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世界最高端的智商测试地点位于丹麦南部。在诺堡的丹佛斯冒险园,孩子和成人通过作曲、在人工湖上搭桥、做棘手的数学题、在团队内独立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世界最高端的智商测试地点位于丹麦南部。在诺堡的丹佛斯冒险园,孩子和成人通过作曲、在人工湖上搭桥、做棘手的数学题、在团队内独立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不详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世界最高端的智商测试地点位于丹麦南部。在诺堡的丹佛斯冒险园,孩子和成人通过作曲、在人工湖上搭桥、做棘手的数学题、在团队内独立操控机器人、借助提供的照片和只言片语编写戏剧故事来测定他们的天赋有多高。
  近50项的测试的基础是一种使大脑研究发生革命的科学构想:多元智力理论。这就是说,人拥有多方面的智力能力,而非“要么聪明,要么愚蠢”。
  加德纳在上世纪80年代形成了他的多元智力理论,该理论更为贴近实际情况。当时他共确定了7种智力,其中包括3种传统智力。他因此颠覆了前人的所有研究结果。后来,他与他人不断对这一新理论进行补充加工。虽然目前的内容仍不完善,但我们至少可以以10种智力为出发点。
  多元智力理论的革命性认识是,一个人的成功显然取决于多种智力因素。如表明运动能力的身体运动智力、体现节奏的音乐以及内在智力和表明社交能力的人际交流智力。
  对多元智力理论的批评主要来自德国学者。例如爱尔福特大学的心理学教授斯特•哈尼说,这种模式是种理论构想,本身“推测得过多”。很多学者指责它的各个范畴无法明确划分,而且缺乏实证。但是对于该理论所传达的关键信息他们并不怀疑,即每个人都有远远超过传统智力范畴的智力天赋。
  为了形象地说明这一点,作家汉斯•马格努斯•恩岑斯贝格尔在为《新苏黎世报》撰写的一篇散文中假设了这样一个实验:一位来自欧洲的专家对亚马孙盆地一个印第安人的智商进行考察,结果可能是极低的IQ(智商值)——尤其是当这位印第安人是文盲时。但是,如果反过来对两个辨别数千种植物和野兽足迹的能力进行测试,这位满腹经纶的欧洲人就可能一败涂地。
  如果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是正确的,那么目前大多数学校的教育重点就是错误的。目前学习课程的侧重点过于集中在以语言为主导的人文科学和数学为主导的自然科学上。这能促进逻辑思维、记忆能力和分析能力,但其他方面却被有意识地忽视了:与大自然亲近、对探讨生命意义能力的训练或者是对乐器的掌握——所有这些虽然也在课堂上学到,但它们永远处于次要地位。
  此外,某些智力能力还会对其他方面产生影响。例如音乐有助于人们促进空间智力,还会使他们的接受能力更强,更有社交能力,也更加自信。对这种音乐“转移效应”。卡斯泰特奎勒公司董事马克•佐默认为学习乐团总谱是对“提高分析能力和降低复杂性”的很好训练。作为指挥,你必须从众多的细节中获得一个和谐的整体印象,相比之下,工作中的众多战略问题对他来说就“简单得多了”。
  佐默认为,在与人的直接交往中,乐团指挥与公司领导也有“很多共同之处”。他们都必须让“集体中的每个人都要拿出最佳表现”,并且一个集体要产生“和谐旋律”。
  对于企业而言,多元智力的构想意味着:千篇一律则是终结的开始。如果在不忘记总体目标的情况下允许各种智力百花齐放,团队会特别有创造力。***员应当将与自己全然不同的人招揽在身边。因为只有对待问题的方式不同才能产生创造的张力,从而产生全新的解决办法。
  那么,智力可以通过学习获得吗?经验表明,3种传统智力(数学智力、空间智力、语言智力)的确可以通过定期训练得到提高。而社交智力往往随年龄的增长而提高,因为他主要与人的经验磨砺有关。相反,其他一些能力(如音乐和体育运动能力)则要从摇篮或幼年时就开始培养。
小题1:下列对“多元智力理论”这一概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多元智力理论认为,人拥有多方面的智力能力,而非“要么聪明,要么愚蠢”。
B.加德纳在上世纪80年代形成了他的多元智力理论。当时他共确定了7种智力,其中包括3种传统智力,他因此颠覆了前人的所有研究结果。
C.对多元智力理论的批评主要来自德国学者。很多学者也指责它的各个范畴无法明确划分,而且缺乏实证。
D.多元智力理论所传达的关键信息表明:每个人都有远远超过传统智力范畴的智力天赋。
小题2:下列理解和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如果多元智力理论是正确的,那么目前大多数学校的教育重点就是错误的。目前学习课程的侧重点过于集中在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上,其他方面却被有意识地忽视了。
B.卡斯泰特奎勒公司董事马克•佐默认为学习乐团总谱是对“提高分析能力和降低复杂性”的很好训练,在与人的直接交往中,他认为公司领导与乐团指挥有“很多共同之处”。
C.多元智力理论认为,传统的IQ不能确定人的智商值。
D.经验表明,传统智力(数学智力、空间智力、语言智力、社交智力)的确可以通过定期训练得到提高。
小题3:根据文中信息,以下推断恰当的一项是(      )
A.作家汉斯•马格努斯•恩岑斯贝格尔在亚马孙盆地的实验证明IQ值低的人不一定笨,每个人在不同的智力范畴都有自己的优势和劣势。
B.多元智力理论是一种全新的、比较完善的科学理论,实践证明它是正确的。
C.多元智力理论认为,每个人都有远远超过传统智力范畴的智力天赋。
D.对音乐、运动等智力发展来说,幼年的训练是不可或缺的。所以家长只要从小开始培养孩子的各方面智力,孩子将来一定会有超常的智力。

答案

小题1:C
小题1:D
小题1:C
解析

小题1:不是对“多元智力论”概念的理解,而是讲它的批评者和缺陷。
小题1:社交智力往往随年龄的增长而提高。
小题1:A假设的实验。B一种构想,还不完善。D绝对化。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弘扬科学精神:两种思路
今天到处都能听到弘扬科学精神的呼声。总的来看有两种思路。一个广泛持有的思路是,在科学与人文相区别的意义上,特别的张扬科学的优越性。这种思路分两部分;第一部分、基本上把科学精神等同于科学方法,因为科学之区别于非科学、科学之特别的有效用,就在于科学方法;第二部分,主张把在科学研究领域特别有效用的科学方法,不仅不折不扣地运用在实际的科学研究中,而且要运用到更广泛的日常社会生活领域中去。我把这样的主张定义成科学主义:主张在科学领域行之有效的科学方法可以而且应当在非科学领域普遍使用。按照这种定义,弘扬科学精神的第一种思路就可以概括成:科学精神就是科学方法,弘扬科学精神就是弘扬科学主义。
在这种思路下人们对“什么是科学精神”的回答,基本上都是关于“什么是科学方法”的总结概括。对于一个非科学家,或者对于一个正处在日常生活中的科学家来说,有没有必要把科学的方法也同时运用起来呢?弘扬科学主义的人所希望的正是这个。“让科学成为我们的生活方式”,这句广告词彰显的就是这种科学主义的理想。然而,科学主义的实施是有条件的、有限度的,无条件的科学主义是不可取的。
我可以举几个典型的例子来说明,为什么科学主义是不可取的。对所有的对象一视同仁,忽略掉它们的特质,从而用数学的方法对它们进行处理,这是典型的科学方法。但是,忽略掉个体的特质,肯定不是没有缺陷的,特别用在人与人交往的领域。教育学里有一个原则叫“因材施教”,如果培养学生像搞工业化的流水线生产一样,那肯定不是一个好的教育方法。
还有,对所有的对象,只注意它表现出来的东西,不关注它表现不出来的东西,这也是典型的科学方法,或称黑箱方法,因为科学要求一种可操作性,追求一种有效处理问题的能力。但是,如果承认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内心世界”的话,那人际之间的许多问题就不是能够用黑箱方法解决的。
还可以提出一种人们可能最不赞同的科学方法:为达目的不择手段。从效率的观点、从目标管理的观点、从操作的观点看,这确实是可接受的。而这些观点,又恰恰是科学方法所必须采纳的。但是,离开科学研究的比较单纯的境域(context)进入一个比较复杂的境域中,某种科学方法就变得太荒谬而不可取了。就像没有人会认同“为了解决人口问题在人口稠密的地区放原子弹、做核试验”一样,虽然其方法是高效的。
怀特海说得好,“科学从来不为自己的信念找根据,或解释自身的意义”,它的根据和意义必得从更一般的人类思想中找寻。科学主义不是科学的一个必然产物,而是技术理性支配下的某种特定的意识形态。伟大的科学家们都不是科学主义者,他们深知科学的限度。
第二种思路是科学与人文相统一的思路。这里弘扬的不是与人文相对立的意义上更具优越性的科学的方法,而是本质上就是人文精神的科学精神。它与第一种思路的效用的精神、权力意志的精神、科学至上的精神相对立。在中国,有许多杰出的科学家充分意识到了,科学的“精神”之高出具体“科学”的地方就在于“追求真理”。如何“追求真理”?竺可桢概括说:“只问是非,不计利害”。
“不计利害”对于一个崇尚实用理性的民族来说是很难理解和接受的,这正是我们缺乏科学精神的根本原因。“不计利害”包含着独立思考、怀疑批判的精神,包含着不畏强权、为真理而献身的精神,包含着为科学而科学的精神。
小题1:从原文看,下列不属于作者所肯定的对“科学精神”的理解的一项是  (   )
A.科学精神就是科学方法,它崇尚效用的精神、权力意志的精神、科学至上的精神。
B.科学精神本质上就是人文精神,它高出具体“科学”的地方就在于“追求真理”。
C.科学精神在“追求真理”时,“只问是非,不计利害”。
D.科学精神包含着独立思考、怀疑批判的精神、包含着不畏强权、为真理而献身的精神,包含着为科学而科学的精神。
小题2: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弘扬科学精神有两条思路,一个是把科学精神等同于科学方法,因为科学之区别于非科学、科学之特别的有效用,就在于科学方法;一个是主张把在科学研究领域特别有效用的科学方法,不仅不折不扣的运用在实际的科学研究中,而且要运用到更广泛的日常社会生活领域中去。
B.没有人会认同“为了解决人口问题在人口稠密的地区放原子弹、做核试验”是高效的方法。
C.弘扬科学精神有两个思路,一个是在科学与人文相区别的意义,特别的张扬科学的优越性;另一个是科学与人文相统一的思路。作者否定前者而肯定后者。
D.科学主义不是科学的一个产物,而是技术理性支配下的某种特定的意识形态。
小题3: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推断,准确的一项是          (   )
A.根据第一种思路,科学精神就是科学方法,科学方法就是科学主义。
B.“让科学成为我们的生活方式”,彰显了科学主义的理想,有气魄,有力量,作者大为赞赏。
C.教育学里有一个原则叫“因材施教”,在工业化流水线生产的今天,那肯定不是一个好的教育方法。
D.伟大的科学家们都不是科学主义者,他们深知科学的限度。由此可知,科学主义的错误就是把在科学研究领域特别有效用的科学方法不加限制地广泛运用到日常社会生活领域中去。

题型:阅读题难度:简单|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各题。
人 间 鲁 迅    林贤治
一个人由此得生,也可以由此得死的时代是大时代。大时代总要产生巨人。
鲁迅是巨人。他不是帝王,不是将军,他无须挥舞权杖。作为旧世界的逆子贰臣,惟以他的人格和思想,召引了大群年轻的奴隶。他把对于民族和人类的热爱埋得那么深沉,乃至他的目光,几乎只让人望见直逼现实的愤怒火焰。数千年的僵尸政治,“东方文明”,专制、强暴、虚伪、保守和蒙昧,都是他攻击的目标,他教奴隶们如何反抗,如何“钻网”,如何进行韧性的战斗。他虽然注意实力的保存,却不惮牺牲自己,必要时照例地单身鏖战。
在一生中,他呐喊过也彷徨过,甚至横站着作战的晚年仍然背负着难耐的寂寞,但是从来耻于屈服和停顿,中国的思想文化界,没有一个人像他一样赢来众多的“私敌”,没有一个像他一样招致密集的刀箭,因此,也就没有一个人像他一样获得更为辉煌的战绩。他所凭借的仅仅是一支“金不换”,便在看不见的但却是无比险恶的战场里,建树了超人一等的殊勋。
在他身后,自然要出现大大小小的纪念会、石雕、铜像以及传记。可悲哀的是:当再度被赋予形体的时候,这个始终屹立于人间的猛士,却不止一次地经过有意无意的铺垫与厚饰,成了奥林匹斯山上的宙斯
平凡的伟大才是真正的伟大。鲁迅是“人之子”,人所具有的他都具有。正因为他耳闻了愚妄的欢呼和悲惨的呼号,目睹了淋漓的鲜血和升腾的地火,深味了人间的一切苦辛,在他的著作中,古老而艰深的象形文字,才会变得那么平易,那么新鲜,那么富于生命的活力。
这样一个毕生以文字从事搏战的人,他的形象,其实早经文字本身表达无疑了。世间的纪念物,丝毫也不能为他增添或减损什么,无非是后人的一种感念而已。如果他所激发的,不是对真理的渴求,不是奔赴生活的勇气和变革现实的热情,而是宗教式的膜拜,那么不如说:我们什么都不需要!
历史人物之所以伟大,正在于我们可以因他而深刻地意识到自身的存在;在存在方式的选择中间,我们根本不愿拒绝他的灵魂的参与。鲁迅就是这样一个人。他没有把黄金世界轻易预约给人类,却以燃烧般的生命,成为千千万万追求者的精神的火光。
真正的巨人活在时间的深度里。应当相信,历史终会把最有分量的东西保留下来。
注:①奥林匹斯,希腊东北部的一座高山。古代希腊人视之为神山,希腊神话中的诸神都住在山顶。宙斯,希腊神话中的主神,第三任神王,是奥林匹斯山的统治者。
小题1:文中与“横站着作战的晚年仍然背负着难耐的寂寞”相照应的短语是(   )
A.不惮牺牲自己B.单身鏖战C.韧性的战斗D.逆子贰臣
小题2:作者不主张对鲁迅作“铺垫与厚饰”的原因是(   )。
A.世间的纪念物无非是后人的一种感念而已
B.铺垫与厚饰所激发的不是对真理的渴求
C.我们不需要宗教式的膜拜
D.鲁迅的作品早已表达了鲁迅的形象
小题3:下面对文章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在所有对鲁迅的纪念中,作者只赞成那能够激发对真理的渴求,奔赴生活的勇气与变革的热情的纪念。
B.题目“人间鲁迅”是说鲁迅是人而不是神,不应该在他身上加上“铺垫与厚饰”,只有把鲁迅看作人,才能更显他的伟大。
C.正因为鲁迅获得了辉煌的战绩、建树了超人一等的殊勋,所以他赢来了众多的私敌、密集的刀箭。
D.鲁迅的文章平易、新鲜、富有生命的活力,是因为他在文章中写进了凶狂、辛酸、悲惨和反抗。
小题4:为什么说鲁迅是巨人?请从三个角度简要回答。(6分)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简单|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玄学对文学的渗透
魏晋时期形成了一种新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宏观世界的理论形态就是魏晋玄学。魏晋玄学的形成和老庄思想有明显的关系,东晋以后又吸取了佛学的成分,玄学由此步入新的阶段。这是一种思辨的哲学,对宇宙、人生和人的思想都进行了纯哲学的思考。它和两汉的神学目的论、谶纬宿命论相比,是一个很大的进步。魏晋玄学提供了一种新的解释经籍的方法,对于打破汉代烦琐经学的统治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从两汉经学到魏晋玄学,是中国思想史上的一大转折。
魏晋玄学对文学和艺术有直接影响的是崇尚自然的一派、言不尽意的一派和得意忘言的一派。
“自然”一词不见于《论语》《孟子》,是老庄哲学特有的范畴。其所谓“自然”,不是近代所谓与人类社会相对而言的自然界,而是一种状态,即非人为的、本来如此的、天然而然的。玄学家郭象在《庄子注》中对老庄的自然之义有进一步的发展。老庄认为有一个先天地万物而生的道,郭象则认为连这样一个道也不存在。“真”,也不见于《论语》和《孟子》,是道家特有的哲学范畴。老子把“真”视为道的精髓、修身的极致。《庄子》对“真”有一个界定:“真者,精诚之致也。”这就是说:“真”是一种至淳至诚的精神境界,这境界是受之于天的,性分之内的,自然而然的。圣人不过是谨慎地守住这个精神境界,不受外物的干扰而已。不受礼教约束的、没有世俗伪饰的、保持其天性的人,就是“真人”。这样看来,“真”和“自然”有相通地方。它们不仅属于抽象理念的范畴,又属于道德的范畴。玄学崇尚自然的思想,其影响所及就是进一步确立了以“自然”与“真”为上的审美理想。“自然”和“真”在魏晋南北朝的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中虽然还未占据主导地位,但是体现着这种美的陶渊明的出现,却对此后整个中国文学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后人极力推崇陶渊明,并把他的“自然”和“真”视为文学的极致,证明了玄学对文学产生的积极影响。
言意之辩讨论的内容是言辞和意旨之间的关系。以荀粲为代表的言不尽意论,认为言可以达意但不能尽意。王弼为代表的得意忘言论认为象的功用是存意,言的功用是明象。言不尽意论和得意忘言论对文学创作和文学鉴赏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中国诗歌的艺术精髓说到底就在于言有尽而意无穷,而这正是受了魏晋玄学的启发而得到的。
(选自袁行霈主编的《中国文学史·魏晋南北朝文学》,有删改)
小题1:下列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自然”和“真”虽然在魏晋玄学中没有占主导地位,但对后来的中国文学仍有着深远的影响。
B.崇尚自然是玄学的重要思想。从后人崇尚陶渊明能看出玄学对文学的产生起到的重要作用。
C.“言”指作品的语言,“意”指作品的思想,“象”指作品描写的内容,三者关系紧密。
D.魏晋玄学的产生是中国思想史的大转折,打破了汉代烦琐经学统治社会的地位。
小题2:下对“自然”和“真”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玄学的“自然”是老庄“自然”的发挥和延伸,比如郭象认为老庄哲学中的“道”也不存在。
B.哲学中的“自然”不是指近代遭破坏的自然界,而是指古代非人为的、天然的自然界。
C.庄子认为“真”是至淳至诚的,是一种精神境界;老子认为“真”是“道”的精髓所在,是修身的最高境界。
D.“真”是道家特有的哲学范畴,而“真人”是保持天性、没有世俗伪饰、不受礼教约束的人。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文学创作最好方法是“言”、“意”结合,能够引导读者体会“意”之外的语言内容和情趣。
B.“真”和“自然”可以相互代替,因为他们同属于抽象理念的范畴,又属道德范畴。
C.玄学提倡人们过自由自在的生活,道法自然,根据自己的个性生活,不受任何的约束。
D.陶渊明最好的表现了“自然”和“真”,这是玄学渗入文学的结果,证明了玄学对文学的影响。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辨 奸 论
苏 洵
事有必至,理有固然。惟天下之静者,乃能见微而知著。月晕而风,础润而雨,人人知之。人事之推移,理势之相因,其疏阔而难知,变化而不可测者,孰与天地阴阳之事。而贤者有不知,其故何也?好恶乱其中,而利害夺其外也。
昔者,山巨源见王衍,曰:“误天下苍生者,必此人也!”郭汾阳见卢杞,曰:“此人得志,吾子孙无遗类矣!”自今而言之,其理固有可见者。以吾观之,王衍之为人,容貌言语,固有以欺世而盗名者。然不忮(zhì,嫉妒)不求,与物浮沉。使晋无惠帝,仅得中主,虽衍百千,何从而乱天下乎?卢杞之奸,固足以败国;然而不学无术,容貌不足以动人,言语不足以眩世,非德宗之鄙暗,亦何从而用之?由是言之,二公之料二子,亦容有未必然也。
今有人,口诵孔、老之言,身履夷、齐之行,收召好名之士、不得志之人,相与造作言语,私立名字,以为颜渊孟轲复出;而阴贼险狠,与人异趣,是王衍、卢杞合而为一人也,其祸岂可胜言哉!
夫面垢不忘洗,衣垢不忘浣,此人之至情也。今也不然,衣臣虏之衣,食犬彘之食,囚首丧面而谈诗书,此岂其情也哉?凡事之不近人情者,鲜不为大奸慝(tè)。竖刁、易牙、开方是也。以盖世之名,而济其未形之患,虽有愿治之主,好贤之相,犹将举而用之,则其为天下患,必然而无疑者,非特二子之比也。
孙子曰:“善用兵者,无赫赫之功。”使斯人而不用也,则吾言为过,而斯人有不遇之叹。不然,天下将被其祸,而吾获知言之名,悲夫!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而利害夺其外也夺:改变
B.亦容有未必然也容:容许
C.好贤之相好:喜欢
D.不然,天下将被其祸被:遭受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苏洵认为世间人事的变迁,情理和形势的互相依赖等虽然疏阔难知,但和天地阴阳(等自然现象)的变化相比较,后者更难以让人理解。
B.卢杞不学无术,容貌一般,说话的水平也很平常,之所以成为奸臣,败坏国家,最重要的原因之一是唐德宗的鄙陋昏庸,用人不当。
C.当时一些人穿奴仆穿的衣服,吃猪狗的食物,也不梳洗打扮,却大谈读书,作者说,凡是行事不合乎人情的,就不是大奸大恶的人。
D.作者引用孙子的话,“善用兵者,无赫赫之功”,意在表明,社会上有一种人故意制造“显赫功绩”,沽名钓誉,从而欺骗世人以求得重用。
小题4:把上面文言文选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惟天下之静者,乃能见微而知著。月晕而风,础润而雨,人人知之。(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是王衍、卢杞合而为一人也,其祸岂可胜言哉!(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现代文阅读(10分 )
①江南的地质丰腴而润泽,所以含得住热气,养得住植物;因而长江一带,芦花可以到冬至而不败,红叶也有时候会保持得三个月以上的生命。像钱塘江两岸的乌桕树,则红叶落后,还有雪白的桕子着在枝头,一点一丛,用照相机照将出来,可以乱梅花之真。草色顶多成了赭色,根边总带点绿意,非但野火烧不尽,就是寒风也吹不倒的。若遇到风和日暖的午后,你一个人肯上冬郊去走走,则青天碧落之下,你不但感不到岁时肃***,并且还可以饱觉着一种莫名其妙的含蓄在那里的生气;“若是冬天来了,春天也总马上会来”的诗人的名句,只有在江南的山野里,最容易体会得出。
②江南河港交流,且又地滨大海,湖沼特多,故空气里时含水分;到得冬天,不时也会下着微雨,而这微雨寒村里的冬霖景象,又是一种说不出的悠闲境界。你试想想,秋收过后,河流边三五家人家会聚在一道的一个小村子里,门对长桥,窗临远阜,这中间又多是树枝槎桠的杂木树林;在这一幅冬日农村的图上,再洒上一层细得同粉也似的白雨,加上一层淡得几不成墨的背景,你说还够不够悠闲?若再要点些景致进去,则门前可以泊一只乌篷小船,茅屋里可以添几个喧哗的酒客,天垂暮了,还可以加一味红黄,在茅屋窗中画上一圈暗示着灯光的月晕。人到了这一个境界,自然会得胸襟洒脱起来,终至于得失俱亡,死生不问了;我们总该还记得唐朝那位诗人做的“暮雨潇潇江上树”的一首绝句罢?诗人到此,连对绿林豪客都客气起来了,这不是江南冬景的迷人又是什么?
③一提到雨,也就必然的要想到雪:“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自然是江南日暮的雪景。“寒沙梅影路,微雪酒香村”,则雪月梅的冬宵三友,会合在一道,在调戏酒姑娘了。“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是江南雪夜,更深人静后的景况。“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又到了第二天的早晨,和狗一样喜欢弄雪的村童来报告村景了。诗人的诗句,也许不尽是在江南所写,而做这几句诗的诗人,也许不尽是江南人,但假了这几句诗来描写江南的雪景,岂不直截了当,比我这一枝愚劣的笔所写的散文更美丽得多?
小题1:文章第①段中划线句子说江南的冬天“不但感不到岁时肃***,并且还可以饱觉着一种莫名其妙的含蓄在那里的生气”的依据是什么?(至少要找出三点,3分)
⑴                                                                          
⑵                                                                          
⑶                                                                          
小题2:作者写江南雪景,并未进行描写,而是引用了四句诗,请简要分析这样写的妙处。(2分)
小题3:作者说自己的笔是“愚劣”的,你同意吗?结合选文,谈谈你的看法。(5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简单|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