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共9分)终于皇帝在他最后的女舞伴面前站住了(他和三个妇女跳了舞),音乐停止了;一个焦急的副官跑到罗斯托夫家的人面前,请她们再让开一点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共9分)终于皇帝在他最后的女舞伴面前站住了(他和三个妇女跳了舞),音乐停止了;一个焦急的副官跑到罗斯托夫家的人面前,请她们再让开一点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不详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共9分)
终于皇帝在他最后的女舞伴面前站住了(他和三个妇女跳了舞),音乐停止了;一个焦急的副官跑到罗斯托夫家的人面前,请她们再让开一点,尽管她们已经靠在墙边了;接着乐队奏起了清晰的、正确的、动人的、有节奏的华姿曲。皇帝带着笑容向大厅里望了一下。过了一分钟——还没有人开始跳舞。司仪副官走到别素号娃伯爵夫人面前,邀请她。她微笑地举起手,没有望他,把手放在副官的肩上。司仪副官是个跳舞能手,他紧搂着他的舞伴的腰,自信、从容、平稳地和她开始在圈子的边上跳滑步,然后在大厅的角落抓住她的左手,把她转过来,由于音乐节奏越来越快,只听到副官的疾速的灵活的两腿发出有节奏的鞋刺声,每隔三个拍子,在旋转时,他的舞伴的天鹅绒衣服便飘起来,好像闪光一样。娜塔莎望着他们,几乎要哭了,因为跳第一圈华姿舞的不是她。
……
“我已经荣幸地认识了,假使伯爵小姐记得我,”安德来公爵恭敬地低低地鞠着躬说,和撇隆斯卡雅说他粗鲁恰恰完全相反,他走到娜塔莎面前,还未说完邀请跳舞的话,就伸出手去搂抱她的腰。他提议跳华姿舞。娜塔莎对于失望和狂喜都有所准备的焦急的面色,忽然明朗起来,露出了快乐、感激、小孩般的笑容。
“我等你好久了,”这个惊惶的、快乐的女孩子,当她把手放到安德烈来公爵的肩上时,似乎是用她那含泪的眼睛里所流露出来的笑容这么说。他们是走进圈子里面去的第二对。
安德来公爵是当时舞会中跳得最好的人之一。娜塔莎也跳得好极了。她那穿缎子舞鞋的小脚,迅速、轻巧、灵活地跳动着,她的脸上现出了幸福的喜色。
她的光脖子和手臂又瘦又不好看。和爱仑的肩膀比起来,她的肩膀是瘦的,胸脯是不明显的,手臂细的;但在爱仑身上,由于受到过上千人的目光的注视,仿佛涂上了一层油彩,而娜塔莎好像是一个第一次袒肩露臂的姑娘,假使不是他们使他相信,这是绝对必要的,她便要觉得这是很可羞的了。
安德烈公爵喜欢跳舞,他希望尽快避免别人同他进行政治性的、理智的谈话,希望尽快突破那种因为皇帝的驾临而形成的令他厌烦的拘束,所以他去跳舞,并且选择了娜塔莎,因为彼埃尔向他指出了她,因为她是他眼中所看到的第一个美女;但他刚刚揽住那个灵活的腰身,她便和他那么靠近地扭起身子,对他那么亲密地微笑了一下,她的魅力之酒使他陶醉了;当他换一口气,放下她,停下步子,开始望别的跳舞的人时,他觉得自己活泼年轻了。
小题1:“娜塔莎对于失望和狂喜都有所准备的焦急的面色忽然明朗起来,露出快乐,感激,小孩般的笑容。”“似乎是用她那含泪的眼睛里所流露出来的笑容这么说。”这些语句,通过对娜塔莎                      的描写,充分体现了人物的                                             的变化,也写出了一个                                         的少女形象。(3分)
小题2:作者将娜塔莎和爱伦对比,意在突出娜塔莎的                          (1分)
小题3:“他觉得自己活泼年轻了”言外之意是说安德烈公爵                         。(1分)
小题4:请写出你阅读的小说中,属于“圆形人物”的有                            ;属于“扁平人物”的有                             。(4分)
答案

小题1:神情、心理、娜塔莎是一个急需想得到异性肯定、青睐的少女形象。
小题1:纯真 ,纯朴。
小题1:爱上娜塔莎,心情异常快乐和兴奋。
小题1:圆形人物:娜塔莎、罗亭,
扁形人物:奥楚蔑洛夫 桑丘
解析

小题1:结合对人物的描写分析。
小题1:结合对人物的描写分析。
小题1:本题考查“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考点,能力层次为C,侧重“分析综合”能力的考查。要求理解作者在文中所表明的观点、态度,能进行正确的分析、归纳。
小题1:圆形人物是指文学作品中具有复杂性格特征的人物。这类人物在小说中往往都是多义与多变的人物。这类人物的特点是性格有形成与发展的过程。圆形人物基本特征是:圆形人物的塑造打破了好的全好、坏的全坏的简单分类方法,按照生活的本来面目去刻画人物形象,更真实、更深入地揭示人性的复杂、丰富,具有更高的审美价值。这种塑造人物的方法给读者一种多侧面、立体可感的印象,往往能够带来心灵的震动。   
圆形人物的性格比较丰满、复杂、立体感强。这种人物往往有一个比较稳定的性格轴心,同时又呈现出不同的性格侧面个性层次,这些不同的性格侧面和性格层次相互交错融合,构成一个独立自足、气象万千的“世界”。如阿Q、堂·吉诃德、哈姆雷特等。圆形人物是作者花大笔墨着力描写的对象,其性格轴心及多侧面、多层次的性格特征,是在不断变化的环境和复杂的矛盾关系中显现出来的,因而人物性格稳定而不凝固,给人一种流动感。这是一种动态型或发展型的人物塑造方式,她要求空间感和强调色彩。因此,典型的圆形人物,其性格必然是一个闪烁着各种色彩的多面体,它容量大,具有说不尽的性格内涵、多方面的审美意义,显示出多质、多向、多义的特点。
把具有复杂性格的人物形象称为“圆形人物”,把具有简单性格的人物形象之称为“扁形人物”。“扁形人物”一般说来,“只具备一种气质,甚至可以用一个句子表达出来”,性格固定、单一、突出、鲜明。扁形人物虽置身于各种环境,面对各种关系,却只和对方发生一种矛盾联系,其性格始终如一,稳定性极强,几乎没有什么发展变化。如,阿巴贡——吝啬,答尔丢夫——虚伪。以这种方式塑造人物,必然造成人物单质、单向、单义的特点。
俄国作家屠格涅夫的长篇小说《罗亭》描写了一个受过良好教育,善于思索满怀理想的青年罗亭,缺乏必要的实践生活的勇气和能力,当纯洁勇敢的姑娘爱上他时,他却顾虑重重,急流勇退,可谓语言的巨人,行动的矮子,是贵族小资产阶级的典型代表。
 西班牙塞万提斯名著《堂·吉诃德》中重要人物,堂·吉诃德的忠实侍从。其性格与主人相辅相成:主人耽于幻想,他处处求实;主人急公好义,他胆小怕事。在作品中,他的形象是不断发展的,最初显得愚蠢,后来逐渐愚中带黠。在下卷中,性格有进一步发展:在他被公爵夫人捉弄而做了“总督”时,断案公平合理且机智,为官清廉正直,尽管只有短短几天,却做出了政绩。但他不断地被人捉弄,最后悲惨地弃官。作者通过这一人物体现了对民主精神的追求。
举一反三
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9分,每小题3分)
能防子弹的人造皮肤
用蛛丝来防弹,这种听上去天方夜谭的说法,在今天也许会成为现实。荷兰艺术家杰勒·埃瑟迪从羊奶中提取出蛛丝纤维,织成了一块巴掌大的“布料”,并利用它培育出一层人造皮肤。这张巴掌大、含有蛛丝蛋白的人造皮肤,很可能就会给现代战争带来巨大变革。
蜘蛛产生的每根蜘蛛丝的抗拉强度是钢材的五倍,弹性也比人造纤维好得多,如蜘蛛网可以延伸到原长的十倍,而尼龙一旦延展到原长的20%就会发生断裂。这些超乎寻常的特性,也引发了人类对其利用的欲望。历史上的希腊人已经利用它的强度和韧性制作渔网以及包扎伤口的绷带。利用蜘蛛丝的特性,埃瑟迪做了这样大胆的实验,并在视频网站Youtube上公之于众:他把这块巴掌大的人造皮肤固定在枪靶上,然后用一支22毫米口径步枪,将子弹以329米/每秒的速度猛烈地倾泻在上面,但皮肤依然保持完好,高速摄像机忠实地记录了这一切。
美国犹他州大学的兰迪·里维斯给埃瑟迪提供了强韧的蛛丝纤维。兰迪通过基因改造,使得蚕丝含有了蛛丝蛋白,而通过基因改造的羊奶中也含有了同样的物质,经过特殊的溶剂萃取,科学家可以得到大量的蛛丝纤维。通过这两种途径得到的蛛丝纤维,强度和弹性虽然还比不上天然蛛丝,但已经让人叹为观止了。
埃瑟迪没有辜负兰迪的支持,她把这些蛛丝纤维与人体皮肤细胞交织,培育出新的皮肤细胞,形成一块“人造皮肤”并成功阻止了子弹的射击。她的这项计划同样得到了欧洲一项基因艺术奖提供的丰厚的资金支持。
最初,当兰迪收到埃瑟迪的这项计划邀请时也曾犹豫过,对他来说埃瑟迪的想法太超前了。不过,好奇心最终让兰迪接受了。而且埃瑟迪的这次生物艺术实验也让兰迪对自己这项研究的前途充满希望。虽然兰迪披露实验中子弹没有穿透皮肤,只是陷入皮肤2英寸,依然会损伤到皮肤下面的肌肉组织。
实际上,埃瑟迪并不是唯一一个打蛛丝主意的科学家。2011年7月,德国汉诺威医学院的科学家汉娜·温特作为第一作者发表了一篇论文,论文内容也是利用蛛丝纤维编织人造皮肤。她希望这种人造皮肤未来可以应用到医学领域,如烧伤等需要移植新皮肤的病人身上。不过温特说,人造皮肤需要足够强韧能取代失去的皮肤组织,并且能够保护伤口直到新生皮肤长出来。目前还没有找到一种方法完全替代从人体其他部位取用皮肤来移植,于是温特想到了古希腊人用来制作绷带的蜘蛛丝。她发现,只要提供其适当的营养、温度和空气,人体皮肤细胞在蛛丝网的网状结构中就可以获得新生。这种方法与兰迪他们使用的基本类似,而且这种方法可以使两种类型的皮肤细胞——保护皮肤的角质细胞和有弹性的纤维细胞同时生长。
如果说温特的研究是修复人们受伤的皮肤,那么埃瑟迪的设想更进一步,是希望人类的皮肤可以强大到免受伤害,甚至能够保护人的生命。
(摘自2011年9月16日出版的《环球》杂志第18期)
小题1: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说法的一项是: (  )
A.得到蛛丝纤维有两种途径,埃瑟迪的蛛丝纤维是从通过基因改造的羊奶中经过特殊的溶剂萃取出来的。
B.蛛丝纤维的研究与实验离不开不同国家科学家、艺术家和相关组织相互合作与支持。
C.温特的研究被称为给皮肤病人的礼物,因为她通过纤维制造的人造皮肤应用到了烧伤等需要移植新皮肤的病人身上。
D.蛛丝纤维与人体皮肤细胞交织,经培育形成“人造皮肤”后才能成功阻止子弹的射击。
小题2:不属于对划线句子原因的解释的一项是:(  )
A.埃瑟迪生物艺术实验,前期采用了兰迪提供的强韧的蛛丝纤维,成功获得了防子弹的目的。
B.子弹虽没穿透皮肤,但会损伤肌肉组织,所以人造皮肤还有许多值得期盼的研究成果。
C.兰迪和埃瑟迪有着相同的目标,都是希望人类皮肤免受伤害,甚至能保护人的生命。
D.兰迪和埃瑟迪采用让皮肤细胞在蛛网结构中获得新生的方法,也被德国科学家温特用基本类似的方法加以印证,给了兰迪希望。
小题3:根据文意,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提取蛛丝纤维并织成能防子弹的人造皮肤,可能就会给现代战争带来巨大变革。
B.埃瑟迪在视频网站Youtube上公布的实验,会像科幻大片一样引起网友的极大兴趣。
C.身为艺术家的埃瑟迪成功出位的表现说明,一旦艺术家和科学家联手,艺术创作会迈向一个新的境地。
D.利用蜘蛛丝自身强度和弹性特性,以及对其已知的应用进行大胆设想,是蛛丝纤维研究不断推进的基础。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文学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20分)
嘘——轻点
刘茂胜
每天清晨,邻家的几只鸽子,总是落在我的窗台上咕咕轻语,有的静静地梳理羽毛,有的在晨光中抖动着翅膀,仿佛轻轻地跳着华尔兹舞。每当这时,我总是对家人说:“嘘,轻点,别惊飞了它们。”而我的窗下,街边经常是停着几辆出租车,没人打车时,几位的哥总在一起轻声交谈着什么,仿佛就像是鸽子的咕咕轻语,而当乘客打车,出租车就像是一只只鸽子飞走。一次,天刚刚蒙蒙亮,我听见有位的哥说:“嘘,轻点!人们还在睡觉。”
这是我喜欢的晨间况味,有一种诗意在里面。而这种诗意,来自挪威诗人耶可布森的一首小诗,题目叫《嘘——轻点》,诗中写道:“嘘——轻点,大海说。嘘——轻点,岸边的浪花说。嘘——不要这么凶猛,不要这么高傲,不要这么突出。嘘——轻点,它对人们说,这是咱们的大地,咱们的永恒。”通常,诗是感性的产物,而不是诉诸理性,但有时候,一首诗歌里的轻声告诫,也是耐人寻味的。
晚年的季羡林先生躺在医院病床上,就像一位康复的病人,无须再用那些缠绕周身的各种管子一样,把头上的大师帽子摘了下来,一身轻松。这个举动颇受人争议,但也是耐人寻味,不管怎么说,多数名人很少会这样,戴多少顶大师的帽子也不嫌多,看见别人戴上什么大师的帽子,常常会被若有所失感刺痛,而一旦其中的某顶帽子被大风刮跑,多半会去拼命追赶自己的帽子。然而,季羡林老先生觉得这一顶顶帽子很沉,不如摘掉一身轻松。我似乎能够听见他轻轻地说:“嘘,轻点,我不是什么大师,别再吹捧我了。”或许,人的一生就是这样:尽你所能把自己镌刻在某个地方,然后,再大方地把自己的名字涂掉。
前些天,我在一家电视台直播的情感类节目里,看到一位优雅的女士。在这个节目里,她轻声叙说着自己的婚姻经历,没有感情失控地揭她前夫的老底,没把自己看成是一位受害天使,把前夫看成一位十恶不赦的恶魔。她没有把前夫的电话告诉主持人,让主持人全然不顾人家的隐私权,用各种问题把人家逼到墙角。我甚至还听到她对前夫说:“祝你好运。”就这位女士来说,我可以大胆地推测,她知道婚姻生活中的夫妻双方,可能都存在着某种人性的弱点,她来这个节目组里,不是重重地摔一下门,然后愤然而去。我之所以用了优雅一词,是因为她懂得“嘘——轻点”,婚姻之门,有些再也进不去了,就轻轻地退出来,轻轻地带上那扇门。
然而,从某种角度上说,今天我们所面对的这个时代,许多人似乎更推崇的是艾伦·金斯堡的那首长诗《嚎叫》,而不是耶可布森这首小诗《嘘——轻点》。许多人沉醉于嚎叫之中,把大喊大叫歇斯底里当成了一种时髦,而不是“嘘——轻点”,有话好好说或有话轻声说。今天的人们似乎更愿意朝着拥堵的交通,朝着医院和银行大喊大叫,朝着球场上的裁判员,朝着我们的亲朋好友或是邻居大喊大叫。德国汉学家顾彬说中国的作家们,成大器的少,互相瞧不起,没有什么学术性批评,就会打架或者是死掐。尽管有人对此耿耿于怀,但我认为他说的确有某些道理。时至今日,诗人耶可布森的这个“嘘——轻点”,或许,真的具有某种启迪作用,而诗人耶可布森诗中的最后一句,说得太好了:“嘘,轻点,这是咱们的大地,咱们的永恒。”
注:《嚎叫》是美国诗人金斯堡最著名的诗作,也是他对社会影响最大的长诗,被人们称为“50年代的荒原”。全诗共分三章,通篇是怨气冲天的牢骚。愤慨不平的责问,狂怒的批评和无可奈的衷诉,带着强烈的冲动,表现出美国青年在资本主义非人化的世界中的敏感、急躁心情和忧郁徬徨的态度。
小题1: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  )
A.作者从邻家的鸽子写起,引出“嘘,轻点”的话题,然后由浅入深展开。
B.文中的“管子”和“帽子”都有深刻寓意,前者指事务缠身,后者指学术头衔。
C.文中划线句子中“重重地摔一下门”的意思是对自己的婚姻猛烈抨击,大发牢骚。
D.从全文看,作者认为在现今社会,《嘘,轻点》比《嚎叫》更有价值。
E.本文围绕“嘘,轻点”,从身边小事说起,然后联系到个人、家庭、社会生活,对现代人有启迪的作用。
小题2:联系全文,作者所说的“嘘,轻点”都有哪些具体体现?请分条概括。(6分)
小题3:文章最后用耶可布森诗中的最后一句“嘘,轻点,这是咱们的大地,咱们的永恒”收尾,有什么寓意? (4分)
小题4:作者提倡“嘘,轻点”,但并没有明确表明反对那些做法。请结合文本,就作者反对什么做法进行探究。(6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小题。
太阳·老人·少女
【苏联】瓦西里·舒克申
白天像是烧着明晃晃的大火。土地是灼热的,树木也是灼热的。草都干枯了,踩上去沙沙作响。
到傍晚才有了凉意。
这时候,一位年迈的老人出现在湍急的卡图尼河的岸边。他总是在老地方坐下——在那棵长在水中的盘根错节的老树旁;然后就向太阳凝望。
太阳正落到山后去。傍晚时的太阳看上去又大,又红。
老人一动也不动地坐着,双手放在膝上——这是一双深褐色、干枯的手,手上的皱纹多得惊人。他脸上也刻满了皱纹,湿润的眼睛黯然无光。他的颈项很细,头也小,但盖满了白发。蓝色的印花布衫下支撑着瘦削的肩胛骨。
有一天,老人正这样坐着的时候,听到背后有人说话:“您好,老爷爷!”
老人点了点头。一个少女在他身旁坐下,她手里提着一只扁平的小箱子。
“我给您画一张像,可以吗?”少女问。
老人沉默了片刻。他望着太阳,眨动着微微发红的眼睑,那上面已经没有睫毛了。
“我如今可不好看了。”他说。
“为什么?”少女有些茫然地说,“不,您很美,老爷爷。”
“而且还有病。”
少女对老人看了很久。然后,她用自己柔软的小手抚摸着老人那只酱色的干枯的手说“您很美,老爷爷。真的。”
老人淡淡地笑了笑。“既然这样,那你就画吧!”
少女打开了箱子。老人一直望着太阳。
少女画着,她从侧面仔细端详老人的面容。
“多好的太阳啊!”老人低声地赞叹说。
“怎么好?”少女不懂。
“它多大啊!”
“你看那河水,多好看……对面岸边的……”
太阳轻轻接触到阿尔泰山的山顶,便开始缓慢地沉入远方蓝色的天底里去。后来,太阳完全隐藏到山脊后面了。一束鲜艳的金光,投在淡绿的天幕上。
“太阳落下去了。”老人叹息说。
少女把画纸叠好,放进箱子。
他们就这样静坐了一会儿,谛听微微的水波急促地拍打河岸的声音。
“您明天到这里来吗,老爷爷?”她问老人。“来。”他答应道。
少女站起身,到村里去了。老人又坐了一会儿,也走了。
他回到家里,在炉子旁边他那个小角落里坐下。他默默无言地坐着。
儿子下工回来时总是疲惫不堪,百事都不顺心的样子,儿媳妇也总是带着气。孙子都已长大,进城去了。家里没有他们冷清得很。
大家坐下来吃晚饭。他们给老人把面包捏碎,和到牛奶里。他挨在桌子边喝着,小心翼翼地不让勺子碰到盘子,生怕弄得太响。大家都不说话。
第二天傍晚,老人和少女又坐在河岸边那棵盘根错节的树旁。少女匆忙地画着,老人一面望着太阳,一面说:
“以前我当木工,活儿总是挺多。几个儿子也都是木匠。打仗的时候死了四个,剩下两个。
现在我跟一个儿子过,他叫斯捷潘。万卡在城里住,是一个工地上的主任。他有信来,说生活不错。他们来这里做过客。我有许多孙子,他们都喜欢我,现在都分散在各个城市里……”
少女在画老人的双手,她画了又涂,涂了又画,心情很急迫,也很激动。
“生活很艰难吧?”她问道,好像没听见老人的话。
“什么?艰难?”老人很惊讶,“我活得挺好呀!”
现在轮到少女惊讶了,为老人的安详和平静。
太阳又落到山后去了。天边又悄悄燃起红霞。
“明天是阴雨天。”老人说。
少女看了看明朗的天空,“为什么?”
“我浑身酸疼。”
“你明天来吗,老爷爷?”
“不知道,”老人没有立刻回答,“不知怎么回事,浑身都疼。”
老人站起身,沿着小路上坡了。
少女望着他的背影,一直等他折进小巷。他走得很慢,低头看着脚下的路。少女忽然产生一个奇怪的猜想:她仿佛觉得老人是个盲人。
第二天老人没到河岸边来。少女独自坐着,想念着老人。他的一生是那样简单,那样平常,而其中又含有某种不简单、不平常的东西。“太阳是平平常常地升起,平平常常地落下,”少女想道,“但难道这是平平常常吗?”于是她长久地审视着自己的画,忧伤起来。
老人第三天、第四天都没有来。
少女于是去寻找他的家。她找到了。院子里一个身材高大、年近五十的男人正在台子上刨松木板。
“请问,有位老爷爷是住在这里……”
男人仔细而又有点奇怪地打量她。
“原来在,”男人说,“我这不正在给他做棺材嘛。”
少女惊愕地张开了嘴。男人又低下头来刨木板。
“请问,他是盲人吗?”少女沉默了许久说。
“是瞎子。”
“瞎了很久吗?”
“十年了。怎么?”
“没什么……”
少女走出院子,她靠着篱笆哭了。不过,又觉得自己好像在不知不觉中长大了。
小题1:在小说中,多次出现的太阳对人物形象的刻画有哪些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小题2:小说中对老人家庭生活的叙写是否多余?为什么?(4分)
小题3:小说结尾才交代老人是个盲人。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4分)
小题4:请结合全文,探究这篇小说的丰富意蕴。(6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小题。
东有日本,西有美国,都是动漫产业的大国。日本原有三大国宝,分别是茶道、艺伎、相扑,现在动漫已经被誉为第四项国宝。
根据三菱研究所的调查,日本有87%的人喜欢漫画,而拥有与漫画人物形象相关商品的占了84%。漫画界的殿堂级人物手冢治虫被称为“1亿人的手冢治虫”,日本漫画连载杂志的代表《周刊少年》在1995年创下653万本的最高销售纪录。这足以说明日本庞大的内需市场具有的能量。
2007年日本动漫产业销售额为4810亿日元,而2008年则为4483亿日元,这样的金额也让动漫成了日本出版业的龙头。日本前首相麻生太郎曾提出“酷日本”的口号,力图将日本的漫画、动画市场拓展到全球。从1990年代以后,日本动漫出版商更积极开拓海外市场,不仅建构了巨大的产业链,且将日本人的形象做了最好的国际宣传。日本成了动漫输出大国,全球不少国家播放的动漫片,有很大的比例来自日本。
一年绘制十册漫画单行本的漫画家,仅仅在发行版税方面,就有2.8亿日元的年收入。这让中国的漫画家望尘莫及,也是日本的精英竞相投入动漫产业的原因。但新人要得到认同很不容易,通常要拿着自已作品到处拜访出版社,或是投稿各种甄选比赛。可是一旦作品受欢迎。
“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则告别勉强糊口的阶段了。多数的日本漫画家在正式出道前,多半从名漫画家助手开始做起,除了学习画漫画的必需技能之外,最重要的是实地见习漫画家孕育作品的过程,包括灵感收集、角色设定、构思分镜等。近来漫画家借由和电视电影业界的合作,增加了漫画作品的能见度。十年间阅读漫画的人数更是增长了5倍之多。
小题1:动漫被誉为日本的“第四项国宝”,根据是什么?(5分)
小题2:日本成为动漫强国的原因有哪些?(4分)
小题3:我国漫画家要取得成功,可向日本同行借鉴什么?(6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浅谈宋词的衰微
金晶
(1)与社会生活是联系紧密的。当诗歌发展慢慢走向了它的高峰,在被喻为“诗唐”的唐朝可谓是“全民皆诗”,诗的社会化和艺术化程度借着统治者的诗赋取士达到了空前绝后,更产生了像李杜这样诗坛上的“双子星座”。然而,正像鲁迅先生所说的:“好诗到唐都已经作完,以后如没有能翻出如来佛之手掌心的大可不必作诗。”的确,诗至宋虽又有中兴,但“物壮则老”,宋诗怎么也未能再现唐诗的辉煌。但是宋人很聪明,不再像唐人那样“写情”而重“思理”。最具代表性的就是苏轼的“以文为诗”、“以议论为诗”和黄庭坚的“点铁成金”、“夺胎换骨”的诗学主张。但这样下去,诗所孕育的真情实感便渐渐减少,便成了文人议论、卖弄学问、展现诗艺的工具。如果诗歌创作可以很少地投入情感,那么诗歌便越来越成了一种纯形式的文字游戏。再加上宋取士不考诗而考策论,故诗的社会影响力逐渐减小,越来越私人化、技巧化,成了文人创作的专利。故诗入了文人的封闭圈、抛开广阔的社会生活,也就很难再现生机。
(2)可见,诗告别自己的黄金时代与文人创作的私人化、技巧化息息相关,词的衰微亦是同理:词起初生长于民间,逐渐转移到文人手中并达到辉煌,后又由于文人一次又一次艺术上的实验、“灾难性”地创新,使得词在一次又一次的大放异彩后逐渐脱离生活走向绝境。而且这一衰败借着诗之衰亡的东风而更加骤剧。
(3)至于诗“变唐入宋”的转折点,人们将目光投向了韩愈。的确,韩愈不仅提倡“以文为诗”,而且在创作中他还真正做到了“以文为戏”、“以诗为戏”。这方面欧阳修最受韩愈的影响。欧阳修的创作诗和词是分离的,诗是用来记录生活,而词中则有着大量的游戏之笔。同样,柳永的诗风和词风也是分裂的。在诗中不妨正经点儿反映民生疾苦,而在词里表现的则是伤女、怀远的悲切之情。虽然这个宋代第一个专力写词的词人使得词牢牢地扎入了文人圈,但从其创作“凡有井水饮处,皆可歌柳词”的俚俗色彩可知柳词中的文人世界与市井世界还没有完全分开。苏轼第一次达成了“诗词合一”,“以诗为词”为词注入了一股清旷之气。他以那种乐观高致的文人生活样貌最终将词由市井推向了高阁。由于苏轼的革命性的改造,词成了一种特殊的、长短不齐的诗,并且他卓越的个人创作成就将宋词的发展推向了高峰,但他革命性改造的另一后果则是使得正值壮年的词与已近暮年的诗同步,使得宋词和宋诗的发展拉齐,这无疑加速了词的衰老,造成了宋词的未老先衰。有意思的是,诗经过漫长的发展而达到顶峰,其衰落也是缓慢地下滑,而词却迅速地攀顶,而又借诗之下滑之势而迅速地衰落。
(4)故当一种艺术愈加私人化的时候,它就越容易成为少数人案头清玩的消遣,当一种艺术越脱离生活的时候,它就越加容易失去生命力。当对技巧的追求成了主宰性的力量,那么艺术只能堕入一种纯粹的文字游戏,艺术也将走向它的终结。
(选自《世纪桥·理论版》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宋词的衰微”原因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产生于民间并在文人手中达到辉煌,被文人一次又一次艺术上的实验、“灾难性”地创新,诗衰亡的影响,都是宋词衰微的原因。
B.苏轼对宋词革命性的改造使得宋词超越了自身发展阶段,与已近衰亡的宋诗拉齐,这加速了宋词的衰老,造成了宋词的提前衰微。
C.当作为艺术形式的宋词创作人群日益减少,只是作为少数人案头清玩的消遣,脱离生活的时候,它就失去了艺术生命力而衰微。
D.当词作者在创作时可以很少地投入情感,而只是单纯地追求作词的技巧,宋词就堕入了一种纯粹的文字游戏,也必然导致其衰微。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诗歌在唐代走向了它的高峰,这与诗歌同社会生活联系紧密,统治者凭借诗赋取士,诗歌的社会化和艺术程度高是分不开的。
B.苏轼“以文为诗”、“以议论为诗”和黄庭坚“点铁成金”等诗学主张形成的原因是宋代取士不考诗而考策论。
C.韩愈“以文为诗”的主张促成诗“变唐入宋”转折点的形成,只是因为受韩愈的影响,欧阳修同样用诗记录生活,词中则有大量的游戏之笔。
D.苏轼对词的革命性改造,使词成了一种特殊的、长短不齐的诗,他的个人创作成就也将宋词推向高峰,使词成了高雅艺术。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歌发展到了唐代已经达到了无法超越的巅峰状态,即使在宋代那样人才辈出的年代,也未能再现诗歌昔日的辉煌。
B.宋代取士考试内容为策论,也使得诗歌的社会影响力逐渐减小,抛开了广阔的社会生活,进入了文人的封闭圈,失去了生机。
C.宋代专业词人柳永的诗风和词风也是分裂的,与诗不同的是,他在词里表现的是伤女、怀远的悲切之情,使词牢牢地扎入文人圈。
D.无论是诗的缓慢发展到顶峰之后缓慢下滑,还是词的迅速登顶之后又迅速下滑,都体现出广阔的社会生活对艺术的重要性。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