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栖栖失群鸟,日暮犹独飞。徘徊无定止,夜夜声转悲。厉响思清远,去来何依依。因值孤生松,敛翮遥来归。劲风无荣木,此荫独不衰。托身已得所,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栖栖失群鸟,日暮犹独飞。徘徊无定止,夜夜声转悲。厉响思清远,去来何依依。因值孤生松,敛翮遥来归。劲风无荣木,此荫独不衰。托身已得所,千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不详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栖栖失群鸟,日暮犹独飞。徘徊无定止,夜夜声转悲。
厉响思清远,去来何依依。因值孤生松,敛翮遥来归。
劲风无荣木,此荫独不衰。托身已得所,千载不相违。(陶渊明《饮酒》)
好一个“托身得所,千载不违”!他曾如一只失群独飞的鸟,现在终于找到了庇荫之地:田园。除了诗歌外,他还在《归去来兮辞》《与子俨等疏》等等散文类作品中,详细而津津乐道地描写了自己田园生活的乐趣与称意,他对他的生活给予了由衷的赞美。陶渊明显然不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隐士,但他是第一个把隐居生活写得如此美好,如此充满魅力的。他以前的隐士们似乎在追求艰苦的生活,并乐意于向人们展示他们的艰苦生活,以便显示自己道德的崇高。陶渊明不想向人们作任何表示,这是他自己的生活,他只求自己满意。如果不违背道德,我们可能不需要特别地委屈一下自己来向道德献媚,实际上,我们过分的、矫情的、违背人性的苦行,对道德而言,实在是不必要的。我们高高兴兴快快活活地活着,有什么不对吗?陶渊明就这样给我们活出了一个样儿。对了,他最先影响我们民族的,是他的这种生活方式,生活姿态,以及他乐观而从容的心态,然后才是他的诗艺。而他诗的魅力则可能正是得之于他生活的魅力与心灵的魅力,三者密不可分。欣赏他的诗,实际上就是在欣赏他的生活,欣赏他这个人。我们的历史,甚至可以没有他的诗歌艺术,但却不能没有他这个人。他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精品。人们最先注意他,就是他这个人,而不是别的。沈约的《宋书》把他归入《隐逸传》,萧统喜欢他,是因为他的怀抱“旷而且真”,直到唐代房玄龄等著的《晋书》,他仍在《隐逸传》里。对这一点,文学史家常常愤愤不平,但我以为,对陶渊明而言,他的人格魅力确实在他的诗歌魅力之先,如果不是更大的话。而他作品中的很多精彩篇章,可以看成是田园生活的广告。田园生活之乐趣,经他阐发,更是深入人心。虽然他同时代的人都为人生的病态的华艳所障目而不能追随他,但至唐宋,尤其是宋代,在那样一种沉静的文化氛围中,苏东坡等人确实是从陶渊明那里得到一种眼光与视角,然后再去寻觅自然之美,体味平淡生活的真味的。实际上,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自然与田园,就是陶渊明式的。陶渊明以他的心灵之光照亮了田园,而田园即着陶之色彩。                     
(选自鲍鹏山《南山种豆:陶潜明》)
小题1:对“陶渊明式”的“自然与田园”的理解和阐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陶渊明在自己的诗文中,详细而津津乐道地描写了自己田园生活的乐趣与称意,自然与田园是他寻找到的庇荫之地。
B.陶渊明追求艰苦的生活,乐于向人们展示农事劳作中乐观而从容的心态,着意于自然与田园中显示着自己有别于污浊官场的道德崇高。
C.陶渊明作品中的很多精彩篇章,是陶渊明生活魅力、心灵魅力与诗的魅力的完美结合。陶氏诗文中的自然与田园,皆沐陶心灵之光,着陶之色彩。
D.田园生活的乐趣,经陶渊明阐发,影响了后世许多诗人,苏东坡等人确实是从陶渊明那里得到了一种眼光与视角,然后再去寻觅自然与田园之真味。
小题2:对陶渊明“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精品”这句话,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陶渊明虽然不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隐士,但他是第一个把隐居生活写得如此美好,如此充满魅力的。
B.陶渊明的生活方式、生活姿态,以及他乐观而从容的心态,对我们民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诗的魅力可能正是得之于他生活的魅力与心灵的魅力。
C.沈约的《宋书》、房玄龄等著的《晋书》,把陶渊明归入《隐逸传》,萧统喜欢他,皆因其怀抱“旷而且真”,公认其人格魅力确实在他的诗歌魅力之上。
D.陶渊明同时代的人都为人生的病态的华艳所障目而不能追随他,但这并未稍稍减损陶氏之深远影响,陶渊明及其诗歌,如醇酒,历久弥香。
小题3: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中国古代有许多隐逸之士,如不食周粟的介子推。陶渊明承袭传统隐逸精神,在简朴艰苦的农村生活中展示自己鄙视功名利禄的道德追求,在清新自然的乡野田园里抒发对人性的由衷赞美。陶潜明对当世浮华风气有显著的矫正作用,对后世影响更是与日俱增。
B.在古今诗人之中,能够直接面对人生的苦难悲哀,而且真正找到一个解决办法的,首先是陶渊明。当然,他也不得不为自己所选择的这条道路付出劳苦饥寒的代价;但他高高兴兴,快快活活。
C.“托身已得所,千载不相违。”陶渊明“不为五斗米而折腰”,借一只失群独飞的鸟,现在终于找到了庇荫之地,表达自己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与追求;这种向往与追求,是他厌恶官场生活情感的曲折反映。
D.陶渊明是中国士大夫精神上的一个归宿,许多士大夫在仕途上失意后或厌倦官场时,往往回归到陶渊明式的田园,从而寻找新的人生价值,并借以安慰自己。白居易、苏轼、陆游、辛弃疾等莫不如此。

答案

小题1:B
小题1:C
小题1:A
解析

小题1:请参看原文“他以前的隐士们似乎在追求艰苦的生活,并乐于向人们展示他们的艰苦生活,以便显示自己道德崇高。陶渊明不想向人们作任何表示,这是他自己的生活,他只求自己满意。
小题1:房玄龄《晋书》将陶氏放在《隐逸传》中未必是因其怀抱“旷而真”;“人格魅力在诗歌魅力之先”是作者的观点,并非“公认”。
小题1:陶渊明有别于其他的隐逸之士,并不想向人们作任何展示。“对当世浮华风气有显著的矫正作用”与原文“同时代的人都为人生的病态的华艳所障目而不能追随他”不符。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白蝴蝶之恋
刘白羽
春意甚浓了,但在北方还是春寒料峭,一阵暖人心意的春风刚刚吹过,又来了一阵冷雨。
我在草地上走着,忽然,在鲜嫩的春草上看到一只雪白的蝴蝶。蝴蝶给雨水打落在地面上,沾湿的翅膀轻微地簌簌颤动着,张不开来。它奄奄一息,即将逝去。它白得像一片小雪花,轻柔纤细,楚楚动人,多么可怜呀!
它从哪儿来?要飞向哪儿去?我痴痴地望着它。忽然像有一滴圣洁的水滴落在灵魂深处,我的心灵给一道白闪闪的柔软而又强烈的光照亮了
我弯下身,小心翼翼地把白蝴蝶捏起来,放在手心里。
这已经冷僵了的小生灵发蔫了,它的细细的足脚动弹了一下,就歪倒在我的手中。
我哈着气,送给它一丝丝温暖,蝴蝶渐渐苏醒过来。它是给刚才那强暴的风雨吓懵了吧?不过,它确实太纤细了。你看,那白茸茸的像透明的薄纱的翅膀,两根黑色的触须向前伸展着,两点黑漆似的眼睛,几只像丝一样细的脚。可是,这纤细的小生灵,它飞出来是为了寻觅什么呢?在这阴晴不定的天气里,它表现出寻求者何等非凡的勇气。
它活过来了,我竟感到无限的喜悦。
这时,风过去了,雨也过去了。太阳明亮的光辉照满宇宙,照满人间,一切都那样晶莹,那样明媚。树叶由嫩绿变成深绿了,草地上开满小米粒那样大的小花朵。我把蝴蝶放在一片盛满阳光的嫩叶上,向草地上漫步而去了。但我的灵魂在呐喊——开始像很遥远、很遥远……我还以为天空中又来了风、来了雨,后来我才知道就在我的心灵深处:你为什么把一个生灵弃置不顾?于是我折转身又走回去,又走到那株古老婆娑的大树那儿。谁知那只白蝴蝶缓缓地、缓缓地在树叶上蠕动呢!我不惊动它,只静静地看着。阳光闪发着一种淡红色,在那叶片上燃烧,于是带来了火、热、光明、生命,雨珠给它晒干了,风沙给它扫净了,那树叶像一片绿玻璃片一样透明、明亮。
我那美丽的白蝴蝶呀!我那勇敢的白蝴蝶呀!它试了几次,终于一跃而起,展翅飞翔,活泼伶俐地在我周围翩翩飞舞了好一阵,又向清明如洗的空中冉冉飞去,像一片小小的雪花,愈飞愈远,消失不见了。
这时,一江春水在我心头轻轻地荡漾了一下。在白蝴蝶危难时我怜悯它,可是当它真的自由翱翔而去时,我又感到如此失落、怅惘。
“唉!人呵人……”我默默伫立了一阵,转身向青草地走去。
(选自《中华活页文摘》 2009.12)
小题1:文章开头描写北方“春寒料峭”的天气,试从思路结构、主题表达等方面分析其作用。(5分)
小题2:“但我的灵魂在呐喊——开始很遥远,很遥远……我还以为天空中又来了风、来了雨,后来我才知道就在我的心灵深处:你为什么把一个生灵弃置不顾?”自己的心声为什么“很遥远”而要“后来”才感觉到?这种“灵魂里”的“呐喊”在呼唤着什么?(4分)
小题3:品赏文中划横线的两个句子(6分)
(1)“忽然像有一滴圣洁的水滴落在灵魂深处,我的心灵给一道白闪闪的柔软而又强烈的光照亮了。”请指出“圣洁的水”的比喻义,并解释这句话的含义。
(2)“这时,一江春水在我心头轻轻地荡漾了一下。在白蝴蝶危难时我怜悯它,可是当它真的自由翱翔而去时,我又感到如此失落、怅惘。”“一江春水”包含着哪些思想情感?“我”为何“失落、怅惘”?
小题4:本文题为“白蝴蝶之恋”,刘白羽笔下那只白蝴蝶有哪些方面引发人们的爱恋之意?请分条概述之。(6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徐妍:您在《童年》这篇散文里曾说:“我家住在一条大河的河边上。”所以,我很想从水开始我们的访谈。您的整个成长阶段都是在大河边度过的吗?
曹文轩:是的。尽管家随着父亲工作的不停调动而不停地迁移,但家总会是傍水而立,因为,在那个地区,河流是无法回避的,大河小河,交叉成网。那里人家,都是住在水边上。开门见水,满眼是水。那里的人与水朝夕相处,许多故事发生在水边、水上,那里的文化是浸泡在水中的。我很怀念河流处处、水色四季的时代。
徐妍:当我通过阅读得知水对于您有很深的内在影响时,更是对您生活的那个水边的村庄充满想象。您能否进一步谈一下水构成了您怎样的性格、人生观与审美情趣?
曹文轩:首先,水是流动的。你看着它,会有一种生命感。那时的河流,在你的眼中是大地上枝枝杈杈的血脉,流水之音,就是你在深夜之时所听到的脉搏之声。河流给人一种生气与神气,你会从河流这里得到启示。流动在形态上也是让人感到愉悦的。这种形态应是其他许多事物或行为的形态,比如写作——写作时我常要想到水——水流动的样子,文字是水,小说是河,文字在流动,那时的感觉是一种非常惬意的感觉。水的流动还是神秘的,因为,你不清楚它流向何方,白天黑夜,它都在流动,流动就是一切。你望着它,无法不产生遐想。水培养了我日后写作所需要的想象力。其次,水是干净的。造物主造水,我想就是让它来净化这个世界的。水边人家是干净的,水边之人是干净的。一年四季,水都是干净的。我之所以不肯将肮脏之意象、肮脏之辞藻、肮脏之境界带进我的作品,可能与水在冥冥之中对我的影响有关。再其次,是水的弹性。我想,这个世界上再也没有比水更具弹性的事物了,它是最容易被塑造的。水是一种很有修养的事物。我的处世方式与美学态度里,肯定都有水的影子。水的渗透力,也是世界任何一种物质不可比拟的。风与微尘能通过细小的空隙,而水则能通过更为细小的空隙。如果一个物体连水都无法渗透的话,那么它是天衣无缝了。水之细,对我写小说很有启发。小说要的就是这种无孔不入的细劲儿。水,也是我小说的一个永恒的题材与主题。对水,我一辈子心存感激。
徐妍:您说的这一切都是让我们这些远离水乡的人永远向往的。但,现在我换一个角度与您谈论这个问题:水对于您的性格与审美趣味是否也有让您认为不尽人意的地方?
曹文轩:这是一个非常好的问题,从来还没有人这样问过我。是的,我与我的小说的长处与短处,大概都在水。因为水——河流之水而不是大海之水,我与我的作品,似乎缺少足够的冷峻与悲壮的气质,缺乏严峻的山一样的沉重。容易伤感,容易软弱,不能长久地仇恨。水的功能之一,就是将具有浓度的东西进行稀释,将许多东西流走,或是洗刷掉。大约在四十岁之前,我还一直没有觉得世界上有坏人、很坏很坏的坏人。我对人只是生气,而很难达到仇恨的程度。即使生气,也绝不会生气很久,就更谈不上生气一辈子了。时间一久,那个被我生气的人或事,就会慢慢地模糊起来,一切都会慢慢地变得光溜溜起来。一个人没有仇恨,不能记仇,这对于创作是十分有害的,它影响到了他对人性的认识深度与作品的深度。仇恨是文学的力量,不能仇恨与不能爱一样是一件糟糕的事情。由仇恨而上升至人道主义的爱,才是有份量的。我一直不满意我的悲悯情怀的重量。但,一个人做人做事都必须要限定自己。不能为了取消自己的短处而同时也牺牲了自己的长处。换一种角度来看,“短处”之说也未必准确。
(选自《与一位古典风格的现代主义者对话——曹文轩专访录》。有删改)
小题1:这篇访谈的提问方式与众不同,试作分析并结合文本谈谈这种提问方式的作用。(4分)
小题2:曹文轩认为水的哪些特性对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请根据文章内容概括。
小题3:这篇访谈是围绕着怎样的话题展开的?访问者提出的几个问题有怎样的关系?(4分)
小题4:曹文轩认为“我与我的小说的长处与短处,大概都在水”,其中的“短处”如何理解?有人认为曹文轩夸大了环境的影响,你有怎样的看法?请就你认同的观点加以探究,并举例阐述。(6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在中国文化中,“龙”很早就作为一种地位崇高、内涵丰富的象征物而存在了。但是,古代文献和文物中的龙,还不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因为那时候还没有现在意义上的“中华民族”。“中华民族”作为一个民族国家的概念,是近代才形成的。
近代以前,中国文化中“龙”的原形,原本就是天上的龙,即夜空中的苍龙七宿。华夏先民仰观天文,以察时变,根据天空中日月星辰的运行判断时令。他们将周天环绕赤道旁的星星划分为二十八宿,作为天文坐标。二十八宿又按四方分为四组,每组七宿,称为四象。四象当中,古人尤其关注苍龙七宿,这不仅是因为苍龙群星明亮璀璨,引人注目,更重要的是,在上古时期,苍龙七宿的出没运行正好跟一年四时的循环相吻合。
《周易》中对“龙”的阐发,说的就是苍龙群星一年四时的运行情况。“初九,潜龙勿用”,冬天的龙星,潜入地面看不见,所以无用。“九二,见龙在田”,春天的龙星从东方地平线上升了起来。“九五,飞龙在天”,夏天的龙星腾跃彪炳于南方的夜空。此时,龙星升到了一年中的最高点,故称“飞龙”。“上九,亢龙有悔”,秋天的龙星,开始从最高点掉头向西下降,故称“亢龙”。“用九,群龙无首”,则是秋末冬初的龙星。此时,苍龙群星前面的几个星宿开始潜入西北方的地面,故称“无首”。
苍龙群星周行四野,标识四时,昭示着大自然四时轮回的时间节律。在古人的心目中,龙星就成为天道的象征。在古代,只有帝王才有通天的权力,因此,也只有帝王才有观察天象、颁历授朔的权力。于是,龙星就顺理成章地成为帝王权力和地位的象征。“龙”从真龙天子的徽章,转变为华夏民族的象征,这一“世俗化”的转变发生于晚清,其背景自然是专制皇权的瓦解,现代民族国家的建立。而具体追溯起来,清朝的国旗——黄龙旗在“龙”的地位转变过程中发挥了关键的作用。国旗是民族国家的象征。清朝把龙绘制在国旗上,表明龙已经从皇家的徽章变成了全民的图腾。由于西方列强打开了中国的大门,西方战舰和商船纷至沓来,为了辨别船只,清朝国旗应运而生。龙旗一旦从天子旗号变为国家旗号,龙的象征也就不再仅仅为皇帝一人所独占,而是成为每一个中国人身份的标识。清朝的黄龙旗随着使节、商船、留学生和华侨走出国门,进入西方人的认知和想象。从此之后,在西方人眼中,中国的一切都和龙结下不解之缘。
随着清朝的崩溃,清朝的黄龙旗也颓然委地。但是,“龙”作为民族标志的意义却在最广大的民众中留存下来。历经此后的风云变革,依然深入人心,产生了莫大的民族凝聚力、认同感。生于不同岁月的中国人一共有十二个生肖,但是,普天下的华夏儿女却有一个共同的“属相”:龙。我们都是“龙的传人”。(选自刘宗迪《拨云见日寻“龙”踪》,有删改)
小题1:从原文看,下列对中国文化中“龙”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龙因其地位崇高、内涵丰富而成为中华民族的象征。
B.龙的原形在近代以前指的是夜空中的苍龙七宿。
C.作为天道的象征,龙星顺理成章地成为中国古代帝王权力和地位的象征。
D.龙在晚清时期变成了全民的图腾,后来成为普天下华夏儿女的共同“属相”。
小题2:下列对原文结构和内容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第一段作者强调“龙”内涵丰富,但同时也指出“龙”不是民族的图腾。
B.二、三两段主要介绍苍龙七宿的由来,并引用《周易》的文字予以佐证。
C.四、五段揭示了龙星从帝王专属演变成民族象征的这一世俗化转变过程。
D.文章介绍了“龙”文化的演变,批判了将“龙”作为帝王权力象征的观点。
小题3:从文章内容看,苍龙群星的运行有怎样的规律?(3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奈曼怪柳
哲 夫
①2011年8月17日,应中国作协邀请,我们去内蒙古通辽市奈曼旗参加中国作家生态林揭牌仪式。
②一进奈曼境内,自称老蒙古人的敖斯尔便兴奋地拿一双大手戳点着路边,吼喊着:看到没有?那些形状奇特的柳树。那些疤痕和结节,都是被风沙吹打的。那些树被称为“大漠柳树怪”,比新疆胡杨还要耐看!
③随着敖斯尔手指的戳点,我好奇的打量窗外。日落时分,暮色浸染中,路边沙地上的怪柳,或曲或直,或卧或立,似鸟似兽,呈现出千奇百怪的造型。它们高不过四米,粗也无非半楼,全然没有分枝分权,龟裂的树身七扭八歪。许多树看起来已经不像是树,有的只在树头勉强滋出一圈儿稀疏的嫩绿,远望去像个经常洗刷用残了的锅刷子。有的像是佝偻着腰身策杖而行的老妪,有的宛若蠕动在海底的长了疙瘩刺的褐色海参。特别是那些濒临枯死的怪柳,像表演高难度杂技的运动员似的,扭转盘绕,任意弯曲躯干。
④敖斯尔褐色的脸上全是忧郁,他告诉我:这种怪柳被当地人称为疙瘩柳。据说,它们的树种是1962年发洪水时从上游冲下来的,后来就长起来,长满了奈曼旗的沟沟坡坡。前些年人们不知珍惜它们,砍它们当烧柴并清除它们开荒种地,后来全旗只剩下3000多亩。现在旗里禁止砍伐。但耕地还是在增加,怪柳林还是在逐年减少,真怕有一天它们会灭绝!
⑤我们顺着一个个草方格固定下来的沙包,去黄花塔拉镇参观他们的绿化点。爬上科尔沁沙地高高的沙丘,眼前悉数是科尔沁沙地特有的新月形的沙丘和浑圆的沙堆,都不甚高大,起伏跌宕,无边无涯。黄花塔拉镇农牧民生产生活条件恶劣,他们的房子常常会在沙尘暴过后,被沙子掩理到屋顶。类似沙子活埋人的悲剧时常发生。他们告诉我,过去,科尔沁沙地多是树和草。沙丘与沙丘之间,到处都是天然形成的一小片一小片绿色的小湖泊,那是下雨时积聚在低洼处的一潭又一潭的天水,活波波的,美丽明亮得如蒙族小姑娘水汪汪的大眼睛。如今那些明亮如绿宝石般的沙地的眼睛,早已被日益干燥的流沙咂干吮瞎了。在这里其它植物是很难生存的,多少年来只有怪柳坚强的生存下来了。讲这些话时,他们被沙子烤得焦黑的脸上有无限怅惘和无限憧憬。
⑥回去的路上,司机专门带我们绕道去看路边那些生存条件更为恶劣的半死不活的怪柳。天上的火烧云如痴如醉,像千匹彩布铺陈,万种锦绣散抛。万道金光,斑斓彩霞,披射在东倒西歪横七竖八的怪柳身上,浓墨重彩地勾勒和呈现出剪影的效果。呈现在光影中的怪柳,给人的感受较前又有所不同,它们成阵列队的有结节的佝偻的身躯古怪地扭曲着,像极了一根根放大的虫草,又宛然一条条翻着筋斗行走的毛虫。风沙袭来,网状的坚韧的根,盘住不坚实的沙土地,挺立或倾斜身体,杭争着,搏击着,却不肯倒下。已经倒下的,却还要崛起腰身,弓形挺立,全然是一种另类的辉煌——苦难姿态的顽强大展示,或是顽强生命在苦难中的恣肆。它们更多的根,像红柳一样向四下伸展,并深深扎入沙地。据说它们的根,是最好的柴薪,全部挖出来,可以装满一辆东风大卡车。那裸露而不枯的曲根,那倾斜而不倒的姿态,是岁月沦桑的见证,也是顽强不屈的写真。它多像沙漠中绿色家族的母亲,带领着她的儿孙们忠贞不渝地守护着沙漠中最后的绿色!
⑦有位朋友问我,怪柳出生时就是这幅极具想象力的模样吗?以我个人理解,并非如此。在顺风顺水生存条件良好的地段,它们也可以俊俏婀娜如普通的柳树,甚至比普通柳树生长的还要高大,茂盛,美好。我在新疆曾看到过一片长在水边的胡杨林,它们高大茂盛的样子,不光我不认识它们,恐怕连它们自己都不认识自己了。胡杨如此,何况怪柳。
⑧人类贪得无厌的索取,得寸进尺的掠夺,使草原大面积沙化。人类对自然犯下的罪孽,连柔弱的柳树也得为之承受。它们为了生存下去,不得不在风沙严酷的洗礼下,沦为自然的盆景,成为现在这个古怪的样子。是风沙雕塑了它们,成全了它们,尽管这种雕塑和成全来得非常残忍和漫长。如果我们换一个角度,就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怪柳不仅是植物的英雄,它还是人类的耶稣。它现在的模样,全然是为人类赎罪的结果。
⑨但是,不管人类如何残忍地对待它们,它们都无怨无悔,一如既往。为更好地完成自然下派给它们的任务,为与沙漠更完美地共生一处,曾经细弱的柳枝褪去所有绿色的叶子,曾经粗壮的躯干舍弃淑女般的脂粉气;为更加般配沙漠的气质,不惜屈尊去除贵妇样的仪态万方和柔情万种,变得如同张牙舞爪的母夜叉似的。做大柁不够粗,做檩条不够直。知情识趣的它们从不对人诉说自己的痛苦和烦恼,一如既往,在夏日筛下疏稀的片片绿荫,在冬天被砍去暖人的身体。
⑩现在,奈曼怪柳已成为奈曼境内独特的景观和摄影资源。认识到它们可贵的沙区人,能否持之以恒地喜欢它们呢?会不会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再次犯错误,对它们大肆砍伐呢?我真的不敢肯定,也没有把握为它们承诺。(选自《散文》,有删改)
小题1:从全文看,作者笔下的奈曼怪柳有哪些特点?请分条概括。(6分)
小题2:文章题为“奈曼怪柳”,第五段却重点写科尔沁的沙丘,这样安排有什么作用?(5分)
小题3:按照要求完成下面两个题目。(6分)
(1)从语言表达的角度赏析下面语句。
如今那些明亮如绿宝石般的沙地的眼睛,早已被日益干燥的流沙咂干吮瞎了。
(2)理解下面语句的含义。
怪柳不仅是植物的英雄,它还是人类的耶稣。
小题4:作者在文章结尾提出了两个问题,又说“我真的不敢肯定,也没有把握为它们承诺”。结合文本和自己的生活体验,探究作者为什么这样说。(8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简单|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完全让语文不染一点意识形态色彩是不现实的,古今中外语文教育都有其“教化”功能。新文化运动以前,新式教育体制并未推广,大多数地区还是传统的私塾或书院式教育,语文并不是单独的一门课程,品德教育和语言文字教育混杂在一起,教孩子识文断字时,便按照主流价值观熏陶孩子,比如忠孝仁爱礼仪廉耻等等。蒙学课本《三字经》、《增广贤文》莫不是这样。在中国这样一个极重名教的国度,如此做很正常。至圣先师孔子当年就是这样做的,将德育和美育一起搞,弦歌之中,对学生施行文学教育、品德教育和职业培训。
可孔子不是庸俗地、急功近利地教导学生怎样做一个通晓礼法的士,孔子注重循循善诱,用美妙的诗文来教化学生。《论语》中师生们对话多处引用《诗经》。“子贡问曰:‘贫而无谄,富尔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子贡曰:‘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这可算是融汇德育与语文教学中的范例。我们想想,如果孔子把《诗经》开篇的《关雎》,拆得支离破碎,味同嚼蜡得阐释君子当发乎情止乎礼,学生怎么能有“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感受?
话题回到今天的语文教材乃至整个语文教学上来,我以为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教材的内容,即选什么样的文章;二是怎样向学生讲解这些文章。课文固然应当是美文,美文被讲授时更需要传递美感。
文章之美自然见仁见智,文章所蕴含之“微言大义”亦如此,但我想在一个时代应当有普世标准。从文章之美来说,起码应有音韵和辞章之美,那种充斥暴力与仇恨的粗鄙文章传达不出这样的美。从其“教化”功能来说,体现的应当是普世价值而不是逆历史潮流的价值观。孔子那个时代以及后来的几千年皇权时代,中国是宗法社会,让孩子们读《弟子规》、《颜氏家训》、《三字经》,潜移默化地接受父慈子孝君明臣忠夫唱妻随等价值观,是有利于整个社会的稳定的。可是到了清末,传统的秩序不能再维持下去,还用这种东西教化小孩,岂不是刻舟求剑?“打倒孔家店”很重要的目的就是要将对孩子传统的教化模式推翻、更新,用鲁迅的话来说就是“救救孩子”。现代的语文教育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蔡元培等人推崇“美育”便是这样的努力。首先要让学生感受到民族语文的美,有种自豪感,才能在品德上对其陶冶。现代的语文教材传达的价值观显然不应是古代的那种纲常伦理,当是平等、自由、自信、诚实、仁爱这类现代文明社会的价值观。
小题1:下列关于“普世标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普世标准,是指在某一个时代,大多数人都应该共同遵守的准则。
B.语文教学的普世标准之一,是指所选文章起码应该有音韵和辞章之美。
C.选择能够体现普世价值的作品进入教材,这是普世标准的一个方面。
D.今天的普世标准是指在教育时,培养学生敢于反潮流的精神,创新精神。
小题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   )
A.新文化运动以后,我国建立了新式教育体制。在这之前,采用的是传统的私塾或书院式
教育,语文并不是单独的一门课程。
B.在漫长的封建时代,在儿童的启蒙教育中,按照当时社会的主流价值观熏陶孩子,培养
他们忠孝仁爱礼仪廉耻等思想品质。
C.至圣先师孔子在教育过程中,寓德育于美育中,将文学教育、品德教育和职业培训有机
地融合在一起,让学生得到多方面的熏陶。
D.孔子认为贫穷而不谄媚,富贵而不骄横是一种美德,但贫穷而快乐,富贵而遵守礼法则
是更为高尚的情操。
小题3: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孔子在教学《诗经》开篇的《关雎》时,是从整体上启发学生领悟其思想内容和艺术特
点的,让学生在艺术享受中受到思想教育。
B.今天的语文教材选文,有的文章缺乏艺术美,即使选到具有艺术美的文章,但有的教师
在教学时,未采用整体感悟的办法,导致学生审美教育的缺失。
C.在皇权时代,为了适应中国宗法社会的特点,教育者采用文以载道的办法,通过教师的
大力宣扬,让学生接受当时的普世价值观。
D.现代的语文教材和语文教学传达的平等、自由、自信、诚实、包容、仁爱这类现代文明
社会的价值观和古代的纲常伦理明显不同。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