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著简答题(任选一题作答)。(5分)(1)此时宝钗正在这里。那林黛玉只一言不发,挨着贾母坐下。宝玉没甚说的,便向宝钗笑道:“大哥哥好日子,偏生我又不好了,没别的

名著简答题(任选一题作答)。(5分)(1)此时宝钗正在这里。那林黛玉只一言不发,挨着贾母坐下。宝玉没甚说的,便向宝钗笑道:“大哥哥好日子,偏生我又不好了,没别的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不详
名著简答题(任选一题作答)。(5分)
(1)此时宝钗正在这里。那林黛玉只一言不发,挨着贾母坐下。宝玉没甚说的,便向宝钗笑道:“大哥哥好日子,偏生我又不好了,没别的礼送,连个头也不得磕去。大哥哥不知我病,倒像我懒,推故不去的。倘或明儿恼了,姐姐替我分辨分辨。”宝钗笑道:“这也多事。你便要去也不敢惊动,何况身上不好,弟兄们日日一处,要存这个心倒生分了。”宝玉又笑道:“姐姐知道体谅我就好了。”又道:“姐姐怎么不看戏去?”宝钗道:“我怕热,看了两出,热的很。要走,客又不散。我少不得推身上不好,就未了。”宝玉听说,自己由不得脸上没意思,只得又搭讪笑道:“怪不得他们拿姐姐比杨妃,原来也体丰怯热。”
这一回的回目是“宝钗借扇机带双敲龄官划蔷痴及局外”,说说宝钗是如何“机带双敲”的?
(2)马腾 被***之后,马超 在西凉太守韩遂 的帮助下兴兵报仇,大败曹军,请问曹操是如何逃离险境的。(《三国演义》)
答案
(1)答:答案示例:曹操 被马超 击败,逃跑中听见有人叫:“穿红袍的是曹操!”便脱下红袍(1分)。又听西凉军大叫:“长胡子的是曹操!”便惊慌地割了胡子(1分)。马超令人高喊:“短胡子的是曹操!”曹操立即扯起旗角,包颈而逃(1分)。马超追上,曹操绕树而走,马超一枪扎在树上,曹操乘机逃走(1分)。马超继续追赶,被曹洪拦住。曹操这才逃脱(1分)。
(2)答:宝玉说宝钗如杨妃体丰怯热,宝钗大怒,(1分)刚好小丫头靛儿不见了扇子问宝钗,(1分)宝钗就借找扇子的事发作,说她该找素日和她嬉皮笑脸的姑娘问,表明自己并不和宝玉嬉皮笑脸,(2分)随后又讽刺宝玉经常向黛玉负荆请罪。(1分)
解析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中国古代对诗歌艺术的把握,不重细密的分析,而重总体的品鉴。把握的方式是直观的、印象的、顿悟的。“郊寒岛瘦”这四个字,不知被多少人引用过。若问:何谓“寒”?何谓“瘦”?说这话的苏东坡本人也未必能作出精确的回答。他只是把自己对孟郊、贾岛这两位诗人的总体感受说了出来,其中的意味要靠读者自己去体会。中国传统的诗歌艺术研究大抵是这样,以三言两语说出自己的感受,如同朋友间的对床夜语,只求心灵的启迪,而无意于逻辑的实证;注重直观的感受,而不甚注意建立理论体系。   
传统的方法自有其长处。艺术不等于数学,艺术分析不能达到也不必追求数学计算的精确性。审美判断以审美感受为基础,而审美感受的主体应当有较高的悟性。建立在感受的基础上、靠妙悟作出的审美判断,往往比套用某种理论模式演绎出来的结论更能引起别人的兴趣和共鸣。然而传统方法也有其不足之处。总体把握需要细密的分析作为补充,艺术品鉴应当示人以可供捉摸的关捩,不能总是给人一个浑浊。   
那么诗歌的艺术分析依据什么呢?我想首先就是诗歌语言。当然,文学是语言的艺术,各种文学体裁都离不开语言。如果从语言学的角度给诗歌下一个定义,不妨说诗歌是语言的变形,它离开了口语和一般的书面语言,成为一种特异的语言形式。如果一个人平时总是用诗的语言来讲话,别人一定会感到奇怪或可笑,因为不合乎日常交际使用语言的习惯。所以在其他文体里不允许出现的句子,却可以成为诗中之佳句。
词语是构建诗句的材料,也是诗歌意象的物质外壳,由语言分析深入一步就是意象分析。诗歌的艺术分析不能停留在语言的表层上,得意忘言是诗歌鉴赏的法门。中国诗歌艺术的奥妙,从意象上可以寻到不少。其一是词语的精练与意象的密集。中国诗歌多半是短小的抒情诗,一首诗里词语的数量并不多,蕴涵的意象却相当丰富,因而诗的感情容量大,启示性强。统观中国诗歌,自然界的意象占据显著的地位,而且其意蕴不断丰富,这是中国诗歌艺术的又一奥妙。唐诗之富于艺术魅力,原因之一就是多姿多彩的意象层出不穷,这些意象既已成熟尚未衰老,正处在最富有生命力的时候。中国诗歌艺术的另一个奥妙在于意象组合的灵活性。在这方面,汉语语法的特点给诗人以极大的方便。诗人可以灵活地处理和表现意象的时空关系、主宾关系,不黏不滞,自由地挥洒笔墨,使诗歌的含义带有更大的弹性。   
由语言和意象的研究再进一步就是意境和风格的研究。词语的组合构成诗篇,意象的组合构成意境,境生于象而超乎象。意境研究是中国诗歌艺术研究的一个重要环节。揭示意境的形成,既可看到诗人的构思过程,又可窥察读者的鉴赏心理。诗歌的意境和诗人的风格也有密切的关系,诗中经常出现某一种意境,就会形成与之相应的某一种风格。
诗歌的艺术理论、艺术分析、艺术鉴赏,单从诗歌本身入手,就诗论诗,难以得其三昧。诗歌艺术和哲学、宗教、绘画、音乐有密切关系。中国诗歌艺术研究,既深入到言、意、象、境和风格的范畴,又旁涉哲学、宗教、绘画、音乐等领域,在广阔的文化背景上遂能充分展示中国诗歌艺术的完美与晶莹。
小题1:以下不属于中国古代研究诗歌艺术的方法的一项是
A.重总体的品鉴,不重细密的分析。
B.只求心灵的启迪,而无意于逻辑的实证。
C.注重直观的感受,而不甚注意建立理论体系。
D.靠妙悟作出审美判断,结论更能引起别人的兴趣和共鸣。
小题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其他文体里不允许出现的句子,却可以成为诗中之佳句”,说明了诗歌
语言的变形性和创造性。
B.诗歌艺术的研究只有和哲学、宗教、绘画、音乐等结合起来,才能充分展示
诗歌艺术的完美与晶莹。
C.本文从中国古代对诗歌艺术的把握说起,主要阐述了诗歌艺术的特点和研究方法。
D.本文是从诗歌的语言、意象、意境和风格等方面来阐述诗歌艺术分析的过程的。
小题3:根据原文所给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短短的十四字内就包含了两个意象,
抒发了诗人心怀天下,豪情满怀的情感,意蕴丰富。
B.“空山新雨后”,一个“空”字,表面写雨后山野的幽静宁谧,但如果从广
阔的文化背景上考虑,我们可以联想到陶渊明的“虚室有余闲”。
C.“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具体指什么情,很难说清楚,但人
们能以妙悟作出审美判断。
D.“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该句可以看成是诗歌语言的变形。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暖冬
周海亮
①小的时候,是那么疯。数九寒天的,跑到村东小河上砸开一块冰,人蹿上去,兴奋得尖叫;拿一根细竹竿撑着河床,那冰就行驶开来,成一条冰船,满载着童年的快乐。
②照例是午后。照例,他是唯一的舵手,把一根竹竿挥得虎虎生风。突然却从脚下传来断裂的咔嚓声。低头一看,那冰已经破裂,在他的两腿之间,裂开一条半尺宽的口子。一块冰分离成两块,慢慢漂向相反的方向。他急了,怪叫一声,扔掉竹竿,人却掉进河里。冰水像无数把刀子,扎得他浑身刺痛和麻木。
③好在河水不深,仅没到胸。他颤抖着牙关爬出来,缩成一团,高呼救命。恰好有村里的老人经过,把他放上独轮车送回了家。
④他被母亲大骂一通。屁股上,落了母亲恶狠狠的笤帚。母亲说那河那么深,你不知道?母亲说怎么不淹死你?母亲说棉袄棉裤都湿了,晒不干,你明天穿着炕席上学?他缩在炕头的棉被里说,我明天不上学了。母亲说你敢?辛辛苦苦供你读书,你不去上学?你敢?
⑤母亲把他的湿衣裤拿到院子里晒。冬天的阳光,象征性地洒在上面。那些衣服很快冻成冰棍。母亲坐在炕沿,看着他,愁眉不展。
⑥那些年月,家里不可能有多余的棉衣棉裤。是啊,明天,冰天雪地的,他怎么上学?
⑦他一直把自己包在棉被里,看母亲愤怒并愁苦的脸。他小心翼翼地吃饭,小心翼翼地和母亲说话,小心翼翼地写作业和睡觉。他知道自己闯了大祸。他知道自己得一直呆在炕头,直等到他的棉袄棉裤彻底干燥。
⑧夜里他醒来,看到微黄的光圈和一抹年轻的剪影,那是母亲和她的油灯。
⑨早晨他被母亲推醒。母亲说快起床上学,要迟到了。他惊奇地发现,母亲竟给他捧来了新的棉袄棉裤。干燥的棉袄棉裤穿在身上,暖和并贴身。每一个扣子都亮闪闪的,像从夜空中摘下的星星。他背着书包上学,走到院子里,突然回头,母亲正在玻璃窗后看着他。那目光是从冬的缝隙抽出的春的阳光,随着他,静静地织成一条温暖的路。
⑩那天他突然长大了。他不再爬墙上房,不再去冰河划船。那一天,母亲年轻的容颜永远并深刻地烙进他的记忆。 那年冬天特别冷。但他一直认为,那是他今生最温暖的一个冬天。可是那个冬天,母亲却落下一生的病根——类风湿。那天,她用了整整一夜,将自己的棉袄棉裤认真地改小,套在他的身上。 然后,整整一个冬天,母亲没有自己的棉衣。
小题1:简要分析“那一天,母亲年轻的容颜永远并深刻地烙进他的记忆”一句中,“烙”这个词的妙处。(5分)
小题2:简要分析第⑨段划线句在文中的含意。(6分)
小题3:文中说,那年冬天“特别冷”,但 “他”却一直认为,“那是他今生最温暖的一个冬天”,为什么?(5分)
小题4:读这篇文章,你也许会想到唐代诗人孟郊的《游子吟》,请默写这首诗,并结合这首诗谈谈你读本文的感受。(6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散文“形散神不散”,所谓“形散”,是指散文取材十分自由,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所谓“神不散”是指有丰富充实的内容。
B.小说的故事情节通常包括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几个部分,有时前边还有序幕,后边还有尾声。
C.说明文主要用说明的表达方式,但是为了更具体、更形象地说明事物,有时也采用描写的方法。
D.论点是作者对论题所持的见解和主张,可分为中心论点和分论点两种。论证方法有立论和驳论。

题型:单选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一)回答下列各题。
微笑——真的很重要
燕子
星期一这天,我心情糟透了,因为有一件难办的事令我头疼甚至恼火。上课铃响过后,我想着赶紧上完这两节课,然后再理理乱七八糟的思绪,想想还有没有解决问题的办法。这样想着,当我走进教室的时候,我的脸上显然带着不耐烦的神情,冷冷的。
偏偏那天班上捣乱的孩子这么多!上课没过多久,就听到下面有嗡嗡的讲话声,甚至有人在笑。我一下子火了,叫起那个在笑的学生,板着脸问他在笑什么?那个学生本来挺乖的,见我发了火,却反常地站在那里依然笑嘻嘻的,满脸的不在乎。我更加生气了,劈头就将他一顿教训。那一堂课,好像全班同学都跟我过不去,叫起来回答问题的,偏偏又都回答不出来。我的脸色越来越难看,教室里齐唰唰地站起很多人,坐着的学生惟恐下一个叫到自己。上课,从来没有这么别扭过。我只觉得自己累得慌,心口堵得慌。幸而下课的铃声响了,我不觉松了-口气。
课间休息的10分钟时间里,我在想,今天自己的心情不好,课也讲不好,学生们的情绪也不好,一切都变了样,怎么回事?上课铃再响时,我终于调整了一下自己的心情,特别是在走进教室那一刹那,我勉强地微笑了一下。这时,下面有同学轻轻地说话了,声音虽小,我却听得清清楚楚。这个学生说:“唉呀,老师笑了。”想不到学生竟能注意到我的微笑,我不由得再一次笑了,这一次可是真的笑了。教室里马上跟着有了反应。许多同学好像心照不宣地笑了起来,原本紧张的气氛也一下子缓和了,几乎所有的人,包括我自己,都觉得轻松起来。第二节课上得出乎意料地顺利。我脸上始终带着微笑,同学们都踊跃思考回答问题,连最调皮的同学,也争着回答。我的激情也被激发起来,课比平时还讲得生动有趣。
下课之后,我迈着轻松的步子走出教室。
室外正是阳光灿烂,我发觉,自己的心里也是阳光灿烂。那个从早上就烦扰着我的问题,那片横亘在我心中的阴霾,在阳光普照下突然间消失得无影无踪了。原来我的课可以上得这么好,原来我的微笑可以影响到上课的质量,影响着自己的心情和同学们的情绪。
看来,微笑真的很重要。
小题1:根据下面各句的意思,写出本文中出现的成语。(3分)
①彼此心里明白,而不公开说出来。(           )
②形容完全消失,不知去向。(            )
③超出了预先的估计。(            )
小题2:文中多次写到“笑”,有同学的笑,也有“我”的笑,但笑的含义并不完全相同。试从文中分别摘出一例表现同学和“我”的笑的句子,品味其不同的含义。(3分)
同学的笑:
“我”的笑:
小题3:同样的同学,同样的老师,为什么第一节课上得很别扭,而第二节课上得很顺利?(3分)
小题4:文中刻画“我”主要运用了_________描写和_________ 描写的方法。(2分)
小题5:与开头“我心情糟透了,因为有一件难办的事令我头疼甚至恼火”相呼应的句子是 (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6:本文多处运用了对比手法,加强了文章的表现力,试举出两例,说明运用对比手法的作用。(3分)


小题7:本文的题目是《微笑——真的很重要》,揭示文章题旨,说明“微笑真的很重要”的原因的句子是(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二)回答下列各题。
题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语言从来就处在变动不居之中,随着不同文明间的交往、交流而加快加深。从理论上说,语言交流应该是彼此平等,互相影响,每种方言都有平等挤进“中心”的权利,不同文明间的交流应该对等地相互吸收“外来语”。但实际上语言也十分“势利”,根本不可能完全“平等”。
语言发展演变的历史表明,往往是政治、文化中心或经济发达地区的方言才有权变成“官话”、“普通话”,其他方言只能蛰居“边缘”,难登大雅之堂;同样,“外来语”更多也是“先进”向“落后”的“边缘”渗透、侵入,逆向流动者绝少,后者不得不深受前者影响。如不少北京方言或流行语之所以能在全国迅速流行,极易成为“普通话”,自因其为政治、文化中心。近代许多沪语能突破“边缘”进入“中心”,则因其为商埠首开之地,总是风气先得,且日渐成为经济中心。人们往往没有意识到,我们现在以为很“普通”、早就习以为常、时时脱口而出的“滑头”、“流氓”、“盯梢”、“出风头”、“寻开心”、“像煞介事”、“阴阳怪气”……若查书一看,原本竟都是上海方言。而今日粤语的情形亦颇有些类似,自打改革开放以后,广东得风气之先,南风渐盛,于是“粤味普通话”也随粤菜一道北上,如“买单”、“搞定”、“生猛”等,已渐渐成为“普通话”。现在“港台腔”颇受责难,其实“港台腔”不也是我们统一的中国的“方言”之一种吗?例如现在越来越多的青少年用“港台腔”的“耶——!”“哇——!”代替“哎哟——!”来表示惊叹,引起了一些尖锐的批评责难。其实,被视为“惊叹”之“正统表达”的“哎哟”也并非古来如此,一成不变。如要“正统”,只能回到不是“噫吁嘻!”就是“呜呼哀哉!”的时代。何妨用“听取蛙声一片”那般宽舒闲淡心态,来“听取‘哇’声一片”呢?
万众瞩目的“胡连会”新闻公报就说“正视现实,开创未来”是国共两党的共同“体认”,胡***与连主席决定共同发布“两岸和平发展共同愿景”。这多次出现的“体认”、“愿景”不是立即被收入《现代汉语词典》,成为我们的“普通话”吗?事实说明,我们的最高***并不拒绝来自台湾的词汇。其实,随着祖国大陆经济的迅
速发展,“普通话”尤其是“简化字”在台亦影响渐强,对此,彼岸则有不愿统一的人认为这会增强台湾青少年对大陆的认同而“后果堪忧”。这恰恰说明,两岸语言在互动中越来越融洽而不是把彼此的语言视为有害的洪水猛兽而渐行渐远,实在是增进彼此了解,有利于国家、民族统一的幸事。
而大量“外来语”在近代随西学东渐,甚至有“外”来居上之势,盖因“西学”较为发达先进也。无论高兴与否赞成与否,这种自然而然的过程就是如此,难以人为改变,大可不必因此而痛心疾首。若一定要“查户口”、“讲出身”,非要“正本清源”查“血统”,非祖宗八代“根红苗正”不可,一定要把这种带有“殖民”色彩的“外来语”统统扫地出门,则我们现在几乎无法开口说话。应当说,从总体上来看,无论是方言还是外来语,都使我们的语言更加生动、新鲜、丰富、精确。
新词的引进当然不能离开翻译,音译意译,本无定论。但每见一些音义兼容的漂亮译法,总使人击节不已。如果将“Coca-cola”意译为“古柯叶饮料”或“碳酸类饮料”,它在中国一定不会有今日“可口可乐”的骄人业绩。“Pepsi-cola”如果译为“皮斯克勒”或“屁事可乐”之类,“百事可乐”在中国也不会如此畅销。“Benz”是驰名世界的德国名车,以前曾译作“苯茨”,有音无义,如同化工产品,“感情零度”。现在改译为“奔驰”,音义俱有,汽车奔驰之状跃然欲出。
有的翻译还使原有的词汇“增义”,如船停为“泊”,但香港用“泊”来翻译英文“Parking Lot”(停车场),停车位也译为“泊位”,现在此译也传入大陆,使汉语的“泊”不专指船停,同时也可指车停。以“泊”字译英文停车“Parking”,音义皆备,且有独特生动之感。
新词的使用,自然而然,非人力能强迫。如祖国大陆将“Taxi”译为“出租汽车”,香港早就根据粤语将其译作“的士”,将“take a taxi”顺势译为“打的”。从1980年代起,“打的”在大陆口语中亦极流行。不过当时报上曾多次有文章劝人不要说“打的”,要说“乘出租车”。并说香港是殖民地(当时还未回归),“打的”是殖民地语言,而我们若用“打的”一词是等而下之的被“殖民地”“殖民”,所以是“自我次殖民地”化。陈义不可谓不高,无奈言者谆谆,听者藐藐,直到现在,出门即要“打的”者仍不在少数。
(摘自《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雷颐文 有删改)
小题1:根据文意,给该篇文章拟一个合适的题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小题2:对第一段文字中“中心”一词的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3分)
A.指政治、文化中心或经济发达的地区
B.指能接纳其它方言并处于通用语言的主流地位。
C.指商埠首开、风气先得之地。
D.指能够使我们的语言更加生动、新鲜、丰富、精确的核心地位。
小题3:不属于“实际上语言也十分‘势力’,根本不可能完全‘平等’”现象的一项是(3分)
A.不少北京的方言或流行语在全国迅速流行,成为“普通话”。
B.上海方言“滑头”、“盯梢”、“出风头”等是“普通话”中的一部分。
C.广东的“买单”、“搞定”、“生猛”等也渐渐成为“普通话”。
D.大陆将“体认”、“愿景”收入《现代汉语词典》,因而“普通话”尤其是“简化字”在台亦影响渐强。
小题4:下列表述与原文内容相符的一项是(3分)
A.外国产品要想占领中国市场,必须要有一个响亮的译名,比如“可口可乐”、
“百事可乐”。
B.将“出租汽车”改为“的士”、“乘出租汽车”称为“打的”是汉语退化的表现。
C.有的翻译新词还丰富了汉语的含义,如“泊”原来只有停船的意思,而现代还
有停车的意思。
D.“港台腔”十足的“耶——!”“哇——!”与“打的”一样,都是殖民地语言。
如果使用这样的语言,就是“自我次殖民地”化。
小题5: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语言在交流、演变中的“势利”现象是语言发展的客观规律,我们应该接受它,利用它,而非人为改变它。
B.对语言的演变现象应持坦然接受心态,因此我们应主动吸收一切有生命力的外来词汇。
C.语言的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语言随时代的变化而变化。一定时代的语言有一定的时代特征。
D.语言既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又是相对稳定的,这使得我们今天学习古代典籍,既有一定难度,又是非常必要的。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