的乔布斯夫妻收留了他。乔布斯从小就很迷恋电子学。1974年,19岁的乔布斯只在大学念了一学期,就因为经济因素而休学。从一次尝尽苦头的印度修禅之旅回来后,乔布斯借住在朋友沃兹家的车库里。两人都梦想着能够拥有一台自己的计算机,可是当时市面上卖的都是IBM的商用机器,且体积庞大,极其昂贵,于是,他们准备自己开发。
制造个人电脑需要微处理器,英特尔的8080集成电路芯片是当时的个人电脑DIY爱好者的首选,但不仅售价贵而且不出售给未注册公司的人。两人经过不断寻找,终于买到了摩托罗拉公司出品的6502芯片。
万事齐备后,沃兹利用下班时间组装电脑。1975年6月29日的晚上10点钟,后来被乔布斯命名为“苹果1号”的个人电脑诞生了。
1976年4月1日,愚人节,乔布斯、沃兹签署了一份合同,决定成立一家电脑公司。公司名称是乔布斯起的——那就是他最喜欢的水果“苹果”。
很快地,苹果公司开始制作自己的第二款产品“苹果2号”。然而,沃兹和乔布斯对产品的定位发生了重大分歧。沃兹坚持要给电脑加上方便的外用设备插槽,而乔布斯则认为这种设计思路有违自己的美学。两人的这种矛盾,据《史蒂夫·乔布斯传》中文版总审校赵嘉敏分析,源于两人对IT产品的核心价值的理念冲突。史蒂夫·沃兹的开放精神和乔布斯的封闭理念全无交点。然而到了今天,一手创造了苹果的沃兹也认同“没有乔布斯,就没有苹果”,坦承如果按照自己的想法走下去,苹果不会有今天。
在众多关于苹果公司的传说中,乔布斯被描绘成一个刚愎自用、态度粗暴的天才。一方面才华横溢,极具人格魅力,注重细节到了几乎病态的地步;另一方面,生意上的利益分毫不让,丝毫不给对手留面子。
1985年,乔布斯面临着与IBM个人电脑业务的大战,推出了价格昂贵的Lisa个性电脑。IBM在1981年也推出了自己的个人电脑业务,采用了沃兹一度主张的开放体系架构。乔布斯从未掩饰对IBM的敌视。1984年,他主导苹果公司最著名的广告《1984》,片中以“老大哥”影射IBM,并安排了一个美女手挥锤子将“垄断黑幕”打碎,强调创新对于推动产业变革的革命性力量。
一年之后,苹果公司在个人电脑业务上一败涂地,IBM PC和微软统治了市场。董事会意识到了乔布斯的经营理念与当时多数的管理者并不相同,恰恰在这个时候,乔布斯将职业经理人斯卡利从百事可乐公司挖到苹果公司来当CEO。
斯卡利擅长的是做一个普通500强的CEO,将利润最大化。苹果却不是一个普通的企业,乔布斯赋予了它特殊的气质和灵魂。要想在苹果公司CEO的位子上取得成功,必须完全了解苹果的文化——由乔布斯一手建立起来的,不受商业模式影响的独立品味和全封闭的平台模式。
1985年4月,在几次争夺经营权未果后,乔布斯愤然辞职,在此后的10年里不再踏入苹果公司大门一步。他把精力集中于一家叫NeXt的IT公司。在NeXt公司他只集中精力做一件事情——设计。当其他个人电脑制造商追求更快的处理器速度时,乔布斯则追求智能,小巧的设计——更重要的是这个设计必须是封闭的,“一个盒子”能装下,不需要任何外接组件。
斯卡利和他的继任阿梅里奥试图将苹果开放,他们先后授权了3家企业做兼容机,但兼容机市场仍然面临着微软的垄断。1996年,时任苹果公司CEO阿梅里奥通过收购NeXt,邀请乔布斯重返苹果。乔布斯回来后,第一步就是关闭开放的兼容机授权。以后发生的事已经众所周知:2001年,第一代Ipod诞生,首次打开互联网零售音乐模式。2007年,iphone问世,苹果率先进军智能手机领域,打开了移动互联网的大门。2010年,Ipad诞生,苹果将利用平板电脑打通互联网、通信、电子出版三个不同的领域。在2011年乔布斯去世前,苹果已成为世界上市值最高的企业。
《史蒂夫·乔布斯传》的作者艾萨克森认为,乔布斯对完美的狂热以及积极的追求彻底变革了六大行业:个人电脑、动画电影、音乐、电话、平板电脑和数字出版。他不仅制造出革命性的产品,还在自己的第二次努力下成就了一家充满生命力的公司。
(《世界博览》2011年第20期,原文有删节)
小题1:文中引述赵嘉敏、沃兹、艾萨克森的言论及关于苹果公司的传说有什么作用?(4分)
小题2:简要概括乔布斯与其他的经营设计者不同的经营与设计理念。(5分)
小题3:结合全文,简要分析乔布斯创业成功的原因。(6分)
答案

小题1:⑴引述关于苹果公司的传说,可以更客观全面地展示乔布斯的性格形象,使人物形象更丰满。(1分)
⑵引述赵嘉敏、沃兹等人的言论,强调了乔布斯与众不同的产品设计理念(1分)及其对苹果公司成功的决定作用(1分),突出了乔布斯对IT领域及相关行业的巨大贡献及影响(1分)。
小题1:⑴在产品设计理念上,乔布斯反对开放兼容,坚持全封闭的平台设计。(2分)
⑵在管理经营理念上,乔布斯反对垄断,强调创新才是推动产业变革的革命性力量,坚持建立不受商业模式影响的独立品味。(3分)
小题1:⑴从兴趣爱好出发并不懈追求。乔布斯从小就很迷恋电子学,梦想拥有自己的计算机并为之而努力,与朋友合作开发出了全新的个人电脑。
⑵具备先进的理念并能执着坚持。在创业过程中,乔布斯始终坚持开发全封闭的平台模式,坚持自己不受商业模式影响的独立品味,不因他人的观点而改变自己的理念。
⑶具有不怕挫折的顽强品质。在与IBM竞争失败被公司收回经营权后,他没有灰心消极,转而集中精力经营NeXt公司,继续坚持自己的做法,终于在10年重新执掌苹果并使之成为世界上市值最高的企业。
⑷注重细节,追求时尚,坚持创新,不断追求完美。当其他电脑制造商追求更快的处理器速度时,他追求智能、小巧的封闭设计并不断创新,终于以其不断更新换代的革命性产品彻底变革了六大行业。
解析

小题1:此题考查引用的作用,文中引述赵嘉敏、沃兹、艾萨克森的言论及关于苹果公司的传说,要分别说明其作用。
小题1:概括乔布斯与其他的经营设计者不同的经营与设计理念,可以从产品设计理念、管理经营理念上分别概括。
小题1:关键注意“简要分析乔布斯创业成功的原因”中的“简要分析”,每点2分,答出三点即可。其它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什么是中国知识分子的独立特性
吴 炫
最近常常思考的是这样一个问题:中西方知识分子,除了一些共同特征以外,比如以自己的独立思想向社会说话、承担对社会和人类发展的责任等等,有没有因文化的差异而呈现的不同品格呢?在走向现代化和全球化的当代文化进程中,这样的不同品格是应该被特别强调,还是应该尽量去消弭、使得全人类只有一种知识分子呢?
我首先想到的是萨伊德和哈维尔。这两个学者近年被中国知识分子热衷谈论,显然与中国学界特别倾向的一种对知识分子的独立理解有关。哈维尔先不去说他,在《知识分子论》一书中,萨伊德特别肯定班达认为的知识分子具有“反对现状的状态”,激赏米尔斯的主要论点是“大众与个人的对立”,均在表明一个观点:知识分子是敢于“对抗现实”的人。从某种意义上,我赞同萨伊德的独立的知识分子是向社会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也赞同他所认为的“专业态度”是“今天对于知识分子的特别威胁”,但在这种“独特见解”是“对抗现实”的,还是也可以以“尊重现实”为前提去“穿越现实”的问题上,我认为涉及到对东西方知识分子独立品格的文化差异性理解。这种差异不是无关紧要的,而是关系到能否形成“中国现代知识分子论”的问题,也关系到中国知识分子能否以现代东方式形象去影响世界的问题。
所以,与萨伊德赞赏伏尔泰、萨特、阿多诺这些“辩护者”“冒险者”“流浪者”不同,我更愿意从苏轼、黄永玉身上提炼知识分子独立的“中国品格”。说到独立的知识分子应该有自己对世界的哲学性理解,上述东西方知识分子不同程度都具备,但我发现苏轼、黄永玉有一个共同点,就是都不是直接“对抗现实”的。苏轼两次提出“御史监察机构”的建议,均不是为了颠覆现行政治体制,而是一种“修补”或“合理化”倡议,有健全、深化现实政治的作用。在文学观上,苏轼从来没有公开反对“文以载道”,但他的《琴诗》《题西林壁》《大江东去》却不是“文以载道”可以解释的。这样的情况,就是“尊重载道又突破现有的道”的“穿越现实”的独立品格,决然不是“对抗现实”的品格。有了这种品格,一个作家与现实的关系就会变得从容而大气,没有剑拔弩张的对抗心理。有中国式独立品格的知识分子,对世界具有一种宽和理解进而平静的心态。
这个问题放到有老顽童心态的黄永玉身上,问题就更饶有意味了。贸然一看,萨伊德恐怕不会承认黄永玉是一个自由独立的知识分子,因为他太不面对政治和现实秩序了,也没有多少自己的理论来使自己站立,不像哈耶克那样发起组成培勒林山学会去讨论国家与自由的关系。然而,他面对“专业画家”那种以“不太讲道理”的心态去画专家们感到震惊、却又很难归类的绘画,不被任何组织和行政收编的自由创作状态,也不遵守儒家“忧患社会”的创作意识,更以自己对生活用品、花鸟虫草的哲理性思考突破道家式的“恬淡人生”和“忘知美学”,给人特别的意味和震撼体验,你又不得不说他身上有一种我们还没有很好挖掘的“中国式独立”品格。黄永玉有句名言,叫“人家跳出红尘,我要往红尘里钻”,表面上看,这似乎与知识分子应批判和超越世俗生活的独立品格大相径庭,但仔细想想,黄永玉式的“独立”奥妙就在一个“钻”字——“钻”表明黄永玉是不“轻视世俗”的,甚至有些“喜欢世俗”;“钻”也表明黄永玉又是“不限于世俗”的,并且可以“钻出去”的。这种“亲和又能穿过”的“穿越精神”,正体现出中国知识分子与西方知识分子面对世俗的一种观念差别:“对抗现实”必然会有康德式的“超越世俗”道德姿态,也必然会有边沁那样完全“功利主义”之逆反式对抗,而黄永玉的“钻”却提供了一种东方式的“不限于世俗”的“非对抗性”之独立品格。
所以我认为,尽管萨伊德、哈维尔、哈耶克等把西方知识分子的自由和独立性质阐述的多么令东方知识分子心向往之,我还是要指出其文化错位而带来的“价值有限性”。中国知识分子在独立与自由问题上如果没有中国原创性理解,就不可能弥补这种有限性。因为自晚清以来,康有为、梁启超、严复、陈独秀等为代表的中国知识分子,一直是以西方的“个体权利”理论为依托进行“文化批判”的。“人人有自主之权”这一晚清以来知识界典型的启蒙话语,并未在“中国问题”视角下进行过深入追问。即独立与自由,对中国个体究竟“主”在哪里? 又如何去“主”,一直是模糊不清的。是随心所欲即算自主?还是一个人必须有自己的意志或独特的对世界的理解才能自主? 如果是后者,存在不存在自主的“中国方法论”问题? 或自主者对世界的东方式态度问题? 这些问题,是否必须参与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独立与自由的理性建构? 而这样的建构要求,是否必然会推导出我们对萨伊德、哈维尔、哈耶克等西方思想家的独立与自由理论的审视态度与批判实践?
小题1:下列各项表述中,不符合文意的两项是 (5分)
A.中西方知识分子,都具有以自己的独立思想向社会说话、承担对社会和人类发展的责任等共同特征,但也因文化的差异而呈现不同品格。
B.能否理解东西方知识分子独立品格的差异性很重要,这关系到中国知识分子能否以现代东方式形象去影响世界的问题。
C.中国的知识分子应该向伏尔泰、萨特、阿多诺等这些“辩护者”“冒险者”“流浪者”学习,敢于向社会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而不应以“尊重现实”为前提去“穿越现实”。
D.苏轼虽然从来没有公开反对“文以载道”,但他的《琴诗》《题西林壁》《大江东去》却又表明他是反对“文以载道”的。
E.康有为、梁启超、严复、陈独秀等知识分子,一直是以西方的“个体权利”理论武装自己,对现实进行着“文化批判”的。
小题2:作者说黄永玉“身上有一种我们还没有很好挖掘的‘中国式独立’品格”,对其论据理解有错误的一项是(3分)
A.他面对“专业画家”,抱着“不太讲道理”心态,却创作让他们感到震惊和另类的画。
B.他是一个自由职业者,不加入任何组织,不属于任何行政单位,处于完全自由状态。
C.他在绘画创作时,不像其他画家那样怀有儒家所提倡的“忧患社会”的创作意识。
D.他凭借自己哲理性的思考来描绘生活用品、花鸟虫草,完全摆脱了道家思想的束缚。
小题3:西方知识分子和中国知识分子的“独立特性”有什么不同?中国知识分子的“独立特性”有怎样的积极意义?  (4分)
小题4:针对中西方知识分子不同的独立品格,作者的看法是什么?其依据是什么?(4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谁在遗忘“李小龙”     李焱鑫
一部描写影星李小龙生平的电视剧,让央视一套黄金档刮起了“功夫风”。作为同时登上武术和电影两座高峰的巨人,李小龙俨然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符号。而就在《李小龙传奇》播出前,却很少有人知道这位成为中国功夫代名词的巨星,就是广东顺德人,即便在李小龙的家乡广东,人们在身边也难以找到李小龙的相关纪念遗迹。本是“龙之故乡”,为何遗忘了这位广东骄子?
推广李小龙慢了半拍
上世纪30年代,李小龙之父、粤剧“四大名丑”之一的李海泉在广州市荔湾区恩宁路买下一处住所。如今,这座几近斑驳的建筑坐落在西关培正小学一个不起眼的角落,唯见大门深锁、青砖剥落,成了断壁残垣的危破房。
“我们家几代人都在培正读书,却不知道居然和李小龙是‘邻居’。”曾在西关培正小学读书的黄洁忍不住惊讶,“这座城市被人遗忘的角落太多了。”
因为李小龙,“KUNGFU”(功夫)一词才传遍了全球,而当外国人将李小龙视若珍宝时,广州的李小龙祖屋却和其墙壁上的青苔一样自生自灭着。据附近街坊介绍,2005年前后,相关部门曾将李小龙祖屋列入了文物保护修缮名单,但三年多的时间里却迟迟不见动静。
即便在李小龙的家乡,类似的情形同样存在。在李小龙的籍贯地顺德均安镇,每年慕名自发前来参观的游客寥寥无几。由于推广不到位,很长一段时间,“龙的故乡”还没有当地的“工业游”名声响亮。
“由于历史原因,内地观众并没在李小龙最辉煌的时期看到他的作品,这等于没有给他相应的‘官方地位’。”曾负责运作均安李小龙品牌推广的广州某广告公司业务经理表示,“这让广东对李小龙的推广慢了半拍。”
众所周知,谢晋的《芙蓉镇》,让一座本不知名的湘西小城成了一个旅游胜地。作为拥有全球数千万影迷的功夫明星,李小龙更是广东文化的活名片。随着《李小龙传奇》热播,一座全球规模最大、馆藏图文音像资料最丰富的李小龙纪念馆终于在均安镇落成。但有专家认为,广东对李小龙的各种开发有点“亡羊补牢”的意味。
唤醒沉睡的文化资源
逝世30年之后,李小龙仍被美国《时代》周刊选为“20世纪全球偶像人物”之一。“李小龙推动了中西文化互动,让中国文化在西方世界形成独特的风格和魅力。”广东李小龙研究会会长、暨南大学历史系教授马明达说。
在中国内地,广东是唯一能够与“功夫之王”建立起联系的地方。但据有关资料证实,直到2005年以前,广东都没有进入对“李小龙”开发的实质阶段。
除历史、财力等因素,让“李小龙”备受冷落的还有难言之由。在日前召开的“非遗”项目保护研讨会上,广东省政协一位委员指出:“广东在开发文化资源上有过误区,哪个受游客欢迎就开发哪个,否则就抛弃哪个。这让不少具有浓郁文化气息的资源都处在沉睡状态。”
事实上,即便按“市场规律”办事,许多历史遗迹也不应像今日这般冷清。业内人士估计,仅李小龙品牌的价值就超过了10亿美元,一旦成功联姻旅游、影视、出版等产业,产生的经济效益和社会影响将不可估量。
“一些地方对有相当商业开发价值的文化遗产缺乏保护措施。”长期从事历史文化保护研究的佛山科技学院副教授赖达观指出,“政府有必要对那些具有一定历史价值、短期内又尚未准备进行开发的文化遗产进行资料整理、价值评估和商标注册,先将其保护起来。”
“保护文化资源应该是政府的责任,何况李小龙身上的自强和奋斗特质非常符合当前时代需要,这些精神价值更不该用金钱来衡量。”黄洁说。
小题1:文中有两处对李小龙祖屋的环境描写,试分析其作用。(4分)
小题2:为什么“李小龙”在广东遭受遗忘?请你加以分析。(5分)
小题3:对李小龙有关文化资源的开发有什么意义?(6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小题。
艺术真实性问题漫议    童庆炳
①什么是艺术真实性呢?有各种各样的界说,但基本意思是认为艺术真实性是作品正确地反映了生活的本质和规律。不但文学艺术要反映生活的本质和规律,一切科学都要反映客观世界的本质和规律。所以把艺术真实性界说为“反映生活的本质和规律”,就不能说明艺术真实区别于科学真理的独特个性。
②举例来说,月亮,就它本质而言,它是地球的卫星,它本身不发光……我们能不能要求诗人正确地写出这种“真相”和“真义”来呢?如果诗人在咏月时不揭示这种“本质和规律”,是否就违反了艺术真实性呢?中国古代的咏月诗多得不可胜数,杜甫的诗句“月是故乡明”,如按月亮固有的本质去衡量,就完全不真实,甚至可以说歪曲了月亮的本质,可人们从未对这句诗的艺术真实性提出过异议。可见,艺术真实在诗里不是一般的科学真理,而是文学所必需有的本质——诗意的真切的感受。单纯用“反映生活的本质和规律”来界说艺术真实性,显然是不够的。
③艺术真实是作家创造出来的。作家在创造艺术真实时,有认识但又不止是认识。作家在创造艺术真实过程中投入了自己的全部的心理动作——感知、情感、想象、理解等等。因此,艺术真实既是客观的,又是主观的;既有理,又有情;既是一种假定,又是一种真实……我们可以用“合情合理”来说明艺术真实性。
④所谓“合理”,是指艺术形象应符合生活的逻辑。艺术的真实性不要求作家笔下所写的真有其人、真有其事。作家完全可以虚构,关键是要“合理”。一件在生活中发生过的事,由于写得不符合事物发展的固有逻辑,不可能达到艺术的真实性。相反,一件生活中从未有过的事,由于作家充分地揭示了它在假定情境下的内部发展逻辑、内在的联系、内在的规律性,也完全可以是真实的。对于艺术真实性来说,重要的不是所写人、事、景、物是否真实存在过,而在于所写人、事、景、物的整体的联系。细节的逼真诚然是重要的,但整体的联系更重要。如果一部作品只注意细节的逼真,不注重整体的合理性,仍不免给人以虚假的感觉。
⑤所谓“合情”是指作品的艺术形象反映了人们的真切的感受、真挚的感情、真诚的意向。
⑥李白的诗句“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后一句完全是真实的,可第一句的描写客观地看起来就不怎么真实,然而对这样一种明明是不真实的描写却从未有人指出过,相反古今读者都觉得这样描写是可信的,这是怎么回事呢?原来李白是写自己的真切的感受:你看,黄河之水从高原奔腾而来,水流湍急,巨涛滔天,一泻千里,使人觉得这条河水似乎是从天而降。黄河的雄伟气魄被这诗句淋漓尽致地写出来了。真切的感受把看起来不符合事实的描写变成真实了。如果诗人不按自己的这种真切的感受去写,而是如实地写“黄河之水从巴颜喀拉山谷流出来”,那么事实倒是事实,可那诗的意味也就全部丧失了。诗的意味一旦丧失,艺术真实也就丧失。
⑦在文学艺术创作中真挚的感情的作用就更大。真挚的感情往往可以把虚幻的东西升华为真实。汤显祖的《牡丹亭》描写杜丽娘痴情,竟然死而复生。在实际生活中,死而复生的事是完全不可能的。可在《牡丹亭》中写来又是那样真实,在这里起作用的就是一个“情”字。拿汤显祖自己的话说:“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这就是说,只要情真意切,虚幻和不合理的东西,也可以变得真实。
⑧在文学艺术创作中作者的真诚的意向,也可以让不可理解的描写变成可以理解的。鲁迅在《药》中,在夏瑜的坟上凭空添了一个花环,时隐时现。表面看起来这是怪诞的,不可理解的。实际上,鲁迅在这里故意用此奇笔,就是因为他有一个真诚的愿望和意向,就是希望病态的社会得到疗救,正如他自己所说:“为达到这希望计,是必须与前驱者取同一的步调的,我于是删削些黑暗,装点些欢容,使作品比较的显出若干亮色。”正是这种真诚的愿望和意向,使读者感动,而不能不接受作品的看似不可解实则极可解的东西。
(选自《在历史与人文之间徘徊》,本文有删改)
小题1: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两项是(5分)
A.艺术真实有别于科学真理,用“反映生活的本质和规律”来界说艺术真实性是错误的。
B.艺术真实性要求“合理”,这说明艺术真实性的前提是作者所写的内容必须是真人真事。
C.李白的诗句“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虽不符合客观真实,但符合艺术真实。
D.在艺术作品中,只要能做到情真意切,一些虚幻和不合理的东西,就可以变得真实。
E.艺术作品的真实是作者创造出来的,这种真实性也就是艺术作品“合情合理”的性质。
小题2:下列不能作为例证证明“艺术真实有别于科学真理”的一项是(3分)
A.李白《夜宿山寺》中“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的诗句。
B.关汉卿《窦娥冤》中窦娥临刑前的誓原(血溅白练、六月飞雪和大旱三年)都应验了。
C.苏轼《题西林壁》中“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诗句。
D.卡夫卡《变形记》中小职员格里高尔突然变成一只使家人都厌恶的大甲虫的荒诞情节。
小题3:《红楼梦》雕梁画栋的大观园里,有一处黄泥茅屋搭建的“稻香村”,虽然它形象逼真与真的农舍无异,但贾宝玉却认为它并不真实。请结合文章第④段划线句子,从艺术真实性要求“合理”的角度对贾宝玉的观点作简要分析。(4分)
小题4:结合全文分析,作家在艺术创作中如何能让虚构的艺术形象符合艺术真实?(4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民间助学——成长与尴尬同行
今年,曾获“希望工程”和社会其他人士资助的“大眼睛”苏明娟已24岁,大学毕业走上工作岗位,“知识改变命运”成为现实;今年,南粤大地上依然有无数个待助的小“苏明娟”;而另一端,借助网络发展起来的助学团体“乐助会”也度过了三周岁生日;以大学生为主体的民间义教组织“灯塔”走到第六个年头,他们独创了“朋辈教育”的新理念……正是他们搭建起民间助学的桥梁,收获着快乐也遭遇尴尬。
镜头拉到5月3日凌晨2时30分,江西信丰。
连续6小时的行车,让在部队练就硬身板的湖南汉子“河马”(网名)和所有志愿者一样疲惫不堪,但他仍拿出本子记行程,只上过小学的他就着台灯一笔一画地写起来……这是三年来广州民间助学组织——“乐助会”第二次跨省查访。
今年4月,“乐助会”组织者金星做了个决定:放弃多年来经营的公司,全心投入“乐助会”的工作。“这个社会其实好心人很多,只是没有一个途径,‘乐助会’就是要搭建这样的平台,让乐善好施的人都能找到方向。”身为“乐助会”创办人之一,金星将助学当成了自己的事业。
三年的时间里,“乐助会”成为华南最大的民间助学组织,拥有志愿者500余人,共有1800多名学生通过“乐助会”获得资助,捐助资金达到111万元,运作资金达800万元。而三年前的“乐助会”还只是一群“小富人”组成的“车迷会”,“大家在一起谈论爱车,或者一起自驾游,根本不知道不同的生活是什么样子。”
此时,在广州大学城内,以大学生为主体的义教助学组织——“灯塔”开始为暑期的下乡支教招兵买马。“知识的贫乏,观念的落后,思维方式的缺陷,从来不是单纯的财物捐助能彻底解决的,只有传授先进知识,全新理念,才能开拓孩子们的眼界,并改变其思维模式。”六年来“灯塔”在粤西粤北的农村实践着与传统教育有所不同的“快乐学习”,“朋辈教育”,“乡土认同”,“重视自我”等等迷人想法。
“我想我人生的路就这样了,但他们找到了我,让我重新回来读书……”怀集桥头镇桥头中学学生彩娇初二辍学外出打工,“灯塔“的义工们几经周折在东莞找到她,并筹款为其解决学费。
目前“灯塔”的义工以大学生为主,“灯塔”发展六年,现在我们也开始招募社会义工,“灯塔”副理事长卢思歆表示。“灯塔”先后组织10批在校大学生和社会人士,共1000多人次,到肇庆、清远、广西和湖南等偏远农村11所中小学义教,前后服务9000多小时,受服务学生2500多人次。
无论是简单的捐助还是带有新颖教学理念的支教,这些团体愈来愈受到广东各界人士的认同和支持,然而他们同样面临着那些或普遍或个别的生存难题。
中国青基会违规投资的风波刚刚淡出人们视野,“打工之家”的集资纠纷也未有定论,资金问题让人们对民间助学组织产生不信任感。“即使有人愿意捐款,我们也不敢收,怕触犯法律成‘非法募捐’,好多次国外基金会和一些跨国企业主动找上门来表示合作意向也只好婉拒,这些都是因为我们没有‘身份’,说到底是‘黑户’,”金星表示,“乐助会”的困境不在于人们的不信任,而在于缺少一个合法身份。“乐助会”最近一次江西查访也成了“混乱的一次”。志愿者们分析原因称,内部管理没有跟上组织的发展脚步。“灯塔”秘书长甘宁也在担心,“怕有一天‘灯塔’成了一个完美的组织,但不会做事了”。
“灯塔”虽然不做捐资助学,但为了把工作做得更好,目前还是有小额资金捐助计划,但是去年6月发生的一次事故将灯塔拉入一种尴尬境地:义工在怀集开展活动时,学生意外被村民认错殴打,被害者索赔未果,遂把“灯塔”告上了法庭。和中国大多数民间组织一样,“灯塔”并没有在相关部门注册,而只是以一个项目的身份挂靠中山大学公民社会发展研究中心,官司至今仍无下文。还有义工支教传授的教学理念,让未见过外面世界的孩子们分了心,孩子们希望老师可以和义工一样做朋友,当地老师觉得义工的行为“教坏”了孩子。
(节选自2007年09月17日《南方日报》)
相关链接:1991年4月,记者解海龙深入安徽采访希望工程,在众多的孩子中发现一双闪亮的“大眼睛”,拍下了《我要读书》这张极具感染力的照片,推出了希望工程形象代表——“大眼睛姑娘”苏明娟。她那双渴望知识的“大眼睛”打动了无数热心于希望工程事业的人和民间助学团体。
小题1:文章第一段从写“大眼睛”苏明娟开头,然后又列举了“乐助会”“灯塔”等助学团体,作者的用意是什么?(4分)
小题2:文中说助学团体“收获着快乐也遭遇尴尬”,他们收获了哪些快乐?遭遇了哪些尴尬?请分点概括。(6分)
小题3:新闻最后写到当地老师觉得义工的行为“教坏”了孩子,请结合全文,探究这样写的意图。(5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看着亲人的脸
鲍尔吉·原野
不久前,我去俄罗斯联邦的图瓦共和国游历。在该国的首都克孜勒市,星期天的大街上行人稀少。当时我在制作一档电视纪录片,我是主持人。我得到处找人,和人没完没了地说话。然而到哪里去找他们的国民呢?
图瓦国的艺术科学院院长告诉我:“人们都在家里。” 
我问:“在休息日,人们不出来散步或购物吗?”
院长说:“购物?只有日本人、韩国人还有你们中国人才喜欢购物,我们图瓦人喜欢呆在家里,说说话,看着亲人的脸。”
我被“看着亲人的脸”这句话所打动。
我对于所有亲情的记忆都没有离开“亲人的脸”。
并不是血缘或上帝为你规定了大哥、小弟、四舅母、老叔这些亲情关系就完成了人的使命。并不是逢年过节拜访亲友之后就圆了面子上的事。亲情需要推动与构建,像用一砖一瓦盖一座房子。
亲情需要经营。 
经营这个词稍显商业化,但“用心经营”就与商业无关了。图瓦人像孔子一样热爱家庭。别人告诉我,图瓦的总统先生常和夫人一道在百货大楼里背着手溜达。回过来说圣人孔夫子。孔子时时说国,处处说家。咱们仔细琢磨一下他老人家的思路,孔子其实以家说国,以亲情譬喻社会秩序。他怕莽撞的人生不到位,多次说仁,说义,说忠恕,说礼。当一切事情做好之后,自然合乎礼。礼是孔子对世界大同的美好设想,相当于社会和谐。
亲情是一种修炼。
实事求是讲,有的人对血亲寡于恩,对友人重于情。这种情形并不少见。当一个人对已然存在的亲情尚不够亲,怎么说得上与两姓旁人亲呢?亲戚不亲,无非是亲戚软弱。亲情不可以用实力衡量,这并不是一场军事演习。当一个人怀着爱经营亲情的时候,首先满足的是自己的需求——这也是生物学的召唤,然后是什么呢?是榜样,是从自己做起,以血水奔流的方式串起家族中每一个人的热望,共赴亲情。
上述这番话说出口有一些幼稚,亲情还需要召唤吗?怎么不需要!如今夫妻间两口子的时光尚被电视机霸占,两口子尚不知晓对方近况,怎能不呼唤亲情!
亲情是建设,是一条需要用心、用钱铺设的高速公路。
现在的媒体宣传把亲情“外化”了——重视对素不相识之人的关心照顾,谓之“不是亲人胜似亲人”。这当然好,属于仁慈。但该如何对待亲人呢?我见过一些人,包括一些英雄模范,他们好像得了一种病,这种病的特征是:六亲不认,践踏亲情。 
其实英模人物未必如此,一定是我们的文化出了问题。这种文化有时会过度强调牺牲,而后才把六亲不认视为大义。如果真的如此,社会还会和谐吗?子曰:过犹不及。自我牺牲精神固然高尚,但超越了尺度,无异于冷血。
孔子在他的学说中先设定一个人都是爱家派,接着推演,将其化做爱国派。在由家而国之论证中,孔子考虑尺度,“过”不好,“不及”亦不好,中庸最好。他老人家教导我们:亲力亲为,亲人相亲。 
据说,巴黎、伦敦等许多地方的人们都在尽量少看电视,家人聚在一起,“看着亲人的脸”。彼此襄助鼓励,这果真是一个美好的场景。
(摘自《辽宁青年》2008年3月)
【注】:鲍尔吉•原野,蒙古族,祖籍内蒙古自治区哲里木盟宾图旗,1958年7月生于呼和浩特。赤峰师范学校毕业,现供职于辽宁省公安厅《平安》杂志社。著有随感录《脱口而出》,散文集《百变人生》、《酒到唇边》、《善良是一棵矮树》、《思想起》、《世相铁板烧》、《浪漫是情场的官僚主义》等。
小题1:根据上下文,画线句“亲戚不亲,无非是亲戚软弱”中的“软弱”含义是什么?( 3分)
小题2:“亲情是建设,是一条需要用心、用钱铺设的高速公路。”这句话的艺术效果和含义是什么?(4分)
小题3:文中引用孔子“过犹不及”观点的目的是什么?(4分)
小题4:请你推测一下作者为什么用“看着亲人的脸”作为文章标题,而不用“呼唤亲情”之类?( 4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