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作品阅读(2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25分)祝福(节选)鲁迅旧历的年底毕竟最像年底,村镇上不必说,就在天空中也显出将到新年的气象来。灰白色的沉重的晚云中间时时

文学作品阅读(2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25分)祝福(节选)鲁迅旧历的年底毕竟最像年底,村镇上不必说,就在天空中也显出将到新年的气象来。灰白色的沉重的晚云中间时时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不详
文学作品阅读(2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25分)
祝福(节选)
鲁迅
旧历的年底毕竟最像年底,村镇上不必说,就在天空中也显出将到新年的气象来。灰白色的沉重的晚云中间时时发出闪光,接着一声钝响,是送灶的爆竹;近处燃放的可就更强烈了,震耳的大音还没有息,空气里已经散满了幽微的火药香。我是正在这一夜回到我的故乡鲁镇的。虽说故乡,然而已没有家,所以只得暂寓在鲁四老爷的宅子里。他是我的本家,比我长一辈,应该称之曰“四叔”,是一个讲理学的老监生。他比先前并没有什么大改变,单是老了些,但也还末留胡子,一见面是寒暄,寒暄之后说我“胖了”,说我“胖了”之后即大骂其新党。但我知道,这并非借题在骂我:因为他所骂的还是康有为。但是,谈话是总不投机的了,于是不多久,我便一个人剩在书房里。
第二天我起得很迟,午饭之后,出去看了几个本家和朋友;第三天也照样。他们也都没有什么大改变,单是老了些;家中却一律忙,都在准备着“祝福”。这是鲁镇年终的大典,致敬尽礼,迎接福神,拜求来年一年中的好运气的。***鸡,宰鹅,买猪肉,用心细细的洗,女人的臂膊都在水里浸得通红,有的还带着绞丝银镯子。煮熟之后,横七竖八的插些筷子在这类东西上,可就称为“福礼”了,五更天陈列起来,并且点上香烛,恭请福神们来享用,拜的却只限于男人,拜完自然仍然是放爆竹。年年如此,家家如此,——只要买得起福礼和爆竹之类的——今年自然也如此。天色愈阴暗了,下午竟下起雪来,雪花大的有梅花那么大,满天飞舞,夹着烟霭和忙碌的气色,将鲁镇乱成一团糟。我回到四叔的书房里时,瓦楞上已经雪白,房里也映得较光明,极分明的显出壁上挂着的朱拓的大“寿”字,陈抟老祖写的,一边的对联已经脱落,松松的卷了放在长桌上,一边的还在,道是“事理通达心气和平”。我又无聊赖的到窗下的案头去一翻,只见一堆似乎未必完全的《康熙字典》,一部《近思录集注》和一部《四书衬》。无论如何,我明天决计要走了。
况且,一直到昨天遇见祥林嫂的事,也就使我不能安住。那是下午,我到镇的东头访过一个朋友,走出来,就在河边遇见她;而且见她瞪着的眼睛的视线,就知道明明是向我走来的。我这回在鲁镇所见的人们中,改变之大,可以说无过于她的了:五年前的花白的头发,即今已经全白,全不像四十上下的人;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而且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是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她一手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破碗,空的;一手拄着一支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她分明已经纯乎是一个乞丐了。
…………
她大约从他们的笑容和声调上,也知道是在嘲笑她,所以总是瞪着眼睛,不说一句话,后来连头也不回了。她整日紧闭了嘴唇,头上带着大家以为耻辱的记号的那伤痕,默默的跑街,扫地,洗莱,淘米。快够一年,她才从四婶手里支取了历来积存的工钱,换算了十二元鹰洋,请假到镇的西头去。但不到一顿饭时候,她便回来,神气很舒畅,眼光也分外有神,高兴似的对四婶说,自己已经在土地庙捐了门槛了。
冬至的祭祖时节,她做得更出力,看四婶装好祭品,和阿牛将桌子抬到堂屋中央,她便坦然的去拿酒杯和筷子。
“你放着罢,祥林嫂!”四婶慌忙大声说。
她像是受了炮烙似的缩手,脸色同时变作灰黑,也不再去取烛台,只是失神的站着。直到四叔上香的时候,教她走开,她才走开。这一回她的变化非常大,第二天,不但眼睛窈陷下去,连精神也更不济了。而且很胆怯,不独怕暗夜,怕黑影,即使看见人,虽是自己的主人,也总惴惴的,有如在白天出穴游行的小鼠,否则呆坐着,直是一个木偶人。不半年,头发也花白起来了,记性尤其坏,甚而至于常常忘却了去掏米。
“祥林嫂怎么这样了?倒不如那时不留她。”四婶有时当面就这样说,似乎是警告她。
然而她总如此,全不见有伶俐起来的希望。他们于是想打发她走了,教她回到卫老婆于那里去。但当我还在鲁镇的时候,不过单是这样说;看现在的情状,可见后来终于实行了。然而她是从四叔家出去就成了乞丐的呢,还是先到卫老婆子家然后再成乞丐的呢?那我可不知道。
我给那些因为在近旁而极响的爆竹声惊醒,看见豆一般大的黄色的灯火光,接着又听得毕毕剥剥的鞭炮,是四叔家正在“祝福”了;知道已是五更将近时候。我在蒙胧中,又隐约听到远处的爆竹声联绵不断,似乎合成一天音响的浓云,夹着团团飞舞的雪花,拥抱了全市镇。我在这繁响的拥抱中,也懒散而且舒适,从白天以至初夜的疑虑,全给祝福的空气一扫而空了,只觉得天地圣众歆享了牲醴和香烟,都醉醺醺的在空中蹒跚,豫备给鲁镇的人们以无限的幸福。

小题1:下面对小说中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5分)
A.《祝福》发表于1924年,是小说集《呐喊》中最重要的一篇。
B.《祝福》开头一段文字中对鲁四老爷语言、外貌描写的作用是:表现鲁四老爷对晚辈的关心及对新党的仇视。
C.“你放着吧,祥林嫂!”四婶慌忙大声说。四婶这句大喊在文中的作用是:使祥林嫂用替身赎罪的幻想破灭了,造成她在封建神权压迫下精神彻底崩溃。
D.最后一段是通过“我”的感受来单独描写鲁四家的祝福景象,和开头在布局上首尾呼应,使小说结构更加完整。
 E.小说中的“我”是展现小说情节内容的线索人物,通过“我”的视角折射出故乡现实的闭塞、衰败、萧索。
小题2:文段开头描写祝福景象的作用是什么?(6分)
                                                                              
                                                                           小题3:小说中的祥林嫂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6分)
                                                                              
                                                                           小题4:小说为什么以“祝福”为题目?(8分)
                                                                              
                                                                              
答案

小题1:CE
小题1:①为人物活动提供了典型的环境。②揭示了劳动者与鲁四老爷之类的地主之间的矛盾冲突。③显示了辛亥革命以后中国农村状况:阶级关系依旧,风俗习惯依旧,人们的思想意识依旧。④预示着祥林嫂命运悲剧的社会性、必然性。(答对其中任何一点得2分,共6分。)
小题1:①物质上,穷苦,一无所有,沦为乞丐的时间长。②精神上,完全枯竭,麻木不仁。③祥林嫂是一个从物质到肉体到精神上全部垮掉了的中老年劳动妇女形象。(答对一点得2分,共6分。)
小题1:①是贯穿全文的线索,祝福景象在全文中多次写。②祝福是故事发生的背景。③“祝福”为塑造祥林嫂的性格提供了典型环境。④祝福是反语,饱含讽刺意味,在祝福声中劳动人民却忍受着苦难,祥林嫂死在祝福声中,在对比中批判现实。⑤祝福包含了祥林嫂对美好未来的向往。⑥祝福有对祥林嫂悲惨命运的祝福之意。7祝福体现了鲁迅本人对中国未来的祝福和希望。(前4点答对一点得2分;后3点为参考,答出其中1点鼓励2分;总分不超过8分。)
解析


举一反三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化 学 制 剂
地球上生命的历史也就是生物与它们的环境相互作用的历史。动植物的形体和习性在很大程度上是由环境造成的,而反向作用,即生物对其所在环境的实际影响则相对较小。只有到了20世纪,作为物种之一的人类才获得了足够的力量,有效地改变他所在的世界——大自然。
在过去的四分之一世纪里,这种力量不仅增大到令人不安的程度,而且性质也发生了变化。人类对环境最可怕的破坏,是那些有害甚至致命的物质对空气、土地、河流、海洋造成的污染。在当今对环境的普遍污染中,化学药品和辐射线共同改变着生物的根本性质。喷洒在农田、森林或花园里的化学药品长期留在土壤中,进入活的生物体内,在一种毒害和死亡的连锁反应中从一个生物体传到另一个生物体。有时候,这些化学药品会随着地下溪流神秘地流淌,直到冒出地表,通过空气和阳光的化合作用构成新形式。植物毒死了,牲畜得病了,曾经一度纯净的井水,也给饮用它的人群造成了危害。
适应这些化学药品所需要的时间应该用大自然的尺度来衡量——人的一生太短暂,而它所要求的是若干个世纪。但即使经过漫长的时间,人们能够奇迹般地适应了它们,也无济于事,因为各个实验室还在源源不断地冒出新的化学药品,并投入使用。这些药品的数字实在令人震惊:每年有500种新的化学药品需要人和动物的身体以某种方式与之适应。其后果还不容易被我们所预料,因为它完全超出了我们对生物学的理解和经验。
40年代中期以来,为了***死老鼠等啮齿动物以及害虫、杂草而研制出来的基本化学药品就超过200种。这些粉末、喷雾液、烟雾剂在农场、花园、森林和家庭中都普遍使用。它们不加选择地***死任何昆虫,不管它是“好”是“坏”。这种剧毒物质覆盖在叶片表面上,或者滞留在土壤中,能使鸟儿不再歌唱,鱼儿不再邀游。可是,人们使用这些药品,其目的仅仅是消灭屈指可数的几种害虫、杂草或老鼠等。
药物喷洒的发展过程似乎卷入了一个永无终点的螺旋。自从滴滴畏被允许民用以后,***虫剂便逐步升级。因为有的昆虫已演化出对某一***虫药具有抗药性的新品种,于是,人们又发明一种更毒的药剂,接着,再发明一种比这种药剂还要毒的药剂。然而,难道有人会相信,可以向地球表面倾泻这么多毒物而又适宜于一切生物生长吗?
小题1:根据文意,下列对文中的“足够的力量”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人类所获得的空前的改变社会环境的力量。
B.地球上的生物施加给自然环境的反向作用力。
C.环境对地球上生物的作用和地球上生物对环境的反作用。
D.人类在20世纪所取得的足以改变自然环境的力量。
小题2:下列不属于人类对环境的直接影响的一项是
A.动植物的形体和习性在很大程度上是由环境造成的,而生物对其所在环境的实际影响则相对较小。
B.自40年代中期以来,逾200种基本化学药品被研制出来,用于***死老鼠等啮齿动物以及害虫、杂草。
C.喷雾液、花粉、烟雾剂等化学药品的普遍使用,能够不加选择地***死任何昆虫,不管它是“好”是“坏”。
D.那些药品中的剧毒物质覆盖在叶片表面上,或者长期滞留在土壤中,能使鸟儿不再歌唱,鱼儿不再遨游。
小题3: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地球上生命的历史也就是包括人类在内的生物与它们所在的环境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历史。
B.化学药品中那些有害甚至致命的物质严重污染了空气、土地、河流、海洋,这是对环境最可怕的破坏。
C.适应化学药品需要若干个世纪,而人生太短暂,所以人类能够适应化学药品的想法是根本行不通的。
D.无论化学药品的毒性有多大,有些害虫总有办法演化出具有抗药性的超级品种。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
泣血的杜鹃
①《红楼梦》是一首诗,一首酝酿、积累了数千年,而由一位集大成的文学大师最终写就的瑰丽而凄怨的诗篇。随着诗篇末尾宿命般的残缺与悲剧的落幕,天地似为之易色,草木亦为之同悲,一个经历了繁华与苦难、坎坷与艰辛的伟大心灵发出了余韵悠悠的沉重叹息。在《红楼梦》中,作者倾注了他全部的心血、才华与诗情画意,以杜宇啼血般的笔调和珠圆玉润的辞句,精心结撰了一个艺术世界,在这里,积淀着中国传统文化与艺术的生命信息和遗传基因,流动着中国古代诗歌的节奏旋律和精神气韵。
②当我们以这样的眼光再一次感受和审视黛玉形象时,黛玉已然不单纯是一位美丽多情、敏感善良、富于诗人气质与才情的少女形象,也不仅仅是揭示了一定历史时期社会生活某种本质与规律的典型,而是承载了几千年中华文化厚重负荷的一个永恒的诗性象征,一种富于典型意义的审美境界,从这一形象中,我们仿佛可以看到中国古代许多文士淡淡的背影。 
③作为中国古代文化精神传统的传承者与批判者,我们是以特殊的心境来感受和面对黛玉形象,感受她和她的创造者所感受到的一切的。实际上,当我们面对和审视这一形象时,我们也是在面对和审视我们自己的心性,面对和审视从古到今的中国诗人那心灵跋涉的漫漫长路及审美精神、审美实践的悠悠旅程。
④刘熙载在《艺概》中说:“诗人之忧过人也,诗人之乐过人也。忧世乐天,固当如是。”《红楼梦》中,神瑛侍者意欲下凡造历幻缘,则宝玉的精神中似有乐天之意;而绛珠仙子则欲随之下世为人,以一生所有眼泪还报其甘露之惠,则黛玉的精神中似更多忧世之心;宝玉喜聚,而黛玉则在聚时即以平静的心态准备迎接散的结局。这里似乎包含着一个相反相成的人生命题。从“好一似食尽鸟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的结局来看,全篇则笼罩在对人生宿命般的悲剧性感受和大忧患中。鲁迅谈到《红楼梦》时说:“悲凉之雾,遍布华林,然呼吸而领会之者,独宝玉而已。”诚然如此。不过,那应该是指黛玉逝后。比起黛玉,宝玉应是后知后觉者。
⑤《红楼梦》是一曲悲歌。从第五回离恨天、灌愁海和痴情、结怨诸名目,从《红楼梦引子》曲文“趁着这奈何天,伤怀日,寂寥时,试遣愚衷”,从四春之“元”“迎”“探”“惜”及“千红一窟”“万艳同杯”的谐音中,我们听到的是啼血的杜鹃那声声的悲鸣。而那杜鹃便是曹雪芹,也便是林黛玉。黛玉前身是绛珠仙子,她的知心丫环叫紫鹃。紫鹃的寓意就是啼血的杜鹃,绛珠也就是红色的血泪;黛玉正是泣血的杜鹃,而曹雪芹也是泣血的杜鹃,他寄哭泣于黛玉,寄哭泣于《红楼梦》。
⑥黛玉善泣,《枉凝眉》曲中有“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之句。黛玉的悲泣非同凡响,感应花鸟,通于自然。第二十六回中写黛玉,“独立墙角边花阴之下,悲悲戚戚呜咽起来”,“不期这一哭,那附近柳枝花朵上的宿鸟栖鸦一闻此声,俱忒楞楞飞起远避,不忍再听”。
⑦《红楼梦》是一部痛史,黛玉的歌哭即曹雪芹的歌哭。金陵十二钗,是作者半生感念与怀想的闺阁女子的化身,生命之花一一凋谢,怎不令作者悲慨万端,长歌当哭!将第一回中“自欲将以往所赖天恩祖德,锦衣纨绔之时,饫甘厌肥之日,背父兄教育之恩,负师友规谈之德,以至今日一技无成、半生潦倒之罪,编述一集,以告天下人”与经历了国破家亡惨痛变故的明末清初文学家、史学家张岱所撰的《陶庵梦忆·自序》比读,觉二者心绪苍凉,话语沉痛,何其相似。这里有几分忏悔、反语、不平,有几分无奈、自嘲、自傲。“无才可去补苍天,枉入红尘若许年”,此语并非《红楼梦》中那块被女娲遗弃的不能补天亦不能自由行动的顽石的伤心哀叹,而是作者的愤世之语、牢***之语,是欲有所为而不能为、不可为的伤心之语,是冷眼观世、白眼看人的狂傲之语,是洞察古今、彻悟人生的佛道之语。总之,《红楼梦》是沉痛而绝望的一曲悲歌。 
(选自红学馆《黛玉形象:中国古典诗史最后的象征者》,有删改)
小题1:下列选项中不符合文意的两项是(5分)
A.《红楼梦》是一首酝酿、积累了数千年,而由一位集大成的文学大师最终写就的瑰丽而凄怨的诗篇,黛玉则是承载了几千年中华文化厚重负荷的一个永恒的诗性象征。
B.“离恨天”“灌愁海”等名目、“元”“迎”“探”“惜”的谐音、“绛珠”“紫鹃”的寓意都证明《红楼梦》是一曲悲歌。
C.林黛玉的悲泣非同凡响,感应花鸟,通于自然,具有“惊天地,泣鬼神”的震撼力,足可见出她的内心有许多哀怨不平之气。
D.林黛玉是曹雪芹半生中感念与怀想的闺阁女子的形象化身之一,作者写林黛玉,无非就是想借助她来表达痛悼红颜的悲慨之情。
E.当我们面对和审视林黛玉这一形象时,也是面对和审视从古到今的中国诗人心灵跋涉的漫漫长路及审美精神、审美实践的悠悠旅程。
小题2:联系全文,泣血的杜鹃指的是谁?为什么?(6分)
小题3:根据文意,说说你对“忧世乐天”内容的理解。(6分)
小题4:作者说《红楼梦》是沉痛而绝望的一曲悲歌?你怎么看,联系全文谈谈自己的观点。(8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
文化涵盖了纵向及横向两个运动过程。纵向运动过程是同一文化共同体内部持续性生成、历时性演进的过程,横向运动过程是不同文化共同体之间开放性对话、共时性交融的过程,所谓跨文化也就是在这两个过程中形成的,跨文化包括互联文化与贯通文化两方面。
跨文化与全球化相对应,五联文化与国际化相对应,贯通文化与世界化相对应。当我们将全球化理解为国际化,亦即民族国家之阃的互动时,各种文化所构成的国际文化体系,就叫互联文化;当我们将全球化理解为世界化,亦即超越民族国家的整合时,各种文化所构成的世界文化体系,就叫贯通文化。
互联文化肇始于美国,贯通文化发端于欧洲。这两种概念在本质上都可视为全球化背景下不同文化共同体客观实在的交往关系在学理上的“投射”或“理论抽象”,都能在现实生活中找到“原型”。例如美国,确实存在着大量的“互联文化”现象,其文化体系往往被定义为一种“熔炉”,即一种由多元文化混合而成的文化共同体,不同文化圈和亚文化圈保特着相互之同的交流和联系,但却始终不存在真正意义上的普遍的“共同文化”,就“贯通文化”来讲,最为明显的是“奥林匹克精神”,即在多民族、多文化的对话和交流中形成并体现了具有普遍性和共同性的文化精神,如互相理解、友谊、团结、公平等。
概略地说,五联文化强调文化的特殊性,是一种基于“特殊主义”的维护现有国际文化秩序的文化理念。这一文化理念蕴涵了相互矛盾的两个方面:一方面,努力在不同文化问寻求互动,达成共识;另一方面,则始终区分文化的“中心”和“外围”,强调“中心”与“外围”的对立。欧洲文化尤其是欧盟的文化理念是前一方面的表现,美国文化特别是美国的文化霸权主义连后一方面的表现。相反的,贯通文化强调文化的普遍性,是一种基于“普遍主义”的超越现有国际文化秩序的文化理念。互联文化好比西餐的“拼盘式”风格,各种文化组合起来,你还是你,我还是我,虽然多元,但并未真正形成一体;贯通文化好比中餐的“烹调式”风格,各种文化调和起来,你便是我,我便是你,被此融会,真正形成了多元而又一体的局面。
在当夸全球格局中,互联文化是比较现实主义的方案,而贯通文化则是纯粹理想主义的方案,与互联文化相比,贯通文化建立在不同文化共同体的互惠基础上,通过不同文化共同体之间的双边乃至多遗互动过程,既不丧失各个文化共同体的特殊性,又能形成具有普遍性的共同文化观。这一过程并不强调达到某种最终结果,而是注重各文化问的交往程序与方法。它是我们应对文化全球化的一种更合适的战略选择。
(节选自程广云《中华文化的自觉与自信》
小题1:下列关于“互联文化”和“贯通文化”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互联文化与贯通文化是跨文化的两个方面,前者与国际化相对应,是一种“国际文化体系”,后者与世界化相对应,是一种“世界文化体系”。
B.互联文化和贯通文化本质上都可以看做是对全球化背景下不同文化共同体之间客观实在的交往关系的一种“理论抽象”,都能在现实生活中找到“原型”。
C.互联文化肇始于美国,在美国文化体系中有大量的此类现象;而贯通文化发端于欧洲,欧洲文化尤其是欧盟的文化理念是其表现。
D.互联文化好比西餐的“拼盘式”风格,虽多元文化共存,但并未真正形成一体;贯通文化好比中餐的“烹调式”风格,各种文化彼此融会,真正形成了多元而又一体的局面。
小题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跨文化是在同一文化共同体内部持续性生成、历时性演进的纵向运动过程和不同文化共同体之间开放性对话、共时性交融的横向运动过程中形成的。
B.全球化既可以理解为“国际化”,也可以理解为“世界化”。国际化是指民族国家之间的互动,世界化是指超越民族国家的整合。
C.美国的文化体系是一种由多元文化混合而成的文化共同体,不同文化圈和亚文化圈保持着相互之间的交流和联系,但却始终不存在真正意义上的普遍的“共同文化”.
D贯通文化中不同文化共同体在双边乃至多边互动过程中并不强调要达到互惠的最终结果,而是注重各文化间的交往程序与方法。
小题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内存的一项是
A.“奥林匹克精神”是贯通文化的一种典型体现,因为它是在多民族、多文化的对话和交流中形成的,井体现了具有普遍性和共同性的文化精神。
B.欧盟的文化理念是努力在不同文化间寻求互动,达成共识{这与始终区分文化的“中心”和“外围”,强调“中心”与“外围”的对立的美国的文化霸权主义有所不同。
C.互联文化强调文化的特殊性,其理念在于维护现有国际文化秩序;贯通文化则强调文化的普遍性,其理念在于超越现有国际文化棼序。
D.互联文化是比较现实主义的方案,贯通文化则是纯粹理想主义的方案,在当今全球格局中根本无法实现;因此我们应该把互联文化作为应对文化全球化的战略选择。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文学类文本阅读(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
儿行千里
  我第一次骑单车穿越中国的途中,母亲还不时将一封封家书提前寄到我将到达的地方,好让我每次到达一个陌生的城镇,都会收到家人的问候,它温暖了我一程又一程。每次风尘仆仆地归来时,我的背囊里总塞有一摞沉甸甸的家书。
  在一座乡村,一个农妇的儿子爱上了美丽的贵族少女。备受单相思煎熬的他,做出了离家到庄园主家当花匠的决定。启程的那天,雨丝纷飞。孤独的母亲坐在滴雨的屋檐下目送儿子欢天喜地地朝远方的庄园走去,年轻的农夫欢快地走着,他吹着欢快的口哨,始终也没有回过头。
  秋收的一天,他自告奋勇爬上高高的草垛,卖力地干活,因为他心爱的少女正在楼上的阳台注视这里。高傲的少女或许也被这劳动的场面所感染,顽皮地向草垛上的人们伸出了手臂,年轻人踮起脚尖为了握一握少女的纤手,不幸从高高的草垛上跌落摔死。母亲闻讯赶来了。与儿子分别已久,万万没有想到会以这种结局重逢。当儿子在村人的嬉笑中下葬的时候,她紧紧地搂住冰冷的儿子,没有一丝抱怨,两行热泪从这位一生倔强从不落泪的农妇的脸庞滑落。她说:“我的孩子!”
  从小到大看电影无数,许多影片别说情节,就连名字也记不大清楚了,但少年时看过的这部外国影片至今记忆犹新。
  我恰恰是影片中那样一个孩子,疯狂地爱上了去远方的大路。多少年行色匆匆地行于中国的地图,拎起行囊道一声:“我去西藏了!”“我去黑龙江了!”头也不回便出了家门,一心直奔目的地。
  直到有一天,我离开院子走了很远,忽然漫不经心地回了一下头的时候,发现年迈的姥姥、两鬓染霜的父母仍然伫立在阳台上,望着我。
  我每次出远门的时候,家人都是这样久久地凝视着我的背影,只是因为我从不回头,所以从不知道。我还不知道,即便我度完周末离家去江对岸的报社上班的时候,他们同样在阳台上目送着我的离去我回头的那一天,第一次向他们扬起了手。我永远记得家人的笑容。
  一年一年过去了,站在阳台上的亲人一个个离我而去,如今只剩下母亲,以她不变的柔情站在那里。
  1998年我得到去南极中国长城站采访的机会,出发的时候,身为画家、一生拿惯了油画笔的母亲为我赶织了一双厚厚的羊毛袜子。当时考察队发的靴子没有女性的尺码,是母亲织的那双厚毛袜才使我的一双脚在男式靴子里没有打晃。在南极大陆的暴风雪中跋涉的时候,冰雪毫不留情地灌进了靴子结成冰砣,也多亏母亲给我织的羊毛袜让我的双脚抵御了南极的冰寒。
  四年前我受报社的派遣到海外追访郑和下西洋遗踪,连续三年在印度洋沿线的亚非国奔波。每次出发的时候,母亲都要帮助我准备行囊。她既担心携带的物品多累坏了我,又担心哪一样物品没带上,路上会诸多不便。于是,放进行囊中的每件物品都要掂量再三。将近七旬的老人了,她甚至还吃力地将沉甸甸的行囊试着背到瘦弱的肩上,体验我将承受的分量。
  我想起了徒步穿越中国的途中倒在罗布泊的余纯顺,他倒下的那年,社会对他的赞颂对他的宣传达到沸点。那年我恰好在上海,他的家乡。经人指点我找到了他的家,上海一条弄堂里一间简陋的房子。屋子虽小,但因为只有他父亲一人而显得空空荡荡。老人低着花白的脑袋正在凝视儿子背着行囊的照片,此刻市内举办的余纯顺徒步中国事迹展览正观者爆满。当时正午已过,听说老人还没有吃午饭,我走进厨房发现只有一把青菜,就帮老人煮了一碗清汤面,老人端着碗仍吃不下,他睁着昏花的双眼望着我说:“人们夸倒下的是个英雄,对我这个父亲来讲,死去的是一个儿子啊!”
  我永远记住了那句话,正如我难忘阳台上亲人注视我远去的背影一样。
  有一年的夏天,我遇到一位长年穿行在中国大地的背包族,和我一样被人们称为所谓的“行者”,他拿出一个旅途留言簿希望我在上面写几句话,我说就不用写了吧,有件事你记住就行——在路上常给母亲打个报平安的电话。
小题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 (   )(      )(5分)
A.本文的主题可以理解为对母爱、对亲情的赞美,呼吁大家要珍惜现在拥有的亲情,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B.“多少年行色匆匆地穿行于中国的地图”一句,运用比喻的手法,成功地刻画了一个志在四方、热衷于工作的青年形象。
C.“一年又一年过去了,站在阳台上的亲人一个个离我而去”一句,写出了作者对故去的亲人在情感上的愧疚,表达了作者对逝去亲情的珍惜和眷恋。
D.本文的细节描写非常成功,例如写母亲吃力地试背沉甸甸的行囊这一细节,就很好地刻画出既平凡又伟大的母爱,让人觉得真切可感。
E.作者直接引用了余纯顺父亲的话,明确地表达了作者对余纯顺行为的不理解,同时也呼吁社会不要盲目地去赞美那些忽略亲情的个人英雄主义行为。
小题2: 举例分析这篇散文在写作上的主要特色。(要求答出两点)(4分)
答:                                                                             
                                                                                 
小题3:《论语》中说“父母在,不远游”,可是在现实生活中,出门旅游,外出打工,异地上学,出国留学……人们有太多的理由离开亲人。结合文本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认识。
答:                                                                                                                                          
                                                                                                          
                                                                            (6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作品
水中的蓝天
林清玄
开车从莺歌到树林,经过一个名叫“柑园”的地方,看到几个农夫正在插秧。由于太久没有看到农夫插秧了,再加上春日景明、大地辽阔,使我为那无声的画面感动,忍不住下车。
农夫弯腰的姿势正如饱满的稻穗,一步一步将秧苗插进水田,并细致敬谨的往后退去。
每次看到农人在田里专心工作,心里就为那劳动的美所感动。特别是插秧的姿势最美。这世间大部分的工作都是向前的,唯有插秧是向后的,也只有向后插秧,才能插出笔直的稻田;那弯腰退后的样子,总使我想起从前随父亲在田间工作的情景,生起感恩和恭敬的心。
我站在田岸边,面对着新铺着绿秧的土地,深深地呼吸,感觉到春天真的来了,空气里有各种熏人的香气。刚下过连绵春雨的田地,不仅有着迷蒙之美,也使得土地湿软,种作更为容易。春日真好,春雨也好!看着农夫的身影,我想起一首禅诗:
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
六根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
这是一首以生活的插秧来象征在心田插秧的诗。意思是唯有在心田里插秧的人,才能从心水中看见广阔的蓝天,只有六根清净才是修行者唯一的道路;要走入那清静之地,只有反观回转自己的心,就像农夫插秧一样,退步原来正是向前。
站在百尺竿头的人,若要更进一步,就不能向前飞跃,否则便会粉身碎骨。只有先从竿头滑下,才能去爬第一百零一尺的竿子。
人生里退后一步并不全是坏的,如果在前进时采取后退的姿势以谦让恭谨的方式前进,就更完美了。“前进”与“后退”不是绝对的,假如在***的追求中,性灵没有提升,则前进正是后退;反之,若在失败中挫折里,心性有所觉醒,则后退正是前进。
农人退后插秧,是前进还是后退呢?记得从前在小乘佛教国家旅行,进佛寺礼拜,寺院的执事总会教导,离开大殿时必须弯腰后退,以表示对佛的恭敬。
此时看到农夫弯腰后退插秧的姿势,想到与佛寺里离去时的姿势多么相象,仿佛从那细致的后退中,看见了每一株秧苗都有佛的存在。
“青青秧苗,皆是法身”,农人几千年来就以美丽谦卑的姿势那样的实践者,那美丽的姿势化成金黄色的稻穗,那弯腰的谦卑则化为累累垂首的稻子,在土地中生长,从无到有、无中生有,不正是法身显化的奇迹吗?
从柑园的农田离开,车子穿行过柳庄与七里香夹道的小路,我的身心爽然,有如山涧溪流一样明净,好像刚刚在佛寺里虔诚的拜过佛,正弯腰往寺门的方向退去。
空中的蓝天与水中的蓝天一起包围着我,从两颊飞过,带着音乐。
小题1:作者为什么说插秧的姿势最美?(4分)
小题2:作者由插秧感悟到了哪些生活的哲理?请概括出不少于两条来。(5分) 
小题3:“水中的蓝天”在文中指什么?(4分)
小题4:下面对这篇文章的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 ( )
A.文章以“我”的见闻感受为线索,讲述农夫插秧带给我的感动和思考,显得含蓄而又亲切。
B.文章从插秧联想到一首禅诗,是想说明做人要六根清净,才能达到较高的境界。
C.文章通过对插秧这样一个劳动场景的描写,揭示了“前进”与“后退”的辩证关系,发人深思。
D.文章从经过柑园下车开始,以离开柑园结束,首尾照应,结构紧凑。
E.作者在离开柑园时感到“身心爽然,有如山涧溪流一样明净”,是因为那个地方春日景明,大地辽阔,美丽的大自然使作者心旷神怡。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