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世界以痛吻我张丽钧世界以痛吻我,要我回报以歌。这凝重的诗句,是泰戈尔的。我不知道这两句诗的原文是怎样写的,但却觉得翻译得妙。有一回,我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世界以痛吻我张丽钧世界以痛吻我,要我回报以歌。这凝重的诗句,是泰戈尔的。我不知道这两句诗的原文是怎样写的,但却觉得翻译得妙。有一回,我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不详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世界以痛吻我
张丽钧
世界以痛吻我,要我回报以歌。这凝重的诗句,是泰戈尔的。
我不知道这两句诗的原文是怎样写的,但却觉得翻译得妙。有一回,我的一个学生发来短信,说她被至爱的人辜负得很惨,她写道:“我恨他,因为他让我恨了这世界!”我慌忙把泰戈尔的这两句诗发给她,并解释说,那所有以痛吻我们的,都是要我们回报以歌的;如果我们以痛报痛、以恨报恨,甚至无休止地复制、扩大那痛与恨,那我们可就蚀本了。她痛苦不堪地回复我说:“可是老师,我真的无歌可唱啊!”
是呢,世界不由分说地将那撕心裂肺的痛强加于我,我脆弱的生命,被“痛”的火舌舔舐得体无完肤了,连同我的喉咙——那歌声的通道——也即将被舔舐得焦糊了啊!这时候,你却隔岸观火般地要我“回报以歌”,我哪里有歌可唱?
回望来路,我不也有过许多“无歌可唱”的时刻吗?
我曾经是个不会消化痛苦的人。何止是不会消化,简直就是个痛苦的“放大器”。那一年,生活给了我一滴海水,我却以为整个海洋都被打翻了。于是,我的世界也被打翻了,我浑身战栗,却哭不出来,仿佛是,泪已让恨烘干;后来,生活又给了我一瓢海水,我哭了,却没有生出整个海洋被打翻的错觉;再后来,生活兜头泼过来一盆海水,我打了个寒战,转而告诉自己,这不过是一盆海水,再凶狂,也淹没不了岸;终于有一天,生活打翻了海洋给我看,我悲苦地承受着,却没有忘了从这悲苦中抬起头来,对惦念我的人说:“我没事儿,真的——”
任何人,都不可能侥幸获得“痛吻”的豁免权。“痛吻”,是生活强行赠予我们的一件狰狞礼物,要也得要,不要也得要。只是,当我站在今天的风中,回忆起那一滴被我解读成海洋的海水的时候,禁不住发出了哼笑。好为当年那个浑身战栗的自己难为情啊!如果可能,真想将自己送回岁月深处,让自己怡然倚在那个“一滴海水”事件上洒脱地唱上几首歌。
唱歌的心情是这样姗姗来迟。虽则滞后,但毕竟有来的理由啊,我更担忧的是,当“理由”被砍伐尽净的时候,我们的歌喉,将以怎样的方式颤动?
从不消化痛苦到消化痛苦,这一个比一个更深的悲戚足迹,记录一个人真正长大的过程。
世界以痛吻我,要我回报以歌。说这话的人是个被上帝亲吻过歌喉的伟大歌者。它以自己的灵魂歌唱。而拙于歌唱的我们,愿不愿意活在自己如歌的心情之中呢?——不因“痛吻”的狰狞而贬抑了整个世界;学会将那个精神的自我送到一个更高的楼台上去俯瞰今天那个被负面事件包围了的自我;不虐待自我,始终对自我保持深度好感;相信歌声的力量,相信明快的音符里住着主宰明天的神;试着教自己说:拿出勇气去改变那能够改变的,拿出胸怀去接受那不能改变的,拿出智慧去区分这两者。
不仅仅是如歌的心情,我们甚至还可以奉上自己的“行为艺术”啊!永记那年夏天,我和妹妹外出遇到冰雹,我们慌忙学着别人的样子脱掉外衣,却不约而同地去对方头上遮挡——盼着自己能够说:世界以痛吻我,我要(而非“要我”)回报以歌!
天气多好哇!连花儿都想唱歌了呀!真想问问远方那个说自己“无歌可唱”的女孩:宝贝,今天可有唱歌的心情?
(选自2009年第22期《青年文摘》)
小题1:如何理解句子“不仅仅是如歌的心情,我们甚至还可以奉上自己的‘行为艺术’啊”?(4分)
小题2:文章末尾写到“无歌可唱”的女孩,这样安排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5分)
小题3:为什么既写女孩的“无歌可唱”,又写“我”也有过许多“无歌可唱”的时刻?(6分)
答案

小题1:我们不仅应以歌声回报世界给予自己的“痛吻”,而且还应该以歌声来分解世界给予别人的“痛吻”。
小题1:①与篇首女孩的短信和“我”的回复,形成首尾呼应的效果,使文章结构更加绵密。②以“宝贝,今天可有唱歌的心情”回应了篇首的“我真的无歌可唱啊”,深化了“以歌声回报世界的痛吻”的主旨。
小题1:写女孩,是说明女孩不懂得如何正确面对“世界的痛吻”。(1分)而写“我”,则是以自己的亲身经历,(1分)告诉女孩:不要因“痛吻”的狰狞而贬抑了整个世界,(1分)而应该相信歌声里住着主宰明天的神,(1分)应该学会拿出勇气去改变那能够改变的“痛吻”,(1分)拿出胸怀去接受那不能改变的“痛吻”。(1分)
解析

小题1:4分。“回报世界给予自己的痛吻”2分,“分解世界给予别人的痛吻”2分。
小题1:5分。第①点2分,其中“与篇首女孩的短信……”1分,“首尾呼应”或“结构绵密”1分。第②点3分,其中“以……回应……”1分,“深化主旨”1分,“以歌声回报世界的痛吻”1分。
小题1:6分。“写女孩”1分,“写‘我’”5分。意思对即可。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助推共和国几代战机上天
——记2011年国家最高科技奖得主师昌绪
在所党委和所长李熏的关注下,师昌绪的研究室正式接受了研究空心叶片的任务,他立即进入了角色。空心叶片研制方案的每个细节都需要缜密的思考,而不能容忍哪怕是微小的疏漏。这个劳动是无形的,量是巨大的,用“绞尽脑汁”来形容,真是入木三分。
经过充分动员和周密安排,他把全室近一百人组成合金设计、型芯材析、测试几个小组进行攻关。他熟悉他的助手们,这批20世纪50年代从新中国大学毕业的科研人员已成长起来,是批虎将,应放手让他们分路前进。他将攻占目标确定,任他们恣情作战,在战斗中增长才干,夺取胜利。
助手们对这位指挥官也是心悦诚服的。人们送他一个美称“材料医生”。一次,一个航空工厂有五千多个涡轮叶片因晶粒度不合格而报废了,影响了发动机的装配。工厂请来了师昌绪。他沉重地捧起报废的叶片,放在观察金相的测试仪中,金属隐患像医生在X光机前观察病体一样清了。他开了药方:喷矾处理。于是,这批价值近百万元的叶片被挽救了。
师昌绪妙手回春的造诣赢得了人们的尊重。
试制新型战机的航空工厂几次来询问,科学院与国家科委也十分关注,这是向世界航空工业先进水平进军的一次攻坚战,只能进,不能退!师昌绪深知,没有足以压倒困难的精神状态是难以战胜困难的。作为科研人员,最忌讳委靡与颓唐。“自然对于无能的人是鄙视的,她对有能力、真实的纯粹的人才泄露她的秘密”。于是,他用爽心的休息驱赶失败带来的不快,对助手们说:“失败了,再来!试验要继续进行,多研究分析,还要放眼国外信息,他山之石,也可以攻玉嘛……”
师昌绪从资料室借来最新出版的外文技术书刊,没日没夜地研究探求。一次,他从一则外国杂志刊登的不同规格的石英管广告中得到启示:“用石英管做型芯材料!”他的当机立断,使研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这一天终于盼来了,空心叶片样品在一双双熬红了眼睛的人们面前,像一个襁褓中的婴儿一样绽开了笑脸!1965年,我国第一代气冷空心叶片经过吹风和台架试车,证明空心叶片与实心叶片相比温度降低一百度以上,满足了设计要求,这将使中国成为继美国之后在世界上第二个使用铸造空心涡轮叶片的国家,而且这项成果具有独创性。新成果研制仅仅用了一年多的时间,而在英国,在这之后走完这段路程,整整用了十五年……
2000年,已是耄耋之龄的师昌绪找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工程与材料学部原常务副主任李克健,说起他想搞一下碳纤维。李克健看看他,立马摇头说:“师先生,这件事你可别管!这事儿太复杂,谁抓谁麻烦!”
碳纤维,是航空航天基础材料,质量轻、强度要求高。我国从1975年就开始研制,组织攻关,资金投入不少,却始终拿不出质量稳定的产品。
“我们航空航天工业太需要碳纤维,不要总依靠进口。”师昌绪说,“如果搞不出碳纤维,拖了国防工业后腿,我死不瞑目!”
老人的决心与执著,令李克健动容,他决定与师昌绪携手投入碳纤维的攻关。这年8月,师昌绪亲自组织了由国防科工委、科技部、总装备部、基金委等相关部委近六十人参加的座谈会,探讨如何把碳纤维搞上去。会议纪要上专门写了一句:请师昌绪院士作技术顾问和监督。
其实,不管让他担任什么角色,师昌绪都想把这件事一抓到底。很快他就组织了第二次座谈会,讨论具体实施方案。会上有人问师昌绪:“上亿元的研制经费上哪儿去要?就是要来了,谁去指挥实施?过去几个部委联合起来都没弄好,你能指挥得动吗?”
“只要国家需要,困难再大也要干!”多年的习惯使师昌绪意志坚定,干啥都要干好,他连夜上书给中央,陈说利害。很快,科技部在“863”计划中专门增设了一亿元专项资金用于碳纤维项目。
有了资金,师昌绪还要亲自抓落实,定规矩,设专项管理系统,对申报参加攻关的单位报上的样品,现场取样,统一测试,优胜劣汰,毫不含糊。应用试验单位确定后,师昌绪不顾八十高龄,一次次深入现场指导,还亲自协调有关部门再提供三千万资金,确保试验成功。正是在师昌绪一以贯之的关注与支持下,我国航空航天所需的碳纤维现已实现了立足国内的目标。
作为物理冶金学家、材料科学家、战略科学家,师昌绪在多个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科研成果,而其最为耀眼的成就就是助推共和国一代代战机冲上云天。20l0年1月14日召开的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北京刚刚开过,香港《南华早报》就发出报道:“师昌绪研制耐高温合金助‘歼—20’起飞。”报道中写道:“金属高温材料专家师昌绪昨天以他对研发高性能战斗机的突出贡献,获得了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而在此三天之前,中国内地的‘歼一20’隐形战斗机才刚刚进行首次试飞。”
然而,师昌绪对这些荣誉却是淡然视之。
(选自《名人传记》2011年第4期,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5分)
A.师昌绪正式接受“研究空心叶片”这一重大研究项目后,对研制方案的许多环节进行了缜密的思考,充分动员和周密安排,项目很快投入了研究。
B.师昌绪带领他的助手们,夜以继日地试验研究,经历了一次次失败,战胜了重重困难,终于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使中国成为不依赖进口的铸造空心涡轮叶片的国家。
C.师昌绪主动请求研究中国依靠进口的航空航天材料“碳纤维”,亲自组织相关部委的同志先后召开了两次座谈会,亲自向中央申请项目研究资金,实现了“碳纤维”立足国内的最终目标。
D.师昌绪研制出的举世瞩目的耐高温合金的成果,助推共和国一代代战机冲上了云天。
E. 选文主要表现师昌绪三项重要成果的问世及其意义,展示了这位伟大科学家无私无畏的奉献精神,以及对国家的巨大贡献。
小题2:“自然对于无能的人是鄙视的,她对有能力,真实的纯粹的人才泄露她的秘密。”这句话在文中表达的含义是什么?(6分)
小题3:文中插叙师昌绪妙手回春使“五千多个涡轮叶片”死而复生的故事,作用是什么?(6分)
小题4:请结合选文探究分析科学家师昌绪先生的形象特点。(8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15分)
木 笛
南京乐团招考民族器乐演奏员,其中要招收一名木笛手。
应试者人头攒动,石头城气氛热烈——这是一个国际级乐团,它的指挥是丹麦音乐大师,这位卡拉扬的朋友长期指挥过伦敦爱乐乐团。
招考分初试、复试和终试三轮。两轮过后,每一种乐器只留两名乐手,两名再砍一半,二比一。终试在艺术学校阶梯教室。
“木笛,有请朱丹先生。”
声音未落,从一排腊梅盆景之间站起一个人来。修长、纤弱,一身黑色云锦衣衫仿佛把他也紧束成一棵梅树。衣衫上的梅花,仿佛开在树枝上。
走进屋门,朱丹站定,小心谨慎地从绒套中取出他的木笛。之后,抬起头,他看见空蒙广阔之中,居高临下排着一列主考官。主考席的正中,就是那位声名远播的丹麦音乐大师。 大师什么也不说,只是默默打量朱丹。
半晌,大师随手从面前的一叠卡片中抽出一张,助手谦恭地拿过卡片,把卡片递到朱丹手中。
朱丹接过卡片,只见上面写着——在以下两首乐曲中任选一首以表现欢乐:1.贝多芬的《欢乐颂》;2.柴可夫斯基的《四小天鹅舞》。
看过卡片,朱丹眼睛里闪过一丝隐忍的悲戚。之后,他向主考官深深鞠了一躬。抬起眼睛,踌躇歉疚地说:“请原谅,能更换一组曲目吗?” 这一句轻声的话语,却产生沉雷爆裂的效果。主考官们有些茫然失措起来。
片刻,大师冷峻发问:“为什么?”
朱丹答:“因为今天我不能演奏欢乐的曲子。”
大师问:“为什么?”
朱丹答:“因为今天是12月13日。”
大师问:“12月13日是什么日子?”
朱丹答:“南京大屠***纪念日。”
久久。久久。一片沉寂。
大师问:“你没有忘记今天是什么考试吗?”
朱丹答:“没有忘记。”
大师说:“你是一个很有才华的青年,艺术前途应当懂得珍惜。”
朱丹答:“请原谅……”
没等朱丹说完,大师便向朱丹挥了挥手,果决而又深感惋惜地说:“那么,你现在可以回去了。”
听到这句话,朱丹眼中顿时涌出苦涩的泪。他流着泪向主考席鞠了一躬,再把抽出的木笛轻轻放回绒套,转过身,走了。
入夜,石头城开始落雪。
没有目的,也无需目的,朱丹追随着雪片又超越雪片,开始他孤独悲壮的石头城之别。不知不觉地,朱丹穿过鼓楼广场,走向坐落在鸡鸣寺下的南京大屠***死难同胞纪念碑。
临近石碑是一片莹莹辉光,像曙光萌动,像蓓蕾初绽,像彩墨在宣纸上的无声晕染。
走近一看,竟然是孩子们排成的方阵。有大孩子,有小孩子;有男孩子,有女孩子;他们高矮不一,衣着不一。
这明显是一个自发的群体而不是一支组织的队伍。坚忍是童稚的坚忍,缄默是天真的缄默。他们头上、肩上积着一层白雪,仿佛一座雪松森林。每个孩子手擎一支红烛,一片红烛流淌红宝石般的泪。
纪念碑呈横卧状,像天坛回音壁,又像巴黎公社墙。石墙斑驳陆离,像是胸膛经历乱枪。
顷刻之间,雪下大了。雪片密集而又宽阔,仿佛纷纷丝巾在为记忆擦拭锈迹。
伫立雪中,朱丹小心谨慎地从绒套中取出木笛,轻轻吹奏起来。声音悲凉隐忍,犹如脉管滴血。寒冷凝冻这个声音,火焰温暖这个声音。坠落的雪片纷纷扬起,托着笛声在天地之间翩然回旋。
孩子们没有出声,孩子们在倾听,他们懂得,对于心语只能报以倾听。
吹奏完毕,有人在朱丹肩上轻轻拍了一下。回头一望,竟然是那位丹麦音乐大师。大师也一身雪白,手中也擎着一根燃烧的红烛。
朱丹十分意外,他回身向大师鞠躬。大师说:“感谢你的出色演奏,应该是我向你鞠躬。现在我该告诉你的是,虽然没有参加终试,但你已经被乐团正式录取了。”
朱丹问:“为什么?”
大师略作沉默,才庄重虔敬地说:“为了一种精神,一种人类正在流失的民族精神。”
说完,大师紧紧握住朱丹的手。朱丹的手中,握着木笛。
小题1:小说中对“雪”的描写有什么作用?(4分)
小题2:请概括小说主人公朱丹的特点,并结合具体细节做简要分析。 (6分)
小题3:分析下面句子的表达效果。(5分)
临近石碑是一片莹莹辉光,像曙光萌动,像蓓蕾初绽,像彩墨在宣纸上的无声晕染。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文学的责任是反映社会生活,描绘时代巨变。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社会经历了亘古未有的跃迁,尤其是最近三十年,中国社会更是发生了让世界为之瞩目的历史巨变,一个波澜壮阔的崭新时代正在中国人民手中被无限展开。伟大的时代变革,中华民族的历史性壮举,为文学的发展繁荣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作为亲历者和见证者,当代作家应该大有作为。与个人化的小爱小恨、一己悲欢相比,这样的沧桑巨变更值得作家去热情歌唱,更值得大书特书。与关注现实相比,许多作家更愿意让自己的创作沉浸在虚构的历史想象中。近年来大量历史主义题材作品的涌现即是佐证。历史不应该被遗忘,但问题是,大量此类作品中所谓的“历史”并没有多少“货真价实”的东西,更没有人民创造历史的影子。刀光剑影,快意恩仇,既有悖于历史的真实,也无助于以史为鉴、以古观今。充其量只能是作家自己图个热闹。显然,放弃了对社会生活的观照,放弃了对时代巨变的关注,文学必定是“盲”掉了的文学,将难以面对历史的拷问。
文学的责任是审美,是用对美的张扬来感染人。文学创作不是简单的文字堆砌,文学之所以为“学”,是因为她代表着一种理念,一种情感,负有为人类精神世界代言的使命。作家只有凭借作品呈现出的深刻的美去影响读者,他的创作才能够被大众所接受和认可。美是一个渗透个人主观意向的概念,审美是由人的价值取向所左右的选择感悟过程。每个人对美的理解、感受不同,这是正常的。但是美与丑是有终极界限的,不能够颠倒。从诞生的那一天起,文学与美就结下了不解之缘,美成为文学的魅力所在、力量之源。但在今天的一些作品中,“丑”与“恶”似乎成为文学的主题,越是尽情展露人性的阴暗面越是被赞为深刻,甚至将人等同于动物,放大人性中原始和粗俗的一面。低迷、麻木代替了朝气和希望,颓废和***代替了理想和崇高,仿佛只有切开伤口,撕烂肌肤,直至悲惨地死去才是真实的生活。失去了美和情感,失去了引导和提升,文学就失去了人民大众的选择和欣赏。读者无法从这里看到希望、价值、心灵的力量,不能在这里找到自己和生活,最终只能远离文学。
文学的责任是宣扬正确的价值取向,从而引领人生。自古以来,各民族的文学都在发挥着强大的教化作用,为历史留箴言,为时代树标杆。文学在建立和形成新的文化理念、社会风俗上,发挥着强大的推动作用。五四时期,新文学打破了旧道德的束缚,将科学和民主传递给民众;抗日救亡时期,文学成为革命的号角,激发中华民族图存救亡的激情;新中国建立以后,文学更是成为建构社会主义文化理念、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鼓与呼的主要力量;改革开放初期,文学成为解放思想,改天换地的强大推动力量。在这样的状态下,文学身处时代的话语中心,影响并感染着人民大众,同时也为人民大众推崇和热望。应该说,正因为文学传达了时代的声音,履行了时代赋予的责任,发挥了精神导向的作用,所以才被人民大众所选择和欣赏。当更多样化的娱乐方式和更具冲击力的媒介出现时,文学要想继续赢得大众的青睐,需要的不是随波逐流,放弃责任,而恰恰是在新的文化语境中坚守责任,以自己独特的方式为大众提供精神的蕴藉和引领。反之,逃避责任,自我放逐,必将失却生存和发展的根本,失却人民大众的期待,失却自己在时代进程中的位置。
小题1:下列关于为什么文学应负有责任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学的责任是审美,是用对美的张扬来感染人。
B.对于社会来说,需要文学对社会生活的观照,对时代巨变的关注。
C.对于人民大众来说,需要文学提供美的享受,需要文学挖掘人生的意义,需要文学提供精神的蕴藉和引领。
D.文学如果逃避责任,必将失去生存和发展的根本,失去人民大众的期待,失去自己在时代进程中的位置。
小题2:下列说法中,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当代作家应该去热情歌唱和大书特书伟大的时代变革和中华民族的历史性壮举。
B.文学的责任是审美,作家想要他的创作能够为大众所接受和认可,只有凭借作品呈现出的深刻的美去影响读者。
C.文学失去了人民大众的选择和欣赏,那么作品也就失去了美和情感。
D.文学的责任是宣扬正确的价值取向,从而引领人生。因此,文学在各个不同时
期,都发挥了精神导向的作用。
小题3:根据文意,下列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认为,今天的一些作品中,“丑”与“恶”似乎成为文学的主题,这就失去了美和情感,失去了文学的魅力。
B.文章认为,读者如果从宣扬低迷、麻木、颓废和***的作品中看不到希望、价值和心灵的力量,最终可能会远离文学。
C.文章强调,只有在新的文化语境中坚守责任,以自己独特的方式为大众提供精神的蕴藉和引领,文学才能赢得大众的青睐。
D.文章强调,文学必须负起应有的责任,去反映社会生活,用美去感染人,用正确的价值取向去引领人生。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
彩 虹
梁晓泉
男人进屋往床上一扑就睡着了。
惯力挺大,双人床抗议似的响了好几声。床是他们俩口子从旧货市场淘来的,便宜,才二十元钱。房东不管床,就这房子,爱住不住,明儿个就要来收下月的房租了。
儿子嘟了嘴跟母亲回来了,老师动员学生报兴趣班,母亲没给报。
一进屋,儿子就嚷起来,你看哪,老爸的鞋!他老爸睡觉不文明,躺大床上,一只脚却搁在小床上,没脱鞋。
女人不恼,却笑了。她瞧见了男人手里的营生,弯腰,把男人攥的三张十元的人民币弄下来。在解决了儿子提出的问题。一切都轻柔,她知道丈夫累了,怕整醒他。可儿子似乎不太体谅人,又抱怨上了,这回是嫌他爸呼噜太响,影响他做作业了。
拿板凳,到门口做去。母亲把儿子赶外边去了。
儿子在老家不好好上学,他爷爷前不久才把他送来,儿子来了后心情一直不太好。原因挺多,首先,是对他老爸的诚信有怀疑。那晚,房子漏雨,儿子说,老爸,你怎么说你住在高楼大厦里……父亲有力地摆手,说,儿呵,你现在小,大了就明白了,干啥都要有发展的眼光……爸在盖高楼大厦,这你看见了吧?那么,为什么没领你住高楼大厦呢?我有我的安排,***知道,你不知道。我跟你透露透露。
归纳一下,老爸的安排是,“想要知道春天的温暖,先要经历冬天的严寒。”现在有意先“严寒”一下;再具体讲是,夜里能享受喷泉音乐,白天能欣赏彩虹。儿子反驳说,老家也有彩虹。父亲说,人和人能比吗?同理,农村的彩虹咋能和城里的比呢。
母亲的心态永远是平和的,她听了只是点头。而现在,她刚给丈夫盖了件衣服,就一时怔在那了,心里盘算着其余的二十元钱从哪来?每月房租一百五,凑到一百三了。女人叹口气,听见儿子在外面嚷,出来看是落雨点了,帮儿子搬了板凳回屋。
板凳碰着床了,把男人弄醒了,男人伸一个懒腰,说,钱,拿去了吧?又说,今天点高,碰上刘老板弄到工地一汽车大理石,急用,卸车给现钱,每人三十元,还管一顿饭,嘿嘿,六个小时搞定,爽!
女人打男人脸一下,说,天天有这事就好了,给现钱哪。省得求爷爷告奶奶的要钱了。她春节要钱时跟人打了一仗,也没弄回来,想到这儿,她又来气了,倒好像咱欠了他似的?
可是,还差二十元房租?女人撞男人胳膊。
男人没搭腔,钱?钱?俩口子也不是没合计过回家。可老家的教学质量不行,再说了,俩人大张旗鼓地跑出来,要是灰头土脸地回去,脸往哪放。男人终于冒出句,睡觉,睡觉,知道不?天塌下来有老爷们顶着。
外边的天黑下来了,雨越下越大。
到半夜。小床上的儿子嘟囔有水,揉着眼睛爬这床上了。
女人急忙起来,这工夫,丈夫也醒了。俩大人一阵忙碌,接下来睡不着了,于是,男人搂了儿子又在讲他的安排。
儿子小床上的被褥掀开卷到一头,露出床扳的地方摆上俩脸盆,雨水自棚顶划出轻盈的流线,叮咚、叮咚地响——确乎有那么点音乐的意思。现在,对于父亲的一再坚持,儿子有些同意了,儿子说,嗯,就是往外溅水不好。父亲说,这好办哩。让女人下地,扔盆里俩手巾。女人下去却立马上来了,说:“妈呀!看见老大一只耗子。”
下雨搬家嘛。男人淡淡地说,闭了灯就看不见了。
关了灯,三个人往一起挤,挤着挤着,女人忽然乐了,用头顶男人,说,老鬼!女人一高兴就愿意这样叫,老鬼,那二十元钱不给她了。
男人应承说,对呵,大耗子也在屋住,那二十元得让大耗子交。
贫嘴,女人说,这脸盆不要动。明儿个,让老女人看看,漏得可比她说的大多了。一个盆扣十元。男人笑了,说,反正是你们老娘们的事儿。
上午。女人把要房租的老女人引到儿子的床铺前,一个劲儿地连说带比划。
老女人不示弱,也一个劲又说又比划。半小时后,俩人达成了一致意见。各让一步,这月缓交二十元,下月交。
老女人撑着伞走了,这边的男人、女人眼睛乐成了缝。
雨停了,太阳露出笑脸。工地远方的沼泽地那边,天际间,升起了一道美妙的彩虹……父亲怪声地喊儿子,说,看见没?看见没?不经风雨,咋见彩虹。儿子说,嗯!是和老家的不一样。女人也嘬嘴说好……另侧的高楼浴在春天的阳光里,一切都那么可爱、迷人。望了好一会儿,女人把脸盆里的水倒了,拿出被褥挂在院落的铁丝上晾。
男人说,我立马到工地看看,兴许还有昨天那样的好事。
女人说,赶紧去吧。
小题1:第五段画线的部分表现了女人怎样的心理?(5分)
小题2:画线句子“外边的天黑下来了,雨越下越大”,在文中起什么作用?(5分)
小题3:“雨停了,太阳露出笑脸。工地远方的沼泽地那边,天际间,升起了一道美妙的彩虹……”这段描写有什么作用?(6分)
小题4:小说以《彩虹》为题有什么深刻含意?(6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小题。
中国文化的天人合一思想
中西文化的基本差异之一就是,在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上,中国文化比较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而西方文化则强调,人要征服自然、改造自然才能求得自己的生存和发展。中国文化的这种特色,有时通过“天人合一”的命题表述出来。中国古代思想家一般都反对把天与人割裂开来、对立起来,而主张天人协调、天人合一。
天人合一问题,就其理论实质而言,是关于人与自然的统一问题,或者说是自然界和精神的统一问题。应当承认,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思想,内容十分复杂,其中既有正确的观点,也有错误的观点,我们必须实事求是地予以分析。但是,从文化的民族性以及对民族文化的推进作用和深远影响看,我们应当大胆肯定。中国古代思想家关于天人合一的思想,其最基本的涵义,就是充分肯定自然界和精神的统一,关注人类行为与自然界的协调问题。从这个意思上说,天人合一思想的,是非常有价值的。
恩格斯对自然和精神的统一问题,有过一系列精辟的论述。他说:“我们一天天地学会更加正确地理解自然规律,学会认识我们对于自然界的惯常行程的干涉所引起的比较近或比较远的影响。”他还说:“自然界和精神是统一的。自然界不能是无理性的……而理性是不能和自然界矛盾的。”“思维规律和自然规律,只要它们被正确地认识,必然是互相一致的。”恩格斯的这些论述,深刻地揭示了自然和精神统一问题的丰富内涵。根据恩格斯的这些论述,考察中国古代的天人合一思想,不难看出,这种思想有着深刻的合理性。
中国古代的天人合一思想,强调人与自然的统一,人的行为与自然的协调,道德理性与自然理性的一致,充分显示了中国古代思想家对于主客体之间、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之间关系的辩证思考。根据这种思想,人不能违背自然规律,不能超越自然界的承受力去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破坏自然,而只能在顺从自然规律的条件下去利用自然、调整自然,使之更符合人类的需要,也使自然界的万物都能生长发展。另一方面,自然界也不是主宰人其社会的神秘力量,而是可以认识、可以为我所用的客观对象。这种思想长期实践的结果,是达到自然界与人的统一,人的精神、行为与外在自然的统一,自我身心平衡与自然环境平衡的统一,以及由于这些统一而达到的天道与人道的统一,从而实现完满和谐的精神需求。中国文化的天人合一思想,对于解决当今世界由于工业化和无限制地征服自然而带来的自然环境被污染、生态平衡遭破坏等问题,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对于我们今天正在进行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更有着防患于未然的重大现实意义。
小题1:下列关于“天人合一思想”的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它是中国古代思想家理性地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后形成的共识。
B.它具有民族色彩鲜明、内涵丰富深刻而内容十分复杂的特点。
C.它已经解决了主观认识与客观世界相统一的问题。
D.它所关注的核心问题是人类如何广泛地利用自然。
小题2:下列对文中恩格斯有关论述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阐述了人类与自然界之间协调统一的问题。
B.提醒人们不要随意干涉自然界的惯常行程。
C.认为思维规律和自然规律可以具有一致性。
D.丰富了天人合一思想并指出了它的局限性。
小题3: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中国古代天人合一思想有优于西方文化的地方。
B.现代人重视和研究天人合一思想,是基于对现实及发展问题的思考。
C.肯定天人合一思想的合理性,并不意味着对其思想内容的全盘接受。
D.以天人合一思想为指导,可以解决当今世界因工业化带来的各种社会问题。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