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18分)项羽何以输给刘邦?刘邦战胜项羽,常常让人觉得不可思议。项羽是个贵族,是个英雄;刘邦是个贫民,是个流氓。项羽的出身是相当高贵的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18分)项羽何以输给刘邦?刘邦战胜项羽,常常让人觉得不可思议。项羽是个贵族,是个英雄;刘邦是个贫民,是个流氓。项羽的出身是相当高贵的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不详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18分)
项羽何以输给刘邦?
刘邦战胜项羽,常常让人觉得不可思议。项羽是个贵族,是个英雄;刘邦是个贫民,是个流氓。项羽的出身是相当高贵的,他的祖父是楚国名将,到了项羽父亲他们这一代,这个家族就开始破落了,不过破落也还是贵族。刘邦是没有名也没有字的,他被唤做刘季,就是刘小的意思;项羽可是正儿八经有名字的,叫做项籍,也是有字的,叫项羽。
楚汉战争中,刘邦手下有一个神箭手楼烦一箭就把项羽那边的一个人给射死了。项羽大怒,出来往那儿一站大吼一声,楼烦被吓得屁滚尿流。在灭秦和楚汉战争中,项羽几乎是每战必胜。而刘邦的本事就是司马迁说的“好酒及色”。在整个战争中,没有一场战争是刘邦指挥的。刘邦的本事只有一句话一一为之奈何?问张良,问陈平,问韩信。
但是我们如果冷静地分析,就会发现刘邦的胜利是有道理的。刘邦攻进了关中,后来项羽也进入了咸阳,他们获得了推翻秦王朝的胜利。在这场胜利面前,刘邦和项羽的表现完全不同。刘邦不***子婴,约法三章,秋毫无犯。这是一个了不得的举动。范增对项羽说,项王,刘邦这个人可不能小看。但项羽听不进去,***子婴,烧宫室,屠咸阳……项羽完全不动脑筋。有人劝说项羽,说咸阳这个地方是帝王之都,您应该定都咸阳。但是,这个时候秦宫已经被项羽烧光了,也没地方住了,项羽又一门心思想回老家去。于是就说了这样的话:“富贵而不还乡,如衣锦夜行。”
到了楚汉战争的最后关头,刘邦准备和项羽在垓下会战,这时韩信、彭越和英布都按兵不动。这时候刘邦就问张良说,子房啊,我准备胜利以后把天下给分了,你看分给哪些人比较合适呢?张良说,彭越和英布本来是在楚汉之间摇摆的,现在倾向于汉;韩信现在独当一面,如果你愿意把土地分给他们的话,他们一定会来帮助你合围项羽的。刘邦说行,就这么跟他们约定了。结果这几支军队全都来了,把项羽团团围住,予以消灭。
韩信说,项王这个人婆婆妈妈的,将士有谁受了伤,他会亲自拎着饭篮去探视,流着眼泪拉着你的手,说长道短。可是我们有了战功,他要封一个官爵,一颗印捏在手上,磨过来磨过去,直到方的变成圆的,他都不给人。
这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刘邦是英雄,项羽是英雄,只不过他们是不同的英雄而已。项羽是本色英雄,他所表现的是自己的英雄本色,是没有遮掩顾忌、不计利害成败地把它表现出来,因此在“成者王败者寇”这样一种历史传统中,项羽依然能得到人们的凭吊和同情。
(节选自《易中天品读汉代风云人物》,有删改)
小题1:作者为什么说“刘邦战胜项羽常常让人觉得匪夷所思”?(6分)
小题2:本文认为项羽输给刘邦是有道理的。作者运用对比手法从哪几个方面论述理由的?(6分)
小题3:从上文内容来看,项羽进入咸阳后说了句“富贵而不还乡,如衣锦夜行。”如何理解评价他此时所讲的这句话?(6分)
答案

小题1:①项羽是个贵族,是个英雄;刘邦是个贫民,是个流氓。
②项羽的能力很强,而且非常勇敢;而刘邦只喜欢酒色。
③就家庭背景、集团力量和个人魅力而言,刘邦和项羽都是不可同日而语的。
小题1:(1)在胜利面前表现出的心态:刘邦志向远大,项羽鼠目寸光。
(2)在待人方面:刘邦豁达大度,项羽气量狭窄。(以上内容每个分句1分,合计6分)
小题1:这句话充分反映出项羽不听旁人劝告只求衣锦还乡的心理,(2分)与刘邦相比更显示出他的目光短浅,(2分)同时在胜利面前的这种得意狂妄,也是他输给刘邦的原因之一。(2分)
解析

举一反三
阅读剧本节选,完成小题。(10分)
罗密欧与朱丽叶(节选)
莎士比亚
【罗 密 欧】①把那锄头跟铁钳给我。且慢,拿着这封信;等天一亮,你就把它送给我的父亲。把火把给我。听好我的吩咐,无论你听见什么瞧见什么,都远远地站着不许动,免得妨碍我的事情;要是动一动,我就要你的命。我所以要跑下这个坟墓里去,一部分的原因是要探望探望我的爱人,可是主要的理由却是要从她的手指上取下一个宝贵的指环,因为我有一个很重要的用途。所以你赶快给我走开吧;要是你不相信我的话,胆敢回来窥伺我的行动,那么,我可以对天发誓,我要把你的骨骼一节一节扯下来,让这饥饿的墓地上散满了你的肢体。②我现在的心境非常狂野,比饿虎或是咆哮的怒海都要凶猛无情,你可不要惹我性起。
……
【罗 密 欧】你无情的泥土,吞噬了世上最可爱的人儿,我要掰开你的馋吻,(将墓门掘开)索性让你再吃一个饱!
【帕 里 斯】……(上前)万恶的蒙太古!停止你的罪恶的工作,难道你***了他们还不够,还要在死人身上发泄你的仇恨吗?该死的凶徒,赶快束手就捕,跟我见官去!
【罗 密 欧】我果然该死,所以才到这儿来。年轻人,不要激怒一个不顾死活的人,快快离开我走吧;想想这些死了的人,你也该胆寒了。年轻人,请你不要激动我的怒气,使我再犯一次罪。……
【帕 里 斯】我不听你这种鬼话;你是一个罪犯,我要逮捕你。
【罗 密 欧】你一定要激怒我吗?那么好,来,朋友!(二人格斗)
【帕 里 斯】(倒下)啊,我死了!——你倘有几分仁慈,打开墓门来,把我放在朱丽叶的身旁吧!(死)
【罗 密 欧】好,我愿意成全你的志愿。……啊!把你的手给我,你我都是记录在厄运的黑册上的人,我要把你葬在一个胜利的坟墓里。一个坟墓吗?啊,不!被***害的少年,这是一个灯塔,因为朱丽叶睡在这里,她的美貌使这一个墓窟变成一座充满光明的欢宴的华堂。死了的人,躺在那儿吧,一个死了的人把你安葬了。(将帕里斯放入墓中)人们临死的时候,往往反会觉得心中愉快,旁观的人便说这是死前的一阵回光返照。啊!这也就是我的回光返照吗?啊,我的爱人!我的妻子!死虽然已经吸去了你呼吸中的芳蜜,却还没有力量摧残你的美貌。你还没有被他征服,你的嘴唇上、面庞上,依然显着红润的美艳,不曾让灰白的死亡进占。提伯尔特,你也裹着你的血淋淋的殓衾躺在那儿吗?啊!你的青春葬送在你仇人的手里,现在我来替你报仇了,我要亲手***死那***害你的人。原谅我吧,兄弟!③啊!亲爱的朱丽叶,你为什么依然这样美丽?难道那虚无的死亡,那枯瘦可憎的妖魔,也是个多情的种子,所以把你藏匿在这幽暗的洞府里做他的情妇吗?为了防止这样的事情,我要永远陪伴着你,再不离开这漫漫长夜的幽宫。我要留在这儿,跟你的侍婢,那些蛆虫们在一起。啊!我要在这儿永久安息下来,从我这厌倦人世的凡躯上挣脱恶运的束缚。④眼睛,瞧你的最后一眼吧!手臂,作你最后一次的拥抱吧!嘴唇,啊!你呼吸的门户,用一个合法的吻,跟网罗一切的死亡订立一个永久的契约吧!
小题1:下面对选文中有关语句的含义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画线句①所表现出来的语气是命令中夹有恐吓。
B.从画线句②中可推测出罗密欧本来的性格应该是暴烈的。
C.画线句③表现了罗密欧的极度痛苦和深深思念。
D.画线句④运用排比的修辞,表达了罗密欧即对生活的眷恋,又有追随朱丽叶而去的决心。
小题2:“这是一个灯塔”中的“这”具体指代什么?为什么这么说?(3分)
小题3:说说剧中罗密欧对坟墓、死亡有什么样的矛盾看法?这种对同一事物的矛盾看法表明了什么? (5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14分)
方寸田园(节选)      琦君
一位文友自美归来,与朋友们畅叙离情以后,就悄悄地回到她乡间自己经营的三间小屋中,读书译作,静静地度过农历新年。她可说真懂得众人皆忙我独闲的诀窍。难怪另一位文友欣羡地说:“真希望什么时候也有个田园可归。但又觉得自己仍不够那份淡泊,俗愿尚多,大概没有那种褔分。”
人到中年以后,心情由绚烂趋于平淡,本来都会倾向山水田园,可是生为一个忙碌的现代人,既无时间寻幽探胜,更不可能遁迹深山,倒不如安之若命地在现实生活中追寻一些那位文友所谓的“俗愿”,亦未始不可以充实一下心灵。否则居魏阙而思江湖,心情反而不能平静。杜甫虽然讴歌“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浊”,他自己并不甘心做一个“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的佳人。因为他既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大愿,也有“但愿我与汝,终老不相离”的小愿。人若没有一愿,就没有了热诚,也失去了生活的情趣,恐怕连山水田园之乐,都不能体会了。
说起我们这些人的俗愿,也是非常容易满足的。比如说,逛逛书店,买到自己心爱的书;观摩书画展,领略一下名家笔下的意境;听听音乐会、演讲会,扩展一下胸怀;抽空去买点鲜花或小摆饰给小屋添点生机绿意;甚至研究一下化妆术使自己容光焕发一番;以至学习一下烹调术使全家大快朵颐,这些都不能说是奢侈的俗愿,倒可以说是极淡泊的雅愿,使自己活得健康,活得快乐。同时将快乐、健康与友人共享,如此则虽然身处现代都市之中,也不会感到都市的俗尘,令人生厌了。
最近在一位朋友家中小聚,他小小的客室壁间,挂着不同风格的书画。风雅的主人如数家珍似地为我们解说画法、笔意。他的书房里更有许多心爱的汉砚,青田石陶器等等,闲来把玩,意兴无穷。最有趣的是书桌边一树枯藤,悬着一个葫芦。书架上一座老树丫杈,嵌着一块圆卵石,他将山中的盎然古意,移置几案之间,真是位懂得如何美化生活的雅人。
如此看来,我们暂时无田园可归时,无妨在方寸灵台之间,自辟一片田园,不但自己能倘佯其间,亦可以此境与朋友共享。那么,纵使“结庐在人境”,也可以“心远地自偏”了。
小题1:“方寸田园”和“居魏阙而思江湖”在文中分别指的是什么?(4分)
小题2:作者列举杜甫的事例,主要用来说明作者怎样的思想倾向?(4分)
小题3:纵观全文,作者分别写了哪几种人的怎样的生活愿望?(6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文化苦旅》名篇《夜雨诗意》,完成小题。
几年前我在庐山旅行的时候,常常能在荒岭草径边看到房屋的废墟,断壁残垣显示出它们曾经是一座座精雅别墅的所在,而不是当地山民的居舍。不知是哪些富有的雅士诗兴突发,要在这儿离群索居,独享自然。然而,最终他们都没有久住,我想多半是因为无法消受荒山夜雨时可怖的氛围。但毫无疑问,此间的诗意却是无与伦比的充沛。
去年我遇到一位美国教授,闲谈间竟也提到了夜雨。教授说,他也深深迷恋着这种诗意,所以特意在城郊的山顶造了一间考究的白木房子,只要有夜雨袭来,他就立即驾车上山。
他邀请我到他的白木房子里住几天,我至今未去,但完全能想象,他对夜雨的领受与我的感悟大为逆反。苦旅的狼狈不见了,荒寂的恐怖不见了,只是在紧张生活的空闲,读一首诗,亲抚一下自然,一切是那样的轻松和潇洒。
在这里,我们显然遇到了一个美学上的麻烦。某种感人的震撼和深厚的诗意似乎注定要与艰难相伴随,当现代交通工具和营造手段使夜雨完全失去了苦涩味,其间的诗意也就走向浮薄。我至今还无法适应在中国传统的山水画中加上火车、汽车和高压电线,尽管我对这种文明本身毫无推拒之意。去一趟四川恨不得能买到当天的飞机票,但家里挂的却要一幅描尽山道奇险、步履维艰的“蜀山行旅图”。在灯光灿烂的现代都市街道上驾车遇雨,实在是谈不上多少诗意的,只有一次在一个海滨,天色已晚,瓢泼大雨就像把我们的车摔进了大瀑布的中心,司机完全认不得路了,一路慌乱地在水帘和夜幕间转悠,事后倒觉得有了点诗意,原因也许正是碰到了自然所给予的艰难。
在与自然周旋的漫漫长途中,有时自然的暴力会把人完全吞没,如地震,如海啸,如泥石流,人一时还很难从中提取出美。人至少要在有可能与自然对峙的时候才会酿造美。在这种对峙中,有时人明确无误地战胜了自然,例如汽车、电灯、柏油路的出现,产生了一种松快愉悦的美;有时人与自然较量得十分吃力,两相憋劲,势均力敌,那就会产生峻厉、庄严、扣人心弦的悲剧美。由于这种美衬托了人类严峻的生存状态,考验了人类终极性的生命力,因此显得格外动人心魄。人类的生活方式可以日新月异,但这种终极性的体验却有永久价值。也许正是这个原因吧,历史上一切真正懂艺术的人总会着迷于这种美学形态,而希腊悲剧乃至种种原始艺术总是成为人类不衰的审美热点。过于整饬、圆熟的审美格局反射了人对自然的战胜状态和凌驾状态,可以让人产生一种方便感和舒坦感,却无法对应出一种生命考验。因此,欧洲启蒙主义的大师们不赞成法国古典主义的大一统,不赞成把人类的社会生活和艺术生活都处理成凡尔赛宫园林一般的规整。他们呼唤危崖、怒海、莽林,呼唤与之相对应的生命状态。这便是他们心中的诗意,狄德罗甚至直捷地说,人类生活越是精雅,文明就越缺少诗意。难道是他们在抵拒现代吗?不,他们是启蒙者,分明启蒙出了一个活生生的现代。现代,本不是一种文质彬彬的搭建,而是人类的原始创造力的发展。
因此,再现代的人也愿意一再地在“蜀山行旅图”中把延绵千年的生命力重温一遍,愿意一再地品味苦涩的夜雨,然后踩着泥泞走向未来。
小题1:下列对原文的理解,不准确的两项是(   ) (  )(4分)
A.开头通过对比作者与教授对夜雨诗意的不同体会,引出本文的题旨。
B.所谓“美学上的麻烦”指的是容易使人产生困惑的美学难题。
C.作者欣赏“蜀山行旅图”的诗意并不意味着对现代交通工具的推拒。
D.作者认为人们对方便和舒适的追求是与审美体验背道而驰的。
E、欧洲的启蒙主义大师们对凡尔赛宫园林的规整并不持肯定的态度。
小题2:文章倒数第二段中,作者阐述了哪两种美?(2分)
小题3:有人认为,“现代”是没有诗意的文明阶段。本文作者是否同意这一看法?为什么?请加以说明。(4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按照通行的说法,国学是一个相对于西学的概念,指中国本土固有之学术。早期的国学倡导者主要侧重传统的经史诸子之学,如章太炎认为国学内容包括诸子、文史、制度、内典、宋明理学、中国历史六个方面,其代表作《国故论衡》三卷,分论小学、文学、诸子。这可以说代表了上世纪初人们对国学的认识。上世纪20年代初,梁启超、胡适应《清华周刊》之邀,分别开列出国学“最低限度”必读书目各190种,涵盖了思想史、文学史、社会史以
及文字音韵训诂之学诸多方面,且不以古人著述为限。
梁、胡二人所开书目虽然繁多,但古典文论书目几乎阙如,只有梁启超在190种必读书目的“随意涉览书类”中列入《文心雕龙》《苕溪渔隐丛话》《词苑丛谈》《剧说》数种,并不将其视为国学的主要内容。当然这也有其客观原因。一方面,如前所述,古典文论在传统的图书分类中只是以“诗文评”的名目附录于集部,因此在列出的各家文集中实已包含了古典文论的成分;另一方面,诸子、史传中同样也体现了古人的文学思想,只是混杂在有关哲学、伦理、史学的论述中,未能独立出来而已。而从主观方面来说,中国古典文论学科意识尚未形成,更是导致上述状况的重要缘由。以是之故,尽管在梁、胡之后,仍有不少学人继续开出国学书目,编辑出版国学丛书,但古典文论方面的典籍同样未得到应有的关注。即使到了90年代初国学复兴,辽宁教育出版社出版由著名学者张岱年主编的“国学丛书”时,仍是沿袭传统的理念,只不过加入了自然科学的内容。在第一批20本书目中,我们甚至看
不到文学的影子。
不过,随着国学内涵的具体化,中国古典文论终于被明确纳入国学的范畴。1993年,北京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编辑出版《国学研究》,其约稿范围涵盖了文学史、文字学、文献学、社会史、思想史、科技史、文化史等共27个门类,“古典文论”为其中之一。此后,中国古典文论典籍开始进入国学丛书。如中华书局2002年出版的《国学入门丛书》12种中收入了王国维的《人间词话》;北京国学时代文化传播股份有限公司于2003年推出《国学备览》电子版,共81部古籍,其中属于古典文论有5部(《文心雕龙》《诗品》《二十四诗品》
《六一诗话》《人间词话》)。
尽管所占比重并不算大,但是应该看到,古典文论在整个国学体系中的确占有一个特殊的位置。这主要表现在:首先,从实际的情况看,中国古典文论并不限于某个特定的领域,而是跨越了经史子集,也就是说,在传统经学、史学、诸子学和文学中都有古典文论的因子。譬如经学中的《周易》学、《诗经》学,史学中王充的《论衡》、刘知几的《史通》,诸子学中的《论语》《孟子》《庄子》等,都包含了不少古典文论的内容。集部就更不用说了。其次,从知识构成系统看,古典文论正处在一个中间环节——它是古人文学创作实践的理论总结,又是古人哲学、美学思想在文学批评领域的具体显现。此外,我们还可以说,古典文论一头连着传统的思想文化,另一头连着文学以外的其他古典艺术,尤其是音乐、绘画、戏曲。由此说来,古典文论的这种特殊性一方面使得它在国学体系中常常被边缘化,但另一方面,正是由于这种跨界性,古典文论又为普通人了解国学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切入点。从古典文论入手,向上可以深入体悟古典美学、哲学,向下可以具体赏析古典诗词文赋,更可以左右拓展
,旁及传统文化和古典艺术。
(摘编自《中国艺术报》2010年5月26日期,张海明《中国古典文论的当代价值》)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第一、二两段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国学是一个相对于西学的概念,指中国本土固有之学术,章太炎的观点代表上世纪初人们对国学的认识。
B.从章太灸的著作《国故论衡》可以看到早期的国学倡导者对国学的认识,即侧重传统的经史诸子之学。
C.梁启超、胡适分别开列出国学“最低限度”必渎书目各190种,种类繁多,涵盖很广,但并不将古典文论视为国学的主要内容。
D.上世纪20年代初,古典文论学科意识尚未形成,这是名家开列的国学必读书目中没有将其纳入国学范畴的主观方面的原因。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古典文论在名家开出的国学必读书目中未能得到关注,原因就是传统的图书分类中,古
典文论是以“诗文评”的名目附录于集部,各家文集中实已包含了古典文论的成分。
B.上世纪90年代至今,随着国学复兴,国学内涵的具体化,中国古典文论终于被明确纳入
国学的范畴。
C.古典文论在整个国学体系中所占比重并不算大,但的确占有一个特殊的位置,其表现是多
方面的。
D.古典文论从知识构成系统看,它既是古人文学创作实践的理论总结,又是古人哲学、美学
思想在文学批评领域的具体显现。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古典文论一头连着传统的思想文化,另一头连着文学以外的其他古典艺术的特殊性使得它在国学体系中常常被边缘化。
B.古人的文学思想在诸子、史传中也有体现,只是混杂在有关哲学、伦理、史学的论述中,未能独立出来,梁启超、胡适不将古典文论视为国学的主要内容,这也是客观原因之一。
C.传统经学、史学、诸子学和文学中都有古典文论的因子,这些跨越了经史子集的古典文论,就是国学内涵的具体化,在整个国学体系中占有一个特珠的位置。
D.从古典文论入手,纵向可以探入体悟古典美学、哲学,可以具体赏析古典诗词文赋,亦可横向拓展,旁及传统文化和古典艺术,这为普通人了解国学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切入点。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9分,每小题3分)
石墨烯是从石墨材料中剥离出来的由碳原子组成的二维晶体,石墨烯薄片只有1原子厚。自2004年被曼彻斯特大学的科学家发现之后,作为目前世界上最薄的材料,石墨烯就成为科学界和工业界关注的焦点。
现在科学家首次证实了人们怀疑已久的问题,石墨烯是目前已知世界上强度最高的材料。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专家为了测试石墨烯的强度,先在一块硅晶体板上钻出一些直径一微米的小孔,每个小孔上放置一个完好的石墨烯样本,然后用一个带有金刚石探头的工具对样本施加压力。
结果显示,在石墨烯样品微粒开始断裂前,每100纳米距离上可承受的最大压力为2.9微牛左右。按这个结果测算,要使1米长的石墨烯断裂,需要施加相当于55牛顿的压力,也就是说,用石墨烯制成的包装袋应该可以承受大约两吨的重量。
为了让我们对石墨烯的强度有个更清楚的概念,该实验的负责人、哥伦比亚大学机械工程学教授詹姆斯·霍恩作了一个形象的比喻。他说,他与同事进行的实验就好比在一个茶杯上覆一层塑料薄膜,然后用铅笔扎薄膜来测量塑料薄膜的强度。
霍恩说,如果用石墨烯薄片来代替塑料薄膜盖在茶杯上,将铅笔放在薄片之上,然后再将一辆汽车放在铅笔上并保持平衡,那么结果是,石墨烯薄片纹丝不动。
当然这很难做到,不仅是因为很难将汽车放在铅笔之上,更是因为很难找到一个完好的石墨烯样板能够达到铅笔和茶杯这样肉眼可观察到的体积。但这样的比较是很恰当的,因为这就是我们可以用肉眼感受到的石墨烯的强度。
半导体工业有意利用石墨烯晶体管制造微型处理器,进而生产出比现有计算机更快的计算机,对于有关石墨烯强度的新实验结果更是兴奋不已。
加州理工大学教授朱莉娅·格里尔说,压力恰恰是微型处理器制造过程中遇到的主要阻力之一,而生产晶体管使用的材料不仅要有出色的电子特性,“还要能够承受住生产过程中的压力和反复使用过程中产生的热量”。
她强调,在证实了石墨烯的强度之后,可以相信石墨烯能够承受住这种压力。
研究人员和工业界将石墨烯看作硅的替代品,用以生产未来的超级计算机。随着石墨烯的各种特性被陆续发现,相信很快就可以投入大批量低成本的工业化生产。
小题1:下列关于测试石墨烯强度实验的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测试石墨烯强度的实验装置其实很简单,只是需要带有直径一微米小孔的硅晶体板一块、一个完好的石墨烯样本、带有金刚石探头的工具。
B.实验结果显示,每100纳米距离上石墨烯样品可承受的最大压力为2.9微牛。
C.该实验的负责人说,这个实验就好比在一个茶杯上覆一层塑料薄膜,然后用铅笔扎薄膜来测量塑料薄膜的强度。
D.在石墨烯被发现不久,人们就猜测,石墨烯可能是目前已知的世界上强度最高的材料;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这个实验再次证实了这一观点。
小题2:下列关于石墨烯特性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石墨烯是从石墨材料中剥离出来的由碳原子组成的二维晶体,它只有1原子厚,已被证实为目前已知世界上最薄的材料。
B.如果用石墨烯制成包装袋,应该可以承受大约两吨的重量,可见,要使1米长的石墨烯断裂,需要施加55牛顿的压力。
C.石墨烯是目前世界上最薄的材料,科学家在实验时很难找到一个完好的能够达到铅笔和茶杯的体积的石墨烯样板。
D.石墨烯强度高,如果还能发现它的其它一些特性,将会很快投入低成本的工业化生产。
小题3:请概括半导体工业有意利用石墨烯晶体管制造微型处理器的原因。
题型:阅读题难度:简单|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