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站着读与跪着读陈四益我最怕读“圣人”写的书,就像我最怕同“圣人”或“准圣人”谈话一样。老友晤对,促膝谈心,是很惬意的事,可以倾听,可以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不详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站着读与跪着读 陈四益 我最怕读“圣人”写的书,就像我最怕同“圣人”或“准圣人”谈话一样。 老友晤对,促膝谈心,是很惬意的事,可以倾听,可以受教,可以辩难,可以反诘,哪怕争得脸红脖子粗,都无碍于友情,因为相互之间是平等的。同“圣人”或“准圣人”谈话就不一样了。他是“圣人”,什么都对,句句是真理。你呢,只有唯唯诺诺、洗耳恭听,还要时不时地恭维几句,从心理上就有一种压迫感。何况,既然真理都在他手里,你就再没有思考的余地。剃头挑子,一头热乎,这样的谈话,实在没趣。 读书,也如谈话,是一种心灵的交流。在大学学习时,一位老师对我说,读古人的书,同古人交朋友,是最没有危险的,因为古人不会同你争辩,不会告密,不会搬弄是非。我想,这话自有他的一份经验、一份道理。但是,也并不尽然。如果你读的是“圣人”之书呢?那就同样会有一种压迫感。因为社会已经将他封为“圣人”,将他的话奉为圭臬。你理解的要照办,不理解的也要照办,否则就是“非圣”,“非圣”就要***头。这样的书读起来岂不扫兴。魏晋时代的嵇康,因为一句“非汤武而薄周孔”,让人抓住了辫子,丢掉了脑袋;明代的李卓吾,因为不赞成“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终于被加上“敢倡乱道,诬世惑民”的罪名,迫害至死,都是现成的例子。所以,相沿成习的办法是——对“圣人”之书,跪着读。跪着读,当然保险,但也就此禁锢了思想。中国历来多陋儒,多腐儒,盖缘于此。 然而,也有例外,虽是凤毛麟角,却闪耀着不灭的光辉。汉代的王充,便是杰出的一个。单他《论衡》中《问孔》、《刺孟》的篇名,就叫人提神。 “世儒学者,好信师而是古,以为贤圣所言皆无非,专精讲习,不知难问。夫贤圣下笔造文,用意详审,尚未可谓尽得实况,仓卒吐言,安能皆是?” “追难孔子,何伤于义”;“伐孔子之说,何逆于理?” 这几句理直气壮的话,令人神旺。当然,王充生活的时代,孔学还没有被神化得那么至高无上,所以他也还没有因此掉脑袋。到了后世,能够含含糊糊地说“于不疑处有疑,方是进矣”之类的话,也就很不容易了。更多的人,只能打着“圣人”的旗号,塞入自家的货色,大抵是跪着造反。 不但孔、孟这些钦定“圣人”,谁也不敢雌黄月旦,流风所被,就是一些行业圣人,也往往令人噤若寒蝉。 譬如杜甫,确实写了许多好诗,但任何一个诗人,哪怕是极伟大的诗人,也难免会有败笔。但是,一自杜甫被称作“诗圣”,他也便沾上了点圣人气。说到杜诗,大抵很少敢有不敬之辞。 不过,也有例外。 手头有一部《杜工部集》,是粤东翰墨园光绪年间刊印的五家评本。印工虽也精致,但并不是什么古本、善本。所谓“五家”,是指王弇州、王遵岩、王阮亭、宋牧仲、邵子湘。各家评语,分别以紫、蓝、朱、黄、绿几种颜色套印。它的好处,在于评点诸家有站着读的勇气,没有只磕头不说话的陋腐气,不时会有“不成句”、“亦无意味”、“不见佳”、“亦不好”、“不足诵也”之类的评语跃出。 (选自 南京教研丛书 《长成须读五车书》 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 小题1:结合全文内容,解释题目中的“站着读”和“跪着读”的含义。(4分) (1)站着读: (2)跪着读: 小题2:请指出古人“跪着读”“圣人”书的原因和结果。(4分) 小题3:纵观全文,说说本文采用的主要表现手法是什么?举例说说这样写有什么好处?(5分) 小题4:根据全文内容,概括出作者对于读书的基本主张。(5分) |
答案
小题1:(1)站着读:是指读书者以平等的心态对待圣人之书。(2)跪着读:是指读书者对圣人之书盲信盲从。 小题1:原因:历代统治者用高压政策强迫读书人接受圣人的思想。(或如果“非圣”就会被***头。)结果:禁锢了思想,产生陋儒、腐儒。 小题1:对比。如第二段,用和老友平等谈心时的惬意,与同“圣人”或者准“圣人”谈话时的没趣对林,准确表达出不平等对话的难堪,也为后文写“跪着读”作铺垫。又如把汉代王充“理直气壮”的反问与后世“跪着造反”的文人城乡经济,有力表现出统治者的高压统治政策对禁锢人的思想产生的影响之大。 小题1:作者坚决盲目崇拜或者被迫迷信所谓圣人,主张解放思想,平等思考,提倡敢于质疑的精神。 |
解析
小题1: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意”考点,能力层次为B,侧重“理解”能力的考查。 小题1:本题考查“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考点,能力层次为C,侧重“分析综合”能力的考查。要求理解作者在文中所表明的观点、态度,能进行正确的分析、归纳。 小题1:本题考查“鉴赏作品的语言、表达技巧”考点,能力层次为E,侧重“鉴赏评价”能力的考查。 小题1:本题考查“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考点,能力层次为C,侧重“分析综合”能力的考查。要求理解作者在文中所表明的观点、态度,能进行正确的分析、归纳。 |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说深刻 林凯 ①“深刻”一词人们常常提及。可是什么是深刻,人们却很少思考,结果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往往是被“深刻”所迷惑,将本不深刻的东西视为深刻,将原本深刻的东西视为不深刻。造成这种一反一正认识的原因有二:一是很少有人怀疑自己所讲的问题,二是少见多怪。 ②《现代汉语词典》是这样解释“深刻”的,一是“达到事情或问题的本质的”,二是“内心感受程度很深的”。这两个方面告诉我们,深刻一是指思维,二是指感受。感受,人们好理解,一辈子没见过红颜色,第一次看见,那肯定是印象深刻。但是,思维就不那么简单,因为要达到事物或是某一问题的本质,不是眼见为真。英国哲学家罗素在《哲学问题》一书中讲到康德时说:“康德认为他称之为‘物自体’的物质客体根本是不可知的,可知的乃是我们在经验中所遇到的客体(他称之为现象)。”中国的老子讲:“前识者,道之华也。”这两位东西方文化巨人讲的有异曲同工之处。所以我们眼睛看到的常常只是表象,不是本质。那么怎么样才算看到本质? ③我们常说鲁迅杂文写得深刻。深刻在什么地方?就在于揭露了中国封建社会的“吃人”本质。也许有人会说,封建社会怎么吃人呢?谁也没看见封建社会有什么血盆大口。殊不知,这个血盆大口不是长着獠牙,它是用一种无形的东西,即封建的意志,更进一步说就是皇帝个人的意志束缚着你的行为、你的思想,而且它还口口声声说一切都是为你着想,让你心甘情愿做奴才。无形之枷锁有时比獠牙还厉害,它剥夺了一个人方方面面的权力。人类有时也很麻木,一旦习惯了某种生活方式,他就会不觉得这种生活方式让他失去了什么。长期不在自由下生活的人,并不知道自由的可贵;长期不思考的人,也并不知道思考的意义。结果就是你不让我自由,我就不要自由,你不让我思考,我就不思考,只要让我吃饱饭就行。此种麻木的思想,被鲁迅意识到了,就是本该我们作为人应有的东西被专制者拿走了,这和吃人有什么两样,这也就是说鲁迅看见了我们看不见的地方。他看到了人类社会本质上的不公平、不合理,甚至扭曲的地方,就是在专制者眼里从不把人当人看。 ④深刻绝不是奇谈怪论,不是谁喊叫和辱骂声大谁就深刻,不是你想到了我没有想到就是深刻,也不是你敢说我不敢说就是深刻,更不是因为你看的书多能引用几句名人的话就是深刻,深刻与这些统统都无关。深刻存在于事物自身,任何事物都有它自身运动的规律,改造规律必定受规律的惩罚。人类社会也如此。在过去的六十年中,我们曾一度改造人的灵魂,结果是自己害了自己。其主要原因,还是自己对自己认识的不足,自己没有把自己看成是正常人,而看成是超人。用社会学的语言来表述,就是人类对自身的认识是有限的。所以,康德讲“物自体”,老子讲“前识者,道之华也”,都是提示要从事物的本质上认识事物的大道理。谈论社会改造、一心想变革文化的人,也应该从这个大道理中寻求启示,寻找你要找的东西,这样就会离真理更近一些。除此之外,那些空喊冠冕堂皇口号革命的人,多是用自己的手革自己的命。假如是理想者的话,也是用自己狂妄的理想去实践野心家的理想,与自己的理想没有多大关系。从历史上看,这种悲剧多发生在文化人身上。 ⑤这个世界不缺少深刻,就跟不缺少美一样,缺少的是发现深刻和美的眼睛。比如万有引力,它本身就存在,不过是你认识不到,而牛顿认识到了,我们就应该说牛顿是深刻的。布鲁诺说地球是围着太阳转,这是客观存在的事实,所以他是深刻的,而且深刻得让许多人不相信他的深刻,他的悲剧恰恰就是对世俗观念的背叛。这样说来深刻并不是玄而又玄的东西,它是既简单又朴素的:一是事物本身存在的动因,二是我们能准确地说出这种存在的动因。如果套用一句佛家的禅语就是:我说对了。当然,一个“对”字给你带来光明,但你确实要从黑暗中走过。 (选自2010年3月19日《文汇读书周报》) 小题1:下列选项不属于“思维深刻”范畴的一项是( )(3分)A.一辈子没见过红颜色的人第一次看见红颜色。 | B.鲁迅杂文揭露了中国封建社会“吃人”的本质。 | C.揭示事物自身运动的规律。 | D.牛顿发现万有引力。 | 小题2: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两项是( )( )(5分)A.所谓深刻,一是指感受达到事情或问题的本质,二是指思维深刻,让他人内心感受强烈,印象深刻。 | B.康德认为他称之为“物自体”的物质客体根本是不可知的,可知的乃是我们在经验中所遇到的客体(他称之为现象),老子说“前识者,道之华也”,这些都说明我们眼睛看到的只是表象而不是本质。 | C.奇谈怪论,大声喊叫和辱骂,敢想敢说,看的书多,能引用几句名人的话,这些都不算深刻。 | D.在过去的六十年中,因我们对自己认识不足,没有把自己看成是正常人,而是把自己看成超人,导致我们曾一度改造人的灵魂,结果是自己害了自己。 | E.像地球围着太阳转这样一些客观存在的事实,一般人都缺少发现它们的眼睛,而布鲁诺发现了,所以,布鲁诺是深刻的。 小题3:文末划线的句子耐人寻味,请结合原文谈谈你的理解。(4分) 小题4:请概述文章各段落的主要观点。(4分) |
阅读下列的文字,完成小题。 窗 泰格特 在一家医院的病房里,曾住过两位病人,他们的病情都很严重。这间病房十分窄小,仅能容下两张病床。病房有一扇门和一个窗户,门通向走廊,透过窗户可以看到外界。 其中一位病人经允许,可以分别在每天上午和下午扶起身来坐上一个小时。这位病人的病床靠近窗口。而另一位病人则不得不日夜躺在病床上。当然,两位病人都需要静养治疗。使他们感到尤为痛苦的是,两人的病情不允许他们做任何事情借以消遣,既不能读书阅报,也不能听收音机、看电视……只有静静的躺着。而且只有他们两个人。噢,两人经常谈天,一谈就是几个小时。他们谈起各自的家庭妻小,各自的工作,各自在战争中做过些什么,曾在哪些地方度假,等等。每天上午和下午,时间一到,靠近窗的病人就被扶起身来,开始一小时的仰坐。每当这时,他就开始为同伴描述起他所见到的窗外的一切。渐渐地,每天的这两个小时,几乎就成了他和同伴生活中的全部内容了。 很显然,这个窗户俯瞰着一座公园,公园里面有一泓湖水,湖面上照例漫游着一群群野鸭、天鹅。公园里的孩子们有的在扔面包喂这些水禽,有的在摆弄游艇模型。一对对年轻的情侣手挽着手在树阴下散步。公园里鲜花盛开,主要有玫瑰花,但四周还有五彩斑斓、争相斗艳的牡丹花和金盏草。在公园那端的一角,有一块网球场,有时那儿进行的比赛确实精彩,不时也有几场板球赛,虽然球艺够不上正式决赛的水平,但有的看总比没有强。那边还有一块用于玩滚木球的草坪。公园的尽头是一排商店,在这些商店的后边闹市区隐约可见。 躺着的病人津津有味地听这一切。这个时刻的每一分钟对他来说都是一种享受。描述仍在继续:一个孩童怎样差一点跌入湖中,身着夏装的姑娘是多么美丽动人。接着又是一场扣人心弦的网球赛。他听着这栩栩如生的描述,仿佛亲眼看到了窗外所发生的一切。 一天下午,当他听到靠窗的病人说到一名板球队员正慢悠悠地把球击得四处皆是时,不靠窗的病人,突然产生了一个想法:为什么偏是挨着窗户的那个人,能有幸观赏到窗外的一切?为什么自己不应得到这种机会的?他为自己会有这种想法而感到惭愧,竭力不再这么想。可是,他愈加克制,这种想法却变得愈加强烈,直至几天以后,这个想法已经进一步变为紧挨着窗口的为什么不该是我呢。 他白昼无时不为这一想法困扰,晚上,又彻夜难眠。结果,病情一天天加重了,医生们对其病因不得而知。 一天晚上,他照例睁着双眼盯着天花板。这时,他的同伴突然醒来,开始大声咳嗽,呼吸急促,时断时续,液体已经充塞了他的肺腔,他两手摸索着,在找电铃的按钮,只要电铃一响,值班的护士就立即赶来。 但是,另一位病人却纹丝不动地看着。心想:他凭什么要占据窗口那张床位呢? 痛苦的咳嗽声打破了黑夜的沉静。一声又一声……卡住了……停止了……直至最后呼吸声也停止了。 另一位病人仍然盯着天花板。 第二天早晨,医护人员送来了漱洗水,发现那个病人早已咽气了,他们静悄悄地将尸体抬了出去,丝毫没有大惊小怪。 稍过几天,似乎这时开口已经正当得体。剩下的这位病人就立刻提出是否能让他挪到窗口的那张床上去。医护人员把他抬了过去,将他舒舒服服地安顿在那张病床上。接着他们离开了病房,剩下他一个静静地躺在那儿。医生刚一离开,这位病人就十分痛苦地挣扎着,用一只胳膊支起了身子,口中气喘吁吁。他探头朝窗口望去。他看到的只是光秃秃的一堵墙。 小题1:文中两处写到“盯着天花板”,揭示了靠门的病人怎样的心态?(4分) 小题2:小说以“窗”为题,你认为有哪些含义?(5分) 小题3:本文直到结尾才点明“他看到的只是光秃秃的一堵墙”,这有什么作用(效果)?(6分) |
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世界卖车王——乔·吉拉德 乔·吉拉德的名片上:“通往财富的电梯已经坏掉,你必须一步一步地走楼梯。如果想飞跃,你就无法到达。” 1928年,乔·吉拉德出生在美国底特律的一个贫民窟。9岁时,他开始给人擦鞋、送报,赚钱补贴家用。16岁,他离开学校当了锅炉工,并因此染上严重的气喘病。后来,他换过无数工作,到20岁时,成了一名没啥名气的建筑师,设计了13年房子,却在生意场上一败涂地。 1963年1月,底特律大雪纷飞,乔的心比冰雪还冷。他***了。债主将他们一家赶出家门,银行也拿走他们用作抵押的车。 第二天,他出去找工作。路上积雪很厚,很难走。他鬼使神差般地走进了一家汽车经销店。经理说:“我不能雇你。现在是冬天,本来就没有生意。如果我雇了你,其他推销员肯定会生气的。再说,你卖过车吗?”乔回答:“没有。”经理说:“太可笑了,我们怎么会雇一个连车都没有卖过的家伙当推销员呢?”乔恳求道:“只要给我一部电话、一张桌子,我不会让任何一个跨进门来的客人空手走出这个大门。相信我,我会在两个月内成为这里最出色的推销员。”经理半信半疑地答应了。这一天,乔用顺手撕下的4页电话簿作为客户名单打了9个小时的电话。 乔至今记得他卖出的第一辆车,买家是一位可口可乐销售员。这位客户在提车的时候,对乔说了一句话:“我买过很多东西,但从没有见过一个推销员像你这样诚恳。” 乔的人生从最低谷开始起飞,这让他对顺境和逆境有了非常辩证的看法。他说:“经济环境有时不过是人的一种心理反应,你认为它坏,它就坏;你认为它好,它就好。我唯一要战胜的是我自己。1974年,石油危机来了,人人唉声叹气,我可不在乎。当时,很多汽车经销店周六不营业了,于是周六就成为我的好日子,我不在乎没有休息日。结果在1974年,我卖出1376辆车。” “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是乔·吉拉德成功的秘密,“问题其实是上帝给你的一份礼物。有人遇到问题就躲避。这些人总是不断地责备别人,其实问题的根源就在你。有了问题认真面对,这才是真正的推销员。”他认为,对工作“100%地付出”还不够,因为这是谁都可以做到的,要成功就应当付出140%。 他本人有口吃的问题,于是他特地放慢说话速度,也比谁都更注意聆听客户的需求与问题。“我常常用耳倾听,而不是用嘴说话。说得越少,听得就越多。出色的销售员应该学会闭嘴。让别人说,别人就会开始喜欢你。”他还说,一个出色的销售员应该学会观察客户。 怎样才能找到客户?乔·吉拉德靠的是锲而不舍。曾有人在电话中用“半年后才想买车”的理由打发他,而他真的在半年后打电话去问候客户。他还到处发名片,让人想买车时就会想起他来。他发名片的方式多种多样,比如说,他会提着1 万多张名片去看球赛,找一个非常好的座位(比如楼上的栏杆前面),这是每个人都能看到他的位置,当进球或比赛进入高潮的时候,他就会站起来,将名片大把撒向空中。他去餐厅吃饭时,会在付账时多付些小费,然后给服务员一盒名片去散发给其他顾客。甚至经过公共电话旁,他也不忘在话机上夹上两张名片。“发名片的行为就像在播种,播完种后,农民就会收获他所付出的劳动。” 直到现在,乔·吉拉德还是保有到处广发名片的习惯,他说虽然已经不卖车,却还是卖书、卖自己的行销经验,他要寻求各种可能的演讲与曝光机会。 乔·吉拉德能把生意做大,是因为他口碑极佳,而好口碑正来自于他的诚意。很多顾客参加过乔的“猎犬计划”,他们介绍别人来买车,成交后每辆车会得到乔支付的25美元酬劳。这一招的关键是守信用,一定要付这25美元。1976年,乔付出了1400美元的“猎犬”费用,他收获的是7.5万美元的佣金。 乔为所有客户都建立了档案。“你要记下顾客的所有资料,他们的孩子、嗜好、学历、职务、成就、旅行过的地方等。这可以帮助你接近顾客,跟顾客谈论他们感兴趣的话题,让他们高谈阔论、手舞足蹈。只要你有办法使顾客心情舒畅,他们也不会让你失望。” 每个月,乔都要发出1.6万张卡问候客户。1月份祝贺新年,2月份纪念华盛顿诞辰日……“我的名字‘乔·吉拉德’一年出现在你家12次。当你想要买车,自然就会想到我!”无论是否买他的车,只要和他有过接触,他都会想法让对方知道,乔·吉拉德记得他。 乔从不得罪任何顾客。他总结出了“250定律”:每个顾客的背后都有250个关系比较亲近的人。如果一个推销员在年初得罪了两个顾客,到了年底由于连锁影响,就可能有5000个人知道了一件事:不要跟这个推销员做生意。 如今,82岁的乔还在演讲台上忙碌着。他也多次来过中国,向人们讲述成功秘诀。在今天的经济环境下,面对汽车业出现的“诚信危机”,他的理念具有更深刻的启发意义。听过他演讲的一位中国汽车销售经理说:“乔·吉拉德告诉我们,不要把客户当成上帝,而要当成你的朋友、亲人,你怎样对待亲人,就怎样对待客户。乔的理念放在今天、放在中国也一定会成功。” (节选自2010年6月《环球人物》) 小题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最恰当的两项是 (5分)A.文章在讲述乔·吉拉德成功的一生时,重点介绍了他如何克服困难,走出逆境的经历及其为取得成功而采用的极具创造性的方法。为增加文章的真实性和亲切感,作者大量引用了乔·吉拉德的原话。 | B.第二段作者对乔·吉拉德在青少年时期经历的介绍,意在告诉我们他早年生活的艰辛。同时暗示我们:像这样一个早年一事无成的人都可以创造如此巨大的辉煌,那么任何人取得成功将不会是一件难事。 | C.第一天做汽车推销员时,乔·吉拉德顺手撕下4页电话簿作为客户名单打了9个小时的电话,表明他还没有一定的汽车销售经验,同时他的这些举动也某种程度地说明他做事的盲目性从而导致效率的低下。 | D.乔·吉拉德认为,不要把客户当成上帝,而要当成你的朋友、亲人,你怎样对待亲人,就怎样对待客户,说明要真诚地对待每一个客户,要设身处地地为客户着想,甚至有时为了客户的利益可以放弃自身的利益。 | E. 乔·吉拉德的成功告诉我们:一个优秀的推销员成功的秘诀也许不是靠什么技巧,什么策略,而应该是本着一颗诚心去对待客户,凭着一颗细心去对待工作,用着一颗恒心去追逐梦想。 小题2:世界车王乔﹒吉拉德有哪些成功的秘诀,请简要概括。(6分) 小题3:请结合文章,分析文中第六段划横线句子的含义。(6分) 小题4:乔·吉拉德之所以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功,是与他身上具有的众多品质分不开的,请你选择其中一点,结合文本和自身情况,谈谈你得到的启示。(8分) |
阅读下面的现代文,完成下列各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3分,共9分) 中国的水资源总储量居世界第五,不少江河上已经建造了大型水坝。传统上,修建大坝的原因是变水为宝,不让水白白流掉。修建大坝的地方往往风景很美,而人民很穷。今天的西部大开发中,怒江上将修建13级大型水坝;大渡河主流和支流加在一起,将修建大小水坝356座。 在河流上建坝,阻断了天然河道,导致河流的流态发生变化,进而引发整条河流上下游和河口的水文特征发生改变,这是建坝带来的最大生态问题,也是最令人担忧的问题。比如三门峡水利枢纽,就是因为改变了河道的流态,导致坝址上游泥沙淤积。另一方面,施工过程中也可能破坏山坡的平衡而引起滑坡。水坝常常选择在峡谷区,它的谷坡一般说来是不稳定的。例如金沙江虎跳峡,两岸山顶高出江面2500—3000米,江面宽度30—60米,这对于筑坝是有利的一面,但崖高坡陡,容易发生滑坡,虎跳峡就曾因山坡崩坍而引起断流。如果坝址的岩层疏松易坍,施工过程中就必须改变坝的位置,造成一定的经济损失。一旦洪水袭来,还易酿成垮坝灾难。1975年,中国河南驻马店地区在一次猝不及防的特大暴雨中就曾出现严重垮坝事件。 修建大坝还会人为诱发地震。至今为止,全世界共有一百多座水库诱发过地震。川西、怒江、金沙江虎跳峡地区本就是地震活动性很高、地质构造运动活跃的地区,这些都是加剧诱发水库地震的高概率因素。 近年来中国的天灾人祸,特别是渭河连年不断的水灾,使得五十年代中国三门峡水库的积极倡导者们终于在2003年10月开始承认:三门峡水患。针对2004年洪水并不是太大,泥石流、滑坡、地震却给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了极大威胁的状况,国家防总指挥部明确提出:给洪水以出路。这就是一方面要保证河道的畅通,让洪水能够比较顺利地下泻,同时要保证可以调蓄洪水的湖泊、洼地,尽量避免因我们的经济发展去侵占它。这种思路与目前国际上很多国家的想法和做法是一致的。 小题1:下列不属于对于修建峡谷大坝意义的传统认识的一项是A.不让江河之水白白流掉,充分利用水资源发电。 | B.开发水资源丰富地区,推动当地经济发展。 | C.就着峡谷地形建造大坝,可以节省建坝投资。 | D.保证湖泊、洼地可以调蓄洪水,而不去侵占。 | 小题2:对本文所说修建大坝的危害理解错误的一项是A.影响了河水的天然流向,使河流的流态发生变化,改变水文特征。 | B.建坝过程会导致峡谷山坡崩坍,建成后会使上游泥沙淤积,影响生态。 | C.由于岩层土石疏松,大坝建成后可能移位,加剧岩石崩坍。 | D.诱发地震,洪水之时可能垮坝,给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严重损失。 | 小题3:根据原文所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A.由于认识到大坝的危害,在中国西部大开发中,修建大坝的工程或计划将会停止。 | B.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的教训,表明三峡工程要高度重视防止坝址上游泥沙淤积的问题。 | C.建立大坝的地方,如果加强地震监测,及时作出预报,就有可能减轻灾害。 | D.水利建设必须充分尊重原先地理条件,尽量避免因经济发展而改造水流、湖泊和洼地。 |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9分,每小题3分) 西洋画素描与中国画的白描及水墨法,摆脱了彩色的纷华灿烂、轻装简从,直接把握物的轮廓、物的动态、物的灵魂。画家的眼、手、心与造物面对面肉搏。物象在此启示它的真形,画家在此流露他的手法与个性。抽象线纹,不存于物,不存于心,却能以它的匀整、流动、回环、曲折,表达万物的体积、形态和生命;更能凭借它的节奏、速度、刚柔、明暗,有如弦上的音、舞中的态,写出心情的灵境而探入物体的诗魂。 所以中国画自始至终以线为主。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上说:“无线者非画也。”这句话何其爽直和肯定!西洋画的素描则自米开朗琪罗、达芬奇、拉斐尔、伦勃朗以来,不但是作为油画的基础工作,画家与物象第一次会晤交接的产儿,且以其表示画家“心灵艺术的探险史”的光荣与胜利,使我们直接窥见艺人心物交融的灵感刹那,惊天动地的非常际会。其历史的价值与心理的趣味有时超过完成的油画。 然而中西线画之关照物象与表现物象的方式、技法,有着历史上传统的差别:西画线条是显露着凹凸,体贴轮廓以把握坚固的实体感觉;中国画则以飘洒流畅的线纹,笔畅墨饱,自由组织,暗示物象的骨骼、气势与动向。顾恺之是中国线画的祖师,唐代吴道子是中国线画的创造天才与集大成者,他的画法有所谓“吴带当风”,可以想见其线纹的动荡、自由、超象而取势。其笔法不暇作形体实象的描摹,而以表现动力气韵为主。然而北齐时曹国画家曹仲达以西域作风画人物,号称“曹衣出水”,可以想见其衣纹垂直贴附肉体显露凹凸,有如希腊出浴女像。此为中国线画受外域影响者。后来宋元花鸟画以纯净优美的曲线,写花鸟的体态轮廓,高贵圆满,表示最深意味的立体感。以线示体,于此已见高峰。 但唐代王维以后,水墨渲淡一派兴起,以墨气表达骨气,以墨彩暗示色彩。虽同样以抽象笔墨追寻造化,在西洋亦属于素描之一种,然重墨轻笔之没骨画法,亦系间接接受印度传来晕染法之影响。故中国线描、水墨两大画系虽渊源不同,而其精神在以抽象的笔墨超象立形,依形造境,因境传神,达于心物交融、形神互映的境界,则为一致。西画里所谓素描,在中国画正是本色。 素描的价值在直接取相,眼、手、心相应,而其精神则又在以富于暗示力的线纹或墨彩体现具体的形神。故一切造形艺术的复兴,当以素描为起点;素描是返于“自然”,返于“自心”,返于“直接”,返于“真”,更是返于纯净无欺。法国大画家安格尔说:“素描者艺之贞也。” 中国的素描——线描与水墨——本为唐宋绘画的伟大创造,光彩灿烂,照耀百世,然宋元以后逐渐流为僵化的定型。绘艺衰落,自不待言。 (摘自宗白华《论素描》,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素描和白描及水墨法”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素描、白描及水墨法,是直接把握物的轮廓、物的动态和物的灵魂,轻装简从,不去关注纷华灿烂的色彩。 | B.素描、白描及水墨法,是画家眼、手、心与造物面对面肉搏,让物象直接启示其真形,画家流露其手法与个性。 | C.素描、白描及水墨法,所使用的抽象线纹,既能表达万物的体积、形态和生命,更能写出画家心情的灵境。 | D.素描、白描及水墨法,都是画家心灵和物象交融的产物,是油画的基础,且价值和趣味有时超过完成的油画。 | 小题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中国线画以飘逸流畅的线纹,笔畅墨饱,自由组织,暗示物象的骨骼、气势与动向。其祖师即东晋大画家顾恺之。 | B.有“曹衣出水”美誉的北齐画家曹仲达,其线画人物衣纹垂直贴附肉体显露凹凸,他是最初受到外域画风影响的画家。 | C.唐代吴道子的笔法不暇作形体实象的描摹,而以表现动力气韵为主,线纹动荡、自由、超象而取势,素称“吴带当风”。 | D.以线示体,到宋元时已达到高峰,其时的花鸟画曲线纯净优美,花鸟体态轮廓高贵圆满,有意味很深的立体感。 | 小题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唐代水墨渲淡画派重墨轻笔之没骨画法,间接接受了印度晕染法的影响,因其以抽象笔墨追寻造化,在西洋也属于素描之一种。 | B.中国线描、水墨两大画系虽渊源不同,但与西洋画素描却有历史性差别:前者追求形神互映的境界,后者注重把握坚固的实体感觉。 | C.一切造型艺术之复兴,当以素描为起点,这源于素描之价值,及其以富于暗示力的线纹或墨彩体现具体形神之精神。 | D.中国的线描与水墨是唐宋绘画的伟大创造,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但宋元以来,因受印度晕染法及西方素描之影响,终至衰落。 |
|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