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作品,完成小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15分。冬日香山 梁衡①要不是有公务,谁会在这天寒地冻的时节来香山呢?可话又说回来,要不是恰在这时来,香山性格的那一面

阅读下面作品,完成小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15分。冬日香山 梁衡①要不是有公务,谁会在这天寒地冻的时节来香山呢?可话又说回来,要不是恰在这时来,香山性格的那一面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不详
阅读下面作品,完成小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15分。
冬日香山
梁衡
①要不是有公务,谁会在这天寒地冻的时节来香山呢?可话又说回来,要不是恰在这时来,香山性格的那一面,我又哪能知道呢?
②开三天会,就住在公园内的别墅里。偌大个公园为我们独享,也是一种满足。早晨一爬起来我便去逛山。这里我春天时来过,是花的世界;夏天时来过,是浓阴的世界;秋天时来过,是红叶的世界。而这三季都游客满山,说到底是人的世界。形形色色的服装,南腔北调的话音,这一切将山路林间都塞满了。现在可好,无花,无叶,无红,无绿,更没有多少人,好一座空落落的香山,好一个清净的世界。
③过去来时,路边是夹道的丁香,厚绿的圆形叶片,白的或紫色的小花;现在只剩下灰褐色的劲枝,头挑着些已弹去种籽的空壳。过去来时,山坡上是些层层片片的灌木,扑闪着自己霜红的叶片,如一团团的火苗,在秋风中翻腾;现在远望灰蒙蒙的一片,其身其形和石和土几乎融在一起,很难觅到它的音容。过去来时,林间树下是厚厚的绿草,绒绒地由山脚铺到山顶;现在它们或枯萎在石缝间,或被风扫卷着聚缠在树根下。如果说秋是水落石出,冬则是草木去而山石显了。在山下一望山顶的鬼见愁,黑森森的石崖,蜿蜒的石路,历历在目。连路边的巨石也都像是突然奔来眼前,过去从未相见似的。可以想见,当秋气初收,冬雪欲降之时,这山感到三季的重负将去,便迎着寒风将阔肩一抖,抖掉那些攀附在身的柔枝软叶;又将山门一闭,推出那些没完没了的闲客;然后正襟危坐,巍巍然俯视大千,静静地享受安宁。我现在就正步入这个虚静世界。苏轼在夜深人静时去游承天寺,感觉到寺之明静如处积水之中,我今于冬日游香山,神清气朗如在真空。
④与春夏相比,这山上不变的是松柏。一出别墅的后门就有十几株两抱之粗的苍松直通天穹。树干粗粗壮壮,溜光挺直,直到树梢尽头才伸出几根虬劲的枝,枝上挂着束束松针,该怎样绿还是怎样绿。这时太阳从东方冉冉升起,走到松枝间却寂然不动了。我徘徊于树下又斜倚在石上,看着这红日绿松,心中澄静安闲如在涅槃,觉得胸若虚谷,头悬明镜,人山一体。此时我只感到山的巍峨与松的伟岸,冬日香山就只剩下这两样了。苍松之外,还有一些新松,栽在路旁,冒出油绿的针叶,好像全然不知外面的季节。与松作伴的还有柏树与翠竹。柏树或矗立路旁,或伸出于石岩,森森然,与松呼应。翠竹则在房檐下山脚旁,挺着秀气的枝,伸出绿绿的叶,远远地做一些铺垫。你看它们身下那些形容萎缩的衰草败枝,你看它们头上的红日蓝天,你看那被山风打扫得干干净净的石板路,你就会明白松树的骄傲。它不因风寒而筒袖缩脖,不因人少而自卑自惭。我奇怪人们的好奇心那么强,可怎么没有想到在秋敛冬凝之后再来香山看看松柏的形象。
⑤当我登上山顶时回望远处烟霭茫茫,亭台隐隐,脚下山石奔突,松柏连理,无花无草,一色灰褐。好一幅天然焦墨山水图。焦墨笔法者舍色而用墨,不要掩饰只留本质。你看这山,它借着季节相助舍掉了丁香的香味,芳草的倩影,枫树的火红,还有游客的捧场。只留下这长青的松柏来作自己的山魂。山路寂寂,阒然无人。我边走边想,比较着几次来香山的收获。春天来时我看她的妩媚,夏天来时我看她的丰腴,秋天来时我看她的绰约,冬天来时却有幸窥见她的骨气。她在回顾与思考之后,毅然收起了那些过眼繁花,只留下这铮铮硬骨与浩浩正气。靠着这骨这气,她会争得来年更好的花,更好的叶,和永远的香气。
香山,这个神清气朗的冬日
(取材于散文集《觅渡》)
小题1:下面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两项是(    )(    )(4分)
A.文章第二段作者写到香山春、夏、秋三季的繁花、浓阴、红叶,表现了对它们因熟见而生的冷漠甚至厌恶,以映衬作者对冬季香山“清净”的强烈喜爱。
B.文章第三段写到苏轼在夜深人静时去游承天寺,是为了以承天寺“明静如处积水之中”类比冬日香山“神清气朗如在真空”。
C.文章第五段 “天然焦墨山水图”的比喻,主要作用是为了形象表现冬日香山如诗如画的美丽。
D.冬日的香山,舍掉了春天的妩媚,夏天的丰腴,秋天的绰约,因为香山需要的只是铮铮硬骨与浩浩正气,从不需要这些热闹与繁华。
E.为突出冬日香山的特点,作者在文中多次把它同春夏秋三季的香山景象进行对比,写出了“香山性格的那一面”。
小题2:联系全文,体会文章第一段谈谈“要不是恰在这时来,香山性格的那一面,我又哪能知道呢?”一句表达的意思和作用。(4分)
小题3:回答问题:文章第五段作者讲“冬天来时有幸窥见香山的骨气”,请依据文章说明“骨气”的内涵。(3分)
小题4:统观全文,简析文章结束句“香山,这个神清气朗的冬日”的作用。(4分)
答案

小题1:B E
小题1:表现了作者在冬日意外发现(1分)香山另一面性格的惊喜(1分)。引领出(1分)文章对冬日香山让作者极其惊喜的“意外”“发现”(或香山另一面)的叙述和思考。(1分)
小题1:香山万物凋零却依然伟岸,呈现出铮铮硬骨与浩浩正气。 “万物凋零依然伟岸”(1分);“铮铮硬骨与浩浩正气”(2分)(本题共3分)
小题1:答案示例:这句话是作者在感悟到香山的另一面后发出的由衷感叹(1分),再度点明了冬日香山清净、骨气的本质(1分),与前文呼应(1分),使读者对冬日香山有更进一步的思考(1分)。
答案要点:
解析

小题1:A选项认为作者对冬另外三季的态度是“淡漠甚至厌恶”,一是文中无据,二是作者写另外三季主要是为了对比突出冬。选择本项是犯了忽视整体观照而解读的错误。C选项对比喻句的设喻意图解读错误,该比喻主要是为了说明冬日香山不要掩饰,只留本质。D作者礼赞的是香山冬日不为人知的一面,但对香山其余三季人们所熟悉的热闹与繁华并未否定。本题共4分,每项2分。
小题1: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结合原文可知,作者意外发现了香山另一面的美。写出对引出文章的话题的或对全文起领起作用而没有说对全文话题或内容的给1分。说“喜悦”不说“惊喜”的也给1分,只写引出下文的不给分。
小题1: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骨气结合原文可得知,香山的骨气体现在冬日里,万物凋零依然伟岸。
小题1:本题考查鉴赏结尾的表现手法。结尾①点明主旨(或篇末点题)(1分),②铮铮硬骨与浩浩正气(或清与硬骨)(1分),③总结全文(或收束全文、首尾呼应)(1分),④引发读者对发现香山性格另一面的无限感慨(或引发感慨)(1分)。
举一反三
现代文阅读
刨 树
王奎山
①石头要搭一个猪圈,还缺一根檩条,就去屋后刨一棵洋槐树。那棵洋槐树三把来粗,正好是一根檩条的料。石头刚刚刨了几下,结实过来了。结实说,石头,你干啥呢?石头说,我刨树搭猪圈呀,正好缺一根檩条。结实说,你刨树也不跟我商量一下,就刨呀?石头说,笑话,我刨我自己的树,跟你商量个啥?结实说,那是你的树?你敢说那是你的树?石头说,长在我的宅子上,不是我的树是谁的树?结实说,长在你的宅子上不假,可你也得看看是怎么长出来的,那是我的洋槐树的根串过去的。不是我的洋槐树的根串过去,你宅子上会凭空长出一棵洋槐树来?这个道理,石头自然明白。自己的宅子上有椿树,有杨树,就是没有洋槐树。这唯一的一棵洋槐树,明显是从结实的宅子上串过来的。但是,树既然长到自己宅子上了,不是自己的又是谁的呢?正因为石头对那棵洋槐树的所有权深信不疑,所以他认为结实的纠缠纯属胡闹,于是,也就没有把结实的话放在心里。他不再理会结实,继续去刨树。但是,结实也同样对那棵洋槐树的所有权深信不疑。因此,当石头不听他的警告继续挥镢刨树的时候,结实将腿一伸,伸到了石头的镢头下面。结实说,你有种,你就刨吧。石头只好悻悻然地收起镢头,回家去了。
②石头回到家里,越想越生气,就找村主任去了。村主任是石头的远房叔叔。但村主任并不因此而偏袒石头,而是很负责地亲自跑到现场看一看。看过之后,村主任对石头说,树确实是从结实那边串过来的。石头说,可它明明长在我的宅子上。村主任说,我没说不是长在你的宅子上,我是说,这棵洋槐树确实是从结实那边串过来的。石头说,那你说咋办?村主任笑笑说,石头,一棵树,顶多也就值个十块八块的。为这样一棵树,弄得两个人脸红脖子粗的伤了和气,划算吗?石头气鼓鼓地站在那里,不说话。村主任说,你看这样行不行,这棵树算你们两家的,对半儿分,一家一半。你要用树,行,给结实出五块钱。石头虽然心里一百个不愿意,但当村主任的叔叔话说出来了,总不能驳了叔叔的面子呀,为了这一件小事驳了叔叔的面子,今后还咋求叔叔办事哩?想到这里,石头点了点头,算是答应了。
③见石头点了头,村主任觉得有门儿,就去找结实去了。不料,结实一听村主任的意见,火了,说,你们叔侄俩勾结好了来挤对我,当我是傻瓜呀?那棵树本来就是我家的,凭啥跟他对半儿分?我谁也不跟他分,我就要那棵树。
④石头一听结实不愿意,心里的火气更大。石头心里说,那棵树本来就百分之百是我的。我完全是看在叔叔的面子上才同意和你对半儿分的。如今,你不乐意,我还更不乐意呢。于是,石头反悔了他原来和村主任达成的协议,也坚持说那棵树完全是自己的。
⑤石头决定先下手为强,瞅了个机会,把那棵洋槐树刨倒了。结实得到消息,也掂了一把镢头怒气冲冲地赶了过来。结实虽然怒气冲冲,虽然手里掂了一把镢头,但他并不敢拿镢头往石头身上刨,他还没那个胆量。于是,结实就用镢头去刨那棵树。结实运足力气,照准树身一镢头刨下去,喀嚓一下,镢头的利刃深深地钻进树身里,把树身一劈两半。石头见结实一镢头把树身劈成了两半,不能当檩条用了,也用镢头去劈那树身。就这样,两个人像是在比赛劈柴一样,你一下,我一下,你一下,我一下,不一会儿,那棵三把粗可以当檩条用的洋槐树,就被劈成了一堆碎木片片。
⑥围观的人,不论大人还是小孩,都被两个人的行为逗乐了,都嘻嘻哈哈地笑。有的人,甚至笑得捂着肚子蹲到了地上。大家都说,真好玩儿!
⑦弄到最后,连石头和结实两个人也不由得跟着大伙儿笑了起来。
⑧就这样,一场悲剧变成了喜剧。
小题1:结合作品,请概括“石头”这一人物形象的性格特点并具体分析。(4分)
小题2:“村主任的调解”这一情节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5分)
小题3:文章结尾说“就这样,一场悲剧变成了喜剧”,你觉得这是一场喜剧吗?(6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25分)
蔡元培先生
如果你丢一块石子在一池止水的湖中央,一圈又一圈的微波就会从中荡漾开来,而且愈漾愈远,愈漾愈大。在静水中投下知识革命之石的是蔡孑民先生。他是中国文化所孕育出来的著名学者,但是充满了西洋学人的精神,尤其是古希腊文化的自由研究精神。他的“为学问而学问”的信仰,植根于对古希腊文化的透彻了解,这种信仰与中国“学以致用”的思想,适成强烈的对照。蔡先生对学问的看法,基本上是与中山先生的看法一致的,不过孙先生的见解来自自然科学,蔡先生的见解则导源于希腊哲学。
蔡先生认为美的欣赏比宗教信仰更重要。他的思想中融合着中国学者对自然的传统爱好和希腊人对美的敏感,结果产生对西洋雕塑和中国雕刻的爱好;他喜爱中国的山水画,也喜爱西洋油画;对中西建筑和中西音乐,都一样喜欢。他对宗教的看法,基本上是中国人的传统见解:认为宗教不过是道德的一部分。他希望以爱美的习惯来提高青年的道德观念。这也就是古语所谓“移风易俗莫大于乐”的传统信念。高尚的道德基于七情调和,要做到七情调和,则必须透过艺术和音乐或与音乐有密切关系的诗歌。
蔡先生崇信自然科学。他不但相信科学可以产生发明、机器,以及其他实益,他并且相信科学可以培养有系统的思想和研究的心理习惯,有了系统的思想和研究,才有定理定则的发现,定理定则则是一切真知灼见的基础。
蔡先生年青时锋芒很露。他在绍兴中西学堂当校长时,有一天晚上参加一个宴会,酒过三巡之后,他推杯而起,高声批评康有为梁启超维新运动的不彻底,因为他们主张保存满清皇室来领导维新。说到激烈时,他高举右臂大喊道:“我蔡元培可不这样。除非你推翻满清,任何改革都不可能!”
蔡先生早年写过许多才华横溢、见解精辟的文章,与当时四平八稳、言之无物的科举八股,适成强烈的对照。有一位浙江省老举人曾经告诉我,蔡元培写过一篇怪文,一开头就引用礼记里的“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一句。缴卷时间到时,他就把这篇文章呈缴给考官。蔡先生就在这场乡试里中了举人。后来他又考取进士,当时他不过三十岁左右。以后就成为翰林。
蔡先生晚年表现了中国文人的一切优点,同时虚怀若谷,乐于接受西洋观念。他那从眼镜上面望出来的两只眼睛,机警而沉着;他的语调虽然平板,但是从容、清晰、流利而恳挚。他从来不疾言厉色对人,但是在气愤时,他的话也会变得非常快捷、严厉、扼要———像法官宣判一样的简单明了,也像绒布下面冒出来的匕首那样的尖锐。
他的身材矮小,但是行动沉稳。他读书时,伸出纤细的手指迅速地翻看书页,似乎是一目十行地读,而且有过目不忘之称。他对自然和艺术的爱好使他的心境平静,思想崇高,趣味雅洁,态度恳切而平和,生活朴素而谦抑。他虚怀若谷,对于任何意见、批评,或建议都欣然接纳。
当时的总统黎元洪选派了这位杰出的学者出任北大校长。北大在蔡校长主持之下,开始一连串重大的改革。自古以来,中国的知识领域一直是由文学独霸的,现在,北京大学却使科学与文学分庭抗礼了。历史、哲学,和四书五经也要根据现代的科学方法来研究。为学问而学问的精神,蓬勃一时。保守派、维新派和激进派,都同样有机会争一日之短长。背后拖着长辫,心里眷恋帝制的老先生与思想激进的新人物并坐讨论,同席笑谑。教室里,座谈会上,社交场合里,到处讨论着知识、文化、家庭、社会关系,和政治制度等等问题。
这情形很像中国先秦时代,或者古希腊苏格拉底和亚里斯多德时代的重演。蔡先生就是中国的老哲人苏格拉底,同时,如果不是全国到处有同情他的人,蔡先生也很可能遭遇苏格拉底同样的命运。在南方建有坚强根据地的国民党党员中,同情蔡先生的人尤其多。但是中国的和外国的保守人士却一致指摘北京大学鼓吹“三无主义”——无宗教、无政府、无家庭——与苏格拉底被古希腊人指摘戕害青年心灵的情形如出一辙。争辩不足以消除这些毫无根据的猜疑,只有历史才能证明它们的虚妄。历史不是已经证明了苏格拉底的清白无罪吗?
(节选自蒋梦麟《北京大学与五四运动》)
小题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   )
A.文章开始,作者就把蔡元培比拟成投入水中的石子,形象而又准确地评价了他在推翻一潭死水的满清王朝中比肩孙中山的历史功绩。
B.蔡元培既是中国文化孕育出来的著名学者,又对古希腊文化有透彻了解,他将“为学问而学问”的信仰和“学以致用”的思想完美融合。
C.蔡元培对中国艺术和西方艺术一样喜欢,因为他的思想中融合着中国学者对自然的传统爱好和希腊人对美的敏感。
D.蔡元培认为没有对自然科学的研究,就不能培养有系统的思想和研究的心理习惯,也就没有了定理定则这样一切真知灼见的基础。
E.蔡元培在参加乡试时,写了一篇开头就引用礼记里“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的怪文,见解精辟,因而考中了举人。
小题2:文章从哪几个方面介绍和评价了蔡元培先生?请概括并简要分析。(6分)
小题3:文章最后一段内容对介绍和评价蔡元培先生有什么作用?(6分)
小题4:本文对蔡元培先生的介绍给你怎么样的启示?请谈谈你的看法。(8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论中西方的英雄文化 潘天强
①英雄主义在人类历史上由来已久,它实际上已经成为一种能够反映东西方基本意识形态的文化现象。
②中国的英雄史观着重于守卫国土,维护政权;而西方的英雄史观着重于塑造人格,创造历史。但是两者的共同点就是英雄的理念首先是创立具有当时人们可以效仿的榜样,是某一个历史时期人们崇拜和追随的对象。中国的英雄文化诞生于混沌时期,盘古开天、夸父追日以及三皇五帝的传说都包含着英雄主义的浪漫色彩。在此后的漫长岁月中,从诗歌到戏剧,从说唱到小说,一代一代的英雄和伟人成为一代又一代人崇拜和追随的目标。在西方文化中,英雄往往站在天意的对立面,一次又一次地通过自身的抗争挑战宿命。比如希腊神话中盗火的普罗米修斯,希腊悲剧中始终无法摆脱弑父娶母命运的俄狄浦斯,以及中世纪英格兰的不断挑战自身命运的英雄罗宾汉等。而在中国,英雄则替天行道,救百姓于水火之中。孙悟空护送唐僧去西天取经,水浒英雄造反***贪官保皇帝都是替天行道。
③东西方英雄文化都是宿命论,西方的宿命包含着对命运的挑战和不屈,而东方的英雄往往赋予命运一种妥协和变通。西方英雄是绝对个人英雄主义,他们虽然也讲义气重友情,但始终以自己的利益为最高利益。特洛伊王子出于个人的***而不顾可能带来的后果强行拐走海伦,这在西方社会属于小节,无损英雄的形象,而在东方却是不能容忍的自私行为。在东方,英雄意味着比常人更严格地恪守道德规范,所以桀骜不驯的孙悟空还是逃不脱如来佛的手心,还是要做唐僧的门徒;而打虎的武松,粗野的李逵也必须口服心服地服从宋江的领导。
④英雄文化的共同特点是善恶分明,嫉恶如仇。但是在西方,“恶”的标准是有限制的,一般是恶龙、巨兽或是极端残暴者和异教徒。而两位君主之间的争斗并不被当作善恶之争,人们往往把争斗双方同时当作英雄歌颂,即使一方是自己的敌人。法国大仲马的《三剑客》和波兰显克微支的《十字军骑士》都有这种倾向。西方英雄文化强者为王的观念较为明显,对西方人而言,英雄具有强烈的个人色彩,即使是对手的英雄行为也值得歌颂。但是这种观念在长期大一统观念下植根而生的中国文化表现为胜者为王败者为匪,非我族类其心必异,对手就是异类,对手的英雄不仅代表自身,还是敌人的象征。所以与西方领主经济下形成的文化不同,中国文化中对于对手的英雄气概一般都是贬低和挖苦,不能灭自己威风长敌人志气。《三国演义》虽然有开头的曹操煮酒论英雄,但最终还是把曹操描绘成奸雄。
⑤英雄爱美人是英雄文化的共同点。但是在江山和美人的选择上,中西文化也有不同。为了美人舍弃江山,在西方文化中仍然是英雄行为,比如特洛伊王子和海伦的故事。而在中国却要遭到无情指责,并且将责任推到美人身上,斥之为红颜祸水。在漫长的男性为主体的古代社会,东西方的英雄绝大部分都是男性,女性只是男性的陪衬。但是,西方偶尔也会出现一些让人们肃然起敬的女英雄如圣女贞德,而中国的女英雄必须要女扮男装才能成为英雄,如花木兰。可以看出,东西方英雄文化随着文化的不断交流和进步都在发生着变化。比如中国的反封建运动和西方的女权主义兴起,使得东西方女性英雄和伟人不断增加。东西方在英雄标准和英雄行为的认识上有逐步接近的可能。                                                                   
小题1:下列对东西方英雄文化的共同点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东西方英雄的理念首先都是创立人们可以效仿的榜样,树立永远的丰碑。
B.东西方的英雄虽然对待命运的具体态度不同,但东西方的英雄文化都是宿命论。
C.东西方的英雄都是讲义气重友情,都能为朋友两肋插刀。
D.东西方都有令人肃然起敬的、女性价值得到充分肯定的女英雄。
小题2: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3分)
A.在西方文化中,英雄往往是叛逆的,通过自身的抗争挑战宿命的;而在中国,英雄则是替天行道的。
B.特洛伊王子若在中国,他的英雄称号就会被质疑;而夸父若生在西方,也一定不会被称为英雄。
C.就“恶”而言,中国的标准要比西方宽泛,中国人认定的能称得上“恶”的对象要多于西方。
D.在中国和西方,都有英雄因爱“美人”而影响江山的事,但人们对这类事情的态度却不尽相同。
小题3: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东西方英雄文化随着文化的不断交流和进步都在发生着变化,因而在英雄标准和英雄行为的认识到上有逐步接近的可能。
B.中西方英雄史观的共同点就是英雄的理念首先是创立具有当时人们可以效仿的榜样,是某一个历史时期人们崇拜和追随的对象。
C.西方英雄文化中强者为王的观念和中国的胜者为王败者为匪的观念是一样的。
D.西方的英雄是绝对个人英雄主义,始终以自己的利益为最高利益。而东方的英雄是不能容忍有自私行为的。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25分)
挽回面子
(美)罗杰·迪恩·基瑟
我记得有一次,一个叫艾达的犯人和一个叫丹尼尔的犯人争抢不知谁留在一条长凳上的一包香烟。几个星期,艾达都威胁要***死丹尼尔,因为丹尼尔还没有搞清楚那包香烟是谁的,就抽了那些香烟。艾达的恐吓使得该区值班的狱警时刻都不敢掉以轻心。犯人的斗殴或行凶都有可能导致值勤的岗哨士兵开枪射***任何人。
一天晚上,艾达来到我的单人牢房,问我是否可以替他写一份诉讼书,并提出上诉。在讨论了他的诉讼之后,我问艾达,他和丹尼尔之间究竟发生了什么事。
“那个杂种死定了,只是迟早的问题。”艾达对我说,而丹尼尔竟是他的同乡。了解到这个事实后,我感到很吃惊。
在监狱里面,同乡之间发生斗殴或者争执是非常少有的,因为为了彼此保护对方,他们应该站在同一条船上。
几天后,我正在图书馆里看书,丹尼尔走进来,在我的身边坐下。我们谈话的内容也是围绕他和艾达的争执。
“唔,你认为值得为一包香烟就送掉一条命吗?”我问丹尼尔。
他没有回答我的问题。
在接下来的一个星期,我设法打听到了艾达和丹尼尔两人的家庭地址,然后我分别给他们的家人写了一封信,请求他们为我做点事。大约三周后,我收到了一个巨大的棕色的信封。在看过信封里的东西后,我把它放进了我的衣物柜。
几天后,我替艾达写好了诉讼书,就传话给他,叫他晚上七点到我的单人牢房来签署文件。那天的早些时候,我也已经叫丹尼尔晚上七点半到我的单人牢房来。那天晚上,艾达刚刚签好文件,丹尼尔就走进了我的单人牢房。
“见鬼,你这混蛋到这儿来干什么?”艾达吼道。
“我叫他来是我有些东西要给你们两个。”
我从衣物柜里拿出那个信封,然后从信封里拿出两张同样的照片分别放到他们的手上。照片上两个男孩正在打篮球。
“这个小混蛋是谁?”艾达指着其中的一个男孩问。
“这个是我儿子,但我不知道另一个孩子是谁。”丹尼尔说。
“那个是我儿子。这是怎么回事?”艾达疑惑地看着我说。
“他们两个是你们的儿子,从照片上看他们是朋友。”我说。
“好了,我该死。”艾达说。
“你们一定很想知道。当你们其中的一个***死了另一个,你们的儿子会有多痛苦。因为你们其中的一个***死了他的最好朋友的爸爸。”
两人看着我,一言不发。
我请求艾达给我几分钟的时间和丹尼尔谈谈。在艾达离开我的单人牢房后,我问丹尼尔,为了结束这种危险的局面,他能否考虑给艾达一盒香烟。
“我没有香烟。”丹尼尔答道。
我走到我的衣物柜,从里面拿出一包万宝路牌香烟。丹尼尔慢慢伸出手,接过了香烟。我走到门口,招手叫艾达回来。
当艾达走进我的单人牢房,丹尼尔把那包香烟递到他面前,说:“我想我欠你这些。”
艾达伸出手,接过了香烟,但他一句话也没说就转身走出了我的单人牢房。我们坐在那里也是一言不发。过了将近30秒,我们听见一声“谢谢”传进了我的单人牢房。
“结束了吗?”我问丹尼尔。
“我想是。只是我不喜欢他拿走我最好的东西。”丹尼尔答道。
“他没有拿走你最好的东西。”
“我不明白你的意思。”丹尼尔一脸困惑地看着我。
“你给他的是一盒万宝路,但他抽的是波迈牌。”
“对,没错,那家伙不抽万宝路。”丹尼尔兴奋地喊道。
我看见丹尼尔笑着拍起了手,似乎他已经赢得了这场争斗。然后,他转身走出了我的单人牢房,一路尽情地放声大笑着。
小题1:下列对小说的理解分析,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小说除叙述、描写外,还引入“我”对故事的感悟:暴力有时候可以挽回面子,但挽回面子并不一定需要依靠暴力。
B.小说采用第一人称叙事,“我”是故事的叙述者,也是故事中的重要人物,“我”的“设计”对故事的走向起着关键作用。
C.小说虽然篇幅不长,但情节比较曲折,主要得益于构筑故事时,采用误会、悬念、陡转等艺术手法。
D.小说描写人物的手法多种多样,这里主要运用了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等。
E.小说通过艺术的描写,再现了“情”与“法”的矛盾,表现了“法”在“情”面前的苍白无力。
小题2:小说采用第一人称叙写故事有什么好处?“我”在构筑情节方面起什么作用?(6分)
小题3:结合小说的人物、情节等,简要分析小说的主题思想。(6分)
小题4:试选取情节、人物、主题中的两个方面,探究“两个孩子打篮球的照片”在小说中起什么作用。(8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25分)
大自然与大生命
红 柯
真正的自然在西部,山脉、树和草甚至人的生命在这里才显得真切而细致。 西部一直是探险家和余纯顺这样的壮士涉足的领域,对内地人来讲,帕米尔高原、天山、阿尔泰跟月球没什么区别。我在新疆生活的十年里,碰到不少港澳的中学生。香港的面积不及新疆一个乡镇,香港是个大都市,大都市所需要的大生命驱使这些中学生走向大自然。19 世纪末,一个12岁的瑞典孩子发誓要到中亚细亚去当探险家,在他看来探险生涯是上帝赐给他的幸福,他就是斯文·赫定。他用50年时间深入中亚腹地进行考察。在斯文·赫定身后,是北欧那个布满森林、湖泊和冰雪的童话世界,安徒生只能产生于北欧。全世界的儿童都喜欢《西游记》,《西游记》记的就是火焰山、大戈壁、大山脉、大沙漠,没有雄奇的西部做背景,孙悟空、猪八戒也只能缩在陶罐里做蛐蛐。可以在城市的中心造一座公园,在公园里蓄一池子水,再弄一座假山,甚至可以把泰山、华山、峨眉山加工成旅游胜地。你能在那里领略到大自然的神韵吗?在西部你不可能给戈壁围上栅栏,你不可能在天山加锁链修台阶,阿勒泰市 郊的桦林公园也只是在克兰河边加一道砖墙,那么湍急的一条河是戴不上笼头的,那么好的天然的白桦林还需要你动手动脚吗?
一位朋友曾与意大利留学生同游塔里木,留学生惊奇地发现,大客车上没有内地的中国人,留学生问他:“地球上这么神奇的地方,怎么没人来玩?”不是我们不喜欢玩,不喜欢山水,是我们没有魄力走向宏大的自然。帕米尔高原、天山、阿尔泰离我们太遥远了,这些词汇产生在张骞的背影里,产生在《大唐西域》里。李白的诗篇之所以成为盛唐之音,是因为李白在中亚草原度过了金色的童年,大漠孕育大想象、大激情,李白的黄河是从天上来的,而不是从山上来的。中华民族衰落的过程也是大自然的衰落过程。宋朝把自己龟缩在长城以内,版图上再也见不到雄奇的山脉和一泻千里的大江大河了,只攥着黄河、长江的尾巴。孕育生命的女性被裹成小脚。盆景、园林大盛。文人画全是纤细的瘦鹤。明清以至近代,文人钟情的全是枯荷、死鱼、葫芦和虾。 何不把长征看作民族自然意识部分的苏醒呢?金沙江、大雪山直到长江、黄河之源,汉唐英雄时代的气息出现在***的《沁园春·雪》里。蒋介石更像一个南宋的皇帝,郁达夫把蒋介石比作赵构,蒋居台湾,撰词 50 首亦有南唐李后主之风。岳飞最感人的不是“饥餐胡虏肉”,不是“迎二帝”,而是“还我河山”。《说岳全传》中有个细节,周桐教岳飞学武的同时,带岳飞到大自然里去饱览河山的壮美。河山之美远远超过母亲刺在他身上的“精忠报国”。用高尔基的话讲:大自然培养爱国主义。高尔基非常喜欢普里什文,因为普里什文的作品里有一种把“大地当作自己的肉一样的感觉”,“人是大地生出来的,可是他又用自己的劳动使大地***,用自己美丽的想象美化大地”。俄罗斯文学的这种大地意识是其他民族难以企及的。前苏联有一本教科书《儿童认识自然》,大自然作为孩子启蒙的第一课,飞禽走兽,森林草原,不是图片,而是到野外去采集制作标本。我们对大自然的理解还停留在公园里,停留在旅游景点上。也差不多都在东部地区,就是新疆人说的“口里”,口还没有杯子大,尽管玲珑剔透,却难以产生浩大的生命气象。
(选自《阅读与作文》2004 年第 8 期)
小题1:下面对这篇文章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5 分)
A.文章开篇从“西部””真正的自然”人笔,结尾以“东部地区”“公园”“旅游景点”收笔,既首尾呼应,又深化了主题。
B.第二、三段从不同角度说明同一个问题:富有神韵的“大自然”不需人力加工。
C.文中用宋朝的版图缩小到长城以内作为例子,说明中华民族的衰落是从大自然意识衰落开始的,发人深省。
D.文中将***与蒋介石进行比较,突出两人创作风格的不同,前者是英雄般的豪放,后者有阶下囚般的伤感。
E.文中多次提到“西部”的高原、山脉、大漠,给人“旷远”的印象,与本文“大自然”的“大”字和谐相扣。两个反问句有力地突出强调了这一点。
小题2:从全文来看,本文所说的“大自然”和“大生命”具体有怎样的特点?(6 分)
小题3:根据文意,本文中的“大自然”对于生命有怎样的影响?(6分)
小题4:第七段以后,作者将“大自然意识”与“民族”“国家”联系起来写有什么作用和好处?(8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