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民间助学——成长与尴尬同行今年,曾获“希望工程”和社会其他人士资助的“大眼睛”苏明娟已24岁,大学毕业走上工作岗位,“知识改变命运”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民间助学——成长与尴尬同行今年,曾获“希望工程”和社会其他人士资助的“大眼睛”苏明娟已24岁,大学毕业走上工作岗位,“知识改变命运”成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不详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民间助学——成长与尴尬同行
今年,曾获“希望工程”和社会其他人士资助的“大眼睛”苏明娟已24岁,大学毕业走上工作岗位,“知识改变命运”成为现实;今年,南粤大地上依然有无数个待助的小“苏明娟”;而另一端,借助网络发展起来的助学团体“乐助会”也度过了三周岁生日;以大学生为主体的民间义教组织“灯塔”走到第六个年头,他们独创了“朋辈教育”的新理念……正是他们搭建起民间助学的桥梁,收获着快乐也遭遇尴尬。
镜头拉到5月3日凌晨2时30分,江西信丰。
连续6小时的行车,让在部队练就硬身板的湖南汉子“河马”(网名)和所有志愿者一样疲惫不堪,但他仍拿出本子记行程,只上过小学的他就着台灯一笔一画地写起来……这是三年来广州民间助学组织——“乐助会”第二次跨省查访。
今年4月,“乐助会”组织者金星做了个决定:放弃多年来经营的公司,全心投入“乐助会”的工作。“这个社会其实好心人很多,只是没有一个途径,‘乐助会’就是要搭建这样的平台,让乐善好施的人都能找到方向。”身为“乐助会”创办人之一,金星将助学当成了自己的事业。
三年的时间里,“乐助会”成为华南最大的民间助学组织,拥有志愿者500余人,共有1800多名学生通过“乐助会”获得资助,捐助资金达到111万元,运作资金达800万元。而三年前的“乐助会”还只是一群“小富人”组成的“车迷会”,“大家在一起谈论爱车,或者一起自驾游,根本不知道不同的生活是什么样子。”
此时,在广州大学城内,以大学生为主体的义教助学组织——“灯塔”开始为暑期的下乡支教招兵买马。“知识的贫乏,观念的落后,思维方式的缺陷,从来不是单纯的财物捐助能彻底解决的,只有传授先进知识,全新理念,才能开拓孩子们的眼界,并改变其思维模式。”六年来“灯塔”在粤西粤北的农村实践着与传统教育有所不同的“快乐学习”,“朋辈教育”,“乡土认同”,“重视自我”等等迷人想法。
“我想我人生的路就这样了,但他们找到了我,让我重新回来读书……”怀集桥头镇桥头中学学生彩娇初二辍学外出打工,“灯塔“的义工们几经周折在东莞找到她,并筹款为其解决学费。
目前“灯塔”的义工以大学生为主,“灯塔”发展六年,现在我们也开始招募社会义工,“灯塔”副理事长卢思歆表示。“灯塔”先后组织10批在校大学生和社会人士,共1000多人次,到肇庆、清远、广西和湖南等偏远农村11所中小学义教,前后服务9000多小时,受服务学生2500多人次。
无论是简单的捐助还是带有新颖教学理念的支教,这些团体愈来愈受到广东各界人士的认同和支持,然而他们同样面临着那些或普遍或个别的生存难题。
中国青基会违规投资的风波刚刚淡出人们视野,“打工之家”的集资纠纷也未有定论,资金问题让人们对民间助学组织产生不信任感。“即使有人愿意捐款,我们也不敢收,怕触犯法律成‘非法募捐’,好多次国外基金会和一些跨国企业主动找上门来表示合作意向也只好婉拒,这些都是因为我们没有‘身份’,说到底是‘黑户’,”金星表示,“乐助会”的困境不在于人们的不信任,而在于缺少一个合法身份。“乐助会”最近一次江西查访也成了“混乱的一次”。志愿者们分析原因称,内部管理没有跟上组织的发展脚步。“灯塔”秘书长甘宁也在担心,“怕有一天‘灯塔’成了一个完美的组织,但不会做事了”。
“灯塔”虽然不做捐资助学,但为了把工作做得更好,目前还是有小额资金捐助计划,但是去年6月发生的一次事故将灯塔拉入一种尴尬境地:义工在怀集开展活动时,学生意外被村民认错殴打,被害者索赔未果,遂把“灯塔”告上了法庭。和中国大多数民间组织一样,“灯塔”并没有在相关部门注册,而只是以一个项目的身份挂靠中山大学公民社会发展研究中心,官司至今仍无下文。还有义工支教传授的教学理念,让未见过外面世界的孩子们分了心,孩子们希望老师可以和义工一样做朋友,当地老师觉得义工的行为“教坏”了孩子。
(节选自2007年09月17日《南方日报》)
相关链接:1991年4月,记者解海龙深入安徽采访希望工程,在众多的孩子中发现一双闪亮的“大眼睛”,拍下了《我要读书》这张极具感染力的照片,推出了希望工程形象代表——“大眼睛姑娘”苏明娟。她那双渴望知识的“大眼睛”打动了无数热心于希望工程事业的人和民间助学团体。
小题1:文章第一段从写“大眼睛”苏明娟开头,然后又列举了“乐助会”“灯塔”等助学团体,作者的用意是什么?(4分)
小题2:文中说助学团体“收获着快乐也遭遇尴尬”,他们收获了哪些快乐?遭遇了哪些尴尬?请分点概括。(6分)
小题3:新闻最后写到当地老师觉得义工的行为“教坏”了孩子,请结合全文,探究这样写的意图。(5分)
答案

小题1:①说明民间助学早已有之,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也有发展的必要;②说明民间助学在有些地方已蔚然成风;③提高读者的兴趣,吸引读者关注“民间助学”这一热门话题。(4分)
小题1:快乐:①组织逐渐扩大,参与人数不断增加;②受助范围和受助人数不断增加,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③愈来愈受到社会各界人士的认同和支持。
尴尬:①资金问题让人们对民间助学组织产生不信任感;②民间助学组织缺少合法身份;③有人对民间助学组织不理解。(共6分,答对一点得1分)
小题1:①真实的展现出义工在支教活动所面对的尴尬局面,②乡村教师对支教义工所传授的教学理念并不理解,③乡村教师认为义工的支教让师生之间成了朋友关系,没了等级,④这说明我们国家在教育上还很不均衡,支教工作非常有意义,⑤呼吁国家相关部门和全体人民都能大力支持义工的支教活动。
解析

小题1:“大眼睛”苏明娟、“乐助会”“灯塔”等助学团体都是民间助学行为,可以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答题,4分,每答对1点得2分,答出两点即可
小题1:本题考查“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考点,能力层次为C,侧重“分析综合”能力的考查。要求理解作者在文中所表明的观点、态度,能进行正确的分析、归纳。
小题1:本题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考点,能力层次为F,侧重“探究”能力的考查。探究当地老师觉得义工的行为“教坏”了孩子这的意图。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看着亲人的脸
鲍尔吉·原野
不久前,我去俄罗斯联邦的图瓦共和国游历。在该国的首都克孜勒市,星期天的大街上行人稀少。当时我在制作一档电视纪录片,我是主持人。我得到处找人,和人没完没了地说话。然而到哪里去找他们的国民呢?
图瓦国的艺术科学院院长告诉我:“人们都在家里。” 
我问:“在休息日,人们不出来散步或购物吗?”
院长说:“购物?只有日本人、韩国人还有你们中国人才喜欢购物,我们图瓦人喜欢呆在家里,说说话,看着亲人的脸。”
我被“看着亲人的脸”这句话所打动。
我对于所有亲情的记忆都没有离开“亲人的脸”。
并不是血缘或上帝为你规定了大哥、小弟、四舅母、老叔这些亲情关系就完成了人的使命。并不是逢年过节拜访亲友之后就圆了面子上的事。亲情需要推动与构建,像用一砖一瓦盖一座房子。
亲情需要经营。 
经营这个词稍显商业化,但“用心经营”就与商业无关了。图瓦人像孔子一样热爱家庭。别人告诉我,图瓦的总统先生常和夫人一道在百货大楼里背着手溜达。回过来说圣人孔夫子。孔子时时说国,处处说家。咱们仔细琢磨一下他老人家的思路,孔子其实以家说国,以亲情譬喻社会秩序。他怕莽撞的人生不到位,多次说仁,说义,说忠恕,说礼。当一切事情做好之后,自然合乎礼。礼是孔子对世界大同的美好设想,相当于社会和谐。
亲情是一种修炼。
实事求是讲,有的人对血亲寡于恩,对友人重于情。这种情形并不少见。当一个人对已然存在的亲情尚不够亲,怎么说得上与两姓旁人亲呢?亲戚不亲,无非是亲戚软弱。亲情不可以用实力衡量,这并不是一场军事演习。当一个人怀着爱经营亲情的时候,首先满足的是自己的需求——这也是生物学的召唤,然后是什么呢?是榜样,是从自己做起,以血水奔流的方式串起家族中每一个人的热望,共赴亲情。
上述这番话说出口有一些幼稚,亲情还需要召唤吗?怎么不需要!如今夫妻间两口子的时光尚被电视机霸占,两口子尚不知晓对方近况,怎能不呼唤亲情!
亲情是建设,是一条需要用心、用钱铺设的高速公路。
现在的媒体宣传把亲情“外化”了——重视对素不相识之人的关心照顾,谓之“不是亲人胜似亲人”。这当然好,属于仁慈。但该如何对待亲人呢?我见过一些人,包括一些英雄模范,他们好像得了一种病,这种病的特征是:六亲不认,践踏亲情。 
其实英模人物未必如此,一定是我们的文化出了问题。这种文化有时会过度强调牺牲,而后才把六亲不认视为大义。如果真的如此,社会还会和谐吗?子曰:过犹不及。自我牺牲精神固然高尚,但超越了尺度,无异于冷血。
孔子在他的学说中先设定一个人都是爱家派,接着推演,将其化做爱国派。在由家而国之论证中,孔子考虑尺度,“过”不好,“不及”亦不好,中庸最好。他老人家教导我们:亲力亲为,亲人相亲。 
据说,巴黎、伦敦等许多地方的人们都在尽量少看电视,家人聚在一起,“看着亲人的脸”。彼此襄助鼓励,这果真是一个美好的场景。
(摘自《辽宁青年》2008年3月)
【注】:鲍尔吉•原野,蒙古族,祖籍内蒙古自治区哲里木盟宾图旗,1958年7月生于呼和浩特。赤峰师范学校毕业,现供职于辽宁省公安厅《平安》杂志社。著有随感录《脱口而出》,散文集《百变人生》、《酒到唇边》、《善良是一棵矮树》、《思想起》、《世相铁板烧》、《浪漫是情场的官僚主义》等。
小题1:根据上下文,画线句“亲戚不亲,无非是亲戚软弱”中的“软弱”含义是什么?( 3分)
小题2:“亲情是建设,是一条需要用心、用钱铺设的高速公路。”这句话的艺术效果和含义是什么?(4分)
小题3:文中引用孔子“过犹不及”观点的目的是什么?(4分)
小题4:请你推测一下作者为什么用“看着亲人的脸”作为文章标题,而不用“呼唤亲情”之类?( 4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大师的由来
(法)莫洛亚
画家比埃·杜什正在收尾,就要画完那张药罐里插着花枝、盘中盛着茄子的静物写生。这时,小说家葛雷兹走进画室,看他朋友这么画了几分钟,大声嚷道:“不行!”
那位正在描一只茄子,惊愕之下抬起头来,不画了。“不行!这样画法,永无出头之日。你有技巧,有才能,为人正派。可是你的画风平淡无奇,老兄。这样轰不开,打不响。一个画展五千幅画,把观众看得迷迷糊糊,凭什么可以让他们停下步来,流连在阁下的大作之前……不行的,杜什,这样永远成不了名。太可惜了。”
“为什么?”正直的杜什叹了口气。
“作品比买主多,蠢货比行家多。没成名的成千上万,你想想,怎样才能出人头地?”
“靠苦功,靠真诚。”
“咱们说正经的。那些蠢货,想刺激他们一下,非得干些异乎寻常的事。炮制几篇宣言,否认存在什么动态或静态,白色或黑色,圆形或方形。发明只用红黄两色作画说是新荷马派绘画啦;或者抛出什么圆锥形绘画,八边形绘画,四度空间绘画,等等。”
这时,飘来一缕幽微的清香,斯卡夫人到来了。这是一位美艳的女子,杜什赞赏不已。只因杜什没什么大名,她便也瞧不起他的画品,瞅了一眼画布,娇嗔地说:“昨天,我看了个展览,那是关于全盛时期的黑人艺术。噢!何等的艺术敏感,何等的造型美,何等的表现力!”
画家送上一张自己颇感得意的肖像画,请她鉴赏。“蛮好。”她用舌尖轻轻吐出两个字。之后,她失望地,婉转地,娇媚地,留下一缕清香,走了。
杜什抄起调色板,朝屋角扔去,颓然坐倒在沙发上:“我宁可去当保险公司跑街、银行职员、站岗的警察。画画这一行,最要不得。帮闲们只知瞎捧,走红的全是画匠。那些搞批评的,不看重大师,一味提倡怪诞。我领教够了,不干了!”
葛雷兹听毕,点上一支烟,想了半天。临了,说道:“你能不能这样做,向斯卡夫人,向其他人郑重其事地宣布,这十年来,你一直着意于革新画法?
“你听着……我写两篇文章,登在显著位置,告诉知识界的名流说你开创了一个意识分解画派。真正能体现一个人的,不是肖像,而是他在我们心中唤起的意念。因此,画一位上校,就应以天蓝和金黄两色作底,打上五道粗杠,这个角上画匹马,那个角上画些勋章。实业家的肖像,就用工厂的烟囱、攥紧的拳头来表现。杜什,就得拿这些去应市,懂吗?这种肖像分解画,一个月里你能不能替我炮制二十幅出来?”
画家惨然一笑,答道:“一小时里都画得出。可悲的是,我不会胡说八道。”
“那好办,老兄。有人向你请教,你就不慌不忙,点上烟斗,朝他脸上喷一口烟。来上这么一句:‘难道你从来没看过江流水涌吗?’这样,人家会觉得你很高明。你等着让他们发现、介绍和吹捧吧!到时候,咱们再来谈这桩趣事,拿他们取笑一番!”
两个月后,杜什的画展在胜利声中结束。美丽的斯卡夫人,那么娇媚地跟着新近的名人,寸步不离。“噢,”她一再说,“何等的艺术敏感,何等的造型美,何等的表现力!哎,亲爱的,真是惊人之笔,你是怎么画出来的?”
画家略顿一顿,点上烟斗,喷出一口烟道:“难道你,夫人,从来没看过江流水涌吗?
波兰美女感动之下,微启朱唇,露出柔媚的微笑。
风华正茂的斯特隆斯基,穿着兔皮领外套,在人群中议论开了:“高明!真高明!但是,杜什,你是从什么地方得到启示的?”
杜什吟哦半晌,得意地朝他喷了口烟道:“难道你,朋友,从来没看过江流水涌吗?”
“妙哉!妙哉!”那一位点头赞叹道。
这时,一位有名的画商,在画室里转了一圈,抓住画家的袖子说道:“这些作品,我统统包下了。不告诉你,你就不要改变画风,我每年向你买进50幅画……行不行?”
杜什像谜一样不可捉摸,只顾抽烟,不予理会。画室里的人慢慢走空,这时楼梯上还传来渐渐远去的阵阵赞美。跟画家单独相对时,小说家兴冲冲地说:“哎,老兄,你信不信,他们全给你骗了?我原以为人类的愚蠢是深不可测的,殊不知更在我预料之外!”
他抑制不住狂笑起来。画家皱皱眉头,看他不住地笑,突然喝道:“蠢货……”“蠢货?”小说家愤愤然了,“我刚开了一个绝妙的玩笑……”画家傲然环视那二十幅肖像分解画,踌躇满志,一字一顿地说:“是的,葛雷兹,你是蠢货。这种画自有某种新意……”小说家打量着他的朋友,愣住了。“真高明!”他吼道,“杜什,你想想是谁让你改弦更张新法作画的?”
这时,杜什消消停停地从烟斗里吸了一大口烟。
难道你,”他答道,“从来没看到过江流水涌吗?”(据罗新璋译文删改)
小题1:小说中的比埃·杜什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4分)
小题2:文中多次出现“难道你从来没看过江流水涌吗”,请简要分析其作用。(6分)
小题3:这篇小说以“大师的由来”为题,有主题思想、人物塑造、情节结构等多方面的考虑,请选择一个方面,结合全文,陈述你的观点并作分析。(5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科技的进步把人类的种种幻想变成现实,上古时代异想天开的“造人”神话,将在当代科学家手中实现。以人造肌肉为主要材料制成的“类人机器人”正款款向我们走来。
科学家发现,非金属材料能在电流的作用下运动,于是产生了制造人造肌肉的构想。研究证明,通过电流刺激,高分子材料能自动伸缩和弯曲,从而可用来制造人造肌肉。这种人造肌肉用粘合性塑料制成,是把管状导电塑料集束成肌肉一样的复合体,在管内注入特殊液体,导电性高分子在溶液中释放出离子,这种复合体在电流的刺激下完成伸缩动作。通过控制电流强弱调整离子的数量,可以有效地改变它的伸缩性。相反,通过改变复合体的形状也可以产生电。
人造肌肉具备人体肌肉的功能。在人造肌肉中,一根直径为0.25毫米的管状导电塑料可承重20克,相同的体积,人造肌肉比人体肌肉的力量强壮10倍。传统引擎驱动的机器人,除了关节之外,四肢没有任何可以活动的关联处,能量上自然是捉襟见肘。如果有了人造肌肉,机器人四肢就会更加发达,能将分子能量的70% 转化为物理能量,其功率远远大于传统引擎机器人。近年来,一种名为Birod的生物机器人已问世,它可以负载超过自身许多倍的重量。科学家正在研制用于未来士兵装备的人造肌肉。这种人造肌肉一旦装入手套、制服和军靴,士兵就会有超人的力量,举重物、跳过高墙均不在话下。
利用人造肌肉可以发电的原理,科学家正在开发一种“脚后跟”发电机,即把人造肌肉安装在军靴的鞋跟上,通过步行、跑步等运动就能发电。未来,凡是需要小型电动引擎的制造业,人造肌肉都有用武之地。
人造肌肉灵活柔软,还可以用来制造医用导管和在救灾中大显身手的蛇形机器人。目前已经有了利用人造肌肉制成的机器鱼,它在水中游动的姿态与真鱼没什么差别,“耐力”可保持半年时间。机器鱼既没有马达、机轴、齿轮等机械装置,也没有电池,完全是靠伸缩自如的高分子材料自行驱动。
小题1:下列对“人造肌肉”有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是(   )
A.人造肌肉可使高分子材料自动伸缩和弯曲。
B.人造肌肉的伸缩程度在电流发生变化时可以发生变化。
C.人造肌肉的巨大能量来源于其伸缩动作所产生的能量。
D.人造肌肉比人体肌肉力量更强,从而具有比人体肌肉更好的性能。
小题2:下列表述符合本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人造肌肉的特征是可自动伸缩和弯曲,在自动伸缩和弯曲时产生电。
B.装有人造肌肉的机器人能在各个领域发挥作用,是因为人造肌肉具有灵活性。
C.装有人造肌肉的机器人四肢更发达,其功率比传统引擎驱动的机器人的功率大。
D.人造肌肉使类人机器人在军事和民用方面代替传统机器人完成了任务。
小题3:根据本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合理的一项是(    )
A.高分子材料在一定条件下释放出的离子数量与人造肌肉的伸缩程度有关。
B.采用了人造肌肉的机器人能将分子能量转化为物理能量,能自行驱动和负重。
C.未来装有人造肌肉的军靴既可使士兵具有强大的力量,又可充当小型发电机。
D.用人造肌肉制成的机器鱼,可以在没有外力作用的条件下持续不断地游动。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20分)
消失的故乡
谢 冕
这座曾经长满古榕的城市是我的出生地,我在那里度过难忘的童年和少年时光。可是如今,我却在日夜思念的家乡迷了路:它变得让我辨认不出来了。通常,人们在说“认不出”某地时,总暗含着"变化真大"的那份欢喜,我不是,我只是失望和遗憾。
我认不出我们熟悉的城市了,不是因为那里盖起了许多过去没有的大楼,也不是那里出现了什么新鲜和豪华,而是,而是,我昔时熟悉并引为骄傲的东西已经消失。
我家后面那一片梅林消失了,那迎着南国凛冽的风霜绽放的梅花消失了。那里变成了嘈杂的市集和杂沓的民居。我在由童年走向青年的熟悉的小径上述了路。我没有喜悦,也不是悲哀,我似是随着年华的失去而一起失去了什么。
为了不迷路,那天我特意约请了一位年青的朋友陪我走。那里有梦中时常出现的三口并排的水井,母亲总在井台边上忙碌,她洗菜或洗衣的手总是在冬天的水里冻得通红。井台上边,几棵茂密的龙眼树,春天总开着米粒般的小花,树下总卧着农家的水牛。水牛的反刍描写着漫长中午的寂静。
那里蜿蜒着长满水草的河渠,有一片碧绿的稻田。我们家坐落在一片乡村景色中。而这里又是城市,而且是一座弥漫着欧陆风情的中国海滨城市。转过龙眼树,便是一条由西式楼房组成的街巷,紫红色的三角梅从院落的墙上垂挂下来。再往前行,是一座遍植高大柠檬桉的山坡,我穿行在遮蔽了天空和阳光的树阴下,透过林间迷蒙的雾气望去,那影影绰绰的院落内植满了鲜花。
那里有一座教堂,有绘着宗教故事的彩色的窗棂,窗内传出圣洁的音乐。这一切,如今只在我的想象中活着,与我同行的年青的同伴全然不知。失去了的一切,只属于我,而我,又似是只拥有一个依稀的梦。
我依然顽强地寻找。我记得这鲜花和丛林之中有一条路,从仓前山通往闽江边那条由数百级石阶组成的下山坡道。我记得在斜坡的高处,我可以望见闽江的帆影,以及远处传来的轮渡起航的汽笛声。那年北上求学,有人就在那渡口送我,那一声汽笛至今尚在耳畔响着,悠长而缠绵,不知是惆怅还是伤感。可是,可是,我再也找不到那通往江边的路,石阶和汽笛的声音了!
这城市被闽江所切割,闽江流过城市的中心。闽都古城的三坊七巷弥漫着浓郁的传统氛围,那里诞生过林则徐和严复,也诞生过林琴南和谢冰心。在遍植古榕的街巷深处,埋藏着飘着书香墨韵的深宅大院。而在城市的另一边,闽江深情地拍打着南台岛,那是一座放大了的鼓浪屿,那里荡漾着内地罕见的异域情调。那里有伴我度过童年的并不幸福,却又深深萦念怀想的如今已经消失在苍茫风烟中的家。
我的家乡是开放的沿海名城,也是重要的港口之一。基督教文化曾以新潮的姿态加入并融汇进原有的佛,儒文化传统中,经历近百年的共生并存,造成了这城市有异于内地的文化形态,也构造了我童年的梦境。然而,那梦境消失在另一种文化改造中。人们按照习惯,清除花园和草坪,用水泥封糊了过去种植花卉和街树的地面。把所有的西式建筑物加以千篇一律的改装,草坪和树林腾出的地方,耸起了那些刻板的房屋。人们以自己的方式改变他们所不适应的文化形态,留给我此刻面对的无边的消失。
我在我熟悉的故乡迷了路,我迷失了我早年的梦幻,包括我至亲至爱的故乡。我拥有的怅惘和哀伤是说不清的。
小题1:作者在第二自然段中说“我昔时熟悉并引为骄傲的东西已经消失”,根据文章内容,作者写到哪些东西消失了?请用自己的话分条概括。(6分)
小题2:第九自然段中作者所写的“有异于内地的文化形态”和“另一种文化改造”分别指的是什么?(4分)
小题3:文章开头和结尾都写到“迷了路”,它们的含义是否相同?这样写有什么作用?(5分)
小题4:对“消失的故乡”作者怀着怎样的情感?表达了怎样的思想认识?(5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题目。6分
在现实中实现美的创造
廖小文
一部优秀的文艺作品,真正感动观众和读者的,只能是深刻的内容和思想,而这其中必然会有深深的现实烙印。关注现实,在纷繁复杂的现象中提取美、创造美、展示美,给人们美好的愿景和期待,进而推动社会的发展,这是文艺作品成为永恒的生命力所在。
现实主义作为一种文艺创作方法,早已存在。但是后来现实主义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脱离现实、解构现实成为一些文艺作品的习惯表达,并有愈演愈烈之势。
这其中有的是属于不同文艺流派的独特呈现,而更多则是由于文艺家对现实的不屑、冷漠和误解,导致缺乏关注现实的勇气和品性。一些文艺家认为现实主义就是政治文艺的代名词,关注现实就是贴上了政治标签。出于对政治的敏感甚至是反感,他们对现实主义敬而远之,甚至不屑一顾,转而推崇所谓的“纯文艺”,认为唯美是文艺的唯一本质、终极功能,将文艺与社会、历史、人文割裂开来,贬斥文艺审美之外的一切作用。于是热衷于凡庸的生活碎片的叙述,醉心于低俗、浅薄的表达,沉迷于人生种种黑暗、绝望、丑陋、龌龊的书写。关注“自我”,突出本能,一味追求原始的生命冲动和***表达,不再描写深刻和崇高,不再表达理想和信念,陷入非理性的泥淖。
关注现实是一种创作态度,而不是政治立场。中国的文学艺术受政治的影响颇深。一段时间,文艺作品的真实程度变成了对政治真理的信仰程度,简单直白式的“宣教式”创作手法取代了丰富多彩的艺术呈现。一些文艺家深受其害。但是,政治永远只是现实的一部分。作为文艺家应该清醒地认识到,过分张扬文艺“美”的纯粹性,文艺必然迷失方向。把文艺同现实生活和美育教化完全对立起来,使文艺游离于社会生活之外,文艺就只能由政治化的极端坠入非理性的深渊。而当文艺作品不再关注人们生活的时代和社会,不再给人理想、信念和美好愿景的时候,最终,人民也会逐渐丧失对文学艺术的信任、崇拜和敬畏之心。
作为文艺家还应该理性的认识到,文艺家作为现实生活中的个体,永远不可能超离社会关系和历史的制约而绝对独立和自由。一味追求绝对独立和自由,其结果只能是与整个社会隔离甚至于对立,只能是自我孤立。社会发展需要一切美好事物的推动,人们生活需要一切美好愿景的支撑。文艺家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是一份至高的荣誉,也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人民期盼文艺家带来的不是过分渲染生活的苦难和丑陋。文艺家有责任也有能力去发现、提炼现实生活的美,进而以美的创造为人们平凡的生活注入一缕生机,为精神的缺失撑起一个脊梁,为人们创造美好生活提供勇气和力量。文艺家要关注到这个现实,在现实中实现美的创造。
(选自2011年8月1日《光明日报》)
小题1:下列关于“现实主义”和“唯美”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现实主义创作就是要从现 实生活中提取美、创造美、展示美,从而表达理想和信念。
B.由于文艺家对现实的不屑、冷漠和误解,从而使现实主义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
C.一些文艺家往往将唯美与现实相割裂,在自我和本能上下功夫,认为唯美才是文艺唯一本质。
D.现实主义同样需要去发现美创造美,文艺和现实不应对立,而且文艺应该关注现实。
小题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文艺作品想感动人,既要关注现实,又要做到唯美,只有这样才能拥有众多读者。
B.现实非政治,政治只是现实的诸多要素之一,文艺家不要因曾受其害就拒绝它。
C.人们对文艺 的信任、崇拜和敬畏,往往取决于文艺作品是否给人理想、信念和美好愿望。
D.表达理想和信念还是一味追求原始的冲动和***,则是评判文艺作品高下的标准。
小题3:根据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是(    )
A.从现实主义文艺创作方法的现状来看,脱离现实,醉心于低俗、浅薄的表达,可能把文艺带入泥淖之中。
B.“纯文艺”的观点认为唯美是唯一的,这就易导致为了片面追求美,而排斥现实,脱离现实,抛弃现实。
C.政治永远只是现 实的一部分,倘若文艺把现实看做政治,那么文艺就只能成为政治的教科书和传声筒。
D.文艺家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从现实中供给人们精神食粮,因此他们也是精神缺失的脊梁,为人们创造美好生活提供勇气和力量。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