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洒梅花岭郑纯方扬州的雨,是多情的泪,纷纷扬扬挥不去。当地人说,扬州一旦下起这样的雨,不见雪花不会晴。偏就在这样的日子里,我一心要去拜谒史可法纪念馆。淋湿的不仅

雨洒梅花岭郑纯方扬州的雨,是多情的泪,纷纷扬扬挥不去。当地人说,扬州一旦下起这样的雨,不见雪花不会晴。偏就在这样的日子里,我一心要去拜谒史可法纪念馆。淋湿的不仅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不详
雨洒梅花岭
郑纯方
扬州的雨,是多情的泪,纷纷扬扬挥不去。当地人说,扬州一旦下起这样的雨,不见雪花不会晴。偏就在这样的日子里,我一心要去拜谒史可法纪念馆。淋湿的不仅是衣襟,还有凝重的心。也许天公通晓了人意,泪水也有些禁不住似的。
史可法纪念馆原名史公祠,坐落在广储门外梅花岭畔。梅花岭,多么富有诗意的名字。我想象着那素洁的梅花瓣上应当浸润着点点血色霞光。冬天还未到,梅花初含苞,正好啜饮着雨汁做一点精神上的准备吧。我缓步跨进纪念馆大门,恍然觉得开封与扬州就近在咫尺了。仿佛英雄史可法伸开巨大的臂膀一搂,两座历史名城就亲如兄弟般地拥抱在一起了。因为,史可法是开封(祥符)人,却为保卫扬州而壮烈殉国,岂不是一个人连起了千里之遥两座城么?        
其实,史可法的确一人成全了两座城池。
先说开封。一个地处中原的历史文化名城,多少年来尽管历史地位不断下滑(由都城而省会而省辖市),始终有“瘦死的骆驼比马大”的那么一种皇城人的派头。这里不缺少帝王将相文韬武略。不缺少才子佳人风花雪月,就是一个普通的市民也多少带点儿精明、算计、义气,外加上显而易见的自负自居。这里出过眼睛向下、虚心向孟子请教治国之道的梁惠王;出过能言善辩、纵横天下的一代奇才张仪;出过招贤纳士、重用人才的信陵君:出过因为一首《黄鹤楼》诗让诗无敌的李白刮目相看的崔灏;出过执法如山、铁面无私的清官包拯(但包拯不是开封人,是合肥人);出过忠诚爱国、一门英烈的杨家将(杨家将也不是开封人,是山西人);也出过号称“南秋 (瑾)北刘”中的女革命家刘青霞。它所欠缺的大约也就是燕赵之士的那种慷慨悲歌、大义凛然的英雄大气吧!但恰好又由史可法填补了这项空白。他在扬州仅仅十天的时间,却用生命完成了开封人另一面性格的辉煌展示:忠诚、爱国、大义、爱民,清正廉洁,文武全才,视死如归。宛如女词人李清照因为“人比黄花瘦”等绮丽词章被冠以婉约派之名,终于也有了“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的金刚怒目式。这倒是开封人更可引以为傲的一个资本。
再说扬州。在许多人的印象里,扬州是一个“烟柳繁华地,温柔富贵乡”,自古以来就是达官贵人、诗家墨客诗酒游乐的地方。晚唐诗人杜牧可以说才华横溢,时人把他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名声可谓高矣。他曾应淮南节度使牛僧孺之邀,赴扬州任节度推官,后转为掌书记,监察御史里行。牛十分器重颇有才华的杜牧,“凡文词之事,皆出书记”,对外接待答辩,也委托他办。可是杜牧并没有好生地做官,却与娼楼歌妓每每交好,很有点儿“锦袍玉带多拘谨,乐不思蜀醉此生”的味道了。直到后来离开了扬州,仍念念不忘那里的歌舞宴乐,眷恋之情萦绕于心。有诗为证: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红楼梦》中写的黛玉的父亲林如海也曾是扬州一位负责盐运的官员,当年林府乃是这里的名门望族,据说他的政绩和名声都不错。林黛玉在病入膏盲时还念念不忘梦里扬州,不住地感叹;父母若在,南边的景致,春花秋月,水秀山明,二十四桥,六朝遗迹……诸事可以任意。曹雪芹笔下的大观园,相传也是以扬州的园林为背景的。这里的秀丽风光也多是与诗人居士等有着不解之缘的。凡此,扬州之美、之秀、之文、之雅、之风流、之享乐等等,应有尽有了,惟一缺憾的仍是史可法这样的大丈夫气概也!所以,短短的扬州十日,绝不仅仅是史可法全其名节、成为一个时代大英雄的特别时段,也是历史给予扬州一个机遇,得以展现刚烈强悍、威武不屈的性格风采。偶尔露峥嵘,就消除了一漫长的历史误会:除了“烟花三月”,还有“绿扬喋血”!这也许就是扬州那场大悲剧的喜剧余音。见仁见智,大约总不是一个开封旅游者的牵强附会吧。
还应该感谢那位写出千古名剧《桃花扇》的孔尚任先生。生活窘迫,不得不卖掉心爱的马,穷得几乎“离唱莲花落不远”的程度,他仍旧大义凛然地写出了史公“为国事,不顾残躯”的壮哉之气:领着一枝兵/和他三家傲/似垒卵泰山压倒/你站住繁华二十四桥/竹西明月夜吹箫/他也想隋堤柳下安营巢/不教你蕃嫠观独夸琼花少/谁不羡扬州鹤背飘/妒杀你腰缠十万好/怕明日杀声咽断广陵潮。他不拘史实,让史公在恨与爱的痛彻肺腑中“看江山换主,无可留恋”而慨然沉江殉国。因为史可法,开封与扬州可以说同时完成了自己的城市性格史,找回了久藏于内的精神主体。所以,它是英雄用生命写下的血色诗篇的一个不容忽视的宏观题旨啊!
暮秋时节,扬州多雨。那雨总是不停地洒落在郁郁葱葱的梅花岭上。古老的梅花岭耸起英雄的脊梁,便将那雨点点吸入冬梅的苞蕾,一经雨收雪飞,漫岭的梅花吐艳流芳,于是,扬州便绽开了最美的笑容。
小题1:阴雨绵绵的日子,作者为什么仍然“一心”要去拜谒史可法纪念馆?(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这也许就是扬州那场大悲剧的喜剧余音。”结合上下文,说说这句话在文中的含意。(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为什么说“史可法的确一人成全了两座城池”?(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4:文章最后一段描写了扬州的雨中梅景,这段描写有什么作用?(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小题1:表明作者对史可法久已有之的仰慕和爱戴之情。(2分)在作者心中,纷纷扬扬的雨不是不便,反而是对英雄的悼念与怜惜,更能与作者此时心境吻合。(2分)
小题2:这句话用比喻的修辞表明,(1分)史可法为保卫扬州而壮烈殉国,是一场悲剧;(2分)但却赋予了有秀美、文雅、风流、享乐之名的扬州以刚烈强悍、威武不屈的大丈夫气概,使后来的扬州既有“烟花三月”之美,又有“绿扬喋血”之壮。(2分)对扬州来说,这是一个喜剧结果。(1分)
小题3:史可法是开封人,却为保卫扬州而壮烈殉国。(2分)开封人大多精明、算计、义气、自负自居,欠缺慷慨悲歌、大义凛然的英雄大气,而史可法填补了这项空白,用生命完成了开封人忠诚、爱国、大义、爱民、清正廉洁、文武全才、视死如归等另一面性格的辉煌展示,让开封人有了更可引以为傲的资本。(2分)扬州是一个以秀美、文雅、风流、享乐而在历史上闻名的城市,欠缺大丈夫气概,史可法扬州十日,让扬州得以展现刚烈强悍、威武不屈的性格风采,消除了扬州漫长的历史误会。所以说,史可法一个人成全了两座城池。(2分)
小题4:⑴照应了题目;(1分)⑵呼应了开头对雨的描写,使首尾圆合(1分)⑶以多情的雨渲染和烘托气氛,表达人们对英雄史可法的缅怀爱戴(2分)⑷以梅花的形象彰显史可法精神的高尚与美好。(2分)
解析

小题1:此题考察对文中重要词语含义的理解。作答时关键是要联系作者的思想感情,才能更好理解在一个词中隐含的对上下文意的勾连和对情感的铺垫与显现。
小题2:此题考察对文中重要句子的理解。这句话是一个包含修辞的含义丰富的句子。同时也是一个对本段加以总结的概括性的句子,所以作答时应首先明确修辞概念,然后概括本段内容,还原修辞本意。
小题3:此题考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归纳和概括文章内容要点。首先应明确所给句子的位置和作用,这是一个总括下文的句子;然后明确句子的管辖范围;最后结合语境筛选整合,把意思表述完整。
小题4:此题考察对文章结构和思路以及对作品中形象及表达技巧的理解和鉴赏。结尾段的作用,应注意从结构、主旨、技巧等多方面加以分析,同时对出现的景物类形象描写,应注意他们所起的作用。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短文,完成下列各题(9分)
太阳系外首次发现疑似宜居星球
地球是宇宙中人类唯一能栖居的星球吗?这个困惑推动着天文学家不断望向宇宙深处。日前,科学家首次宣布在太阳系外发现了一颗可能适合人类居住的星球,它的温度、体积估计与地球相似,而且还可能有液态水。这一发现被认为是“搜寻宇宙生命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据南欧天文台网站报道,这颗新发现的星星被命名为“581c”。它围绕着一颗叫Gliese581的红矮星运转。红矮星是一种低能量的、体积较小的恒星。红矮星发射暗弱的红光,比太阳持续存在的时间长。Gliese581的质量是太阳的三分之一,亮度只有太阳的五十分之一。
“581c”的重量大约是地球的5倍。发现“581c”的科学家还不能肯定,它是像地球一样的岩石行星,还是表面存在液态水的“大冰球”。如果它拥有地球一样的岩石结构,直径可能是地球的1.5倍(地球直径为8000英里)。如果是个“冰球”,直径可能会更大。
从理论上说,“581c”应该是大气层。不过大气层的成分还是个谜。如果大气层太厚的话,行星的表面温度就会太高。研究人员估计,“581c”的平均温度在0到40摄氏度之间。
除了温度适宜,“581c”上可能还充满了液态水。领导此次观测的瑞士天体物理学家特凡.乌德瑞表示,这一假设基于行星形成的理论,而不是基于任何证据。法国格勒诺布尔大学的格扎维埃.德尔福斯表示:“众所周知,液态水是生命出现的必要条件。这个星球在温度和其他条件上与地球相似,很可能成为未来搜寻地球外生命的重要目标。”
据悉,科学家拍摄到“581c”光谱图片需要再等20至30年。通过行星的光谱,科学家将能够发现行星上是否有水及地外生命。
值得注意的是,“581c”的发现第一次将太阳系之外的星球纳入了宜居星球考察范畴。科学家关于宜居星球的基本定义是:大小跟地球差不多,有类似地球的温度,有液态水。就太阳系来说,只有火星还算接近科学家的宜居定义。
据悉,“581c”是由11名欧洲科学家组成的观测组利用欧洲南部天文台(ESO)在智利的腊希拉天文望远镜观测到的。ESO是由欧洲部分国家出资建立的国际性天文组织,总部设在德国慕尼黑。为了找到这颗疑似宜居星球,科学家们一一排查了100多颗恒星及其周围的行星系统。
一些天文学家认为,此次发现肯定会引发对暗弱恒星周围的行星的关注。地球附近大约80%的恒星都是红矮星。就在几年前,天文学家还认为红矮星周围的行星系统不可能是生命的栖居地。而在这次研究中,90%的时间也都用在观测与太阳类似的星系上,没想到在一个暗弱的红矮星身边找到了突破口。
(选自《大众日报》
小题1:下面对“581c”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它是太阳系外围绕一颗叫Gliese581的红矮星运行的行星。
B.科学家推测如果它是岩石行星的话,那么重量大约是地球的5倍,直径可能是地球的1.5倍。
C.如果它是个大冰球的话,直径可能会超过地球的1.5倍。
D.科学家从行星形成的理论方面推测,“581c”上可能存在液态水。
小题2:对第一段中划横线的句子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是科学家第一次在太阳系外发现的可能存在生命的疑似宜居星球。
B.这一发现会引发科学家对暗弱恒星周围的行星的关注。
C.“581c”的发现,第一次将太阳系之外的星球纳入了宜居星球考察范畴。
D.这一发现会使科学家把搜寻宇宙生命的目光由与太阳类似的星系转入到暗弱恒星周围的行星上。
小题3: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再等20——30年,科学家通过拍摄到的“581c”的光谱图片将能够发现“581c”上是否有水及生命。
B.目前,科学家发现只有火星还算符合人类宜居星球的基本定义。
C.科学家虽然推断“581c”上的温度、体积和地球相似,而且可能有液态水,但是否有生命还不能确定。
D.“581c”的发现将有可能打破天文学家们认为红矮星周围的行星系统不可能有生命这一理论。

题型:阅读题难度:简单|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现代文选段,完成下列各题(8分)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小题1:对《荷塘月色》的评价最准确的一项是(    )(2分)
A.林黛玉在《咏海棠》中有句好诗:“借得梅花一缕魂”,可见花魂就在一缕香中,《荷塘月色》中突出表现荷花“送来缕缕清香”,可谓深得荷花精神。
B.天上、地上、远处、近处、高处、低处、明处、暗处、树上、水中,构成了一幅幽静、淡雅、朦胧、柔和、美丽的水墨画。
C.荷花出淤泥而不染,月光皎白而无暇,取荷花,又取月光,选材实在精当。
D.状难状之景,如在眼前;写不尽之意,见于言外。
小题2:这段文字写景很有层次,试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各层描写的对象。(4分)
答: (     )——(    )——(    )——(     )                     
 
小题3:“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句话用诉诸听觉的音乐来比喻香味,你觉得这样合理吗?为什么?(2分)
答: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题
一个农村中学校长的避险意识
新华社记者 朱玉、万一、刘红灿
他矮,胖胖的。
他所在的四川安县桑枣中学,连续13年都是全县中考第一名,周围家长都拼命把孩子往里送。学生最多的班,有80多名学生,最前排的学生几乎坐在老师下巴前。
地震来临时,他正在绵阳办事。第一波震荡刚过去,他立即驱车飞快地往学校赶。
路上他就怕学校那栋没有通过验收的实验教学楼会出事。
上世纪80年代中,学校没有找正规的建筑公司,那栋楼连楼梯栏杆都是摇摇晃晃的,没有人敢为这栋楼验收,老师和学生谁也不愿意搬进去。
后来,他当领导了,下决心要修这栋楼。
他发现与这栋楼相连的厕所楼质量很差,污水锈蚀了钢筋,就先拆除了;他发现楼板缝中填的是水泥纸袋,生气地重新灌注了混凝土;他将原来华而不实、却又很沉重的砖栏杆拆掉,换上轻巧美观结实的钢管栏杆。
接着,他又对这栋楼动了大手术,将整栋楼的22根承重柱子,按正规的要求,从37厘米直径的三七柱,重新灌水泥,加粗为50厘米以上的五零柱。他动手测量,每根柱子直径加粗了15厘米。
学校没有钱,他一点点向教育局要,左一个5万元、右一个5万元地化缘,利用寒暑假和周末,蚂蚁啃骨头般,一点点将这栋有16个教室的楼修好。
他知道,教学楼不建结实,早晚会出事。就是组织不好,造成学生踩踏事故,也没法向娃娃家长交代。
于是,他从2005年开始,每学期在全校组织一次紧急疏散的演习。
演习的这一天,课间操或者学生休息时,学校会突然用高音喇叭喊:全校紧急疏散!
娃娃们早已被事先教育好:教室里面一般是9列8行,前4行从前门撤离,后4行从后门撤离,每班必须排成单行,两个班合用一条楼梯,在2楼、3楼教室里的学生要跑得快些,以免堵塞逃生通道;在4楼、5楼的学生要跑得慢些,否则会在楼道中造成人流积压。疏散到操场上站在自己的固定位置上。他让人记时,不比速度,只讲评各班级存在的问题。
下课后、课间操、午饭晚饭,放晚自习和紧急疏散时——都是教学楼中人流量最大的时候,他要求老师站在各层的楼梯拐弯处。因为拐弯处孩子最容易摔,如果摔了,老师可以一把将孩子从人流中抓住提起来,不至于让别人踩到娃娃。
刚搞紧急疏散时,学生当是娱乐,有反对意见,但他坚持。
后来,学生老师都习惯了,每次疏散都井然有序。
那天地震,他不在。学生们正是按着平时学校要求、他们也练熟了的方式疏散的。
地震波一来,老师喊:所有人趴在桌子下!学生们立即趴下去。
老师们把教室的前后门都打开了,怕地震扭曲了房门。
震波一过,学生们立即冲出了教室。唯一没按学校要求的是,几个男生护送着一位挺着大肚子的老师同时下了楼。
全校2200多名学生,上百名老师,从不同的教学楼和不同的教室里,全部冲到操场,以班级为组织站好,用时1分36秒。
学校所在的安县紧临着地震最为惨烈的北川,学校外的房子百分之百受损,90多位教师的房子都垮塌了,其中70多位老师,家里砸得什么都没有了。
他从绵阳疯了似地冲回来,冲进学校,看到的是这样的情景:他的学生,11岁到15岁的娃娃们,都挨得紧紧地站在操场上,老师们站在最外圈。四周8栋教学楼部分坍塌,那栋他主持修理了多年的实验教学楼,没有塌。
那座楼上的教室里,地震时坐着700多名学生和他们的老师。
这时,他浑身都软了,哭了。
通信恢复后,老师们大声骄傲地告诉家长:我们学校,学生无一伤亡,老师无一伤亡——说话时眼中噙着泪。
学校的墙上写着:“责任高于一切,成就源于付出。”
他叫叶志平,是安县桑枣中学校长,四川省优秀校长。
(2008年5月24日新华社稿,有删改)
小题1:通观全文,叶志平校长的“避险意识”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4分)
小题2:本文没有什么直接褒贬的议论和抒情,通篇却充溢着对叶志平校长的敬佩与赞誉。请以文章第8段(划线部分)内容为例,评析文章是如何达到这样的表达效果的。(5分)
小题3:有人认为,这篇通讯角度单一,只从“避险意识”一个角度来写叶志平,而学校教学质量高等方面仅一笔带过,错失了多视角全面表现一个优秀校长的机会。你认为呢?(6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简单| 查看答案
题型:未知难度:未知|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各题。(22分)
看   海
李锐
(1)女儿早就吵着要去看海。今年夏天总算是让她如愿以偿了。
(2)一大堆吵吵闹闹的旅游者,坐在一辆漂漂亮亮的旅游车上。车上装满了水果、食品、罐装饮料,装满了各色名牌或非名牌的服装鞋袜,另外还装了满车的流行音乐,我不由得想,在这样一副装备里,看见的还是海吗?我有点替女儿遗憾。
(3)久居闹市,总担心孩子丧失了对大自然的感悟。可闹市里的“大自然”只有家门对面的那个公园。公园里有山,有水,有森林,但在它们的前面都得加一个“假”字。有时为了躲开这个“假”字,我有意在傍晚或是干脆等到月亮升起来,才带女儿进公园。这种时候游人寥寥。草木之间有种难得的沉静,牵着孩子的手散散漫漫地随意而去,听她讲些学校里的事情,或是什么忽发的奇想。有时我们都停下来,都不说话。然后,我问她:“你看藏经楼现在好看吗?”暮色中的藏经楼抹去了鲜艳的色彩,只留下一个幽深怅然的剪影,晚归的紫燕精灵般地在昏暗中划出些呢喃的虚线,远远的天光中还留着最后一点依稀的残红。女儿看看,说:“好看。”后来在一篇老师的命题作文中,女儿提到藏经楼,她写道:“傍晚的藏经楼很孤独。”但我知道,这还不是大自然。这种古老的人文景观,在古老的中国到处都有。
(4)仔细回想起来,我与大自然刻骨铭心的相遏只有两次。第一次是因为插队而来到
吕梁山的腹地。那时候根本就想不到还有大自然这码事,是懵懵懂懂地被命运扔进大山里来的。没有汽车,没有电灯,没有任何机器的响声,随便捡一条小路走下去,就会淹没在林木之间。寒来署往,山坡上的画除去旧的,又换上新的;风霜雨雪,峡谷里的音乐或喧哗,或萧瑟,错杂缤纷。有许多次,独自一人呆在葱茏的树林里,或是站在荒远的山顶上,忽然就觉得,自己变成了一株树,变成了一块石头,漏心的孤独,如麻的惆帐,都随着脚下的溪水蜿蜒而去,都随着起伏的群山蔓延到极远极远的地方~一那时候,就忘了还有一个自己:那时候,就觉得敞开的心胸无遮无拦地躺在天地之间,仿佛一股清风,纤毫之动便可极游八方……
(5)第二次是因为无意中闯进了河西走廊。那一次虽然也有一辆汽车,也有满车的旅游者,那次的目的地原本是敦煌。可是当汽车翻越乌鞘岭进入了河西走廊的时候,你就会觉得突然被一股无形的力量抛到了生物圈的外面,抛到一个任何生命都不可企及的地方,你的肉身不知被留在何处j跟着自己的只是一个充满了犹豫、恐惧、彷徨、惊叹的灵魂。狰狞而又庄严的祁连山,广漠如海却又冷酷死寂的戈壁滩,轻而易举地淹没了可以称作人类文明的那点东西,举目所见除了地平线,还是地平线。河西走廊,是造化给人类留下的形而上的大课堂,是人类语言的终点站,从这再向前,你将没有任何熟悉的经验和理念可以依凭……
(6)这样想着,又觉得自己有些太功利,有些杞人忧天。与大自然的沟通是可遇而不可求的。有的人终生置身大自然环境当中,却一直麻木不仁;有的人只因为在一个早晨,偶然朝一片有露珠的叶子瞥了一眼,便在刹那间领悟了宇宙;
(7)于是,我跟着尖叫不已的女儿走T海去。沁凉的海水翻卷着雪白的浪花涌上身来,淹没了所有恐惧而又惊喜的孩子们。这种在刹那之间得到的恐惧和惊喜,用不着任何事先的准备和安排,也是任何准备和安排都不可能得到的。在这一刹那,女儿开始了她自己和大海的相遇。
(8)也许有一天她会明白,自己和所有走到海边来的人一样,终其一生都将无法穷尽这种浩茫无涯的恐惧和惊喜。
小题1:在第二段中,作者为什么会说“有点替女儿感到遗憾”?这样写有什么作用?(6分)
小题2:作者与大自然相遇时感到“刻骨铭心”,原因是什么?(6分)
小题3:解释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6分)
(1)河西走廊,是造化给A矢宙F的形而上的大课堂,是人类语言的终点站。
(2)终其一牛都将无法穷尺汶种浩茫无涯的恐恒和惊喜。
小题4:文章题目是“看海”,有人认为合适,也有人认为不合适,你同意哪一种观点?请陈述理由。(4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